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媒體生態在九七回歸後如何變化?一國兩制對香港的新聞自由有什麼影響?「五十年不變」的政治承諾存在哪些變數?「全新增訂版」收錄香港網媒與佔中運動等變化!
「井水」香港與「河水」中國,兩者如何互動?
新聞研究者劉瀾昌全方位探討香港的新聞文化、新聞自由、輿論調控與網路媒體,回顧百年來香港新聞生態的發展。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主權由倫敦轉移到北京。北京承諾實行一國兩制、50年不變,並以「井水不犯河水」作為最高指導原則。在這樣的歷史轉變下,香港的新聞生態不可避免的發生變化:新聞自由、新聞的真實性、色情新聞的氾濫、新聞界的自律與社會監督、政府對新聞界的利用和調控,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矛盾。儘管是一國兩制,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雖然不變,但北京的新聞觀和香港的新聞理念,還是發生不可避免的摩擦、衝撞、甚至對抗。在香港回歸超過二十年後的今天,本書嘗試綜合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的新聞理論,以此兩座標來對香港的新聞生態作出介紹與分析,並試圖從普世公認的新聞價值理論中尋求答案。
作者簡介:
劉瀾昌
劉瀾昌,1982年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讀完學士課程,之後又在該校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就沒有離開過新聞行業,在香港《南北極雜誌》、《開放雜誌》、《香港經濟日報》、《星島日報》、《香港商報》和鳳凰衛視任職,做過記者、編輯、編輯主任、主筆等。曾任香港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負責管理新聞部及新聞資訊節目,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澳門五百年》、《香港風華》、《三年零八個月》和《小平和香港》等專題片。也曾在香港浸會大學、樹仁大學和珠海書院新聞院系擔任兼職講師。撰寫時政評論,是每日的工作,用過柳三禪、劉斯路、古呂、喬小橋、石沙等筆名,在《明報》、《東方日報》、《太陽報》、《文匯報》、《大公報》、《鏡報》、《經濟導報》、《明報月刊》等報刊撰寫專欄。也曾為臺灣《財訊雜誌》,《中央日報》撰稿,著有《江澤民權謀》、《aTV絕密文件》等著作。
推薦序
【導言】
●新聞學研究的新課題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結束英國殖民統治回歸祖國,實行鄧小平先生生前設計的一國兩制的制度。
在祖國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不予干預,這是史無前例的嶄新的嘗試。回歸20年多來,隨著政治制度的變遷,香港的新聞生態也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媒體的經營、發展,新聞價值取向,新聞真實性,新聞自由觀,媒體自律和他律,政府如何調控輿論為施政服務,新聞立法問題,都反映出這種變化。
然而,對這種新聞生態的變化進行全面描述,深入地研究分析,總結出實踐經驗並上升到理論,在香港、大陸以及海外,尚為不足並有空白之處。本書希望就回答這一問題做出嘗試。
●新聞生態釋義
文中使用了「新聞生態」這一個概念,可以說,這是本書的一個關鍵詞。新聞生態,在海內外新聞學辭典和新聞文獻中並不多見,為了清楚表達它的涵義,避免引起歧義,有必要先作出界定。
生態,《現代漢語辭典》(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年修訂本)的解釋,指的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中華詞典》(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版)除了這一解釋外,還指為生物體在周圍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的狀態。可以理解為個體特性和周圍環境共同組成了某種生態。
那麼,何為新聞生態,書中將新聞看作是有生命的運動,新聞生態指的就是新聞活動的特性,包括組成新聞傳播活動的所有基本元素的特性,以及其運作和萎縮或發展的狀態。
本書在構思過程中,我曾考慮使用「輿論生態」的概念。輿論生態與新聞生態,有相當的交集性,但是怕被誤解為偏重研究香港回歸後的輿論特性,其生成的客觀環境和條件,政府對輿論引導和調控,所以放棄不用。
另外,也曾想使用媒體生態或傳媒生態的概念。若從邏輯關係看,媒體生態,應為新聞生態所涵蓋,若將新聞只理解為新聞機構的活動,則兩者是相通的。但是,講媒體生態,一般易理解為指新聞活動的主體的特性,對新聞活動的客體,以及新聞活動過程的特性有所忽視。
因此,最後決定以研究新聞生態為主題,既突出「新聞」這個概念,又規定自己的研究是涵蓋香港回歸後、在一國兩制條件下,新聞活動的特性和發展環境。
由於香港殖民政府和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對於廣播和電視的電子傳媒監管較報刊嚴格,所以報刊的問題也較多,而我從事報紙經歷也較為豐富,因此本書研究報紙的內容為多。不過,就規律性而言,兩者是相通的。
●論題的理論意義
香港回歸祖國後,實行一國兩制,在政治學上,社會學上、經濟學上出現全新的課題,在新聞學上也同樣出現全新的理論問題。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後,海內外的學者都曾作出理論探討。筆者也曾就一國兩制下的新聞自由作過預測。由於準備較為充分,香港回歸以來整個社會運作,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意識形態各個領域,包括文化,藝術,教育,體育等方面,都基本運作正常。新聞生態,傳媒機構的運作,也都基本正常。
