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不過一個「道」字,受到道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幸運的中國人才獲得了排憂解煩、逍遙自在的靜心術。可以說,道家的人生智慧,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實的精神土壤。
本書通透解讀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機,提出人處世的進退方略,實現「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從現實起步,從小處著手,在點滴中改變自己,你會發現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實就在身邊。
作者簡介:
抱一法師
法號代三永,道號抱一。龍虎山天師府授籙法師,黃河道院住持道長,國家宗教局備案道士。俗名代永清,乃幼時體弱多病,幸遇仙緣,拜全真龍門派十七代高道上教下良王先師座下,賜名永清(身分證用名)。為龍門派十八代傳人。
後機緣所感,禮正一道上羅下宏法師座下傳度,賜法號三永。壬辰年天師府授籙,秉承太上祖師,道不離俗,和其光同其塵。入住黃河道院以來,弘揚道法,度化有緣廣修善業,濟渡群迷。
奕誠
已出版數本暢銷圖書,一直雄踞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受到社會各個層面讀者的熱捧,尤其是他的《和時間做朋友》這本書,榮獲了2013年度新浪中國好書榜微博最贊圖書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不斷地去克制、清理自己稟性中帶來的雜質,掃除後天不良習性中堆積的垃圾,扶正祛邪。
當德能具足、德性圓通、德光充盈之時,即是近道、得道、成道之日。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不斷地去克制、清理自己稟性中帶來的雜質,掃除後天不良習性中堆積的垃圾,扶正祛邪。
當德能具足、德性圓通、德光充盈之時,即是近道、得道、成道之日。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間無象
我們常常困惑於事業的起落、運道的興衰、情緒的悲喜、財富的聚散……殊不知世界萬物本是無物,大千萬象卻是無象。睜開被塵世彌封的玄道之眼,一切的悲喜榮辱,不過是如天地之始般混沌一片。
1.事事不過一個「道」字
在中華五千年思想史上,「道」家一直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道家思想,源遠流長,通亙古今,經久不衰,有著無與倫比的延續性。
世間萬物都逃不過一個「道「字:張良,運籌帷幄,不願封王,自請封於「留」,是效法「居善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郭子儀,海納百川,齊「福祿壽考」;陶弘景,掛冠神武門,「山中宰相」百世流芳,優哉遊哉;唐太宗,「貞觀之治」,開盛世王朝,千古一帝……「道」矣,玄矣,妙矣!
莊子眼中的「道」
《莊子‧知北遊》中有這樣一段:
東郭子向莊子請教:「大家經常說的『道』,到底在何處呀?」莊子曰:「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道:「必須說出一個具體的地點來。」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麼存在於這種低下猥瑣的地方呢?」莊子又說:「在稻田的稗草裡。」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了?」莊子又說:「在瓦塊磚頭中。」東郭子說:「怎麼更加低下了呢?」莊子接著說道:「在屎尿裡。」
東郭子聽了後便不再吭聲,他擔心莊子會說出更加卑瑣之物,實在是聽不下去了。莊子見東郭子沉默不語,便解釋道:「你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對於道的本質,不可以只在某種事物中尋求,世間萬物沒有什麼可以脫離『道』而獨立存在的。」
正如莊子所說,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它無聲、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卻涵蓋著宇宙和大自然。無法用語言描述,是因為人類的思維和語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是怎樣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們要在大「道」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兩種存在狀態:「有」和「無」。其中「無」並不表示什麼也沒有,而是代表著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但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如人的意識、大自然中的空氣等;「有」是道的另一種存在狀態,指天地間有形、有色、有聲的實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狀態都是由「有」或「無」兩種狀態組成的,二者相輔相成,都是「道」的載體,和「道」一樣深奧、奇妙,故老子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人稱「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此時,他對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無,欲以觀其妙」的基礎之上的。後來,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制定各種戰術,又是以「常有,欲以觀其徼」為基礎的。
事事不過一個「道」字,「道」是世間萬物的根源。正是因為「道」的奇妙,「有」和「無」的有機結合,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我們只有把握「有」和「無」的妙處,參悟大「道」,以「道」為萬能的鑰匙,才能開啟人生處世智慧的大門。
