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自2000年民進黨上臺以後在政治變遷過程中出現了比較典型的政治衰退現象,而學界在當時並沒有對這些現象展開比較系統的理論反思。本書的內容便以臺灣為典型個案,並與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民主化過程的經驗進行比較分析,針對民主化過程中出現的政治衰退問題展開探討。 以臺灣的經驗來看,民主化過程也是政治變遷制度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政治發展和政治衰退的制度化。經過制度化的政治衰退成為政治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此而言,政治變遷是政治發展和政治衰退共同推進、互相影響的結果。兩者形成的綜合性結果決定了社會治理的品質。政治發展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會形成良治,否則可能導致低度治理或者是政治系統崩潰的結局。
推薦序
從邏輯上說,民主化理論具有地域性特徵,它所反映出的是特定地區和特定族群、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發展路徑問題。正如臺灣學者李丁讚所說,每個民主社會儘管框架大同小異,但因為孕育的土壤不同,也就一定會長出不一樣的形貌。也就是說,每個民主都有其文化與社會的特殊性,我們要討論一個社會的民主實踐,或分析其民主困境,就必須回到該社會歷史和社會關係中,才能對這個社會的民主特性有所掌握。[10]西方學者在看待民主化問題時,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文化的視角,他們的理論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政治發展經驗下形成的前提和預設。無論是利普塞特還是杭亭頓,在其理論著作中均堅持了兩個基本預設:(一)西方社會已經邁入現代社會,政治現代化過程已經完成;(二)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具有普世適用性。但是這種基本的理論預設在世界上遭到了挑戰。遠的不說,東亞地區的民主化和政治發展就已經出現了許多西方民主理論範本無法解釋的問題。日本有學者甚至認為,亞洲可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出現「亞洲式的民主」。[11]對於本土學者來說,在理論建構中最終落腳點是「已學」,對於西方理論該學習的學習,該揚棄的揚棄,才能建構出自己的理論。[12]在自己的理論建構中,立足於本土語境,對引入理論的形成語境展開檢討,推動本土化理論的建構,無疑是一項困難但卻是相當有意義的工作。
2000年以來的臺灣政治發展出現了嚴重的政治衰退。民進黨上臺以後,臺灣基本實現了包括傳統政治發展理論和民主化理論所設定的民主制度目標,如競爭性的選舉、制衡的制度安排、言論自由、全面的政治參與等。但是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衰退,政治操守淪喪、政治道德失範、政治無力感擴大、社會失序問題嚴重、經濟發展放緩等現象紛紛出現。雖然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後上述情況有所改觀,但是上述的大部分問題卻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這就意味著對這些政治衰退現象所隱含的理論意涵還是有討論的必要。以長時段的視角來看,這事實上是臺灣政治變遷和民主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無論誰在臺上,都沒有辦法根除這些政治衰退現象。事實上,馬英九上臺幾年的經驗已經為這種判斷提供了註解,馬英九雖然極力按照他自己「清廉政府」的理念去執政,但是在現實中卻遇到了空前的阻力,來自己方陣營的攻擊尤其猛烈。對臺灣民主化過程中出現的政治衰退現象進行清理,對全面理解臺灣民主化進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進而,透過對若干與臺灣地區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的東亞社會政治發展和民主化問題的比較性檢視,對在特定文化背景地區政治變遷所呈現出的政治衰退現象的比較,在社會和文化視角下對東亞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展開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政治衰退的理論意涵在於:它不僅限於討論臺灣地區的民主化進程,而是可以為其他地區乃至世界上的民主化和政治變遷提供解釋範本。
從邏輯上說,民主化理論具有地域性特徵,它所反映出的是特定地區和特定族群、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發展路徑問題。正如臺灣學者李丁讚所說,每個民主社會儘管框架大同小異,但因為孕育的土壤不同,也就一定會長出不一樣的形貌。也就是說,每個民主都有其文化與社會的特殊性,我們要討論一個社會的民主實踐,或分析其民主困境,就必須回到該社會歷史和社會關係中,才能對這個社會的民主特性有所掌握。[10]西方學者在看待民主化問題時,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文化的視角,他們的理論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政治發展經驗下形成的前提和預設。無...