但是,也出現了原來預料不到的新問題。同時,隨著一國兩制實踐的深入,不斷有新問題浮現。也就是說,一國兩制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一國兩制的理論也是一個隨之不斷豐富的過程。有關研究的理論意義,毋庸置疑。因此,可以說一國兩制下新聞生態的研究,其理論意義首先體現在豐富一國兩制理論上。
其次,則是豐富新聞學理論,尤其是豐富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筆者個人看法,香港回歸後主要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但由於香港是在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祖國的框架內維持原有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就不可能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兩者有求同存異的一面,也有矛盾衝突的一面,而且這種矛盾統一,一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和香港的發展而變化,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香港的新聞活動必會出現自身才有的特殊性,特殊的現象,特殊的規律,特殊的理論。分析香港新聞生態在回歸以來的變化現象,並總結上升為理論。對於豐富香港特區新聞理論,豐富社會主義中國的新聞理論,豐富全球的新聞理論庫,都有現實和歷史價值。
●論題的現實意義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英國是首先提出新聞自由的口號和實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英國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和發展,與其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長期以來為了維護殖民統治,英國統治者並未如祖家一樣,對香港實施寬鬆的新聞自由。只是在香港新聞工作者鬥爭下,統治者才像「擠牙膏」似的,逐步放鬆。到了八十年代初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英方實施「民主拒共」的策略,將「新聞自由」的更大範圍開放,列入了這一策略之中去推行。所以,香港新聞界事實上對新聞自由的理解,帶有一種畸型的特徵。有的對新聞自由的定義、內涵理解不全面;有的並不知道作為西方新聞理論完整體系,既有新聞自由的基石,亦有另一基石社會責任論相制約;還有的亂扣帽子,把所有對媒體的批評都指為干預新聞自由。其實,無論西方的新聞理論或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媒體必須對社會負責。
既然對西方成熟的新聞理論都吃不透,那就更遑論理解社會主義的新聞理論了。但是在回歸之後,香港與祖國內地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越邁越大,海峽兩岸新聞交往也更加頻繁,這即使雙方的新聞觀念有更密切的交流,為相互理解開放渠道,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兩種觀念碰撞機會增加。
同樣,在新聞的其他領域,如新聞價值觀,新聞真實性,媒體的品格,道德和責任感也都有類似問題。因此,試圖將這些問題從現象到理論作出研究分析,做到「求同存異」,促進雙方理解,並使雙方明瞭在一國兩制下,媒體具體運作、操作的原則和要點。自然,香港媒體在香港運作按照自已的一套制度去做,到大陸進行採訪等新聞活動則須按照大陸的規矩;而北京中央政府和內地媒體,也對香港媒體的運作方式予以理解,予以方便。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國兩制的最主要的實踐者─特區政府,能夠更自如地運用輿論的力量,為正确的施政服務。
●研究的方法
本書研究的論題有一定的難度。
首先,論題研究,總體上尚屬空白。有些研究較為零碎,只是針對某個側面,缺乏系統性,有些研究是在回歸前作出的,帶有預測性,缺乏具體實例證明,所以,該項研究帶有開拓性質。
其次,回歸雖己20年,但對於香港特區的新聞實踐的歷史長河來說,是短暫的。鄧小平先生說過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後來又曾表示一百年也可以不變,總之,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包括新聞實踐,僅僅是開了個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問題暴露、展現也只是個開頭,走出了第一步,往往會影響了對事物實質的觀察、認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更多地作縱向和橫向的比較,既比較香港的過去和現在,也比較香港與社會主義祖國,還比較香港與成熟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從而更深刻地認識香港特區新聞活動的特殊規律。
