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你聰明育兒,運用科學教養法,全面激發孩子大腦5大領域!
★李貞慧(水瓶面面)|親職作家暨兒童文學閱讀推廣者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齊聲好評!
人工智慧時代光速來臨
你的孩子需要的將不是學校看重的技能
而是——未來世界看重的能力!
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創意腦=未來制霸
給寶寶聽音樂,真的能提高他的智力嗎?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開發右腦?
如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很愛發脾氣,怎麼辦?
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爸媽心中最想知道的育兒法,
理科爸爸Dr.魏,有根有據的給你最強建議!
別懷疑,每個孩子的原廠設定都是聰明寶寶!
但是為什麼在長大後,會出現那麼多的差異?
原來,關鍵就在於你採用了什麼樣的教養方式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判官——
Dr.魏教你聰明育兒,運用科學教養法,全面激發孩子大腦5大領域,培養表達能力、創意能力、思考能力、專注能力、情緒理解能力、語言能力、運動能力,讓孩子擁有面對未來的堅強實力!
十幾二十年前,沒人能預測到今天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會如此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樣,十幾二十年後,當你的孩子長大、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又會發生哪些新的變化,出現哪些新的工作,又有哪些東西會消失?我們誰都無法預料。
然而,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未來生存需要的基礎能力不變,也就是指孩子的思考能力、專注力、情緒理解和表達能力、語言發展能力、運動能力和音樂繪畫等創意能力。
本書把這些能力區分為大腦的五個方面: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創意腦,書中分項切入,讓你了解如何根據孩子大腦發育規律,給予分量剛好、時間點剛好、獎懲剛好的教育方式,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發展相應的能力。
方法用對,孩子長得好,你也可以樂在其中,而且不必再憂心未來如何變化,五個方面均衡發展的孩子,能夠更迅速適應未來、掌握未來!
作者簡介:
魏坤琳
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州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曾獲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支持,入選青年長江學者。在中國一檔熱門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擔任「科學判官」的評審角色。
教書研究之餘,致力於腦與認知科學知識傳播。自從兩個女兒出生後,與一群科學家朋友共同發起了新型科學養育計畫——愛貝睿未來腦計畫。透過有聲講座、影片課程、App育兒指導等多樣化的方式,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學養育知識。
章節試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經常有家長問我:「Dr.魏,我家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在幼稚園裡不好好聽課,在教室裡走來走去,被老師批評好多次了。孩子在家裡也是,不要說讓他看書、讀繪本、寫作業,就是玩玩具,也經常是玩一會兒就丟到一邊了,他是不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啊?」
不要焦慮,更不要急著懷疑孩子有什麼問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現象。你想想,假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教室裡一坐就是一小時都不動彈,回家做作業,一口氣做了半小時都不偷懶,那你是應該放心加開心呢,還是應該擔心他有什麼和其年齡不相符的問題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他還只是孩子呀
為什麼孩子注意力差?這跟孩子大腦發育的規律有關。大腦中負責注意力的主要是額葉區和一些相關腦區(譬如頂葉、小腦)。額葉區就是我們額頭後面的那個腦區,它管的事情非常多,包括執行控制和衝動抑制等。前額葉是掌管理智腦最重要的區域。如果成年人的前額葉受到損傷,將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理性思考問題,也不能控制情緒。而小孩呢?他們的這一區域恰恰發育得比較遲緩,要到二十歲之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因為孩子大腦的這一區域沒有發育完全,我們就不能對孩子的注意力有太多要求。孩子可以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間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延長的,一般來說,兩歲寶寶可以專注幾分鐘,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到二十分鐘左右。不過,這不是一個嚴格的時間標準,就算你的孩子沒有達到這個時間區間,也不要緊張。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會因為不同的情況而發生變化,有的時候任務太難,專注時間就比較久;有的時候任務簡單,專注時間就比較短,這個時間彈性是很大的。如果你很想瞭解自己孩子的注意力水準,可以試試我們未來腦計畫App選項上的相關評估。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般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想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沒有方法呢?當然有!
