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表相症狀就像一張地圖,
引導你走入內在生命的調癒之路!如果你讚歎《創造生命的奇蹟》帶來的驚人效果,
更加不能錯過《身心調癒地圖》帶來的神奇能量!本書榮獲2007年美國遠見書獎 (Visionary Book Award)
入圍2007年美國諾提勒斯書獎 (Nautilus Book Award)
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證實,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可轉化為各種生理反應,甚至改變身體的化學平衡,特別是免疫系統。當身體發生疾病,你是否想過,這些症狀很可能正是寶貴的傳訊使者,可以為你打開生命療癒的大門!作者黛比•夏比洛,在本書中將錯綜複雜的肢體與心靈情緒地圖,一一展開。
史懷哲說:「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現,就是可以藉由改變心理態度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想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想了解生理地圖的下方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緒地圖,想認清身體和親密的互動關係,或想探索疾病、症狀可能代表的心理訊息,這都是一本可以滿足你、且深深觸動你心靈的好書,幫助你看懂自己的肢體心靈地圖,調癒完整的生命。
本書特色1.從頭到腳的心靈情緒地圖圖解:作者黛比.夏比洛融合東方瑜伽、禪學及西方心理學、肢體心靈語言學的豐富知識與經驗,配合從頭到腳的圖解,逐一剖析、介紹人體各個部位的症狀背後所隱藏之心理情緒訊息。
2.簡易具體的身心連結DIY練習:透過呼吸、觀想,讓我們發現肢體和心靈之間的強大關係,探觸我們最真實的心靈。
3.不同於醫學治療,本書提供最自然健康的身心調癒法,讓你與自己的身體和解:對於目前為疾病所苦的人們,提供不同於醫學的見解,給予我們看見自己內在情緒的方法,以及針對疾病的情緒療癒參考,堪稱「身心療癒」書籍的經典。
作者簡介:
黛比.夏比洛 (Debbie Shapiro)
1953年出生於英國,15歲開始學習禪修,之後研習瑜伽、心理學、肢體心靈語言和佛學靜坐長達二十餘年,在身心整合領域備受重視,擁有個人獨到的見解。目前與其夫婿艾迪.夏比洛共同主持工作坊和研習營,並有著作十餘本,被翻譯成十七國語言。《身心調癒地圖》為其代表著作,並於2007年榮獲美國遠見圖書獎,入圍2007年諾提勒斯書獎。
譯者簡介:
邱溫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語文學碩士,專職翻譯十餘年,譯有《身心合一》、《肢體療法百科》、《孩子變壞了嗎?》、《孩子不是你的錯》、《溝通分析學派創始人──伯恩》(均由生命潛能出版)等數十本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心靈超越物質
一般說來,人們會把身體和心靈視為兩套不同的系統,各自獨立運作。我們餵身體吃東西,給它喝水,帶它去散步,讓它做運動,也享受它的感官樂趣。同樣地,我們以思想、念頭和觀念餵養我們的心靈,以各種智力活動來鍛鍊它,也透過不同的娛樂來取悅它。
我們或許會注意到,身體和心靈之間存有一些簡單的關連,例如:當我們覺得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可能會臉紅或噁心想吐;當我們運動之後,情緒上會覺得振奮舒暢。但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情緒或疾病,我們往往不相信身心之間的關聯很重要。當我們生病時,如果生理上引發疾病的原因很明顯,我們何必考慮心理狀態呢?情緒可能影響我們的神經,然而當我們真的病倒了,情緒和這些病痛有什麼關係呢?傑弗瑞.柯利(Geoffrey Cowley)在〈新聞週刊〉(Newsweek)裡提過:
一個人不好意思的時候會臉紅,心裡出現害怕的念頭心跳會加速,突然傳來的壞消息可能讓生理系統暫時失控,這些現象大家都能接受,然而我們卻不太相信抽象的心靈感受,例如寂寞或悲傷也會在某方面影響我們的身體。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好好解釋身心關係的重要性。過去十餘年
來,有許多研究深入探討心靈與肢體如何相互回應,也證實情緒和心理狀態可轉化為各種生理反應,改變身體的化學平衡,特別是免疫系統。這個科學新領域稱為「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簡稱為PNI)。免疫系統會受到心理╱情緒狀態的影響,同樣地,其他部位,例如循環、消化和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呈現出整個人的健康狀態。
-----------------------------------------------------
◇身心連結DIY ◇
想法影響你的力量
這是一項簡單的實驗,讓你看看心裡的想法對生理會有什麼影響。請找一位助手和你一起進行這個實驗。
