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部經典電影的人性料理饗宴!
以料理為引線,認識電影的敘事方法,
剖析電影中的社會、階級、心理與生命課題。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者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意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於是心裡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三個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與挫折找到一些安慰。
而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在現實中解決不了,正好電影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跟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
本書選了24部經典電影,以「美味之下的偷渡」、「美食裡的寂寞慾望」、「餐桌上的家滋味」、「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四大主題跟讀者分享。一起品嚐電影作者的色、香、味的藝術表現,剖開故事中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一窺作者的觀點,當然你也可以灑上自己的調味料,那是只屬於我們的人生滋味。
作者簡介:
蕭菊貞
資深紀錄片導演。曾任記者、專欄作家、戲劇監製、編劇、導演。現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喜歡說故事,在大學四年級時發現影像的迷人力量,於是開始拍攝紀錄片,《紅葉傳奇》(1999)和《銀簪子》(2000)連續兩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以及山形影展等重要國際影展,對於台灣的紀錄片風潮起了帶動作用。監製電視戲劇作品亦多次獲得金鐘獎及亞洲電視獎肯定。
著有《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一個紀錄片導演與流浪狗的故事》、《蔬果密碼:中醫師與營養師的健康對談》、《導演的人生筆記:光影背後的感動與追尋》、《我們這樣拍電影》、《故事的秘密:寫在劇本之前的關鍵練習》。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明璁(作家)
沈邑穎(《經絡解密》作者)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
劉梓潔(作家、編劇)
鄭秉泓(影評人)
鴻鴻(詩人、導演)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名人推薦:李明璁(作家)
沈邑穎(《經絡解密》作者)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
劉梓潔(作家、編劇)
鄭秉泓(影評人)
鴻鴻(詩人、導演)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章節試閱
戀戀銅鑼燒:看!櫻花真美
能把一個簡單的甜點,一個悲傷的故事,說得那麼美真是不容易。《戀戀銅鑼燒》是我看了三次還會忍不住掉下眼淚的電影,但心是暖的。
一個關於痲瘋病人被社會歧視放逐的故事要拍成電影,就像煮紅豆湯一般,功夫都在細節裡,稍一不慎便會焦了鍋底,或根本嚼不爛。要熬到不慍不火,又粒粒分明,還要甜中帶蜜,靠的是功夫,是經驗,得要用心經營才行。
銅鑼燒店的店長千太郎,因為之前在酒店工作時出了意外,本來是要勸架反倒成了事主,傷了人,自己也付出牢獄之災,還得賠償一大筆錢,於是只好委身在銅鑼燒小店裡工作還債。他總是一臉憂鬱,眼神愁得化不開,沒客人時他經常在公園默默抽著菸。他做的銅鑼燒好吃嗎?當然不。千太郎非但對工作沒熱情,自己也不愛甜食,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銅鑼燒都沒吃完過,平常用的豆沙餡就是買工廠做的大桶裝,這樣的雙手和心思,肯定是沒辦法做出好吃的銅鑼燒。
在櫻花盛開時,德江奶奶突然出現,她從窗口探頭問店長是否能來打工?
乍看這老人家,不僅年邁,雙手又有著彎曲的病徵,任何老闆應該都不會想用這樣的員工來做粗活,但德江仍滿臉笑容的想為自己爭取機會,她表示,「我只要時薪兩百就好!」(銅羅燒一顆一百二),但店長仍然拒絕。
德江離去時,抬頭望向滿樹櫻花,只說了句:「看,櫻花真美呀!」
隔日,德江帶了一盒她自己熬煮的紅豆餡來給店長試吃,她話不多說,留下東西就轉身離開了。
店長私下嚐了德江奶奶的紅豆後,非常驚訝!
德江奶奶再次出現時,櫻花已飄落,嫩葉初現,她站在銅鑼燒小舖外,望著樹梢,陽光灑落,樹葉隨風搖曳,她忍不住開心地說:「花都落了……樹葉們都在揮手呢,她們笑得好燦爛!」
這天,店長告訴她,她煮的紅豆真的很好吃,希望她來一起工作。德江聽到自己終於被接納時,心情就像女孩般雀躍,感動到快哭了。
德江奶奶決定從明天開始教店長怎麼做紅豆餡,她甚至堅定的說:我們從太陽露臉前就開始工作吧,這樣的積極,讓慣用現成餡料的店長嚇了一大跳。電影中接下來一段熬煮紅豆餡的過程,拍得非常細膩,雖然過程僅是兩人擠在小廚房裡,面對著一大鍋紅豆,但透露出的食物哲學真是動人!