這裡給你幾個方便實用的建議。
外在環境:減少外源性刺激
少干擾孩子
我經常看見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注,恨不得每時每刻都要指導孩子這麼做或者那麼做。譬如,孩子在紙上隨便畫畫,家長坐在旁邊,一邊看一邊著急,「哎呀,這個太陽畫得也太不圓了,都扁了,你要注意圓的長度跟寬度要一樣!」「你這個草地怎麼沒塗色呢?你注意過草地是什麼顏色嗎?」其實孩子自己在集中注意力,反倒是家長在旁邊各種干預,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
還有的家長總是忙於教育孩子,生怕孩子錯過每一個學習機會。譬如在遊樂場裡,孩子在溜滑梯、吊橋之間正玩得不亦樂乎,家長一把拖住他:「寶寶,快看,這溜滑梯上寫著英文呢,s-m-i-l-e,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smile,就是微笑的意思,你要記住呦!」或者是,「寶寶,你要注意看,你看這溜滑梯上畫的花是不是很漂亮?你要學習人家是怎麼畫的哦!」其實孩子這個時候正在集中注意力玩,這種玩也是學習,卻被家長打斷了。你說孩子被這樣干擾來干擾去,他真的學得進去嗎?最後可能他既沒玩好也沒學好。
還有的家長想起一件是一件,只要他想起了什麼,不管孩子在做什麼,都要先做他想起來的事。譬如他忽然想起孩子今天還沒吃水果呢,也不管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看繪本,削個蘋果就端過去了,「哎,寶寶,來,先吃個蘋果,你要注意營養哦。」
這幾個負面例子都是為了說明家長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不要過度干擾孩子,而要真正注意孩子的需求。
孩子一歲之前,很難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視覺或者聽覺上的刺激打擾;到了三四歲,才慢慢學會過濾一些干擾,集中注意力。如果家長比較強勢,喜歡指揮孩子做這做那,那麼孩子就只能整天跟在家長的注意力後面轉了,還可能養成注意力一會兒飄到東一會兒飄到西的壞習慣,沒空發展自己的注意力了。所以,在孩子發展注意力的時期,如果時不時地被打斷,他的相關腦區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大腦也無法鍛鍊排除干擾的能力,那就等於扼殺了他學習的機會,阻礙他注意力的發展。記住,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項就是,當你看到他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打攪他。
排除環境裡的干擾因素
你需要孩子專注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為他提供一個做這件事情的合適環境。
這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內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的影響。孩子對外源性刺激(譬如環境的刺激)的抑制能力較差。譬如,把孩子放在一個開著電視或者滿是糖果的房間裡,我們很難強迫他專心讀書,不做別的事情。所以,想要孩子集中注意力,我們可以用物理方法,給孩子營造一個沒有那麼多刺激的微環境。具體操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先把他的房間收拾好。事先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想玩的,如果孩子說想玩某個玩具,那就只留下這個玩具,其他玩具要麼都拿出去,要麼收拾在櫥櫃裡。這樣他沒有那麼多環境刺激,自然就能集中注意力只玩這個玩具了。如果他的房間裡到處都是好玩的,到處都是吸引他注意力的東西,那他其實就跟進了大觀園一樣,注意力當然會到處游移了。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你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是你的行為本身就在讓他不停地分散注意力。你要給孩子創建一個好的微環境,這樣才能鍛鍊他的注意力。
家長要做專注的榜樣
這個微環境裡有一個最大的變數,對孩子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是非常有影響的,那就是家長。家長能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專注的榜樣?孩子最愛模仿大人了,他的行為模式受家長的影響非常大。你就算做到了前面講的兩點,孩子做作業時你也不打攪他,但你坐在他旁邊玩手機,一會兒看看微信,一會兒看看影片,一會兒玩玩小遊戲,孩子是會注意到你的。「媽媽雖然身體坐下來了,但她的心一直沒坐下來,那我幹嘛要一直坐得住呢?」孩子會學大人的行為模式,如果你坐立不安,怎麼讓孩子變得專注呢?所以你也要盡量變成一個專注的人!而不是孩子在專注,你在旁邊表演不專注。
我一直宣導的理念就是「育兒育己」——透過教養孩子,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專注,那不是一舉兩得嗎?所以,下次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你就別玩手機了,拿一本書在他旁邊坐下來,聚精會神地看書吧。
內在驅動:提升內在專注力
前面說了,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內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影響,以上三個方法都是減少外源性刺激,來防止注意力被干擾。要讓孩子真正專注,還得靠他由內而外地去改變自己的注意模式。
那怎麼讓孩子自發地專注於當前的事物呢?很多家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逼,逼著孩子坐在那裡做作業,一坐就是一個小時,不許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你想想,如果孩子真的專注,那一點作業他頂多半小時就做完了,為什麼他坐在那裡一個小時還沒有做完呢?那是因為他的身體雖然坐在那裡,但是注意力早就「雲遊四方」去了,心思根本就沒放在作業上!
