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獻給心理學的票友,無論你讀過多少心理學,本書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重大發現,都會讓你震撼。包括人類智力的起源、智力發育的甘特圖、人類母系社會的真相、先天還是後天、命運是由上癮決定的、基因技術的長期後果等內容。
這本書基本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少兒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界的性服務行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的?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所有的東西立足於科學的解釋,面向一個普通讀者感到好奇和關心的問題。
無論你讀過多少心理學,本書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重大發現,都會讓你震撼:一讀知人欲,再讀知人性!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
原欲,每個人都差不多,我們卻不甚理解!基因,確定了每個人的胚胎,無法改變!
封面文案: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關於人性問題,智者和芸芸眾生幾千年來從未停止觀察和論述。
封底文案:
人類自古就對瞭解自己的本性,有很大的興趣,透過觀察沒有受到文化影響的幼兒性情,被認為是一條可靠的途徑,因為兒童受到文化的影響比較少,他們的行為、心理更能反應其固有的本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競爭、地位競爭等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人即使不受社會的污染,也會越來越「壞」。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並非受到後天污染所致,而是基因序列規定的程序。「苟不教,性乃遷」這句話是不對的,即使教,性也會遷的。
作者簡介:
孟慶祥,多棲作家,出版書籍涉及技術、管理、社會、心理等多個領域。目前出版主要著作有:《*過後》、《賠錢時代》、《達爾文密碼》、《山寨革命》等,其中《山寨革命》在日本、臺灣出版。
章節試閱
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心理學已經證實,「從眾」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規律,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可以把從眾看成是維持群體關係的一種基本手段。
動物透過預先編制好的程式,在遇到問題時立刻反應,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本能。但自然界的情況有時是複雜多變的,在長時間的生存中,或者生存情況變得比較複雜、光靠本能不足以應付,自然界就進化出來一個可以處理較為複雜問題的大腦。大腦透過後天學習所做出的反應,可以看作是本能的延續,只是把硬體軟體化之後,處理方式更靈活而已。這樣,大腦的某些理性決策,也會有本能的影子,「隨大流」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隨大流」是一種動物的行為模式,它為千鈞一髮的生存鬥爭贏得了時間。在整個進化歷史中,隨大流的都具有較大的勝率,這是社會性生物的典型特徵。
有一個老故事,說是有一隻羊,被人從船上扔到了海裡,於是其餘的羊也跟著跳下海去。「因為羊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它們永遠要跟著前面一隻羊,不管走到哪裡。亞里斯多德據此認為,羊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可笑的動物。」但是,亞里斯多德不明白,所有的群居動物都遵從「羊群模式」,如果一隻羊具有特立獨行的天性,不願意隨大流,則會四面受敵,很容易被狼吃掉,反之則是比較安全,久而久之就保留了聚集成群的天性。
從眾具有多重意義,除了能夠聚集成群,還兼具學習、認同等功能。動物學家已經觀察到靈長動物中,也有擅長發明創造的個體,他們找到的新食物、新生產方法會在群內擴散,從眾是一種讓大家都學會某種技能的方式。從眾還可能讓類群成員之間,建立較為密切的認同感,人類也是如此,遠古的人類透過從眾,實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來是合適的。
文明社會也在不斷地強化從眾心理。「上帝總是站在兵力多的一邊」,從眾意味著你有站到大多數佇列的本能。也就是說無論是來自於基因的本能,還是來自於日常經驗,都給人們編制了一種隨大流的行為程式。很多時候隨大流就是第一直覺,也是動物本能。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的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瞭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越是資訊不對稱,人們對實際情況或者行為的實際後果缺乏預測依據時,越會表現出隨大流的特點來。來源於本能和來源於生活的經驗,都強化了這種反應的優勢。