他們從泡豆子開始,「泡豆子前,你仔細看過它們嗎?」德江問,店長一臉茫然,完全不能理解,但德江奶奶卻是很仔細的看著每一顆豆子。
開始蒸煮紅豆,這需要漫長的等待時間,店長早已累得睡著了,但閉目養神的德江卻很仔細感受著空氣裡的味道,突然間她喊道:「應該可以了,水氣裡的香味不一樣了!」店長嚇醒,趕緊配合關火,準備進入燜紅豆的階段。沒耐心的店長始終不明究理的配合著德江的指令,稍有空擋就躲到門外抽菸,完全無法領會德江奶奶的感受,嘴裡還碎唸著:「真是麻煩呀!」
但德江奶奶卻這麼形容紅豆:「這可是一餐美食呀!」
「美食?給客人的嗎?」
「不,是給豆子。」德江笑得神秘。「這可是特地來的嬌客,打田裡來的。」
每一次的沖水都要輕輕地,只能用小水流,把紅豆的澀味沖走,一次又一次,直到鍋子裡的水變得清澈。德江的臉老是貼近著銅鍋裡的紅豆看,一旁的店長感到很困惑,看來看去都是紅豆,到底在看什麼?
最後還要加糖攪拌,進行糖漬。
「還得等嗎?」店長的耐心已經快到極限了。
「三兩下就煮好,對不起豆子呀!得先讓豆子均勻的吃到糖汁,就跟相親一樣,接下來就要讓年輕人自己聊。」德江非常得意的解釋。
「那接下來還要等多久?」
「大概兩小時吧!」
這一連串的過程,幾乎沒有戲劇性的進展,只有紅豆慢慢的熟了,但卻能讓觀者彷彿也跟著德江奶奶的用心,而滌淨了自己的心。德江的這番手藝與經驗,是她長期在痲瘋病療養院裡練就出來的功夫,她在院裡專門負責做甜點給大家吃,一做五十年。
店長的銅鑼燒因著德江的手工內餡而大受歡迎,甚至成為排隊的熱門商店。但好景不常,當德江被認出是痲瘋病人的身份時,竟然被鄰里攻擊,還謠傳說這種病會傳染(其實早已治癒,並被證實不會傳染),嚴重的話手指和鼻子會掉下來,這種病可是要關一輩子的……。
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沒有人願意再來買銅鑼燒了。於是店長也只好痛苦的暗示德江該離開了。
不久之後,德江寫來了一封信:
……
每次熬紅豆餡時
我總會豎起耳朵聽紅豆說話
想像紅豆也看到過的雨天或晴天
不知道是被什麼風吹來這?
聽聽紅豆講旅行的故事
這個世界所有的故事,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昨天,風吹過冬青樹籬
似乎在告訴我該告訴你我的故事
就算自己以為活得理所當然
世人的不理解還是能毀了一個人
……
「人言可畏,這回比人言可怕的是我,我沒能保護她呀。」千太郎非常懊悔與自責。
透過這個故事的主要角色,1.自我封閉的店長千太郎,2.想要尋求接納與參與社會的德江奶奶,3.有家庭問題的高中女孩若菜,我們看見的是城市裡的孤獨,與邊緣人的無助,他們都不是社會的成功典範,甚至是失敗者,但卻透過德江奶奶的銅鑼燒而被療癒了。但悲傷的是,他們最終敵不過社會的集體壓迫與歧視,讓銅鑼燒的美味就如同櫻花乍現的短暫美好,瞬間凋落。
當千太郎與若菜前往「全生園」療養院探視德江奶奶時,也帶著我們看見更多的病友,他們就和德江奶奶一樣,一生都被困在這裡,被社會遺棄與封鎖,但他們並非怪物,也非魔鬼,而是活生生的與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是他們曾經在年輕時生了病。這讓我想起自己曾經因採訪台灣樂生療養院的故事,而接觸了這些病友,聽著他們說故事,真的好心疼,他們多麼期待能被社會大眾接納……。導演河瀨直美透過這部電影傳遞了這份單純卻又強大的心念。
最後德江奶奶給店長的錄音裡說了一段話鼓勵他:
我說店長呀!我們生來就是為了看看這世界,聽聽這世界,
就算沒能成為什麼大人物,我們也有自己活下來的意義。