所以,專注是逼不出來的。要讓孩子真正專注,還得靠引導,就是經常性地讓孩子專注於他當前的小任務,時間一長,他的專注力就練出來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怎麼引導呢?先想一想:你的孩子什麼時候最專注?
關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家長的答案跟我的一樣:他玩遊戲的時候最專注!
向遊戲設計學習
遊戲的設計大有學問,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即一個活動能夠強烈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必須做到三點:第一,有明確的目標;第二,難度跟人們的能力相等;第三,有及時的回饋。恰恰遊戲就符合這三個條件。滿足這三個條件,孩子就會自動進入專注狀態。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叫「心流」(英文是flow,所以也有中國學者把它翻譯成「福流」),由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它是一種讓人能夠全神貫注在當前任務的狀態,是專注力的最高境界。
下面就來看看遊戲是怎麼吸引我們的專注力的。
第一,遊戲都有明確的目標。「憤怒鳥」,就是要以盡可能少的小鳥,打到盡可能多的豬;「俄羅斯方塊」,就是方塊從螢幕上方掉下來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消掉它們。大部分遊戲除了最終目標,還設置了各階段的小目標,完成就給你計積分、送小禮物等,這樣你每時每刻都有個小目標,當然會動力十足,全力投入。
再來看看我們給孩子安排的任務,經常是目標不明確。譬如你要孩子彈鋼琴,常常只是說:「快去好好彈鋼琴!」你是大人,明白這個任務的意思,就是要拿出鋼琴譜來,按照老師教的進度,把上次學的譜子練得再熟一點,再預習一下下次要學的譜子。可是孩子不知道啊!他不知道你說的「好好彈琴」具體是什麼,所以你要幫他分解任務,把那些小目標說清楚。你可以說:「來,我們練這個譜子,先從這個小節開始,先彈一遍聽聽。」這樣他才能有個明確的目標。
孩子的理解能力跟大人不一樣,如果你給他的目標不夠明確,他就會糊塗。哪怕是你覺得很簡單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幫他把任務分解開來,讓他每次專注於一個小目標,這樣他才容易集中注意力。
第二,遊戲的難度和孩子玩遊戲的能力相等。沒有哪個遊戲是一上來就打大魔王的,肯定都是先易後難,而且基本上都有過關的設計,一關比一關難,這樣就能保證你不會覺得太容易,玩一會兒就覺得無聊;也不會覺得太難,玩一會兒就感到很受挫,想放棄。於是,在不知不覺之中,你的程度越玩越高,當然也就越玩越喜歡玩了。
我們給孩子分派任務的時候也要考慮對應的問題。有些家長給孩子安排任務時,往往是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殊不知這個任務對自家孩子來說太難了,遠遠超出了孩子目前的能力。譬如:「哎,你來把這段鋼琴曲學一下!什麼?太難了?有什麼難的!你班上的小明昨天都上台表演這個曲子了!他能做到,你肯定也能做到!」你逼著孩子去挑戰過高的難度,結果往往是他在練習中找不到成就感,本來還有的一點興趣慢慢也被磨沒了。
所以,在給孩子安排任務的時候,你要瞭解孩子當前的能力水準(這個看看他的反應就知道了),給他設定合適的目標。什麼樣的目標才算最好呢?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跳一跳,搆得著」、正好比他目前的能力稍稍高一點點的目標。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近側發展學習區」,即有一點挑戰,但是努力一下又能戰勝這個挑戰,這樣的難度最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在達到這個難度之後,再提升一小步,跟玩遊戲一樣,一關一關地慢慢來。忽然有一天孩子會發現,「哇,我都這麼厲害了!」於是他從不斷地提升難度之中找到了成就感,就更喜歡這個活動了,以後做起來也會更專注。這樣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第三,遊戲都有及時和全面的回饋。你遊戲玩得是好是壞、剛才那個動作對不對,你在遊戲中立刻就能知道,而且立刻就能調整。譬如你玩「憤怒鳥」,一隻小鳥彈出去後,一隻豬也沒打到,或者你玩「俄羅斯方塊」,一個方塊掉下來,搭成一個特別糟糕的形狀,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且你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調整。這就是遊戲的及時回饋。大部分遊戲都是時刻在給積分或者小禮物,這樣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玩得好時就特別開心,繼續玩下去,即使玩得不太好,也能立刻調整改正,這樣你就會樂此不疲。
