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選邊站了嗎?其實我們還有另一項選擇──無政府主義
每個新世代都必須對抗束縛我們的傳統枷鎖
讓個人潛能自由發揮、確保所有人類的福祉
何謂「無政府主義」:
一個主張基於不受人為法律限制的自由所建立起的新社會秩序之哲學;
一個主張所有的統治都立基於暴力,因此不只錯誤有害且無必要的理論。
本書是無政府主義的經典著作,也論及女權、監獄、少數對多數、愛國主義、政治暴力、清教主義的偽善、婚姻與戀愛等議題。
各種關於無政府主義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一直糾纏著無知大眾的情緒。而社會上最暴力的因素是「無知」,其破壞力正是無政府主義所致力對抗的。
只要今日所有的經濟、政治、社會與道德機構,都共謀將人類的精力導向錯誤的管道,將人類貶抑成如鐘錶般的機器,讓絕大多數人做著自己討厭的事、過著自己厭惡的生活,處於絕望、貧窮、恐怖與驚惶的掙扎中,罪行就將難以避免,法律規章只會徒然增加,絕不會消滅犯罪。因此,生活中排山倒海般的壓力,才是促使人們起而反抗的原因。
無政府主義主張拯救所有遭受威權限制並侵害的個人自尊和獨立自主,而唯有在自由的狀態中,每個個人才得以充分適性適才地成長,學習思考與行事,並展現最好的自己。也唯有在自由的狀態中,人們才能充分了解聯繫人與人、奠定正常社交生活的社會紐帶所具有的真正力量。
無政府主義者致力對抗和破壞的,並非社會的健康組織,而只是那些依附與吸食社會生活精髓的寄生物。唯有清理掉叢生的雜草,土地才終有可能長出健康的果實。無政府主義是一股推動我們生活事物的鮮活力量,持續創造著新條件、新環境。所以,無政府主義的方法並非鐵板一塊的僵化教條,實踐無政府主義的方法,必須因應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經濟需求,並視個人的智力與性情而生。
無政府主義擁護沒有高壓紀律、恐懼與懲罰,也沒有貧窮壓力的組織存在的可能性;這種新的社會有機體,將終結過往為求生存而展開泯滅人善本性、加深社會隔閡的可怕野蠻抗爭。簡而言之,無政府主義致力於建立一個能確保所有人類福祉的社會組織。
本書特色
◎全新中文譯本
◎收錄希波利特.哈否(Hippolyte Havel)所撰之「愛瑪.高德曼傳略」
作者簡介:
愛瑪.高德曼(Emma Goldman,1869-19402)
美國無政府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宣揚無政府與女性解放思想。
她生於俄國,成長於巨變的俄國革命時代,懷著憧憬移民至美國後,理想卻開始幻滅。由於芝加哥勞工的罷工行動,警察屠殺罷工者,引發歷史性的乾草市集事件,勞工領袖被逮捕並處決,激發她投入社會革命的行列。她明白不可能要求統治階級施恩,美國的財閥政治與俄國的沙皇統治都是一丘之貉,於是開始沉潛於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著作,並投身抗爭運動,巡迴全國各地演講,參與國際無政府大會等,以流利口才、無窮精力與傑出智力,啟發著數以千計聽眾的思想與心靈,發揮最深刻的影響力。1906年和友人共同創辦的《大地之母》月刊,成為無政府主義者、激進主義者及理想主義者的交流園地。
高德曼將自己的時間與心力都貢獻在革命志業上,在20紀初的美國社會奠定聲譽,成為最受矚目的無政府主義領袖。她深具強大的性格魅力,不斷挑戰篡奪民權的各種專制體制,令既得利益者與政府當局芒刺在背,是美國第一位因政治罪入獄的女性,媒體和警方稱她為「無政府主義之后」、「世界上最危險的女人」。其他著作有《現代戲劇的社會意義》、《我對俄羅斯的幻滅》以及自傳《活出我的人生》等。
譯者簡介:
許慧琦
台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1)與美國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歷史系(2016)博士。歷任明道管理學院(今明道大學)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與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世界史特聘研究員,現為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歷史系訪問學者。