導演河瀨直美接受訪問時曾說:「全生園是位於東京最大規模的痲瘋病療養院,目前仍有兩百多位院民,平均年齡八十歲,我想最多再過二十年,這個地方也要灰飛煙滅了。當年他們被社會隔離,被歷史湮滅,如果沒有人說出他們的故事,這些人會隨著逝去而被塵封在歷史裡,所以我認為應該要關注這件事。……我第一次去全生園時,就像電影裡的千太郎與若菜一樣,踏進去後看到一些五官不完整、沒有手指或腳趾的人,我會不會也跟外界的人一樣對他們有歧視?我是很害怕的,不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與其說害怕漢生病患者,不如說害怕看到他們的自己。」
從導演的敘述,可以清楚了解這部電影的態度與立場,痲瘋病的病友們需要被接納,而我們的恐懼與歧視其實才是真正需要反省的。《戀戀銅鑼燒》的日本片名是「??」,「豆沙」的意思,改編自同名小說,從日本著名的甜點銅鑼燒來牽引出這樣的一個故事,相當有創意,透過銅鑼燒(多啦A夢的最愛)的普遍,與看似簡單的作法,帶出德江奶奶細膩感性的一面,她對紅豆/食物/生命的態度,何嘗不是對照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映照出內心的面貌。
銅鑼燒的緣起,傳說是日本大將軍弁慶,為了感謝在戰場受傷時幫助他的恩人,於是以銅鑼當鍋,以麵皮煎烤出點心回贈之。一方面是以銅鑼煎餅,另一方面是因為煎出的餅圓圓扁扁酷似銅鑼,所以慢慢流傳就稱之銅鑼燒。這個歷史故事,為這點心增添了更多的傳奇色彩,帶著感恩之心的餽贈,多麼珍貴!與電影故事相映,份外多了一絲暖意,絕非巧合。
賞櫻花的滿樹綻放,哀嘆櫻花的隨風凋落,已是根植於日本美學中的傳統底蘊之一。
德江奶奶悲劇性的一生,卻在人生最後得以走出療養院,短暫地在世人面前綻放,撫慰了千太郎、若菜,和許多忘了紅豆真滋味的人們,然後黯然離去,不就像櫻花一樣嗎?最後她葬在一棵吉野櫻樹下,而千太郎也重新振作起來,在盛開的櫻花樹下,以德江奶奶傳授的手藝,把銅鑼燒的美味跟世人分享。
看!櫻花真美呀。這不正是《戀戀銅鑼燒》裡的隱藏滋味,下次若有機會自己煮紅豆,記得也要聽聽紅豆的故事!
披薩的滋味:烏鴉蛋與資本主義披薩
心理學談慾望,它驅動著我們的情感反應與情緒起落;經濟學談慾望,刺激了消費,創造出自由經濟市場;宗教更是不能忽視慾望這魔鬼,「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貪欲愛欲失控都會引來殺機。一旦心底起了一個念頭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慾望的火就會熊熊燃起,不滿足不罷休。
在電影《披薩的滋味》(The Crow’s Egg)中,兩個貧民窟的小兄弟,因為看了披薩店的廣告,以及大明星吃披薩的現場熱鬧,心中升起了想吃披薩的慾望,這兩兄弟家裡窮到沒錢可以讓他們去唸書,到鐵軌邊撿煤炭一天最多也只能賺十塊盧比,但一片披薩就要三百塊盧比,到底他們要如何才能吃到披薩?
如果這是國小數學考題,那就是讓他們每天拚命撿煤炭,三十天不休息就可以得到一片披薩。但在真實世界裡這答案是錯的,因為就算有了三百塊盧比,披薩連鎖店還是不願意賣給他們,因為他們是貧民窟的小孩,全身髒兮兮是不能走進裝潢新穎又有冷氣的披薩店,於是這似乎又衍伸變成社會學的課題。
所以一片披薩的價值,不只三百塊,還需要穿上一襲新衣裳,讓他們看起來不像貧民窟的小孩。於是他們只好再努力打工賺錢,為了多存兩百三十塊,可以到購物中心去買新衣服。
好不容易存到了錢,卻因衣著看起來實在太破爛,連雙鞋子都沒有,因此就算有了錢也進不了購物中心,所以他們連買新衣服的機會都沒有。還好最後大哥腦筋動得快,用小聰明去跟有錢人家的小孩交易,才換到了新衣服。
有了買披薩的錢,有了新衣服,可以走進披薩店嚐到他們夢寐以求的披薩了嗎?
