*本書譯自中倉玄喜編譯《〈新訳〉ローマ帝国衰亡史》普及版上下卷。係以J‧D‧Bury編撰(全七卷、一九〇九年)的版本為底本同時參考舊維京版,編成篇章。
一本讀通羅馬帝國的文明盛衰故事
十八世紀史家的標竿、現代史家必讀的經典之作
《羅馬帝國衰亡史》原著卷帙浩繁共有六冊,本書係精縮重要核心內容編寫而成的精簡版。
歷史上並沒有其他國家像羅馬一樣,經過了兩千多年期間通過各式各樣的困難考驗而續存下來的國家。而且,以成為現代世界文明主流的西歐文明來看,除了直接起源的古代羅馬,並沒有其他足以影響他們的文明。作者體現了反對暴君專制,宣揚自由平等,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等思想;從政治、軍事和文化等角度,具體追述帝國如何埋下腐敗和分裂的種子,在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以理性主義和批判精神考察基督教的興起,並客觀地陳述基督教的興起、傳播與羅馬文明的衰落關係,不僅是羅馬帝國歷史的最權威經典的著作,而且在史識與史學思想上都為歷史學做出貢獻。
精簡版的內容正適合忙於工作,沒有機會直接翻閱本書的社會各界人士需求;透過閱讀本書,能夠了解古羅馬帝國的歷史,並從中理解、汲取歷史的價值。
作者簡介: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十八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史家。出生於英國倫敦普特奈鎮一個家境優裕的資產階級家庭,1752年在牛津大學馬格達林學院學習,l753年他到瑞士洛桑,深受當時歐陸啟蒙思潮的深遠影響,主要攻讀拉丁文古典名著,兼習希臘文著作,廣泛閱讀數學、邏輯、政治、法律等方面著作。 著手撰寫《羅馬帝國衰亡史》歷經二十餘年,完成歷史長篇共六卷,成為十八世紀史家的標竿,獲得「第一個近代歐洲史家」的稱號。歷經二百餘年,《羅馬帝國衰亡史》迄今仍被現代史家視為經典之作。
譯者簡介:
譯自日文:〈新訳〉ローマ帝国衰亡史 上下
エドワード・ギボン/中倉玄喜 編譯(PHP研究所發行)
日文版編譯 / 中倉玄喜
1948年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高知大學文理學部化學系畢業。駐日外國大使館、經營翻譯公司、發行環境英文報等經歷,現在進行羅馬史相關的翻譯工作。
中文譯者:
蕭逢年
台灣省花蓮縣人,1957年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留學日本,獲岡山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黄正勇(部份補譯)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國語日報出版部企畫主編、副刊漫畫版主編、童書出版社副總編輯。翻譯有《經典圖像小說:小婦人》、《經典圖像小說: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挑戰》,以及其他童書創作。
章節試閱
13 伊斯蘭勢力的抬頭
穆罕默德的誕生、性格、教義
歷代哈里發的榮華
光榮的族譜
基督教徒對於穆罕默德的卑微出身大事張揚,但是這樣的中傷卻是極為笨拙的,結果反而將穆罕默德的優點給強調出來。
事關國家的名譽,也與傳說有所關連,穆罕默德以伊斯梅爾當作先祖的族譜,就算有些疑問也沒有關係,高貴的人物多數出自那個家族的傳承則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上,孕育出他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是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一的望族,也是作為麥加世襲統治者的守護者。
穆罕默德的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是一個出生於具有大氣度,被稱為哈希姆的富商家的孩子。
哈希姆家從以前就是,會將自家販售的東西捐助給飢餓受苦的居民。所以,這位穆塔里布也和父親一樣,救助麥加的居民。而且,他在那個時候也展現出自己的剛毅個性。
當時葉門王國,是隸屬於信奉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亞王所管轄。阿比西尼亞王有一個名叫阿伯拉哈的家臣,以基督教的名譽遭到汙損為理由,計畫對麥加進行報復,他引進配備大量非洲象的非洲人部隊包圍這個神聖的都市。
舞台轉換到交涉的場域,穆罕默德一開口就要求,快把家畜歸還給居民。這時,阿伯拉哈聽到他的話卻回說:「為什麼不祈求慈悲嗎?你不知道,你們的神殿正遭受破壞啊!」
