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述胡漢民傳奇的一生,他是國父孫中山最信任的左右手,汪精衛最精密的戰友,也是蔣介石最尊敬的前輩!
★胡漢民一生推行抗日、反蔣、剿共的政治主張,極力宣揚民主思想 。
★本書特別收錄〈憶胡展堂(漢民)先生〉,是汪希文對於胡漢民的貼身側寫,另有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當年國民黨除國父之外,汪、胡(汪精衛、胡漢民)是共同分坐第二把交椅,兩人的工作,性質則有多少分別,黨中同志,皆認為胡是『坐宮』;汪是『行宮』。展堂(胡漢民)經常是在國父身邊,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人可以與他比擬。」──汪希文《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
本書分三部分。輯一〈胡漢民自傳〉是胡漢民親筆所撰,回顧了自幼年至一九一二年七月再任廣東都督的經歷,著墨的重點在求學,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鬥爭,以《民報》為陣地與保皇派進行論戰,民國成立後在總統府秘書長任上的作為等。內容言簡意賅,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輯二是節錄姚漁湘所撰之〈胡漢民先生傳〉,對廣東都督、討袁護法、聯俄容共等民初大事件有相當程度的記述,內容可供研究對照。
輯三是汪希文所寫的〈憶胡展堂(漢民)先生〉。汪希文對於胡漢民,有其近身的觀察,相較他人所寫,更為真實可靠。此篇長文當年僅發表於香港《天文臺》報紙上。從未結集出版過,因此知者甚少。文史專家蔡登山鑑於其資料之可貴,乃重新打字校對,合為一書。本書對於當年諸事之顛末,提供研究思考的具體脈絡,孫、胡、汪、蔣(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之間的相處互動彷彿近在眼前,有助於對民初的歷史背景進行全盤了解,值得細賞。
作者簡介:
原著/胡漢民(1879-1936)
原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清末民初廣東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家境貧寒,光緒二十七年中舉人時為二十一歲,次年曾為代考槍手,獲得酬勞後又考取「赴日官費生」,公費留學日本法政大學,與汪精衛為同窗,一九○五年加入同盟會,擔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原著/汪希文(1890-1960)
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姪兒。汪希文在抗戰前,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汪希文續娶江孔殷之十一女江畹徵為繼室,兩人結褵僅一年有餘,江畹徵不幸患淋巴癌,不治逝世。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時先生已任余為南方支部長,支部費用,由港同志負擔,林直勉、李海雲則傾其家以為助;余更使同志分至南洋荷屬籌款,而囑鄧澤如在英屬綜募軍資。其時克強已由日本到港,趙伯先為清督撫所猜忌,去軍職至港。伯先軍事學甚優,且有經驗,天資豪邁,能為詩文。其為陸軍學校監督及將新軍,輒以民族大義鼓勵學生士兵,俱悅服之,亦以此為清吏所惡。江南、廣東兩省軍界革命種子,大半伯先所培植也。