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徑森林有一種愉悅,荒涼海岸有一份驚喜,
無人打擾,樂得寂寥相伴,
深邃大海,濤聲樂起:
我並非不愛世人,只是更愛自然……
——拜倫勳爵(Lord Byron),《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這是一本前所未見的紀事年曆,獻給所有萬物之子與愛自然的你。爬蟲學家及自然史作家瑪蒂‧克朗普以生動文字,搭配布朗溫‧麥基弗的細緻插圖,完美結合了文學、科學與美學,描述了366個動人心弦的自然小故事。
每一天,都有一個專屬的自然主題,交織成充滿奇趣的日常幻想,帶我們綜觀整個地球,跨越時空媒介。
看見世界山岳日、草莓節、蝦節、蜂鳥節、黑熊節的文化緣起;
紀念《寂靜的春天》、《夏綠蒂的網》、《天鵝湖》等經典作品的問世;
探究DNA結構的重大發現與公民科學計畫的創始;
書中更收錄每個月的生日花、尼斯湖水怪、獨角獸等民間傳說,以及古希臘、羅馬和埃及的神話故事。
每一天,讓我們探索一則動人心弦的自然故事,讚頌自然界的美與奧妙,同時也思考如何保護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讓未來世代也能繼續生活在我們珍愛的美麗世界之中。
溫馨推薦:江松樺│〈遠古巨獸與他們的傳奇〉粉絲團作者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奕寧│〈阿鏘的動物日常〉版主、動物插畫家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今日的世界已經容納不下太多想像。在人魚、水怪已經無所遁形的今天,人們遠離了山林,將自身囚禁於水泥和鋼鐵打造的迷宮之中。《自然的祕密絮語》從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疑問出發,透過歷史人文的觀照,再輔以理性的觀察與解釋,重新為讀者打開通往綺麗想像的窗口,讓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不再索然無味。縱使每天重複地走著同樣的道路、日復一日,眼中所見的風景也必然會有所不同吧?」──江松樺,〈遠古巨獸與他們的傳奇〉粉絲團作者
「不只是科學,而且從文學、人文風俗、神話傳說各個面相,富有詩意的介紹與我們共存的自然!」──黃奕寧,〈阿鏘的動物日常〉版主、動物插畫家
「這本書就像是實體化的 Google Doodle,每天看一篇,多了解自然一點,也會多愛自然一點。當然,你可能會忍不住一次看完。」──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以故事述說方式,帶出自然的哲理。
搭配著細膩圖畫,更增進觀察樂趣。
或許在晨曦,或許在睡前,
每天一個故事,打開心靈及自然之眼。
每天一個故事,為每一天注入滿滿能量。」──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各界讚譽:「《自然的祕密絮語》是難得一見的佳作──一本真正具獨創性的自然生態書,且無懼地實踐了兼容並蓄的精神!如同所有的紀事年曆,該書採用日誌架構,但那正是其捨棄常規、令人耳目一新之處!讀者想必猜不透接下來會有哪些內容等著自己。我深信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皆互有關聯,也因此很高興能看到如此豐富多元的好書。」──崔斯坦‧古力(Tristan Gooley),自然作家
「克朗普的《自然的祕密絮語》令人沉迷,我一口氣就讀完了。這本自然生態概略讀來愉快又發人省思,集結了三百六十六天的自然相關主題──對於讀完後思索著接下來一年該做什麼的人,我建議再重讀回味一次。這是一本名符其實充滿驚奇之作。」──湯瑪斯‧E‧洛夫喬伊(Thomas E. Lovejoy),喬治梅森大學環境科學與政策學程教授
「一本文筆絕佳、平易近人、引人共鳴、具教育意義的每日讀物。我發覺自己開始跟著一套節奏,仔細品味每篇日誌所帶來的啟發,甚至是情感上的悸動。克朗普也成功勾勒出巧妙的敘事弧線,再搭配相稱的奇趣插圖後更顯生動。《自然的祕密絮語》是一部能鼓舞人心的傑出作品,想必會出現在許多人的茶几或辦公桌上,或是日常手提包裡。」──哈利‧W‧格林(Harry W. Greene),康乃爾大學教授
「靜謐的寶石:巧妙地展示科學和歷史,每一頁都讓人愉悅與沉醉。」──《書單》(Booklist)。
作者簡介:
瑪蒂.克朗普Marty Crump
北亞利桑那州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助理教授。1997年,她獲得了爬行動物聯盟(The Herpetologists'League)授予的傑出爬行動物學家獎。近期著有《蠑螈眼與青蛙趾、蝰蛇叉與蜥蜴腿:兩棲類與爬蟲類的神話傳說》(Eye of Newt and Toe of Frog, Adder’s Fork and Lizard’s Leg: The Lore and Mytholog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以及本書《自然的祕密絮語:366天,每天告訴你一個自然的故事》。
