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不安、驚心動魄的時局,列強環繞、孱弱不繼的國勢,平民百姓站起來,齊心對抗外侮;民族的精神、動人的情節,
這是中華民國誕生.成長.壯大的故事!
革命一呼百應,推行的運動、發動的抗爭,踏過的足跡、流過的鮮血;
這個賢才輩出、百家爭鳴的年代,文人思想革新、武將爭權奪利;
交織出中華民國初創的血淚史。
孫中山、蔣介石,在戰場上呼風喚雨,與宋家姊妹有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魯迅、梁啟超,文化運動的要角,如何用筆桿貢獻己力喚醒沉睡的民眾?
阮玲玉、蝴蝶,影壇盛綻的花朵,以何種無奈的心情於亂世流言中存活?
作者簡介:
韓文寧南京大學歷史係副研究館員,多年從事中華民國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見證1945:戰區大受降》、《見證1945:審判日本戰犯》、《蔣家王朝之二:臺灣風雨》、《偽府群奸:汪精衛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話》、《吳地文史學家》等書;編有《玄武名人史話》(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另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有關民國史文章150多篇。
章節試閱
開國總統孫中山
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
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
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 月 11 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
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
11 月 7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 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應。
11 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
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
30 日,共有 11 省代表 23 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 2 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正式通過。會議期間,江浙聯軍光復南京,消息傳來,聯合會即議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於 7 日內齊集南京,如有 10 省以上代表報到,即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江浙地區的革命黨人,對於移會湖北以及新政權遲遲不得出臺深為不滿,於是在南京光復 3 日後由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領銜,邀集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於南京,公推黃興為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同時舉黎元洪為副元帥兼任鄂軍政府都督,仍駐武昌。
漢方代表自然不樂意了,要求黎元洪以都督名義電請取消。不過,漢陽失守和南京光復,為在籌建政權競爭中的上海方面,增加了有力的砝碼。
14 日,各省代表由武漢、上海會於南京舉行會議。這時傳來消息說,袁世凱所派議和代表唐紹儀已抵漢口。據稱,袁內閣主張共和,但須由國民會議議決後以告清廷,即可實行遜位。在此情勢之下,代表會臨時做出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承認上海所舉大元帥、副元帥。
會議在沉悶的氣氛中開了幾天,儘管選舉大總統已是刻不容緩,但還是未就人選做出最後定論。黃興以種種理由拒絕就大元帥職,無奈,代表會只好推黎元洪任大元帥,黃興副之。但黃興還是不從。21 日,黎元洪致電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程德全還親自赴滬勸駕。黃興推託不過,正要動身,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國,當即表示這等大事,應等孫中山歸來決定,遂中止南京之行。
25 日,孫中山到達上海,立即和同盟會的主要負責人討論群組建臨時政府事宜。隨後,同盟會的要員決定分別向各省代表示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由馬君武著文在《民主報》上披露。
孫中山的回歸,使難產的大總統選舉,一下子出現轉機。29 日上午 9 時,17 省代表共 45 人再次齊集江蘇諮議局,開始就選舉臨時大總統進行表決。規定每省只有一票,候選者為孫中山、黎元洪和黃興三人,結果孫中山以 16 票當選。各省代表隨後致電孫中山當選,請他來寧組織臨時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上午 11 時,列車載著孫中山一行,也帶著千萬民眾的期待,向南京疾駛,下午 5 時左右到達下關車站。孫中山換乘市內小火車,再轉乘一輛馬車,直抵兩江總督署大門。
冬日的南京,寒風刺骨,夜幕降臨,在陣陣細雨下,更顯淒冷。然而,在此已等候多時的各省代表和將領們,心中卻充滿暖意。隨著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孫中山走下馬車,他一手握帽,一面微笑著與大家握手寒暄。
歡迎儀式結束後,孫中山在黃興、徐紹楨的陪同下,信步走進了兩江總督署的大門,那一刻,古老的中國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晚11時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正式開始。當司儀宣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蒞位典禮開始」後,軍樂隊奏起雄壯的軍樂。山西代表景耀月向與會者報告了大總統的選舉經過,然後高呼:請大總統宣誓就職。在充滿信任的目光注視下,孫中山朗讀了大總統誓詞。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頌詞,議長湯爾和代表各省致歡迎詞,並向孫中山致授大總統印。