余與克強、伯先在港規劃一切,省中新軍運動,則以倪炳章(映典)為總主任。炳章幹才,不亞於伯先,而刻苦耐勞,則且過之。一九○七年冬,以兵與熊成基舉義於安慶,不克,變名字,走南方,欲至河口革命軍,而河口不守,乃入廣東,因伯先,得為新軍排長,既長於煽動,又精力殊絕。其運動新軍,乃進步至速,數月已與本團之連排長結納。事為某協統(旅長)所偵知,褫其職。炳章乃更為祕密機關,與軍中同志分組行事,展轉運動,至一九○九年冬(己酉),士兵加盟入同盟會者三千餘人。時廣東全省軍隊萬餘,惟新軍有訓練,器械精良,得新軍則他軍無難制馭。余與伯先、克強尚虞其不足,復使姚雨平、張醁村等運動巡防營之在省會附近者;又使執信、毅生聯絡番禺、南海、順德之民軍為響應。是年鄒海濱、陳炯明始以執信之介紹,至南方支部;鄒、陳皆廣西法政學堂學生,執信、君佩等自東京畢業歸,即為此校教授,故鄒、陳受盟為同志。陳方為廣東諮議
局議員,好言事,頗有聲譽,克強尤喜引與計事。
至舊曆臘月中,倪炳章等至港報告成績,於是決定於正月元宵前後發動(本擬只除夕舉事,炳章言舊歷年關商人停止貿易,則供給不便,遂改定十五前後),使各部分主任依期為準備。炳章等皆返省,新軍二標兵士於舊曆廿八日忽因刻印名片事,與警察衝突,風潮驟擴大,炳章不及制止,青年軍人實躁急,且有主張乘機發動者。炳章急至香港,以其情告,且曰:「此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余料新軍運動已成熟,經此事故,勿論如何,殆難抑制,應提前改期,勿待元宵。」余與克強、伯先審議久之,遂改初六,即時通知各部分同志之有職責者。復與炳章計畫臨時部署,及發動後一切進行事宜,以炳章、克強分統新軍巡防營,為出江西、湖南兩路之準備,以伯先留守廣東,推余筦民政、財政,約余與伯先、克強初六上省。炳章於議事時,神氣雍容,至徹曉不倦。
次晨以遇舊曆元旦,港輪不開,翌晚炳章始得行。既至省,則新軍反形已露,張鳴岐、李準已嚴為戒備,協統張哲培等密收士兵子彈,而八旗兵運砲登城,李準更只所部精銳趨牛王廟。新軍在燕塘。牛王廟,由燕塘至省城之要隘也。炳章登陸,即入諮議局,不見同志,取手槍二枝懷之,突入新軍營壘,遇營長(管帶)齊某,素反對革命者,炳章偽與賀年,即以手槍殺之,遂吹號集諸軍士。時眾方擾攘,不知所措,見炳章,則大喜。炳章即為演陳大義,及所處情勢,計惟即舉義旗,否且俱死。眾然之,遂推炳章為司令,搜各團部子彈,僅得萬餘。眾以為炳章所鼓勵,無退怯志,遂從炳章進,欲襲攻省城。將至牛王廟,李準所部營長李某等三人遮道,欲勸止新軍進行。炳章見之,識其皆為同盟會會員,即切責之曰:「君等非革命黨黨員耶?革命軍已起義,當即來附,毋躊躇!」李等則唯唯,謂某等初以為兵變耳,不知公已有部署,今在牛王廟者實某等新部,當聽令惟謹。張哲培雖在,無能為,請為公前導,遂躍馬去。新軍將士有欲捕獲李等三人者,炳章不可,而身自執帥旗,騎馬率眾前進。敵已有備,始抵山坡,砲與機關槍齊發,炳章中槍落馬死,前鋒死者多人,眾悉潰。是役失敗,非戰之罪,炳章失策,惟在於事急時至港,致無主持之人。及敵已嚴備,我軍復被紿繳子彈,則勢已無可為矣。然炳章之勇,實不可及,倉猝遇變,形勢都非,猶能以大義感人,使之趨死不避,即其平日可見。初炳章弱冠在學校時,不悅學,而行又不覊,同學頗輕之。及與熊成基等同志遊,乃大改悔,折節勵行,前後如兩人。伯先才望,自顧素在炳章上,後乃詫其進德之猛。炳章死,伯先輓之云:「生平幾個言能踐?死後方知君不多!」蓋亦自歎為不及矣。是役除死事者外,其素為黨人入軍中運動之幹部,大率亡命香港、南洋,乃分別設法為收容之。時孫眉先生(先生之兄)、鄧三各佃有墾地於九龍,遂就其地為耕作。事粗定,余乃與伯先、克強往南洋,為籌款善後,且謀再舉。
【討袁護法】