答案還是不能。
他們依舊連披薩店大門都進不了,因為他們被警衛認出了是貧民窟的孩子,那是個遮掩不了的階級印記,最後甚至還被店經理狠狠地賞了一巴掌趕了出去。孩子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英文片名《The Crow’s Egg》直譯就是烏鴉蛋,這兩個綽號大小鳥蛋的兄弟,平常的營養補充品,就是去偷大樹上的烏鴉蛋來吃。他們對披薩的嚮往,單純又執著,為了滿足這個慾望,用盡一切努力,甚至在母親言明家裡沒有錢,她賺的錢都要去營救在牢裡的爸爸時,大鳥蛋哥哥竟然脫口而出:「我要披薩,不要爸爸!」
這話聽來荒謬,但一語雙關,孩子何嘗不是對自身長期遭受歧視的創傷心靈做出反抗,那是他再怎麼努力也翻轉不了的殘酷,所以他生氣,甚至對疼愛他的奶奶咆哮:「妳沒有用,妳只會睡覺和吃飯!」
他也憤慨地對弟弟,因為弟弟竟然想吃有錢小孩吃剩的披薩。小鳥蛋弟弟很天真,覺得只要能吃到披薩不是都一樣嗎?但哥哥要的不只是披薩,是尊嚴。所以大鳥蛋哥哥很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願望達成。
這部電影的核心命題是嚴肅的,但是劇情處理卻處處充滿喜劇的荒謬與詼諧,尤其兩兄弟演來自然流暢,很讓觀眾入戲。他們是真的貧民窟小孩,也是導演去社區裡找來並加以訓練的小演員。不同於北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電影類型,不管什麼故事題材,總是習慣穿插華麗歌舞,這部片是在南印度的清奈大城Kollywood製作的,實景在貧民窟拍攝,風格相對樸實有力。
說說片中的食物主角披薩,關於披薩的起源有N種版本,因為它的原型就是薄餅加上不同食材、起司去烘烤的食物,相當平民化,也很普及。不同地區製作的披薩各有特色,不只薄餅上的食材搭配豐富,各有巧思,就連餅皮的烘烤程度也有不同,有的強調薄脆,有的則喜歡油潤柔軟,後來流行到美國變化更多,甚至為了到不同國家擴店,而有了地區特色披薩誕生,日本有照燒醬披薩,印度也有咖哩口味披薩。
若仔細看,在《披薩的滋味》片尾,兩兄弟吃的披薩就是咖哩醬料的披薩,而不是一般主打的瑪格麗特系列。
著名的拿坡里瑪格麗特披薩,是一八八九年六月義大利瑪格麗特女王出訪拿坡里王宮時,由披薩師傅拉斐爾.艾思波西多所製作,餅皮上用了番茄、莫札瑞拉起司、羅勒葉,象徵了義大利國旗的紅白綠三色,披薩色香味俱全,女王大悅,於是命名為瑪格麗特披薩。
在《披薩的滋味》中,老奶奶為了滿足兩個孫子想吃披薩的強烈慾望,也嘗試用她的理解來製作披薩,於是她一手拿著Pizza Spot傳單紙,對照上面的圖片要孫子去買了紅番茄、洋蔥與青椒(各兩盧比),在印度圓形薄餅上有樣學樣的擺出瑪格麗特披薩的樣子,無奈烤好後,男孩們吃一口完全不買單,大喊是假的!因為沒有「黏黏的」。
這黏黏的東西當然就是起司加熱後的口感牽絲狀態,可不是奶奶以為的洋蔥能取代,但奶奶不懂,還直說:「只有壞掉的食物才會黏黏的!」其實如果從壞掉(發酵)的牛奶來想奶奶的邏輯倒也沒錯,可惜最後奶奶這披薩只落得被小狗吃掉的下場。
關於片中兩個男孩吃不到披薩的難題,已是大鍋裡社會結構、貧富不均、階級歧視的料理結果,這是現實社會中難解的毒物現象。雖然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認為:「應該任由每個人基於自我利益而從事經濟活動,國家不必多作干涉,而最後各種利益會被市場規律那看不見的手所調和,使得社會整體得到最大的好處。」但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好處似乎只落在部分人身上。
這世界級的難題該如何收拾?導演在電影故事中巧妙地運用了另一種群眾的力量,就是媒體。店家要賺錢透過媒體去宣傳,相對的若有名聲的崩壞,媒體也會快速的傳播而讓店譽受損,影響他的獲利。所以透過披薩店經理打大鳥蛋哥哥的影片外流,讓原本高傲的披薩店經營者受到威脅,再加上政客以及地方混混的介入,更讓事情如滾雪球般的難以收拾。
披薩店靠著金錢、權勢、宣傳吸引消費者上門,它賣的不只是披薩,也賣階級、社會地位、富裕的美好等價值,雖然這些身份可能是踩著一些不義所建構的,但卻是不能戳破的秘密,誰都不想沾染上不義之名,污染了高貴的白,所以當媒體大肆報導披薩店歧視貧民窟男孩時,一時間煽動起了社會公憤,終於逼得披薩店道歉妥協。於是兩個男孩以他們的原型,骯髒的衣服、光腳丫,一臉稚氣又困惑的在眾人、媒體的簇擁下,踏進了披薩店。並在眾目睽睽下,吃下了他們人生中第一口披薩。
披薩的滋味如何?
