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河居書事》為許定銘最新書話結集,内容圍繞香港舊書刊,暢談關於劉以鬯、司馬長風、羅孚、趙聰等名家的孤本掌故。此外,更旁及如《新思潮》、《蕉風》等海内外雜誌的介紹文章,圖文並茂。書中更收錄有關侶倫最新發現手稿的分析文章,内容豐富,極具分量。
作者簡介:
許定銘
許定銘常用的筆名有陶俊、苗痕、午言、向河等,在香港受教育及成長,1962年開始寫作,早年埋首於現代詩、散文及小說的創作,近二十年專注於「書話」的評介。
他在本港從事教育工作40年,開書店20年,畢生與書結緣:買、賣、藏、編、讀、寫、教、出版,八種書事集於一身,花甲以後自號「醉書翁」。
章節試閱
百歲詩人羽化
閱報知老詩人紀弦已於七月二十二日在三藩市聖馬太奥辭世,他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河北,今年滿一百歲,現代詩人中當數他最長壽。
原名路逾(一九一三—二○一三)的詩人紀弦祖籍陝西,一九二九年以筆名路易士開始發表詩創作,一九四八年赴臺灣前已出版詩集九種:
《易士詩集》(自刊本,一九三三)
《行過之生命》(上海未名書屋,一九三五)
《火災的城》(上海新詩社,一九三七)
《愛雲的奇人》(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煩哀的日子》(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不朽的肖像》(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出發》(上海太平書局,一九四四)
《夏天》(上海詩領土社,一九四五)
《三十前集》(上海詩領土社,一九四五)
這些詩集均署名路易士,從書名大致已可明白他早年的思想和生活。很多紀弦的書目均不列這些書,因路易士的詩集不易見,一般只在舊書拍賣場合才出現,且叫價甚高,我見過一册六十四開本,僅一二○頁的《出發》,幾年前在拍賣網站上以人民幣一千八百元拍出,如今詩人羽化,其一九三○、四○年代舊版詩集肯定價格跳升。
紀弦的百歲人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大陸時期(一九一三—一九四八)
他一九三三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曾赴日求學,後因病回國,從事教育工作與副刊及詩刊編輯,專注詩創作,與施蟄存、戴望舒、徐遲、吳奔星……等詩人交往。他一九三○年代曾到香港,任《國民日報》副刊編輯,發表詩作時仍署路易士。
路易士畢業於美專,但流傳的畫作不多,有一幅繪於香港的〈二十六歲自畫像〉,是紀弦頭像的素描,焦點不在長型配短髭的馬臉,在那雙深邃而洞悉一切的慧眼,他在說明中說「這是用硬鉛筆、香菸灰和口水畫的。我畫人像,時常使用這三種工具或材料,是與眾不同的」,展示出其我行我素,獨來獨往與眾不同的性格。香港一九五○年代有小說家李雨生,發表作品時,亦署「路易士」,那年代詩人「路易士」在臺灣,已用紀弦創作,切勿混淆!
臺灣時期(一九四八—一九七六)
紀弦一生編過詩刊《火山》、《詩志》、《異端》及《今代文藝》、《星火文藝》……等期刊,而以在臺灣出版的《現代詩》引以為傲,認為是畢生最重要的詩刊。一九五三年二月創刊於臺灣的《現代詩》,是本三十二開的小册子(四十一期起改為二十四開,後來又改為十六開)。據林煥彰編的《近三十年新詩書目》(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一九七六)得知,出到一九六四年二月止,共出四十五期,可惜現時我手上只得兩本,分別為六一年的「秋季號」和「冬季號」(第三十五、三十六期)。薄薄的一册,連封面及底頁,加起來亦僅得二十六頁,雖然給人「弱不禁風」的樣子,可是,幾佔了二份一版面的《現代詩》三個反白大字的刊名,卻顯得搶眼、醒目。
從這兩期看,《現代詩》以詩創作為主,論文只佔五頁左右。主要的詩人,除了紀弦外,還有沈甸、沉冬、管管、朵思、鄭愁予……等人。我在第三十六期的〈編後〉中看到,紀弦說因為得到朋友的幫忙,賣掉了百多本他編的參考書,才有錢找清印刷費出這一期《現代詩》,又留意到詩刊的發行人、社長、編輯和經理,都是他自己一個人時,不禁搖頭嘆息:現代詩的路,真是既孤單,又荊棘滿途的!
