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軍
定價:NT$ 280
優惠價:88 折,NT$ 24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全新的運動療法,教你「人老,腿不老」的年輕對策
以故事和案例問答,解讀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炎的要點和方法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簡單明白!
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及插圖,闡述膝關節炎的病因、發展及致病的生活習慣,並詳細介紹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使患者能一本書讀懂防病、治病的新概念。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要怎麼預防?怎麼療護?
作者對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有30餘年的臨床經驗,本書介紹了膝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哪些檢查,提供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讓你「活到老,腿不老」。
【本書特色】
權威性——作者對膝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30餘年的臨床經驗,曾在電視臺《健康之路》做過「中醫治療骨性關節炎」的專題講座,並用中醫方法為多位中央領導成功治癒膝關節疾患。
通俗性——本書語言文字通俗易懂,配合簡潔、生動的插圖,形象展示了具體的運動動作和動作要領,讓患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實用性——本書介紹了膝關節骨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的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的常用檢查,指導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
【內容簡介】
▌膝關節疼痛的發病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80%,致殘率高達53%,是成年人致殘的第一大慢性疾病,也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聯合國還把2003〜2013年定為骨性關節炎普及的十年,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
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如公車司機,膝關節常處於屈曲位,易出現髕股關節病變),負重用力(如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經常肩背臂扛),導致膝關節軟骨因超重而損傷。
2.體重的增加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生物力學研究證實,人體每增加1kg體重,加到膝關節上的負荷為3kg,在上下樓梯時為7kg。因為人體行走是要交叉步,同時加上剪力的作用,所以肥胖的人膝關節負重更大,更容易引起膝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關節疼痛。而疼痛導致患者不願運動,又增加體重,形成惡性循環。
3.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了,由原來的步行為主,變成以車代步(關節失去步行帶來的濡潤);由原來的平房為主,變成樓上樓下(關節在上下樓時負荷增加);由過去的營養不良,成為營養過剩(增加負重);由過去的平底靴變成高跟鞋;由長褲變為短裙(關節過度受寒)。
4.隨著年齡增加,會發生骨質疏鬆。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就像房子的柱子不結實了,我們得想辦法支持房子一樣,關節會長出一些多餘的骨質。因此,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機率就增多。
5.外傷和力的承受。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造成關節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改變。
▌骨刺是怎麼回事,它是怎樣產生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腿部的肌肉變得軟弱,不能很好地穩定關節,使關節產生小的微動,這種異常活動對軟骨造成損傷而出現纖毛變和退化,同時在關節邊緣形成骨刺,即所謂「牽引性骨刺」。由於關節之間有半月板,所以這些骨刺就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約1mm處水準生長。它預示著膝關節的不穩,常見的象牙狀骨刺就是在關節的邊緣呈弧形生長的,繼發於軟骨的退變。
▌自我發現骨性關節炎
人的關節有非常強大的代償功能,骨性關節炎初期,大多數人沒有典型的症狀,當出現以下症狀的一種時,很可能已經患有骨性關節炎,需要開始關注關節的養護和治療了。