目錄
導言:問題的提出
第1章 基本理論框架
1.1 文獻綜述
1.1.1 政治發展理論的基本脈絡
1.1.2 政治衰退理論的流變
1.1.3 學界對臺灣民主化與政治發展的研究概況
1.2 政治衰退概念性解析
1.2.1 基本理論預設
1.2.2 政治衰退的基本涵義
1.2.3 政治衰退的基本面向
1.2.4 政治衰退的測量
第2章 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政治衰退
2.1 「總統」權力的集中與制衡弱化
2.1.1 「總統」權力集中的制度基礎
2.1.2 黨國體制與「總統」權力集中
2.1.3 對「總統」權力制衡的失靈
2.2 「政治無能」
2.3 族群撕裂與政治對立
2.4 社會共識的缺失
2.5 政治變遷與經濟發展
2.5.1 政治民主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5.2 臺灣政治民主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6 政治腐敗及其控制
2.6.1 政治腐敗:功能問題還是道德問題?
2.6.2 民主化過程中的臺灣政治腐敗現象
2.6.3 臺灣民主化與政治腐敗的關聯
第3章 政治變遷與政治衰退:過程、機制和行為模式形成
3.1 臺灣民主化與政治資源分配格局的重建
3.1.1 社會異質性的顯性化
3.1.2 政治資源分配格局的重建
3.1.3 政治動員成為政治對立的動力
3.2 民主化與價值分配:「臺灣主體意識」建構
3.2.1「臺灣主體意識」概念的流變
3.2.2 「臺灣主體意識」的基本層面
3.2.3 觀念建構與「臺灣主體意識」的意識形態化
3.2.4 「臺灣主體意識」的身分認定功能
3.2.5 意識形態重建與政治衰退
3.3 統合機制變化與政治衰退
3.3.1 統合機制由剛性向柔性轉變
3.3.2 政治精英內部關係的變遷
3.4 政治行為模式形成與政治衰退
3.4.1 臺灣政黨政治與政治行為模式
3.4.2 政黨之政治行為模式的歷史習得過程
3.4.3 對立性政治結構和敵我矛盾的建構
3.4.4 政黨之政治行為模式與政治衰退
3.5 餘論
第4章 比較視角下臺灣政治衰退的理論意涵
4.1 東亞領域中的政治衰退問題
4.1.1 政治腐敗
4.1.2 權力集中
4.1.3 族群衝突
4.1.4 「恩庇—侍從」體制以及「金權政治」
4.1.5 「政治無能」與信任危機
4.2 政治衰退的發生學解釋
4.2.1 東亞文化傳統對政治衰退的影響
4.2.2 制度移植、文化重建與政治衰退
4.2.3 民主化與政治衰退的制度化
4.3 政治衰退與社會治理
4.3.1 政治衰退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坐標
4.3.2 政治衰退與民主化過程中的社會治理
4.3.3 臺灣的政治衰退與社會治理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著
(二)論文
二、外文
(一)專著
(二)論文
後記
導言:問題的提出
第1章 基本理論框架
1.1 文獻綜述
1.1.1 政治發展理論的基本脈絡
1.1.2 政治衰退理論的流變
1.1.3 學界對臺灣民主化與政治發展的研究概況
1.2 政治衰退概念性解析
1.2.1 基本理論預設
1.2.2 政治衰退的基本涵義
1.2.3 政治衰退的基本面向
1.2.4 政治衰退的測量
第2章 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政治衰退
2.1 「總統」權力的集中與制衡弱化
2.1.1 「總統」權力集中的制度基礎
2.1.2 黨國體制與「總統」權力集中
2.1.3 對「總統」權力制衡的失靈
2.2 「政治無能」
2.3 族群撕裂與政治對立
2.4 社會共識的缺失...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9-02-01ISBN/ISSN:97895768180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6頁開數:17*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