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是專為華人而寫的本色神學套書的第七本,內容是「末世論」,包括:聖經中關於末世的教導、近代新約學者對末世的認知、關於末世的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這套書專為華人而寫,適應華人的環境。有別與國人撰寫或翻譯的系統神學書籍,作者不純粹以哲學或歷史的神學理論出發,反之更多以聖經出發;亦不採用討論或辯證的體裁寫作,而用敘述式寫作。但求以聖經為本,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寫給華人讀者。
作者簡介:
周聯華
1920年生,浙江慈谿人。
滬江大學企管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哲學博士、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牛津大學研究學者、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退休)、凱歌堂牧師、懷恩堂牧師。
從1948年參與文字工作至今已過一甲子,陸續有五十餘本著作問世,內容包括研經、註釋、宣教、慕道、靈修等多元創、譯作。
章節試閱
緒 論
「神學綱要」一路寫來已經到了完結篇。這一部分的神學,基督教會稱之為末世論。很多神學教科書正名為末事論。其實無論是末世或者末事,我國人讀來都是格格不入的洋文。英文或其他歐洲文字都可音譯,解決了他們最大的難題,但是中文沒有辦法,一定要翻譯出來。從原文說來,自然末事較好,而且希臘文原文是「中性」,更肯定了「末事」的名詞,然而末世已經非常不中國化了,末事更加不為國人所了解,故暫用「末世」。在這題目下,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末世』要發生的『事情』」。
壹 基督信仰的歷史觀
基督信仰的歷史觀是直線的,有開始,有結束,它向著一個方向進行。歷史的開端在創世記第一章第節:「太初,上帝創造天地」;結束在啟示錄第廿一章第節到廿二章節,「接著,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願主耶穌賜恩典給你們大家。」整個人類的歷史就發生在兩端之間。
但是在這「歷史(或稱「時間│time」)的上面另有一線,那是「永生(eternity)」,從永遠到永遠,無始無終。這與歷史剛好相反,因為歷史是有始有終的。這兩條線,上面的永生是歸上帝的,而下面的歷史是屬於人的。當然我們要了解人是上帝所創造的,歷史的推進也在上帝掌握之中,包括人的一切需用都是上帝所賞賜的。這兩條線本來是平行的,但是上帝不斷進到歷史中使它不致出軌。這種觀點最佳的描述兼說明是耶穌基督的地位,而緊跟著歷史的演變則是在希伯來書中:
在古時候,上帝多次用多種方法,藉著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但是在這末後的日子,他藉著自己的兒子向我們說話。
來一-
這句話和合本譯「古時」及「末世(希臘文為「日子」)」也許更適合本書的討論。這裡說得很清楚,兒子的降世是把歷史拆成「古時」與「末世」兩半。當年在教會當權的時代,把耶穌的降生定為紀元,以致成為今天的B. C.(基督降生以前)和A. D.(上帝來臨以後)。
貳 末世的了解
基督徒對末世的了解到此為止,幾乎都一致同意。但是末世如何來臨,到底有沒有世界末日,則是南轅北轍、莫衷一是了。雖然基督徒讀的是同一本聖經,但是解經的方法,尤其在末世論上,基本上是各說各話的。事實上,不僅是末世論,其他多處的重點看法亦有不同之處,但卻沒有像末世論那麼顯著而已。首先,我們碰到的問題是新舊約中主要對象的不能協調。舊約中除了《創世記》的開始是在討論全人類以外,很快到了亞伯拉罕,單單就僅侷限於他的子孫了。雖然上帝呼召他的時候,要他使萬民得福:
這樣,人要因你蒙福。
祝福你的,我要賜福給他。
詛咒你的,我要詛咒他。
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
創十二-
這裡的「萬民」也能譯成「萬國」,可惜在亞伯拉罕的工作中,雖然旅行到了迦南,但是僅是普通關係,看不出那些當地人得了太大的福氣。至少,客觀地讀來,別人給他的好處比他給他們的多得太多。至少當地人讓他在那裡牧養羊群就是很大的好處了。
到了下一件大事是摩西在西奈山上的立約:
摩西上山朝見上帝。上主從山上呼喚摩西,要他告訴雅各的子孫以色列人說:「……如果你們服從我,守我的約,你們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屬於我,但只有你們是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我的祭司。」
出十九-
這種立約的關係是僅對以色列人的。雖然也許我們可以從寬地解釋這段經文,既是全國皆祭司,他們所服侍的對象一定是上帝及全世界。但是至少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他們向全世界做祭司的工作,從那時開始一直到舊約的完結篇,所記載的只是他們在以色列人中工作。
然而,我們讀到以色列人的違約;整部先知書的共同主題是「回歸」,呼籲他們回到上帝的約中。他們國運的昌隆和衰敗就在他們對上主的忠心和叛逆。舊約中很少提到以色列人以外的各國人等;即使提到也必是與以色列人發生關係時,而他們僅是次等的配角。
到了新約時代完全不同:耶穌親口在壞佃戶的比喻中說:
「這樣,葡萄園主回來的時候,他要怎樣處置那些佃戶呢?」他們說:「他一定會凶狠地殺掉這些壞人,把葡萄園轉租給那些能按時交租的佃戶。」耶穌對他們說:「聖經上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
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
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這是主的作為,是多麼奇妙啊!」耶穌又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上帝要把他的國從你們當中奪走,賜給那些能結果子的人。」
太廿一-
這段話尤其是由針對猶太人寫的馬太福音中記錄更有意義;再讀可十二-及路廿-就沒有這麼強烈的口吻。馬太和馬可都說那些猶太的領袖都知道這段話是指他們說的。
耶穌雖然說過:「我奉差遣只去尋找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太十五)但是他的升天以前的大使命卻是:「……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廿八)徒一的教導更加清楚:「可是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從那時開始,外國人(非猶太人)成了宣教的中心。
本書作者不嫌其詳的說明新舊約中的不同(雖然新舊約中的整體是絕對相同的),無非是要說明,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因此不同,對末世之事的看法和了解也因此不同。好比舊約中的「餘民」是一個重要的觀念,他們是一小撮願意遵守上主命令的人,後來應用到從被擄回歸的人。最後經過淘汰,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只剩下他一位。而耶穌復活升天以後,「餘民」逐漸增加,而外邦人卻成了最大的多數了。又好比上帝的國,在舊約時代絕對是指以色列國,是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世上的國度。直到耶穌復活升天以前,門徒還緊追著問:「主啊,你是不是要在這時候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徒一)可是門徒很快知道他們錯了,耶穌所說的國是心靈的。