ᴥ 讓助手站在你身邊九十度的位置。你的右手向前伸直(如果你慣用左手,就伸出左手),維持與肩膀同高,然後請助手把他(她)的手放在你伸直的手腕上同下壓,你則集中身體的力氣(能量)抗拒他的手,儘量維持手臂的穩定。這個動作的目的是,找出你在自然狀態下有多大的抵抗力氣─你的助手不必太用力,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閉上眼睛,想一想讓你覺得令你不快樂、悲傷或沮喪的某件事情或某個人。
ᴥ當你心裡感受到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時,伸出手臂,請助手像剛剛一樣壓著你的手腕,而你試著抗拒他,保持手臂的穩定,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
ᴥ 想一想讓你覺得很棒、很高興的事情。當你心裡感受到這份快樂時,伸出手臂,像剛剛一樣抗拒助手的施壓,然後放下手臂、放鬆身體。
大部分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三次試驗有很顯著的差別。當他們充滿著沮喪、悲傷的念頭或感覺時,變得沒有抗拒的能力,彷彿全身的精力從手臂抽離出來了。然後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愉快的念頭和感覺時,他們的手臂變得強壯有力,能夠輕鬆抗拒助手的施壓,此時他們大都覺得,伸出去的手臂比剛開始進行實驗的時候,還要有力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心裡的念頭和感覺竟然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理反應。
我的家庭醫師是一位私人開業的醫生,他認為他的病人中有
一半以上是因為情緒困擾引起身體的不適。我們的情緒也有能量;當這份能量受到壓抑時,它並不會憑空消失。如果我們沒有(或不能)在情緒或心理層面表達出我們的反應,那份感覺就會愈來愈具體(在我們裡面藏得愈來愈深),最後終於從生理層面爆發出來。我們的不同層面真的有什麼差別嗎?或許唯一的差別在於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H2O以水、溪流、雨滴、海洋、雲或冰的形式存在,然而它還是H2O;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感覺可以透過行為、動作、聲音或不同的生理系統表達出來,然而它們還是相同的感覺。
如果身心某一層面的損壞受到壓抑或忽視,那麼它就會以另一個層面的損壞表現出來。例如你遭到心愛的人拒絕,於是走出房間,用力撞門,手臂撞出瘀青,手臂上的疼痛難道不是在表達你的憤怒或受到排斥的困惑嗎?美國導演伍迪.艾倫透過他的電影〈曼哈頓〉(Manhattan)巧妙地描繪出這種複雜的身心關連。當他的女友(黛安.基頓飾演)宣布她愛上別人而要和他分手的時候,他什麼話也沒說,黛安.基頓問他為什麼不生氣,他回答:「我不生氣,我只是生出腫瘤。」
∞壓力
心靈經常對肢體造成負面的影響,最明顯的方式就是透過壓力表現出來。舉個例子說明,想像你正拿著一管牙膏,想擠一些出來,可是忘了打開蓋子,結果會怎麼樣呢?當你用力擠的時候,牙膏總得從某個地方被擠出來,也許從軟管的末端擠出來,或者從側向擠出一條裂縫,總之就是這根軟管最脆弱的那一點。
想像這根牙膏軟管就是你,你受到了壓迫,在心靈或情緒上開始承受壓力,可是並沒有打開蓋子,也就是說你不承認眼前發生的狀況,不肯空出一點時間放鬆自己或好好處理內在的衝突。於是,你的心理或情緒壓力開始在內部不斷累積,最後它總得找個出路,如果沒辦法從前面出來(好好表達或加以化解),它就會從別的地方擠出來。它會找到你最脆弱的那一點,也許是你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或是你的睡眠模式。這樣的壓力如果一直向內壓抑,就會轉化為疾病、憂鬱、藥物成癮或焦慮;如果向外展現出來,就轉變成敵意、犯罪行為、偏見或侵略性。
壓力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壞,關鍵在於我們以何種方式面對那些引發壓力的因素。對某些人來說,壓力會使他們更振奮,激發他們達成目標的決心;於是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迎向挑戰。然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壓力卻會造成驚慌、混亂、倦怠、沮喪或恐懼。必須完成工作的期限可以讓一個人受到督促策勵,激發更大的創造力;也有可能讓一個人陷入動彈不得的地步,完全失去行動能力─這樣的反應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日常生活上的壓力,會慢慢侵蝕內在儲存的能量,對我們的
影響最為深遠。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危險的情況,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威脅我們生存的重大危機,才會激發這項反應,恐懼或焦慮的念頭也會激發同樣的反應:像是車子發不動;遲到;忘了付帳單;和同事、孩子或老闆吵架,這些事情都可能引發壓力反應。瓊安.波瑞山柯醫師(Joan Borysenko)在她所寫的《罪惡感是良師,愛是學習課題》(Guilt is the Teacher, Love is the Lesson)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戰鬥或逃跑反應就像車子的加速檔,偶爾碰到麻煩的路段,可以方便地派上用場,可是如果一直打在加速檔,車子的零件很快就會磨損,造成各種機械上的毛病。以人體來說,這些毛病就是通稱的壓力或焦慮相關疾病。