亂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韋睿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才華橫溢,素有「幹國家,成功業」之才,在亂世中擇良木而居——輔佐梁武帝蕭衍。
西元五0五年,韋睿奉命北伐,雖然體弱多病不能騎馬,但每逢戰事必乘坐車輿親臨戰場鼓舞將士。因此,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戰無不勝。
儘管韋睿一心為國,仍不能完全取信於梁武帝。當戰事進入關鍵時刻,梁武帝派了親信曹景宗與之並肩作戰。每當戰勝,曹景宗和其他將領都相互爭功,唯有韋睿淡定自若,不願爭功。
其實,梁武帝深知韋睿富有軍事才華,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是最合適的北伐統帥人選。但是處於猜疑,他始終不願委任韋睿做統帥,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蕭宏來當元帥。蕭宏是一個只知聚斂財富的腐朽無能之輩,怎堪元帥之職。後來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與韋睿一起作戰。可以說,梁武帝每時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韋睿。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韋睿稍不留心,必會死於非命。好在韋睿深知自處之道,身處亂世爭強好勝必不得善終,只有安分守己不爭功名,不計利害得失,才能苟活下來。事實上,韋睿也確實順道而行,雖然身處廟堂,卻心懷「功成身退」之心,處處退讓不爭強好勝。因而,韋睿才能一生平安,壽終正寢。
韋睿正是深知身處亂世之中的處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無」的妙處——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卻以「無功」的姿態面對世人。因而,面對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韋睿才能應對自如,得以平安終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適應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不得不加足馬力,拼命奔跑,畢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奮鬥,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壓力太大就一定會適得其反的。於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順勢而生,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片迷茫和緊張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經受不住壓力,崩潰了。如此一來,豈非得不償失?
以「道」眼看世界
古往今來,「道」一直閃爍著智慧之光,為人們構建完美人生提供了充足、厚實的精神養分。它用它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認識社會、如何立身處世、如何建立完美的人生。「道」的玄妙,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面對耐人尋味的世間百態,我們不如效法老子的處世之道——事事不過一個「道」字,用萬能之匙——「道」,開啟事事之門,營造自我的寶貴人生。那麼,如何才能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保持一顆「道」心呢?
(1)以「道」眼看世界。
道家思想提倡「與世無爭、順其自然、勤儉節約、謙和柔順」。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靈被名利、仕途、金錢等各種各樣的人間浮塵籠罩著,看不清也搞不懂世間的事事,使我們迫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自己,逼迫自己。風風雨雨,百年光景,走盡了曲曲折折的彎路,錯過了千千萬萬的機遇,為了塵世中的事費盡心機,到頭來不過是過眼雲煙。
以「道」眼看世界,就是讓我們以一種與世無爭、順其自然的心態面對世間百態、塵世事事,從心底看清事物的本質、人生的真諦,然後,用一種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活法,活出最完美的自己,輕輕鬆鬆把握自己的人生。
(2)保持平常心。
事事不過一個「道」字,事態的發展自有其道,不必太過憂心。凡事都有兩面性,面對人生百事,當心懷平靜,不宜過喜,也不宜過悲;不宜太過在乎,也不宜太過不在乎,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
當你開心時,記得樂極生悲;當你苦楚萬分時,記得苦盡甘來;當你春風得意時,記得盛極必衰;當你深感絕望時,記得陽光總在風雨後;當你成功時,記得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當你失敗時,記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當你富甲一方時,記得金錢不是萬能的;當你貧寒時,記得安貧樂道也是一種境界;當你得到時,記得有得必有失;當你失去時,記得失而復得更歡喜……
(3)用寬廣的心境包容他人。
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多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考慮,你就會擁有更加寬廣的心境,可以做出更加睿智的決策。人生百態,各有所好,彼此之間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對人對事都是如此,尊重他人和事物的發展之道,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進步,彼此相容,保持一團和氣,用你博大寬廣的胸懷去包容萬物,退一步,海闊天空,到那時,你會深深感到:「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是一種說不出的美好。
