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作者簡介:
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
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
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
「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其專述中國先民之活動,供現代中國國民之資鑑者,則曰中國史。
今宜將此定義分析說明:
一 活動之體相
人類為生存而活動,亦為活動而生存。活動休止,則人道或幾乎息矣。凡活動,以能活動者為體,以所活動者為相。史也者,綜合彼參與活動之種種體,與其活動所表現之種種相,而成一有結構的敘述者也。是故非活動的事項—例如天象、地形等,屬於自然界現象者,皆非史的範圍;反之,凡活動的事項—人類感情、理智、意志所產生者,皆活動之相,即皆史的範圍也。此所謂相者,復可細分為二:一曰活動之產品,二曰活動之情態。產品者,活動之過去相,因活動而得此結果者也;情態者,活動之現在相,結果之所從出也。產品者,譬猶海中生物,經無數個體一期間協合之嬗化,而產出一珊瑚島,此珊瑚島實經種種活動情態而始成;而今則既殭矣,情態不復可得見。凡史蹟皆人類過去活動之殭跡也,史家能事,乃在將殭跡變為活化—因其結果以推得其情態,使過去時代之現在相,再現於今日也。
二 人類社會之賡續活動
不曰「人」之活動,而曰「人類社會」之活動者:一個人或一般人之食息、生殖、爭鬬、憶念、談話等等,不得謂非活動也,然未必皆為史蹟。史蹟也者,無論為一個人獨力所造,或一般人協力所造,要之必以社會為範圍;必其活動力之運用貫注,能影響及於全社會—最少亦及於社會之一部,然後足以當史之成分。質言之,則史也者,人類全體或其大多數之共業所構成,故其性質非單獨的,而社會的也。復次,言活動而必申之以「賡續」者:個人之生命極短,人類社會之生命極長,社會常為螺旋形的向上發展,隱然若懸一目的以為指歸;此目的地遼遠無垠,一時代之人之所進行,譬猶涉途萬里者之僅蹞一步耳。於是前代之人,恆以其未完之業遺諸後代,後代襲其遺產而繼長增高焉;如是遞遺遞襲,積數千年數萬年,雖到達尚邈無其期,要之與目的地之距離,必日近一日;含生之所以進化,循斯軌也。史也者,則所以敘累代人相續作業之情狀者也。率此以談,則凡人類活動在空際含孤立性,在時際含偶現性、斷滅性者,皆非史的範圍;其在空際有周遍性,在時際有連續性者,乃史的範圍也。
三 活動之總成績及其因果關係
活動必有成績,然後可記,不待言也。然成績云者,非一個人一事業成功失敗之謂,實乃簿錄全社會之作業而計其總和。質言之,即算總帳也。是故成績有彰顯而易見者,譬猶澍雨降而麥苗茁,烈風過而林木摧;歷史上大聖哲、大英雄之出現,大戰爭、大革命之經過,是其類也。亦有微細而難見者,譬猶退潮刷江岸而成淤灘,宿茶浸陶壺而留陳漬;雖聰察者,猶不之覺,然其所演生之蹟,乃不可磨滅。一社會一時代之共同心理、共同習慣,不能確指其為何時何人所造,而匹夫匹婦日用飲食之活動皆與有力焉,是其類也。吾所謂總成績者,即指此兩類之總和也。夫成績者,今所現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績以為之因;而今之成績又自為因,以孕產將來之果;因果相續,如環無端。必尋出其因果關係,然後活動之繼續性,可得而懸解也。然因果關係,至複賾而難理;一果或出數因,一因或產數果;或潛伏而易代乃顯,或反動而別證始明;故史家以為難焉。
四 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
凡作一書,必先問吾書將以供何等人之讀,然後其書乃如隰之有畔,不致泛濫失歸,且能針對讀者以發生相當之效果。例如《資治通鑑》,其著書本意,專以供帝王之讀,故凡帝王應有之史的智識無不備,非彼所需,則從擯闕。此誠絕好之「皇帝教科書」,而亦士大夫之懷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讀也。今日之史,其讀者為何許人耶?既以民治主義立國,人人皆以國民一分子之資格立於國中,又以人類一分子之資格立於世界;共感於過去的智識之萬不可缺,然後史之需求生焉。質言之,今日所需之史,則「國民資治通鑑」或「人類資治通鑑」而已。史家目的,在使國民察知現代之生活與過去未來之生活息息相關,而因以增加生活之興味;睹遺產之豐厚,則歡喜而自壯;念先民辛勤未竟之業,則矍然思所以繼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觀其失敗之跡與夫惡因惡果之遞嬗,則知恥知懼,察吾遺傳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矯之也。夫如此,然後能將歷史納入現在生活界使生密切之聯鎖:夫如此,則史之目的,乃為社會一般人而作,非為某權力階級或某智識階級而作,昭昭然也。
今人韋爾思有言:「距今二百年前,世界未有一著述足稱為史者。」夫中外古今書籍之以史名者亦多矣,何以謂竟無一史?則今世之史的觀念,有以異於古所云也。我國二千年來史學,視他國為獨昌。雖然,彼其體例,多屬千餘年前學者之所創;彼時所需要之史,與今不同。彼時學問未分科,凡百智識皆恃史以為之記載;故史之範圍,廣漠無垠。積年愈久,為書愈多,馴至為一人畢生精力所不能殫讀。吾儕居今日而讀舊史,正所謂:「披沙揀金,往往見寶。」離沙無金,固也;然數斗之沙,得金一顆,為事既已甚勞。況揀金之術,非盡人而能;苟誤其途,則取沙棄金,在所不免。不幸而中國現在歷史的教育,乃正類是。吾昔在友家見一八歲學童,其父面試以元明兩代帝王世次及在位年數,童對客僂數,一無漏譌;倘此童而以他朝同一之事項質客(我)者,客惟有忸怩結舌而已。吾既歎異此童之慧敏,轉念以如此慧敏之腦,而役以此等一無價值之勞動,其冤酷乃真無極也。不寧惟是,舊史因專供特殊階級誦讀,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樞,遂致吾儕所認為極重要之史蹟,有時反闕不載,試舉其例:如巴蜀滇黔諸地,自古本為中華民族文化所未被,其次第同化之跡,治史者所亟欲聞也。而古代史上有兩大役,實茲事之關鍵。其在巴蜀方面,為戰國時秦司馬錯之定蜀;其在滇黔方面,為三國時蜀諸葛亮之平蠻。然而《史記》之敘述前事,僅得十一字;《三國志》之敘述後事,僅得六十四字;其簡略不太甚耶?又如隋唐間佛教發達,其結果令全國思想界及社會情狀生一大變化,此共見之事實也;然而遍讀《隋書》、新舊《唐書》,此種印象,竟絲毫不能印入吾腦也。如元明間雜劇小說,為我文學界闢一新紀元,亦共見之事實也;然而遍讀《元史》、《明史》,此間消息,乃竟未透漏一二也。又如漢之攘匈奴、唐之征突厥,皆間接予西方史蹟以莫大之影響;明時歐人之「航海覓地熱」,其影響之及於我者亦至鉅;此參稽彼我年代事實而可見者。然而遍讀漢唐明諸史,其能導吾以入於此種智識之途徑者,乃甚稀也。由此觀之,彼舊史者,一方面因範圍太濫,卷帙浩繁,使一般學子望洋而歎;一方面又因範圍太狹,事實闕略,不能予吾儕以圓滿的印象。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國史,以供現代中國人之資鑑者,非經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也。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其專述中國先民之活動,供現代中國國民之資鑑者,則曰中國史。