「家畜是我所持有的,克爾白神殿是神明所有的。因此,如果有對於神明有不敬的行為,神明自己會保護他們的神殿吧!」默罕默德毅然決然的回答阿伯拉哈。
結果,阿比西尼亞的大軍因為糧食不足,還有古萊什族的果敢抵抗等因素,落得不得不以撤軍的方式結束這場不名譽的戰爭。
一直以來,他們的敗走的原因,就被傳說是因為天上出現大量的鳥群叼著石頭,有如大雨般的從天而降打在異教徒頭上的奇跡事件。從過去以來相當長的這段麥加被解放的時間,後來就被稱為「象的時代」作為紀念。
穆罕默德的誕生
阿布杜‧穆塔里布一生符應著社會榮耀,不但坐擁幸福家庭的美滿,還享有一百一十歲的壽命,同時也孕育有六個女兒和十三個兒子。而且,在那些孩子們裡頭他最為寵愛的,就是後來穆罕默德的父親阿布達拉。
據說,阿布達拉是個非常忠厚且優秀的美男子。當時甚至還傳說,他和出身貴族的阿米娜的結婚初夜,竟有多達兩百個處女因為嫉妒,在深感絕望之餘竟然集體自殺身亡。
正當穆罕默德作為阿布達拉和阿米娜兩人的獨子而誕生之時,也是尤斯提尼亞努斯皇帝駕崩後四年,大家都明白萬一敗北的話,麥加神殿將會變成基督教的聖殿,這是阿比西尼亞大軍慘敗後兩個月的事情。
在穆罕默德的幼年時期,也遭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不僅他的祖父,就連雙親都在他幼小的時期接連離世。幸虧他還有許多其他的親人,也個別為他貢獻了心力。或許因為這樣,在分配遺產時,真正分給這個孤兒的東西,卻僅有五頭駱駝和一名衣索比亞僕役而已。
不論平時或是戰時,國內或是國外,在穆罕默德年輕時期,最為照顧他的親戚,就屬他的伯父阿布‧阿里布。
在穆罕默德二十五歲的時候,受僱於麥加的貴婦赫蒂徹。他的工作勤奮,深獲賞識,後來,成為寡婦的赫蒂徹更欣賞他的健壯的體魄,不久之後兩人結婚,成為穆罕默德的妻子。
審視穆罕默德和赫蒂徹的婚姻契約,可以發現,不僅有存有古代單純的形式,更傳達了兩人真實相愛的深情。同時,穆罕默德還被評價是古萊什族裡最為優秀的人物,而且大方的伯父還提供了十二盎司的金子,以及二十頭的駱駝作為給新郎新娘的新婚賀禮。這些都被一一記錄在婚姻契約裡面。
就這樣,由於穆罕默德是阿布達拉的兒子的機緣,使得先祖的地位重新獲得榮耀。他在四十歲時,以預言者的身分宣示成立伊斯蘭教,在此之前,他是受賢明貴婦人所敬愛的好丈夫,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預言者的風貌與人格
穆罕默德是個俊俏的美男子,未能被賦與這種恩惠的人就很難獲得像他這麼好的評價。換句話說,幾乎所有能獲得良好評價的人,都受惠於擁有良好的外在資質。同時,不論在公開的場合也好,私下的講座也好,只要開口說話就能吸引眾人目光的人,也是具備群眾魅力的人。
相貌堂堂的姿態、充滿威嚴的風貌、鷹眼般銳利目光、男子氣概般的笑容、濃郁的鬍鬚,再加上感情豐富的表情,伴隨言詞的是他的優雅舉止。他這種高尚的儀態,獲得朋友間絕好的讚賞。
恪守日常的社會生活習慣,盡力維護禮儀,絲毫找不到缺點,不但對上流階級和權力者表達應有的敬意,另一方面,對於麥加的下層階級也以親切的方式對待。爽朗的舉止,絲毫不會有無意義的主張,不僅重視友情,對於所有的人都以慎重的態度看待。
不但如此,他還擁有卓越的記憶力,深具幽默感又懂得察言觀色,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判斷力,總而言之思考和行動都兼具勇氣,受到這麼多的天賦恩惠。
再者,像這樣的穆罕默德隨著他的企圖而日漸茁壯成功的可能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從他被神選為救世主最初擁抱的思想當中,可以看出都是出自他與生俱來獨創的熱情。
以大自然為師
出身自那塊土地中最高貴的家族,說著一口純粹阿拉伯語的穆罕默德,說話明快爽朗,時而沈默深思,常留給聽者深刻的印象。只不過,他並不識字,因為他不曾上學讀書。然而,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狀況,也並非是什麼羞恥的事情。
生於近代的我們,常透過文字認識了聖人或英雄的心路歷程。然而,默罕穆德卻不是採取這樣的形式,他以大自然和人類生活限制下的環境作為成長的養分。他對於政治或是哲學的思考,往往出自於彙整冥想的跡象,無非就是來自那樣的原因吧!
不久之後,各國之間和世界上紛紛出現各種不同宗教的思想,這時默罕默德發現,隨著波斯和羅馬政治體制的弱化,同時讓他想要將自己國家從敗壞中救贖出來。因此,促使他決心把自古以來阿拉伯的美德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統一在一個神、一個王的身邊。
從他的前半生觀察,可以發現他出入的地點遍佈東帝國的宮廷和軍營,換句話說,寺院之類的地方幾乎見不到他的足跡。就算僅僅兩次的敘利亞之旅,也只是造訪了布斯拉和大馬士革兩地的市集而已。而且,在他十三歲時才加入伯父所帶領的駱駝商隊,當時也只負責布料商品的販售,常常不得不立即踏上歸路返家。
