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有堅定的生活觀,閱讀這本書能讓你認識有力量的思想,
或者,最好能挑戰你現有的世界觀。」--湯姆.巴特勒-鮑登
本書涵蓋入門哲學四大主題:
【思考】﹑【存在】﹑【行動】﹑【知識】.自嘲懶惰的蒙田,《隨筆集》讀來就像是另類的缺點揭露大全。
.哲學家的刻板印象?尼采說,不哲學、不智慧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蛤?柏拉圖口中的理想國,竟然是執行哲學家式的菁英政治。
.看盧梭如何用《社會契約論》擊潰「強權即是公理」的當代主流思想。
.從生理到心理,西蒙波娃用《第二性》全面攻破仇女情結。
.還有…………………………………
哲學是理性論證真理和知識,也是人生準則。哲學一詞起源於希臘文的philo「愛」及sophia「智慧」,是關於思考、存在及行動的欲望,以更好的方式看待世界。哲學不僅提供了解知識的概念,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上,哲學也給予我們嶄新且自由的方式去行動、思考和感知。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啟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
透過作者所挑選的五十本哲學經典,建立哲學與個人之間的橋樑,不需要指定哪一學派、哪一位老師的哲學思想或名言,而是提點出這些思想對我們來說的特別影響,藉此提高人生的質量,能於廣大世界中為我們指引方向,於茫茫宇宙裡照亮我們所在之處。
哲學是活的,它所提出的問題持續存於人類存在的核心。讀者可以從《一次讀懂哲學經典》認識橫跨多個世紀的知名著作,在閱讀時可以盡情的隨意跳轉篇章,讓不同組合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與收獲。
名家推薦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黃雅嫺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
哲學新媒體
─────────經典推薦
好評推薦這本書簡潔地解析及討論,令人驚嘆地明瞭,從古至今五十位哲學思想家的哲學思想。概括性地綜觀所有重要且恆久的議題,提出人人都可理解的方式,敘述每個思想家的思想,傳遞見解,捕捉各種令人興奮的新知,以及新奇的、獨特的、非凡的觀點,看待世界及人生。相當有趣且富教育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教授 C.L.騰
《一次讀懂哲學經典》是一本易於理解且簡單明瞭的概要,巧妙地在精準解釋、精闢內容分析、及生動例句間完美平衡。
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哲學系 哲學博士菲爾.奧利弗
作者簡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雪梨大學政治與歷史優等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曾經在澳洲南威爾斯內閣辦公室擔任顧問,目前住在倫敦。他的第一本著作《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2001年在澳洲出版,被翻成十五種語言,還獲頒美國班哲明富蘭克林獎,並擠入《前言》雜誌年度好書決選。
此後陸續撰有《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繁體中文版已於2019年出版)、《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
譯者簡介:
王曼璇
輔仁大學哲學系、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畢業。喜愛閱讀、電影及貓,支持領養代替購買。歡迎來信洽談譯案合作frannie19902002@gmail.com。
章節試閱
1958
人的境況 The Human Condition
「我們透過話語及行動將自己嵌入人類世界,就像一次再生,藉此確認及承擔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樣貌。嵌入行為源於起始,我們出生並來到這個世界,又以自己主動創造的新事物與起始相呼應。」
「人類偉大的任務與潛能,在於透過工作、行動及話語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值得與永恆並存。」
總結一句
人的天性是不斷創新發想,每個生命的到來都可能翻轉世界。
同場加映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01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德國出生的漢娜.鄂蘭是二十世紀美國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因為一本關於希特勒、史達林的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而聲名大噪。後又著有《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以納粹德國的膾子手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為主軸,討論「平凡的邪惡」論點。