再次,以何種理論體系去作為研究的基本座標,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上面提到,香港的政治制度具有史無前例的特殊性,從殖民統治下一日之間轉為一國兩制。但同時,在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與社會主義祖國不一樣,繼續保留過去的制度不變,繼續保留過去的生活方式不變。也就是說,基本上仍然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的新聞制度。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首先,香港特區是社會主義祖國的特區,特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不能以此否定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其次,特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公民不能從事任何顛覆社會主義祖國的活動。
這樣,便決定了香港實行有條件的資本主義新聞制度,或者可以說,以資本主義新聞制度為主體。在香港新聞界,包括理論、教學工作者和新聞第一線工作者,一般都認為,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成熟的西方的新聞理論。以西方成熟的資本主義新聞理論為座標,去作為特區新聞活動的規範,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由於在一國兩制條件下,而且在香港與內地各種各樣的往來越來越緊密的條件下,兩地的新聞活動相互滲透。香港的新聞活動越來越深入到祖國內地,內地新聞工作者也更廣泛報道香港的情況。兩種新聞制度,兩種新聞觀念的矛盾碰撞不可避免。在這情況下,應以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為座標,還是以西方的新聞理論為座標呢,這無疑是在研究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的認識是,雖然香港特區新聞界主張主要以西方的新聞理論為準則,但是在我的研究中,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為認識、觀察的工具,也以此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因為,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是站在西方理論的「肩膀」上產生的,是批判、揚棄西方新聞理論的產物,保留了其中的精粹,剔除其糟粕。
不過,在研究中如何恰到好處地作出判斷仍是不容易。因為,事實上香港特區某些現行的制度,可能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觀點,但在香港現行制度下又是存在的,需要謹慎地作出區分,劃清是非界限,不能用內地的標準套在香港身上。
●論題創新
第一,從本書研究的難點中可以看到,如何正確觀察、認識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條件下的新聞現象,是具有開拓性的;如果能夠找出一些特殊的規律,那應算是本文的一點創新。
第二,「兩個座標」的理論,也是作者特別關注的。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香港新聞工作者和特區政府,如同無可避免要正確處理一國和兩制的關係,要處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一樣,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如何正确地、協調地處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和西方資本主義新聞理論的兩個座標,並且善於和正確運用兩個座標去指導自已的新聞實踐的問題。
同時,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對香港的新聞實踐,也存在如何分別用「兩個座標」,去正確看待香港的新聞實踐,正確看待和處理香港記者到內地採訪報道的問題。
第三,由於祖國內地是從半封建半殖民直接過渡地社會主義,缺少了資本主義階段,對西方的資本主義新聞實踐和新聞理論的認識,有待進一步豐富。通過對香港一國兩制特殊型態下的新聞實踐的研究,也可以使內地新聞學和新聞實踐,汲取有益的養料。
第四,殖民統治在運用和操縱輿論為統治服務,有其一套制度、經驗和手段。特區的政治制度,與殖民統治有了根本的區別,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祖國社會主義制度也有不同。筆者希望本書的研究,可以為特區政府調控輿論、正確施政提供一定的理論和方法。
我直接參加過香港回歸過渡期及回歸以來的新聞實踐,曾在《南北極》、《開放》雜誌任編輯,在《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和《香港商報》任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和主筆,還在《亞洲電視》任宣傳總監、資訊總監,直至主管新聞部的高級副總裁。所從事過的雜誌、報紙和電視等媒體,包括左中右各種政治立場。這些實踐,為自已帶來了比較充分感性認識,為上升為理性認識打下基礎。
研究中,主要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抓住重大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
其次,運用實證的方法,以大量的數據和實例,進行論證。
再次,廣泛運用對比理論的方法,對左中右,正中反,各種意見,進行對比分析。
最後,強調以人類對於新聞學的研究成果為指導,正確運用「兩個座標」進行分析研究。
●論題框架
一、香港傳媒發展新的歷史階段
(一)一百多年來殖民統治塑造的香港媒體的特性
