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禪禪觀出自於《大方等大集經》,在天台智者大師後,這個禪法才開始定名為「通明禪」。「通」是指六種神通,「明」是指三種智明,以智慧來觀察呼吸的出入,而開啟心眼,徹見無礙,獲得三明六通的境界。
本書從總論通明禪開始,讓讀者掌握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到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等的修證境界,從通明禪入門到高階的修學方法,及所證得境界,都有完整的教授,幫助讀者以通明禪觀,迅疾證取解脫、具足廣大妙用!
作者簡介:
地球禪者洪啟嵩,為國際知名禪學大師。年幼深感生死無常,十歲起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海內外從學者無數。
其一生修持、講學、著述不輟,足跡遍佈全球。除應邀於台灣政府機關及大學、企業講學,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並於印度菩提伽耶、美國佛教會、麻州佛教會、大同雲岡石窟等地,講學及主持禪七。
畢生致力以禪推展人類普遍之覺性運動,開啟覺性地球,2009與2010年分別獲舊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國頒發榮譽狀,於2018年完成歷時十七年籌備的史上最大佛畫—世紀大佛(166公尺X72.5公尺),在藝術成就上,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米開朗基羅」,在修證成就上,被譽為「當代空海」,為集禪學、藝術與著述為一身之大家。
歷年來在大小乘禪法、顯密教禪法、南傳北傳禪法、教下與宗門禪法、漢藏佛學禪法等均有深入與系統講授。著有《禪觀秘要》等〈禪觀寶海〉系列及《密法總持》、《智慧成就拙火瑜伽》等〈密乘寶海〉系列,著述超過二百部。
章節試閱
通明禪法出自《大集經》,是以慧觀為中心的禪法,原本它並沒有特定的名目,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通明禪法雖然和數息法相應,但是在內容上又有特別的不同,所以後來就別立「通明禪」之名。
傳說在《華嚴經》中有這個名目。在《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八、五十五、五十八與五十九,都有這個名稱。智者大師認為在《大集經》中有所謂「寶炬陀羅尼」,就是這個禪法。《請觀音經》中有觀心脈、數息者,也被認為是這個禪法的延續。通明禪的立名因緣是歷代傳授而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皈命修習通明禪的歷代行者。
一、修法前攝心導引
在講說通明禪法之前,大家先打坐攝心。之前學過通明禪的人就用通明禪攝心,如果沒有學過的人可用數息觀,一呼一吸算一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著它出入,看著它進入,不必隨著它去,只要數著、看著就好。用隨息者就不用數數字,只要看著呼吸進入身體裡面,進─,出─,都是無常變化。
不管大家用什麼方法,我們先利用這段時間把心攝住。現在請大家上座,身心放鬆,選擇一個禪觀作為攝心的方便。
在經過靜坐攝心之後,我們現在開始講授通明禪禪觀。
通明禪是一個很廣大的法門,希望大家心能如空,宛若虛空一般廣大不壞的寶瓶,像璃一般,像金器、銀器般,能夠將通明禪的大海海水,完全受持。以下就來介紹通明禪。
二、聽聞通明禪法的大眾
通明禪法是為兩類人而宣說,第一是定慧均等的眾生,第二是悲智圓具的菩薩。首先是:「自有眾生定慧根性等,為說通明。」也就是說這一類眾生,定力和慧力是均等的,均等不二,不偏於定,也不偏於慧。如此定慧均等的眾生,即為他們宣說通明禪法。
通明禪的禪相是相應於根本禪。根本禪是指四禪八定,四禪是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它的禪相沒有別立,是在根本禪當中。但是它的「觀慧巧細」,是說它的觀察智慧,善巧細密,「從於下地乃至上地皆能發無漏也」,從下地之禪到上地,也就是說通明禪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於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都能夠發起無漏的智慧,都能解脫煩惱。