不過,就算像這樣慌忙短暫的旅程,也可以發現穆罕默德敏銳的觀察力,同行好友完全沒發現的事情,他都能清楚察覺出各種的可能性。他用如肥沃土壤般的精神,把就算是極為細微的東西,都視為孕育知識的種苗來思考。
然而,因為他不懂敘利亞語的關係,導致他就算對一些事情產生的好奇心,也會因此而有所限制。即使觀察他的生涯歷程或是史書記載,可以判斷穆罕默德的視野與足跡是難以到達阿拉伯世界以外遙遠的地區。
為了信仰與生意買賣,每年從那片砂模前來麥加朝聖的信徒難以數計。如果想要跟當地居民接觸的話,就算只懂得本國語言的普通人,有了這樣的交流,除了可以認識各部族和政治情勢的狀況,更有機會了解到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教義與習慣。
一般來說,對話可以讓彼此更加了解。但是,孤獨卻可以創造天才。同時,作品的一致性,也因為全部出自同一個人的手法而成就了作品的真實性。
在日常生活當中,熱中於冥想的穆罕默德,每到齋戒月的時候,就會放下手邊所有的事情,前往離麥加三英哩遠的希拉的洞窟裡隱居,並非要上達天界,而是想以寄宿於預言者內心的情念(也或許就是所謂的欺瞞的靈),與之對話。
就這樣,在不久之後他以伊斯蘭之名作為一個教義,對自己的家族和同胞們宣教。然而如果以那樣的內容來宣廣,就不得不虛構一個來自永遠的真實。於是,就有了「除了阿拉以外沒有其他的真神,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這樣的說法。
伊斯蘭的教義
穆罕默德的傳教方式,極微單純也很明快。《是唯一記載關於真神榮耀的經典。「朝陽也會成為落日,誕生也會走向死亡,應該腐朽的東西終究會腐朽。」像這樣的話語,不就是所謂的真理嗎?他以這樣的思考為本,不論是人們還是偶像、不論是星辰還是日月,所有的崇拜都徹底的除去。
因此,就算是宇宙的創世主,也無法跨越時空改變事實,大多是為了自身的必要性而存在,同時在智慧和道德上也都一樣,從本身的全部完全地被導出到永遠且普遍存在的實體,也因而受到崇敬。
透過這位預言者的口語傳達,像這樣深奧的真理,因此直到今天仍受到他的弟子們堅持,同時也因為《可蘭經》的註解者們正確的定義那些形而上的內容,使得信徒們得以奉行教義。
在自然的事物中被顯示出神的存在,得以被正確的認識,並刻印在人們心中,把那樣的意向適切的實行。然而,真意會是怎樣的,其實不論是哪個時代預言者的目的都不會因此改變的。穆罕默德也有著如那般名譽的任務-或許也可稱之為落落大方吧-隨即認可了許多的前任者。也就是說,從亞當的墮落直到《可蘭經》的宣言這段期間,產生了永生神靈發現的連鎖現象。
在那期間被選上的十二萬四千人的信眾之中,雖然功德與恩寵各自有所差別,然而因他們而產生的預言卻不斷地被傳述。而且,後來也讓偶像崇拜和墮落的人們覺醒,估計多達三百一十三個信徒。
像這樣透過與聖靈溝通的言語,進而以文字記載下來的文書超過一百多卷,兼備卓越智慧的立法者,像是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基督耶穌和穆罕默德。唯一不變的是以這六人制訂的儀式為基礎的宗教,對人們一個一個的宣教。
所以,以上六人的權威與地位至今都無庸置疑是後繼者難以比擬的。但也有人是無法接受他們之中任何一人的教義,這樣的人就會被冠上無神論者的烙印。
當時,除了希臘語和敘利亞語所寫的聖書外典以外,完全沒有關於創教始祖們的文書記載,亞當因為墮落的行為無法受到子孫的感謝和尊敬,但唯有改信猶太教的下層階級人士,有些會產生無法遵守諾亞七個戒律的狀況。另外,對於亞伯拉罕也是,希巴人在他的故鄉迦勒底也僅僅默默地發自內心對他的名諱表示崇敬,並不會有太明顯的表現。
多數預言者之中,受到人們不斷崇拜的,只有摩西和基督耶穌兩人。同時,受到神靈感應而寫下並留有文字紀錄的,也是他們的新約和舊約兩本聖經。
圍繞在摩西的奇蹟也出現在《可蘭經》裡面,而且內容還被著上了顏色。這樣的事情,對於也被稱為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最是瞧不起信奉新教義的其他國家的人,由於自我的信仰強烈,因而想偷偷的對他們進行報復。
義無反顧的伊斯蘭教徒,從穆罕默德那邊學會對耶穌基督的崇敬。他跟教徒們說,「聖母瑪利亞之子,耶穌基督是神的使徒,耶穌對瑪利亞訴說的話語和自身顯現的聖靈,不論在現世或是來世,都是神聖的事物。而且,耶穌也是站在神前的使者之一。」
舉凡聖經或是聖經外典,內容都充滿了許多奇蹟的故事。就像聖母瑪利亞無性懷胎的事蹟也是,事實上並非透過拉丁教會宣廣出去,反而是藉由《可蘭經》的紀錄而廣為人知。
什麼是《可蘭經》
大致上傳達的觀念是,必須有語言和思想兩者相互類似的點。確實哲學家的高見對於農民來說,聽起來只是虛無縹渺的事情。然而,雙方理解力的差異也是,人們透過口說或文字把神靈的話語作為媒介,將無限的心和有限的心的接觸相互比較的話,也並非那種大幅或是些許的差距吧!