後來從我私藏的圖庫中,竟讓我尋得《現代詩》終刊號第四十五期的書影,可惜原書已不知到哪去了。這期《現代詩》是十六開本,紀弦把〈編者談話〉搬到封面來,他說:
十幾年來,在臺灣,我們的這個詩壇,雖不能說是憑我一人之力而造成,但至少可說是由我一手把它向前推進了大步的,那便是:自格律詩的韻文主義至自由詩的散文主義這一飛躍;復從散文的音樂主義到散文的非音樂主義而發展為大規模的現代詩運動。而這一連串的革新,就文學史的意義考察起來,稱之為「中國新詩的再革命運動」,實在是一點也沒有誇張的。同時,這一如火如荼的劃時代的革新運動,又是始終以本刊為大本營,為司令塔的。因此,本刊的存在,對於整個的詩壇有其深遠的影響與重大的意義,蓋無人能否認。
驟看這段話,紀弦頗有自我往臉上貼金之嫌,但,縱觀一九五○及六○年代的臺灣詩壇,《現代詩》的確有很大影響力,很多成名的詩人都是在《現代詩》上發表其處女作而步上詩壇的,至於是否有紀弦感受到的那種功勳,留待史學家去評價吧!
紀弦在這篇〈編者談話〉中,還說到《現代詩》過去曾多次因個人經濟問題而瀕於停刊,至於今期(第四十五期)則因為收到菲華作家蘇子先生的捐助,才能順利出版,並強調以後「只要紀弦活着,《現代詩》就不會死亡」。但,據林煥彰《近三十年新詩書目》的說法,《現代詩》第四十五期已是終刊號,其中出了甚麼問題呢?
美西時期(一九七六—二○一三)
紀弦一九七六年從教育崗位退下來,赴美與子孫們聚天倫於三藩市附近的小鎮聖馬太奥,仍努力寫詩寄回臺灣發表,受各方好評,被譽為「詩壇常青樹」,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還頒贈榮譽文學博士以表揚其成就。
紀弦著作等身,單詩集已出了數十種,但他決意不出版全集,晚年整理並精選詩作出選集多種,而以《紀弦詩拔萃》(臺北九歌出版社,二○○二)最具代表性,此書以他曾生活的地域(大陸、臺灣、美西)及年代共分三輯,精選他一九三三~二○○○年的詩作九十五首,是路易士加紀弦的畢生精粹。此中一九九二年寫於聖馬太奥的〈預立遺囑〉心意最明顯:
千萬別把我死去的肉體/製成個木乃伊——/那太難看,太恐怖了!
也別把我釘入一具棺木,/埋進一座墳墓,/使我不見天日,不能呼吸新鮮空氣;
…… ……
哦!親愛的朋友們:/請把我死去的肉體/用火燒掉,燒成灰燼;/然後,再把那些骨灰/傾入大海——
…… ……
而基於我的信仰:物質不滅定律,/千年後,也許會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在舊金山海灣裏,釣到一尾小魚,/烹而食之;從此,她就獲得/我神奇的靈性,而終於/成為一位傑出的詩人了。
這是百歲詩人羽化前的最後遺願,應該如願以償吧!
——二○一三年八月
刊《大公報‧大公園》
百歲詩人羽化
閱報知老詩人紀弦已於七月二十二日在三藩市聖馬太奥辭世,他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河北,今年滿一百歲,現代詩人中當數他最長壽。
原名路逾(一九一三—二○一三)的詩人紀弦祖籍陝西,一九二九年以筆名路易士開始發表詩創作,一九四八年赴臺灣前已出版詩集九種:
《易士詩集》(自刊本,一九三三)
《行過之生命》(上海未名書屋,一九三五)
《火災的城》(上海新詩社,一九三七)
《愛雲的奇人》(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煩哀的日子》(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不朽的肖像》(上海詩人社,一九三九)
《出發》(上海太平書...
作者序
代序
從六十年代文社文藝青年到現代文學藏書家
吳美筠與許定銘筆訪錄
日期: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至二月十七日期間
吳:你曾寫過一些有關文社的回憶。你似乎在六十年代開始喜愛文藝,當時你有沒有同時接觸歐西流行曲,或西方文學作品?你有意識開展現代主義的寫作路向最先是受啟於《文藝新潮》、《好望角》等刊物,抑或座標現代文學社?