當孫中山致答詞,表示「當竭盡心力,勉副國民公意」之時,全場爆發出歡呼聲。孫中山異常激動,他舉起雙手向大家表示感謝。那一刻,他百感交集,「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志」,終於得以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將與這天一起載入史冊。
定都之爭
在黃興的堅持下,參議院終於通過了定都南京的決議。
革命黨內起紛爭
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後,定都之事便是當務之急。
1912 年 2 月 14 日,臨時參議院召集會議,專門審議定都一事。會議用投票表決的方式,以決定首都設在何處。表決結果,竟有20票主張定都北京,其餘為,5 票主張設南京,2 票主張設武昌,1 票主張設天津。會上,同盟會議員李肇甫說,當時臨時政府主張首都設在南京,是由於大江以北尚在清軍的統治下,現在南北已經統一,首都的地點自應設在北京為宜。還有不少議員對袁世凱不願南下表示同情。
到會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當時雖辭職,但尚未解任)立即站了起來,對決議中「首都設北京」這一條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林森發言說,由於孫大總統的異議,本院決定將在次日進行覆議。
孫中山本以為,在參議院中,革命黨人占了絕對多數,通過定都南京的決議不會有問題,沒想到結果竟會是這樣。孫中山極為惱火。當晚,即與黃興一道把李肇甫叫來予以痛斥,並限定必須在第二天覆議時更改過來。孫中山並決定以黨的名義連夜通知黨人議員,必須按照黨的最高領導總理的意願進行投票。黃興怒道:「明日再不按先生意願行事,我立即派憲兵將議員綁出來。」
更令孫中山痛心的是,革命黨陣營內部也時常發出不協調的聲音,甚至與孫中山的主張截然相反。2 月 13 日,章太炎專門發表了文章《致南京參議院論建都書》,公開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張。21 日,江蘇代理都督莊蘊寬就應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的要求,通電全國,反對定都南京。安徽都督孫毓筠、順直諮議局等地方政要、機構也紛紛通電響應。令孫中山大傷腦筋。
定都南京黃興功不可沒
孫中山一面派人做議員的疏通工作,同時親自出馬,向各界宣傳定都之說。但更令孫中山難以接受的是,一批長期跟隨自己的革命黨人,這時也紛紛「倒戈」,如柏文蔚、朱瑞、姚雨平、洪承典等著名將領,也聯名通電要求定都北京。但黃興始終是站在孫中山的一邊。他在《民立報》上發表公開信,嚴厲駁斥了定都北京的論調。由於南京聯軍參謀團主張定都北京,黃興下令陸軍部立即解散了參謀團。
15 日清晨,總統府秘書處官員吳玉章將孫大總統親自擬就的覆議諮文,準備加蓋總統大印送往參議院。而此時孫中山已到明孝陵去了。黃興還沒動身,正在穿軍服。他對吳玉章說:「我馬上去東郊孝陵,過了正午 12 時,參議院再不改過來,我立即調兵衝入參議院強行通過。」吳玉章連說:「務請總長再延緩一下,我盡速辦理。」
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也知道事情緊迫,故托病未去孝陵。他想,一旦上午不能表決或再次通不過,陸軍勢必衝進參議院,豈不釀成大禍!當他與吳玉章見面後,立即拿來孫中山辦公室抽屜的鑰匙,取出大印蓋在諮文上。而此時,參議院的同盟會議員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覆議諮文的到來,以付諸表決。幸好諮文及時送到,立即進行了表決。表決的結果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出席的27名參議員中,有 19 人投票定都南京,6 票主張定都北京,2 票主張定都武昌。最後,參議院通過決議,仍以南京為民國首都所在地。胡漢民這才如釋重負。
中午時分,孫中山、黃興諸人謁陵後返回總統府時,參議院已來人報告,首都設南京的覆議案已獲通過。
開國總統孫中山
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了。
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西元前 230 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嬴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堅船利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 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
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
作者序
中華民國史是離我們「既近又遠」的歷史:從時間上它離我們很近,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對這段歷史真正全面的瞭解是很不夠的,多少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近20年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勢頭,不僅歷史真相被越來越清晰地還原,而且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公允。可是,有些民國史書寫得不好看,嚴謹有餘而生動不足,不能告訴讀者生動的細節,不能表現民國史的豐富多彩和錯綜複雜,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讀者的目光。總體上說,普通讀者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民國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國史,還是一段朦朧或臉譜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國演義》,讓千千萬萬人對三國的歷史津津樂道,可也讓千千萬萬的人誤解了三國的歷史。這就給我們史學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使大眾以濃厚的興趣關注真實的歷史?