民國二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刺殺宋教仁於上海。四月二十六日復借外債三萬萬(合英金二千五百萬鎊)。先生乃與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嚴電抗爭。六月十四日袁世凱遂以廣東都督職餌陳炯明繼任,而使先生出為西藏宣慰使;先生不受命。七月十二日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興師討袁。十五日黃興獨立於南京。總理召先生至滬,主持討袁。七月二十九日黃興棄南京。先生乃從總理離滬,由臺灣至日本。
民國三年七月八日,總理改創中華革命黨於日本東京,自為誓約,使先生監誓;並任先生為本部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誌》。四年秋,總理命先生往小呂宋,鄧鏗往南洋,籌餉討袁。朱執信圖粵。居正赴魯。陳其美主持滬事。其美於十一月十日,殺鄭汝成於上海。十二月五日襲肇和軍艦。先生奉總理命駐滬,策動一切。五年六月六日,袁世凱死。七日黎元洪繼任總統。總理命先生偕廖仲愷赴北京視察。六年夏,段祺瑞令督軍團作亂,解散國會;總理命先生促粵、桂獨立。七月一日張勳擁溥儀復辟。十七日總理率海軍南下,倡護法。八月二十五日開非常會議於廣州。九月一日非常國會選舉總理為大元帥,先生被任為交通部長。會朱慶瀾去職,廣東省議會舉先生為廣東省長,辭不就。七年,先生與程璧光等謀取兵二十營,使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未幾,廣東內部起政變,海軍總長程璧光遇刺;莫榮新囚陸軍總長張開儒於觀音山之鎮海樓,國會為岑春煊、陸榮廷與政學會等所劫持,改大元帥制為總裁制。先生乃隨從總理去粵。八年二月,南北代表開和平會議於上海。先生代表總理出席,力主恢復國會。五月和議破裂。九年,先生在滬編輯《建設雜誌》。是年冬十一月,粵軍回粵,魏邦平、李福林、陳德春以其師應之,先生隨總理蒞廣州,復立軍政府。十年四月七日,國會非常會議舉總理為非常大總統,先生任總參議。十一月總理北伐,督師桂林,先生任大本營秘書長,文官長兼政務處長。陳炯明阻撓北伐,與遠相勾結;使趙恒惕阻北伐軍入湘。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鄧鏗由香港回省,突於廣州車站為人狙擊,卒因傷重而死。北伐軍鑒於出師數月,陳炯明毫無接濟;復陰懐異志,反狙擊本軍恃為接濟的鄧鏗,(鄧鏗字仲元,梅縣人,為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選一師勁卒六百人為總理總統府衛士,並向供給餉械不缺,深為陳炯明所嫉。)群情憤憤;遂於三月二十六日,在桂林大本營開會議,從先生主張,總理遂決計回兵。四月十六日,大軍全部到蒼梧。其時陳雖派廖仲愷來梧迎接,總理憤恨已極,欲將陳之總司令、陸軍部長、內政部長、省長等職,一概免去。先生以為:﹁操持過激,恐生變動,不若先將陳之內政部長,及省長的職免去。﹂於是,十九日總理乃下令免陳之內政部長、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等職,著其專任陸軍總長。(《總理年譜長編初稿》第四冊五十七歲民國十一年)總理乃改道北伐。五月六日先生從總理至曲江督師。六月一日總理令先生留守曲江大本營,自己回鎮廣州。六月十三日,我軍克贛縣。十六日,陳炯明叛變,總理先後登楚豫、永豐各艦,率艦隊討伐陳炯明。時先生方留守大本營,聞變馳赴贛縣,促許崇智、朱培德、李福林等反攻曲江,不克;與許崇智軍走江西、福建。
【十一】