1.膝關節酸困不適:僅僅是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沒有其他任何症狀伴隨發生,且往往在運動或登山後加劇。酸困不適多可忍耐,在工作學習時往往感覺不到,精神放鬆休息時可有感覺,有時會反復發作,經休息後可自行緩解。找不到壓痛點或酸困點,關節屈伸活動時可有撚發音樣的摩擦感。這時的膝關節已經存在退變了,前面講過因為軟骨沒有神經血管,所以疼痛不明顯,摩擦感主要是因為軟骨面不平整。
2.膝關節腫脹:無明顯誘因(扭傷和外傷史)膝關節腫脹起來,多是先感覺關節屈伸不利,活動一下後好轉,往往在睡覺前或洗澡時發現兩個膝關節大小不一。此時如果注意保暖、外用膏藥,多可自癒,但有反復發作的趨向,多在勞累後或天氣驟冷時復發。
3.膝關節「卡腿」彈響:是一種常見症狀,行走時膝關節突然卡住了,不敢活動,可由各種疾病引起,如損傷的半月板或骨贅掉下來形成游離體,均會出現「卡腿」現象。多發生在一側,當反復晃動關節時,疼痛可緩解。
4.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在活動時疼痛,剛開始時以上下樓梯時明顯,漸漸發展到行走時也出現疼痛,初期呈間歇性,繼而發展為持續性疼痛,晚上也疼,影響睡眠。早期主要為膝關節前側疼痛,到中期可蔓延到膝關節內側,後期為全關節疼痛,但是以膝關節後面疼痛為主,即「膝後大筋痛」。
5.關節變形:伴隨著膝關節內側的疼痛,關節也開始出現變形,即俗稱的「O型腿」。再繼續發展,後期不僅僅內側痛,膝關節也伸不直了,呈屈曲畸形,行走呈鴨步,即兩邊晃著走,或要支具和拐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三部曲
1.什麼是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
B女士,30歲,在公司上班8年了,工作和生活都很平靜。假期和同事去爬山,可到了下山時卻出現了問題,右膝關節劇烈疼痛,每下一個臺階都感到右膝發軟,用不上力氣,有想跪下來的感覺,好不容易在同事的幫助下下了山。第二天發現右膝關節紅腫,到醫院檢查,拍了右膝關節負重正側位片和髕骨軸位片,X光表現為髕骨與股骨關節間隙變窄,髕骨向外側傾斜,被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是軟骨纖毛樣變,關節面開始變得粗糙。臨床症狀為: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勞累後加重,主要為上下樓梯或蹲起時疼痛,可伴有彈響、關節腫脹等,關節無明顯畸形及活動受限。
醫生說,B女士與20歲時相比,肌肉開始老化,肌力下降,膝關節承受的負擔加重,加上B女士穿著8cm的高跟鞋,加重了髕股關節的應力,這次爬山是加重膝關節負擔的又一次挑戰,所以出現了骨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
2.什麼是中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C先生,50歲,從20歲就開始打工賺錢養家,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現在一兒一女均有了工作。本該鬆一口氣的他卻發現右膝關節內側疼痛越來越厲害了,出現了一瘸一拐的症狀,實在忍不住了到醫院就診。拍了片子,顯示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
醫生告訴他,這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中期了,關節軟骨脫落,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從正常的6〜8mm已經減少到了2mm,內側壓痛明顯;膝關節由正常的過伸10°變為伸直受限5°;內側半月板已被擠在脛股關節間隙的內側,且變小,變硬了。長期的體力勞動使他的膝關節受損嚴重,醫生建議他住院保守治療,但他怕耽誤工作而不願意住院。
對於不願住院治療的C先生,醫生給他算了一筆帳,如果他不住院,那麼5年以後他就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而這一次手術後的關節只能用15年左右,等他到了70歲,就需要再次行關節翻修術,這一次的手術要把上次損壞的關節假體取出來,然後再換墊和帶上下延長柄的假體。不說做兩次手術受苦受罪,單單花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如果C先生選擇住院採保守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膝關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C先生能掌握一套膝關節養護的方法,如果C先生能堅持復健和治療,就可以有效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展進程。等到了60歲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一直用到80歲左右,就不用二次置換了,等於省了一大筆費用。C先生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開始住院治療,一周後疼痛明顯緩解,患肢也恢復到了正常的伸直狀態,再沒有出現一瘸一拐的情形。
3.什麼是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70歲的D奶奶,雙膝關節疼痛有十餘年了,以前還能拄著拐杖勉強去買菜,現在因為膝關節疼痛,不僅不能走路,連站著做飯都堅持不住了,吃止痛藥也無效,更別說和鄰居的婆婆媽媽們一起散步聊天了。在孩子們的堅持下,D奶奶只好到醫院看了醫生,醫生的診斷讓她嚇了一跳,原來她是雙膝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大量剝脫,已經是骨頭對骨頭的摩擦了。X光片上可以看到髕股、脛股內外側關節間隙均變很窄,內側間隙消失,骨質硬化,有大量骨贅形成,膝關節變形呈「O」型。這就需要做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了,D奶奶聽了是既害怕又猶豫。