不論是猶太人的預言者,還是基督教的使徒,抑或是傳教者也好,他們的靈感都來自於以理性和記憶作為基礎的。而且,他們的才能也並非都一樣優秀,這些差異可從新約和舊約兩本聖經所使用的文體和文章結構中發現。
面對上述的情況,默罕穆德甘之如飴的選擇獨自編撰的方式進行,如此的精神堪稱高瞻遠矚。如果是他和弟子們的親力親為,《可蘭經》的內容絕對不會偏離,必能保有真神內在不變的東西,就像是以光輝的筆所寫下永遠的公告。
換句話說,在猶太教最為重要的事蹟中被差遣的天使加百列,把鑲有寶石的絹布卷軸帶到人間來的那些內容,每個章節都一一被阿拉伯的預言者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
結果,確實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可蘭經》並非完全遵造神的意志所寫下不變的內容,實際上是依照穆罕默德的判斷而創造的。因此,所有的啟示都極為契合他自己的企圖和想法,就算出現有前後矛盾的內容,就會有「以後者之行為優先」的原則性解釋以解決問題的爭議。
如此,真神和使徒的話語,由當初的弟子們記錄在椰子葉或羊的肩胛骨上,全部的內容並沒有特別被整理出來,是他的一個妻子所管理的家具中,以簡單輕易的方式保存下來。
然而,在穆罕默德死後兩年,繼承者是他的友人阿布•伯克爾,由他接續編撰並公開發表。後來,在希吉拉曆(伊斯蘭紀元)十三年,哈里發的奧圖曼做了一個修訂版,就算到了今天不論是哪個版本的《可蘭經》,都具有統一的完整性,同時也明確的主張個別的特殊性。
關於那種使命的真實性,不論是發自穆罕默德的熱情或是虛榮,都屬於他的著作,這點從《可蘭經》的內容就能了解。再者,書中有些不論是對於人類,或是對於天使的大膽敘述,即使只有一行文字的說法也是禁止模仿,因為這部作品是來自真神的口述,這點也是無庸置疑的。
13 伊斯蘭勢力的抬頭
穆罕默德的誕生、性格、教義
歷代哈里發的榮華
光榮的族譜
基督教徒對於穆罕默德的卑微出身大事張揚,但是這樣的中傷卻是極為笨拙的,結果反而將穆罕默德的優點給強調出來。
事關國家的名譽,也與傳說有所關連,穆罕默德以伊斯梅爾當作先祖的族譜,就算有些疑問也沒有關係,高貴的人物多數出自那個家族的傳承則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上,孕育出他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是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一的望族,也是作為麥加世襲統治者的守護者。
穆罕默德的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是一個出生於具有大氣度,被稱為哈希姆的富商...
作者序
吉朋的生平和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德〉黑格爾
在西方的歷史名著中,沒有一個人會漏過吉朋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從第一卷問世開始,它贏得的評價,從未因為時間的消逝而有消褪。這座鮮明的里程碑是十八世紀理性時代一位天才的史學家通過毅力,花費生涯中最精壯的二十年歲月將六卷鉅著次第完成。此書全部字數超過一百萬字以上,一百多萬字,六大冊的篇幅,易使讀者望而怯步(除非它像武俠、偵探小說那麼吸引人),因此有精簡濃縮的必要,以適合繁忙的各界人士需求閱讀。
家世/求學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吉朋的不朽鉅著,以宏偉、正確的論述,敘說從托拉亞努斯皇帝在位期間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的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為古今最具代表性的史書之一,更是強調日耳曼民族與基督教勝利的啟蒙主義史學代表作,而貫穿全書的創造想像力和理性主義哲學,更使得本書成為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最高傑作。今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編譯本是把一百二十萬字以上的原著分成十四單元和尾聲與十個解說,通過一五八節一幕一幕把概括一千三百年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位拉開序幕到東羅馬帝國歸於覆亡為止的全盤過程做了條目清楚跌宕起伏的安排與布局。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5.8~1794.1.16)一七三七年出生於英國倫敦附近的薩利郡帕特尼,父親為富裕的地主階級,母親生了七個孩子,他是長子,其餘六個在幼小時都夭折了。因為母親連續生育七個孩子,身體不好,吉朋十歲時母親就離開人間了。他也從小體弱多病,靠他的姨媽撫養、細心照料之後長大的。他很少外出,大多留在家中自習,大量涉獵書籍,飽讀東西方歷史著作。十五歲那年健康恢復,以特別自費生的身分,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就讀。在學校裡吉朋受到天主教吸引,一七五三年六月七日(十六歲)改信羅馬天主教,父親大為震怒,就讀方滿十四個月就不得不退學。他在牛津大學待不住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對新教產生了懷疑,一方面是導師教學的方法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另一方面是他零用錢很多,就跟一批玩樂朋友溜出校外遊耍,甚至上酒館逛妓院,換句話說,吉朋根本無心讀書。他認為牛津十四個月的大學生活,對他毫無斬獲。
父親聽到他遭退學後,十分惱火,於是採取了一個斷然措施,十七歲那年派人把吉朋送到瑞士洛桑一位卡爾文教派帕維爾牧師那裡接受拉丁文和法文的基礎教育。這時從小喜歡閱讀的他開始認真用功起來,五年的時光,他在語文方面奠立了堅實的基礎,吉朋日後不但成為一個大歷史學家,就文筆而言,在文學史上,吉朋也是有數的文體家。這位私人教師也完成了吉朋父親託付的任務,吉朋在洛桑第二年又成為新教徒。從畫像中可以看出,吉朋個子矮小,身體圓胖,外表看來平庸、可笑,可是這樣的人卻擁有不世出的天才和智慧。二十七歲那年,吉朋加入的國民軍,因英、法戰爭告一段落,他渡海前往巴黎,而後到了羅馬。一七六四年十月十五日,吉朋坐在羅馬神殿的廢墟中思索,撰寫羅馬城淪陷的意念浮上心頭……。