許:每個人的愛好和他的成長過程有莫大關係。先說我之愛讀書:那是意外撿到人家的棄書,深受周白蘋的《殺人王》吸引而中毒;至於最早讀文藝書,則是受一位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大哥哥借我沈從文的《邊城》而開始的。至於後來晚晚在圖書館中閱讀秋貞理(司馬長風)、徐速等人的著作時,我早已開始寫作,經常在報刊上搖筆桿的年代了。
不怕你見笑,我少年時代家境相當清貧,穿不暖、吃不飽,連買報紙的錢也沒有,聽歐西流行曲,買影音流行報刊,都是花錢、花時間的消費,我花不起,一點也未接觸過。那時候,我連書都買不起,文藝書都是到圖書館讀的。我甚少接觸西方文學作品,因沒有能力讀外文書(當年我常去的那間小型圖書館根本沒外文書),翻譯書卻因譯筆極差(像譯人名,常五六個字,難記又易混淆),通常讀十頁八頁即無法忍受。
你談到「有意識開展現代主義的寫作路向」,其實我從未開始,亦未堅持過。直到如今,我寫作一向都不奉行任何主義,我行我素,愛怎樣寫就怎樣寫,從來不理讀者的反應。那時候常讀《星島日報》學生園地,見座標現代文學社蘆荻等人時常集體發表「現代散文」,語法怪異,詞句絢麗,意境深奥卻又引人,便開始模仿學寫,豈料寫多了,發現内心獨白的意識流寫法與我個人性格很配合,自自然多寫了,甚至接受激流社易牧的邀請,合組藍馬現代文學社。至於「現代主義」,我個人並無深入認識、了解,我只是熱衷一種我覺得很適合自己的寫作手法而已。
後來我接觸了丁平主編的《文藝》,知道類似我的寫作手法在臺灣很流行,才開始閱讀《創世紀》、《現代文學》及《筆匯》等臺灣雜誌,那時候《好望角》剛創刊,自然受我熱捧,至於早已停刊的《文藝新潮》,我是後來在舊書攤中買得,才讀到的,之前並不知道。
吳:提到當年李英豪的批評事件,似乎在此之前,藍馬中人最熱烈推崇現代主義的是閣下。請問在組織藍馬前你怎樣理解香港的現代主義?後來受李英豪批評後有沒有改變觀念?
許:「藍馬」是覊魂譯自Rhymer的,原意為一群「意象創新的詩人」,只在於「創新」,而不特意奉行「現代主義」。早期藍馬諸友中,最推崇現代主義的是易牧,事實上,藍馬現代文學社的發起人也是他,他在創刊號的《藍馬季》中即發表了〈現代小說淺析〉。至於當時香港的現代主義情況,那時候我一無所知,直到近年全力鑽研香港文學,才有較深入的認識。
關於李英豪的批評,朋友們都說我反應激烈,可是我自己一點也記不起來。事後我一樣照平日般寫作,照寫現代詩,只是後來年紀漸長,受社會磨練頻繁,詩意全消才停止創作。同時,因大量接觸中國一九三○年代作品,寫作風格比較接近傳統。歲月是會改變人的,後來少寫小說,多寫書話及研究,則是在不知不覺中轉移的。
吳:在藍馬現代文學社創會宣稱現代文學開路的抱負,並為兩份雜誌的夭折而沉重,《藍馬季》刊載介紹達達主義、意識流、易牧淺析現代小說提到現代主義,在這時期你對現代文學、現代詩、現代主義的取態如何?
許:藍馬現代文學社的創會宣言是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九日發表於《星島日報.青年園地》的,題目叫〈藍馬.藍馬〉,當時我們只有七人,但署名則有九人,是加進了平日慣用的筆名。內文有三個小題:〈序曲〉、〈向現代文學進軍〉、〈尾聲〉,應該不是一個入執筆的,究竟哪小題是誰寫的?我自己有無寫?我完全忘記了。今天我答你這問題,絕對只代表我個人,不涉其他文友。
〈序曲〉是以詩句寫成的引子,〈尾聲〉很短,抄錄如下:
每每,當我們舉首向上。天是藍的。
那份現代的熱誠是朵朵雪裏梅。夜夜如是,夜夜如是。
全文的主體在約千二字的中段〈向現代文學進軍〉,先是哀悼《文藝新潮》和《好望角》的死亡,繼而寫出我們的理想和創作路向,重點是:
......我們不斷的寫出心裏的意識,從潛意識發揮人的真性和寫出身外內所接受到現實生活的任何刺激和特殊的感受,各自向自己所認定的新目標,新世界,新領域進發。
至於事後大家的成就如何,則留待大眾去評說了。
我開始創作及接觸文學,都比其他幾位遲,十多歲的中學生對文學的認識僅屬皮毛,前面說過,我只因覺得「現代文學」的寫作手法與我個人性格很配合,才學寫的,我注重實踐創作,不重視理論,故此並沒有深入研究過。至於其他人提到達達主義、意識流、現代小說和現代主義等等,我只是跟在後面附和、學習而已。
吳:香港文學一直發展下來,與不同文學觀念互相碰撞是很自然的事,中國文學觀點融通慢慢西方思潮,尤其在香港,構成奇特的景觀。看來那段時間,藍馬文社青年受群輩影響,即或不是直接接觸,也間接接受了二手的現代主義論述。之前訪問羈魂時他認為藍馬解散與財力有關,你同意嗎?