曾獲兩次傅爾布萊特(Fulbright Foundation)獎學金。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外性別史、近代中外社會文化史、城市史、跨國社會運動史與期刊研究、美國激進文化史。曾出版專書《「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2003)、《十八世紀的英國新女性:Mary Wollstonecraft其人其思》(2001)、《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2008),以及二十餘篇中文學術專文,與三篇英文學術專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愛瑪.高德曼傳略」/希波利特.哈否(Hippolyte Havel)
名人推薦:「愛瑪.高德曼傳略」/希波利特.哈否(Hippolyte Havel)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其真正的立場
人類的成長與發展史,同時也是每個新觀念預示更耀眼黎明來臨的艱辛鬥爭史。固著傳統的守舊者,從不猶豫以最卑劣殘酷的手法,來阻礙創新者以各種形式或在任何時期的自我表達。我們亦毋須回到遙遠的過去,就可了解每種進步思想的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反對、艱辛與困境。刑具架、拇指夾、與皮鞭仍與我們同在,一如囚衣與公憤;這些力量,共謀打垮沉著前進著的進步精神。
無政府主義無法指望擺脫其他創新思潮曾遭受的命運。事實上,無政府主義作為最具革命性與堅定的創新者,勢必得承受它想改造的那個世界的無知與敵意。
即使想輕描淡寫地回應曾抹黑與壓制無政府主義的言行,也得寫上厚厚一卷。因此,我將只回應兩大反對論點。藉此,我將嘗試闡述無政府主義真正的立場。
關於反對無政府主義的一個奇怪現象,在於其反映出所謂智慧與愚昧之間的關係。雖然,當我們想想所有事物的相對性,或許就不覺得此現象很奇怪。無知的群眾因其愚昧,沒必要假裝理解或容忍。這些人向來僅憑衝動行事,其論理與孩童相差無幾,總是簡單的「為什麼?」與「因為」這樣的答案。然而,這群無知大眾對無政府主義的反對態度,跟有智之士的反對立場,同樣值得我們思索。
那麼,這兩大反對論點為何?第一種認為無政府主義雖是個美好的理想,卻不切實際;第二種則認定無政府主義主張暴力與破壞,因此必須將之摒斥為邪惡與危險的化身。有智之士與愚昧大眾,都沒有徹底了解無政府主義,反而道聽塗說或以訛傳訛地對其加以評斷。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案,若非已存在,就是在既有條件下能實行的方案;但既然既有條件正是吾人所反對的,那麼任何接受這些條件的方案,就都是錯誤愚蠢的。由此可知,評判一個方案切實可行與否的真正標準,不在於其是否持續其錯誤或愚蠢,而在這個方案是否有足夠的活力,來脫離陳舊死水並建構且延續新生活。從這個角度而言,無政府主義的確是實際可行的。比起其他理念,它更有助於人們消除錯誤與愚昧;同理,它比其他理念更能建構且延續新生活。
各種關於無政府主義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一直糾纏著無知大眾的情緒。反對無政府主義及其信徒的勢力,對之不擇手段地打壓。因此,無政府主義對沒頭腦的人來說,就如同眾所周知的壞人對小孩那般――一個吞噬一切的黑惡魔;簡言之,破壞與暴力。
破壞與暴力!凡夫俗子如何能得知社會上最暴力的因素是無知,而其破壞力正是無政府主義者致力對抗的?這些人也無從理解身為自然力量一部分的無政府主義,所破壞的並非社會的健康組織,而只是那些依附與吸食社會生活精髓的寄生物。唯有清理掉叢生的雜草,土地才終有可能長出健康的果實。
有人曾說譴責比思考更不費腦力;社會上如此普遍的智力懶惰,在在證明了這樣的說法。絕大多數的人,不想費力搞清楚某些觀念,檢視其來源與意義,而寧願不明就裡地全盤批判,或者依賴某些無關緊要者膚淺有偏見的詮釋。
無政府主義敦促人們思考、檢視與分析各種方案的提議;但為了不過分耗用一般讀者的腦力,我還是先對無政府主義做出界定,之後再進一步闡述。
無政府主義:一個主張基於不受人為法律限制的自由所建立起的新社會秩序之哲學;一個主張所有的統治都立基於暴力,因此不只錯誤有害且無必要的理論。