獨國父與展堂,一向抱百折不回之心,不甘安逸,展堂對於吳稚暉之言,痛駁不留餘地,直指為太過老朽昏庸。國父見蘇俄能同情於我,亦認為不宜錯過機會,民十二年秋冬間,俄人鮑羅廷到粵,由廖仲愷伴同晉見,鮑羅廷以國民黨組織不健全,故革命成績,不能如理想,獻議改組,重行登記黨員,國父概予接納,於十二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發出改組宣言,由國父以國民黨總理身分,特派胡漢民、汪精衛、譚延闓、廖仲愷、孫科、伍朝樞、鄧澤如、譚平山等八人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聘鮑羅廷為顧問,(譚平山是跨黨份子),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十三年一月二十日,中國國民黨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廣州,到各地代表一百七十餘人,會期十日,通過黨綱章程,頒布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明揭對內對外之政策施行方法,確定國民黨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大會推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十二人,組識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監察委員五人,組識監察委員。經此次改組,黨的基礎鞏固,組織嚴密,黨務推行迅速,正式容納共產黨,亦由此次大會始。
大會一切宣言文告及章制,當時均由汪精衛一人秉筆主稿,而由展堂潤色之,大本營秘書長楊庶堪,亦有參加工作,其餘諸重要同志,不過任抄寫之役而已。
國民黨容納共產黨合作,為近代中國一件極重大之事,此一政策,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本人衷心所裁定,而為之奔走斡旋最出力者,則是廖仲愷。至於展堂先生,則他的衷心,始終不以共產黨為然的。國父未逝世以前,國民黨內,顯然已分為左右兩派:左派主張容共;右派始終反共。展堂隱然是右派的首領,不過展堂眼見當日的形勢,國民黨侷促於廣州一隅,內憂外患交迫,東路及南路,尚有陳炯明的殘餘勢力未除,大本營倚為干城之滇桂兩軍,隨地開煙開賭,暮氣沉沉,除了要求發給餉械之外,絕無革命表現,使人為之氣結,為加強充實革命之力量起見,自然急切需耍一面練兵,一面求取外援,其時蘇俄既然同情援助,則暫時容納共產黨,使其為三民主義而奮鬥,亦屬不得已之舉,因﹁渴﹂得太厲害了,明知是﹁鴆﹂,也要吞下的。
展堂之於國父採取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心不謂然,而未有力阻,且明知阻之亦未必有效,故聽其自然。
國民黨右派之鄧澤如、古應芬、鄒魯、林森、居正、吳鐵城、劉成禺、謝持、覃振、李文範、蕭佛成、胡毅生、鄧青陽等,均極力反對容共的,國父一概不予接納,廖仲愷當時則極為接近汪精衛的,故汪氏成為當時左派的首領,陳公博、甘乃光、陳樹人,宋慶齡、何香凝、陳璧君、褚民誼、經亨頤、王法勤、王樂平等均屬之。
【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時先生已任余為南方支部長,支部費用,由港同志負擔,林直勉、李海雲則傾其家以為助;余更使同志分至南洋荷屬籌款,而囑鄧澤如在英屬綜募軍資。其時克強已由日本到港,趙伯先為清督撫所猜忌,去軍職至港。伯先軍事學甚優,且有經驗,天資豪邁,能為詩文。其為陸軍學校監督及將新軍,輒以民族大義鼓勵學生士兵,俱悅服之,亦以此為清吏所惡。江南、廣東兩省軍界革命種子,大半伯先所培植也。余與克強、伯先在港規劃一切,省中新軍運動,則以倪炳章(映典)為總主任。炳章幹才,不亞於伯先,而...