人類隨大流的行為方式,與群居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在一次部門的選舉中,比如說選出一個部門的頭,對於缺乏明確利益和觀點者來講,他們會給哪一派投票呢?一般而言,人們都會採取見風使舵的策略,看誰能選上,就投誰的票,因為這樣才有利。投註定失敗的人的票顯然是沒有好處的。
過去選舉中常常採用的舉手方案,就是利用了人們隨大流的行為方式。每個人是舉手還是反對,取決於大多數人的意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長官一個人可能就相當於很多人,因為他掌握著權力。每個人在是否舉手的問題上,不是表明對被選舉人的態度,而是在考慮採取哪種方案對自己更有利。
我們設想一個群體的猿開始派系鬥爭,正確的策略也應該把寶押在兵力較多的一方,這樣跟隨大多數的方式,就形成了一種進化上的優勢。日久天長變成類本能的反應,同時這種行為策略,使群體獲得了相對的穩定性。改革開放不久,中國有一個關於「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命題的辯論,這也是亞當.斯密經濟學的重要支柱,從進化論的角度看,群居動物的行為,乃至社會的合作,都會表現出相同的規律。
讀者不禁要問,如果大家都隨大流,為何還會產生爭鬥呢?少數派根本就不會產生。這個問題很好,之所以產生少數派,皆是因為在一個大的群體中,收益下降的結果。《陳涉世家》的陳勝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動物,在群體中的個體,由於某種原因使邊際收益下降,就會激勵人們採取另外一種冒險一點的策略。對於陳勝而言,已經不能如期完成任務,按律法會處死,他選擇了起義這種高風險的鬥爭方式,就是合乎邏輯的。在和平年代,非常富足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少數派。比如說美國矽谷,也會有一些人從原來收入豐厚的公司辭職,去創辦企業,他們的原因和陳勝是一樣的。在隨大流面臨邊際效益下降時,就會出現一些人準備另立山頭。
日常的決策,很多情況下都缺乏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對「當下」應該做出何種決策時,總是會隨大流。「從眾心理」是進化形成的類本能,在日常決策中時不時會表現出來。比如在當下,我們無從判斷股票或者房子的價格走向一樣,我們是否買房子或者股票,取決於大家的熱情是不是高漲。
就長期博弈而言,跟隨大多數人的策略優於特立獨行者。對於完全缺乏判斷資訊的短期博弈,從理論上,並不存在大多數一定正確的邏輯。但是基因和記憶都是擅長「總結」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大多數策略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這是進化中形成的有利原則。
一個「好」的社會,能夠改造一個「壞」的居民,使他變好;而一個「壞」的社會,總是傾向於使好居民變壞。這就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內在機理。很多的人性在表現出遺傳的傾向性同時,也是高度易變的,隨環境而變的人性更加難以琢磨。
商業的法則也是建立在「大多數是對的」邏輯基礎之上。比如在大多人都參加交易會或者展覽會的情況下,你的公司也傾向於參加這種會。一年一度的電腦展覽或者通信展,很多廠商都認為根本沒有用,但是他們為什麼還要去參加呢?原因在於他們不願意承擔,「在一個大型展覽會上見不到你的公司」這種風險。
很多奸商為了銷售產品,而用虛擬方式來假裝購買,製造紅火的假像,利用的就是人在進化中形成的本性—從眾心理。
股市上,莊家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本能賺錢的,莊家選中一檔股票,悄悄潛入,要想大批買入時,首先兇狠地拋出,股票價格陡降,散戶擔心繼續深跌,倉惶出逃,莊家以低價吸收這些籌碼。如果出貨的時候,則採取相反的操作策略。如果人是理性的,這種手法必賠無疑,莊家低價拋貨時,別人正好可以吃進,而實際莊家總是勝多負少,因為人們從眾的本性比理性更堅強。
從眾也是各種群體行動的心理基礎,過後,人們談論著其中的荒唐,彰顯著自己的理性和智力優勢,行動中,大家都一樣隨波逐流。亞里斯多德沒有意識到從眾也是人類的天性,他認為只有羊才是愚蠢的。實際上人也一樣,只有政治家才是瞭解和利用這一點的行家裡手。
從眾心理有很多衍生品和表現方式,流行便是其中的一種。從服飾、髮型到社會風尚都可能成為流行物。有些東西流行時間很短,網上的一句俏皮話,很快風靡網路,很快又消失的無影無踪。
自負的天性
心理學透過實驗和調查證實,過度自信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特徵。在美國,大約只有四百五十名籃球隊員打NBA比賽,卻有二萬人練習籃球,準備進入NBA,其中65%的人確信自己可以進入NBA。在澳大利亞一次調查表明,86%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業績高於平均水準,只有1%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業績低於平均水準。在荷蘭,大部分高中生認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更誠實、更有恒心、更有獨創性、更友善且更可靠。
