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是繼「築跡I」和「築跡II」之後,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出版的單一建築作品集,內容詳細描繪了德思樓從規畫、建築、室內、景觀、家具、識別美工到公共藝術等的整全性設計過程。內容以豐富的文字搭配手稿、設計圖、施作圖和攝影照片等來訴說一棟有著重要精神意義的校舍重建的故事。
一棟建築物的完成,往往紀錄的是完工後美美的照片,但本書企圖呈現一個完整的輪廓,從方案發展到完工使用,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促成一個建築作品的完成,其背後人事物的配合以及精神上的共識,是一個與工程本身同樣重要的工作。本書選入了各個工程階段的設計圖說,有潦草的發想手稿,也有交付現場的施作圖面,配合工程階段照片,帶領讀者走一趟我們走過的路,相信比只是刊載漂亮的攝影照片來得有價值。
我們希望這本書除了對曙光女中有其重要意義之外,也是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一本有趣的建築作品專集。我們的信念之一是:要談建築,蓋出來才算數。只留在圖紙上的美好設計如果不能付諸實現,就如同有夢想而沒有達成一般。「築光」正是一本記載著築夢踏實的建築故事書。
作者簡介:
張建築師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6年進入美賓州大學建築系,於1987年取得建築碩士。在賓大時期,就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在往後的工作中,張建築師得到巴爾的摩建築學會的新人獎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的其他獎項。
張建築師在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並於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
張建築師先後任職於巴爾的摩的RTKL事務所以及DDG公司,並於DDG工作至1999年決定回台執業。在DDG時期,張建築師累積了許多商業綜合開發的經驗,並與許多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合作許多設計與規劃項目。
在2000年回台後,張建築師先在台南執業,於2004年將事務所遷至台中。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
事務所在住宅設計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的鼓勵與肯定,更於2013年獲頒象徵台灣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章節試閱
關於德思樓
天主教聖神婢女傳教會德國修女盧德思於1960年在新竹創辦曙光女中。
「德思樓」是為了紀念盧德思修女而命名。
原德思樓建於1965年,於1984年略有增建,是學校的中心建築,在拆除重建前,屋齡已逾50年。新的德思樓仍建築在原址上,只是總面積與功能有著顯著的擴大與增加。新的德思樓於2017年底完工揭牌,正式啟用。
方案A
方案A,2014年5月28日,新竹,第一次簡報。
這個方案其實最接近定案的方案,是從學校整體規劃與未來願景一起考慮,因而除了主體建築之外,也企圖將陸橋拆除重新設計,將其往北移,以上下半層的方式銜接2、3樓。本案納入一個鐘塔在西校區,做為陸橋西端的錨定,也兼有在視覺上平衡東西兩邊建築物量體的作用。
本方案為5層樓高,各層空間如下:
地下層:社團教室、音樂教室、倉庫、設備室。
一層:國際教育廳、多功能教室、書庫、油印室。
二層:圖書館、教室。
三層:辦公室。
四層:祈禱室、校史館、VIP休息室、儲藏室。
五層:祈禱室夾層、國際會議廳、交誼廳/多用途空間、休息室。
這個方案因為陸橋暫時無法更動,使得因新陸橋而做的動線規劃得重新被審視而必須要修改方案的架構。另外學校希望可以考慮較為方正的規劃,以讓預算不會因為結構的複雜性而攀升。
方案B
方案B,2014年10月7日,新竹,第二次簡報。
以方正的矩形為基本幾何,垂直動線(電梯/樓梯間)從方案A的東北角改為靠近海倫樓的西南角,並採取了圓弧線做為圍繞電梯的戶外直通樓梯的造型,以回應修女們希望有一些較不那麼剛硬的直線,以符合女校的性格特質。而祈禱室仍為建築外觀上的標地,惟改以方正的簡約形狀,覆以U型玻璃外牆,以期日間有柔和的自然光,夜間則有燈籠般的效果。