推薦序
【導讀】胡漢民和他的自傳/蔡登山
胡漢民(1879-1936),原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廣東番禺縣人。自稱漢民,意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漢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孫中山的手下最得力的助手,早期就是朱執信、胡漢民、汪精衛這三個人。就如同汪希文所說:孫先生在世時,最推重胡漢民與汪精衛,胡、汪二氏常能左右孫中山之行動與主張,偶然發生某項問題,孫中山擬出一項處置辦法,若胡、汪均表示同意,便即施行,倘胡、汪二氏未同意,或另有不同的主張,孫中山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從胡、汪,此為司空見慣之事。由是黨中有一部分同志,每謂胡、汪乃是「太上總理」。而朱執信是汪精衛之外甥,比汪年輕兩歲,他更厲害,當時在黨內,若他同意孫中山之主張,或是另有折衷辦法,結論是孫中山及胡、汪又每能接納朱執信之意見。因此朱執信當年又有「太上上總理」之稱。
至於胡、汪兩人情誼彌篤,曾聽說汪北上行刺時,與胡曾作痛談,互以釜薪為喻。但據與二人有舊者說,兩人個性不盡相同,胡剛、汪柔,胡待人接物,不若汪的親切;胡的口才,也不若汪的能委婉曲折引人入勝;論儀表,胡的瘦削,當然夠不上汪的清秀俊逸;因此,無論黨內黨外,汪的人緣,遠比胡好;孫中山對外的聯絡重任,也大都由汪擔任,至於兩人的文筆,汪似乎又在胡之上。胡、汪兩人後來凶終隙末,原來生死患難之交,「門戶水火」,就再無緣晤對一堂相與共同協謀黨國之事了。
胡漢民自一九○五年在日本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輔佐孫中山從事革命運動,一直至一九二五年孫中山逝世前後二十一年中,追隨孫先生,參與決策,精誠無間。孫中山的許多重要文稿多由胡漢民執筆,孫、胡二人在艱苦歲月中共同奮鬥,相濡以沫所形成的密切關係是十分穩固而持久的。儘管胡漢民常書生意氣、固執己見,甚至與孫中山發生過多次爭執,但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他總是遵從孫中山,或站在孫中山一邊,孫中山曾對人說:「余與漢民論事,往往多所爭持,然余從漢民者十之八九,漢民必須從余者十之一二。」儘管在孫中山晚年他們對一些重要問題有了認識上的分歧,但胡漢民仍一如既往地追隨孫中山,而中山先生也始終信任、重用胡漢民。
胡漢民給人的感覺是純粹的革命黨人本色,他風骨皎厲,涇渭分明;苟利黨國,死生以之;有犯必校,不隨和、委蛇,不忮、不求,剛勁不阿;當名分攸關處,不為人留絲毫餘地。因此論者胡耐安有如此的評價:「胡氏歷經『世變』,復『拙』於『應變』;更再度的作『海外逋臣』,一為廖仲凱案之莫須有涉及,一則時勢孔棘藉病作汗漫遊,孤憤抑積;此老性情,也就不免剛、柔間難得濟衡。加之於他,那份過分剛直幾近乎執拗的偏叵成見,例如他所揭示黨人的口號:『黨外無黨,黨內無派』;便引起不少的麻煩。黨外的如青年黨的人,心有不甘的說是違反『民主政治』的原則。那時,還很少聽到有個民社黨,好像只不過是張君勱在搞奠基的打算。黨內,也有人紛紛責難;其實,他那『孤憤』的對黨忠貞,對國是的熱望,確是用心良苦。有人說,他受同志責難,就是傲視儕輩『自行其是』的『咎由自取』?馴至『西南偏安』,國衇日弱蒿目時艱,世事乖張,全非始願所及。因之,晚年心境,更顯得落寞寡歡;既傷老成之凋謝,行自念也的又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終以宿疾而告不起。」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胡漢民因腦溢血在廣州顒園病故,終年僅五十七歲。南京國民政府悼胡漢民的輓聯是:
乾坤正氣,黨國元勳,偉業贊共和,心力卅年匡大局;
道德恭持,文章經世,精神迥同儕,英靈萬里護中樞。
本書分三部分,其中〈胡漢民自傳〉是作者親手所撰,回顧了自幼年至一九一二年七月再任廣東都督的經歷,著墨的重點在求學,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鬥爭,以《民報》為陣地與保皇派進行論戰,民國成立後在總統府秘書長任上的作為等,是民國史研究方面的較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其次是節錄姚漁湘所撰之〈胡漢民先生傳〉,最後是汪希文所寫的〈憶胡展堂(漢民)先生〉。