從進化的邏輯上看,自負或者自大之心是實現向上攀爬、爭奪高位的一種手段、一種心理驅動力,也就是說自大是向上爬的近前動力。
自負是一種行為動力,在等級森嚴、智力較高、自我意識豐富的智人社會,對自己高估的個體,會更勇敢地投入位次的爭奪之中,他們在群體中的排名也因此靠前,留下了後代,所以,自負並非一個貶義詞,即便在現代社會,自負也經常帶來實際利益。恰如其分的評估自己當然好,問題是這並不容易做到,過比不及要強。
擅長觀察、對人性有深刻認識的亞當.斯密,也注意到人們普遍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國富論》中寫道:「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才能總是過於自負。這是歷代哲學家和道德家所說的、一種由來已久的人類通病。但世人對於自己幸運的不合理猜測,卻不大為識者所注意。要是可以這樣說的話,對自己幸運妄加猜測,比對自己才能過於自負,恐怕還更普遍些。身體精神相當健旺的人,對自己的幸運,總不免抱有幾分自信。每一個人,對得利的機會,都或多或少地作了過高的評價,而大多數人,對損失的機會,作了過低的評價。身體精神相當健旺的人,對於損失的機會,很少作過高的評價。」
馬謖因為過度自信而失了街亭,更多的人則因為過度自信,造成經濟損失。例如,在股票市場,投資者通常將偶然的成功,歸因於自己操作的技巧,將失敗的投資操作,歸於外界無法控制因素,從而產生了所謂過度自信的心理現象。投資者趨向於認為別人的投資決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決定是理性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過度自信使人們不斷地投資、不斷地損失。社區周邊的商鋪很少有能賺錢的,店面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今天賣蔬菜、明天賣兒童用品。很顯然,當初開店時,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定位準確,有獨特的經營方法、獨特的價值,雖然其他人賠錢了,自己卻能賺錢。古時候上演「冒死進諫」,前面的人被殺掉,後面的人還會再諫,很重要的原因是,後面的人總認為比前面被殺的人更高明。
任何人身邊都不缺少事後諸葛亮,「這事我早就知道了,一年前我就預測……」,我覺得這並非完全是說謊,在事情發生之前,人們往往有多種模稜兩可的預測,如股票是漲還是跌,日後無論漲還是跌,都會感覺到自己過去好像預測到了一樣。一件事情成功之後,每個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貢獻,一旦失敗則總是客觀原因。齊亞諾伯爵說:勝利總是有上百個老爸,而失敗總是孤身一人。
過度自信是日常生活和工作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試想90%的人都認為自己比平均水準高,而報酬是正態分佈的,那麼一定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的收入被壓低。如果隱藏個人的實際收入,引起的猜測就會更偏離實際,通用電氣公司據此公佈每個員工的實際收入。在一個收入頗高的企業,不管收入多麼高,只有很少的人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從企業高管到基層員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貢獻遠大於所得,沒有幾個人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而已。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造成組織的分裂,個體之間的衝突,也常常來自於成員的過度自信。對於經常走向分裂的小公司而言,分配不均往往只是第二位的原因,大家既然能在一起開公司,通常對所得的分配都有一定的寬容度,但觀點的衝突卻非常常見,每個人都很難克服過度自信的傾向。有時,越是能力不足,越容易過度自信,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十分多,湯瑪斯.傑弗遜說:「智者十分瞭解自己的弱點,因此絕不會保證永不出錯,那些懂得最多的人,也最清楚自己知之甚少。」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理念發生了一個大逆轉,由謙虛、謹慎變成了培養自信,實際上可能過猶不及,自信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自知可能是比自信更實際的一種目標。
二○○四年,大型私營鋼廠江蘇鐵本鋼廠被查封之後,廠長戴國芳從「超寶鋼、追浦項」的豪言中醒悟過來,說出了「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這句名言。