不一樣的道家思維
一個人要想參透博大精深的「道」,就必須要苦心修煉,反覆鑽研,一天天地積累,一月月地成長,一年年地思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感悟「道」的真諦。
人間事事不過一個「道」字,只要人人心中有「道」,順其自然、心胸開闊、大行其道,就能擺脫塵世中所有的虛偽、假象、困惑,瀟瀟灑灑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莊子說過:「物物而不物於物。」老子也說過:「道生萬物,萬物皆有道。」儘管「道不可道」,但是「道」貫穿整個宇宙和人類的全部智慧,它既立於現實,又超越於現實。道是無形的,但是我們的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
生活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不會永遠無波無瀾。生命的旅途就像一次爬山,時而巔峰,時而低谷,起起伏伏本是常態,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一點,登上巔峰時不要過喜,陷入低谷時也不要過悲,人生難免有起伏,不過是此期與彼期的長短不同而已。所以,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要做到「心平氣和」。
和光同塵處世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道」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涵蓋著宇宙、自然和社會的全部道理和規則,具有極為深邃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而語言,只不過是一套符號,一種標誌,和馬路上的交通標誌的用途是一樣的,都有一定的侷限性,不可能將無限的事物全部表達出來,故而,「道不可道」。
在《莊子•天道》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道不可道」。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輪扁的工匠,十分擅長製作輪子,因而被徵召到王宮裡為齊桓公製造輪子。
有一天,輪扁正在砍伐樹木,無意間看到齊桓公正在讀書。他感到有些好奇,於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走了過去:「大王,您在做什麼?」
齊桓公答道:「我在讀書呀,這可是聖人的書,記載的都是聖人的智慧。」
輪扁聽完搖了搖頭,感慨道:「這哪裡是什麼聖人的智慧呀,全都是一些糟粕。」
齊桓公聞聽大怒,指著輪扁罵道:「豎子,你不過是一個卑下的工匠,竟敢妄論聖賢之書。你且說說原由,如若有道理也就罷了,倘若沒有道理,本王定要嚴懲。」
見齊桓公如此憤怒,輪扁不禁有些害怕,他戰戰兢兢地說道:「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親身體會的。大王你看我已經年過七旬了,還得一個人出來做工,並非是膝下無子,而是我無法將製作輪子的技巧傳授給我的兒子呀。」
齊桓公有些奇怪,問道:「這是為何?」
輪扁接著說道:「大王,你單看這削木頭的工序,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動作慢了,製造出的輪子便不穩固;如果動作快了,輪子也會不合格的。這快與慢之間的分寸拿捏是無法用語言傳授的,只能意會。也就是說,我再怎麼用心教導,我兒子也無法從我這裡得到做輪子的經驗,等到我死的那天,這些寶貴的經驗也就和我一起埋入地下了。聖人所領悟出來的智慧也是如此,真正的經驗和智慧是無法如實地寫在書上的,早隨著聖人的消失而消失了。」
齊桓公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不僅沒有懲罰輪扁,還獎勵他了。
連看似簡單的製輪之道尚且不能言其中之道,更何況是涵蓋天地萬物的終極之道呢?儘管「道不可道」,但是天下萬物都在順道而行,都有自己的發展之規律,例如人生的起起落落,看似是十分偶然沒有規律可循,實則不然,人生的每一次起落,都是得道的過程,作為宇宙間渺小的生物,我們只有遵循大道順道而行,不必過於在意這看似無意的起起落落。
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塵。」其意思為:和合它們的光彩,也共同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這就要求人們主動融入社會,不要太過計較得失,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順逆浮沉。
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定因素,起起落落也就變得不可捉摸了。但是,如若世人都擁有一顆平常心,便可在盛世之中安享太平;在亂世之中明哲保身。歷史上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如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
子儀為武將出身,戎馬一生戰功赫赫。他為大唐贏得二十餘年的安寧,史稱其「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這正是其平常心所致。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這時,郭子儀奉命討賊。叛軍攻陷潼關後,唐玄宗倉皇入蜀,李亨即位為唐肅宗。後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總督諸路軍馬,繼續平息叛亂。兩年後,郭子儀與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肅宗親自前往灞上犒勞將士,感慨萬千對郭子儀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當時的郭子儀因為功勞太大,使得唐肅宗起了疑心。唐肅宗怕其功高蓋主,成了第二個安祿山起兵造反。後因魚朝恩干預軍事,致使郭子儀無法統一指揮各路王師,終致相州慘敗。