很多家長讓孩子做事時,只是安排個任務,然後就把孩子扔在那裡不管了。這麼做是不恰當的,你可以換一種方式,譬如孩子彈鋼琴,你可以這樣指點評論一下:「這一段彈得不錯,節奏比上次掌握得好!」「這一段的指法還要注意,你看,手指要這樣。」哪怕你對鋼琴不太懂,你也可以做些粗略的評語:「我覺得這個彈得挺好聽的。」「嗯,這一段好像沒有上一次彈得好,不太順暢。」這樣的回饋比較具體而且及時,這些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有兩種父母不可取,一種是只管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讓他坐在鋼琴前不動,但是對他彈琴的表現卻沒有任何回饋。另一種是只提供負面回饋,孩子彈得好,沒有表揚,彈得不好,各種挑剔都來了:「你這個音符又彈錯了!」「你看你,這一段練了三遍還沒彈順?」這種回饋是扭曲的回饋,只有對孩子做錯了的回饋,沒有對他做對了的回饋。這不但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且不利於他隨時利用回饋進行調整,導致孩子很快就沒有動力繼續堅持了。所以,你的回饋不但要 及時和具體,還要注意不要有太多負面的回饋。
三個竅門提升專注力
總結一下,你在給孩子安排任務時,要使用三個竅門:第一,給孩子的目標要明確;第二,任務難度要與孩子的能力相等;第三,及時給孩子回饋。滿足這三個條件,孩子就會自動進入心流狀態。人在心流狀態中是一種正循環——因為專注,所以能力提高很快;因為能力提高,所以更加專注。這才是由內而外的、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根本方法。
怎麼用這三個竅門呢?我剛才已經用學鋼琴的例子做了說明,下面我再舉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讓孩子做作業。
首先,你要幫孩子把目標具體化。有些家長把孩子往桌子前面一按,然後就下命令:「給我做作業!」這個命令對於成人很好理解,不就是把作業一個一個地拿出來做嗎?但是孩子不一樣,他會想:「做作業……做一個手工藝,畫一幅畫,或者去跳繩,到底做哪個呢?」你看他坐在那裡出神,覺得他好像是注意力渙散了,其實是他困惑了,拿不定主意具體要做哪個。
所以,你需要幫他定目標,你可以說:「今天有什麼作業?哦,有手工藝,有畫畫,還有跳繩。那你想先做哪個?不知道?那要不先做手工藝吧。我們來看看,到底要做什麼樣的手工藝?」接下來,你可以跟他一起研究做手工藝的要求,幫他把這個大任務拆成小任務,你可以說:「哦,要用彩色的紙做一個小動物。那你要做什麼小動物呢?小貓?好啊,我們來看看做小貓需要什麼?」
好,這時就進入第二步了,就是為孩子挑選適度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注意,你為他分解的那些小目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如果孩子已經能自己做好手工藝小貓,你就不用管他了,讓他自己去做就好。如果他的能力還不夠,你也只提供適當的幫助,讓他剛好稍微動點腦筋就能完成任務,此時他會很有成就感。
第三步,在孩子做手工藝的過程中,你要適當地提供回饋。當然,這個回饋不能老是批評,譬如有的家長很喜歡批評:「哎呀,你這個貓臉太扁了。」「你看看,這個眼睛畫成什麼了,這不是貓眼,成狗眼了!」最好的做法是,批評的同時,溫和地給孩子具體的建議:「這個貓臉有點扁了,你可以把它重新剪得圓一點兒嗎?」最重要的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嗯,這個鼻子畫得特別像,鼻子是貓的重要特徵,跟其他很多小動物都不同。」「哈哈,我覺得你這個貓額頭上的『王』字很有創意,現在你這隻貓就像一隻老虎嘍!」
你看,有這樣及時而具體的回饋,孩子怎麼可能不愛上做作業呢?肯定是越做越喜歡,越做越專注。
✽Dr.魏的小叮嚀
想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靠逼迫他,而是得引導孩子,讓他發自內心地願意專注於當前的任務。其實這不難,就是用三個竅門:第一,給他設立明確的目標;第二,任務的難度跟他的能力相等;第三,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回饋。這樣可以讓孩子自發地集中注意力,而且水準也會很快提升。
不僅是做作業,其他的事情,譬如學游泳、下圍棋、讀書、聽英語,任何你需要孩子學會的任務,都可以用到這三個竅門。作為成年人,你是不是也有注意力很難集中的時候?你也可以用這三個竅門分解並完成你的任務!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經常有家長問我:「Dr.魏,我家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在幼稚園裡不好好聽課,在教室裡走來走去,被老師批評好多次了。孩子在家裡也是,不要說讓他看書、讀繪本、寫作業,就是玩玩具,也經常是玩一會兒就丟到一邊了,他是不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啊?」