過度自信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不斷的嘗試和大量的犧牲,換取了少數的幸運和成功,人們前仆後繼、此起彼伏。
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心理學已經證實,「從眾」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規律,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可以把從眾看成是維持群體關係的一種基本手段。
動物透過預先編制好的程式,在遇到問題時立刻反應,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本能。但自然界的情況有時是複雜多變的,在長時間的生存中,或者生存情況變得比較複雜、光靠本能不足以應付,自然界就進化出來一個可以處理較為複雜問題的大腦。大腦透過後天學習所做出的反應,可以看作是本能的延續,只是把硬體軟體化之後,處理方式更靈活而已。這樣,大腦的某些理性決策,也會有本能的影子,「隨大...
作者序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一百五十年前,一位叫查理斯.達爾文的人,發現了人是類人猿進化的結果。但大部分人只是勉強地承認這個事實,直到現在,這個事實背後的含義還遠未得到發掘。
直到今天,人仍然習慣性地將自己和動物區別來看。在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上,人是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是唯一的人科動物。事實上,靈長目中的黑猩猩和人的親緣關係很近,它們和人的基因相似度達98.5%,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的親緣關係還近。從基因學上分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分化約一千萬至一千兩百萬年前,二者基因的差異是2.3%,人類作為一個分支的分化,約為六百萬至七百萬年前。純粹從基因的百分比上來說,人與黑猩猩之間相似度達98.7%,黑猩猩本應該也是人科。貓和老虎差別那麼大,都被劃分到一個科,為什麼黑猩猩和人差別那麼小,卻被劃分到不同的科?大概就像富人不願意認窮親戚一樣。
表面上看,人類的外形和其他靈長類差異較大,人是唯一長期直立行走的猿類,並且身體的大部分區域沒有毛髮。較高的智力,的確讓人和其他動物相比顯得與眾不同,只有人才是能真正改造自然的動物,其他動物最多不過是做一個漂亮的巢穴,無論是外在的成就還是行為方式,都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人和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但是,人們沒有意識到人和猴子差異的本質,絕沒有表面顯示的那麼大。複雜的語言、文字記錄和傳承方式,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更重要的特點。試想,一個出生的嬰兒如果在原始環境中長大,他們不會有複雜的語言,能夠學習的東西也僅僅是獲取食物的本領,以及與其他同類交往的簡單技能,人能比動物強多少呢?換另外一個角度,假定從一萬兩千年前,一個前農業社會的人穿越到現代,他也可以學會開飛機,給電腦程式設計,有設計高樓大廈的能力。而從社會形態上看,一萬兩千年的人類社會與現在的野生動物差別不大。幾十年前,在新幾內亞島和美洲的部分土著保護區還過著原始生活,但從遺傳性的智力上看,這些土著人和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是沒有多少區別的。
人類之所以像現在這麼富於創造性,主要是工具性進步所致,人們開著法拉利跑的很快,但不會因此認為自己跑的快。人類藉助語言和文字這樣的工具,取得了遠大於其他動物的成就,卻誤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差異很大。富人有錢,頭領者有權,看起來很強,從生物意義上,他們和普通人沒有區別,有時差的只是一點運氣。人類有工具,工具掩蓋了人的動物性,所以看人性時,首先要剝離掉這些工具導致的虛假繁榮。
文字的發明,極大地放大了人的能力,它讓人的經驗累積超越了代代相傳的局限性,其他動物世代相傳,只能從父母系那裡學習一點點東西,不能積累。
有關人類進化的科普著作多如牛毛,三、四十年前,這類作品非常流行,這些作品幾乎都來源於西方,其中的絕大部分都重點強調人的動物性一面,強調人是猿類進化而來。西方很多有關於人的進化科普讀物,為了強調人的動物本性,盡情地貶低人類。我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西方有較為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每一本書都要加強否定上帝造人的宗教觀念。