許:任何一個組織的解散和刊物的停刊,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財力不足」,但藍馬的解散似乎不單單是這個原因。五十年後回憶,當然極之糢糊,如果說錯了,希望文友們指正。
「藍馬」自成立起,一直只重視創作和出版,而忽略組織,並無領導階層,也無分工,誰負責何種工作,都是自動請纓或臨時推定,單行本和三册期刊好像都是我在主力編輯及跑印刷廠的,因此,我能否抽空工作,似乎決定了它們的命運,現在把幾本書刊的出版日期和我的生活情況分述如下:
《戮象》:一九六四年十月(七人中,只有我還在讀中學)
《藍馬季》創刊號:一九六五年六月(我參加中學會考)
《藍馬季》二期:一九六五年九月(我入讀師範學校)
《藍馬季》三期:一九六六年二月(五月將畢業,全力找工作,九月開始到元朗教書,並入住當地鄉間,寫作甚勤,多在一般文藝報刊發表,甚少與文友聯絡。)
如果要研究藍馬解散(其實並無宣佈)和《藍馬季》停刊,應該是一九六六年中以後的事,當時大家在做甚麼呢?
其時龍人早已出國,激流三子易牧、蘆葦及卡門也踏足社會謀生,受李英豪嚴厲的苛責以後再無執筆;羈魂、白勺、藍山居、震鳴、吳昊等在大學,作品開始成熟,投到各報刊去,多被接受;有些編學報,有些在出版社工作,甚至有些自行組織出版期刊,有足夠的渠道發表作品及賺取稿費,誰還會有興趣搞要自掏腰包的《藍馬季》?《藍馬季》之所以停刊,我的看法是:大家因生活環境不同,愈行愈遠,各有自己的崗位,再合作無期了!
吳:你最近出版你結集六十年代詩作《詩葉片片》,反映這時期你對現代詩的熱衷。閱讀接觸面包括香港的《文藝》、《好望角》,臺灣《創世紀》、《藍星》等,難免接觸現代主義思潮。 我留意六四年一篇名為〈斷念〉的散文詩,注中提及覃子豪逝世,似為此悼念。似乎你也是覃子豪的讀者,對他有特別感觸,你是否深受他影響? 這個初學寫詩的階段,形式、語法、意象、節奏類似某些詩人在所難,你六十年代中多學習哪位詩人?
許:我是個頗為任性的人,愛做甚麼就做甚麼,不喜歡教條與規範,沒有心中的英雄,也不會受別人影響。當年接觸臺灣的詩人及詩刊甚廣,除了個人詩集,張默主编的《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和《八十年代詩選》都曾購讀並收藏。所接觸的詩刊多是較前衞的,即如你說,不少都提及現代主義思潮,但我只愛讀詩作,一見談主義和理論的論文即感厭煩而跳過不讀,故此從未受此等思潮的影響。當年丁平的《文藝》對我影響卻甚大,丁老師說過,覃子豪是他的好朋友,《文藝》上的臺灣來稿,差不多全是由覃子豪一手一腳拉過來的。那一年覃子豪病逝,《文藝》組織了一個專輯,一群年輕人圍在他病榻前的師生情誼及專輯內的詩文深深地感動了我。因此寫了〈斷念〉,哀悼這位受人尊敬的詩人。雖然我讀過不少覃子豪的詩,也讀了他的《詩的解剖》,但我不喜歡他的詩,完全沒受他的影響,反而他的得意弟子,菲律賓詩人雲鶴,卻是我喜愛的詩人之一。
我對詩的形式及內容看得很寬廣,詩,可以是一句一行,也可用段落而分節(我不稱之為散文詩,直接稱之為詩),只要此作品有「詩意」即可。詩的內容除了抒情以外,還可以敍事(像〈伊之眸色〉);詩,可以淺白甚至吟唱的(像〈冷呀冷呀〉);詩,更可以是晦澀的(像〈未開始的終結〉),我愛怎樣寫就怎樣寫。我的這種詩觀,很可能是集各家的精髓而成的。
我有沒有特別學習某個詩人?