表面上看來不太重要的事件也會引發壓力反應,因為我們的身體無法分辨真正的威脅和想像的威脅。當我們擔憂或害怕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時,體內的荷爾蒙和化學平衡就會出現劇烈的變化,如同真正面對危機一樣。舉例來說,現在儘量回想某部恐怖電影裡令人毛骨聳然的一幕,感受一下背部、肩膀或胃的肌肉開始收縮的情形。或者專心想像你正躺在溫暖無比、陽光亮麗的沙灘上,體會全身放鬆的感覺。如果想像你正在跑步,你的神經和肌肉就會產生回應的動作。這些影像只存在你的腦海裡,然而卻會引發生理上的立即反應。
我們的感覺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受到壓抑的感覺。例如在上下班時間被別人推擠、天氣一直很壞、孩子生病了、和鄰居發生口角─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都必須壓抑下來,因為社會規範並不允許我們大聲尖叫或大發雷霆。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壓抑正常的戰鬥或逃跑反應,那麼在我們體內奔流的化學物質就變得無處可去,它們該如何宣洩、如何表達出來呢?
有些生理症狀顯示出我們的壓力過大,例如:頭痛、高血壓、心悸、呼吸困難、睡眠障礙、沒胃口、噁心想吐、口乾舌燥、腸胃潰瘍、腹瀉、背痛、盜汗、皮膚紅疹和蕁麻疹等等。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們也可能出現某些心理上的變化,例如:沮喪、憤怒、喜怒無常和焦慮。有些人還可能出現其他困擾,像是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衰退、猶豫不決、困惑、非理性的恐懼、慌亂,或是家庭和婚姻問題等等。行為上的改變可能包括:衣著邋遢、坐立難安、突然哭泣、過度沈溺於某些不良習慣(抽菸或喝酒)、恐慌症和性功能障礙等等。由壓力所引起的症狀實在太多了,其中許多症狀也很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賴瑞.多賽醫師(Larry Dossey)在《治療的突破》(Healing Breakthroughs)一書中提到一份研究報告,證實了心理壓力和生理問題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密的關連。這份報告指出,在一星期的七天之中,心臟病突發的病例以星期一最多─不僅如此,在星期一早上九點發作的病例也比其他時段來得多。世界上沒有其他動物會出現這種集中在某段時間內死亡的情況。如果我們堅信心靈和肢體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那麼又該如何解釋,為什麼在一星期剛開始工作的時段,會有那麼多人心臟病發作呢?當然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生理因素,說明上午的死亡病例比下午多,例如:上午的心跳速率較快、血壓較高;或是為了準備應付一整天的工作,上午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等等,然而我們卻無法從生理上解釋,為什麼星期一的死亡數目會比其他日子來得高。
∞生活上的變動
壓力不只來自工作,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出現,特別是當你在生活上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例如:搬家、結婚或是失去所愛的人。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產生不確定感和恐懼感、神經異常興奮,或面臨難以招架的悲傷。情緒會使我們的肌肉和血管收縮,刺激荷爾蒙的分泌(例如腎上腺素),影響消化系統和呼吸功能,也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我們難以抵擋疾病和精神崩潰。
八歲的時候我被爸媽送上寄宿學校,這並不是一段很愉快的經驗。我才住校沒多久就得了扁桃腺炎,在那個時候如果要割除扁桃腺,就得住院一個星期,出院以後我又在家裡休養了一個星期,整天只吃馬鈴薯泥和果凍─這兩種食物帶給我很大的安慰。這兩個星期帶給我的真正意義在於,讓我和家裡重新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恢復了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事情過後我安然地回到學校,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大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我終於明白當時的處境令我難以接受,就好像沒辦法把某種食物吞下去一樣,於是我發生喉嚨痛和扁桃腺腫脹的疾病─這表示我很難接受必須住校的安排,在適應上出現了很大的困擾。