在中國,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自古至今人們都缺乏好奇心,好奇心從來都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也從來沒有得到大力的激勵。實用主義百分之百地充斥於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毛細管。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地試錯才可能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如果不感興趣進行之前的試錯,則只會一無所有。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對人類本真特性的認識、對大到制度的設計、社會的演進,小到家庭瑣事、人際交往都將有重要影響。
自古以來,窺測人的本性本身就令人著迷的,從中國的諸子百家到西方哲學再到各種宗教,大多數都是「人學」,每個人也有自己關於「人」的看法和觀點。但是一直到今天,大多數對人的探究仍然不得要領,關於人的認識,遠未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因為文化蒙蔽了人們的眼睛,我堅信,只有我們從動物和進化的角度,才能看透人體、人欲、人性的真相。文化只是一時的規則,本性則根深蒂固。
早期系統研究人性的是宗教和哲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觀察和想像,這會因觀察者的角度和傾向性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時,人性的學說主要是一種觀點。心理學的誕生,標幟著對人性的研究逐漸走向科學之路,而不僅僅是個人的某種觀點。一八二五年,德國哲學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巨著問世,第一次莊嚴宣佈心理學是科學。一八七九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理現象,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
馮特一生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譽為「心理學獨立的宣言書」,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此後一段時間發展較為緩慢,近一百年來,心理學分化出無數分支,心理學這個詞,前人的定語層出不窮,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眾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上也鐫刻了無數名字。除了一些流行讀物之外,較為嚴肅的、可以作為教材的心理學,主要是以實驗和統計為基礎。很顯然,這種方式得到的結果,比觀點要可信的多。但是心理學仍然不是一門科學化程度很高的學問。我認為最主要的標幟是心理學實驗和統計結果,缺乏一個邏輯框架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它的體系結構遠比數理化、工程學科要簡陋,而且很不完整。
例如,全球的教育制度,都沒有建立在對人的認識過程進行科學分析基礎之上,迄今都不知道哪個年齡段該學什麼東西;在面對社會倫理和人本性衝突時,只是採取了簡單的妥協,並未深究本因;全球的股市都是基於理性人的錯誤假設,事實上,人更多的是生物人而非理性人,……我相信,假以時日,人類社會必將掀起重新認識自己的高潮。心理學的成熟必將改寫教育、社會制度、公司制度等等,它的影響會波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學是一個個的實驗和統計,最缺的是邏輯體系,而這個體系必須從達爾文哲學中汲取營養。達爾文揭示了生物身體、性格、器官、外形等形成的原理,他並沒有把整座大廈蓋好,他的進化論就像歐幾里德幾何學中的五個基本公理一樣,整個體系還需要後人添磚加瓦不斷探索。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總結成下面幾條公理:
第一原理,優勢生存原理。很多人把這個原理,簡單的理解成弱肉強食,這是對適者生存通俗的曲解。獵豹強,羚羊弱,後者是前者的食物,弱肉強食只是在搏鬥中的表現,從進化論的角度上看,羚羊不見得比獵豹弱,有一天獵豹滅絕了,羚羊可能還很繁盛。生物學上的優勢是生存並繁衍後代的能力。無論是身體的某個器官還是某種習性、性格偏好,從長期的效果來看都是優勢取勝,所有的特性,無論是體格還是性格(這一點容易被人們忽視),都有一定的遺傳率。比如,好色的男人如果確實比相對不好色的留下更多的後代,好色就是一種優勢,由於我們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不好色的男人現在存在的機率就很低了。
第二原理,代謝保守原理。穴居動物在穴居之前,視力曾經是很好的,穴居之後,由於視力發揮不了作用,就慢慢地退化了。這不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而是代謝保守原理。這一原理說的是,消耗能量的東西,不可能進化的富富有餘。長期地看,無論體能還是智力,亦或是某個器官,只是能夠頂住進化壓力,剛剛夠用,如果多餘了或者壓力被解除,一定趨於退化。遠古的人類也曾經有粗壯、有力的手臂,像猴子一樣,在樹上攀援如飛,後來用的越來越少。現在,即使頂尖的體操運動員,也比不上猴群中普通的一員。這條原理暗示進化不會創造多餘的器官,也不會形成多餘的個性,這些東西如果不能產生生存和繁殖的競爭優勢,就會形成多餘的能量浪費。