現在擺在我面前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則是一本圖文並茂,用故事形式編寫的民國歷史書,它描述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在寫作中充滿了細節和多元的視角,正是這些元素讓民國的歷史生動起來,讓那個時代的人物鮮活起來,將民國史的骨架填補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強調的是,它的生動,它的吸引目光,是建立在嚴肅的史學研究基礎上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確有「話說」的生動曲折,卻沒有一丁點戲說的成分。
正是這種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的編寫方式,使得現代社會的普通讀者都可以輕鬆地從這本書裡進入民國的天地,從而感悟歷史、感悟人生。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共有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為止的中華民國史,按年代鋪排,擷取歷史事件的精彩片斷,選取民國人物的傳神花絮,以人物引出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展現人物的風骨。以一種責任和誠意,為歷史留存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編排中處處可見編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標題首先大都耐人尋味,標題之下再設置導語,不僅是對該篇內容的概括,更是設置了一個懸念。例如,當讀者讀到這樣的標題「虎賁萬歲」和這樣的導語「以寫愛情小說見長的作家張恨水,卻有一部以抗戰中真人真事為題材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的時候,必然會對這部小說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被作者帶入到抗戰中常德會戰那慘烈悲壯的歷史場景中。
學術性也是《話說民國》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該書注意引用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開放了從未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及「宋子文檔案」,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的狀況有了最新的解讀,對抗戰中宋子文的貢獻有全新的呈現,本書敏銳地關注了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書中介紹了相關資訊。
歷史研究中對歷史人物的記錄是否客觀、真實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學術功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云亦云、簡單片面地描述歷史人物是談不上有學術見地的。本書強調真實立體地記錄人物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歷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讓讀者看到歷史人物以前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引發讀者的思考,提升了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水準。例如:大家都知道吳佩孚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之一,可是本書還展示了他堅守民族立場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會時吳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於中國利益的和約,支持學生運動,並表示願為祖國「敢效前驅」;後來,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誘和威逼,在民族大義問題上毫不動搖。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的另一個特色是大量的歷史圖片。本書的圖片,也非常好地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當然,我們所說的圖片的雅俗共賞,雅指的是製作水準的專業化,俗指的是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本書的圖片多為一般讀者所未見,而且清晰度和觀賞性都比較高。
有人說曲高必然和寡,學術性和大眾性難以並存。但我認為,這本書,在兼顧學術品位和大眾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會成為受大眾歡迎的陽春白雪。
***張憲文教授是中國著名的中華民國史研究專家,在國際上頗著聲望,現擔任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中華民國史是離我們「既近又遠」的歷史:從時間上它離我們很近,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對這段歷史真正全面的瞭解是很不夠的,多少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近20年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勢頭,不僅歷史真相被越來越清晰地還原,而且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公允。可是,有些民國史書寫得不好看,嚴謹有餘而生動不足,不能告訴讀者生動的細節,不能表現民國史的豐富多彩和錯綜複雜,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讀者的目光。總體上說,普通讀者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民國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國史,還是一段朦朧或...