「我覺得奶奶的薄餅比較好吃耶!」
這部電影最想說的話,躲在故事背後的意識型態,也莫過於此。
戀戀銅鑼燒:看!櫻花真美
能把一個簡單的甜點,一個悲傷的故事,說得那麼美真是不容易。《戀戀銅鑼燒》是我看了三次還會忍不住掉下眼淚的電影,但心是暖的。
一個關於痲瘋病人被社會歧視放逐的故事要拍成電影,就像煮紅豆湯一般,功夫都在細節裡,稍一不慎便會焦了鍋底,或根本嚼不爛。要熬到不慍不火,又粒粒分明,還要甜中帶蜜,靠的是功夫,是經驗,得要用心經營才行。
銅鑼燒店的店長千太郎,因為之前在酒店工作時出了意外,本來是要勸架反倒成了事主,傷了人,自己也付出牢獄之災,還得賠償一大筆錢,於是只好委身在銅鑼燒小店裡工作...
推薦序
【好評推薦】
美食、人性與慾望的大觀園 @鴻鴻(詩人、導演)
有兩種滋味最難用文字表達,一個是食物,一個是電影。食物要用味覺品嚐,電影要用視覺和聽覺領略。好不好吃、好不好看,其實非常主觀。別人講得再好,你也不見得能被說服。然而,菊貞用文字傳述這兩者交互作用的滋味,不是要扭轉你的主觀,而是以一個資深電影創作者的敏感與眼界,示範品味的門道。由於都是經典電影,所以沒有劇透的疑慮,反而能在夾議夾敘的抽絲剝繭當中,展現說故事的魅力,並剖析魅力的根由,讓人豁然解悟。
這24篇文章不止是美食與電影的小百科,更是人性與慾望的大觀園。學到這兩把刷子,不但讓你更懂得吃、更懂得看,還能深入更多音樂、時尚、政治、文化的面向,以及最重要的,學會怎麼理解生活裡的點點滴滴。
心動的必要 @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人生少了食物,就少了元氣,然而飲食能夠構成難忘經驗,往往繫乎你的飢餓指數與金錢空間,前者在乎溫飽,後者在乎品味,乍看是唯物層次的滿足,實則攸關唯心感受。
又冷又餓時,一碗泡麵、半碗剩麵都已足夠。不信,你去問《崖上的波妞》的波妞,抑或《如果.愛》中的周迅,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此時食不在精,有,即已珍貴,即使只是寒天中的微溫,都有著讓心與人都火熱起來的能量。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選擇最平常不過的拉麵切入,從湯頭溫度到吸食的聲音都可以讀出食物入口入心的指數高低,那就是唯心指數的美學。反之,你同樣不會忘記《飲食男女》中國宴主廚郎雄的滿漢全席,要他整治一桌佳餚,絲毫不難,關鍵在於誰吃得出箇中滋味與用心?味蕾喪失的他,相較於不懂色香味之美的食客,誰比較蒼白?