還有彌賽亞的觀念。舊約中的教導始終在政治、經濟、具組織的宗教上打轉,連耶穌快進耶路撒冷的時候,門徒還在爭耶穌「做國王」的時候,一個坐在右邊,一個坐在左邊。他們爭的是世界王國中的地位,希望能做丞相和元帥。大多數人還在想政治的「大衛的寶座」,或宗教的「利未的一脈」。直到耶穌點穿了,門徒才恍然大悟,耶穌是屬於「受苦的僕人」型的彌賽亞。
同樣地與耶穌「一同作王一千年」:這不是新舊約的不同,而是同在新約中不同的見解了。這促使教會壁壘分明的歧見,一定是啟示錄的作者沒有預料到的。
參 重要而允許不同意見的教義
每一個教義都重要,正像「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對某一教派是非常重要的教義,但另一重要的教派持相反的教義,同樣他們是基督徒,沒有人會認為他們的救恩成問題。但是在末世論的教義上,卻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把信某項教義當作是唯一測驗信徒的標準。其是否得當,且待詳細考察,使我們獲得足夠的資料,再行定奪。
這裡,我希望能有不偏不倚的介紹,使讀者能在聖靈的帶領下,自己斟酌而有正確的決定。正因為許多我認識的基督徒有不同的意見,我尊重他們的信念。但是我願供給一些我的研究,作讀者的參考。
第一章 舊約中末世的教導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舊約在初期亞伯拉罕的時代,末世的教導還在啟蒙期,沒有完整的一套看法。因此,舊約對末世的教導是漸進的,即使到舊約的最後一本書,尚未發展完全,要經過兩約之間,次經和偽經的發展,到新約時期才臻完善。
壹 亞伯拉罕時期
亞伯拉罕一生中有兩件事情非常在乎,這對他與未來有密切關係。正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明確的末世教導,所以他特別關心他的子息和土地。
一 子息
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後代都很看重。亞伯拉罕(那時他叫亞伯蘭)與他的妻子出吾珥的時候是少年夫妻,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兒子,他帶了姪子羅得一起出來。後來,他們到了迦南地,他也著實做了一番事業;那時,上主對亞伯蘭說:
你要從你所站的地方向東、西、南、北四周觀看。我要把你所看見的這塊土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子孫;這片土地要永遠歸屬你們。我要使你的子孫多到沒有人能計算;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子孫。起來!你去走遍整片土地,我要把它賜給你。
創十三-
這裡我們看到上帝允許他兩件事,一是子孫,另一是土地。這兩者剛好是他最關心的事。上帝知道他的關心,所以在應許中特別指出來。
過了一段時候,亞伯蘭更有成就了。
亞伯蘭在異象中聽見上主對他說:「亞伯蘭,不要怕!我要保護你,給你極大的獎賞。」但是亞伯蘭回答:「至高的上主啊!我既然沒有兒子,你給的獎賞有什麼用呢?我惟一的繼承人是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你沒有給我兒子,因此,在我家裡出生的一個奴僕要繼承我的產業。」
創十五-
這裡我們看到即使他有很多產業,如果沒有兒子,產業也沒有用。這種思想和態度也影響了他的妻子莎萊。雖然她是一個善妒的女人(創十六;廿一),她仍然願意把她的婢女給亞伯蘭收房(創十六),這完全是子息的觀念在後面作祟。(另一方面為人類造成悲慘的歷史。)儘管如此,上帝還是應許他要生子,從元配莎萊生子;而且把亞伯蘭的名字更名為亞伯拉罕(意義是「萬國之父」),連他的妻子也更名為莎拉(意義是「萬國的母親」)。最後,上帝終於賜給他們兒子。亞伯拉罕和莎拉要的是兒子,一個親生的兒子。正因為他怕死了以後,沒有人傳宗接代,那時還沒有發展「末世」觀念,所以懼怕。在那時,他們只知道人死了以後是到「陰間(sheol│一個沒有生命的存在│容後討論)」去,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們也有「人死留名」的觀念,而以撒正是「亞伯拉罕的兒子」。
二 土地
亞伯拉罕到迦南地牧養,也有上主的應許要把這塊土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創十三;十七等),但是他是一個牧人,到處遷移。直等到他的妻子享年一百二十七歲,死了;他才想到要一塊屬於他自己的土地,買地葬妻。他到赫人那裡要購地,自己承認他是寄居在迦南地的外族人,要購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來埋葬他的妻子(創廿三)。他們客氣了許久,最後才以四百塊銀子成交,買下了麥比拉洞和旁邊的整片田地(創廿三-)。同時,請讀者注意這筆交易是在「城門口」完成的。這又是當年的一種正式「成交」的地方。
我們看亞伯拉罕的慎重其事,在聖經中我們何嘗看到他向人「下拜」要求買地。其實那麼多年,他始終寄居在別人的土地上牧養討生活,但是他從不說一聲感激的話,直等妻子死了,才想到後事。這與他的「未來」觀有極大的關係。最後,他享年一百七十五歲,也死了;他的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把他葬在麥比拉洞,和莎拉同穴。聖經上特別記載:「這洞在幔利東邊,原先是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崙的田地。這塊田地是亞伯拉罕向赫人買過來的。」(創廿五-)亞伯拉罕行走在整片土地上,在廣大的平原上謀生,二話不說,還可以在別人的土地上因爭奪而作戰(創十四),但是最後葉落歸根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雖然四百塊銀子在當年是「小意思」,從賣主以弗崙的談話中可以知道,他對亞伯拉罕說:「先生,那塊地不過值四百塊銀子,你我之間,算得了什麼?……」(創廿三)亞伯拉罕購地和「未來」的觀念是切切相關的。
上面子息和土地的兩段討論,在亞伯拉罕時代僅是對「未來」藉著這兩者而「存在」,僅是萌芽。我們在路得記中才看到這思想真正的發展。路得的全家男丁都死了,她們在摩押又遭遇災荒,於是只好回國。但是她的婆婆始終因沒有子息而不放心。她一定要把她的兒媳嫁給一個近親波阿斯才滿意。這是另一個以色列人的風俗!我國寡婦不能嫁小叔,而他們卻一定要嫁夫家的人,直到生了兒子,才算完美。但是再嫁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另一樁奇事,就是她第一要嫁給夫家最近的近親,上述的小叔當然是最近的了,但是還得買她公公的土地。最後他們再次在「城門口」決定一切是非常有意義的,這相當於我們的法院公證。他們談判的結果是娶路得的人還必須買她們家的地。這就牽涉到亞伯拉罕的故事,這兩個觀念,子息和土地,已經具體化了。只有這樣路得家死去的三名男丁和婆婆的「未來」才有著落。這整段富有浪漫氣息的記載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這樣,所有的產業就可以保留在已故的人『名』下,並且,他家族的『名』也將繼續存留在本鄉和本族中。」(得四)「人死留名」在以色列中是蘊藏著「末世」觀念的。
三 陰間(Sheol)
這字在舊約中曾出現六十五次。最早的文獻是在申命記、阿摩司書,及箴言中。亞伯拉罕時代還沒有那麼「進步」的發展,但可能已有如此的影子。Sheol是一個死人「集居」的、這世界「底下」的「地方」。那裡黑暗、汙穢、乾涸、沒有生命、沒有希望,更不能與上帝「交通」。這不是一個懲罰的所在,反正不論好壞、善惡都要去的「所在」。在後世的發展中,以賽亞及但以理中,他們還有「脫離苦海」的希望。(賽廿六;但十二│容後討論)
貳 被擄前的先知時期
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開始才有真正的末世觀念,但對未來的憧憬似乎在這時期以前已在蘊釀。
一 末世思想蘊釀期
在早期的末世思想是物質的,是集體的。在群體的時代,人只能看到眼所能見,生活可以享受的,因此「未來」的觀念趨向物質是必然的。
蒙福
【上主說:】