其中汪希文,號子申,是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胞姪。汪希文生於光緒十六年九月初六日(一八九○年十月十九日),只比汪精衛小七歲而已。汪希文是國民黨元老古應芬的高足,民國六年,護法之役,孫中山在粵稱大元帥,汪希文在內政部為簽事(居正、葉夏聲分任部長、次長)。汪希文在抗戰前,不過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論官階不過簡任一級。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汪希文於遲暮之年,而尤需賣文為活;以他的詩書傳家,竟效君平賣卜,我們可以體味到他晚景的孤寂淒涼,與生活的清苦艱窘。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
汪希文對於胡漢民,都有其近身的觀察,較之他人所寫的,當有更珍貴的史料。而這長文當年僅發表於香港《天文臺》報紙上。從未結集出版過,因此知者甚少。筆者鑑於其資料之可貴,乃重新打字校對,合為一書。使其對當年諸事之顛末,有其脈絡可循,當有助於對其整個歷史背景的瞭解。
【導讀】胡漢民和他的自傳/蔡登山
胡漢民(1879-1936),原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廣東番禺縣人。自稱漢民,意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漢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孫中山的手下最得力的助手,早期就是朱執信、胡漢民、汪精衛這三個人。就如同汪希文所說:孫先生在世時,最推重胡漢民與汪精衛,胡、汪二氏常能左右孫中山之行動與主張,偶然發生某項問題,孫中山擬出一項處置辦法,若胡、汪均表示同意,便即施行,倘胡、汪二氏未同意,或另有不同的主張,孫中山可能放棄自己...
目錄
【導讀】胡漢民和他的自傳/蔡登山
【輯一、胡漢民自傳胡漢民】
家世與少年時代
滿清箝制漢人之政術
清廷之排外與媚外
遊學日本與退學歸國
就任梧州中學總教習與宣傳革命
再度遊學日本與對梁啟超之批評
初見總理與參加同盟會
編輯《民報》及與保皇黨之論戰
對由日退學歸國問題之意見
使用青天白日旗之決定
隨總理赴南洋與親歷鎮南關之役
策應河口起義
黃岡起義之經過
對楊度與劉光漢之批評
在南洋對保皇黨之鬥爭
勸汪兆銘勿行暗殺
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設法營救汪兆銘
籌劃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起義
廣東之光復與出任都督
出師北伐
清除粵省反動份子
改選廣東省會議員與應付英人辦法
對黨人之觀感
袁世凱之陰謀
從總理至滬轉寧與襄助組織臨時政府
在臨時政府時期之作風
遷就南北和議之真相
同盟會之改組與各省都督之更動
隨同總理遊歷武漢
復任廣東都督
【輯二、胡漢民先生傳(節錄)姚漁湘】
幼年家世
從事革命
廣東都督
討袁護法
主持廣東政務
共黨把持赴俄考察
出國考察
從事著作
病卒廣州
思想與著作
參考資料
【輯三、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汪希文】
憶胡展堂先生
【導讀】胡漢民和他的自傳/蔡登山
【輯一、胡漢民自傳胡漢民】
家世與少年時代
滿清箝制漢人之政術
清廷之排外與媚外
遊學日本與退學歸國
就任梧州中學總教習與宣傳革命
再度遊學日本與對梁啟超之批評
初見總理與參加同盟會
編輯《民報》及與保皇黨之論戰
對由日退學歸國問題之意見
使用青天白日旗之決定
隨總理赴南洋與親歷鎮南關之役
策應河口起義
黃岡起義之經過
對楊度與劉光漢之批評
在南洋對保皇黨之鬥爭
勸汪兆銘勿行暗殺
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設法營救汪兆銘
籌劃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9-09-26ISBN/ISSN:978957892465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4頁開數:14.8*21 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