當然,新的社會秩序立基於生活的物質基礎上;但所有的無政府主義者同意經濟是當前社會罪魁禍首之際,他們主張唯有考慮生活各種――個人與集體;內在與外在――方面的因素,才能徹底解決社會罪惡。
仔細回顧人類發展史,可發現個人本能與社會本能這兩種持續惡鬥的元素。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認知此二種元素,並不如以前人們以為的那般水火不容;事實上,若在適當的環境中,此二元素是彼此緊密相連,且可真正和諧發展的。過去長久以來,個人與社會因昧於彼此的價值與重要性,各自為獲得主導權而展開無情血腥的爭鬥。實際上,個人本能是為求自身努力、成長、抱負與自我實現的最有力要素;而社會本能,則是促進互助與社會福祉的同樣有力要素。
關於個體彼此間及與其周遭環境的鬥爭之解釋,近來歷史俯拾即是。原始人類因無法理解自身的存在,更遑論群體的團結意義,不得不絕對地獻身於隨時準備嘲弄自己的未知潛藏力量。這種蒙昧心態催生了宗教信仰,將人視為渺小塵土,必須完全臣服於神祇至高無上的權力。所有早期的英雄冒險故事、乃至於聖經傳說的主題都延續著這種觀念,來詮釋人與上帝、與國家、及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人微不足道,權力主導一切的主題不斷重複。職是之故,耶和華只接受全然臣服的人為信徒。人類可以擁有世間所有的榮耀,卻不被允許發展自我意識。國家、社會與道德律法都唱和著此種限制:人類可以擁有世間所有的榮耀,卻不被允許發展自我意識。
無政府主義是讓個人真正意識到自我的唯一哲學;其主張上帝、國家與社會都不存在,因為它們的承諾既然只有通過人們的臣服而實現,便空洞而無效。無政府主義教導的是不只對自然、也是對個人而言的生命完整性。個人與社會本能之間並沒有分歧抵觸,就如心與肺的互動一般:一個是寶貴生命精華的容器,另一個是保持生命精華純淨與強壯的元素之寶庫。個人就如社會的心臟,保有社會生活的精華;社會則如散播元素以保持生命精華――亦即個人――純淨與強壯的肺臟。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其真正的立場
人類的成長與發展史,同時也是每個新觀念預示更耀眼黎明來臨的艱辛鬥爭史。固著傳統的守舊者,從不猶豫以最卑劣殘酷的手法,來阻礙創新者以各種形式或在任何時期的自我表達。我們亦毋須回到遙遠的過去,就可了解每種進步思想的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反對、艱辛與困境。刑具架、拇指夾、與皮鞭仍與我們同在,一如囚衣與公憤;這些力量,共謀打垮沉著前進著的進步精神。
無政府主義無法指望擺脫其他創新思潮曾遭受的命運。事實上,無政府主義作為最具革命性與堅定的創新者,勢必得承受它想改造的那個...
推薦序
愛瑪.高德曼的各方評價:
◆長久以來壟罩愛瑪.高德曼之名的迷霧,逐漸開始散去。她在推動如無政府主義這般不受歡迎的思想上的精力、她深切誠摯的態度、她的勇氣與能力,都獲得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與敬佩。──希波利特.哈否(Hippolyte Havel)。
◆驅使愛瑪.高德曼言行的那種精神,是唯一能解放奴隸掙脫其枷鎖,也解放暴君擺脫其暴政的精神;一種甘願面對挑戰與受苦的精神。──佛特苓.德.克萊兒(Voltairine de Cleyre)
◆她的福音所帶給人們的洞察遠見,正是每個有著真正偉大靈魂的男男女女曾帶給這個世界的遠見。──威廉.瑞迪(William Marion Reedy)
◆一股道德力量,一個預示解放受壓迫者的王國即將降臨而有先見之明的女人;一個以邏輯與摯情分析社會病象、以藝術家的手法描繪立基於自由平等與博愛的人性曙光的女人。──皮耶楚.郭瑞(Pietro Gori)
愛瑪.高德曼的各方評價:
◆長久以來壟罩愛瑪.高德曼之名的迷霧,逐漸開始散去。她在推動如無政府主義這般不受歡迎的思想上的精力、她深切誠摯的態度、她的勇氣與能力,都獲得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與敬佩。──希波利特.哈否(Hippolyte Havel)。
◆驅使愛瑪.高德曼言行的那種精神,是唯一能解放奴隸掙脫其枷鎖,也解放暴君擺脫其暴政的精神;一種甘願面對挑戰與受苦的精神。──佛特苓.德.克萊兒(Voltairine de Cleyre)
◆她的福音所帶給人們的洞察遠見,正是每個有著真正偉大靈魂的男男女女曾帶給這個世界的遠見。──威廉.瑞迪...