如果你們遵守我的法律,實行我的誡命,我要按時降雨給你們,使土地出產五穀,果樹結出果實。……你們要不斷摘葡萄,一直到播種的時候。你們會有充足的糧食,將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
我要使你們境內太平,可以高枕無憂。我要除掉境內凶猛的野獸,境內不再有戰事。……
我要賜福給你們,使你們多子多孫。我要堅守與你們立的約。你們將有豐富的糧食,整年不缺,甚至要丟棄舊糧來儲存新糧。
我要在我的聖幕裡與你們同住,絕不離棄你們。我要與你們同在,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是上主│你們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們出埃及,使你們不再作奴隸。我粉碎了欺壓你們的勢力,使你們能夠昂首挺胸地走路。
上主說:「你們若不聽從我,……(下面都是懲罰)。」
利廿六-
「以上的法律和誡命是上主在西奈山交給摩西、要他向以色列人頒布的。」(利廿六)這裡我們看到賞罰分明,賞的都是出產豐富,包括五穀、果實,還可以用新糧替代舊糧;有趣的是此處假定一個農業耕種的社會,而隻字不提牧養的草原等項。境內太平,沒有戰事,沒有野獸的困擾,人民安居樂業是大家所要的。最後他們能過安定的宗教生活;這是他們最需要的。如果他們不聽從上帝的法律和誡命,其處罰剛好是上述一切福氣的相反。從現代人看來,這不像任何的「末世」信息,但這確是未來黃金時代的描寫,和處罰的厄運。
除了上述的福氣以外,相類似的章節也在申四-出現,那裡提到「佔領肥沃的土地以後,不准敬拜當地偶像;申卅-提到「事業興隆,多子多孫,牲畜繁多,五穀豐收」。這裡倒還像半遊牧民族社會,提到了牲畜,這本來就是以色列人進了迦南的形象。申卅二-則記錄了與利未記相同的罰則。
大衛的寶座
「大衛的寶座」的名詞不僅是大衛王一個朝代的光榮和威權,也是他的繼承人,子孫萬代的福氣。當大衛想要為上帝蓋造聖殿的時候,拿單先知受上主的命令告訴大衛不要為他造聖殿,這工作落實在他兒子的身上。上帝應允大衛:「你永遠會有後代;你的國永遠堅立;你的王朝永遠存續。」(撒下七)在大衛的遺言中有:
上帝要這樣恩待我的後代,
因他與我立永遠的約,
永不廢棄的誓約。
他一定成全我的願望,
賜下救恩給我。
撒下廿三
這些話在另一個記載中也相彷:「我要使他(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永遠治理我的子民和我的國;他的王朝永遠存續。」(代上十七)
二 被擄前的先知思想
這段時期是先知的全盛時期,尤其這段時期正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倫理先知最活躍的時候。他們的信息以「上主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為主。先知對這片語的了解,與一般人民不同。一般人民認為主會保護他們;不錯,主會保護他們,但是他們是否自問配得主的保護嗎?這些倫理先知認為上主的日子是審判和懲罰的日子,上主會在自己的家中先清算、潔淨。
阿摩司
我們先從最早的一位先知說起,大家也都公認他的「上主的日子」是開風氣之先。
等候上主的日子來臨的人哪,你們慘啦!上主的日子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呢?上主的日子對你們只是黑暗,不是光明,那日子來臨的時候,你們無處可逃,好比一個人剛躲過了獅子,又碰到了熊!又好比一個人回到家裡,筋疲力盡,把手靠在牆上,又被牆上的蛇咬了一口!上主的日子將帶來黑暗,不是光明;那是倒霉的日子,沒有一點希望。
摩五-
這位出身於南方的先知到了北方的宮廷去傳遞信息,因為他不是一個傳統的先知,當然不為宮廷所接納。他是專業的牧人,憑著他的專業,大概是畜牧獸醫一類的知識,旅行過很多地方,以「行萬里路勝過念萬卷書」的精神,他對鄰國的情況,瞭若指掌。這就是阿摩司書第一章和小部分第二章的資料。一直到他開始責備他自己的國家,他是南國人當然更加清楚。北國人聽到南國人批評他自己的國家,自然很愛聽。哪知道他到了第三章,話鋒一轉就開始責備北國以色列了。他是農夫,對農家的情況和一般人民的生活非常熟稔,所以他的信息十分生動。好比上面引用的兩個例子:逃過了獅子卻碰到熊;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手一靠牆就給蛇咬;它們都是千錘百鍊的好句子。原因是他們沒有遵守上主的約。
上主的日子的觀念很可能是從「上帝眷顧(pakad│visit)」的「眷顧」而來,好像
創廿一:「上主按照自己的諾言賜福(visit│和合本「眷顧」)給莎拉,……」
出三:「你去召集以色列人的領袖,告訴他們:我│上主,他們祖宗的上帝……曾向你顯現。要告訴他們,我來到(visit│和合本「眷顧」)他們當中。」
得一:「拿俄美還住在摩押的時候,聽說上主『眷顧』他的子民。」
以上都是pakad的好的一面,但是它也可以是相反的一面。例如
出卅二:「現在你去吧,……我要差天使在你前面引導你。可是時候將到,我要懲罰他們所犯的罪。」和合本:「……追討的日子(my day of visitation),我必追討(visit)他們的罪。」
賽十三:「我要懲罰(visit)這世界,……」
上面有足夠的例子,pakad, visit,可解釋為好的,它是眷顧;也可解釋成壞的,它是懲罰。這正是「上主的日子」;可好,可壞。但是對不遵守上帝之約的人只有責備,沒有祝福。
何西阿
何西阿同樣有責備的信息,從一開始一連串的責備:「摧毀以色列」,「不再愛以色列」,「不再饒恕他們」。在他生了兒子以後,「上主告訴何西阿:『給他取名羅.阿米;因為以色列人不是我的子民,我不是他們的上帝。』」(何一)對以色列人而言,這是極大的處罰,也是最嚴厲的責備。但是很快,在一中完全兩樣了。
以色列的人口要增加,像海沙一樣數不盡,量不完。現在上帝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但有一天,他要對他們說:「你們是永生上帝的兒女。」猶大家和以色列家要再一次聯合起來,為自己推選一位領袖,他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繁榮起來。是的,耶斯列的日子要成為一個大日子。
何一-
這是多美的應許,人口眾多是一直到最近才感覺到的問題。傳統上多子多孫是最大的福氣。上主已經說過他們不是他的子民,可是有一天(未來)他們要再成為子民,而且在上帝前面再加了「永生」的形容詞。猶大家和以色列家聯合起來,這是他們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未來的日子是當年繁榮的重現。特別應許著「耶斯列」的日子,那是『耶』和華自己『播種』的日子,豐收是可以預期的。
緊接著我們讀到另一段責備的描寫,上帝要何西阿以自己的家庭生活,娶了娼妓為妻子來說明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以色列本來就是那麼惡劣,她是無恥的娼妓。儘管上主供給她五穀、美酒,和橄欖油,她卻去崇拜別的神。上帝要她像曠野,像沙漠,使她口渴而死。在二,我們讀到非常柔美的句子:
所以,我要帶她到曠野,安慰她,贏回她的心。我要把葡萄園還給她,使「災難谷」成為「希望門」;在那裡,她要回應我的愛,像她年輕、逃離埃及時一樣。那時候,她要再一次承認我是她的丈夫,不再把我當作巴力。我要她把巴力忘掉,不讓她再提起他的名。
何二-
「曠野」雖然有痛苦的經驗,但仍是一段值得回憶的地方。上帝要喚醒以色列的子民。人對上帝的虔誠要像妻子對丈夫的貞節一樣。何西阿把以色列拜當地的神明,比作妻子的失節。迦南的神明為「巴力」,這名詞是神明的名,又是丈夫,又是主人。上帝不要以色列人去拜巴力,也不要以色列人稱他是巴力。何西阿是聖經中少數的一卷書,把上帝與他的子民比作夫妻的關係。後來一直比喻為「父子」關係而不再是「夫妻」。這也許在當時出了流弊,至少跟巴力與迦南人的關係太像。
在十一章中,形象改成了父子,同樣地美,上主說:
以色列還是幼童的時候,我已經愛他;
我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帶出來。(十一)
……
教以色列走路的不是我嗎?