不要焦慮,更不要急著懷疑孩子有什麼問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現象。你想想,假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教室裡一坐就是一小時都不動彈,回家做作業,一口氣做了半小時都不偷懶,那你是應該放心加開心呢,還是應該擔心他有什麼和其年齡不相符的問題呢?
孩...
作者序
引言
零到六歲的大腦可塑性那麼強,你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你真的瞭解大腦嗎?
二○一一年,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我開始關注市面上的兒童教育知識。出於科研工作者的本能,看到跟「腦」有關的知識時,總會多關注一下,結果卻發現,市面上很多號稱「指導幼兒發展的腦科學」裡,有很多流傳甚廣的謠言,譬如:
「大腦只開發了10%」——我們的腦細胞占大腦重量的10%,但不意味著你的大腦能力只開發了10%。大腦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撐結構和細胞,也非常重要。
「右腦開發」,說右腦比左腦容量大一萬倍,還傳言左腦是關於運算、邏輯思考的,學校教育都是在開發左腦,所以我們要開發右腦——這是對腦科學的誤讀。我們的大腦的確有分工,但不代表我們的右腦需要刻意的開發。
還有關於「能否搖晃嬰兒」,網路上有兩種聲音特別極端。網路上流傳過一個影片,劇烈動作拉扯小孩給寶寶做健身操,宣稱給大腦足夠的刺激,促進其發育。另一種聲音來自某育兒百科,有個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所謂科學經驗,說抱起嬰兒不要搖晃,不要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事實上,有規律的晃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前庭感受器,這是感知頭部角度和身體加速度的重要知覺。全世界每個角落、每種文化下的小孩都希望被父母晃動,有規律的晃動可以給大腦有規律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安撫孩子。當然,不能劇烈搖晃,因為孩子的大腦像果凍一樣脆弱。
你看,市面上流行著太多關於腦科學的誤解,更糟糕的是,很多機構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奠基於此。要知道,目前很多流行的育兒體系都是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建立的,那個時候沒有腦科學,沒有認知科學。如果一個教育體系從根基上就錯了,在實踐中可能就會有很大偏差;如果一個孩子年幼時獲得的養育方案就出現偏差,那麼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因為,零到六歲是人類大腦發育非常關鍵的一段時間。
我們的寶寶在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時就出生了。一方面,人類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大腦;另一方面,受產道的限制,人類的寶寶必須早一點出生,這樣母親才能順利分娩。新生寶寶的腦重只是成年人的25%,之後疾速發展,三歲時就達到成年人的85%,五歲時是95%。大腦發展可不光是重量上的變化,也不光是腦細胞數目的增加,最關鍵的是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接,連接的部位叫「突觸」。神經元之間透過突觸交換資訊。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大腦裡突觸的數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七百至一千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的連接,三歲時連接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大腦某個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對於這樣的修剪過程非常重要,特別是孩子在零到六歲早期發育的時候。所以我們說,孩子的早期經驗及其在幼年時期獲得的教育,能影響他的一生。
聰明養育,從腦開始
你可能沒辦法想像,大腦、大腦功能與孩子的表現之間有什麼關係。我舉兩個例子:為什麼有的孩子反應敏捷,有的孩子卻處理資訊速度慢呢?因為他們的「工作記憶」不一樣。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生氣就大哭大鬧哄不住,有的孩子可以被安撫好?因為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不一樣。
當前科學界大多數人士認為,人的大腦是一個巨大的網絡,又可以分成幾個子網絡,其中神經元相互連接,這也構成大腦運算的基礎。對於人類的神經網絡,腦科學上有不同的分區方式和分類體系,譬如執行控制網絡、突顯網絡、預設模式網絡、注意網絡、軀體運動網絡等。