醫生講,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並不可怕,手術過程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就像削蘋果一樣,把硬化的骨質和增生的骨贅去除,再如鑲牙一樣,把做好的合金假體套上。術後用鎮痛泵止痛,第三天就可以推著小扶車上廁所了,減少了在床上大小便的不便。
像D奶奶這樣的患者,如果不接受手術治療,要嘛繼續走路會不慎摔倒致骨折臥床,要嘛坐輪椅生活,心臟功能易於退化,且易患老年癡呆症,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需要兒女的陪伴或請看護工照顧,增加了兒女和家庭的負擔。
D奶奶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她驚奇地發現,手術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痛,而且第二天下床時腿也變直了,告別了「O」型腿。
▌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疼痛
1.運動療法的目的
膝關節痛是有差別的,「有時疼痛,但休息後好轉」者占多數。如果受「人老腿先老」的俗話影響,許多人就認為自己是年紀大了而出現膝關節痛,沒辦法了,而不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膝關節骨質增生不單純是年老退化,更不要認為骨質增生無法治療而不去治療。如果靠忍耐或止疼藥來抵抗疼痛,那就大錯特錯了。
膝關節炎患者急性發作,適當休息是必需的。但對於骨質增生較重的人來講,因為伸直和屈曲時膝關節都會疼,就會儘量避開這種動作。長時間避開最大限度屈伸活動的話,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就會漸漸減小,這在醫學上叫做活動受限,導致膝關節越來越伸不直,越來越屈不了了。為了防止膝關節僵硬,即使膝關節疼痛也應適當復健,這就是運動療法。
首先明確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適度加強肌肉鍛煉,讓肌肉來穩定關節,減少膝關節疼痛,延緩骨性關節炎發展,而達到重返運動的目的。
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最大的苦惱就是因為膝關節疼痛或腫脹導致行走、坐下站起、奔跑、上下樓梯等動作不能完成,繼而因為膝關節疼痛而不能進行登山、旅遊或打高爾夫球等運動。這樣一來,股四頭肌萎縮,導致骨性關節炎逐漸加重。
對於照護膝關節來講,首先是從肌肉著手,當然,不是讓患者去登山、滑雪或者打球,而是:1.增加肌肉的力量。2.養成散步和騎自行車的習慣。3.膝關節的極度屈伸(即每天最大限度地伸直和屈曲膝關節)。4.在日常生活中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這些運動方法的目的都是在適當地運動關節,使關節軟骨得到濡養,而提高自癒能力。
2.治療膝關節疼痛的運動方法
功能運動講究四個原則,即適度、堅持、漸進、科學的原則,合理正確的運動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盲目運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1.適度:運動應該適量,並且要時刻注意膝關節應在不負重或輕度負重下進行活動。運動的時間以半小時、膝關節不感到酸困為度。門診經常會見到一些患者,每天走2個小時,結果好好的膝關節反而開始出現疼痛。
2.堅持:應堅持每天運動,少量多次,每次堅持15〜30分鐘,每日3〜5次,以剛剛感到疲勞為度。
3.漸進: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不可一次性過勞而大量出汗,避免風寒、感冒。
4.科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運動,不能盲目跟從他人進行。
鍛煉股四頭肌
骨與肌肉之間由堅強的肌腱相連,如果肌肉有力量,那麼關節就能自由運動;如果肌肉收縮力減弱,帶動關節運動就困難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人體在行走時,骨骼只承受30%的力量,而70%的力量是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的,膝關節也是這樣。股四頭肌由內側肌、外側肌、股直肌和股中間肌四塊肌肉組成,這四塊肌肉通過髕韌帶附著在脛骨結節。膝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這塊肌肉來維持,行走的時候就可以正常運作,如果股四頭肌無力,就會出現打軟腿的症狀,容易發生或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隨之而來的是膝關節功能下降,站立、行走、上下樓梯時就會感到非常困難。
鍛煉的目的
運動療法的核心目的在增強股四頭肌肌力,有效避免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擴大關節活動範圍。
鍛煉的方法
1.股四頭肌收縮:患者採臥位或坐位,患側膝關節屈曲,在膝關節下放一個軟枕頭,用力向下壓膝關節,使患側股四頭肌做等長收縮,也就是大腿上面的肌肉用力收縮。每次堅持5〜10秒,如此反復進行。