作者序
大約二十一年前,我首次聆聽到偉大的無政府演說家、獨一無二的約翰.莫斯特的演講。對當時及其後多年的我來說,那些帶著如此熱切的精神、以如此流暢的口才向群眾疾聲高呼的言語,永無可能從那些聽眾的心靈中抹滅。在一大群風湧前往聆聽莫斯特的聽眾中,怎麼可能有人逃脫得了他那預言般的聲音?他們肯定都不由自主地受莫斯特言語魔力的驅使,拋棄過去的舊信念,而發現無政府主義的真理與美好!
那時的我,有著嚮往能像約翰.莫斯特那般流暢口才的偉大夢想――如此,我也就能感動群眾。啊,那真是年少空有熱情的天真想法啊!那是把最艱困的事也視之為輕而易舉的年紀;是人生中有價值的唯一階段。唉!那個階段異常短暫啊。就像春天,宣傳者的狂飆突進運動階段帶來脆弱而虛微的進展,會成熟或被扼殺,取決於其抵抗各種興衰變化的能力。
如今,我對那有奇蹟般魔力的言語曾具有的強大信仰已不再。我已明白,言語不足以喚醒人們的思想,甚至也不盡然足以喚醒其情感。經由相當掙扎後得到的頓悟,使我逐漸瞭解,口頭宣傳充其量不過是喚醒處於昏睡狀態的人們的一種手段,其效果並不持久。絕大多數人只因受報刊宣傳吸引才來參加,或期待著被講者所娛樂的這些事實,在在證明他們的確缺乏學習的內在慾望。
相對地,人們會閱讀書寫作品的原因,與聆聽口語演講大大的不同。除非對進步思想有真正熱切興趣的人,不會費心去閱讀嚴肅的書籍。這引導出我在參與公共活動多年後得到的另一個發現:亦即,姑不論所有的教育主張,學生只會接受其心靈渴望的那些思想。這其實是大多數現代教育家對幼童教育發展的老生常談,但我覺得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成人。啟發某些人成為無政府主義者或革命份子,不比培養某些人成為音樂家更簡單;我們所能做的,也僅止於在那些心靈中栽下思想的種子。這些外在的啟發,是否會有重要的突破性發展,主要端視那些個人心靈豐富與否,雖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啟發心靈的思想種子之品質。
在演講會議場中,有千百種枝微末節的瑣事,可以讓聽眾分心。講者雖然口才流利、辯才無礙,群眾中仍可能有人坐立不定、心神不專,最終的結果是講者未能栽下那思想種子。很有可能,講者自身也覺得無法充分表現自己。
相對地,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就比講者與聽眾的關係來得親密許多。沒錯,書籍只能以作者希望的模樣呈現;甚或,書籍允許個別讀者從中汲取想要的訊息。這種作者與讀者之間較密切的關係,證明了寫作勝過口語表達的重要性。正是此種確定性,促使我把自己有關個人與社會重要性的各種主題之論述,集中成一本論文集。這些論述代表我過去二十一年來思想與心靈奮鬥的成果――在此展現的結論,是經過諸多改變與內在想法的修正而得。
我並不至於樂觀到希望我的讀者人數,能像聽我演講的觀眾數目那般眾多。但我寧可去感動那些真正有心學習的少數讀者,而不願向那些只希望被娛樂的多數聽眾對牛彈琴。
至於這本書的價值,得由讀者評判。在此多做解釋,只可能混淆讀者對本書所陳述的理念之了解。不過,我還是希望在此,預先回應兩點肯定會被提及的反對意見。一是有關〈無政府主義〉的那篇論文;二是有關〈少數對多數〉那篇論文。
像「妳為何不談在無政府狀態下的人事體制將如何運作」這樣的問題,我已經在演講場合中被問過不下千遍。原因是,我相信無政府主義不能對未來持續地以鐵腕手法或體制去操控。每個新世代必須去抗爭的,或者至少是他們應克服的,是那把我們所有人都束縛在天羅地網中的傳統枷鎖。至少我所理解的無政府主義,將是允許後代人們自由地發展符合其需求的獨特制度。即使再豐富生動的想像力,也無法全然預見當一個種族被解放出外在限制後所能發展的潛力。所以,怎麼有人能為未知的將來生活設想一套行為準則呢?我們這些為了能吸上每一口新鮮空氣而奮鬥(不被關入監牢)的無政府主義者們,必須設法不為未來的發展與可能的制度設限。如果我們得以成功地清除過去與現在的社會餘毒,便已為後世代代留下最重要與安全的遺產。