我從來未想過這個問題,當年我特別喜愛的詩人,順序是鄭愁予、沈甸、雲鶴、管管、周夢蝶,讀他們的詩多了,會不會在無意間學習了,我不敢說沒有,刻意模仿的,應該沒有。
吳:我又留意你在六八及六九的詩,〈聖夜〉的時間想像很大,由六九至九九,感觸一個沒有溫暖的平安夜,似寫個人,也寫時代。請問,暴動對你創作及創作生活有沒有影響?
許:我只是個小人物,創作的詩也很個人,大多是圍繞身邊的小事,甚少涉及社會大事,當年的暴亂應該不會在我的作品中出現。
我很小的時候已洗禮了,去教堂是我生活的一部份,但,始終都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年紀漸長,思想愈成熟,在科學與宗教的問題上產生了很多疑惑,即使是崇拜期間也常胡思亂想:我會不會不再信主呢?〈聖夜〉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寫成的,「這不是一九六九,是一九九九」這巨大的空間是留給我自己的:一九六九年的此刻,我雖然對宗教產生了疑惑,卻還在聖堂裏,以後呢?直到一九九九(以世紀末暗喻我有生之年)我還會在聖堂裏嗎?
這是自設的問題,同時也自我解答了,因為時間已突變為一九九九,而我仍在教堂裏。
吳:那麼你甚麼時候正式停止文社活動?
許:這個問題問得真好!事實上我一直不熱衷文社活動,此所以《中國學生周報》辦的文社討論會,後來有文社聯會辦《文社綫》,我都是「局外人」,只在周邊遊走,而實際參與的很少。
組織文社,我覺得最大的作用在社友互相鼓勵寫作,尤其在初學寫作的階段,出版社刊能達到推動寫作的目的,是小圈子文社早期極適當的活動。至於搞辯論會、學術講座、徵文比賽等等,不是青少年人的任務,那是大文化機構應做的事。學習寫作的日子久了,各社友的寫作水平參差,寫得不夠好的,自覺不如友人,自會日漸疏懶而少執筆;寫得好的,自然不甘於單單在自家人的社刊上見刊,必然會向外發展而自成一家,文社的日漸式微是正常的事,沒有新的後來者,才是最可惜的事!
一九六六年中以後,藍馬諸友星散,雖然後來吳萱人在《中報周刊》上給我們找來專欄,路雅開藍馬音樂書屋及藍馬印刷廠,而事實上,「藍馬現代文學社」早已成為歷史名詞了。雖然我早已不是文社人,但,有關「文社事」卻一直埋藏心底,此所以萱人叫我寫「文社事」於《文社綫》發表,我一口答應。
一九七○年,總題叫《香港青年文運的回顧》長文,在《文社綫》上好像連載了接近十期,該文原擬分〈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兩輯,先講述當年的青年文運概況,然後評介他們出版的專集及合集。文章見報後,五十年代文友們反應強烈,以李海眉(李立明)及潘兆賢為首,約了近二十位文友與我茶聚,提供了不少資料,使我對五十年代的青年文運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強了信心,但不知何故,《香港青年文運的回顧》並未寫完,直到一九九○年我在《星島日報》再補寫了一些,全部收進拙著《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一九九八)裏,雖是一本未完的書,卻是甚早有計劃去寫的「文社事」,可見我雖然不再參與文社活動,但「文社」卻一直埋藏在我的心底。
吳:怪不得現在看你的書,總覺得你對文社有話說。我第一部李廣田的散文集也是拜你創辦的創作書社出版,才早於中學購得讀到。可否談談你改投現代文學之門,從收藏現代文學的書到重印出版,當時有甚麼想法? 你對現代文學的現代派有何看法,如何理解香港六十年代或爾後香港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關係?出版與拉近兩者距離有關嗎?