蕭菊貞選擇《戀戀銅鑼燒》做為《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的開場,是既深情又明智的選擇,因為,唯有懂得聆聽紅豆的聲音,才能烹調出最香濃的紅豆,樹木希林就是這麼精熟又自在地在料理中揉進了生命體悟,就連《橫山家之味》中紅燒肉燉蘿蔔的慢火,亦有著撩動味蕾的香氣,她是橫山家的女王,就靠著一手體貼細心的妙手料理,呵護著全家人從腸胃通往心胸的捷徑,順帶攬著男人不可告人的幽微心事,輕輕放著風箏,讓你怎麼也逃不出她的心掌心。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有24則故事,有的從食材切入,有的從人心出發,即使只是平凡至極的烏鴉蛋披薩到午餐便當,或者是很難與罪惡一刀切割的美味巧克力,最終都呼應著禪宗六祖的那句「風吹幡動」的偈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讀著蕭菊貞的文字,從舌動、意動到心動,亦有一場文字的饗宴了。
豈只是食物 @鄭秉泓(影評人)
作者蕭菊貞以她身為紀錄片導演的敏銳之眼,娓娓道來24部電影的美麗與哀愁,而這些精彩故事的交集,正是食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芭比的盛宴》到今年剛問世的《小偷家族》,從印度《披薩的滋味》到台灣《總舖師》,片中形形色色的食物豈止是食物而已,它們既是奢華享受,也是觸媒手段,還肩負維持生命與寄託情感的功用,食物即生活,就食、用餐和烹調,不只是一門技藝,同時更是人生哲學。我喜歡《完美陌生人》那篇從「分食」這個舉動來切入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喜歡《香料共和國》那篇從食物的香料談到故事的香料,蕭菊貞的文字淺顯易懂,情感真切,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她一起享用了無數頓美味的電影大餐。
還好有電影陪伴我們 @李明璁(作家)
如果電影是「生活在他方」最適切的索引,銀幕裡外與各種人生虛實交錯的飲食,便是出現頻率最高、聯結最廣的語𢑥。菊貞巧妙料理五感,把觀影經驗帶到另一層次。讀畢不僅想重看一次,讀畢不僅想重看一次佳片,更想同時再來一盤與一杯啊。
電影藝術裡也有中醫精神 @沈邑穎(《經絡解密》作者)
看到蕭導的新作《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讓我馬上聯想到中醫十二經絡系統中,代表體格最健壯,慾望最高張的胃經!胃是消化系統的一環,將食物初步消化後輸送到小腸,這點中醫與西醫的看法一致,但中醫發現胃還有一條特殊的經絡通道,將食物中最營養的物質直接運送給心臟,我稱之為「御膳房之路」。這條路線連接胃與心,也串連起飲食與人性、慾望的密切關係。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二個小時的電影濃縮了許多精彩的人生故事,蕭導能以24部電影為例,揭開隱藏在餐桌美食下層層疊疊的人性慾望,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加以剖析,令我十分佩服,果然處處有學問,電影藝術裡也藏有中醫精神!我也藉此提醒大家,以後看電影要專心,不要邊看邊吃零食,胃填滿了,心神容易分散,錯失細細品味好電影裡的重要線索與精華,那就太可惜了。哈哈,強力推薦!
【好評推薦】
美食、人性與慾望的大觀園 @鴻鴻(詩人、導演)
有兩種滋味最難用文字表達,一個是食物,一個是電影。食物要用味覺品嚐,電影要用視覺和聽覺領略。好不好吃、好不好看,其實非常主觀。別人講得再好,你也不見得能被說服。然而,菊貞用文字傳述這兩者交互作用的滋味,不是要扭轉你的主觀,而是以一個資深電影創作者的敏感與眼界,示範品味的門道。由於都是經典電影,所以沒有劇透的疑慮,反而能在夾議夾敘的抽絲剝繭當中,展現說故事的魅力,並剖析魅力的根由,讓人豁然解悟。
這24篇文章不止是美食與電影的小百科,更是人...
作者序
【序曲】人性料理的盛宴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政府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的人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每個人內心都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和挫折找到安慰。
而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撞,在現實中解決不了,電影正好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和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多麼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
在《餐桌上的電影物語》這本書中,我選了二十四部電影上菜,在「美味之下的偷渡」、「美食裡的寂寞慾望」、「餐桌上的家滋味」、「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四大主題桌上與讀者分享。我們不必相識,不必有責任與義務,就是一起好好享用這二十四道電影,品嚐電影色、香、味的藝術表現,剖開故事中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一窺作者的觀點。同時也可以一邊灑上自己的調味料,那是只屬於我們的人生滋味。你可以喜歡,可以感動,可以有意見,可以邊吃邊吐骨頭,因為這是一場電影與觀眾之間約定好的秘密派對!