我用雙臂把他抱在懷中,(十一)
……
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
我抱起他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
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十一)
彌迦
彌迦有上主的靈和能力與他同在;故此,他有正義感和勇氣,指責以色列人的罪(參閱彌三):
以色列的統治者啊,聽我說吧!你們憎惡正義,顛倒是非。你們把上帝的城建立在血腥和不公平的基礎上。城裡的官員為賄賂辦案,祭司為津貼解釋法律,先知為金錢占卜,……所以,為了你們的緣故,錫安山將像天地被翻動,耶路撒冷要變為成廢墟;聖殿坐落的山岡要變成荒林。
彌三-
聖經所啟示的信仰從不偏袒、護短,或保持臉面而不記載某些信息,彌迦這段信息是多丟臉的事。上帝不能管他的子民,自己的祭司和先知也未加約束;最後,連自己的聖城和聖殿也保不住。在這世上,許多宗教都因它們對信徒沒有效驗,對自己不能保護而衰敗下去的。但是,對聖經所啟示的信仰,也就是猶太教及基督教卻一點沒有影響。信徒總堅信他們的上帝是全知和全能的,而是信徒出了問題,只要他們真心悔改,上帝還會接受信徒的,一切可以從頭做起。以上彌迦的信息就是以這種精神來預言的。我們還以這種態度大量地介紹,因為這就是先知的真髓。
上帝不會坐視百姓的患難而不搭救,故而有希望的信息。
在萬民中,那些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要像上主降下來的露水,像滋潤草木的甘霖。他們倚靠上帝,不倚靠人。在列國中,以色列殘存之民要像猛獸在森林獵取食物,像幼獅衝進牧場摧殘群羊,誰也不能抵擋。以色列要征服敵人,毀滅他們。
彌五-
這是在上面警告信息以後的安慰和希望。這一段富於詩意的散文介紹了劫後餘生的以色列人的觀念。在英文(remnant)一個字就交待清楚,在中文卻十分困難。和合本譯「餘民」,一般讀者不懂,是譯經者新創的名詞;現代本的譯者一度考慮「遺民」,就怕誤解作清朝末代皇帝左右的那些人為遺民,而沒有採納;結果用了意義清楚,卻是囉嗦的譯名,而且不能常用,所以五再出現的時候改成「殘存之民」。最好譯名能統一,但是希伯來文喜對仗的句子,本處經文尚能勉強應付。
安慰的信息再度在彌七-中出現。彌迦預言:
我們的敵人(應該指亞述)不必幸災樂禍。……他們曾經問我們:「上主│你們的上帝在哪裡呢?」我們要親眼看見他們被擊敗,像街道上的泥土被踐踏。
彌七-
也許有人要問,以色列何嘗擊敗過亞述?不錯,它沒有擊敗過亞述,但是上帝藉著別的國家(巴比倫)滅亡了亞述。上帝是歷史的主宰(賽四一),他甚至可選召波斯人塞魯士為受膏者(彌賽亞)幫他完成使命(賽四五)雖然這兩句話所說的時間都比較晚,可是這種想法早已有了,到那時才具體公開而已。
上帝的處罰只是暫時的,他終必拯救以色列人,因此,彌迦再度安慰他們:
上主啊,……你赦免了劫後餘生的子民。你不長久懷怒,卻以不變的愛待我們,……你要把我們的罪放在腳下踩碎,拋入海底。正如你古時候應許過我們的祖先,你要對亞伯拉罕和雅各的後代顯示信實不變的愛。
彌七-
這裡再度提到劫後餘生的子民,這本身是一個「末世」的名詞。許多不忠、不信的人已經淘汰了,上帝的愛要臨到這一小撮人的身上。他們的罪得赦免,接受信實不變的愛。就在這末世的教導中全書進入高潮,也是它的結尾。
以賽亞
以賽亞的重要不在於它長的篇幅,而是在它關於以色列受審判以後的救恩以及彌賽亞的預言。這裡也許是最好的地方來解釋「先知」和「預言」。首先,先知不是未卜先知,絕不是算命一類的人,他們是代表上帝說話的人。他們重要的使命在上主要他們怎麼講,他們就怎麼講。預言就是先知所說的話,不是他們的每一句話,而是他們代表上帝所說的話。以賽亞的開場不是一般的開鑼戲,就是最重的對以色列的宣判定罪。上主願意以他的尊嚴地位降格與他的子民來「理論(或和合本的「辯論」)。上主要跟人辯論,誰有資格來做裁決?他只能叫天和地來旁聽了(賽一)。他有這麼重要的信息,甚至把他自己蒙召的經驗「擠」到第六章中去了。
以賽亞的這篇講章,一定禱告又禱告,想了又想,修改又修改,才有這麼一篇鉅作。大部分的先知書都是當年的講章。以賽亞是王親國戚,出入宮廷猶如自己的家門。他的這篇講章一定上自國君下至販夫走卒都能聽,都能說「阿們」。他的引論就不同凡響:「我│你們的上主這樣宣佈:『我親自扶養帶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牛認識主人,驢知道主人餵牠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卻不認識我;我的子民什麼都不明白。』」(賽一-)然後他開始責備「這作惡犯罪的國家,這邪惡敗壞的人民」(賽一)他說:「以色列呀,你們頭破血流,你們的心,你們的頭腦都有毛病,從頭到腳,體無完膚,渾身青腫,都是潰爛的傷痕。沒有人幫你們洗滌,包紮,也沒有人替你們擦藥。」(賽-)罵得好,罵得痛快。然後,他從責備國家、土地、城市,轉而責備宗教。以賽亞自己就是圈內人,所以他的責備是言之有物,錚錚有聲的。我們且看他的講詞:
難道你們以為我喜歡你們所獻的許多祭品嗎?(一)
我不希罕你們獻燒化祭的羊和肥畜的脂肪。(一)
我討厭你們獻的牛、羊,和山羊的血!(一)
誰叫你們拉牠們來糟蹋我的聖殿呢?(一)
我不要你們那些毫無意義的祭禮!(一)
我不要再聞你們所燒的香!(一)
我受不了你們月初的祭禮、你們的安息日、……(一)
我實在討厭你們月初的祭禮和宗教節期;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我不願再背負了。(一)
在大段責備的詞句中,還夾入了上帝柔軟的心腸。即使是一段常說的令人悔改的說話,以賽亞能說得美而動聽:
雖然你們的罪污朱紅,
我卻要你們像雪一樣的潔白。
雖然你們的罪污深紅,
我卻要使你們跟羊毛一樣的白。
賽一
接著他仍忠告國家和領袖,一方面責備,一方面安慰。最後,以警告來結束;即使是結束也是那麼美和有力。
你們要枯萎,像死了的樹,像沒有人灌溉的園圃。枯木一碰到火就燃燒,你們中間有權勢的人也會這樣;他們因自己的惡行滅亡,沒有人能救他們。
賽一-
第一章的控訴雖然嚴厲,但第二章的希望仍是莫大的安慰。這真是上帝的啟示,如果是寫一般文章,我們一定稱它是神來之筆,這本來從神那裡來的信息。第一章責備得凶,第二章安慰得妙。聽了第一章信息的人真不知道以賽亞怎麼收場的時候,就聽到了第二章的信息。短短的五節經文怎能裝得下那麼多的好材料?
