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文明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埃及和印度,東方世界儼然成為「文明的搖籃」;近代文明卻由西方國家所創造,即使它曾經歷一千餘年的黑暗時期,但成就非凡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在漫漫歷史的長河中,遙遙領先東方世界。
近代文明放眼可見的一切,幾乎莫不源自於西方世界:日本明治維新以西方科學為藍本,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晚清到民國初年的西化運動,也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學為號召;孫中山推行的共和政體亦是西方政治體制。但是就歷史的洪流而言,這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盛衰更迭罷了。西元十六世紀之後,近代西方強盛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與法國,殖民地遍布,其中西班牙和英國更是有「日不落帝國」之霸稱;如今回首,卻已今非昔比,何以重回?二十世紀是美國、蘇聯爭霸時代,國際局勢隨之也風雲變色,冷戰更是證明美蘇二國的威權;如今蘇聯早已解體,美國擠身成為世界強國,而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爆發,美國又如何穩住它的地位呢?
文明,不斷地自我毀滅,不斷地自我重生;從舊文化灰燼中燃起新的火焰,撿起破碎的歷史殘骸,拼湊出另一耀眼光輝,照亮當代人類世界。
作者簡介:
劉增泉
學歷:
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V Sorbonne)西洋史博士
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文化史博士
現職: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專書:
《古希臘》
《世界文明史》
《巴比倫帝國》
《古代希臘城邦》
《早安,古埃及》
《美索不達米亞》
《古羅馬的旅人》
《古代中國與羅馬之關係》
《法國史》
《西洋文化史》
《希臘文化史》
《羅馬文化史》
《希臘史》
《世界現代史》
《西洋上古史》
《西洋中古史》
《中國與古羅馬東部地區的歷史淵源 》
《簡明西洋近代史》
《帝俄和俄羅斯》
《歐洲文化史》
《簡明西洋上古史》
《羅馬與中世紀》
《亙古未解世紀之謎》
《歷史從蘇美人開始》
《文藝復興藝術觀》
《歐洲中部和西部的羅馬行省》
《簡明西洋中古史》
《中歐西歐的羅馬行省和社會宗教》
《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
章節試閱
第八編 近代世界
第三十章 西元1871-1914年間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德國的優勢
西元1871-1914年西歐地區發展得很快,因而在國際上產生絕對的優勢。他們的船隊征服了海洋,工業及銀行則控制廣大市場,由於科技的進步也增加其勢力,並確保他們的威望與地位於不墜。尤其軍隊與探險家打開了封閉的亞洲、非洲大陸,並開始殖民擴張。
在國際的舞臺上,日本和美國所扮演的角色並不起眼。真正的作用是在近代才充分地發揮,西元1905年日本的戰勝已經透露訊息給被殖民的民族,那就是歐洲國家並非所向無敵,而美國的活動也只是暫時地脫離美洲大陸。
因此,歐洲的平衡與衝突是國際社會關心的焦點。殖民擴張使外交鬥爭變得更為複雜,但還沒有擴大到戰端的行動。基於這個事實,國際關係大體上還停留在歐洲國家持久或偶發的敵對狀態中。
以往歐洲親斯拉夫與日耳曼世界,由此產生的問題,現居於主導地位。
新生德國與俄國之間的邊界此時也已明確劃分,土耳其在巴爾幹與多瑙河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地衰退,並造成這地區的真空,俄國則乘虛而入,完全不考慮這地區已建立的平衡關係。奧匈帝國與俄國簽訂協議,此對70%的匈牙利人產生了莫大的影響,正如安德西(Andrassy)指出,這個協議迫使奧匈帝國朝向巴爾幹地區發展。西元1870年普法戰爭後,法國勢力迅速從這個地區撤出,僅留下英國駐守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奧匈帝國的入侵則無疑增加這種緊張局勢。薩多瓦(Sadowa)屈服於俄國政府的壓力,於西元1870年單方面廢除《巴黎條約》中關於維持黑海和平的條款。在歐洲這個動盪地區尋求權力的均衡就這樣成為一個大難題。
歐洲內部,法英的對立此時有所緩和。英國不再懼怕法國海軍的野心,英國征服阿爾及利亞之後,就監視法國在地中海的行動,兩國之間對殖民地的任何爭奪不再成為敏感問題。比利時則打算興建鐵路,曾在西元1866年以後引起英國人擔憂。法國在西元1870年中的戰爭失敗中止了法國人從前的奢望,而英國人對大陸的擴張也有所緩和。