本方案為6層樓高,各層空間如下:
地下層:社團教室、展演空間、倉庫、設備室。
一層:閱讀中心、綜合教室、書庫、健康中心。
二層:圖書館、教室。
三層:教室、實驗室。
四層:教室、實驗室、展示室、倉庫/準備空間。
五層:國際會議廳、教室。
六層:祈禱室、校史館、國際教育教室。
這個方案將辦公室移除以增加教室的數量。國際會議中心位在祈禱室下方,以雙向階梯教室的方式配置,功能上以研討會為主,較難符合演講廳的功能。本案因祈禱室的外牆材料的特殊性與高預算,加上太過剛直方正,因而希望仍然回到方案A的精神做修改。
規劃
我們雖然設計的是一棟房子,但我們先從校園的整體紋理、建築量體、開放空間、動線系統、景觀植栽等做分析,再思考如何配置空間內容比原德思樓大兩倍以上的新建築。
不算大的校地被民權路切割為東西兩塊,東側幾乎坐落學校所有的建築物,西側則為球場和一棟老舊的校舍。東西校地之間的連結為一座水泥陸橋,因與德思樓「共構」,所以在本次工程也一併更新。
東側校地的建築配置呈反E字形的格局,靠東邊的校舍沿地界建築,另三幢與其直交而朝著民權路間隔排列,圍塑出兩個開放空間,一個在北,為操場用地,一個在南,為入口廣場。德思樓就位在分隔這兩個開放空間,同時也是居校園建築群中央的位置。原德思樓有三層,重建後成為了地下一層,地上六層樓的綜合大樓,除了一般的教室與專業教室之外,還有圖書館、溫書中心、教研中心、社團教室、排練室、校史館、董事會辦公室、國際會議廳和祈禱室等。
學校各棟建築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與緊湊的,彼此以面向操場或廣場的單邊走廊在各層相互串接。德思樓位於這個「交通網」的中央位置,同時又銜接通往西校地的路橋,所以規劃上必須兼顧整個學校的動線和學生活動的模式。德思樓是每天學生必經之路,在設計上各層的空間使用安排搭配南(海倫樓)北(涵德樓)兩棟的既有功能,讓新建築的完成強化了學校的空間使用強度,並給校園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設計
在舊址上重建校舍,是對校園記憶的重新梳理,期能在尊重其歷史的同時,進一步發掘出原有的涵構中所隱藏的潛力與能量。德思樓的設計,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一步步展開的。
校園南端的海倫樓為校內最大也是最高的建築,北邊的涵德樓為五層樓的教室棟。德思樓的空間需求會使得它的量體與海倫樓相當,頂層祈禱室的最高點因距離民權路校門口最近,視覺的感受上甚至會超過海倫樓而成為校園建築的最高點。我們在尺度上必須小心拿捏,不讓新的德思樓造成校園空間上的壓迫感,因而在建築量體的策略上有了上層退縮與軸線偏移的處理。這兩個造型上的作法也契合了建築實質空間內容的安排。
從地下一層到到四樓是教學與學生活動相關的空間如社團教室、小型展演、溫書中心、圖書館和普通教室等。這是培育學養與人格的「基層」。五、六樓為生命教育中心、校史館、董事會、國際會議廳和祈禱室,是凝聚精神與認識生命的「上層」。「基層」依循現有校園建築的幾何,與民權路呈直角配置,「上層」則與海倫樓一側的建築呈直角相交,使得德思樓在上部量體偏移了校園的幾何,同時形成對下部量體的退縮關係。這樣一來對入口廣場開放空間就減緩了壓迫感。軸線的偏移也象徵了「上層」超越教學,引領學生朝向更崇高的精神與信仰的方向前進。祈禱室坐落於最上層向外的一端,從「基層」出挑,並以開向馬路的彩繪落地角窗作為整體造型的收頭,象徵著迎向一個多采多姿的期待,同時也給了城市一個嶄新的街道表情。
德思樓的成形既是新建築也是校園整體的一部分,因而材料上沿襲海倫樓的抿石子和涵德樓的磁磚為基本外飾材,唯有在「上層」隨著幾何的改變而變化為白色的外牆漆,有著精神上純潔、崇高的意象。
德思樓完工啟用後,很快就融入學校每天的作息中。做為設計者,看著學生、老師、修女、訪客在其間穿梭,在每個設計的空間裡安然自得,是回饋給我們最大的感動。
後記
「一切都不再一樣了,而一切也都還是一樣。」這是德思樓完工後我想對學校說的一句話。我們希望一棟建築物的完成,是人文景觀有機消長的一環。好的建築不是鶴立雞群或是如紀念碑般地孤立著,而是與其所在的環境有很密切的對話與和諧的關係。德思樓固然在校園裡有她的特殊意義與地位,但她同時也是每天校園生活記憶地圖裡不可或缺的一塊。
當然德思樓的完成也讓市民們看到了一個有著都市表情的曙光女中。新的校門/陸橋意象和向著民權路出挑的祈禱室落地彩繪玻璃,組合成一個強有力但又溫馨的構圖,也讓這個位居新竹地裡中心位置的學校,重新找回了她學術的和精神的身分認同。