當然這只是這部鉅著最初想要動筆的初始。
吉朋日後完成的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正如他開筆所言:「羅馬帝國涵蓋了人間最好的土地和世間最文明的人類。」其版圖最大的時候,從安東尼牆(在蘇格蘭境內)到非洲亞特拉斯山,從西洋(今之大西洋)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據不甚完整的估計,羅馬帝國人口多達一億二千萬,為自古以來結合於同一政治體制之下最龐大人口的社會。而其防衛與秩序則由為數不到四十五萬的軍事機構加以維護。
當我們逐頁熟讀這部濃縮版的鉅著時,禁不住會想起吉朋所做的宣示:「歷史祇不過是人類罪惡、愚行,以及災難的記錄而已。」
獨身生活
在洛桑期間,與後來成為法國財政部長涅克爾夫人的蘇珊娜‧居爾蕭小姐結識相戀。女方父母也同意了他們的婚姻,這位小姐堪稱品貌雙全,才學亦高。可是吉朋的父親認為這樁婚事不合習尚,簡單地表示一個不准。吉朋無可奈何,也簡單地表示一個服從。後來他曾自嘲說:
「作為戀愛者,我嘆息,作為兒子,我遵命。」“I sighed as a lover; I obeyed as a son.”此後,他一直過著獨身生活,直到生命的末日。他原本不是獨身主義者,特別是在五十歲以後,他苦於孤獨和寂寞,曾經明白表示:「我現在的心事是:必須結婚和傳宗接代。」在婚姻問題上,父親在世之時,他不敢作主,父親去世之日,吉朋三十三歲,已經沒有人會干預和反對他的婚事,他還是不敢冒險一試。
前此,已談過他的外表和體質的弱點,中年以後他又發胖了,像斯湯達爾一樣,他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遮醜,結果反而貽人笑柄。中年以後被痛風症和疝氣糾纏不放。尤其痛風症多次使他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裡過日子。疝氣病不但對他的身體是個負擔,在精神上更形成一個陰影,這個病症後來擴展為水囊腫,最後奪去了他的生命。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後者是隱諱的,也不願別人提到它。總之,吉朋在學術上是個強者,從生活上來說,他又是個弱者,他過的是旁人看來近乎畸形的生活。正如毛姆寫到珍‧奧斯汀時說:「你即使能震驚全世界,也不見得能見知於你的家人。」後世的人會提到吉朋,而且景仰他,完全是憑吉朋耗時二十年心血完成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讀者諸君請相信,著作是由時間和讀者去裁決,如果你聽到有人忙著替自己定位、排名、挖空心思想提名什麼大獎的候選人,那種作品通常很快就變成紙漿。至於斷了煙火的偉人不只吉朋,你看歌德、福樓拜爾的年譜,都明確寫著﹁絕嗣﹂,但是他們的思想上的子孫,從作品得到啟發的兒女,就無法統計了。
世俗生活/埋首書齋
吉朋是一個富家子弟。他祖父善於經商,積產達十萬鎊以上,購買了許多田地,在倫敦和鄉下都有別墅。吉朋的父親和吉朋本人因此都成了「有身分的人」或稱紳士。憑著這一點,父子倆先後都進下議院擔任議員;在鄉間成立民兵組織時,父子倆也順理成章是有職銜的軍官,一個是營長,一個是連長。
「七年戰爭」使英國人想到要加強海防,於是在英吉利海峽沿岸駐防前面所說的民兵組織。吉朋二十三歲時應父命回國參加了民兵。
一七七四年(三十七歲),吉朋進入議會。平日在朋友們的交談中,他雖以淵博的學識,高雅、智慧的談吐吸引人,可是在議會裡,他只是一個投票、不發言,無所作為的「無言議員」。為什麼這樣?因為他天性膽怯,他自己曾說:「無論從天稟或教育上而言,我都不具備勇往直前,發揮心智和辯才的能力。」當了議員,首相諾斯勳爵對吉朋多所照顧,派了他一個商務參議的閒差使。每年有八百英
鎊官俸。他本來就喜歡交遊,現在手頭寬裕了,就在倫敦廣泛結交上層人物。議員生涯十年間,他寫出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前三卷。後來議員不當了,他無力維持在倫敦的開支,於是歸隱遠離塵囂的洛桑。在這裡,他除了讀書、寫書之外,仍然喜歡廣招賓客,這裡開支小,經濟能力足以時常請人吃飯、玩樂。有一次在寓所舉行一場來賓多達一百三十人的晚宴和舞會,客人歡樂通宵,可是主人吉朋已無此玩樂的精力,招待的事務是委託別人代辦,自己過了午夜就溜去睡覺了,所以批評他的人,竟冠以「浮誇」、「強裝門面」的批評。
戰後吉朋在巴黎與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達蘭貝爾等人交往。同時也成為約翰生博士主持的文學俱樂部會員,接替高德史密斯成為皇家學院古代史教授。平凡、無所作為的十年議員生涯,他都在苦心蒐集資料並埋首撰寫六卷的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三十九歲出版了第一卷,各界佳評如潮,不但奠立了史學上無可搖撼的地位,吉朋在學術界也自此馳名世界。在生活上是弱者,在學術界裡卻是強者的吉朋,憑藉毅力寫下六卷使他永垂不朽的歷史鉅著。構成這部名著的條件很多,書中內容時間概括一千三百年,六卷出版的時間前後長達十二年。全書完成那一年他已經五十歲,他當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年。
當這本構思二十年的鉅著完成之際,吉朋意識到要跟書中的歷史人物永遠分手了。心中忽然感到莫名的空虛,描述此時的心情時他寫道:「一七八七年六月二十七日的夜晚,大約十一、二點,我在洛桑自家庭園的亭子下,我擱下筆,在那洋槐遮蔽的綠蔭小徑上,一再往返徘徊。從那兒可以一覽無遺地俯瞰四周的平原、湖水、山巒,空氣清新柔和,天空朗麗;月光瀉照在水面上,一切的大自然是這般寧靜。我面對這解救了自己的自由,以及或許就要遭逢的確立自己聲名的宿命,我不願隱藏那藉世俗聲名而來的最初的激動;然而我的自尊心忽然被粉碎了。而且就要與自己已欣悅的舊友訣別的思想襲上心頭。無論自己這部歷史著作未來的壽命如何,作為歷史學家自身生命的短暫,超乎一切萬般無奈的無常,這噬人心魂的沉痛,遮蔽了我的心靈。」可以想見二十年來甚至後半生都在構思醞釀的書中人物,事實上,比日常生活中送往酬酢的朋友,毋寧是更真實的存在呢!