在將來的日子,
聖殿坐落的山岡要矗立在群山之上,
被高舉,超越群峰,
萬國要蜂擁而來,
許多民族要聚攏前來,說:
來吧,我們一起到上主的山,
一起往以色列上主的聖殿。
他會指引我們該走的道路;
我們要在這條路上行走。
上主的教訓從耶路撒冷發出;
他的信息從錫安傳播。
賽二-
開始的話是「在將來的日子」它明指著未來,而這將來是帶著末世意味的。「聖殿坐落的山岡」是講山岡,不是講聖殿,而這山岡因聖殿而有地位的,否則它僅是普通山岡而已。無論人在東西南北,只要他到耶路撒冷去,都說「上」。其實耶路撒冷的山並不高,高的是它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正像這裡所說的「被高舉」,所以就「超越群峰」了。
以色列從來沒有夢想過要征服萬國萬民,要別人來「年年來朝,歲歲進貢。」然而他們的上主卻是創造宇宙的主宰,是一切真理的源頭。為此,「萬國」與「許多民族」都來了。他們來是為了「法律(Torah, Law)」,這就是「該走的道路」、「上主的教訓」,和「他的信息」。因為這麼尊貴的寶藏只能從「錫安」的「耶路撒冷」的「聖殿」才能「發出」和「傳播」。
第節更玄、更妙,更理想。在現在的國際社會中,我們不能想像會達到如此目的。前些年還有「唯愛主義(Pacifism│中文也有譯為「反戰主義」、「綏靖主義」)」的提倡,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從大戰結束到現在,幾乎沒有一天在世界的某一角落不在打仗的。所以這些人都心灰意懶,沒有人再鼓吹了。故此,以賽亞的理想一定是在彌賽亞國裡的吧。
上主要解決國際間的糾紛,
排解民族間的爭端。
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
把鎗矛打成鐮刀。
國際間不再有戰爭,
也不再整軍備戰。
賽二
以賽亞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以色列的前途。他在第九章中說得非常清楚。他所說的範圍是「這地區,就是從地中海向東伸展到約旦河東岸,包括異族居住的加利利都要獲得光榮。」(賽九)那時加利利歸屬不久,原先為外邦人所集居的地方。他所說的是整片所謂「聖地」都要獲得光榮。
因為你已經粉碎了他們的枷鎖,
扭斷了抽打他們的鞭子,
折斷了壓迫者的棍子。
正像你從前粉碎米甸的軍隊一樣。
賽九
他的彌賽亞預言又準確,又充滿著希望。他早就說:「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賽七)緊接著,他說:「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個兒子將賜給我們!他要來統治我們。」(賽九)他所說的王是理想的王,世上沒有過的王。他們夢想著大衛王,但是大衛之治也沒有如此的偉大。這是彌賽亞之治,他才能做到這樣完美:
他將被稱為:
「奇妙的導師」,
「全能的上帝」,
「永恆的父親」,
「和平的君王」。
賽九
他將被稱為以上四個尊號,以色列人對名字情有獨鍾。這預言的特質是說,這位嬰兒長大以後,可以完成四方面的工作。其實,四者之一已是我們的萬幸了,更何況四者兼備。他是一個「和平的君王」,
他的王權將繼續增長;
他的王國永享和平。
他要繼承大衛的王位;
他以公平正義為統治的基礎,
從現在直到永遠。
上主│萬軍的統帥決意要成就一切。
賽九
以賽亞無法來形容,只能把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請出來,那就是大衛,但是大衛哪有這麼完美?也許聽道的人會有若干懷疑,以賽亞告訴他們:「上主」,這名字的本身就有帶有恆久不變的因素;再加了「萬軍的統帥」,這名字要說出他的宏偉,他的「萬軍」是天上萬象,所有的天使、天兵、天將,以這身分來允許,一定成功,絕不失信。
他對彌賽亞有更多的描述與期望:
從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
有一位新王要從他的後代興起。
上主的靈要降在他身上,
賜給他智慧、聰明,
賜給他謀略、能力,
賜給他知識和敬畏上主的心。
賽十一-
大衛是人人所等待的一位君王,而耶西又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這種故事為嚴肅刻板的以色列家庭中鍍上一些鮮艷的色彩,否則就太沒有生氣了。那是路得的故事;這麼美而孝順的姑娘一定要有圓滿的家庭生活。古代婦女以生兒育女為最大成就與安慰;因此,我們看到這故事有這麼一段結語:「鄰居的婦女給這孩子(路得和波阿斯生的兒子)取名為『俄備得(「崇拜者」的意思)』。……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親,耶西是大衛王的父親。」古人對家譜有興趣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未始不是對路得的報償。這位新王有上主的靈,這裡我們看到上主之靈的六種功用:智慧、聰明、謀略、能力、知識,和敬畏上主。這裡現代本所譯的「心」字,應為「靈」。從此,我們可以看到新王的能耐了。(參閱賽十一)
以下一段記載才是彌賽亞預言中最有意義的一段,也只在末世才可能有這種願景:
豺狼和綿羊將和平相處;
豹子跟小羊一起躺臥;
小牛和幼獅一起吃奶;
小孩子將看管他們。
母牛和母熊一起吃喝;
小牛和小熊一起躺臥。
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
吃奶的嬰兒要在毒蛇的洞口玩耍;
斷奶的孩子伸手在毒蛇的穴內也不受傷。
在錫安│上帝的聖山上,
沒有傷害,也沒有邪惡;
正如海洋充滿了水。
大地將充滿對上帝的認識。
賽十一-
當我們讀到上面信息的時候,還以為我們回到了伊甸園了呢!人走出了樂園再也回不去了,除非上帝有新的創造,那是在新約中的「在基督裡」。這種理想只有在聖山上才能有。這聖山不會是小小的耶路撒冷城的所在地,看到作者以「海洋」與「大地」來作比喻,這樣的景況不應該只在幾公里面積的山上吧?