後來趁著魚朝恩的告密,唐肅宗罷免了郭子儀的兵權,命其回京述職。但是郭子儀對此沒有一句怨言。
在郭子儀回京之後,戰局急轉直下,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吐蕃趁機進犯長安。肅宗不得已,只能詔令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保衛國家。臨行時,唐肅宗對郭子儀說:「河東的戰事,完全仰仗將軍你了!」
肅宗死後,李豫繼位為唐代宗。代宗把郭子儀的功勞和威望看在眼裡,怕郭子儀不是真心為他效力。於是代宗聽信宦官讒言,藉機收回了郭子儀的兵權,命他專心督造肅宗陵墓。儘管如此,郭子儀同樣沒有一句怨言,安然領命,並把肅宗在世時所賜給他的詔書敕名,全部上交朝廷,以示不再掌握兵權。
代宗見郭子儀心懷坦蕩並把兵權全部上交,猛然醒悟,並心生慚愧,以後再也沒有懷疑過他,並委以重任。
宰相盧杞在沒有發跡之前曾去拜訪郭子儀,當時的郭子儀退休在家,忘情聲色。聽說盧杞來了,郭子儀立即讓所有的女眷和歌伎迴避,他和其相談甚久,並對盧杞恭敬有禮,盧杞離去時非常高興。郭子儀當時為什麼要讓女眷和歌妓迴避呢?盧杞這個人雖然現在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很有才幹,不過他心胸狹窄,而且他的半邊臉都是青的。郭子儀怕女眷們見到盧杞後有所怠慢。
後來盧杞做了宰相,就將以前得罪過他的人處理個乾淨。但是,郭子儀一家卻安然無恙,而且郭家子孫有困難時,盧杞還會盡力幫忙。這實際上就得益於郭令公對他的以禮相待。
從郭子儀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面對朝廷的重用和罷免,他寵辱不驚,總是安然接受。他不因位高而怠慢誰,也不曾因不受重用而苦惱,雖然身處亂世,但他順道而行深諳道之真諦,終能全身而退躲避災害,成就蓋世勳業。
故而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看開人生起落,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上的起起落落,不要因身居高位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平淡無為而悲傷哭泣。事物的發展都是依道而行的,儘管我們看不見也摸不到,但是「道「確確實實貫穿於每一件事物之中。所以以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地面對人生起落吧。
讀書行路,抱道心
生活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怎樣才能更好地悟「道」,以便順其自然地看待人生的起落?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非常有道理的,二者之間缺一不可。如果人們只讀了萬卷書,沒有行萬里路;那麼所得到的只是「可道」,卻沒有收穫到「不可道」。相反,如果人們只是行萬里路,而沒有讀萬卷書;那麼收穫的只是「不可道」,卻不曾收穫「可道」。因此只有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擁有一顆「道」心。所以「讀書」在前「行路」在後,先認識到了「可道」,才能更好地體會「不可道」。
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嘗試一下。
首先讀書。讀書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僅限於書本上的智慧、道理,還有其他多條途徑,如可以從他人的經歷中讀出智慧,還可以從周圍的事物中體會道的智慧等。人生短短數十載,實際經歷的事物十分有限。讀書既省時又簡單,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增長智慧的方法。但是為了不「死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結合下面兩種方法。
(1)想像法。
顧名思義,就是在讀書的時候,發揮個人的想像力,儘量將讀到的智慧與現實中的事物或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讀到「面對人生起落要做到寧靜致遠」,便可以想像一下,假如面對生活中的升職或是降職,我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會怎麼做,這樣做順應寧靜致遠了嗎?這樣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2)領會法。
讀書的時候運用想像法,設想自己便是作者或是主角,然後設身處地去領會作者心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知道,不同的人對同樣一句話的理解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只有置身其中,設身處地地去領會,才能掌握作者真正的思想。
其次行路。行路也就是實踐,與讀書不同,行路是真真正正地身在其中,靠自己的親身體會來領悟大道的絕妙。因為,行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面對現實中的起起落落,我們需要結合以下幾種方法:
(3)兩分鐘法。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在做決定之前,多給自己兩分鐘的思考時間。
兩分鐘,足以讓一個人冷靜下來,理智地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再仔細地分析一遍。人是一種極容易衝動的動物,很多時候做出的決定和行為,都是在不夠理智的情況下做出的,結果事後又懊悔不已。不要莽撞地從事某些行為,避免自己將來後悔。
所以,遇事多給自己兩分鐘的思考時間,讓自己做出一個真正代表內心的決定。往往智慧的人生,恰恰在於這短暫而又理智的思考之中。
(4)自若法。