讀者群中常見令作者扼腕的事情,便是從書中斷章取義,並以此評判作者的理念與人格。舉例而言,斐德列克.尼采因他對超人(Uebermensch)的信念,便被責難是個厭惡弱者的人。那些對尼采這個偉大思想家做出膚淺詮釋的人,似乎沒想過尼采的超人洞見,也在召喚不會產生弱者與奴隸的那種社會狀態。
類似的膚淺詮釋,也被某些人用來將馬克斯.史登納(Max Stirner)歸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理論的信徒,而全然忽略了史登納的個人主義思想,實涵蓋著最偉大的社會發展可能。實則,若一個社會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勢必得由獲得解放的個人,透過自由的努力來造就。
同理於這些例子,我想回應那些會對〈少數對多數〉這篇論文提出反對意見之人。我知道我肯定將因不視群眾為具創造性的元素,而被某些論者鄙斥為人民公敵。我寧可背負這樣的批評,也不願重複著煽動家為譁眾取寵而屢屢大發的陳腔濫調。我比許多人都更深刻地了解受壓迫與無權無勢者的問題癥結所在,但我拒絕為他們開出既死不了也好不了的荒謬姑息藥方。對於病入膏肓的社會病象,不下猛藥解決不了問題;何況,極端的情況通常是真實的情況。我對大眾的缺乏信心,是出於我對每個個人潛能的信心。只有當後者能自由地選擇其夥伴,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我們才能冀望脫離這個混亂不平等的世界,獲得秩序與和諧。
其餘的,我的書本身不言自明。
愛瑪.高德曼
愛瑪.高德曼傳略
在美國社會中享有聲望的兩性公眾人物中,只有少數人的名字像愛瑪.高德曼那般常被提及。然而,愛瑪.高德曼真正的面貌,卻幾乎不為人知。聳人聽聞的報刊提及她的名字時,總充斥著曲解與詆毀,讓人不禁覺得當輿論開始出現某些不加誹謗、反而賞識這位深被中傷的理想主義者之報導時,簡直像奇蹟一般。或許得以聊表安慰的是,幾乎所有挑戰現狀、提出新思想的人,總得掙扎著承受類似的艱辛過程。君不見美國前總統到奧沙瓦托密(Osawatomie)向約翰.布朗(John Brown)致敬?或者,像另一個共和國的總統參加紀念皮埃爾.蒲魯東(Pierre Proudhon)的雕像揭幕儀式,並推崇他是個值得法國人熱烈效法的典範?然而,與此同時,像約翰.布朗與皮埃爾.蒲魯東那般活著的理想主義者們,仍備受迫害,這又算什麼呢?倫敦或巴黎的父老們以瑪麗.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露薏絲.米歇爾(Louise Michel)之名命名街道之舉,並未因此添加她倆的名譽與榮耀――當今世代應該著意地為她倆的在世傳人伸張正義。後代在人類解放的殿堂中,安給了像溫德爾.菲利浦斯(Wendell Phillips)和勞埃德.加里森(Lloyd Garrison)這樣的人適切的榮譽名聲;但其實他倆的同時代人,才擔負著在他們還在世時便予其應得的認可與讚賞之責。
宣傳社會正義的人,所走的道路遍布荊棘。黑暗與不公正的惡勢力,窮其所能地不讓這樣的人過上好日子。甚至連與其並肩奮戰的同志們――是啊,經常即使是其最親密的友人――也未能理解這種人的人格。忌妒,有時增長為厭恨,連同著虛偽與猜忌阻撓著他,讓他心中充滿哀傷。在這些挑戰中,唯有不屈不撓的意志與強大的熱情,方能不失去對其理想抱持的所有信念。宣揚革命理念者,身處兩種苦難中:一方面,既得權力者認為他必須為所有其實是肇因於社會情勢而生的反抗行動負責,對其加以迫害;另一方面,他的追隨者經常從狹隘的角度出發審視其行為,而對他缺乏理解。因此,這個煽動家雖被廣大群眾圍繞,卻備感孤立。即使他最親密的友人,也鮮少能理解他感受到的孤獨與被棄。這便是備受大眾關注的人的悲劇。