相反地,普、法的衝突導致德國最後統一。亞爾薩斯與洛林的問題亦阻擋巴黎與柏林的和解,此也造成了敵對聯盟的形成。這個聯盟由俾斯麥所發起,作為孤立法國的一種手段。
地中海地區的問題也反映出歐洲問題的複雜。此時法國與義大利在突尼西亞相互對立。埃及也發生反對法國及英國的問題,但在法紹達(Fachoda)時期,也僅限於軍事的威脅。至於挑起德法矛盾的摩洛哥問題,並不是為了摩洛哥而衝突,此乃為了歐洲政治利益而引起的作用。
如果歐洲各國放棄使其快速獲利的地中海武裝衝突,那麼他們又怎能冒險到遠處去征服?並占領殖民地及商業市場呢?由於歐洲各地的經濟及殖民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隨時整軍備戰。
因此,從西元1871-1914年歐洲各國的關係亦制約著國際關係,但也明確地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無論是俄國在巴爾幹的政策,或為了支持法國,歐洲國家干涉德國的發展,但俾斯麥領導的德國卻發揮著絕對的優勢作用。至於義大利,對地中海也只是有意圖而無行動,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第二階段,西元1890年以後,歐洲發生了變化。此時俾斯麥的辭職,法國與俄國聯盟,義大利與三國同盟接近,英法協約以及英法俄三國協議,局勢顯示有利於法國的歐洲平衡階段,但也導致歐洲分成兩大勢均力敵的陣營。由此產生更為緊張的狀況:西元1871-1890年產生四次的危機,西元1905-1914年又產生五次的危機,其中一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一時期的大事件
德國對奧、法的勝利、統一的完成、軍事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一切都構成德國強大的基本因素。俾斯麥對外政策的手腕相當高,在歷史上堪稱首席外交家。
與之相比,法國懾服於德國軍事強大及外交實力,認為報復是不可能的。而法國因為建立第三共和也引起國內的衝突對立,並出現了經濟困難,此外布朗熱(Boulanger)事件的打擊,殖民擴張的問題,使得法律領導階層不得不採取謹慎的對外政策。
俄國不忘顯示自己的軍事,然而俄國政府與其國家的實際情況不相稱,為了擴大其影響力,俄國選擇與德國同盟,這在德國統一過程中有利於普魯士。這時俾斯麥亦精心策劃奧-德聯合,此在與不同國家結盟的同時,德國有失去俄國的危險,而法國卻沒有組成一個後備聯盟。
俄國也打算在柏林、維也納、聖彼得堡三國同盟中實現控制巴爾幹半島的野心,這種態度亦正中俾斯麥下懷,後者防備所有接近法俄或與之結盟者。至少在開始時,三國同盟是柏林監視「奧地利大象」和「俄國躁動大象」(俾斯麥語),走進巴爾幹瓷罐中求發展(注:走進瓷器店的大象,比喻愚鈍的人過問棘手的事)的最有效手段,同時還孤立法國,對德國而言可謂一舉兩得。俄國政府不想讓法國過分衰弱,俄國與德國結盟也可以對法國施加壓力,不必像從前那樣得罪德國。
所以,歐洲新的權力均衡很快就定位,只有英國還維持原狀,因為英國強大海軍實力以及經濟的力量足以做其後盾。俾斯麥對殖民地問題則不予重視,他認為英、德不會因殖民地問題而發生爭執,而只有英、俄的對立才能加速土耳其的衰落,但俾斯麥似乎對俄國充滿憂慮。至於此時的義大利王國,充其量不過是個普通角色而已。
這樣,俾斯麥的道路顯得很暢通,歐洲的外交遊戲從整體上看似乎由柏林主導,並在德國、奧地利和俄國之間周轉。
西元1871-1878年
蒂耶(Thier)政府依法執行西元1871年5月10日《法蘭克福條約》,此也奠定自西元1870-1871年戰爭後法、德新關係的基礎。五十億的戰爭賠款用來償還前德意志邦聯的國家債務、安置退伍軍人,以及修築德國邊境的防禦工事。兩項協議的決定如下,第一項定於西元1871年10月,決定戰爭賠款用來減輕德國占領時期所需費用的負擔,第二項定於西元1873年3月,允許被占領地提前獲得自由。
然而,俾斯麥並不滿足於法國如此高的賠償,此也導致蒂耶政權不能保持下去。因此,俾斯麥採取對法國永久性的報復。西元1872年9月,德皇威廉一世、奧皇弗朗索瓦‧約瑟夫和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柏林會晤,西元1873年簽訂德奧俄協議。西元1873年5月6日,德俄簽署軍事聯盟公約,雙方準備一支20萬人的軍隊以防第三勢力的入侵。西元1873年6月6日,俄奧簽訂政治公約,公約規定當歐洲和平遭到威脅時,兩國有責任共同商議對策。
然而,當西元1874年和西元1875年法、德兩次危機爆發時,協議也出現了裂痕,西元1875-1878年巴爾幹危機出現時,這個協議則解體了。
西元1874年的危機是短暫的,西元1875年危機則日益嚴重,因為3月法國頒布軍事法令,允許戰爭期間動員15萬人參軍。4月8日德國一份郵報(DiePost)發表一篇文章,提出了戰爭問題。英國和俄國則趁機進行外交的干涉,並願意充當法國方面的和平意願擔保人。危機雖然有所緩和,但對三國協議中的俾斯麥則有所限制。
法、德危機過後四個月,西元1875-1878年又出現巴爾幹危機,此也結束俾斯麥的第一體系。