我們以能參與德思樓的重建感到萬分的榮幸與無比的榮耀,更願天上的父能永遠保佑曙光女中。
張景堯
2017夏
關於德思樓
天主教聖神婢女傳教會德國修女盧德思於1960年在新竹創辦曙光女中。
「德思樓」是為了紀念盧德思修女而命名。
原德思樓建於1965年,於1984年略有增建,是學校的中心建築,在拆除重建前,屋齡已逾50年。新的德思樓仍建築在原址上,只是總面積與功能有著顯著的擴大與增加。新的德思樓於2017年底完工揭牌,正式啟用。
方案A
方案A,2014年5月28日,新竹,第一次簡報。
這個方案其實最接近定案的方案,是從學校整體規劃與未來願景一起考慮,因而除了主體建築之外,也企圖將陸橋拆除重新設計,將其往北移,以上下半層的方式銜...
作者序
前言
2014年4月23日與姚校長第一次在學校碰面,開啟了德思樓長達三年的重建之路。這棟依創辦人天主教國際聖神會盧德思修女所命名的校舍,因老舊和空間不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而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我們能在其重建的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是極大的恩賜與榮耀。
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到溫馨的是做為業主的校方包括姚校長、董事們、修女們、李組長、金主任以及老師們一直保有高度的熱忱與參與感,且對設計單位有著相當大的尊重,使得工程的進行有如被祝福般地順遂。其中姚校長、李組長和金主任有如一個鐵三角組合,緊盯著規劃設計到工程發包施工的各項細節。有時為了勘查材料廠商或討論工程上的問題,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事務所,也會為了我們提到某個可以參考的案例而馬上驅車前往考察一番。在初始規劃階段,姚校長也引介了校園規劃的學者專家與我們交流意見,著實用心良苦。
我們相信三個1/3的法則是成就一個建築作品的必要條件;好的設計(建築師)占1/3,好的業主(使用者)占另一個1/3,另外一個1/3就是好的建造品質(營造廠),缺乏任何一個1/3都無法產生一棟好的建築。我們有幸這三個1/3都具備,尤其感謝崑銘營造能夠排除萬難,完成了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看著完工的德思樓,腦海裡仍不時會浮現陳修女開著手排檔的箱型車,帶著鐵三角三人組來接我們上車,去考察、拜訪與本案相關的人事物,那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這些過程中的回顧在在的告訴我們:德思樓不再只是一棟校舍,她是學校深深期待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可以傳承的故事,也是一個新的精神象徵。
張景堯
2017夏
前言
2014年4月23日與姚校長第一次在學校碰面,開啟了德思樓長達三年的重建之路。這棟依創辦人天主教國際聖神會盧德思修女所命名的校舍,因老舊和空間不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而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我們能在其重建的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是極大的恩賜與榮耀。
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到溫馨的是做為業主的校方包括姚校長、董事們、修女們、李組長、金主任以及老師們一直保有高度的熱忱與參與感,且對設計單位有著相當大的尊重,使得工程的進行有如被祝福般地順遂。其中姚校長、李組長和金主任有如一個鐵三角組合,緊盯著規...
目錄
序言
前言
綜觀
方案發展
最終方案
建築空間
陸橋
景觀
公共藝術
工程實錄
鏡頭下的 德思樓
後記
附錄
謝誌
序言
前言
綜觀
方案發展
最終方案
建築空間
陸橋
景觀
公共藝術
工程實錄
鏡頭下的 德思樓
後記
附錄
謝誌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264頁開數:17 x 23 x 2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