它的觀察智慧十分善巧,十分細密,所以它的禪定境界雖然適於根本禪,也跟數息觀一樣,但是它所顯現的境界更是不可思議、更是細密。從下地到上地都能夠發無漏,跟之前所說的數息觀不同。因為數息觀慧多定少,多在下地發無漏,所以為智慧多、定性少的眾生說數息觀。在下地禪,可能是在未到地定,也可能在初禪、二禪就發無漏智慧了。十六特勝禪法,則是為定多慧少的眾生所說,所以多在上地發無漏,因此在下地禪,不容易發起無漏智慧,不容易解脫。而通明禪是定慧均等,所以地地都能夠發起無漏的智慧,能夠在每一個禪定的境界解脫,因為此種禪法更加細密善巧,能夠隨因緣、隨機緣來發起。
通明禪法和數息觀禪法、十六特勝禪法,這三者的入手方便,都是從呼吸而來,也就是隨著我們人類的呼吸現象,是從入息、出息而發展出來的禪法。這禪法現在在中國還留存下來,其他地方恐怕很少了。修習通明禪雖然在中國歷代都有傳承,但是近代很少有人了知乃至修持。所以,我們今天有幸來修學通明禪,可能是智者大師乃至於天台的祖師之後,或許千百年來重新再傳承這個的禪法者。我們如果能把這個禪法發揚光大,也算是對得起歷代的祖師菩薩了。
以息道為主的禪觀,是從一個最粗糙的、最簡單的呼吸,從數息一呼一吸算一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從一到十,循環而數,這是最簡單的數息。第二個,觀察呼吸進入我們的身體裡面,知息入知息出、知息冷暖、知息長短,這樣的修法而成證了十六特勝,乃至現在的通明禪觀,這三者的方向不一樣。雖然都是息道修法,但是數息是重於數呼吸的數字,隨息是觀察呼吸進出身體的狀況,先由定的修持,然後再觀察呼吸出入無常,由無常起觀,才產生無漏智慧來解脫煩惱,解脫成就。
但是在通明禪,它一開始不是這樣修,而是以觀慧為根本,以智慧、慧觀來作為根本。首先要觀察我們的「色」,也就是觀察我們身體的外相;再來是息,我們的呼吸;再來是心,色、息、心三者,組合成一個生命體,一個完全的生命體,要觀這三者是一如的現象。
色,我們現在所言,就是指這個色身。我們色身裡面的所有感受,還有心,還有我們的呼吸三者,都要現觀它是空。從這樣的現觀空裡面,再來修學息道的修行法,修定、修數息,或是隨出入息這些方法。因為這是以觀慧為中心而來修定,所以它所造成的修行境界會更加細密,產生的境界更加不可思議。
我們要修習通明禪法,先要從息道觀察;息道入出無常,息依於身,身依於心。息出入無常,身是無我、無我所,心也是無我、無我所,我們的身體裡面所有的內臟三十六物,乃至於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都是相依相緣而成,根本沒有一個實相,沒有一個不壞的相;這個身體要積聚起來,是要靠各色的攝受,是從心而來,而心也是無我、無常,所以說身、息、心三者都是空,依空來現起、來現觀,成證通明禪觀。
以上是對通明禪一般性的現象觀察,也是對一個定慧均等的眾生,為了解脫需要而成證的禪觀。這個禪觀本身具有廣大的解脫妙用,所以叫「通明」。通者,六通;明者,三明,通明指六種神通、三種智明。因為這個禪法用慧觀來觀察微細的息出入相,所以很容易掌握到整個如幻的根本,掌握到整個如幻的根本就能引發大境界。對一般眾生而言,因為這個方法能夠讓我們疾證六通、三明,能夠讓我們迅疾地證取解脫,所以叫作「通明禪」。
對於第二類悲智圓具的菩薩來說,通明禪也可以說是一種菩薩的證相,菩薩的通明禪,是要依大悲心、了悟世間空幻來修習通明,透過這樣的因緣,疾證三明、六通來廣度一切眾生;若依《大集經》而講,就是所謂的「寶炬陀羅尼」。因大悲心驅使,依圓頓心來發起,了悟一切平等平等、無我無我,三明、六通是如幻,身、息、心三者也是如幻,一切現前如幻,為眾生故而修習。所以說從如幻中現生,證得通明,依息道緣起,來廣大救度一切眾生。
息息相入,一呼一吸,此身、息、心三者是一如;吾等身、息、心三者一如,整個法界色相、風相,整個體性都是一如。所以我與法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無二無別。身、息、心三者一如,這一如是無生,無生即是現前無滅,無滅能夠救度廣大眾生,能夠圓具成佛。所以我們修習通明禪,能夠廣度一切眾生,圓滿成就,就是菩薩通明禪。要如寶炬一般,能夠出生廣大無量無邊的智慧,如摩尼寶,光照法界,成證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這是菩薩所行。