阿道夫.梅耶醫師(Adolph Meyer)在本世紀初做了一項很有趣的實驗,他請病人依照時間順序列出他們生活上重大的改變。梅耶醫師整理好這些資料,然後對照病人生病的時間,結果發現兩者在時間上有著緊密的關連。生活上的改變不但會造成情感上的創傷,也會導致生理上的問題。到了六○年代,湯瑪斯.荷姆斯醫師(Thomas Holmes)和美國海軍的精神科醫師理查.拉荷(Richard Rahe)聯手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調查。他們訪談過五千多位病人,詳細列出生活中可能引發壓力的事件,然後根據壓力的大小為每一個事件訂出壓力分數。他們發現如果在短時間內一個人經歷愈多件高壓力指數的事件,出現生理疾病的機率就愈高。在這些生活事件中,壓力指數最高的包括:配偶死亡、離婚、重大疾病、發生意外、搬家和失業。
這項研究結果明白指出:一個人在精神創傷之後,很可能出現生理上的疾病。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考慮受訪者對於相同事件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方式。舉例來說,某些人覺得離婚(這是僅次於配偶死亡的壓力事件)是一件值得大肆慶祝的事情,但也有人在離婚之後,深陷寂寞和沮喪的情緒而無法恢復正常作息。同樣地,有些人很高興能夠搬家,有些人卻覺得搬家會帶來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心理創傷未必等於生理疾病,不過伴隨著心理創傷而來的恐懼和焦慮,如果沒有適當表達出來,就可能導致生理上出現問題。我們當然無法避免生活上的危機,所能做的只是更加注意自己的感受,儘量不要壓抑或否認心理的感受。當我們心裡產生某些感受的時候,必須儘快察覺和承認這些感受,把它們抒發出來。
史提夫.漢尼西(Steve Hennessy)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幾乎改變了生命的每一個層面,沒多久之後他就生病了,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表達出他面對這些改變時,心裡真正的感受。
在我開始生病的一年前,我搬離了那個已經住了一輩子的小鎮,拋開原有的家庭、朋友、工作,還有我成年之後最親密的夥伴─酒精。我剛離婚,搬家就是為了要和新伴侶展開新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發展其實我也無力扭轉!每件事情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周遭環境、工作、社交圈、我的伴侶,我也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必須以全新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我把這些改變視為積極正面的改變,但是我很清楚這是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動,不久之後一定會出現後遺症。
這場病剛開始是很劇烈的腹痛,我覺得筋疲力竭又無精打采,幾乎失去行動能力,醫生最後診斷出我的問題是大腸急躁症。在急性發作的那三個月裡,我幾乎什麼也吃不下,體重減輕了十幾公斤。
回想起來,這場病的發生實在很有道理。在搬家之前,我的時間都用來照顧別人(我在社會服務部門上班),總是以別人的事情為優先。搬家的決定對我自己有點好處─可以多一點時間給我自己。但其實我對於這樣的改變有點「無福消受」,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該享受這麼好的待遇。表面上搬家之後我可以過著更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更深的層面裡,我仍舊無法擺脫生活上所受到的束縛。這場病讓我有機會看清我的掙扎,更深入地認清我的困擾。現在我覺得我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和自己的關係也比以前更密切了。
∞雙向溝通系統
我們的心理╱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流遍全身的荷爾蒙就像化學潮汐一樣來回循環,影響我們的身體活動、行為、感覺和情緒。人體所有的荷爾蒙都是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彼此巧妙配合,組成一套完整的系統;腦下垂體負責統合所有的荷爾蒙。迪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在《不老的青春》(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一書中指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可以定義為一種抽象的感覺,也可以定義為一個腎上腺素的分子。沒有感覺就不會產生荷爾蒙;沒有荷爾蒙就不會產生感覺……最新的身心藥物就是根據這項簡單的發現而開發出來的:思想往哪裡去,化學物質就跟著去。」
腦部、免疫系統和神經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稱作神經肽 ─也就是化學傳訊物質,負責將情緒從心靈傳遞到肢體,然後再傳回心靈。它們形成一套複雜而精密的雙向溝通系統,連接情緒和身體所有的部位。神經把我們的恐懼、憂慮、夢想和希望帶到全身各個角落。芭芭拉.列文(Barbara Levine)在《你的身體相信你說的每句話》(Your Boby Believes Every Word You Say)一書中引述了布羅.派恩(Buryl Payne)的說法:「思想化為神經的脈衝,沿著神經軸快速傳遞而啟動了肌肉和腺體,就好像電話訊息化為電子訊號,沿著電話線傳送一樣。」