對了,難免劇透,勿喜勿怨。
食物油封著成長的記憶
記得應該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會跑進廚房玩,喜歡跟在媽媽前後繞著,看看她怎麼料理食物,大菜我不懂,光是看著料理的小魔術就很滿足,例如油鍋下菜前放進幾顆拍碎的蒜頭,總是瞬間散發出一股溫暖的香味;簡單的蛋花湯關火前,淋上幾滴麻油,湯就多了滋潤的口感;青菜要大火炒,菜梗、菜葉要分批下鍋;還有媽媽拿手的客家菜,封高麗菜、封冬瓜,那一大鍋的熬燉,整顆蔬菜窩在鍋裡的模樣和香味真是太有趣了,我總是忍不住去掀開鍋蓋,看一下它的變化,而媽媽肯定在後頭嘀咕,「不要打開!熱氣會跑掉了!」
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媽媽做的饅頭、包子,雖然已經是小時候的滋味,但現在仍可毫不猶豫的說出,那是我至今吃過最好吃的饅頭和包子了。尤其是看著麵糰從黏糊糊的一團水跟麵粉的混合物,膨脹~膨脹~,變成白胖胖的模樣,真是太可愛了!最後放進蒸籠,它們又會再長大一次。等待的時間裡,整屋子都是白麵糰的香味,每次我都會自己捏幾個不同形狀的饅頭,證明那是我做的,然後等爸爸回家時,向他炫耀……。後來在外頭工作,只要在路上聞到手工饅頭店家散發出蒸籠裡的麵糰香味,我一定會停下來買幾顆,但說也奇怪,就是吃不到媽媽的那款滋味。
寫稿至此,好像又聞到蒸籠裡飄散出水氣瀰漫的麵香味,就像一提到粽子,我總會想起整條巷子一起大鍋蒸粽子的記憶,媽媽們聚集在大鍋邊,我們一群小孩在旁邊嬉鬧著,粽子的香味真是太美妙了,粽葉的草葉香、米香、炒過的香菇、滷肉香……,很難不讓人動心,明明才吃過午飯,但一串粽子起鍋,我立刻又可以吃上一大顆,尤其自家包的粽子,餡料更是又大又多……。到底是嗅覺記憶,還是味覺記憶牽動著我的情感呀,難以分辨。
食物就是那麼神奇,不只提供了身體養份,也安撫了我們的飢餓感與焦躁不安,還陪著我們一起成長,一起經歷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彷彿也把我們的成長記憶包裹在食物裡一起油封,儲存起來。
還記得高中時期在高雄五福路上的德州炸雞店,不是喜歡炸雞,而是有一天下著滂沱大雨,我在二樓的大窗內,看著雨中街景、人群,那一幕疏離中的孤獨感,深深觸動了當時大女孩的心事。之後每次看到炸雞店,我都會想起那場午後大雷雨中的窗外景象,那片大玻璃,彷彿是侯孝賢導演《風櫃來的人》當中,大男孩們被騙爬上未完工的大樓,朝外看出去的鏤空景框。當時,我也從大窗戶看著外面的世界,人們在雨中狼狽,而我安靜地看著,這就是我的炸雞記憶。
到了大學時期,我不記得吃過什麼,唯一有的印象是社團(那時辦報,雙週刊)年終聚會,大家總是喝得爛醉,那是看藝術電影、讀哲學書、滿肚子憤怒與困惑的年代,我對竹葉青、紅葡萄酒和啤酒的味道就從那時刻建立起連結,現在想想有點好笑,當時就是狂。而現在大概只剩下對咖啡的嗜好。
所以當我看到《香料共和國》、《海街日記》、《小森食光》這類電影時,濃濃的食物與記憶的刻痕,總是感到特別有滋味。
餐桌上的食物以文化背景和社會階級的桌腳托著
餐桌上的食物,與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階級息息相關,尤其是外省眷村的廚房更明顯,來自大江南北的家鄉味,擠在仄陋狹小的眷村裡相聚,看你餐桌上偏好的食物屬性、口味(甜、酸、辣),就可以猜到你是哪裡人,更不用提每個地區都有它的重點美食。
台灣土地面積雖小,但族群複雜度高,不只原住民各族有特色,閩南、客家味道也有不同。母親是客家人,我家廚房就常備有油蔥酥、酸菜、福菜,父親來自湖南,每年過年一定要帶他買到湖南臘肉。現在台灣有更多新住民,更多不同國度的食物湧上岸來,異國美食的品嚐除了嚐鮮外,我更喜歡聽他們說著自己文化的故事。尤其是做紀錄片田調時,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走進採訪對象家裡一起吃飯就沒問題了,家鄉菜一上,故事就登場了。
社會階級當然也影響著餐桌上的食物,這是最現實的。電影《小偷家族》桌上的泡麵加可樂餅,與《巴黎御膳房》麵包上的黑松露、魚子醬,撇開美味,最現實的距離就是錢,金錢與權力造就了社會階級的差異,當然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在電影《披薩的滋味》故事裡,最是明顯,透過一片披薩的誘惑,挑戰的豈是味蕾,更是社會階級的柵欄呀。所以在許多電影故事裡,食物一直是最容易取得的階級象徵物,想要創作寫故事、拍電影的人不能不善用。
食物是電影中慾望符號的代表