許:在我的文學生命中必須感謝幾位師友的鼓勵,他們在我的幾次轉變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三那年的林老師,說我的〈這是夢嗎〉如果不是抄來的,就寫得很不錯,刺激了我開始寫稿;詩友易牧說我的〈三月裏的記憶〉寫得很好,有強烈的現代感,鼓勵了我繼續創作現代詩;古兆申(筆名:藍山居、古蒼梧)知道我愛讀意識流小說,叫我一定要讀施蟄存,這使我從研讀臺灣的現代文學轉向讀中國現代文學;黃韶生(白勺、黄星文、黃濟泓)叫我要多寫札記,讀劉西渭學好評論;吳萱人在《文社綫》提供版位讓我從事青年文運的研究……。
而最重要的是一九七一年到華僑書院修文學時,重遇《華僑文藝》的編輯丁平老師,他說:一個完整的文學家,除了創作,還要寫作家研究。在他的指導下,我以〈論蕭紅及其作品〉為畢業論文。寫這篇文章的當年,我只有機會讀到香港坊間重印的蕭紅作品,這些港版重印書,與原版頗有出入:長篇往往删掉序文及後記以節省篇幅,短篇則多數隨意重組,甚至胡亂改名重版,令研究者困難重重,誤走不少寃枉路。
事後我深深領略到,要做作家研究,一定要讀原版書,要讀原版書,不是跑圖書館,而是逛舊書店,往書堆裏鑽,因為那些珍貴的絕版書,是圖書館也沒有的!
我開始鑽研及收藏民國時期絕版新文學書,是從寫蕭紅開始的,那時候香港甚少新文學作品出版,書店裏連一九五○年代本港出版商重印的也甚少見,只在大圖書館的冷角瑟縮地躲藏着,生怕被人找到了似的。當年意外地在某處見到蕭軍的《八月的鄉村》,隨即抄下了出版社的地址,心念:書店不敢賣這種書,出版社總該有存貨吧?豈料按址去到中環那幢舊樓前,愕然莫名其妙,地址是五樓,但那幢舊樓卻只有兩層,深思之後才知道:當年的出版社多是子虛烏有,書多是沒有版權的重印本,難怪那些新文學書在一九六○年代的「大時代」後可在一夜之間消失,是書商怕惹禍上身,停止發行,迅速注銷存貨,但我們那一代人卻因此無書可讀,何其冤枉!
到一九七○年代,文社運動之花已開到荼薇,但愛詩的文社人卻仍很投入,當年很多人愛王辛笛的詩,先是有心人用手抄油印了《手掌集》,後來熱愛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的人漸多,才開始有人重印。那時候我寫過有關劉西渭、李廣田、蕭紅、黃裳、羅淑……等人的文章,看得朋友們心癢癢,個個來借書,應付不了。直到後來有人開始重印文學作品,不僅本地愛書人有書可讀,連海外的學者也能有所依據作研究,算是填補了時代一角的缺失!
書讀多了,我覺得追求意識流、存在主義及流派等等是無意義的,一篇文學作品,讀後能否使讀者產生共鳴才最重要。故此,閱讀中國現代文學時,我已不單單讀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等現代派,說實在的,他們的作品都是在摸索時期,尚欠成熟,和一九六○年代臺灣的現代派比,是大大落後。小說,我愛沈從文、端木蕻良、無名氏、張愛玲、茅盾、老舍……;新詩,我愛戴望舒、王辛笛、卞之琳、鷗外鷗……,你說,他們都是「現代派」嗎?應該不全是吧,我愛的是好作家、好作品,不是某一流派及主義,這是我一貫的看法。
一九五○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在香港是不太受重視的,及至一九六○年代初,李輝英在香港中文大學開班講授現代文學,才得以深入年輕人心中,大家才開始注意到中國現代文學作家。可惜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太單薄了,像我這樣的醉心研究者,只能再加上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善秉仁的《一千五百種現代中國小說和戲劇》……,才略感滿意。事實上,我讀到的這些史料,都是香港重印本,可見當年的那些重印本,在推動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上起了很大作用。
只有史料而無作品,研究者一樣束手無策,這就得要靠坊間的小重印商了,有一個時期,據說大學的學者,還得要看市場上有甚麼書,才能開甚麼課;也有些是學者想開甚麼課前,跟書商約定重印,學生才有書可讀。
重印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不僅拉近了香港文學與現代文學的距離,對推動香港現代文學研究,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
吳:你在著作中提到一些六十年代出版的藏書,範圍和風格廣, 包括四毫子小說,詩集,又提到一本叫《六十年代》的雜誌。這些出版物出現你的閱讀視野,現在提起,可否評說一下,六十年代最廣受注意的書籍是哪些?你提及收集當時出版的詩集,可否也談談?