從容表現,理解他人、諒解別人的無心之失,尊重他人的選擇;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憂心不已;寬容地接受周圍的事物,因為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所以不要庸人自擾,自尋煩惱;善待他人,同時也要善待自己,用自己的豁達贏得別人的認可。
淡定,就是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與人相處,不要因為一點得失就與人斤斤計較。而且我們要充分認識這個世界,提前想到可能會發生的事,給自己打一劑預防針,做一個心理準備。不要當事情來臨,因為太過突然而承受不了打擊。
(5)常樂法。
面對逆境時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沉著應對,最終會苦盡甘來,成就一番事業和美麗人生。生活中,我們不要太過看重物質利益,好的時候不需要得意,壞的時候也不需要悲傷。人生在世,風雲轉換,許多事情的改變並不在我們的預料之內,所以不要因為短暫的成就而過分高興就止步不前,更不要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彷徨不知所措。
平常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處世態度。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生活智慧。
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將是工作上的強者,它能幫助你事業有成,實現人生的價值;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就會是生活的主宰者,面對世事沉沉浮浮,而寵辱不驚,不驕不餒;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將會成為精神上的王者,為自己創造快樂、創造幸福。
不一樣的道家思維
「道」孕育天下萬物,人生的起落之道亦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奧妙和真諦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的。老子認為,人生的起落是應道自生的,於是告誡世人,無需太過憂心。在道的面前永遠不會出現「力挽狂瀾「的人物,人們只有坦然面對,順其自然。
3.或興或困,一切都是表象
人生總會遇到許多的興與困,它們是相輔相成應運而生的,沒有哪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毫無起伏的。在奮鬥的路上,往往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磕磕絆絆、起起伏伏,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透過表象看到事情背後的實質。
人生百態,興與困本就是無常,大多數人本就希望自己多逢興旺,避免困境。然而事實在於我們根本無法左右世界的發展態勢,正如我們無法規定太陽從何方升起,又從何方落下。那麼我們就來聽聽道家到底是如何看待興困的吧。
第一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間無象
我們常常困惑於事業的起落、運道的興衰、情緒的悲喜、財富的聚散……殊不知世界萬物本是無物,大千萬象卻是無象。睜開被塵世彌封的玄道之眼,一切的悲喜榮辱,不過是如天地之始般混沌一片。
1.事事不過一個「道」字
在中華五千年思想史上,「道」家一直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道家思想,源遠流長,通亙古今,經久不衰,有著無與倫比的延續性。
世間萬物都逃不過一個「道「字:張良,運籌帷幄,不願封王,自請封於「留」,是效法「居善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郭子儀,海納百川,齊「福祿壽...
作者序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並開始出現大變革,各諸侯國為爭取霸主地位廣納賢士,自由的學術氛圍造就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在百家之中,道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
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編纂的《道德經》構造出了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稱為「萬經之王「,更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老子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大成若缺等思想,為人們做人做事指出了方向,對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調節心理狀態、豁達地面對諸多人生問題都大有裨益。
莊子承襲了老子的思想,並提出了沉靜超然、逍遙自在、至樂無樂的觀點,提醒人們關照內心的本真,讓心靈可以自由遨遊天地間。他說人的精神處於一種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狀態,才可以有快樂、幸福。
當馬車代替了步輦,汽車又取代了馬車,人們獲得了許多的便捷。為了跟上這個越來越快的社會,你不得不加快步伐,但是又漸漸迷失在對豪宅、香車、美食的追逐中,身子更倦了,心也更累了。
這時候回望歷史,不妨從道家思想中求解心靈超脫的妙方,尋求趕走煩擾的良策。要知道,你我本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塵埃,所以不要狂妄自大;你我也是歷史長河中轉瞬即逝的一顆流星,雖然短暫,卻能發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光芒,因此也不必妄自菲薄。