食與性,在人性慾望與人體生理的運作中,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曖昧,這點在醫學與心理學研究中都已得到證實。
食物的營養成份濡養著生命的運轉,維繫著身體的機能,也直接影響著腦內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換言之,我們的身心都受到食物的影響。所以巧克力能讓我們感受到愉悅,香蕉是很好的抗憂鬱食物,壓力大時特別想吃又香又脆的炸物,咖啡也會讓人上癮……。而在性慾上無法得到滿足時,人們竟然會轉而從尋求美食上得到滿足,這兩者在大腦的反應區竟有著高度的重疊。
電影中,食與性更是好搭檔,美食與性愛都很容易營造畫面感,也能很快地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有些現實生活中不能吐露的慾望,更是許多電影創作者想要挖掘、琢磨的寶石原礦。其中食物更經常成為性暗示符號與象徵,形體的暗示如香蕉、桃子、朝鮮薊等,刺激性慾的成份暗示如巧克力、辣椒、榴槤等,甚至包括食物吃入口的姿勢,都能成為各種慾望的暗示。反之,節制飲食與禁食也成為控制慾望的手段和象徵。
在電影《芭比的盛宴》、《濃情巧克力》、《刑男大主廚》等作品中,這些討論與辯證更是成為故事表面下,波濤洶湧的主旋律,食物擺盪在個人慾望與宗教、傳統約束力與自由解放間的對話非常精彩。
電影上菜,誰來點餐?
回到觀眾的位置,既說觀影過程是電影、作者、觀眾的三方對話,作者的創作企圖與藝術表現,觀者的生活經驗與觀影投射,都影響著電影如何被閱讀,甚至直接影響了票房。在電影市場的操作下,賣座必然是第一優先的考量,瞭解觀眾想看什麼,也成為製片與電影公司不能不面對的課題,創作者如導演、編劇,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電影要上菜,那誰來點餐?筆尖轉向自己,想想我們又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走進電影院?
【序曲】人性料理的盛宴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政府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的人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每個人內心都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
目錄
好評推薦
序曲:人性料理的盛宴
1 美味之下的偷渡
戀戀銅鑼燒:看!櫻花真美
披薩的滋味:烏鴉蛋與資本主義披薩
香料共和國:在政治的天空下,捻一抹鄉愁的滋味
靈魂餐廳:無關階級,誰才能品嚐到美食的靈魂?
芭比的盛宴:食物是罪惡還是恩典?
濃情巧克力:北風帶來的魔法巧克力
美味不設限:印度咖哩與法國料理的階級對抗
2 美食裡的寂寞慾望
美味情書:便當盒裡的愛情渴望
美味不孤單:當型男主廚遇上厭食美女
刑男大主廚:美食、性與權力的角力擂台
歡迎光臨愛情餐廳:盡覽人生百態的現代浮世繪
完美陌生人:分食秘密的危險饗宴
3 餐桌上的家滋味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不想也難!
海街日記:被思念圍繞的味覺記憶
吐司,敬!美味人生:以愛為名的美食爭霸戰
小偷家族:最壞的日子也有最快樂的餐桌時光
小森食光─夏秋冬春:來自土地的療癒力量
4 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
巴黎御膳房:尋找奶奶料理的美食記憶和溫度
美味關係:闖關成功也跨越不了的文化距離
料理鼠王:超現實的人鼠狂想曲
食神:虛實之間的人性料理
料理絕配:料理是生活的藝術
五星主廚快餐車:古巴三明治的真滋味
總鋪師:人鬼神的美食競賽
好評推薦
序曲:人性料理的盛宴
1 美味之下的偷渡
戀戀銅鑼燒:看!櫻花真美
披薩的滋味:烏鴉蛋與資本主義披薩
香料共和國:在政治的天空下,捻一抹鄉愁的滋味
靈魂餐廳:無關階級,誰才能品嚐到美食的靈魂?
芭比的盛宴:食物是罪惡還是恩典?
濃情巧克力:北風帶來的魔法巧克力
美味不設限:印度咖哩與法國料理的階級對抗
2 美食裡的寂寞慾望
美味情書:便當盒裡的愛情渴望
美味不孤單:當型男主廚遇上厭食美女
刑男大主廚:美食、性與權力的角力擂台
歡迎光臨愛情餐廳:盡覽人生百態的現代浮世繪
完美陌生人:分食秘密的危險饗宴
3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