攀上作品的高峰,他的體力和創作顯然日漸走下坡,除了《自傳》起了六份草稿,計畫中的亨利八世及英國名人傳記也不曾動手,這與經常困擾他的痼疾顯然有關,至於是否成功後的志得意滿也多少有些關聯,無論從何種角度探討,吉朋注定與《羅馬帝國衰亡史》同垂不朽,「人生朝露,著作不朽。」這還有什麼遺憾呢?
為了這本歷史名著,除了母語,他在拉丁文、法文、希臘文、義大利文的學習都下了苦功,尤其在法文與拉丁文的造詣更非一般學者可以望其項背。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但吉朋聽到好友謝費爾德勳爵夫人病逝的消息,他不顧迢迢遠途,離開瑞士洛桑,避開戰火中法國的軍隊安全抵達英國。接著又去看望年邁的繼母吉朋夫人,兩人促膝長談,表現了這位史學家柔情的一面。
一七九三年底,他的老毛病又發生了,肚皮下的腫瘤動了手術,看來似乎已逃過險境。翌年一月十六日,法國僕人發現大史學家吉朋安詳地走了,享年五十七歲。
死後,謝費爾德勳爵根據他留下的回憶錄、書札為他編輯了《吉朋自傳》,是一本文學氣息濃郁的自傳名著。
《羅馬帝國衰亡史》簡介
這是描述從奧古斯都皇帝在位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約十三個世紀的羅馬史書,也是具有十八世紀啟蒙主義式合理主義明顯特徵的傑出政治史,更是透過與近代相連的視野去看的一部世界史。
一七六三年,吉朋從軍中除役後隨即造訪歐洲大陸各都市從事所謂的「大旅行」。對當時的英國紳士來說,觀看歐洲大陸的文化遺產,與各地名士交流可說是教育的總結。這次的旅行,歐洲文明發祥地—義大利當然是最重要的地方。一七六四年來到義大利,十月二日抵達嚮往已久的羅馬,四處尋訪古蹟,逍遙度日。
十月十五日這天黃昏,吉朋佇立在卡皮特里努的廢墟之間冥思,想要寫作羅馬帝國衰退與滅亡的念頭突然掠過腦際,於是開始著手蒐集資料,一七七六年出版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在五年後的一七八一年出版。這三卷一直寫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原先並沒有預定繼續再寫下去。但是出版三卷後佳評如潮,而且這時吉朋也從忙碌的公職中脫身,於是一七八四年完成第四卷,一七八六年完成第五卷,一七八七年完成最後的第六卷完結篇,一直寫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在十八世紀,亦即在啟蒙主義時代所寫的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表現出啟蒙主義式合理主義的各種明顯特徵。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結構,從第一章的〈兩位安東尼努斯皇帝時代帝國的版圖與軍力〉到最後的〈十五世紀可以看到的羅馬廢墟〉,全部共分七十一章,當中到第三十八章是前面的三卷,寫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第三十九章以後是接下來的三卷,一直描述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吉朋將這個包含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內的「約十三個世紀」的羅馬史,分為以下三期:
第一期 從開始衰退的托拉亞努斯和兩位安東尼努斯皇帝時代起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第二期 東羅馬帝國的尤斯提尼亞努斯皇帝的中興時期
第三期 從東羅馬帝國的復興到東羅馬帝國的皇族滅絕為止
《羅馬帝國衰亡史》也包含有宗教、社會、文學、科學、經濟、風俗等,不過敘述重點始終是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史。
據說吉朋原先想以法語撰寫這部歷史名著。當時法語是國際通行的語言,而且正如前述,由於在洛桑研習過法國文學,他法語的寫作也精湛洗練。這時候哲學家摯友大衛‧休姆建議他還是用英語寫作較好。休姆本人也是歷史學家,從英國發展的情況,他已經看出不久英語將取代法語,通行全世界。而且在英國,從政治家到小學生,任何人都知道羅馬史。使用英語的話,至少在國內會有很多讀者。因此吉朋決定聽從摯友的忠告,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寫。
另外,吉朋也想讓自己的著作具有哲學特質。由於當時重視科學的考證學相當發達,所以同時代類似的書籍大都只是羅列各種歷史事實。但是沒完沒了堆積枯燥無味的數據,徒然使讀者感到厭煩。吉朋也重視探討人的行動背後的「歷史法則」。
有了這樣的基本構想,接下來要做的只有將長年累積起來的龐大歷史知識貫穿起來而已,然而吉朋並沒有立刻開始動筆。
創作之前,吉朋先苦心鑽研英語文體。年代記即使加入哲學式的探討,也還是很容易變成味同嚼蠟的編年史,為了讓讀者感受到真正的魅力,敘述史實的文章就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
吉朋日後回憶說,為了找到「某種程度」滿意的文體,第一章改寫了三遍,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改寫了兩遍。