這裡我們又逢上了「流亡的人民」,這裡看到了第三個有關英文remnant的名字,因為譯經者不是在編「字典」或「經文彙編」,毋須統一,這裡譯「流亡的人民」頗佳,因為他們就是一群流亡人民,回歸故國。
在那一天,主要再次用他的權能使流亡的子民還鄉;他們要從亞述和埃及,從巴特羅、古實、以攔、巴比倫、哈馬,和沿海各地,以及從各海島歸回故國。上主要升起旗幟,使列國知道他已經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以色列人和猶大人都聚集起來,領他們歸回故土。
賽十一-
以賽亞的活動都在南國,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王的時候講道,前三者為王時,北國尚未滅亡,而希西家當權時,北國已在主前七二二/七二一年戰敗淪陷。很可能在他開始講道時,北國還沒有被擄,但是依情勢看來,亞述來侵是避免不了的,他們那時正在南征北討,打勝了,就把當地人民擄回去做奴工。以賽亞作先知時,年代頗長,所以他眼見北國被擄,南國也受威脅;故此,他有流亡人民回歸之盼望。但是實際上,北國崩潰以後,它的名字從此在地面上消失。因此,以賽亞所說的是末世的盼望,以色列(北國)還能回歸故土。
舊約中沒有教導「復活」,僅有的是以賽亞和但以理(但以理容後討論)。
以賽亞在第廿六章有下面的教導:
但是我們已死的同胞將復活;
他們的身體再有生命。
睡在墳墓中的人將甦醒,高聲歡唱;
正像地上的朝露帶來生氣。
上主要使已死的人再活過來。
賽廿六
這是所謂「單」復活,只有蒙福的人之復活,因為這是多麼美,要甦醒,要再有生命,他們要歡唱,要像朝露帶來生氣。從這描寫看到所有的福氣都集中在他們身上。惡人一定沒有這樣的福氣。直到但以理才有「雙」復活:義人與惡人各有不同的「待遇」,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哈巴谷
在以賽亞和耶利米之間,有一位重要的先知一定要介紹,那就是哈巴谷。他的重要是因為他影響了新約。保羅的羅馬書的主題就是來自哈巴谷,當哈巴谷在無奈的時候,問了許多問題似乎得不到回答的時候,他埋怨上帝。他爬上了瞭望台,深望因為高了若干尺,可以更接近上帝而得到答覆,但是他仍然失望。最後上帝沒有沉默,給了他啟示:「邪惡的人不得存活,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哈二) 這句話是舊約啟示的最高峰,正好像一位女高音唱到了最高音,卻不絕如縷,繞樑三日,到了適當時刻,才見好收場。又好像足球健將盤球在球門的面前,最後在「關鍵」時刻,臨門一腳。他們等待的一刻是保羅的羅馬書;他終究說出了:「正如聖經所說的:『因信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將得生命。』」(羅一)
這些教導雖好,卻與末世無關。但是真的,先知的信息肯定和末世有關;他在三終於說:「我要安靜等候那時刻的來臨。」他不但有機會講,而且講出了每一個人的心聲。
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
葡萄樹也沒有葡萄;
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
田地不產五穀;
即使羊群死光,
牛棚裡沒有牛;
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
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
至高的上主賜給我力量。
他使我像母鹿腳步穩健;
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
哈三-
這是「那時刻的來臨」,雖然不是世界末日,至少也是《希伯來書》作者所說的「末世」,是彌賽亞來臨後的「日子」;才能那麼樣的奇妙。因為「即使」和「仍然」的配合,真是聖經信仰的真諦;哈巴谷又奏出了信仰的最高峰。因為許多的信仰都是在「假如」和「那麼」之中;好比「『假如』你醫好的病,『那麼』我就信從你。」比這好一點的是「因為」和「所以」的關係;「『因為』你那麼樣的照顧我,『所以』我不得不跟隨你。」哈巴谷希望讀者能體味到他的信仰情操,也希望讀者能有如此高超的情操。
三 被擄與回歸時期
南國的被擄是在主前五八七/五八六,而早在五九八/五九七已有第一批同胞被擄,根據王下廿四的記載:「尼布甲尼撒俘擄了耶路撒冷人民以及所有高官和戰士,共一萬人。他又把所有的工匠和鐵匠等都擄走,只留下最窮苦的人。」但是耶利米所列的數目顯然與王下出入頗大,他只有三千零二十三人。如果連以後兩次,也不過四千六百人(耶五二-)。他們的不同有兩個可能:一是計算錯誤,那麼似乎一萬人可能是隨口說的約數,不如耶利米,連零數也報出來;另一可能是耶利米報的僅為男丁數目。在男性中心的社會中,這種說法不無可能。
耶利米
耶利米一生坎坷,他的預言太過真實,不為當局所接受;嗣後,他被拘禁,而他因此「贏得」了「哭泣先知」的雅號。但這僅是他的生不逢辰。他的呼召非常清楚,為了要貫徹他的蒙召,他的患難是無從避免的。
於是上主伸手摸我的嘴唇,對我說:「你看,我把你該說的話放在你口中。我今天授權給你;你要向萬國萬民做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重建,和種植的工作。」
耶一-
為此,他一定要做根除、拆毀、破壞、推翻的工作,而只有像植物那麼樣連根拔起,才能種植;只有拆毀、破壞、推翻以後 ,才能重建。但是根除、拆毀、破壞、推翻是不討好的,是萬人怨的;他被囚禁也是意料中事。耶利米出來說預言的時候,正當約西亞在推行改革,聖殿中發現「第二套法律書」,也就是「申命記」。本書的希臘文,後來的英文名稱(Deuteronomy)都反應這層意義。這時耶利米正當年輕,興奮得不得了,在路上大叫大嚷:
耶路撒冷人哪,走遍你們的大街小巷!
到處詳細觀察!
到市場上搜尋!
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正直忠誠的人?
你們找得到,
上主就會饒恕耶路撒冷。
耶五
這段時期是他的少年得志,興奮愉快,以後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但也因為他的艱苦,他的信息越發老練。
雖然,耶利米歷盡了滄桑,他的信息給人無窮的安慰。他的卅~卅三章,被譽為「安慰篇」。一開始就給讀者極大的希望。
上主│以色列的上帝對我這樣說:「你要把我對你所說過的一切話都寫在書上,因為時候將到,我要讓我子民猶大和以色列回歸故土,重整家園。我要領他們回到我賜給他們的祖先的土地;他們要重新擁有這地。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耶卅-
這段文章僅是大片文章的序曲。全文中不斷提到「時候將到」(卅,卅一、)、「那一天」(卅)、「那時」(卅一)等等。每一段都有精彩的應許。同樣地,對劫後餘生的人有極大的盼望。但是最高峰當然是卅一-,甚至稱它為整本舊約之冠,也不為過。那是他的預言新約。
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與以色列人和猶大人訂立新的約。我親手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以後,曾經與他們立約。我是他們的丈夫,他們卻破壞了這約,新的約和這舊的約不同。我要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裡面,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不再教導鄰人同胞說:『要認識上主』,因為全國上下都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不再記住他們的過犯。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耶卅一-