巴爾幹的局勢惡劣,首先因為土耳其的無力改革也導致了政府不穩定,雖然英、法、俄陸續給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此外菲亞得帕夏(Fuad Pacha)和阿里帕夏(Ali Pacha)、自由派內閣成員也試圖努力挽救危機,但仍無濟於事此外還有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徒的進步,使西元1856年的巴黎大會對巴爾幹半島均勢問題重交討論。由塞爾維亞採用歐洲的憲法,迫使土耳其人從貝爾格勒撤走,而保加利亞由於俄國的支持,因而也獲得宗教規劃的自由,不但教會獨立,並擁有本國籍主教,此時羅馬尼亞也歸於統一。
這種令人憂慮的局勢,加上長期的社會經濟原因─沉重的苛捐雜稅, 因而造成西元1 8 7 5 年農業嚴重衰退, 導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Herzegovine)地區的農民暴動。由於宗教及民族原因,保加利亞常有起義事件發生,另一方面土耳其則殘酷地鎮壓起義者,且將戰火擴大到土耳其、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地區(Montenegro)。土耳其軍隊雖然一路遭到抵抗,但卻長驅直入到貝爾格勒,迫使塞爾維亞不得不求助於歐洲國家的干涉。
第八編 近代世界
第三十章 西元1871-1914年間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德國的優勢
西元1871-1914年西歐地區發展得很快,因而在國際上產生絕對的優勢。他們的船隊征服了海洋,工業及銀行則控制廣大市場,由於科技的進步也增加其勢力,並確保他們的威望與地位於不墜。尤其軍隊與探險家打開了封閉的亞洲、非洲大陸,並開始殖民擴張。
在國際的舞臺上,日本和美國所扮演的角色並不起眼。真正的作用是在近代才充分地發揮,西元1905年日本的戰勝已經透露訊息給被殖民的民族,那就是歐洲國家並非所向無敵,而美國的活動也只是暫時地脫離...
作者序
序
大學時期曾經修過鄧元忠先生的西洋現代化研究,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以及為人的謙恭,堪為典範。尤其他的學者風範、思想和精神,更令我敬佩不已。孔思曾先生的中世紀史,脈絡清晰,化繁為簡,獲益良多。1985年7月負笈法國留學,思索撰寫文化不滅的論著,經過三十年,這部書終於可以完稿。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我想他們應該具備一些文化常識。
無論是歷史系的學生、研究學者、作家、名嘴等,似乎都在打破舊有的藩籬,進而轉到觀察過去,對過去的文化產生興趣。諸如:談話性的電視節目,以及各種媒體,對於世界文化都有不少的介紹。可惜,譁眾取寵的多,真正的知識少。電視公司則以「以上言論,不代表本臺立場」作為結尾。
國內世界文化史方面的專書著作並不多,有一些翻譯著作或可彌補一些我們對世界文化的知識不足。過去的大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鮮有時間來學習一門課以上的歷史,本書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最適宜不過。當然,它也適用於已受過學院般教育,並且仍願意檢查和統一他過去印象的專業人士,以及願與現代思潮及知識的進步共同前進的熱心讀者。同時,亦有益於準備高、普考的考生。
這部書是根據許多相關史料、論文、書籍、前人研究的成果,以及多年教授的經驗而撰寫。在專業課程「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連續教授了二十多年,而教授「西洋近代史」、「西洋現代史」也有多年的教學經驗;是故,把這些工作努力集結在這部書上。本書也竭力表明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就文化的任何方面觀察,都是不能忽略的。西方文化的本質及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更是無遠弗屆。
撰寫一部世界史,實在是一樁極浩瀚並需要極大能耐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敘述史前以來,五、六千年裡,個人、各民族、各國家等生活的故事。我們如何把握在有限篇幅內將人類的歷史遞嬗、成就,要言不煩地寫入?得將許多人物時代的思想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面前、敘述戰爭、描繪革命、比較帝國與共和國、突顯群眾領袖與偉大軍人的特性、指出人類曾經如何生活著;還得述及那些發現新真理與研究舊真理的哲人,將經驗昇華成藝術的天才、創造者、發明家,憑著勇氣及天賦去改善人類生活的偉人,必須要將這些人物的貢獻,依照真實分量書寫出來。著作能從舊文化灰燼中煽起新的火焰嗎?能從若干世紀的古墓中,使過去的野蠻陳跡重新以真實色彩呈現於現代人眼前嗎?