患者採坐位,患膝水平伸直,踝關節最大程度拉伸,足跟用力向下蹬,膝關節和大腿固定,堅持10秒後休息3〜5秒,如此反復進行,每次20下。如果膝關節伸直受限,開始時可不完全伸直。
2.直腿抬高訓練:將腳尖勾直,儘量伸直膝關節,緩慢、勻速抬高,約35°左右,在空中穩定5〜10秒,緩慢放下,每天3次,一次15〜30下。後期還可在小腿遠端綁砂袋增加負重練習。健側臥位患肢的直腿抬高是禁忌的,因為此訓練加強了股外側肌的肌力,加劇了股外側肌與股內側肌斜行纖維的失衡,從而會加重患膝疼痛。
3.終末伸膝鍛煉:在屈膝小於30°的範圍內對抗重力做伸膝鍛煉,鍛煉時可在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膝約30°,而後使足跟抬高離開床面,直至患膝伸直,循環往復進行。
膝關節的觀察方法
養成平時就注意觀察膝關節狀態的習慣非常重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重,而是慢慢進展的,所以要常常觀察膝關節的狀態。觀察膝關節的要點,就是要極度地屈曲膝關節(比如下蹲)和過伸膝關節(比如立正),同時雙側膝關節對比,看股四頭肌是否有萎縮的情形。
平時注意觀察,可以發現膝關節微小的變化,方法如下:
膝關節屈曲和伸直狀態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伸直膝關節時,膝關節能貼著床面就可以;屈曲膝關節時,能輕鬆地將臀部放在腳上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兩手向下壓膝關節,還能過伸10°左右就可以。
股四頭肌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將下肢伸直,然後用力抬膝關節,抬到與床成30°的角度,觀察股四頭肌是否萎縮,同時用手觸摸,感受股四頭肌的堅硬度,並雙側對比。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的目的是通過柔韌訓練,增強膝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膝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柔韌性不好不要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拉開的,很多老年人60多歲後練太極拳,最後也拉得很好。
等速訓練
每天堅持騎自行車半小時,能夠訓練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加其柔韌度。
柔韌性訓練
1.仰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2.俯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3.仰臥位,雙膝中間夾一個枕頭,用力夾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4.側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膝關節最喜歡的運動方法
對膝關節來說,它最喜歡的是什麼運動?答案是: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慢節奏的跳舞等。這些運動能提高人體下肢的功能,增強心肺能力,促進體內脂肪的消耗,配合飲食控制,可促使體重減輕,從而有效預防骨關節炎發生。
作者簡介:
郝軍
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系,現任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骨關節病科主任,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其獨特的診療技術源於中國著名的郭氏正骨,上世紀90年代專攻骨關節病的診斷與研究,對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有30餘年的臨床經驗,並為多位中央領導成功治癒膝關節疾患。
1994年10月作為國家教委訪問學者赴日本岡山大學、昭和大學附屬醫院進修膝關節外科三年。1997年回國後,將在日本學到的先進康復理論、生物力學和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結合起來,強調中醫「整體觀念」、「筋骨並重」及「治未病」的理論原則,對骨關節炎在未發病時強調功能訓練來預防,發病後通過「治筋」(運動療法,功能訓練)來延緩其發展和加重,創立了「筋為骨用」治療骨關節病的理論,結合國際X光分類在臨床中將骨關節病分早、中、晚三期治療,以中醫藥為主,發展中醫骨傷科保守治療的優勢,運用牽引、熏洗及手法按摩活筋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2005年6月在中央電視臺二套《健康之路》做中醫治療骨關節病的專題講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郝軍
優惠價: 88 折, NT$ 246 NT$ 2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全新的運動療法,教你「人老,腿不老」的年輕對策
以故事和案例問答,解讀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炎的要點和方法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簡單明白!