今宜將此定義分析說明:
一 活動之體相
人類為生存而活動,亦為活動而生存。活動休止,則人道或幾乎息矣。凡活動,以能活動者為體,以所活動者為相。史也者,綜合彼參與活動之種種體,與其活動所表現之種種相,而成一有結構的敘述者也。是故非活動的事項—例如天象、地形等,屬於自然界現象者,皆非史的範圍;反之,凡活動的事項—人類感情...
作者序
中國歷史可讀耶?二十四史、兩通鑑、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在昔猶苦之;況於百學待治之今日,學子精力能有幾者?中國歷史可不讀耶?然則此數萬卷者,以之覆瓿,以之當薪;舉凡數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徵於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物之圈外;非惟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既不可不讀,而又不可讀,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讀之,然後出其所讀者以供人之讀。是故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徵。
其一,為客觀的資料之整理:疇昔不認為史蹟者,今則認之;疇昔認為史蹟者,今或不認。舉從前棄置散佚之跡,鉤稽而比觀之;其夙所因襲者,則重加鑑別,以估定其價值。如此則史學立於「真」的基礎之上,而推論之功,乃不至枉施也。
其二,為主觀的觀念之革新:以史為人類活態之再現,而非其殭跡之展覽;為全社會之業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譜錄。如此,然後歷史與吾儕生活相密接,讀之能親切有味;如此,然後能使讀者領會團體生活之意義,以助成其為一國民為一世界人之資格也。
歐美近百數十年之史學界,全向於此兩種方向以行。今雖僅見其進,未見其止;顧所成就則既斐然矣。我國史界浩如煙海之資料,苟無法以整理之耶?則誠如一堆瓦礫,只覺其可厭。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則如在礦之金,採之不竭;學者任揅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所貢獻於世界者皆可以極大。啟超不自揆,蓄志此業,逾二十年,所積叢殘之稿,亦既盈尺。顧不敢自信,遷延不以問諸世。客歲在天津南開大學任課外講演,乃裒理舊業,益以新知,以與同學商榷。一學期終,得《中國歷史研究法》一卷,凡十萬言。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發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將悉以各學校之巡迴講演成之。其第二卷為《五千年史勢鳥瞰》,以今春在北京清華學校講焉。第三卷以下以時代為次,更俟續布也。顧茲事體大,原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為力;況學殖淺薄如啟超者,重以講堂匆匆開演,講義隨講隨布,曾未獲稍加揅勘,則其紕繆舛誤矛盾漏略之多,又豈俟論。區區此稿,本宜堅鐍之,以俟他日之改定。既而覆思吾研究之結果,雖未必有價值;其或者因吾之研究以引起世人之研究焉,因世人之研究以是正吾之研究焉,則其所得不已多耶?故貿然刊布,而字之曰《史稿》。孟子曰:「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吾之此書,非敢有以與人也,將以取諸人而已。願讀者鑒茲微尚,痛予別裁,或糾其大端之謬,或繩其小節之疏,或著論箴駁,或通函誨責,俾得自知其失而自改之,由稿本蛻變以成定本,則片言之錫,皆吾師也。一九二二年一月十八日,啟超自述。
中國歷史可讀耶?二十四史、兩通鑑、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在昔猶苦之;況於百學待治之今日,學子精力能有幾者?中國歷史可不讀耶?然則此數萬卷者,以之覆瓿,以之當薪;舉凡數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徵於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物之圈外;非惟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既不可不讀,而又不可讀,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讀之,然後出其所讀者以供人之讀。是故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徵...
目錄
卷一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蒐集與鑑別
第六章 史蹟之論次
卷二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
總論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作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二 事的專史(略)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說
分論四 地方的專史(略)
分論五 斷代的專史(略)
跋
卷一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範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蒐集與鑑別
第六章 史蹟之論次
卷二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
總論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作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18開,17*22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