第三原理,近前動力。生物的唯一使命就是生存和繁殖,這也是它存於世的理由。但是,要生存和繁殖要處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策略可供選擇。比如,什麼樣的方式讓動物進行交配呢?是讓它「想」到留下後代這一目的嗎?當然不是!那樣的實現手法太「繞」了,實現起來有困難。最直接、簡單的方案是讓它在發情期有性欲,有交配的衝動。性欲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的近前動力。為了實現長遠的目的,必須透過近前的動力實現,這是一切行為進化的基礎原理。再比如,兩個人面對一隻老虎,跑的快比智商高更現實,跑的快就成了一個近前優勢。假如這樣的場景比較多,智力的進化就會落後於奔跑速度的進化,智力的進化就要依賴於其他場景。近前動力,有的書叫做「引導性原因」,也比較貼切,還有的叫「近因」等等,透過上面兩個例子,你已經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了。
有了這三個定理,就可以推導出人的性格、欲望、稟賦等一切推論。
對於人而言,關於人性和行為的認識,要比對人體的認識複雜。進化只會留下有形的化石,不會留下行為化石。比如,所有的生物書上都推測說,遠古時期經歷過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他們還說原始人的生活模式是男人狩獵、女人採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不可能有證據。我發現,這樣的說法甚至缺乏起碼的邏輯支撐。有人可能從男性更好打鬥、體格更強壯這一現象,就推測到男人狩獵這種行為模式。而實際上,男性區別於女性這種特徵更大的可能性,不是為了與其他物種鬥爭,而是與同伴爭奪交配權形成的。因為我們從很多動物身上都觀察到同樣的特徵,食草的家畜,雄性也比雌性好鬥的多。雄獅外形威武,捕獵的基本上都是雌獅。如果從現代人的行為模式上進行推演,即便是高大的男性,也很難拿著原始工具與野獸搏鬥,如果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環境中,就另當別論。
缺乏化石證據,讓關於人類行為模式、人性的學說裹足不前。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普通學生,關於物理的知識,遠比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正確的多。但是,即便是現在一個頂尖的倫理學者,也無法證明他的倫理學比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更優秀,因為雙方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缺乏證據,也讓絕大部分嚴肅的學者,避免研究這個不太容易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的學說。這給我這種滿懷好奇心的「非學者」留下了空間,所以,我有機會提出前人所不曾提出的概念和見解。
在這裡,我要請求讀者給我一次狂妄的機會。我提出的關於人類行為模式和人性的許多見解,絕非眾多突發奇想之中的一種而已,我盡力將這些見解構築於比較可靠的邏輯基礎之上。
我將採用以下的方法。
以外形推測行為:例如現在恐龍只留下了化石,人們會根據它的牙齒、骨骼、頭腦的大小,推測它大體上的行為模式。獅子和老虎是近親,染色體數目相等,它們之間可以交配。獅子和老虎的不同,在於獅子雄雌之間有明顯的外形差異(生物學上叫做二太性),老虎則沒有。因此,可以大體上推斷老虎的交配競爭要弱於獅子,獅子交配的集中度要高於老虎,進而可以推斷獅子是群居的,老虎可能是獨處的。人類的某些外貌特徵,也會暗示人性演化的軌跡。
近親類比法:人的行為模式,已經被社會習俗、文化等遮蔽起來。而我們的近親猴子、猩猩等沒有文化束縛,按照它們的生物本性行事。二者之間具有某些可類比的特徵。儘管這種方法沒有十分可靠的邏輯推斷,如果總結的夠多,考慮的維度足夠豐富,也會逼近真實的結果。這些比較對象並不限於靈長目,我們飼養、馴化了很多家畜,馬戲團馴化很多用於表演的動物,人對這些動物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規律,都有較為確實的評估方法。那麼這些經驗為什麼就不能用於人本身呢?有人可能會想到他們和人的親緣關係太遠了,所以沒有可比性。從邏輯層面來看,馬戲團馴化獸類,讓牠們學會某種知識和技能,人類馴化自身,也不斷地學習。獸類要在長到成年之前,學會基本的生存技巧,於是,幼小時期是最利於馴化的,因為它在這一時期的學習能力最強。而人為了應對生存挑戰,也會建立同樣的學習機制。物種差異雖大,邏輯基礎相同,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出比較令人信服的見解。