目錄
∷ 開國總統孫中山
∷ 定都之爭
∷ 同舟共濟
∷ 資產階級憲政的最初嘗試
∷ 舊桃換新符
∷ 漁父遇刺
∷ 飲鴆止渴
∷ 竭九死之身
∷ 八十三天皇帝夢
∷ 欺世盜名
∷ 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 獨秀于林
∷ 總統與總理冰火難容
∷ 民國「海歸派」的科學之夢
∷ 以清正源
∷ 閻錫山這個不倒翁
∷ 老蔣終成黨政軍一號人物
∷ 兼容並蓄
∷ 魯迅的呐喊
∷ 與「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擁
∷ 我把青春獻給你
∷ 談判幕後的悽楚
∷ 火燒趙家樓
∷ 渴望與開放
∷ 主權的回歸
∷ 豆腐公司引發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 於無聲處聽驚雷
∷ 民國第一案
∷ 花錢買來的總統
∷ 國民黨煥然一新
∷ 將領的搖籃
∷ 紫禁城黯然失色
∷ 大愛無疆
∷ 「六不總理」段祺瑞
∷ 正說吳佩孚
∷ 濁浪
∷ 和為貴
∷ 金陵王氣的延續
∷ 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 南京特別市市長一聲嘆息
∷ 跛足巨人張靜江
∷ 海上聞人杜月笙
∷ 知而行之的嘗試
∷ 梅程荀尚光耀舞臺
∷ 從南腔北調到「異口同聲」
∷ 伴食宰相譚延闓
∷ 精英匯聚
∷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 弱國無外交
∷ 徒有其表的分權 ∷ 無價之寶的「龍骨」
∷ 與世界接軌
∷ 我們需要尊嚴
∷ 遮風避雨的林蔭大道
∷ 秘密之劍
∷ 奉安大典
∷ 力排雜牌保「中央」
∷ 政績平庸的江蘇省主席
∷ 浪跡洋場
∷ 尋找「北京人」的足跡
∷ 狂飆為誰而起
∷ 誰主沉浮
∷ 黑雲壓城城欲摧
∷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 「蔡廷鍇將軍」牌香煙
∷ 鴻門宴
∷ 出師未捷身先死
∷ 期待的尷尬
∷ 行色匆匆的奧運首航
∷ 不過是一具政治玩偶
∷ 《小說月報》終刊之謎
∷ 國都遷洛
∷ 還我河山
∷ 「洗腦」在風景如畫中演繹
∷ 又一次反蔣嘗試
∷ 劃破長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 最早的娛樂明星
∷ 法是權力的奴婢
∷ 蔣介石的替罪羊
∷ 讓國人「脫胎換骨」的美麗神話
∷ 紫氣東來觀蒼穹
∷ 一個人和一張報紙
∷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 蔣介石逃過一劫
∷ 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
∷ 一本書讓世人知道長征
∷ 做明星的女人更難
∷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 一張紙幣行天下
∷ 簽字的沉重代價
∷ 一代大師的學術總結
∷ 民主的挽歌
∷ 我以我血薦軒轅
∷ 血紅雪白
∷ 機不可失
∷ 凝固的音符
∷ 慘澹經營的十年
∷ 開闢民族工業之路
∷ 出版業的豐碑
∷ 開國總統孫中山
∷ 定都之爭
∷ 同舟共濟
∷ 資產階級憲政的最初嘗試
∷ 舊桃換新符
∷ 漁父遇刺
∷ 飲鴆止渴
∷ 竭九死之身
∷ 八十三天皇帝夢
∷ 欺世盜名
∷ 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 獨秀于林
∷ 總統與總理冰火難容
∷ 民國「海歸派」的科學之夢
∷ 以清正源
∷ 閻錫山這個不倒翁
∷ 老蔣終成黨政軍一號人物
∷ 兼容並蓄
∷ 魯迅的呐喊
∷ 與「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擁
∷ 我把青春獻給你
∷ 談判幕後的悽楚
∷ 火燒趙家樓
∷ 渴望與開放
∷ 主權的回歸
∷ 豆腐公司引發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 於無聲處聽驚雷
∷ 民國第一案
∷ 花錢...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旗出版出版日期:2019-10-01ISBN/ISSN:978986978215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