開始記載「上主說」,結尾又說「上主這樣宣佈了」;換句話說,在這兩者之間的信息確確實實是上帝的話。「時候將到」是什麼時候?沒有說,但是「一定會來」是肯定的。這是一種肯定,一種期望,一種值得等待的允許。這允許直接了當地說:「要與以色列人和猶大人訂立新的約。」為什麼要訂新約?假如舊約依然有效,何必要訂新約?原先的約是在西奈山上訂的。訂的時候非常真實,典禮隆重。(參閱出十九-;廿四-)但曾幾何時,他們一股腦兒都忘了。當摩西在山上接受上帝的訓詞時,他們以為摩西不下來了,要求摩西的哥哥亞倫為他們鑄一只金牛犢,來帶領他們。他們竟坐下大吃大喝,狂歡作樂(出卅二)。等到摩西下山來一看,原來他們還在唱歌,和在牛像邊上跳舞,摩西「禁不住大怒」(參閱出卅二-)。他們在金牛犢面前「大吃大喝」,又「唱歌」,又「跳舞」,足夠引發摩西的怒氣了。但是讀經者不知,摩西之大發雷霆,不僅僅看到他們「狂歡作樂」,而「大吃大喝」正是「立約餐(covenant feast)」,而「跳舞」則為「立約舞(covenant dance)」,「唱歌」是配合立約舞而已。我們在台灣的人應該懂得在原住民中豐年舞與喝酒、唱歌、跳舞與敬神明的關係。以色列人既是與金牛犢「立約」,當然是罪大惡極了。雖然他們悔改,但是惡性難易,始終倔強,不肯就範。
整部舊約中的先知只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回歸(shuv)」,要求回到上主的約中,但是他們老是口是心非,就連碰到民族危機,也僅一時的服從。危險一過,又故態復萌。因此,耶利米提出「新約」;這是真正劃時代的,是徹底創新之舉。
訂立舊約的時候,摩西從山上帶了石版下來,雖然第一次石版摔碎了,再刻第二次;把石版安放在約櫃中,但這是沒有用處的。所以,這次新約要刻在「心版上」,是「放在他們裡面」的(參閱耶卅一)。其內容與舊約完全一樣:「我(上主)要作他們(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卅一)到那時候,他們毋須教導鄰人同胞說:「要認識上主」,因為那是自然而然的。既然大家都認識了,何必再教導呢?到那時候上帝要赦免以色列和猶大的罪,也不再記得他們的過錯(參閱耶卅一)。
這是舊約的最高峰,在此以後,有一些類似的教導,但始終沒有超越這一顛峰的。直到耶穌在最後晚餐才從他口中說出:「這杯是上帝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林前十一)到希伯來書中再度確認,容後討論。這段經文絕對是末世的教導。
以西結
以西結是被擄時期的先知,他與耶利米的分別,是耶利米恰在被擄的當口,他首當其衝,故遭遇到很多苦楚;而以西結雖然有當俘虜之苦,他已在巴比倫,沒有像耶利米被冤屈,關牢獄,受顛沛流離之苦。他的教導同樣夢想著大衛之治(結十一-;卅四-、-;卅六-、-等),也希望以色列與猶大再聯合(結卅七-、四八-等)。但是最大的成就是繼續耶利米「新約」的信息。
我要用清潔的水灑你們,洗掉你們一切的污穢,除掉你們所有的偶像。我要賜給你們新的心、新的靈。我要替你們換心,把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心除掉,換上一顆有血有肉、肯服從的心。我要把我的靈賜給你們,使你們能夠遵行我的法律,服從我的誡命。這樣你們就能住在我賜給你們祖先的那塊土地。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
結卅六-
這是偉大的信息,繼承了耶利米的新約,他響應了耶利米,到底還不能超越他。以西結從新的心和新的靈著手:他知道他們的心是污穢的,又像石頭一樣堅硬,因此他們的心須洗淨,而且要換一顆新的心,有血有肉、肯服從的心。他們還需要上帝自己的靈,以致他們能遵行法律,服從誡命。除了住到祖先的應許之地以外,還能重整所立的約。「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好像交響樂中的旋律不斷在樂曲中重複出現。
以西結有他自己的長處,一個天才即使身處國外,卑微到只是一名俘虜,他還能學到很多東西。以他的第一章來說,每一個聖經讀者第一次接觸這段經文,一定覺得十分怪異,好像在聖經中從未見識過這種描寫。假如有一個畫家照他所描述的畫出來,準是「四不像」。這些活物,這些翅膀,許許多多的眼睛,輪子,輪子中的輪子等等,無非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的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也許讀者要說,為什麼不簡單地告訴我們這些真理?太簡單就缺乏深度,沒有活力,不夠美了。這也許跟他在巴比倫常見到的藝術品有關。這就是我在本段開始所說,他在巴比倫學到許多當地的文化。
另外,以西結的預言中也著重上主的日子,雖然沒有用這名詞,但是它的意義是存在的。
至高的上主這樣說:「災難要接二連三地臨到你。完了,終局迫近了。你完了!以色列人民的終局到了。山上的祭壇不再有歡慶的時辰,只有混亂;那日子快到了。」
結七-
這預言特別提到「那日子快到了」,顯然是「上主的日子」,特別在七再提到「災難的日子到了」,這裡的日子顯然不是福而是禍,這是「上主發烈怒的日子」!(七)
以西結的預言中最有希望是在卅七章,「上主的大能臨到我;他的靈帶我到山谷中。」(結卅七)
那山谷中到處是骸骨。他帶我走遍山谷;我看見山谷裡堆滿了極其枯乾的骸骨。他對我說:「必朽的人哪,這些骨頭能再活過來嗎?」我回答:「至高的上主啊,只有你才知道!」他說:「要向這些骸骨說預言,告訴枯骨要聽上主的話。要告訴他們,我│至高的上主對他們說:我要吹一口氣進你們裡面,使你們再活過來。我要使你們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我要吹一口氣進你們裡面,使你們再活過來。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於是,我遵照上主的命令說預言。正說的時候,我聽見了瑟瑟的聲音,一陣騷動,骸骨彼此連結起來。我看的時候,骸骨開始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但是軀體沒有呼吸。上主對我說:「必朽的人哪,你要向風說預言,告訴它,至高的上主這樣說:「從四面八方吹來,吹進這些軀體,使它們活過來。」
於是,我遵照上主的命令說預言,氣進入軀體,軀體就活過來,站立起來。他們的數目多得足夠編成軍隊。上主對我說:「必朽的人哪,以色列人正像這些屍體。他們認為自己非常枯乾,沒有希望,沒有前途。所以,你要向我的子民以色列說預言,告訴他們,我│至高的上主這樣說:我要打開你們的墳墓,把你們帶出來,領你們回到以色列本土。我打開你們的墳墓,領你出來以後,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我要把我的氣息吹進你們裡面,使你們再活過來,讓你們住在自己的土地上。」
結卅七-
這段預言的終結是:「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我說了,一定實行。我│上主這樣宣佈了。」(卅七)在這麼長的一段記載中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以色列僅是一些枯乾的骸骨。這是多麼生動的描寫!是活人像枯乾的骸骨,還是真的枯乾的骸骨?在宗教的領域中不需要問那麼科學的問題,「枯乾的骸骨」就是「枯乾的骸骨」,已經枯乾了的再也活不過來了,但是主能讓他們再活過來。
關鍵在於「要向這些骸骨說預言」,說上帝的話;關鍵在於「上帝要吹一口氣進你們(那些骸骨)裡面」。當上帝吹氣,那些骸骨有「瑟瑟的聲音,一陣騷動,骸骨彼此連結起來。」但仍舊是「死」的,直到上帝命令先知向「風」(現代本註:氣、靈、風,希伯來文為同一字)說話,讓風「吹進軀體」,軀體再「活過來」,而且「站立起來」,「他們的數目多得足夠編成軍隊」。
上帝是在講枯乾了的骸骨嗎?當然不是,死了的,枯乾了的骸骨有什麼好講?講的是:「以色列人正像這些屍體。他們認為自己非常枯乾,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結卅七)這才是畫龍點睛整段預言的精髓。那麼「打開你們的墳墓」不是真的墳墓,而是閉塞在自我的絕望中。上主應允他們回歸到自己的土地上。
以西結另一個希望是耶路撒冷聖殿。那是有年月日記載的,無論怎麼樣,這是比真實還要真實的宗教期許與盼望。