這是一樁非常艱辛的工作。在地質學家、天文學家們習慣以千年、萬年、百萬年來衡量宇宙者看來,這困難似乎又微不足道。他們看待人類歷史不過是第四紀的一個偶然事件,我們這個星球僅僅是宇宙群星中的一粒微塵而已。照這樣的看法,所謂人類的世界史,只要一部專著也就夠了。
講一個綿延幾千年的故事,總要有個框架。本書描繪世界歷史的過去,所遵循的是延續和變化的幾個階段。這些階段可以概括為幾個大事件:第一個重大事件是求生存,它包括人類從遠古開始的歷史,從西元前5000年過渡到之後的農業社會,人們有了安定的生活,這為人類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第二個重大事件是發展出一主要的宗教,這其實是從西元四世紀開始的,為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深遠的影響。第三個重大事件是十六世紀起,歐洲人發現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從而走出了原來的歐洲世界,以國家和歐洲作為人們考慮問題的新框架,以至最後想到世界的其他地區。第四個重大事件是十九、二十世紀,面對大眾消費和交通的發展,使世界文化擁有現在的特點;同時,也喪失了許多原有的文化形式。
歷史不是固定且永恆的事情,人們會選取自己的偏好與意識形態去佐證課題。是故,探討歷史事實記載是浪費時間的;但事實卻是不可或缺的,它仍然是所有知識本體的骨幹,對事實的意義所作的解釋與結論則是知識體的血與肉。部分歷史學者以少數的知識來解釋歷史,進而改變歷史內涵,但歷史為政治服務的情形,在歷史上不曾缺乏。當然,這些對歷史的改變,必然是對歷史非客觀研究的結果,但歷史裡也布滿了破碎學說的殘骸。
古代文明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埃及、希臘和羅馬。然而,近代文明卻由西方人創造,即使它曾歷經一千餘年的黑暗時期,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使西方人在長長的歷史大河中跑在前方。不過,這只是歷史的一個片段,在文明的競爭中,起起落落乃是一個定律。不可否認,近代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近代文明可見的一切,幾乎莫不源自西方。日本明治維新以西方科學為藍本;晚清到民國初年的西化運動,也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學為號召;孫中山推行的共和政體亦是西方政治體制。然而就歷史的巨流而言,這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定律。十六世紀之後,近代西方強盛的國家按先後次序為: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而今安在?二十世紀是美、蘇爭霸時代,如今蘇聯早已解體。美國又能安穩坐上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強國寶座嗎?
高亞偉先生說,受教者在中國史的研讀中,看到近代中國屢次被人欺凌而難以振作,而世界史的教材,又大多由歐美史家撰寫,在這類著作中,只能看到歐美白種人的偉大貢獻,同時無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無能與外國的偉大。近百年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感愈來愈甚,民族自信心愈來愈低落。實際上,一個民族的興衰在世界史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主事者若以整個人類歷史演進的歷程作為依據,足以說明中華民族的偉大,也可以從中探索近代中國衰弱的原因,進而指引中國應走的途徑。以「縱和橫」的歷史做比較分析,當代中國恢復漢唐天威乃勢之所趨。古代希臘城邦毫無國家觀念,爭先恐後和波斯結盟以打擊自家人,因而波斯操縱了整個希臘的政局。而現代這段歷史又在中國重演。所謂「修昔底德的陷阱」意指:斯巴達和雅典兩大霸權,對於彼此勢力消長的不安全感。美國應以史為鑑,不要再重蹈覆轍。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曾言:「我非常懷疑,一個政治家若連伯羅奔尼撒戰爭和雅典衰亡都不曾在心中回顧一下,他如何能以完整的智慧和深度的信心,去思考今日某些基本的國際問題。」歷史充滿了重複與新奇、相似與相異,因為歷史就是數百萬相似或相異的人們,生活的非完整紀錄。
本文完成多蒙蘇郁祺老師協助校稿,在此深表謝忱!