觀察,總結,邏輯驗證:每個人都在觀察、總結他周圍的世界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既然我要提出一種關於人類的理論,就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進行觀察、總結。這種方法和古代哲學家無異。區別在於,我要把觀察的結果放在生物的邏輯中去評估,所以就會有更多去偽存真的方法。一九○○年,精神病醫師佛洛依德寫了一本書《夢的解析》,提出了潛意識學說以及戀父、戀母等心理學概念。當然,這個學說一定是建立在他的觀察和醫療案例基礎之上,然而,他的結論如戀父、戀母和生物規律是違背的,所以,這一定是錯誤的學說。
這些方法並不是什麼新的方法,嚴肅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科普作者,都部分的採用過其中一些方法。我的目標則是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以提出更加嚴謹的見解。
這不是一本漫無邊際的暢談人生、談論個人主張的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論及孔子的貢獻時說,在中國,無論是鍋爐工還是一個普通農民,人人說話都帶有哲理。我絕不能認為我暢談人生就值得其他人閱讀。這本書走向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少兒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界的性服務行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的?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所有的東西立足於科學的解釋,面向一個普通讀者感到好奇和關心的問題。
最後,我要說明一下這種研究的價值。大的方面來看,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制度的設計和演進。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把人區分為優等人和普通人,他們設計了精英統治制度。亞當.斯密認為人人都是自私的,而這種自私卻可以透過交換,讓大家都受益,於是產生了對市場經濟的信奉。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認為,只要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好人站上歷史舞臺,就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幸福。三十年前的中國,一直信奉人的自私自利是可以馴服和改造的。現在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認為自私自利不僅應該被承認,而且應該被強化和鼓勵,所以,我們都看到了這些結果,各自有不同的評判。
擅於思考的讀者會認為,我如此輕描淡寫地談論歷史,未免過於幼稚和輕浮,而我堅信最複雜的、影響力深遠的思想,往往都是簡單的假設推論。數理化等科學,基本上都建立在簡單的原理之上。社會科學也是如此,社會科學凌亂的原因,是它不夠科學。我想閱讀本書的人大都讀過一些心理學書籍,事實上,現代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主要就是心理學。心理學的特點是比較繁雜,心理學家今天做這樣一個實驗,明天發現了另外一個理論,但是,他們從未統一在一個簡潔的框架之中,這也是本書要實現的野心的一部分,我認為人類所有的本質行為模式,必須建立在一個簡潔的邏輯框架之內。就像麥克斯韋方程和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一樣簡單、有效。
本書的最後一章,暢想了DNA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人自身、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讀者不妨把它當作一篇充滿激情的科幻作品來讀。我認為這是本書最精彩的一章,它預測,長遠地看,對人性公式般科學、準確的分析,必須建立在基因學的基礎之上。由觀點到公式是哲學走向科學的途徑,其中間的過渡形態則是邏輯。公式比邏輯強,而邏輯比觀點要好的多。本書的目標就是達到中間狀態。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一百五十年前,一位叫查理斯.達爾文的人,發現了人是類人猿進化的結果。但大部分人只是勉強地承認這個事實,直到現在,這個事實背後的含義還遠未得到發掘。
直到今天,人仍然習慣性地將自己和動物區別來看。在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上,人是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是唯一的人科動物。事實上,靈長目中的黑猩猩和人的親緣關係很近,它們和人的基因相似度達98.5%,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的親緣關係還近。從基因學上分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分化約一千萬至一千兩百萬年前,二者基因的差異是2.3%,人類作...
