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爾克、施永德、劉苑如、蘇碩斌、楊建章、齊偉先、林瑋嬪、司黛蕊
定價:NT$ 480
優惠價:88 折,NT$ 42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當代世界中各式各樣媒介的出現不但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宗教與過去有不同的理解。這本多人合作專著透過不同媒介(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與區域(中國西南、日本與台灣)的討論,分析傳統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樣媒介所重組與延伸。作者一方面探討媒介的使用如何改變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分析新媒介的出現如何創造新的宗教社會性。如此兼具理論與實例的研究不但提供我們理解媒介在當代宗教的作用,也揭示了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作者簡介:
穆爾克(Erik Mueggler)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從1993年開始進行中國彝族研究;研究興趣含括廣泛的社會與文化議題,其中特別聚焦在鬼的政治學、自然史的歷史及死亡的儀式化研究。他有三本著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關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專書。曾獲得多項重要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2002)與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雲南與四川地區進行文本、親屬、儀式與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歷史與人類學系副教授。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音樂藝術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眾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著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關於台灣民間宗教與音樂專題的論文。自2010年起,進行一個關於遠洋漁業對海岸阿美族影響的計畫,名為「阿美的空間、親屬與音景」。除了寫作,也投入音樂研究與藝術實踐。
劉苑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中國敘事文學、中國中古文化研究、宗教傳記與遊記,著有《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2010)等專書;主編《生活園林: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叢書三種。早期從事志怪文類與文化現象研究,後拓展到宗教文學與文化研究,近年則從版本輯佚、書籍交流到數位人文學,思考文人群體「知識倉庫」的建構過程。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媒介史與都市史。著有專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譯有《媒介文化論》,以及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多篇。目前從事台灣現代休閒史相關研究,尤其是大眾觀光與大眾閱讀議題。近年另推動學術研究結合文學寫作的「創意性非虛構書寫」,已企劃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二書。
楊建章
美國芝加哥大學音樂史與理論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方向:一為1800年前後歐洲關於音樂的哲學與科學討論的交錯脈絡;二為以亞洲與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紀音樂的歷史書寫;三為嘗試以前述兩個研究為基礎,發展一個有關音樂媒介與技術的理論,以解釋音樂的現代性如何穿透近兩百多年人們對音樂的認識與思考。
齊偉先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於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擔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目前正在撰寫馬祖專書,探討戰地歷史、個人與社會想像以及未來。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過去的研究包括台灣表演藝術的傳統(如歌仔戲與布袋戲),以及它們的粉絲次文化;並關注這些表演傳統遇到新媒體科技時所發生的轉變。最近的研究計畫著眼於東亞和東南亞各處的藝術玩具,及當地漫畫界的擴張。研究焦點在工作與娛樂、地方美學、全球市場邏輯,以及階級、性別和國家身分認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構並結合。
名人推薦:
在新媒介、新媒體大量運用的時代,華人宗教如何與之互動?從這個大哉問審度《媒介宗教》一書,其預示了即將發生的變化,不管世人接受與否,都顯示這種力量的存在。本書的價值及意義非僅引介新理論、新觀念,而是透過物、音樂及影像等八個案例作初步的檢驗。華人宗教一向被認為相對保守,類此現象卻逐一浮現,如同警鐘般提醒學界、宗教界,與時俱變方為生存之道!