《人的境況》一書完整地表達了鄂蘭龐大的哲學思想,儘管充滿學者風格(畢竟她是一名古羅馬、古希臘的研究家)也相當艱澀,但精確地傳達了鄂蘭的思想架構。這本書可作為討論政治哲學的文本,對人類潛能的思想,也非常激發人心。
出生與行動的奇蹟
自然是週期性的,鄂蘭說,生與死都是永無止歇且不可抵力的過程,人類總是「必死無疑」。但透過行動能力,人類可以找到出路,人類的自由行為能力可以開創新事物,打破不可違逆的死亡定律。「儘管人類終有一死,但人類的誕生並非為了死亡,而是為了嶄新的開始。」
這就是鄂蘭的「新生」(natality)概念,啟發自聖奧古斯丁名言:「創造一個起始,人類隨之誕生。」鄂蘭寫道:
「起始是很自然的,不能透過已發生過的事獲得新事物,一個新事物必須對抗勝券在握的統計學及機率,它被廣泛運用在日常之中,每天的目標都講求準確性,而新事物總是以奇蹟之名降臨。一個人有行為能力,表示我們可以期許那些不可預期的事物,因我們的行為能力開展,人有能力完成機率極小的事,可能性來自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生命誕生都伴隨著獨特的事情來到這個世界。」
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更值得驕傲的是,我們能經由話語和行動確立身分。其他動物只能靠既定的生存本能及欲望,但人類可以超越生理需求,為存在帶來新事物,貢獻於社會及大眾(就像蘇格拉底選擇喝下毒菫汁,或者有些人選擇為他人奉獻生命,證明我們可以超越本能地行動)。正因為有能力做出完全自由的選擇,我們的行為才如此難以預料。對於行動,鄂蘭說:「以一套自動流程的角度來看,世界的進程似乎已成定局,看起來就像一個奇蹟。」我們的生活是「規律地發生無窮盡的不可能」,在其他的著作中,鄂蘭也寫道,法西斯政權之存在,是因為他們否定了新生,否定了個體可能性,而這正是他們如此可憎的原因。
寬恕與承諾
鄂蘭想起拿撒勒人以耶穌為例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特別是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寬恕,因為寬恕不只賦予耶穌,也讓我們有權力撤銷過去的行為。耶穌將此權力下放於物質奇蹟中,藉由它轉換世界的各種情勢。鄂蘭說:
「唯有彼此持續地互相釋放,人才能維持自由。唯有不斷地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並重新開始,才會使人信服,我們值得擁有如此強大的權力,並藉此開展新事物。」
報復的欲望是很自然的,並且是可預期行為,原諒反而像違背了自然反應,也不可被預期。原諒具備真實且經深思熟慮的特質,就這一點來說,比起報復的動物性反應,原諒充滿人性,它解放了原諒者及被原諒者,這類行為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唯一能阻擋無意義事物的方式。
鄂蘭同意尼采對信守承諾的想法,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人類有能力承諾並信守自己的承諾。我們為自由付出代價,也是造成人類不可靠的因素,但人類具備實踐承諾的能力,從社會風俗到法律契約皆然。寬恕與承諾行為能維持人類水平,讓我們更上層樓,也是確認人類獨特性、具備創造力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定義為「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勞動、工作、行動
鄂蘭將人類基本三種行動區分為勞動、工作、行動:
❖ 勞動是生活、成長及迎向衰敗的活動,全人類都必須經歷這個基本且賴以維生的行為。鄂蘭說,「勞動者的境況是生命本身」。
❖ 工作是人類在自然世界中不自然的活動,工作及其衍生物可以超越世界,或比世界存在得更久,意思是「根據無意義的人類生活,衡量恆久與耐受度的方式,證實人類擁有的時間轉瞬即逝」。
❖所有活動中唯一不需要事物或物質的就是行動,也是人類的本質。行動超越自然世界,因為「人類並非獨自生活,而是以群體形式生存並居住於世界之中。」鄂蘭的意思是人類是社群、政治動物,他們為尋求別人的認同而努力行動。
榮耀再現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公共領域中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窮人和沒有參與政治權利的人(包括奴隸及女人),他們的生活及對未來的想法都出不了門,無論在私人領域中帶來多大的好處,都無法增加影響力或實質行動的可能性。反過來看,男人不需要為了活下來或是日常瑣事而勞動,只需在公共場合中表演,為了促進及改善社會而行動就可以了。
鄂蘭觀察到,在我們的世代中,家變成焦點所在,人已淪為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消費者。我們放棄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造福群眾的特權,轉而尋求個人幸福,古代追求榮耀之心對我們而言相當陌生,甚至很倒胃口。我們轉變為純粹的一家之主,捨棄真正自主行動的生活(她稱之為行動生活):
「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人類透過階級行使權力,唯有最高階級才是真正的人類,他們會持續證明自己是最好的,『在平凡中追求不朽』。其他則滿足於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如動物般生活、死去。」
透過愛彰顯榮耀