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及插圖,闡述膝關節炎的病因、發展及致病的生活習慣,並詳細介紹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使患者能一本書讀懂防病、治病的新概念。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要怎麼預防?怎麼療護?
作者對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有30餘年的臨床經驗,本書介紹了膝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哪些檢查,提供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讓你「活到老,腿不老」。
【本書特色】
權威性——作者對膝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30餘年的臨床經驗,曾在電視臺《健康之路》做過「中醫治療骨性關節炎」的專題講座,並用中醫方法為多位中央領導成功治癒膝關節疾患。
通俗性——本書語言文字通俗易懂,配合簡潔、生動的插圖,形象展示了具體的運動動作和動作要領,讓患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實用性——本書介紹了膝關節骨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的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的常用檢查,指導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
【內容簡介】
▌膝關節疼痛的發病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80%,致殘率高達53%,是成年人致殘的第一大慢性疾病,也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聯合國還把2003〜2013年定為骨性關節炎普及的十年,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
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如公車司機,膝關節常處於屈曲位,易出現髕股關節病變),負重用力(如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經常肩背臂扛),導致膝關節軟骨因超重而損傷。
2.體重的增加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生物力學研究證實,人體每增加1kg體重,加到膝關節上的負荷為3kg,在上下樓梯時為7kg。因為人體行走是要交叉步,同時加上剪力的作用,所以肥胖的人膝關節負重更大,更容易引起膝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關節疼痛。而疼痛導致患者不願運動,又增加體重,形成惡性循環。
3.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了,由原來的步行為主,變成以車代步(關節失去步行帶來的濡潤);由原來的平房為主,變成樓上樓下(關節在上下樓時負荷增加);由過去的營養不良,成為營養過剩(增加負重);由過去的平底靴變成高跟鞋;由長褲變為短裙(關節過度受寒)。
4.隨著年齡增加,會發生骨質疏鬆。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就像房子的柱子不結實了,我們得想辦法支持房子一樣,關節會長出一些多餘的骨質。因此,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機率就增多。
5.外傷和力的承受。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造成關節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改變。
▌骨刺是怎麼回事,它是怎樣產生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腿部的肌肉變得軟弱,不能很好地穩定關節,使關節產生小的微動,這種異常活動對軟骨造成損傷而出現纖毛變和退化,同時在關節邊緣形成骨刺,即所謂「牽引性骨刺」。由於關節之間有半月板,所以這些骨刺就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約1mm處水準生長。它預示著膝關節的不穩,常見的象牙狀骨刺就是在關節的邊緣呈弧形生長的,繼發於軟骨的退變。
▌自我發現骨性關節炎
人的關節有非常強大的代償功能,骨性關節炎初期,大多數人沒有典型的症狀,當出現以下症狀的一種時,很可能已經患有骨性關節炎,需要開始關注關節的養護和治療了。
1.膝關節酸困不適:僅僅是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沒有其他任何症狀伴隨發生,且往往在運動或登山後加劇。酸困不適多可忍耐,在工作學習時往往感覺不到,精神放鬆休息時可有感覺,有時會反復發作,經休息後可自行緩解。找不到壓痛點或酸困點,關節屈伸活動時可有撚發音樣的摩擦感。這時的膝關節已經存在退變了,前面講過因為軟骨沒有神經血管,所以疼痛不明顯,摩擦感主要是因為軟骨面不平整。