長久以來壟罩愛瑪.高德曼之名的迷霧,逐漸開始散去。她在推動如無政府主義這般不受歡迎的思想上的精力、她深切誠摯的態度、她的勇氣與能力,都獲得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與敬佩。
美國人從未充分地理解與賞識革命流亡者對其思想成長上的貢獻。這些革命流亡者散播的思想種子,彼時雖鮮少被理解,卻為後世帶來豐碩的成果。一直以來,這些先驅高舉自由的旗幟,為這個國家注入社會活力。但他們當中極少數得以保有自身原有的歐洲教育與文化思維,同時又成功地融入美國社會生活。一般人很難在花上相當氣力與毅力去吸收一個新國度的陌生語言、習慣與習俗的同時,不失去自己原有的性格。
愛瑪.高德曼是少數能在保有自身個性之餘,在美國社會與思想界具有舉足輕重身分的革命流亡者。她所過的生活多采多姿,充滿變化與多樣性。她既曾高高在上,也曾遭眾人唾棄。
愛瑪.高德曼在一八六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出生於俄國科夫諾省的一個猶太家庭中。可想而知,其雙親永遠也夢想不到,有一天他們的女兒會有如此獨特的身分。像其他保守的父母一樣,他們很確信女兒將會成為一個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好女人,嫁給一個體面的男子,為他生兒育女,有生之年有成群子孫圍繞享福。像絕大多數的父母,他們完全沒料到是什麼樣奇特、熱切的精神佔據了他們女兒的靈魂,並引領著她與他們決裂,切割了兩代。在他們所身處的時代與國度,父母與子女的不和,注定著以最激烈的方式、最無法協調的敵意來表達。在這些強烈的父子――又尤其是父女――對抗中,不存在妥協,沒有軟弱的讓步,也沒有停戰。要求著自由與進步的精神――一種不加考慮也不顧艱難的理想主義――驅使著年輕一輩踏出家門、遠離雙親。正是這種同樣的精神,曾驅使著不滿現狀的革命孕育者耶穌,疏離自己的原生傳統。
先不說對這個抱持著超驗理想主義的種族有著諸多誹謗的所有反猶太言論,人們或許永遠也無法公正與清楚地,去理解與珍視猶太種族在舊傳統與新精神的抗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去領會猶太理想主義者,在科學、藝術及文學領域上所給予我們的巨大恩惠。更少人了解這些猶太兒女們,尤其是在現代的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愛瑪.高德曼的幼年時光是在德俄省分的科爾蘭裡一個小田園地方度過,她父親負責著當地的政府驛站。當時,科爾蘭是個徹底德國勢力壟罩之處,即使巴爾幹省的俄國官僚也絕大多數網羅自德國的貴族地主。那些充滿敘述科爾蘭英雄騎士神奇之舉的德國童話故事,對年輕的心靈有著神奇的魔力。不過,美好的田園生活短暫,長大中的高德曼的靈魂,很快地被生活陰影所籠罩。早在她幼弱的童年,反抗的種子與對壓迫的堅定仇恨,已然在愛瑪.高德曼的心中生根。她很早就領教過國家的「德政」:她眼見父親被基督徒官僚騷擾,並被打壓為小官員與令人討厭的猶太人,遭受雙重迫害。她也目睹強迫徵兵的殘酷:她看著常常是一個大家子裡唯一經濟支柱的年輕人,被殘暴地拖往兵營,過著悲慘的軍人生活。她聽聞貧窮農婦的悲泣,也目擊過腐敗官僚收受賄賂放過有錢人、只抓貧窮人去當兵的可恥景象。她對於年輕女傭所承受的悲慘待遇,深感憤恨:她們既被男爵夫人們虐待與剝削,還落入團軍官的狼爪,將她們視為性獵物,對其予取予求。這些被尊貴的紳士們搞大肚子、因而被紳士夫人們踢出去的年輕女性,常常在高德曼的家中找到避難所在。還是小女孩的她,心中充滿激動的同情,會偷偷地從父母親的抽屜中拿出幾枚硬幣,放在那些不幸的女性手中。由此可知,愛瑪.高德曼同情弱者的這個最顯著的性格,在早年就已清楚地顯現。