通明禪法出自《大集經》,是以慧觀為中心的禪法,原本它並沒有特定的名目,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通明禪法雖然和數息法相應,但是在內容上又有特別的不同,所以後來就別立「通明禪」之名。
傳說在《華嚴經》中有這個名目。在《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八、五十五、五十八與五十九,都有這個名稱。智者大師認為在《大集經》中有所謂「寶炬陀羅尼」,就是這個禪法。《請觀音經》中有觀心脈、數息者,也被認為是這個禪法的延續。通明禪的立名因緣是歷代傳授而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皈命修習通明禪的歷代行者。
一、修法前攝心導引
在講說通明禪法之前...
作者序
■序
通明禪與數息觀、十六特勝,都屬於以呼吸為標的修行法。此禪出自於《大方等大集經》,在《大集經》的卷二十二以下曾述及此一禪法,但未列名稱,在天台智者大師以前的北國禪師修得此禪,始名為「通明禪」。「通明禪」一稱,其義有二:一、謂修此禪定時,先通觀息、色、心三事,故稱「通」;此定明淨,開心眼,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稱「明」。二、修此禪定可得神足境、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等六通,又得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故稱「通明」。此中,第二義係因中說果而得名,即其餘禪法也能發六通三明,但不及此禪法利疾,所以唯有此禪稱為通明禪。
通明禪初始時主要是調練心、息、身三者,使之一如。
一般數息法是調身、調息、調心,不斷的一心數息,綿綿而數,數到最後入定,但是這與通明禪不同。通明禪首先要使身、心、息這三者達到「如相」,也就是「身如」、「息如」、「心如」,而最後達到「如心相」。
修習此禪法,須從初發心修禪,即觀息、色、心三事皆無分別,通體一如。
觀三事如,必先觀「息如」:即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呼吸,觀想氣息遍身出入,如果慧心明利,即能察覺氣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履涉。雖然明覺,息入出遍身,觀之如空中風,無有自性,即是觀息如心相。
次觀「色如」,行者既然已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即應諦觀身色如。這個色相本來沒有,都是無始以來妄想因緣串習所成,招感今世,地水火風四大,造諸色相,圍此虛空,假名為身。此時應一心諦觀身體之三十六物及四大之相,一一非身,亦非實有,了無自性;此時乃察覺無身色可得,即達色如之境。
再觀「心如」時當知:由於有心識的緣故,而有身色,此身來去動轉。如果無心,誰能了別色相?色相又因誰而生?因此仔細諦觀此心,發覺此心乃是藉因緣而有,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生滅迅速,不見有住處相貌,但有假名,而假名亦空,即達心如。
接著觀察呼吸時,察覺息不可得,以其來去無常,了無自性,連色、心空寂,因為三法本不相離,色、心亦復如是。如息、色、心三事了不可得,即不得一切法。
色、息、心三者和合,能生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使諸有情領受眾苦煩惱,產生善惡行業,往來六道輪迴,流轉不息。若能了知此三事本來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如此,則為修習如心之相。
修此禪法要動靜一如,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能保持明淨。
另外,數息觀在未到地定時,心眼觀察不到我們的身心,在十六特勝的未到地定會看到我們的內臟三十六物,而在通明禪裡的未到地定不只看到裡面的內臟,連內臟組織皮的薄膜也會看得到。所以不只能看到心臟而已,心臟裡面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瓣膜都可以看到。不只能看到我們的皮膚而已,連皮膚一層一層的膜都十分明晰。