神經肽像橋樑一樣,連結了知覺與思想,腦部與荷爾蒙分泌,還有器官與身體細胞的活動。丘腦下部是位於腦部的一個小小腺體,情緒就是在這裡轉化為生理反應。除了腸胃之外,我們在丘腦下部裡也可以發現聚集的神經。丘腦下部是腦部的情緒中心,它不只是神經肽的接收器,也負責控制腦下垂體、腎上腺、胃口、血糖濃度、體溫,以及心肺、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自主功能。它就像藥房一樣,不斷釋出維持系統平衡所需要的化學物質和荷爾蒙。當一個念頭或感覺引發一個反應時,丘腦下部就開始行動;當你投下一劑的「壓力」,整個連鎖反應就會擴散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去。人體免疫系統裡每一個重要的部分都受到神經肽的影響。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腦部化學部前主任甘蒂絲.柏特(Candace Pert)在期刊〈前衛〉(Advances)(1986)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裡提到:「我們愈了解神經肽,就愈難以傳統的想法來看待肢體和心靈,也愈來愈覺得應該將身心視為單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肢體心靈』。」
肢體與心靈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運作系統,而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回應著內在與外在的環境。我們的想法、感覺,對於生理健康都會產生立即的影響,同樣地,肢體所經歷的一切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如果被把這兩者拆開,將失去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也無法與自己發展出更密切的聯繫。
第一章
心靈超越物質
一般說來,人們會把身體和心靈視為兩套不同的系統,各自獨立運作。我們餵身體吃東西,給它喝水,帶它去散步,讓它做運動,也享受它的感官樂趣。同樣地,我們以思想、念頭和觀念餵養我們的心靈,以各種智力活動來鍛鍊它,也透過不同的娛樂來取悅它。
我們或許會注意到,身體和心靈之間存有一些簡單的關連,例如:當我們覺得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可能會臉紅或噁心想吐;當我們運動之後,情緒上會覺得振奮舒暢。但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情緒或疾病,我們往往不相信身心之間的關聯很重要。當我們生病時,如果生理上引發疾病的...
推薦序
推薦序/往整合的人生發展
——王牧絃
身體心理學將身體疾病與身心靈功能視為生命需要再成長的指標。疾病作為人生的一個樣態,迫使我們面對生命之中的陰影與黑洞,讓人無法迴避過往未落幕的創痛,及親密關係的失落。所以疾病不只是需要被治療,更需要被理解。了解身心症狀之中正向與積極的訊息,將會推動我們往整合的人生發展。夏比洛的《身心調癒地圖》在理論、疾症解析、療癒方法上都有極完整的敘述,是一本有關個人成長及身心靈領域方面值得一讀的好書。
呂序亞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心理博士
實務專長:夢與象徵、榮格心理分析、表達性藝術治療
------------------------------
推薦序/見證肢體心靈的智慧和力量
----高泰誠
在認知上,我們知道身心是一體的。在內心深處,我們的身心卻常處於分離甚至是敵對的狀態。例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們需要充足的睡眠。」這句話大家都同意,但實際上很多人超時工作,或花很多時間在電視、娛樂或上網,造成睡眠不足、身體疲累的情況,藉著咖啡、酒精或藥物來提神,導致頭痛、失眠、睡眠品質不良,再靠酒精、安眠藥來入眠,形成一種惡形循環,不僅加重身體的負擔,也造成心理的壓力。此時要改善現狀,光靠鎮定劑等藥物是不行的,若能配合心理諮商,認清內心的信念和衝突,像是「睡太多浪費生命」、「我有太多事要做,沒時間睡覺」、「我要不斷的努力」、「人生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休息」……等等,再加上調整生活作息和朋友、家人的協助,就更容易改變了。這也是本書所提倡的一個觀念:「治療」症狀或「療癒」生命?!治療是針對生理的問題做處理,用藥物或手術來壓制、消滅或移除,卻持續壓抑內在的傷痛,而療癒則是更進一步認識自己,重新組合分離對立、壓抑的部分,尋求完整的自我。