人類可以知道與自然世界有關的一切,或者物質世界的一切,卻總是不夠瞭解自己(鄂蘭稱為當局者迷),雖然我們擁有自己的身體,但我們是誰,取決於話語及行為。要瞭解一個人不是透過支持或反對他,只需花時間和他相處,一段時間後這個人就會原形畢露。因此,人生活在一起不單單是為精神或實質支柱,看到別人真實的樣貌也是一種樂趣。對我們而言行動最有趣的不是行動本身,而是行動展現的樣貌,彰顯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榮耀」。
然而,我們總是無法透過自己瞭解自己,只有別人能看清自己的全貌:
「愛是生命中罕見的事,愛確實擁有不同凡響的能力以表露自我,有著不同凡響的清晰眼界以窺視他人。愛,不在意所愛的人是否完美無缺,優點與缺點不會被他的成就、失敗或過錯所掩蓋。愛,始於激情,摧毀了我們和他人結合又分離的關係。」
行動能力賦予人生新的起始點,給予合理的希望與信念。為什麼要有信念?如果我們擁有人類可以行動且改變的基礎知識,就必須抱持信念,對我們所愛的人,甚至全人類抱持信念。
鄂蘭留下一個美麗的悖論,就是唯有透過愛(超凡、隱密、與政治無關的特質),才能激發我們在公眾生活中擁有影響力。
總評
近三十年,生物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總結是,人類已經被大腦結構、基因和環境定型,遠超出我們想像的程度,似乎向鄂蘭的行動及決定理論潑了一盆冷水。
從歷史觀點來看,統計了數以百萬個體的決定後,如果說人類的脈絡是必然的(如黑格爾和馬克思所說),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影響鄂蘭的因素之一,海德格直言個體是很重要的。對鄂蘭而言,歷史是超乎預期的編年史,人類太常做出驚人之舉,即使他們原本並不打算這麼做。
《人的境況》最後幾頁中,鄂蘭承認「為公眾服務者」的存在,是我們默許人們拋棄自我的獨特性,企圖簡化人們成為一個「功能」,而非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或用自我的身分認真地思考及行動。在這個環境中,人們被簡化為被動反應,一個進化的動物,而非真實、有知覺、有決定性的人類。對鄂蘭而言,偉大是一種認證,你並不只是有著各種生存欲望的動物,也不只是有「品味」和「取向」的消費者,你的誕生完全是一個嶄新的起始,為不存在的事物成為存在的機會。
釐清鄂蘭對勞動、工作與行動之間的區分,需要一點時間,可能要研讀兩三次才能真正理解她的思想。以相信人類行動及意想不到的權力而言,《人的境況》是真正能振奮人心的著作。
漢娜.鄂蘭
一九〇六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成長於哥尼斯堡的猶太家庭。父親在她七歲時死於梅毒感染,母親則是一位活躍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員。鄂蘭在馬爾堡大學研讀神學,後以海德格為師。鄂蘭曾和海德格曾發生一段師生戀(當時海德格已婚)。接著前往海德堡大學,在卡爾.雅斯佩斯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題目是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思想中的愛的概念。
一九三〇年鄂蘭與第一任丈夫結婚,當時納粹勢力崛起,身為猶太人,她無法在任何德國大學任教,轉而投向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於一九三三年起開始為猶太復國組織工作,被蓋世太保逮捕後,被迫潛逃至巴黎,致力於救助流落在奧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兒童。一九三七年鄂蘭與第一任丈夫離婚,於一九四〇年和第二任丈夫海因里希.布呂赫(Heinrich Bluler)結婚,幾個月後雙雙被納粹關進南法的德國集中營,後幸運逃脫並拿到美國簽證,於一九五一年正式成為美國公民。一九五〇年代,鄂蘭活躍於紐約的知識份子圈,其中包含知名小說家瑪麗.麥卡錫,並以編輯撰稿維生,隨即出版了《極權主義的起源》。
鄂蘭是普林斯頓大學首位女性政治學教授,亦任教於芝加哥大學、衛斯理大學,在紐約的新學院(New School)教授社會研究。一九七六年鄂蘭逝世,其自傳性著作《心智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及《康德政治哲學講稿》(Lectures on Kant’s Philosophy)於鄂蘭逝世後出版,而她的學生伊莉莎白.楊-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也於一九八二年出版鄂蘭傳記《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1958
人的境況 The Human Condition
「我們透過話語及行動將自己嵌入人類世界,就像一次再生,藉此確認及承擔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樣貌。嵌入行為源於起始,我們出生並來到這個世界,又以自己主動創造的新事物與起始相呼應。」
「人類偉大的任務與潛能,在於透過工作、行動及話語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值得與永恆並存。」
總結一句
人的天性是不斷創新發想,每個生命的到來都可能翻轉世界。
同場加映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01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德國出生的漢娜.鄂蘭是二十世...