序
大學時期曾經修過鄧元忠先生的西洋現代化研究,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以及為人的謙恭,堪為典範。尤其他的學者風範、思想和精神,更令我敬佩不已。孔思曾先生的中世紀史,脈絡清晰,化繁為簡,獲益良多。1985年7月負笈法國留學,思索撰寫文化不滅的論著,經過三十年,這部書終於可以完稿。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我想他們應該具備一些文化常識。
無論是歷史系的學生、研究學者、作家、名嘴等,似乎都在打破舊有的藩籬,進而轉到觀察過去,對過去的文化產生興趣。諸如:談話性的電視節目,以及各種媒體,對於世界文...
目錄
第八編 近代世界
第三十章 西元1871-1914年間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德國的優勢
第二節 新的歐洲均勢
第三節 三國協約及三國同盟的歐洲
第三十一章 英國工業革命與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一節 工業革命
第二節 自由貿易的建立
第三十二章 法國大革命
第一節 法國的危機
第二節 內戰和革命政府
第三節 執政府時期(西元1798-1804年)
第四節 帝國的崛起階段(西元1804-1810年)
第三十三章 法國復辟王朝與七月王朝
第一節 法國人口及農業社會
第二節 復辟時期與憲章的實施
第三節 七月王朝的崩潰
第三十四章 法國第二共和與第二帝國
第一節 西元1848年二月革命和秩序黨的勝利
第二節 路易‧拿破崙的勝利
第三節 帝國統治後期的讓步與困難
第三十五章 法國第三共和
第一節 第三共和的建立
第二節 法國經濟的轉變
第三節 激進的共和政體(西元1900-1905年)
第三十六章 中歐的保守勢力與進步力量
第一節 德意志邦聯
第二節 奧地利帝國的問題
第三十七章 美利堅合眾國的成長
第一節 憲法
第二節 各部分間敵對情緒激化:南北衝突
第三十八章 西元1871-1918年的奧匈帝國
第一節 社會與經濟轉變
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奧匈帝國
第三十九章 西元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
第一節 俾斯麥時期(西元1871-1890年)
第二節 威廉二世統治的德國(西元1890-1914年):經濟的突飛猛進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四十章 西元1877-1917年間的美國
第一節 農業發展和邊界崩潰
第二節 西元1896年的選舉及美西戰爭
第四十一章 十九世紀的俄國
第一節 改革的必要性及艱難性
第二節 西元1904-1905年危機與革命運動
第三節 世界大戰中的俄國
第四十二章 西元1815-1914年的義大利
第一節 義大利的分崩離析(西元1815-1861年)
第二節 浪漫主義革命及其失敗
第三節 統一運動
第四節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自由君主制
第九編 現代世界
第四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危機
第二節 戰爭
第三節 反攻行動的準備工作
第四十四章 蘇 聯
第一節 西元1917年的革命
第二節 戰時的共產主義(西元1918-1920年)
第三節 第三次革命
第四十五章 西元1919-1941年的美國
第一節 繁榮時期
第二節 羅斯福和新政
第四十六章 二十世紀的遠東
第一節 滿清王朝之末日
第二節 南京政府
第三節 中日民族主義的衝突
第四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德國的輝煌勝利
第二節 日本及美國的參戰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第四節 二次大戰的後果
第四十八章 聯合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一節 聯合國建立的經過
第二節 美俄爭霸下的國際關係
第三節 區域統合與第三世界
第四節 冷戰及其結束(西元1949-1975年)
第四十九章 西元1989年的革命
第一節 戈巴契夫的實驗
第二節 蘇聯的垮臺
第三節 南斯拉夫的內戰和九一一事件
第五十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第八編 近代世界
第三十章 西元1871-1914年間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德國的優勢
第二節 新的歐洲均勢
第三節 三國協約及三國同盟的歐洲
第三十一章 英國工業革命與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一節 工業革命
第二節 自由貿易的建立
第三十二章 法國大革命
第一節 法國的危機
第二節 內戰和革命政府
第三節 執政府時期(西元1798-1804年)
第四節 帝國的崛起階段(西元1804-1810年)
第三十三章 法國復辟王朝與七月王朝
第一節 法國人口及農業社會
第二節 復辟時期與憲章的實...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