許:答你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澄清一個詞彙:如今一般人口中的「六十年代」,指的是「一九六○年代」,但,這些說法與我們那一代人的說法不同;我們說的「六十年代」,則是指「一九五○年代」,因此,你所指的那本「叫六十年代的雜誌」,其實是在「一九五○年代」出版的。我是一九六二年踏足文壇的,那年以後的文事,多曾接觸過或見過,但,一九五○年代的文事,則是與那年代的文友交往聽回來的,書刊也是後來收集或文友贈送的。
《六十年代》據說是一九五二年創刊的,我見過的三本(第四十二、四十三、四十九期)是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是蔡浩泉送給吳萱人,再借給我讀的。它是本較為罕見的青年綜合雜誌,十六開,內文僅二十六頁的半月刊,編者是孫慕稼(孫國棟)。讀這本雜誌,我最有興趣的是它的〈學生園地〉。總數才二十六頁的一本綜合性雜誌,每期均挪出六至七頁作〈學生園地〉,可見編者銳意鼓勵年青人寫作。從這三期中,我讀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崑南的〈草〉、〈秋組曲〉,盧因的〈短簡〉和梓人的〈歸鄉〉。到我涉足學生文壇,已未見到《六十年代》,大概早就停刊了。
我的香港文學研究,重點在一九五○及六○年代,故此,我所藏的書刊,多是那年代的出版物,尤其那年代年輕人合資出版的書刊,我談的比較多,像一九五○年代的《詩朶》、《新思潮》、《向日葵》、《靜靜的流水》、《新詩俱樂部》;一九六○年代的《綠夢》、《中國學生周報》、文社刊物……我都接觸過、寫過。那年代的出版物,水平很參差,寫得不錯的主要人物,後來都成為香港文壇上著名的作家,可見這些培養寫作人的刊物,是非常重要的!
我上面提到的出版物,全是文藝書刊,非常抱歉,「文藝」及「文學」都是小眾讀物,以社會整體而論,它們都是不太受重視的。你提到「最廣受注意的書籍」,當然是統稱為「三亳子小說」的流行書刊,它們多是言情小說,我稱之為「即棄小說」,即是無保留價值,讀完之後,棄之可也。數十年後反省,才知道我當年的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一九五○及六○年代,香港是個發展中城市,大部份人生活相當艱苦,很多名作家為了謀生,過更好的生活,在他們正常的工作以外,多會用原筆名或「化名」寫流行小說賺外快,他們視此種小說為「商品」,出門即不「認仔」,在成名後當然認為它們是不存在的,多避而不談。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平日慣常用心創作,那些隨意寫成混飯吃的「商品」,水平也相當高,幾十年後,當大家醒覺「三亳子小說」也是香港文學發展中的一環時,已經太遲了,那些「即棄商品」多已被即棄掉,市面上已難以得見,我手上僅存的一二十種,都是不吝腰間錢,從舊書市場上搶拍回來的。
一九五○及六○年代的新詩壇是非常熱鬧的,出版的書刊也不少,除了崑南、蔡炎培等人的《詩朶》外,還有夕陽、紅葉等人的擷星社,在「霓虹出版社」出版了《擷星》、《夕陽之歌》、《紅葉詩抄》、《新詩俱樂部》等詩刊;柏雄、草川、夕陽、波瀾、許家林、幻影和蘆荻等七人組成的月華詩社,於一九五八年出了兩期《月華詩刊》;杜紅、桑白、雨季等的流星社,常在報刊發表詩畫合作的作品等,都是較少人提到的。一九六○年代文社時期,以「詩社」自稱的似乎不多,但寫詩的人卻不少,到《詩風》及《羅盤》等出版,已是一九七○年代的事了。
吳:謝謝你在海外遠方也詳細回應這個訪問。你就文社發展史料整理及文獻的追蹤,相信有助日後香港文學發展史研究。
推薦序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我學習寫作之始,許定銘是我啟蒙老師,他批閱我的文章,撿掉錯別字,介紹我看那些書,從他那𥚃,認識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作家,讀到很多好作品。
許定銘年青時是寫創作開始的,他寫現代詩,熱愛現代文學,投身社會之後,各奔前程,他寫過報紙專欄,編過雜誌,又教書又編課本,最後連出版社和書局都開過。
發書瘟應該是開書局之後,守着一大堆書天天在看。不知那年他忽然對我說要寫香港文社發展史,《向河居書事》裏面應該有些源於六十年代文社文藝青年的千絲萬縷事件,文章裏面提及的人和刊物,複雜繁瑣,特別是時日的紀錄、作者的筆名,脈絡清晰可見,對於我這個從來對時間觀念失準,記憶力減退至只及金魚四秒記憶之人,看得瞠目結舌。
讀《向河居書事》千萬別給自己壓力,就當它是掌故,居於香港的年輕人,可以看看前人走過的路,不是居港的人,也可以了解一個殖民地的城市,怎樣𠄘傳與發展中國文學!