「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既然在時空之中,你我是短暫的、渺小的,那麼在那些比自己生命更加短暫、渺小的得失、恩怨寵辱面前,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看得平淡,視其為生命的點綴呢?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然」,在一生中總要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吧,也許你還有一小小的心願,想把它們做得精彩點呢,這時你千萬要記住「適時無為,則無不為」。有取有捨,輕鬆自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人又悅己」,先哲的提醒不能忘記。「悅人」是說在交往過程中坦誠以待,但不可在言語、行為上對別人有傷害,讓別人跟你在一起時有愉悅之感。「悅己」是說自己在不違背內心準則的情況下享受親情、友情、愛情。同時和他們保持恰當距離,以免傷害自己。
……
受到道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的性格中才出現了那麼多吸引人的地方,幸運的中國人才獲得了排憂解煩、逍遙自在的靜心術。可以說,道家的人生智慧,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實的精神土壤。
本書通透解讀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機,提出人處世的進退方略,實現「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從現實起步,從小處著手,在點滴中改變自己,你會發現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實就在身邊。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並開始出現大變革,各諸侯國為爭取霸主地位廣納賢士,自由的學術氛圍造就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在百家之中,道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
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編纂的《道德經》構造出了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稱為「萬經之王「,更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老子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大成若缺等思想,為人們做人做事指出了方向,對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調節心理狀態、豁達地面對諸多人生問題都大有裨益。
莊子承襲了老子的思想,並提出了沉靜超然、逍遙自在、至樂無樂的觀點,提醒人們關照內心的本真...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間無象
1.事事不過一個「道」字
2.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3.或興或困,一切都是表像
4.冷眼看表象,無象自生
5.以無象化人生起伏
6.眼深心寬,恬淡自現
7.清掃無象之境
8.無起無落成就玄道人生
第二章 無為才是大有可為
1.為與不為煩身心
2.多做多錯,不如不做
3.強求滋生高低之念
4.一深一淺看人世沉浮
5.無為,無所作為
6.萬事莫苛責
7.把無為當作最大的作為
8.無為有為覺悟之道
第三章 借中道之志視萬物為芻狗
1.是悲是喜,有何不同
2.仁義之心生是非
3.不仁才能守中道
4.心平衡,眼平等
5.有陰有陽,謂之中
6.別讓名利禍亂平衡
7.無雲無雨便是晴
第四章 消長無期盈缺怎能有涯
1.好事不長久,要惜之
2.壞事無絕期,要耐之
3.看透盈缺不煩惱
4.遵從消長之序
5.人生不止,變化不止
6.黑白八卦轉不停
7.不分你我之境
8.放下消長得大道
第五章 不得之爭爭為何
1.得未必興,失未必亡
2.頭破血流還要爭嗎
3.得失的量尺
4.你爭我奪,又如何
5.不為己生才能不爭
6.無私之私以退為進
7.「外其身」的智慧
8.不爭才是爭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 盛則退,災短而福長
1.財富是守不住的
2.富貴不驕保平安
3.貧賤不棄候轉機
4.福禍本相依
5.凡事如水滿則溢
6.功成便可身退
7.貪福則會招災
8.福禍無窮,道理不更
第七章 玄德不玄,成敗無淵
1.成敗不分家
2.平靜在於通達
3.善則與世無爭
4.以柔克剛善處卑
5.生而不有謂之德
6.想主宰不如不助
7.退守的自然之道
8.從下德到玄德
第八章 以「無」為用,辱榮並生
1.失敗是哪裡來的
2.陰與陽的辯證存在
3.無知之榮辱不辨
4.至樂才能達生
5.洗盡塵垢得逍遙
6.不恃能不居功
7.無之為用人道合一
第九章 生死破,無我之真性情
1.生亦何歡,死亦何哀
2.悟乃鼓盆而歌
3.又何苦偽裝
4.順應本性解心結
5.心遨遊無盡頭
6.大道的隱顯悖論
7.無擇亦無非
前 言
第一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間無象
1.事事不過一個「道」字
2.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3.或興或困,一切都是表像
4.冷眼看表象,無象自生
5.以無象化人生起伏
6.眼深心寬,恬淡自現
7.清掃無象之境
8.無起無落成就玄道人生
第二章 無為才是大有可為
1.為與不為煩身心
2.多做多錯,不如不做
3.強求滋生高低之念
4.一深一淺看人世沉浮
5.無為,無所作為
6.萬事莫苛責
7.把無為當作最大的作為
8.無為有為覺悟之道
第三章 借中道之志視萬物為芻狗
1.是悲是喜,有何不同
2.仁義之心生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菁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8-08ISBN/ISSN:978986962305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