我在多年從事自我探索和身心工作的經驗中,就有很多類似例子,也見證了肢體心靈(Bodymind)的智慧和力量。我的一位朋友A先生,只要一碰到有酒精的飲料,身體立刻起紅色的酒疹而且很癢,非常難受,可是工作上有時又會接觸到酒,只好靠藥物來治療,非常痛苦。我在跟他的談話中了解,他小時候父親常會喝酒嘔吐,因此他和母親必須清理穢物,令他覺得嘔心、厭惡,覺得酒是害人的東西,因而心生抗拒,生理上就會自行起酒疹,讓他有理由避免。後來他「決定」可以由自己選擇要不要喝酒或予以「拒絕」,也「接受」在某些情況下的小酌是一件享受的事,整個人因此而鬆開了制約。之後,即使偶爾和朋友小酌,不但沒有過敏反應,心情也很愉快。
我在諮商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先觀察對方的身體是否平衡,有無一些症狀或是不一致的訊息,同時聽聽對方對自己身體現況的描述,這些都是很好的線索,讓我逐漸了解身體症狀的心理意義或是心理問題的深層訊息,找到解決的方向,再透過書中提到的練習和其他方法,給當事者療癒的建議,這是新的方法也是傳統醫學的智慧。如同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和中國傳統醫學的觀點,把身體視為一個完整的能量系統。
如果你想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想了解身體和心靈親密的互動關係,或想探索疾病、症狀可能代表的心理意義和訊息,這都是一本可以滿足你需要的書。如果,你只是很快的看過去,會覺得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讓你獲得許多知識,但若一面看一面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身心狀況,更會發現它非常實用,是一本能夠深深觸動到心靈的好書。
高泰誠
完形治療心靈工作者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高階執行師父母效能訓練(P.E.T.)講師
推薦序/往整合的人生發展
——王牧絃
身體心理學將身體疾病與身心靈功能視為生命需要再成長的指標。疾病作為人生的一個樣態,迫使我們面對生命之中的陰影與黑洞,讓人無法迴避過往未落幕的創痛,及親密關係的失落。所以疾病不只是需要被治療,更需要被理解。了解身心症狀之中正向與積極的訊息,將會推動我們往整合的人生發展。夏比洛的《身心調癒地圖》在理論、疾症解析、療癒方法上都有極完整的敘述,是一本有關個人成長及身心靈領域方面值得一讀的好書。
呂序亞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
美國加州...
作者序
前言
肢體心靈之間的祕密
人類創造出極其精密的科技產品和令人讚歎的美好事物,不僅能了解複雜的科學理論,也能創作出偉大的音樂作品,可說已將我們的心智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甚至超越了極限。不過仍有一個領域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那就是我們和本身的關係,特別是我們和自己身體的關係。雖然我們已經上了外太空,也能推測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卻無法針對人類身體究竟如何運作達成共識。過去幾千年來,各派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以了解我們的身體,每一派都能自圓其說,然而各家理論卻有著天壤之別。
以西方來說,大多數人都相信人類的身體是一個實體:一個需要添加燃料或能量(食物和水)的機器,而且希望只要按時加燃料,這個機器就不會出毛病。西方人很能享受身體所帶來的樂趣,也努力鍛鍊身體,讓它呈現美好的外貌。如果這個機器出了些問題,就應該像機械一樣加以修復。我們會用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和藥物來處理身體的問題─切除不好的部位或用化學物質加以消滅,這樣一來生命就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延續下去。
在這樣的想法之下,西方的醫學(對抗療法)創造了無數的奇蹟。許多醫學上的突破實在令人驚歎不已,像是盤尼西林、疫苗、雷射手術和器官移植等等。現代醫學挽救了千百萬個生命,也大幅降低了病痛的折磨。把身體視為機器,故障了就找出毛病加以修復,這樣的論點確實很有說服力。
然而,對抗療法未必能夠解決一切的問題。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某些疾病的主因解決了,卻出現其他的不適:也有些問題可能超出了醫藥的極限─目前無藥可醫。舉例來說,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很多,病例也快速地增加。直接由壓力引起的毛病包括:偏頭痛、腸胃潰瘍、大腸急躁症候群、高血壓、氣喘、肌肉緊繃、倦怠等等;有些疾症則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像是癌症和多發硬化症。對抗療法無法治療壓力。現代醫學並不承認,病人的心理狀態或情緒困擾會影響他們的生理健康,所以治不好這些與壓力有關的不適症狀。然而醫院或診所的病人之中,百分之七十都是因為與壓力有關的疾症才會來看醫生的。