這樣誕生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七七六年二月第一卷甫一出版,立刻成為稀世名著,佳評如潮遠超過吉朋的預期。沒有幾天第一刷就銷售一空,隨即增印的第二刷也很快就賣到缺貨。第二年年初印了第三刷,相鄰的愛爾蘭甚至還出現了盜印版。
據一份資料指出,銷售情況之熱烈,就像「刊載最新資訊的三便士小冊子」似的,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有如附贈光碟的八卦雜誌般暢銷。並且這本書也成為個人教養的證明,以及對教養的嚮往。「幾乎每個家庭的餐桌和所有的梳妝台上,都擺放著吉朋這本史學名著。」
許多曾經在世界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都深深受到這部著作的吸引,其中最著名的讀者有英國首相邱吉爾、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普、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哲學家巴特蘭‧拉塞爾,甚至後來的發明大王美國的愛迪生等,都從這本史書名著獲益良多。
後來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邱吉爾首相,其文學才華乃是來自年輕時苦心揣摩《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文體,長期鑽研吉朋史筆的結果。
邱吉爾在《自傳》中這樣描述他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情景:「在印度服兵役期間,時間充裕,決定看一些書來增加自己的教養,首先從吉朋開始。我父親也很喜歡吉朋的作品,重要的地方都會背誦。一開始讀這部羅馬史,我就立刻被那故事和文筆震懾住了。從馬廄回來後到下次馬球開始之間,在外面陽光強烈的漫長白晝,我總是貪婪地看著吉朋的羅馬史直到夜幕低垂。」
日後擔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也說他在獄中讀吉朋羅馬史的感受是「那具有流暢旋律的文章,比任何小說都更讓我著迷。」與吉朋同時代的《國富論》作者亞當‧史密斯在信中這樣讚賞吉朋說:「不只我的熟人,
就連和我有書信往返的無數筆友,也都公認你的著作是現在歐洲文壇的最高峰。」
至於哲學家拉塞爾,則對羅馬時代在東方盛極一時的帕爾繆拉王國女王芝諾比亞深感興趣,他說從《劍橋古代史》這本書中,根本就得不到她的任何具體形象,但是讀了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芝諾比亞就宛如浮現在眼前似的。
吉朋之後,有關羅馬史的著作多如過江之鯽,但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迄今依然屹立不搖,在同類書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人們只要說到羅馬就會想起吉朋,說到吉朋就會想起羅馬,那俯瞰國家興亡與塵世變遷的透澈視野,和流利的文體相互結合,讓這部他花費二十多年苦心寫出的歷史著作,成為偉大的不朽名著。
對於《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價值,這裡借用極具象徵性的一句話來作為總結,那是反對吉朋觀點的人在劍橋大學進行批判前的口頭禪—「只要語言不消滅,這本書就會永遠永遠存在。」
吉朋擱筆迄今,時間已經過去兩百多年,在這段時間當中,他以無比雄深雅健的史筆描述的帝國和城市,縱然有不少新的發現,他當年未曾見到的手跡,未曾讀到的碑文,未曾採訪的遺址。但吉朋這本鉅著,所享有的聲譽和地位卻未因此衰落,吉朋在全世界偉大的歷史學家中仍然鶴立雞群,這位個子矮小的巨人,還是一座鮮明的里程碑。
本書是原著卷帙浩繁六冊的濃縮本,每一章節都有醒目的標題,有助於讀者掌握羅馬史的來龍去脈。
吉朋的生平和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德〉黑格爾
在西方的歷史名著中,沒有一個人會漏過吉朋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從第一卷問世開始,它贏得的評價,從未因為時間的消逝而有消褪。這座鮮明的里程碑是十八世紀理性時代一位天才的史學家通過毅力,花費生涯中最精壯的二十年歲月將六卷鉅著次第完成。此書全部字數超過一百萬字以上,一百多萬字,六大冊的篇幅,易使讀者望而怯步(除非它像武俠、偵探小說那麼吸引人),因此有精簡濃縮的必要,以適合繁忙的各界人士需求閱...
目錄
導讀----吉朋的生平和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1 在印象中獲勝,這就是一切
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指示的方針
征服不列顛尼亞
托拉亞努斯皇帝擴大版圖
充實內政的繼承人
維護帝威的兵制和軍力
帝國的屬州
2 一切事物都是精神
寬容的宗教政策
功利型的羅馬人
拉丁語的普及和希臘文化的遺產
羅馬帝國中的奴隸焚
攸關各皇帝威信的公共事業
天上掉下來的財富
優秀的羅馬建築技術
連接屬州的羅馬道路
「我們的海」—地中海
外來品種和農業發展
富裕階層使用的一切物品
與世界各地的交易
在繁榮背後衰退的齒輪
帝政初期的各種皇帝形象