2.膝關節腫脹:無明顯誘因(扭傷和外傷史)膝關節腫脹起來,多是先感覺關節屈伸不利,活動一下後好轉,往往在睡覺前或洗澡時發現兩個膝關節大小不一。此時如果注意保暖、外用膏藥,多可自癒,但有反復發作的趨向,多在勞累後或天氣驟冷時復發。
3.膝關節「卡腿」彈響:是一種常見症狀,行走時膝關節突然卡住了,不敢活動,可由各種疾病引起,如損傷的半月板或骨贅掉下來形成游離體,均會出現「卡腿」現象。多發生在一側,當反復晃動關節時,疼痛可緩解。
4.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在活動時疼痛,剛開始時以上下樓梯時明顯,漸漸發展到行走時也出現疼痛,初期呈間歇性,繼而發展為持續性疼痛,晚上也疼,影響睡眠。早期主要為膝關節前側疼痛,到中期可蔓延到膝關節內側,後期為全關節疼痛,但是以膝關節後面疼痛為主,即「膝後大筋痛」。
5.關節變形:伴隨著膝關節內側的疼痛,關節也開始出現變形,即俗稱的「O型腿」。再繼續發展,後期不僅僅內側痛,膝關節也伸不直了,呈屈曲畸形,行走呈鴨步,即兩邊晃著走,或要支具和拐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三部曲
1.什麼是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
B女士,30歲,在公司上班8年了,工作和生活都很平靜。假期和同事去爬山,可到了下山時卻出現了問題,右膝關節劇烈疼痛,每下一個臺階都感到右膝發軟,用不上力氣,有想跪下來的感覺,好不容易在同事的幫助下下了山。第二天發現右膝關節紅腫,到醫院檢查,拍了右膝關節負重正側位片和髕骨軸位片,X光表現為髕骨與股骨關節間隙變窄,髕骨向外側傾斜,被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是軟骨纖毛樣變,關節面開始變得粗糙。臨床症狀為: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勞累後加重,主要為上下樓梯或蹲起時疼痛,可伴有彈響、關節腫脹等,關節無明顯畸形及活動受限。
醫生說,B女士與20歲時相比,肌肉開始老化,肌力下降,膝關節承受的負擔加重,加上B女士穿著8cm的高跟鞋,加重了髕股關節的應力,這次爬山是加重膝關節負擔的又一次挑戰,所以出現了骨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
2.什麼是中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C先生,50歲,從20歲就開始打工賺錢養家,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現在一兒一女均有了工作。本該鬆一口氣的他卻發現右膝關節內側疼痛越來越厲害了,出現了一瘸一拐的症狀,實在忍不住了到醫院就診。拍了片子,顯示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
醫生告訴他,這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中期了,關節軟骨脫落,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從正常的6〜8mm已經減少到了2mm,內側壓痛明顯;膝關節由正常的過伸10°變為伸直受限5°;內側半月板已被擠在脛股關節間隙的內側,且變小,變硬了。長期的體力勞動使他的膝關節受損嚴重,醫生建議他住院保守治療,但他怕耽誤工作而不願意住院。
對於不願住院治療的C先生,醫生給他算了一筆帳,如果他不住院,那麼5年以後他就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而這一次手術後的關節只能用15年左右,等他到了70歲,就需要再次行關節翻修術,這一次的手術要把上次損壞的關節假體取出來,然後再換墊和帶上下延長柄的假體。不說做兩次手術受苦受罪,單單花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如果C先生選擇住院採保守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膝關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C先生能掌握一套膝關節養護的方法,如果C先生能堅持復健和治療,就可以有效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展進程。等到了60歲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一直用到80歲左右,就不用二次置換了,等於省了一大筆費用。C先生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開始住院治療,一周後疼痛明顯緩解,患肢也恢復到了正常的伸直狀態,再沒有出現一瘸一拐的情形。
3.什麼是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70歲的D奶奶,雙膝關節疼痛有十餘年了,以前還能拄著拐杖勉強去買菜,現在因為膝關節疼痛,不僅不能走路,連站著做飯都堅持不住了,吃止痛藥也無效,更別說和鄰居的婆婆媽媽們一起散步聊天了。在孩子們的堅持下,D奶奶只好到醫院看了醫生,醫生的診斷讓她嚇了一跳,原來她是雙膝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大量剝脫,已經是骨頭對骨頭的摩擦了。X光片上可以看到髕股、脛股內外側關節間隙均變很窄,內側間隙消失,骨質硬化,有大量骨贅形成,膝關節變形呈「O」型。這就需要做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了,D奶奶聽了是既害怕又猶豫。