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年代裡,醫生看病時不只考慮病人的生理症狀,也會考慮氣候、種族、性別、生活條件、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等因素。在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所謂的「家庭醫師」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家庭醫師─他認識你們全家,治療家裡的每一個人,除了採用才上市的新藥之外,說不定也會配合一些藥草,或是運用一點心理諮商的技巧。但是從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科技發展衝破了人類理解的極限,醫師開始專業分工,於是家庭醫師不再是我們的心理治療師或諮商師─那是諮商專業的工作。此外,由於人口和病人急速增加,醫生忙得只有時間開處方。在現代醫學之下,醫病關係不再是溫暖的人際交流,而成了技工修理機器的例行公事。
這種機械式的觀點,使我們不知道應該和身體維持怎麼樣的關係。當身體的某部位出現毛病時,我們可以採取正確的修復措施,卻不能感受「活」在這具機器裡面的感覺,也無法察覺促使身體這部機器運作的能量。
在東方,尤其在中國和日本,人們找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東方人不把身體看做機器,而是把身體視為一個完整的能量系統。這樣的觀點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也已經證明能夠有效治療各種疾病和不適。東方的醫療原理,主要是根據身體能量的分佈圖,從圖上可以看出能量流通的形態,也可以明白以何種方式、在哪個部位可以接觸身體的能量。醫師依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來診斷病人;五行的每一個要素各有其特性,也都有正面與負面的效果。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各種不良的習性、壓力或負面情緒,造成能量的流動不平衡或受阻礙;因此醫生的目的就是要為病人調節能量的流動,恢復平衡狀態,病人也就可以痊癒了。
西方的對抗療法認為,病人就像一部機器;東方的針炙(和其他相關的醫療方法)卻主張,病人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變動的能量系統。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我們不必指責外在的致病原因,而是應該觀察外在影響,了解病人生活環境、心理狀況和各種情緒感覺的互動情形。泰德.凱查克(Ted Kaptchuk)在《無人編織的網》(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一書中特別強調,東、西方醫學的這項差異。他指出,西方醫師往往會問:「哪一項X因素導致了Y狀況的發生?」東方醫師問的卻是:「X和Y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文化和宗教因素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西方醫學觀點的發展。在早期的基督教文化中,肉體被視為是道德的一大威脅。情慾和渴望是不被接受的,必須加以壓抑,或只能在幽暗、隱密的時刻才能釋放出來。書上記載,早期到夏威夷宣教的傳教士,很努力地想拯救那些狂野而罪惡的土著。在酷熱的驕陽下,傳教士堅持穿著層層厚重的深色羊毛布料,不願露出他們的身體,以免激起情慾。在那些黝黑、全裸或半裸、歡笑自在的夏夷威土著圍繞之下,不少傳教士死於酷熱和厚重衣物下滋生的細菌。
數百年來,大家都相信教會擁有人類的靈魂,因此不願被視為異教徒或巫醫的醫師們,便清楚地劃分肢體和心靈。這樣的劃分法導致人們相信:身體只不過是一具機器,不受任何心理╱情緒的影響。
這種觀點和美國印第安文化的傳統截然不同。印第安人認為,他們的醫生不但是治療身體病痛的醫生,也是拯救靈魂的醫生。對他們來說,心靈和形體並沒有區別。部落裡的醫生(巫醫)或許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訓練,卻知道如何詮釋「另一個世界」和日常生活事件,以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
在其他文化裡,人們推崇身體為一項重要的工具,透過這項工具,我們得以突破個人的極限。佛教和印度教都非常重視生命的可貴,因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相信:只有以人類的形式,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靈性滿足。當一個人生病時,他的身體和心靈同時病了,因為到頭來,心靈和肉體都是有限而短暫的。佛陀賜與的藥物可以帶來完全的自由,超越肉身的限制。
對於身體的這種認知,將其視為機器或昇華的工具之外,又產生了另一種新的觀點。最近這幾年來,西方世界愈來愈認同人類心靈和身體之間具有直接而密切的關係,這也就是新興的「心理神經免疫學」。這項新的觀點並不否認疾病的有機層面─像是各種病菌、細菌、微生物、有毒廢棄物、氧氣或各種遺傳因素。然而當感冒流行的時候,並不是辨公室裡的每一個人都會生病,也不是每一個被傳染的人都會出現相同的症狀和反應。看來我們的情緒或心理狀態,會大大地影響疾病的開端和發展過程,以及我們的痊癒能力。馬克.巴拉希(Mare Barasch)在《療癒的管道》(The Healing Path)一書中指出:「所謂醫學就是指當我們開始探討疾病的起源時,也不得不考慮生活形態、飲食、社會地位、生活環境,以及最耐人尋味的知覺意識和情緒狀態。」