羅馬司法權所及的範圍
解說 帝政初期的皇帝
3 這樣又多了一個賺錢的管道
哲人皇帝的人格
帝權傳給不肖之子
康莫圖斯化身為暴君
奸臣裴倫尼斯
更勝一籌的奸臣克雷昂德爾
皇帝的淫威和愚行
圓形競技場上的皇帝
暴君臨終
解說 康莫圖斯皇帝死後到菲利波斯登基
4 再也沒有比希望更能安慰人心的了
混亂的時代
叛軍擁護元老院議員德基烏斯成為皇帝
哥特族登場
各蠻族開始移動
與哥特軍交戰
瓦雷里亞努斯被推為監察官
德基烏斯皇帝戰死沙場
輪番上陣的帝座主人
瓦雷里亞努斯登基
立兒子伽里耶努斯為共治帝
波斯人
羅馬皇帝成為敵人的俘虜
皇帝的冷血與輕浮
三十僭帝
坐上寶座的感覺
社會的側面
解說 帝國重建期的皇帝
5 組織要團結,個人要集中
帝國重建者迪奧克雷提亞努斯
副帝馬克西米亞努斯
帝國的四分割統治
定居在羅馬領土內的蠻族
多災多難的亞美尼亞
波斯戰役和羅馬軍慘敗
伽雷里烏斯一雪前恥
講和之後的東方邊境
逐漸沉淪的羅馬市
迪奧克雷提亞努斯皇帝的統治手法
主動退位
馬克西米亞努斯也聽從忠告
退位後的日子
文學和學問不受眷顧
解說 迪奧克雷提亞努斯皇帝的政績
6 一切生命都在不斷尋求活下去
迪奧克雷提亞努斯皇帝退位後的動亂
君士坦丁登場
久已不見皇帝蹤影的羅馬市
馬克森提烏斯叛變
伽雷里烏斯的朋友里基尼烏斯成為共治帝
六個皇帝同時在位
馬克西米亞努斯和伽雷里烏斯之死
四個皇帝爭奪霸權
君士坦丁與馬克森提烏斯對決
馬克森提烏斯敗逃與溺斃
里基尼烏斯的勝利
君士坦丁贏得最後的勝利
建設新首都君士坦提諾波里斯
解說 基督教的發展與神學爭論的焦點
7 天國在你心中
寬容對待異教
信徒的熱情
不死的信仰
原始基督教會的奇蹟
純粹嚴峻的道德
團結與規律
迫害異端
神學論戰
擁護亞里烏斯派的繼任皇帝
一發不可收拾的神學論戰
「正統派」鬥士亞塔納西烏斯
「活捉亞塔納西烏斯」
荒野上的修道院
持續抵抗
異教徒的希望之光
解說 君士坦丁皇帝和他那些兒子的政績與尤里亞努斯的登場
8 比起不同的地方,人們更重視類似之處
尤里亞努斯名聲日益高漲
奸臣的陰謀
苦惱的副帝
部屬的順從
「各位親愛的士兵!」
無法抵擋的潮流
日漸逼近的內戰
單方面的和解
不再順從
迦里亞軍大進擊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猝死
尤里亞努斯皇帝的為人
對「叛教者」尤里亞努斯的評價
解說 瓦倫提尼亞努斯皇帝與瓦倫斯皇帝
9 那些傢伙根本就沒有保衛國家的氣概
「日耳曼民族大移動」的起因
要求在領地內定居的哥特族
羅馬軍協助蠻族渡河
羅馬帝國奸臣的卑鄙行為
羅馬軍潰逃
急於建立功勳的瓦倫斯
決定帝國命運的哈德里亞諾波里斯之役
東羅馬帝國也交由格拉提亞努斯掌管
泰奧德西烏斯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羅馬軍重新出發
蠻族再度對立
戰略家泰奧德西烏斯
用防禦帝國的任務交換
潛在的危險
解說 泰奧德西烏斯的政績和帝國最後的分裂
10 再也沒有比美食更折損國運的了
哥特族叛亂
史提里柯將軍的功績
亞拉里克入侵義大利
當時的羅馬市和元老院議員的收入
富裕階級的生活方式
平民的生活
麵包的配給
公共浴場
大競技場上的活動
「永恆之都」受到蠻族包圍
在蠻族王的壓力下推戴新帝
亞拉里克掠奪羅馬市
解說 西羅馬帝國衰亡的經過
11 國民不能過於孱弱
滅亡的原因
膨脹和自滅
基督教的影響
羅馬史的教訓
人類的進步
解說 東羅馬帝困與尤斯提尼亞努斯皇帝時期
12 命運甚至要對勇氣低頭
年輕時的泰奧朵拉
前所未有的皇妃
轟動首都的兢技
藍黨與綠黨的對抗
尼卡暴動
皇妃的一席話解救了皇帝
解說 拜占庭帝國概況和伊斯蘭教勢力
13 伊斯蘭勢力的抬頭
光榮的族譜
穆罕默德的誕生
預言者的風貌與人格
以大自然為師
伊斯蘭的教義
什麼是《可蘭經》
從世界史看《可蘭經》和穆罕默德
伊斯蘭的不變性
穆罕默德以後的阿拉伯世界
解說 伊斯蘭勢力的發展和東羅馬帝國的衰亡
14 必須立志,這樣全宇宙就會來幫助你
開始進攻
繼續攻防
首都的援軍
最後燃燒的火燄
鄂圖曼艦隊翻越群山
淪陷前的首都
準備決戰
首都的最後一天
決戰前夕
發動總攻擊
指揮官臨陣脫逃
葉尼欽里終於登上城牆
皇帝陣亡和首都淪陷
首都內的混亂
勝利者的權利—掠奪
神聖領域遭受侵犯
征服王入城
餘 暉
尾聲 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榮華的軌跡
被遺忘的過去
近代的羅馬市
作者的總結
解說 羅馬帝國的遺產
編者後記
東西羅馬帝國皇帝表
羅馬史年表
吉朋年譜
導讀----吉朋的生平和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1 在印象中獲勝,這就是一切
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指示的方針
征服不列顛尼亞
托拉亞努斯皇帝擴大版圖
充實內政的繼承人
維護帝威的兵制和軍力
帝國的屬州
2 一切事物都是精神
寬容的宗教政策
功利型的羅馬人
拉丁語的普及和希臘文化的遺產
羅馬帝國中的奴隸焚
攸關各皇帝威信的公共事業
天上掉下來的財富
優秀的羅馬建築技術
連接屬州的羅馬道路
「我們的海」—地中海
外來品種和農業發展
富裕階層使用的一切物品
與世界各地的交易
在繁榮背後...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80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