醫生講,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並不可怕,手術過程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就像削蘋果一樣,把硬化的骨質和增生的骨贅去除,再如鑲牙一樣,把做好的合金假體套上。術後用鎮痛泵止痛,第三天就可以推著小扶車上廁所了,減少了在床上大小便的不便。
像D奶奶這樣的患者,如果不接受手術治療,要嘛繼續走路會不慎摔倒致骨折臥床,要嘛坐輪椅生活,心臟功能易於退化,且易患老年癡呆症,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需要兒女的陪伴或請看護工照顧,增加了兒女和家庭的負擔。
D奶奶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她驚奇地發現,手術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痛,而且第二天下床時腿也變直了,告別了「O」型腿。
▌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疼痛
1.運動療法的目的
膝關節痛是有差別的,「有時疼痛,但休息後好轉」者占多數。如果受「人老腿先老」的俗話影響,許多人就認為自己是年紀大了而出現膝關節痛,沒辦法了,而不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膝關節骨質增生不單純是年老退化,更不要認為骨質增生無法治療而不去治療。如果靠忍耐或止疼藥來抵抗疼痛,那就大錯特錯了。
膝關節炎患者急性發作,適當休息是必需的。但對於骨質增生較重的人來講,因為伸直和屈曲時膝關節都會疼,就會儘量避開這種動作。長時間避開最大限度屈伸活動的話,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就會漸漸減小,這在醫學上叫做活動受限,導致膝關節越來越伸不直,越來越屈不了了。為了防止膝關節僵硬,即使膝關節疼痛也應適當復健,這就是運動療法。
首先明確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適度加強肌肉鍛煉,讓肌肉來穩定關節,減少膝關節疼痛,延緩骨性關節炎發展,而達到重返運動的目的。
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最大的苦惱就是因為膝關節疼痛或腫脹導致行走、坐下站起、奔跑、上下樓梯等動作不能完成,繼而因為膝關節疼痛而不能進行登山、旅遊或打高爾夫球等運動。這樣一來,股四頭肌萎縮,導致骨性關節炎逐漸加重。
對於照護膝關節來講,首先是從肌肉著手,當然,不是讓患者去登山、滑雪或者打球,而是:1.增加肌肉的力量。2.養成散步和騎自行車的習慣。3.膝關節的極度屈伸(即每天最大限度地伸直和屈曲膝關節)。4.在日常生活中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這些運動方法的目的都是在適當地運動關節,使關節軟骨得到濡養,而提高自癒能力。
2.治療膝關節疼痛的運動方法
功能運動講究四個原則,即適度、堅持、漸進、科學的原則,合理正確的運動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盲目運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1.適度:運動應該適量,並且要時刻注意膝關節應在不負重或輕度負重下進行活動。運動的時間以半小時、膝關節不感到酸困為度。門診經常會見到一些患者,每天走2個小時,結果好好的膝關節反而開始出現疼痛。
2.堅持:應堅持每天運動,少量多次,每次堅持15〜30分鐘,每日3〜5次,以剛剛感到疲勞為度。
3.漸進: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不可一次性過勞而大量出汗,避免風寒、感冒。
4.科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運動,不能盲目跟從他人進行。
鍛煉股四頭肌
骨與肌肉之間由堅強的肌腱相連,如果肌肉有力量,那麼關節就能自由運動;如果肌肉收縮力減弱,帶動關節運動就困難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人體在行走時,骨骼只承受30%的力量,而70%的力量是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的,膝關節也是這樣。股四頭肌由內側肌、外側肌、股直肌和股中間肌四塊肌肉組成,這四塊肌肉通過髕韌帶附著在脛骨結節。膝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這塊肌肉來維持,行走的時候就可以正常運作,如果股四頭肌無力,就會出現打軟腿的症狀,容易發生或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隨之而來的是膝關節功能下降,站立、行走、上下樓梯時就會感到非常困難。
鍛煉的目的