這本書探討人類的心靈和身體如何互相影響,也找出許多方法,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心靈和肢體的結合,使疾病痊癒,並追求個人的成長。這方面的知識仍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因為每一天都有更多的訊息湧現─當錯綜複雜的肢體心靈關係一步步展開,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的確引人入勝。至少我們已經開始了解,人體機器其實是一個活生生、能夠呼吸、溝通、具有多面性、相互密切關連的整體。
筆者從二十年前開始對肢體心靈的關係產生極大的興趣,那時我剛踏入營養和按摩的領域。一開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慢慢找到一塊塊不同的碎片,然後把它們拼湊在一起,完成一幅很棒的生理地圖,然而在它下方卻又隱藏著一幅心靈情緒的地圖,兩者重疊吻合為一體。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你看懂自己的肢體心靈地圖。本書的第一部應該直接從頭到尾讀一遍,因為它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肢體心靈,特別是我們的心靈與肢體如何產生相互的關連。
第二部是身體療癒的指導手冊,如果你目前有某種疾病或特別的問題,請先閱讀相關那一章的開場說明。這一段開場說明,可以先幫助你了解病痛區域的複雜細節。接著針對自己的問題繼續閱讀相關的章節。透過這樣的方式,你會更深入而完整地了解你的肢體心靈關係。由於我們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位是完全獨立的,因此你的病痛部位很可能與其他部位有關係,你可以同時參考其他有關的章節。
第三部探討的是我們如何運用對於肢體心靈的了解,無論是透過樂觀的心靈狀態、視覺想像、靜坐、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或表達動作等方法,使身體的病痛得以痊癒。
誠摯地希望你在探索自身肢體心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我多年探究過程的興奮之情。當我們了解自身許多層面的相互關連時,也會愈來愈明白所有人類─所有生命─彼此間相互的關連。我們的世界就是建構在密切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上,希望這份理解可以為你帶來健康和快樂。
前言
肢體心靈之間的祕密
人類創造出極其精密的科技產品和令人讚歎的美好事物,不僅能了解複雜的科學理論,也能創作出偉大的音樂作品,可說已將我們的心智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甚至超越了極限。不過仍有一個領域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那就是我們和本身的關係,特別是我們和自己身體的關係。雖然我們已經上了外太空,也能推測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卻無法針對人類身體究竟如何運作達成共識。過去幾千年來,各派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以了解我們的身體,每一派都能自圓其說,然而各家理論卻有著天壤之別。
以西方來說,大多數人都相信人類...
目錄
推薦序―往整合的人生發展 呂旭亞
見證肢體心靈的智慧和力量 高泰誠
前 言―肢體心靈之間的祕密
第一部 在混沌中尋找意義
第1章 心靈超越物質
第2章 疾病的肇因
第3章 疾病的語言
第4章 「治療」症狀或「療癒」生命?
第二部 肢體心靈地圖
第5章 從頭到腳的巡禮
第6章 骨骼、關節和肌肉:運動的部位
第7章 消化系統:肚腹裡的菩薩
第8章 呼吸系統:生命的氣息
第9章 心臟、血液和循環系統:愛的韻律
第10章 免疫系統:城堡的守衛者
第11章 神經系統:中央控制中心
第12章 泌尿系統:平衡的守護者
第13章 生殖系統:男女大不同
第14章 皮膚:確定你的界限
第15章 眼睛和耳朵:集中焦點、注意傾聽
第16章 心智╱精神障礙
第17章 能量之輪
第三部 肢體心靈的療癒力量
第18章 發揮心智最大效能
第19章 讓心靈獲得療癒
第20章 找回熱情與創造力
第21章 平衡身心
第22章 活動你的肢體
推薦序―往整合的人生發展 呂旭亞
見證肢體心靈的智慧和力量 高泰誠
前 言―肢體心靈之間的祕密
第一部 在混沌中尋找意義
第1章 心靈超越物質
第2章 疾病的肇因
第3章 疾病的語言
第4章 「治療」症狀或「療癒」生命?
第二部 肢體心靈地圖
第5章 從頭到腳的巡禮
第6章 骨骼、關節和肌肉:運動的部位
第7章 消化系統:肚腹裡的菩薩
第8章 呼吸系統:生命的氣息
第9章 心臟、血液和循環系統:愛的韻律
第10章 免疫系統:城堡的守衛者
第11章 神經系統:中央控制中心
第12章 泌尿系統:平衡的守護...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8頁開數:25 K (21 X 14.8cmx2cm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