──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媒介宗教》討論宗教與媒介、新媒體之間的關係。二十世紀是傳播媒介大變動的時代,近年的數位科技更創造了新媒體,並大大增強原有媒介的力量,可以說,人類社會因此出現了新的生態。宗教存在於人間,不免與時俱進,與時俱變。本書探尋這些影響,也重新審視宗教的物質文化要素,不但主題有創新性,它的出版更是恰逢其時。
──陳弱水(臺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媒介宗教》一書呈現媒介在虛實間穿梭的能力,使得它成為當代宗教文化書寫的關鍵詞。宗教與媒介不只是本質與工具的關係,宗教就是媒介的實踐。宗教的新媒介以其蘊含之情感、力量與感官美學形式創造了新的宗教經驗,也帶來新的社會性與爭議。本書既成功又精采地呈現了對於這個主題的探討如何可以進一步帶領我們理解當代宗教現象的複雜與豐富。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7折32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3 |
5折 | 4 |
6折 | 1 |
7折 | 8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穆爾克、施永德、劉苑如、蘇碩斌、楊建章、齊偉先、林瑋嬪、司黛蕊
優惠價: 88 折, NT$ 422 NT$ 4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當代世界中各式各樣媒介的出現不但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宗教與過去有不同的理解。這本多人合作專著透過不同媒介(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與區域(中國西南、日本與台灣)的討論,分析傳統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樣媒介所重組與延伸。作者一方面探討媒介的使用如何改變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分析新媒介的出現如何創造新的宗教社會性。如此兼具理論與實例的研究不但提供我們理解媒介在當代宗教的作用,也揭示了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作者簡介:
穆爾克(Erik Mueggler)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從1993年開始進行中國彝族研究;研究興趣含括廣泛的社會與文化議題,其中特別聚焦在鬼的政治學、自然史的歷史及死亡的儀式化研究。他有三本著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關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專書。曾獲得多項重要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2002)與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雲南與四川地區進行文本、親屬、儀式與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歷史與人類學系副教授。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音樂藝術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眾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著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關於台灣民間宗教與音樂專題的論文。自2010年起,進行一個關於遠洋漁業對海岸阿美族影響的計畫,名為「阿美的空間、親屬與音景」。除了寫作,也投入音樂研究與藝術實踐。
劉苑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中國敘事文學、中國中古文化研究、宗教傳記與遊記,著有《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2010)等專書;主編《生活園林: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叢書三種。早期從事志怪文類與文化現象研究,後拓展到宗教文學與文化研究,近年則從版本輯佚、書籍交流到數位人文學,思考文人群體「知識倉庫」的建構過程。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媒介史與都市史。著有專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譯有《媒介文化論》,以及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多篇。目前從事台灣現代休閒史相關研究,尤其是大眾觀光與大眾閱讀議題。近年另推動學術研究結合文學寫作的「創意性非虛構書寫」,已企劃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二書。
楊建章
美國芝加哥大學音樂史與理論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方向:一為1800年前後歐洲關於音樂的哲學與科學討論的交錯脈絡;二為以亞洲與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紀音樂的歷史書寫;三為嘗試以前述兩個研究為基礎,發展一個有關音樂媒介與技術的理論,以解釋音樂的現代性如何穿透近兩百多年人們對音樂的認識與思考。
齊偉先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於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擔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目前正在撰寫馬祖專書,探討戰地歷史、個人與社會想像以及未來。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過去的研究包括台灣表演藝術的傳統(如歌仔戲與布袋戲),以及它們的粉絲次文化;並關注這些表演傳統遇到新媒體科技時所發生的轉變。最近的研究計畫著眼於東亞和東南亞各處的藝術玩具,及當地漫畫界的擴張。研究焦點在工作與娛樂、地方美學、全球市場邏輯,以及階級、性別和國家身分認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構並結合。
名人推薦:
在新媒介、新媒體大量運用的時代,華人宗教如何與之互動?從這個大哉問審度《媒介宗教》一書,其預示了即將發生的變化,不管世人接受與否,都顯示這種力量的存在。本書的價值及意義非僅引介新理論、新觀念,而是透過物、音樂及影像等八個案例作初步的檢驗。華人宗教一向被認為相對保守,類此現象卻逐一浮現,如同警鐘般提醒學界、宗教界,與時俱變方為生存之道!
──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媒介宗教》討論宗教與媒介、新媒體之間的關係。二十世紀是傳播媒介大變動的時代,近年的數位科技更創造了新媒體,並大大增強原有媒介的力量,可以說,人類社會因此出現了新的生態。宗教存在於人間,不免與時俱進,與時俱變。本書探尋這些影響,也重新審視宗教的物質文化要素,不但主題有創新性,它的出版更是恰逢其時。
──陳弱水(臺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媒介宗教》一書呈現媒介在虛實間穿梭的能力,使得它成為當代宗教文化書寫的關鍵詞。宗教與媒介不只是本質與工具的關係,宗教就是媒介的實踐。宗教的新媒介以其蘊含之情感、力量與感官美學形式創造了新的宗教經驗,也帶來新的社會性與爭議。本書既成功又精采地呈現了對於這個主題的探討如何可以進一步帶領我們理解當代宗教現象的複雜與豐富。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3 |
5折 | 4 |
6折 | 1 |
7折 | 8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7折32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