高德曼七歲的時候,被雙親送往位於東普魯士、以康德故鄉而馳名的孔尼斯堡的祖母家。除了偶爾也住過別處之外,她在祖母家待到十三歲生日。在那裡的生活前幾年,並不是她回憶中最快樂的時光。祖母其實很和藹,但是好幾位阿姨相當勢利,經常使喚她。直到她父母也移居到孔尼斯伯格之後,才終結了小高德曼像灰姑娘般的生活。她開始規律地上公立小學,同時得以享受中產階級家庭通常有的私人家教指導。法文與音樂課是其中兩種重要的課程。未來將是易卜生與蕭伯納詮釋者的愛瑪,當時像個《浮士德》中的德國小葛麗卿(Gretchen),在充滿德國文化氛圍的環境中挺自在地生活。她特別偏好像德國小說家馬里特(E. Marlitt)的言情浪漫小說;她很崇拜普魯士皇后露薏絲(Queen Louise),遺憾後者被拿破崙.波拿巴特(Napoleon Buonaparte)那般沒有騎士風度地對待。若高德曼就這麼待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其未來會是怎樣的發展呢?只能說,命運――或者也是迫於經濟吧?――注定了另一種發展。她的父母決定到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定居,在那裡試著發展生意。這個決定,讓高德曼這個年輕夢想家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未完)
大約二十一年前,我首次聆聽到偉大的無政府演說家、獨一無二的約翰.莫斯特的演講。對當時及其後多年的我來說,那些帶著如此熱切的精神、以如此流暢的口才向群眾疾聲高呼的言語,永無可能從那些聽眾的心靈中抹滅。在一大群風湧前往聆聽莫斯特的聽眾中,怎麼可能有人逃脫得了他那預言般的聲音?他們肯定都不由自主地受莫斯特言語魔力的驅使,拋棄過去的舊信念,而發現無政府主義的真理與美好!
那時的我,有著嚮往能像約翰.莫斯特那般流暢口才的偉大夢想――如此,我也就能感動群眾。啊,那真是年少空有熱情的天真想法啊!那是把最艱困的事...
目錄
愛瑪.高德曼傳略/希波利特.哈否
序言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其真正的立場
第二章 少數對多數
第三章 政治暴力的心理
第四章 監獄:社會罪惡及其失敗
第五章 愛國主義:對自由的威脅
第六章 法蘭西斯柯.佛瑞爾與現代學校
第七章 清教主義的偽善
第八章 婦女人口販賣
第九章 婦女選舉權
第十章 婦女解放的悲劇
第十一章 婚姻與戀愛
第十二章 現代戲劇:激進思想的有力傳播者
譯名對照表
愛瑪.高德曼傳略/希波利特.哈否
序言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其真正的立場
第二章 少數對多數
第三章 政治暴力的心理
第四章 監獄:社會罪惡及其失敗
第五章 愛國主義:對自由的威脅
第六章 法蘭西斯柯.佛瑞爾與現代學校
第七章 清教主義的偽善
第八章 婦女人口販賣
第九章 婦女選舉權
第十章 婦女解放的悲劇
第十一章 婚姻與戀愛
第十二章 現代戲劇:激進思想的有力傳播者
譯名對照表
商品資料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出版日期:2019-06-12ISBN/ISSN:978986975094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開數:25開;14.8× 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