我們流亡的第二十五年,也又是耶路撒冷陷落的第十四年正月初十日,上主的大能臨到我身上,他把我帶走。在異象中,主帶我到以色列地,把我放在一座高山上。我看見眼前有彷彿一座城的建築物。他帶我到那裡;我看見一個人像銅一樣發亮,手裡拿著麻繩和木尺,站在門口。他對我說:「必朽的人哪,你要仔細看,留心聽,專心注意我給你的指示,因為這是我帶你到這裡來的目的。你要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訴以色列人。」
結四十-
從這裡他開始敘述「我看見」的一切:他看見東門、北門、南門、外院、內院、廂房、聖殿、聖殿邊上的建築物;周圍的尺寸,然後看見祭壇、祭司,又講到上主的土地、君王、節期、聖殿流出來的水,再回到耶路撒冷的城門。這個異象整整講了九章:從四十~四八。我們可想像以西結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講道,(參閱結一)他每次講道的時候,有一大群同胞,流亡的奴工,辛苦了一天,吃飽了飯,在河邊歇息、聽道。那裡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但都是一群失魂落魄的、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猶太人。只要以西結一開講,他們就聚集了一大群人來聽。他是有魅力的,又是先知,又是祭司(參閱結一:以前先知和祭司如同水火的情結解開了,這是被擄的一大成就,他能一人身兼二職),管轄他們的巴比倫人來監視他們,聽到好比「枯乾了的骸骨」等信息覺得很無聊,也就任憑他們。這一次也許在流亡的「難民」中早就預告,他們的「領袖」以西結要講他看到聖殿的預言了。於是他們便攜老扶幼、一傳十、十傳百地聚集到河邊來,他開始講到最近被上主「臨到身上」,在「異象中」看到聖殿的異象。這些人有許多是過去聖殿的朝拜者,朝拜的是所羅門聖殿,有許多只有聽長輩們述說,這到底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這些人中有些是親眼看見耶路撒冷淪陷的,不但城被攻破,連聖殿也被那群野蠻的巴比倫人拆毀了。這是「士可忍,孰不可忍」的經驗,在許多虔誠子民的心中,是多麼沒齒難忘的慘痛經驗。
不要以為那是枯燥的材料,河邊的群眾心中的影象是新鮮的,在那些「亡國傷心人」中是清楚到不能再清楚的景象,那些回憶使得老一輩的人低聲飲泣,而年輕人則是津津有味,非常有趣,是他們夢中想像要去的地方。比大陸未開放前臺灣的下一代聽上一輩們講遊漓江、及「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還要有趣。因為我們僅是好奇,他們還有宗教與愛國情操在裡面。年長的淚眼婆娑地告訴年輕人,以西結所敘述的一切正是那個他們曾經去過的地方,老伴們彼此擁抱,傾聽以西結細說聖殿的結構與組織。那是一篇萬分感人的講章,聽著以西結不斷地重複著:「那人領我……」彷彿他們自己也親臨其境,直到他說到土地,那些人的心被提到最高潮,他們的希望因著以西結的預言被點燃了起來。
這是以西結時代的猶太人對祖國未來的希望!先知之所以成為時代的先知就是因為他能掌握時代的脈動和需要。那群迦巴魯河畔的傷心人聽得如癡如狂,在失望的人生中,這種熱忱蕩漾了許多苦難的時日,也許我們認為這聖殿是物質的,預言將來的第二聖殿是「永遠屹立在他們的土地上」(結卅七-),又說:「我要永遠住在你們中間」(四三-)這是「主的聖殿」。而他對末世的希望尚不僅於此,我將以六個「知道」和五個「永遠」來結束這位偉大的、在苦難中上帝賜希望的先知。
緒 論
「神學綱要」一路寫來已經到了完結篇。這一部分的神學,基督教會稱之為末世論。很多神學教科書正名為末事論。其實無論是末世或者末事,我國人讀來都是格格不入的洋文。英文或其他歐洲文字都可音譯,解決了他們最大的難題,但是中文沒有辦法,一定要翻譯出來。從原文說來,自然末事較好,而且希臘文原文是「中性」,更肯定了「末事」的名詞,然而末世已經非常不中國化了,末事更加不為國人所了解,故暫用「末世」。在這題目下,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末世』要發生的『事情』」。
壹 基督信仰的歷史觀
基督信仰的歷史觀是直線的,...
作者序
自序
說來慚愧,從《神學綱要》卷一(一九七六出版),到今天出版卷七已經三十餘年了;離開卷六(二○○七),也已經二年有餘了。我真盼望這七本書是我花了三十餘年的精心傑作,可是事實不然,在這三十餘年我另寫了三十五本書,還有《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和修訂,《聖經和合本》的修訂工作。感謝主,就是因為這些工作,讓我在其他許多煩忙的工作中,沒有離開學術的研究。
我說其他煩忙工作,一點也不假;除了教牧工作和一些委員會的工作(我從來不當掛名委員)以外,我還在一個時期、擔任了一份工業發展和新聞獎助的工作。也許有人說,那是「能者多勞」;我自己可用一句上海的俗語,這是「豬頭肉三不精」。也就是說,甚麼都不精,甚麼都沒有做好。
虧得主的恩典夠我用,讓我活到了九十歲,齒牙都是假的,尚能咀嚼。一度不能健步如飛,也不能上飛機把手提行李放到機中上面的艙裡,可是一年以後,又能走路,能拎重東西像平時一樣了。我本來就在吃高血壓、通心臟,淡化血液等的藥(沒有一部機器用了九十年還可以用的。吃一點藥還能用,已經感謝主了。)後來醫生知道以後,覺得很奇怪。核子檢查等都不能說明突然進步之原因。於是,主治大夫決定「到裡面去」看看。那一天「如臨大敵」,簽了一大堆的字,也由家屬代表簽字。我要求局部麻醉,所以醫師們的討論我聽得清清楚楚。過了一會兒,我只聽主治大夫笑了,大家都笑。他說:「出來,好嗎?」顯然大家都同意,就「出來」了。後來,大夫告訴我:「三根主要血管,兩根正常;第三根有部分堵塞現象,說明了一度你走路緩慢,不能拎重東西的現象。但是因為這一根有問題,於是血自動找到另一根小血管來代替那根主要的血管,現在它越來越粗,很管用,代替的任務不錯,所以不必做任何的人工手術。」真正感謝讚美主,上帝幫我開啟了「另一條心導管」,使我健康,能為主盡上心力,為主作工。
也正因為這份健康,使我能把這《神學綱要‧卷七》陳獻給諸位讀者。
自序
說來慚愧,從《神學綱要》卷一(一九七六出版),到今天出版卷七已經三十餘年了;離開卷六(二○○七),也已經二年有餘了。我真盼望這七本書是我花了三十餘年的精心傑作,可是事實不然,在這三十餘年我另寫了三十五本書,還有《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和修訂,《聖經和合本》的修訂工作。感謝主,就是因為這些工作,讓我在其他許多煩忙的工作中,沒有離開學術的研究。
我說其他煩忙工作,一點也不假;除了教牧工作和一些委員會的工作(我從來不當掛名委員)以外,我還在一個時期、擔任了一份工業發展和新聞獎助的工作。也許有人說,那...
目錄
目次
自序
末世論 註:本書所引用的《聖經》經文,主要取材自「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緒論
第一篇 聖經中的教導
第一章 舊約中末世的教導
第二章 兩約之間的末世教導
第三章 新約中的末世教導
第二篇 近代新約學者對末世的認知
第四章 近代各家對「末世」的學說
第三篇 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五章 千禧年
第六章 另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七章 結論
目次
自序
末世論 註:本書所引用的《聖經》經文,主要取材自「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緒論
第一篇 聖經中的教導
第一章 舊約中末世的教導
第二章 兩約之間的末世教導
第三章 新約中的末世教導
第二篇 近代新約學者對末世的認知
第四章 近代各家對「末世」的學說
第三篇 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五章 千禧年
第六章 另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七章 結論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