正是基於大腦發育特點和規律,我和一批科學家朋友構建了一個新型兒童教育體系,把兒童早期教育中家長最應該重視的內容概括為五部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這五腦涵蓋了非常重要的五大類核心能力,譬如智力腦的核心能力包括感知覺、記憶注意、執行功能與問題解決。怎樣培養孩子的這些核心能力呢?我們為家長提供了相應的養育方法和建議。
譬如,本書第三部分提到:「工作記憶有點像電腦裡的RAM(隨機存取記憶體),雖然能幫我們短時間內保存資訊,但它是有限的。如何擴大記憶體,讓我們可以一次性處理更多資訊呢?一個可能的方法是透過手勢。這是因為,我們聊天的時候,雙手動作就像是在做輔助,可以幫我們最大限度地減少認知負荷,給我們騰出更多的記憶空間。所以,孩子在做一些口頭任務、多執行緒任務,譬如演講、背誦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動動手,用手勢把想法表達出來。」第五部分則會告訴你:「人腦的工作記憶非常有限。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呢?就是大量練習,把複雜任務練到自動化,使它成為一個整體,很容易儲存。」再譬如,怎樣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書裡,我會告訴你情緒三步走的方法,教你幫助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平靜下來,並反思情緒。
看到這裡,你也許能感受到,我們在建構一個新型科學養育計畫,它基於腦認知科學,是循證導向,而非經驗主義導向;以家庭為單位,而非單單教育孩子;側重培養孩子的底層核心能力,而非傳統的學科能力。我相信,這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贏在未來,因此這個計畫的名字,就叫「未來腦計畫」。你手上的這本書,是「未來腦計畫」的組成部分之一。除此以外,還有兒童玩具、大腦評估、線上課堂等形式。
陪伴寶寶飛向未來
生命從不倒行。請你相信科學的力量,相信人類這十幾年間在腦科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重大發現和反覆運算,和我一起踐行聰明養育、科學養育。在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科學的時刻,可能比你想像得要多。
譬如,有很多科學研究致力於弄清楚人類智力的神經基礎在哪裡。有的人智商高,他的大腦結構有什麼不一樣?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大腦連通性不一樣,也就是說同樣是解決一個問題,每個人大腦的啟動不一樣,大腦的子網絡之間的配合不一樣。人類認識世界,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基於已有的公理、定義等進行邏輯演繹,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可以用數學把複雜的事物抽象出來,這是用數學建模的一種思考方式;可以像科學家一樣,提出假設,再透過實驗驗證;還可以收集數據,衡量數據,破除自己的偏見,公正地認識和評價事物。每種思考方式都涉及多腦區的協同,掌握多種方式,就能更理想地利用大腦。這是我們平時就能教會孩子的,用多種思考方式探索世界。
再譬如,人的身體要適應晝夜節律,大腦也需要適應節律。大腦的節律性與其運行效率密切相關,深遠地影響著大腦功能。對於養育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學會某個技能,而是讓他養成好的大腦節律和習慣。睡眠的節律性對大腦的正常工作很重要。如果睡眠不規律,或者睡眠被剝奪,記憶的鞏固和資訊關聯的能力就被大大削弱了。當然,不僅是睡眠的節律問題,還有我們在工作、學習、休息這些不同大腦活動模式之間的高效切換。每一天中,我們休息、運動、做事情,這些活動實際上也是節律性的。有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保證大腦活動節律的穩定和高效。在育兒中,我們注重大腦的節律性,就理所應當地強調孩子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注重大腦發育特點,遵從大腦工作規律,這樣孩子的發展能事半功倍。如果學校和父母在兒童發展早期多掌握一些可靠的腦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知識,孩子的發展就會好一點點,國家的未來就會明亮一點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願你在「未來腦計畫」的幫助下,用最新的腦科學知識,用全身心的愛與智慧,陪伴孩子飛向明亮的未來。
引言
零到六歲的大腦可塑性那麼強,你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你真的瞭解大腦嗎?