路雅
代序
從六十年代文社文藝青年到現代文學藏書家
吳美筠與許定銘筆訪錄
日期: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至二月十七日期間
吳:你曾寫過一些有關文社的回憶。你似乎在六十年代開始喜愛文藝,當時你有沒有同時接觸歐西流行曲,或西方文學作品?你有意識開展現代主義的寫作路向最先是受啟於《文藝新潮》、《好望角》等刊物,抑或座標現代文學社?
許:每個人的愛好和他的成長過程有莫大關係。先說我之愛讀書:那是意外撿到人家的棄書,深受周白蘋的《殺人王》吸引而中毒;至於最早讀文藝書,則是受一位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大哥哥借我沈從文的《邊...
目錄
代序:從六十年代文社文藝青年到現代文學藏書家
1編寫香港新文學史的凌思斷片
2從前三期看《新思潮》
3以文藝作《伴侶》
4從《鄉土》到《新語》
5在香港編印的《南洋文藝》
6太陽出版社的書刊
7《劉以鬯卷》兩種
8劉以鬯的詩
9多面手的全接觸
10神仙‧老虎‧狗
11百歲詩人羽化
12司馬桑敦劄記
13讀陳厚誠的《李金髮》
14李金髮的《飄零閒筆》
15談《香港文學》的筆記選
16林樹勛和他的解畫戲橋
17羅馬的小說
18馬吉的部落
19羅孚第一本書
20夏易的信箱
21趙聰的《火苗》
22封面可以是件藝術品(外一章)
23《蕉風》四題
24兩冊老《蕉風》
25郭良蕙談寫作
26節錄還是乾脆不錄
27《小說散文》
28一張書目
29《東海畫報》
30一面里程碑――《向日葵》
31《向日葵》兩題
32李英豪的棒喝
33《戮象》與藍馬
34《詩葉片片》的前言後語
35關於午言的《香港小事》
36一堵書牆
37軒尼詩三五九
38我常被誤以為是老前輩
39還錯了書
40都是夕陽推動的
41夕陽和紅葉
42從聽崑南《詩大調》談開去
43人走茶涼
44書的歸宿
45與孟浪前輩閑扯
46盧文敏和他的《陸沉》
47盧文敏的《同心石》
48盧文敏雜寫
49懷念司馬長風先生
50〈為司馬長風著《中國新文學史》中卷小說等四個附表作校訂〉重現後記
51讀《司馬長風作品評論集》
52司馬長風雜筆
53司馬長風鬧三胞胎
54自製合訂本《都市曲》
55《紫色的感情》是長篇小說
56侶倫的佚書《鬼火》
57劇本《窮巷》的發現
58侶倫的《欲曙天》及其本事
59侶倫手稿珍貴且罕見
103120
後記:我的向河居
代序:從六十年代文社文藝青年到現代文學藏書家
1編寫香港新文學史的凌思斷片
2從前三期看《新思潮》
3以文藝作《伴侶》
4從《鄉土》到《新語》
5在香港編印的《南洋文藝》
6太陽出版社的書刊
7《劉以鬯卷》兩種
8劉以鬯的詩
9多面手的全接觸
10神仙‧老虎‧狗
11百歲詩人羽化
12司馬桑敦劄記
13讀陳厚誠的《李金髮》
14李金髮的《飄零閒筆》
15談《香港文學》的筆記選
16林樹勛和他的解畫戲橋
17羅馬的小說
18馬吉的部落
19羅孚第一本書
20夏易的信箱
21趙聰的《火苗》
22封面可以是件藝術品(外一章)
23《蕉風》四題
24兩冊老《蕉風》
2...
商品資料
出版社:初文出版日期:2019-03-29ISBN/ISSN:978988786686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