譯者簡介:
張雅億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中英筆譯組畢業,現專事翻譯。譯有《設計大師語錄》、《電影大師語錄》、《料理世界史》等書。
章節試閱
一月一日
鴨嘴獸的智慧
一月一日是「世界和平日」(World Day of Peace),很適合在這天學習欣賞和尊重歧異。人各有不同,這也是人類大家庭的特色。隨著全球距離縮小、文化融合,我們的生活逐漸變成令人眼花撩亂的萬花筒,匯集了各種語言、膚色、傳統及信仰。每個人都很獨特,沒有誰高人一等。委拉祖利族(Wiradjuri)是來自澳洲新南威爾斯中心的原住民,他們所流傳的故事正好表達出這樣的概念。
造物主在夢世紀(Dreamtime)創造了三種動物:哺乳類、魚類及鳥類。他給了哺乳類毛皮,使他們能在陸地上保暖;他給了魚類鰓,使他們能在水裡呼吸;他給了鳥類能離開水中下蛋的能力。最後,他用剩餘的零碎材料做出了鴨嘴獸。過了一段時間,哺乳類、魚類和鳥類開始爭論誰是最棒的動物。哺乳類要求鴨嘴獸聲援他們,因為她有毛皮。魚類鼓吹鴨嘴獸加入他們,因為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水裡。鳥類慫恿鴨嘴獸支持他們,因為她會離開水中下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鴨嘴獸對他們說:「我是你們每種動物的一部分,也是你們所有動物的一份子。我不會加入任何陣營,也不會與任何陣營為敵。造物主創造我們的時候,令我們有所不同。我們應該要尊重彼此的差異,和平共處。」
一月二日
珍貴的血液
在美國,每隔兩秒就有一個人需要輸血。一九一九年,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將一月訂為「全美輸血月」(National Blood Donor Month)。雖然據估有百分之三十八的美國人口有資格捐血,然而實際上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採取行動。平均而言,美國每天約需要四萬品脫的輸血量。如果你有資格捐血,不妨就用這個方式展開這新的一年吧!你所捐的那一品脫的血能分成血漿、血小板和紅血球,因而有機會救活三條人命。人類血液無法靠人工製造或合成,必須從慷慨的捐獻者身上取得。
我們也很仰賴鱟的血液。鱟的血液中沒有用來抵禦感染的白血球,而是有變形細胞,會在細菌毒素的周圍產生凝集反應。我們善加運用了此一特性,並從中獲益。每年,人類會捕獲超過五十萬隻的鱟,並從牠們心臟附近的組織取血。鱟的淡藍色血液能用來測試疫苗、靜脈輸液、注射型藥物和植入式醫療器材(例如心律調節器和人工膝關節)是否遭到汙染。鱟試劑(Limulus amebocyte lysate,簡稱LAL)幾乎能立即測出結果:若出現凝集反應,就表示細菌存在;若沒有凝集反應,則表示試劑中並無細菌。
一夸脫的鱟血價值一萬五千美元,而鱟試劑全球產業的年產值則為五千萬美元。鱟在經抽取三分之一的血液後,還能被釋放回大海中。在美國,大多數人都因鱟血而獲益,因為每項經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疫苗、注射型藥物與外科植入物,都必須通過鱟試劑的測試。我們受海洋節肢動物的保護,而牠們的演化歷史甚至能追溯至四億五千萬年前。
一月三日
尊重蛇類
十八、十九世紀的紳士會在膝蓋下方綁上吊襪帶,用來拉住他們的長襪。正如這些色彩豐富、有條紋圖案的吊帶襪,襪帶蛇細長的身軀上也佈滿了黃色、橘色或棕褐色的條紋。襪帶蛇在美國的許多地方都為數眾多。來自麻薩諸塞州的兩位國小學童在得知家鄉並沒有官方的爬蟲類代表後,認為東岸襪帶蛇應獲此頭銜。於是,他們和一位地方代表合作爭取,結果三年後,也就是二○○七年的一月三日,當時的州長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宣布東岸襪帶蛇成為麻薩諸塞州的官方爬蟲類代表。
人類對蛇的情緒反應很極端,不是崇拜尊敬,就是討厭畏懼。因此,對於像我這樣的爬蟲學家而言,聽到孩子為了讓蛇成為家鄉的爬蟲類代表而有所行動,還得到議員與州長的支持進而簽署法案,令我感到內心無比溫暖。如今,麻薩諸塞州的學校都會教育孩童關於東岸襪帶蛇的知識。博物館、動物園與自然中心也會以這種蛇作為主題,推出教育性質的展覽與實地教學。如果我們能協助民眾,使他們有能力分辨有毒與無毒的蛇種,了解遇到蛇時該怎麼做,並學習一些與蛇相關的有趣生物學知識,多數人將會開始懂得尊重蛇類。
一月四日
從蝌蚪演變為食人魔
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緬甸脫離英國統治宣布獨立。而這一天對瓦族(Wa)而言,也是另一個轉型階段的開始。瓦族是來自緬甸北方的民族,長久以來奉行獵人頭的習俗。