剛開始我們會觀察到身體的內臟,感覺到十分不淨,在此能會通於「不淨觀」。再來更深刻一點,連裡面的蟲、細菌都看得到,甚至可以看到它們在體內的活動。修習到這種程度,有時候會聽到它們的語言,也懂得它們的含意,轉而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那時就可以跟動物講話了,之後整個身心會像璃一樣,完全清淨。
在通明禪的修證中,有一般的行人,有修四聖諦的聲聞行者,會悟覺四聖諦,通達正道諦。有些是修緣覺的行者,能通達緣起。另有修習菩薩行者,通身會淨如璃,毛孔現佛,得菩薩三昧。
所以,不同見地與發心的行者,修習此禪,所得到的證相亦不相同,這是修習此禪觀的人應當了知的。
■序
通明禪與數息觀、十六特勝,都屬於以呼吸為標的修行法。此禪出自於《大方等大集經》,在《大集經》的卷二十二以下曾述及此一禪法,但未列名稱,在天台智者大師以前的北國禪師修得此禪,始名為「通明禪」。「通明禪」一稱,其義有二:一、謂修此禪定時,先通觀息、色、心三事,故稱「通」;此定明淨,開心眼,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稱「明」。二、修此禪定可得神足境、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等六通,又得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故稱「通明」。此中,第二義係因中說果而得名,即其餘禪法也能發六通三明,但不及此禪法利疾,...
目錄
■出版緣起
■序
■凡例
第一章總論通明禪
一、修法前攝心導引
二、聽聞通明禪法的大眾
三、通明禪釋名
四、明階位次第
第二章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一)
一、遠離五蓋煩惱與具足五支成就
二、觀息如心相
三、觀色如─諦觀身色一如之相
四、觀心如─從心如到如心的境界
五、息、色、心的次第觀察
(一)觀息如
(二)觀色如
(三)觀心如
第三章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二)
一、通明禪欲界定、未到地定的修證境界
二、解明三種世間的現象
三、通明禪根本世間的初禪境界
(一)初證初禪的境界
(二)中證初禪的境界
(三)後證初禪的境界
(四)初禪五支成就的境界
1.覺支
2.觀支
3.喜支、安支與定支
四、通明禪義理世間的初禪證相
(一)、外在的義理世間
1.根本世間的因緣
2.內世間與外國土的相互關聯
3.自身世界與世間政制的對治正理
(二)內在的義理世間
(三)覺、觀、喜、樂、定五支成就的內義
五、通明禪事世間的初禪證相
(一)正見事世間的現象
(二)覺觀等五支的意義
第四章通明禪二禪以上的修證境界
一、二禪的修證境界
二、三禪的修證境界
三、四禪的修證境界
四、空無邊處定的修證境界
五、識無邊處定的修證境界
六、無所有處定的修證境界
七、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修證境界
■附錄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八
■出版緣起
■序
■凡例
第一章總論通明禪
一、修法前攝心導引
二、聽聞通明禪法的大眾
三、通明禪釋名
四、明階位次第
第二章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一)
一、遠離五蓋煩惱與具足五支成就
二、觀息如心相
三、觀色如─諦觀身色一如之相
四、觀心如─從心如到如心的境界
五、息、色、心的次第觀察
(一)觀息如
(二)觀色如
(三)觀心如
第三章通明禪初禪修證的境界(二)
一、通明禪欲界定、未到地定的修證境界
二、解明三種世間的現象
三、通明禪根本世間的初禪境界
(一)初證初禪的境界
(二)中證初禪的境界
(三)後證...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全佛文化公司出版日期:2019-02-14ISBN/ISSN:97898696138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15*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