目錄
引言
1.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1958)
2.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西元前4世紀)
3. 阿爾弗雷德.朱勒斯.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1936)
4. 朱利安.巴吉尼《自我欺騙》(2011)
5. 尚.布希亞《擬像與擬仿》(1981)
6. 西蒙.波娃《第二性》(1949)
7. 傑瑞米.邊沁《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1789)
8.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1907)
9. 大衛.玻姆《整體性與隱秩序》(1980)
10. 諾姆.杭士基《理解權力》(2002)
11. 西塞羅《論責任》(西元前44年)
12. 孔子《論語》(西元前5世紀)
13. 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沈思集》(1641)
14.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命運》(1860)
15. 伊比鳩魯致希羅多德、皮多克勒、美諾西斯的三封信(西元前3世紀)
16. 米歇爾.傅柯《事物的秩序》(1966)
17. 哈里.法蘭克福《放屁》(2005)
18. 山姆.哈里斯《自由意志》(2012)
19.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精神分析學》(1807)
20. 馬丁.海德格《存有與時間》(1927)
21.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西元6世紀)
22. 大衛.休謨《人類理解研究》(1748)
23. 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1907)
24.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2011)
25. 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1781)
26. 索倫.齊克果《恐懼與戰慄》(1843)
27. 索爾.克里普克《命名與必然性》(1972)
28. 湯瑪斯.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
29. 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神義論》(1710)
30. 約翰.洛克《人類理解論》(1689)
31. 尼可洛.馬基維利《君主論》(1513)
32. 馬歇爾.麥克魯漢《媒體即訊息》(1967)
33. 約翰.斯圖亞特.彌爾《論自由》(1859)
34. 米歇爾.德.蒙田《隨筆集》(1580)
35. 艾瑞斯.梅鐸《至善的主權》(1970)
36.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惡的彼岸》(1886)
37. 布萊茲.巴斯卡《沉思錄》(1660)
38. 柏拉圖《理想國》(西元前4世紀)
39. 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1934)
40.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1971)
41. 尚-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1762)
42. 伯特蘭.羅素《幸福之路》(1930)
43. 邁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2009)
44. 尚-保羅.沙特《存在與虛無》(1943)
45. 亞瑟.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46. 彼得.辛格《拯救生命》(2009)
47. 巴魯赫.史賓諾莎《倫理學》(1677)
48.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2007)
49.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哲學研究》(1953)
50. 斯拉沃熱.齊澤克《活在世界末日》(2010)
後記
再加五十本哲學經典
詞彙表
英文參考書目
引言
1.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1958)
2.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西元前4世紀)
3. 阿爾弗雷德.朱勒斯.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1936)
4. 朱利安.巴吉尼《自我欺騙》(2011)
5. 尚.布希亞《擬像與擬仿》(1981)
6. 西蒙.波娃《第二性》(1949)
7. 傑瑞米.邊沁《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1789)
8.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1907)
9. 大衛.玻姆《整體性與隱秩序》(1980)
10. 諾姆.杭士基《理解權力》(2002)
11. 西塞羅《論責任》(西元前44年)
12. 孔子《論語》(西元前5世紀)
13. 勒內...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