根據瓦族的起源傳說,他們早年是以蝌蚪的型態,生活在位於海拔七千英呎(兩千一百三十四公尺)高的南高湖(Nawng Hkeo)中。等變成陸蛙後,他們遷移至名為南陶(Nam Tao)的小山上居住,最終演變成食人魔。他們住在洞穴裡,以鹿、野豬、山羊和家畜為食,且不具生育能力。瓦族後來到離家更遠的地方尋找食物,直到有天,兩隻食人魔遇見了人類。他們捕捉到其中一人,吃了他後,帶著他的頭骨回到洞穴。吃人使瓦族食人魔變得能夠生育,於是隨著時光流逝,他們生下了許多樣貌如人的食人魔。瓦族父母教導小孩必須在棲身之地擺放人類頭骨,才能保護他們不受惡靈侵擾,並確保他們的生活和平繁榮。
起源傳說以蝌蚪作為主角,這點很容易理解,因為青蛙在世界各地都象徵「新生」,反映出他們神奇的轉變過程──從水棲、用腮呼吸、會游泳的蝌蚪,變成陸棲、用肺呼吸、會跳躍的青蛙。而我們就如同青蛙一般,也會經歷生命的種種關鍵階段。生理上,我們從浸在羊水中、透過胎盤得到氧氣的狀態,轉變成離開母親子宮自己靠肺呼吸。情感上,我們則會體驗人生的重大改變,並以蛻變後的姿態從危機中崛起。
一月五日
全美鳥類日
或許是因為鳥類能飛而我們不能,人類自古以來總是幻想鳥類具有超自然力量,認為牠們能翱翔天際,是神的信使,也能預知未來,是逝者的精神具象、人類的靈魂轉世。
鳥在起源傳說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美國加州薩利南族(Salinan)所流傳的神話可見一斑。故事描述海女因忌妒老鷹的雄偉與力量,於是將用來裝載海洋的巨籃倒空,淹沒了大地。老鷹召集所有動物來到僅存的一塊乾地上,也就是聖塔露西亞山(Santa Lucia Mountain)的山頂。他派鴿子去取得泥土,並用這些土創造了一個新世界。接著,他又用接骨木的樹枝造了一男一女,並為他們注入生氣。
這些「長翅膀的朋友」也能提振我們的精神。二○一七年,丹尼爾.考克斯(Daniel Cox)和他的同事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檢視人們從住宅鄰里中獲得的自然相關經驗,對其心理健康有何益處。他們指出,午後大量的鳥類出沒與焦慮、壓力、情緒低落的情況減少呈正相關。鳥是許多人最愛的動物,或許是因為我們總能在附近聽見牠們的叫聲、看見牠們的蹤影。我們能餵牠們食物,也能欣賞牠們飛翔的模樣。今天是「全美鳥類日」(National Bird Day),不如去散個步吧!全世界有將近一萬種鳥類,看看在你的社區裡能發現幾種。
一月六日
從豌豆莢看基因遺傳
一九四○年代晚期,美國民謠歌手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的行為舉止變得異常。他被診斷出「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而且是遺傳自他的母親。亨丁頓舞蹈症是一種逐漸惡化的腦部疾病,會導致身體開始出現不自主的動作,甚至變得無法走路、講話和思考。這種病症的遺傳方式可依據孟德爾定律加以解釋。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是奧地利的修道士,也是一名科學家。他在一八五六年至一八六三年間的豌豆實驗,改變了我們對遺傳的認知。孟德爾在他所種植的豌豆上,針對七個特徵進行研究,發現每一個特徵都有兩種表現形態,例如豌豆的顏色可分為黃色和綠色。他稱這些特徵為顯性和隱性,並推論「因子」(factor)──現稱「基因」──具有交替的表現形態,以致這些看得見的特徵是以可預測的方式遺傳下來。換句話說,孟德爾定律指的就是簡單的遺傳模式,即特徵的遺傳是由具有兩種交替形態的基因所操控。
亨丁頓舞蹈症是遺傳的其中一例。在每個人的細胞中,都有兩個染色體帶有HTT基因:不是正常就是變異(一種基因突變)。只要遺傳到帶有變異基因的染色體,就一定會發展出亨丁頓舞蹈症。而且只靠一個變異基因就夠了。因此,患症者的後代會有一半的機率得到亨丁頓舞蹈症。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於一八八四年一月六日辭世。演化生物學與醫學之所以有所突破,都要大大歸功於孟德爾的貢獻。就個人層面而言,孟德爾則賦予了我們知識,使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遺傳特徵,進而能追蹤與預測疾病。
一月七日
嶄新的一天,化作框裡的一幅畫
每天都有一幅全新的畫繪製裱框完成,高掛半小時,映照在大藝術家所挑選的光線中,然後被撤下,展示落幕。
接著,落日西沉,餘暉緩緩地閃耀著光芒。
接著,玫瑰色的帷幔沿著西邊的那扇窗發亮。
而現在,第一顆星星已經升起,我也步上了歸途。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湖濱散記》(Walden):一八五二年一月七日