目錄
前言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一章 生命
1.混沌中誕生的生命
2.生命的化學本質
3.生命的策劃師,DNA的邏輯
4.蛋白質是執行生命任務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1.感覺──通向心靈、指揮行動的入口
2.退化的鼻子
3.「有口福」的嘴巴
4.肩負重任的耳朵
5.視覺動物
6.美醜的本質
第三章 智能
1.人類智慧的迷團
2.智力的進化
3.「語言—智慧」假說
4.遠古智者如何勝出?
5.本能、印記與學習
第四章 認知
1.泰山、閏土、阿甘的成長
2.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3.歸納是動物應變的思維方式
4.推理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智力
5.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6.理性與天性
第五章 發育
1.心理學家比不上馴獸師
2.「三字經」錯了,佛洛依德也錯了
3.敏感期
4.甘特圖上的任務
5.向競技體育學習
6.不知不覺的社交剝奪
7.智能的高峰與衰退
8.智慧的開發
第六章 人性
1.自然環境塑造人體,群內環境塑造人性
2.為何群居?
3.相互依存,相互鬥爭
4.人性善惡的邏輯
5.「統御—服從」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6.透過儀式,強化地位
7.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8.勇攀高位的本能
9.自負的天性
10.思維定勢
11.戰時心理
12.羨慕、嫉妒、恨
13.不適應變化的大腦
第七章 男性
1.好色的西門
2.西門的策略
3.西門的坦白
第八章 女性
1.露西的困境
2.露西的擇偶策略
3.露西的改變
4.性與生活
5.忠誠的女人
第九章 家庭
1.母系社會的本源
2.夫妻
3.母親不僅餵奶,而且更愛子代
4.愛兒是本能,敬老是文化
5.生男還是生女
6.兄弟姐妹
7.婆媳衝突
第十章 個性
1.人與人之間的相似與差異
2.先天還是後天
3.被放大的差異
4.上癮塑造差異
5.自我馴化的人類
第十一章 展望
1.DNA的秘密
2.篩選
3.分化
4.測定
5.改造
後記
前言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一章 生命
1.混沌中誕生的生命
2.生命的化學本質
3.生命的策劃師,DNA的邏輯
4.蛋白質是執行生命任務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1.感覺──通向心靈、指揮行動的入口
2.退化的鼻子
3.「有口福」的嘴巴
4.肩負重任的耳朵
5.視覺動物
6.美醜的本質
第三章 智能
1.人類智慧的迷團
2.智力的進化
3.「語言—智慧」假說
4.遠古智者如何勝出?
5.本能、印記與學習
第四章 認知
1.泰山、閏土、阿甘的成長
2.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3.歸納是動物應變的思維方式
4.推...
商品資料
出版社:福隆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10-01ISBN/ISSN:97898639014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