二○一一年,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我開始關注市面上的兒童教育知識。出於科研工作者的本能,看到跟「腦」有關的知識時,總會多關注一下,結果卻發現,市面上很多號稱「指導幼兒發展的腦科學」裡,有很多流傳甚廣的謠言,譬如:
「大腦只開發了10%」——我們的腦細胞占大腦重量的10%,但不意味著你的大腦能力只開發了10%。大腦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撐結構和細胞,也非常重要。
「右腦開發」,說右腦比左腦容量大一萬倍,還傳言左腦是關於運算、邏輯思考的,...
目錄
序
引言
Part 1 智力腦
1 什麼樣的智力提升法才可靠?
2 觀察、思考、互動,鍛鍊孩子的科學思考
3 多用空間辭彙,在遊戲裡升級空間認知
4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5 破除右腦開發誤區,三個技巧提升孩子記憶力
6 跟孩子一起把數學「玩」起來
7 一萬小時不可靠,刻意練習是正道
Part 2 情緒腦
1 堅持這三步,搞定發脾氣的娃
2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3 六大策略冷卻孩子的衝動
4 克服「害羞」,幫孩子提升社交力
5 在假裝遊戲中玩出社交小達人
6 還在誇孩子「你真棒」嗎?誇獎批評有技巧
7 培養孩子獨立性:在保護和支持間找到平衡
8 避免過度養育,從孩子的「綁架」中解脫出來
Part 3 運動腦
1 精細動作:小動作促進大腦袋
2 粗動作: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
3 有氧運動:最強大腦的有機肥
4 孩子學走路慢,怎麼辦?
5 預防孩子近視的最好方法
6 妙用手勢,促進孩子大腦發展
Part 4 語言腦
1 講好故事:幫孩子搭建通往真實世界的橋梁
2 互動閱讀:提升孩子智力有訣竅
3 繪本閱讀是舞臺,愛「演」才能贏
4 學外語:晚點不如早點,背出來不如玩出來
5 巧讀古詩:讓韻律和節奏刺激大腦發育
6 識字不怕早:啟動孩子閱讀的馬太效應
7 閱讀障礙:孩子學習路上的攔路虎
Part 5 創意腦
1 多玩思考遊戲,激發孩子創造力
2 巧用三種分類法,培養孩子想像力
3 問對三個問題,養成孩子好習慣
4 孩子天生愛音樂,如何進行音樂啟蒙?
5 一支畫筆打開孩子的多種可能性
6 電子產品: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7 如何保護孩子強大的學習潛能?
後記
序
引言
Part 1 智力腦
1 什麼樣的智力提升法才可靠?
2 觀察、思考、互動,鍛鍊孩子的科學思考
3 多用空間辭彙,在遊戲裡升級空間認知
4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5 破除右腦開發誤區,三個技巧提升孩子記憶力
6 跟孩子一起把數學「玩」起來
7 一萬小時不可靠,刻意練習是正道
Part 2 情緒腦
1 堅持這三步,搞定發脾氣的娃
2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3 六大策略冷卻孩子的衝動
4 克服「害羞」,幫孩子提升社交力
5 在假裝遊戲中玩出社交小達人
6 還在誇孩子「你真棒」嗎?誇獎批評有技巧
7 培養孩子獨立性:在保...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開數:14.8*21*2(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