先驗論者梭羅花了兩年、兩月又兩天的時間(從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住在瓦爾登湖畔(Walden Pond)的一間單房小屋裡,地點就在麻薩諸塞州的康克特鎮(Concord)附近。他到那裡的一部份原因是為了寫作,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活得「單純、再單純」,慎重地過活,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裡。他努力發掘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體驗一切從簡的生活,企圖更加理解整個社會。梭羅將他的想法、經驗和觀察記錄在日記裡,後來這些就成了《湖濱散記》(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的基礎。
梭羅被譽為最偉大的美國自然作家,作品深受世界各地的讀者喜愛。他鉅細靡遺地向我們分享大自然的種種變化,如同一八五二年一月七日那天他在《湖濱散記》中所寫的,每天都像是一幅繪製裱框完成的嶄新作品。他鼓勵我們重新燃起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關愛。梭羅的想法激發了世世代代的詩人、行動家、哲學家、自然主義者、環境保育份子和其他人,促使他們認真去思考自然、社會、友誼和生活的本質。
一月八日
巴西的冒險旅程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生於一八二三年一月八日,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自然歷史探索家。雖然他和達爾文各自獨立提出了以天擇為機制的進化論,然而他專注於研究的是生物地理學(即研究有機體在世界各地及橫跨地質年代的分布情形),人稱「生物地理學之父」。
一八四八年四月,華萊士離開了利物浦,搭乘一艘小型貿易船前往亞馬遜河——這是他第一次離開英國在外地冒險。在海上待了二十九天後,船停泊在巴西帕拉州(Pará)的貝倫市(Belém)。華萊士花了超過四年的時間,探索亞馬遜河和內格羅河的鄰近區域。一八五二年七月,他啟航返回英國。在回程的第二十六天,船上的貨物起火,燒毀了華萊士收集的所有標本及大部分筆記。儘管如此,他還是憑著記憶,將他在巴西的冒險之旅,記錄於一八八九年出版的《亞馬遜與內格羅河遊記》(A Narrative of 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中。
在十九世紀的自然歷史書籍中,這本遊記的體裁算是相當新穎(其他包括亞歷山大.馮.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及達爾文的著作)。除了對自然環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外,這些書還會分享作者個人在異國的冒險經歷。華萊士生動的散文激勵了其他人,使他們也前往亞馬遜盆地探索,包括我在內。一九七○年,我那十四歲的弟弟艾倫和我(研究所二年級的學生)沿著亞馬遜河,在巴西的聖塔倫(Santarém)、奧比多斯(Óbitos)及瑪瑙斯(Manaus)附近尋找蠑螈的蹤跡,而這些都是華萊士在一百二十年前探索過的地方。這就是好的自然歷史寫作該做的事——慫恿讀者持續自我探索之旅。
一月一日
鴨嘴獸的智慧
一月一日是「世界和平日」(World Day of Peace),很適合在這天學習欣賞和尊重歧異。人各有不同,這也是人類大家庭的特色。隨著全球距離縮小、文化融合,我們的生活逐漸變成令人眼花撩亂的萬花筒,匯集了各種語言、膚色、傳統及信仰。每個人都很獨特,沒有誰高人一等。委拉祖利族(Wiradjuri)是來自澳洲新南威爾斯中心的原住民,他們所流傳的故事正好表達出這樣的概念。
造物主在夢世紀(Dreamtime)創造了三種動物:哺乳類、魚類及鳥類。他給了哺乳類毛皮,使他們能在陸地上保暖;他給了魚類鰓,使他們能在水...
目錄
前言
一月January
二月February
三月March
四月April
五月May
六月June
七月July
八月August
九月September
十月October
十一月November
十二月December
謝辭
參考資料
前言
一月January
二月February
三月March
四月April
五月May
六月June
七月July
八月August
九月September
十月October
十一月November
十二月December
謝辭
參考資料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浩斯出版日期:2019-10-19ISBN/ISSN:978986408546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