運動療法的核心目的在增強股四頭肌肌力,有效避免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擴大關節活動範圍。
鍛煉的方法
1.股四頭肌收縮:患者採臥位或坐位,患側膝關節屈曲,在膝關節下放一個軟枕頭,用力向下壓膝關節,使患側股四頭肌做等長收縮,也就是大腿上面的肌肉用力收縮。每次堅持5〜10秒,如此反復進行。
患者採坐位,患膝水平伸直,踝關節最大程度拉伸,足跟用力向下蹬,膝關節和大腿固定,堅持10秒後休息3〜5秒,如此反復進行,每次20下。如果膝關節伸直受限,開始時可不完全伸直。
2.直腿抬高訓練:將腳尖勾直,儘量伸直膝關節,緩慢、勻速抬高,約35°左右,在空中穩定5〜10秒,緩慢放下,每天3次,一次15〜30下。後期還可在小腿遠端綁砂袋增加負重練習。健側臥位患肢的直腿抬高是禁忌的,因為此訓練加強了股外側肌的肌力,加劇了股外側肌與股內側肌斜行纖維的失衡,從而會加重患膝疼痛。
3.終末伸膝鍛煉:在屈膝小於30°的範圍內對抗重力做伸膝鍛煉,鍛煉時可在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膝約30°,而後使足跟抬高離開床面,直至患膝伸直,循環往復進行。
膝關節的觀察方法
養成平時就注意觀察膝關節狀態的習慣非常重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重,而是慢慢進展的,所以要常常觀察膝關節的狀態。觀察膝關節的要點,就是要極度地屈曲膝關節(比如下蹲)和過伸膝關節(比如立正),同時雙側膝關節對比,看股四頭肌是否有萎縮的情形。
平時注意觀察,可以發現膝關節微小的變化,方法如下:
膝關節屈曲和伸直狀態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伸直膝關節時,膝關節能貼著床面就可以;屈曲膝關節時,能輕鬆地將臀部放在腳上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兩手向下壓膝關節,還能過伸10°左右就可以。
股四頭肌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將下肢伸直,然後用力抬膝關節,抬到與床成30°的角度,觀察股四頭肌是否萎縮,同時用手觸摸,感受股四頭肌的堅硬度,並雙側對比。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的目的是通過柔韌訓練,增強膝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膝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柔韌性不好不要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拉開的,很多老年人60多歲後練太極拳,最後也拉得很好。
等速訓練
每天堅持騎自行車半小時,能夠訓練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加其柔韌度。
柔韌性訓練
1.仰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2.俯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3.仰臥位,雙膝中間夾一個枕頭,用力夾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4.側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膝關節最喜歡的運動方法
對膝關節來說,它最喜歡的是什麼運動?答案是: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慢節奏的跳舞等。這些運動能提高人體下肢的功能,增強心肺能力,促進體內脂肪的消耗,配合飲食控制,可促使體重減輕,從而有效預防骨關節炎發生。
作者簡介:
郝軍
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系,現任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骨關節病科主任,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其獨特的診療技術源於中國著名的郭氏正骨,上世紀90年代專攻骨關節病的診斷與研究,對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有30餘年的臨床經驗,並為多位中央領導成功治癒膝關節疾患。
1994年10月作為國家教委訪問學者赴日本岡山大學、昭和大學附屬醫院進修膝關節外科三年。1997年回國後,將在日本學到的先進康復理論、生物力學和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結合起來,強調中醫「整體觀念」、「筋骨並重」及「治未病」的理論原則,對骨關節炎在未發病時強調功能訓練來預防,發病後通過「治筋」(運動療法,功能訓練)來延緩其發展和加重,創立了「筋為骨用」治療骨關節病的理論,結合國際X光分類在臨床中將骨關節病分早、中、晚三期治療,以中醫藥為主,發展中醫骨傷科保守治療的優勢,運用牽引、熏洗及手法按摩活筋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2005年6月在中央電視臺二套《健康之路》做中醫治療骨關節病的專題講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