中國的現代報紙最早誕生於香港殖民地,有其必然性。商業和航運的發展造成了資訊的需求,現代報紙編輯印制技術的傳入,以及英式新聞制度的影響,在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中國反帝、反侵略和反殖民統治的各個階段,由於香港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港英政府採取的各種政治政策和新聞政策,使香港新聞事業在反清、在辛亥革命,在抗日戰爭以及在反蔣求解放的鬥爭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香港的新聞事業也曾因此而有過蓬勃發展的時期。
也因此,形成了香港傳媒革命鬥爭性、進步性的傳統。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殖民地媒體共通的烙印。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既梳理香港媒體發展的脈絡,更重要的是概括出該時期媒體的基本特徵,從而對回歸後的變化看得更加清晰。
(二)過渡期中英激烈角力使媒體披上濃厚的政治色彩
一百多年,香港是「有自由無民主」。自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明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後,港英政府加快了香港民主政制的發展。擴大了立法會的民主選舉席位,增加了華人擔任高官,使港人對政治的參與權擴大了。一般評論,港英是採取了「民主拒共」、「民主抗共」的策略。
在這種背景下,媒體對政治的參與也擴大了。換言之,新聞自由範圍也擴大了。要說明的是,香港原來「有自由無民主」的自由,主要指非政治民主方面的自由,而新聞自由則屬政治民主範疇。
在過渡期中英激烈角力下,香港的所有媒體都不能置身其外,除原有北京或台北或港英背景的媒體外,其他商業性的報紙、電台、電視,都無可避免地帶有政治立場,劃分左中右,各自發揮輿論作用。值得分析的是:
1、 商業媒體的政治色彩隨著中英政治角力形勢變化而變化。
2、 對商業媒體的立場應作具體分析,雖然一些批評北京,要求加速民主步伐,但在回歸問題上,有的是堅持愛國愛港,有的是堅決支持回歸,有的是不反對回歸。
3、 港英當局在與中方角力上,憑藉過往熟練的政治鬥爭經驗,尤其是控制與論的手段,可以為現今特區政府提供借鏡。
(三)一國兩制得以堅決落實,媒體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香港回歸,媒體發展空間大了,還是小了,這是香港新聞工作者回歸前最為關心的問題,也令國際輿論關注。可以看到,由於一國兩制的落實,基本法對新聞自由的落實,媒體原來享受的新聞自由度一點也沒有減少,而原來來自殖民當局的壓力去除了,媒體發展的空間更大了。
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體迅速發展,與傳統的報刊爭奪市場和輿論影響力;進入21世紀後,香港的互聯網等新電子媒體湧現,尋求發展,更出現過一個「井噴式」發展的新局面。但是,回歸20年來,金融風暴的打擊,市場狹小和傳媒競爭激烈,也對各類媒體發展帶了很大的殺傷力,對媒體的經營、價值取向,也產生人們不願看到的消極因素。
(四)新聞媒體政治取向的變化
香港媒體以私人經營的商業媒體為主體,除此之外,還有香港政府辦的香港電台(包括電視節目),有北京背景的報紙和電視台,還曾有過台灣資金背景的報紙。商業報紙也不同程度受國際和香港不同背景的政治勢力控制。
探討回歸後香港媒體新聞政治取向的變化,主要以商業媒體為對象。
基本上看,香港媒體價值取向受三種因素影響:
一是商業因素,也就是利潤因素,這是第一位的,甚麼新聞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增加銷量,就賣什麼新聞,就以什麼為讀者定位。
二是文化因素,這是特殊的現象,指的是受眾的閱讀,觀看,欣賞口味,香港在大中華地區是特殊的,社會新聞是頭版頭條,政治新聞反是「票房毒藥」。
三是政治因素。事實上,由香港社會主流,政府與論導向以及媒體工作者本身立場所綜合形成的政治價值觀,也影響了香港媒體的新聞價值觀。
一般說來,在回歸以後,商業因素對香港新聞價值的判斷依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文化因素,則變化不大。而在中英政治角力消失,市民對回歸的擔心去除後,政治新聞的價值一度低落,黃色新聞則空前泛濫。
但是,回歸後,對於基本法23條立法和民主選舉特首模式的爭論,引致社會對立以致「撕裂」的狀態,政治取向是各類媒體不可迴避的首要問題。可以見到的是,一方面,在政府、社會主流政治立場出現明顯的變化。第一,對祖國的認同感有所增加,國家觀念有所加強。第二,對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有所增加;因而,各類媒體對象關政治新聞的取態發生了變化。同時,由於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新聞報道量也隨之增加。在對待特區政府方面,呈現較為複雜的一面,主流媒體,則強調扮演監察者的角色;而個別媒體如蘋果日報以批評政府作為「反中」的一個手段,其老闆黎智英甚至資助民主派議員及直接參加「佔中」的反對運動。
二、新聞自由的再認識
新聞自由,既是香港回歸前傳媒界最熱門的話題;在回歸後,也是新聞界出現風波最多的領域。如前面提到,在殖民統治下香港的新聞自由呈現出其特有的形態。殖民統治總體上「給自由不給民主」,香港的新聞自由與成熟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相比,是不充分的,有限制的。
目前,香港的新聞工作者基本上是在過渡期以來成長的,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知道新聞自由的可愛和必要,也知道新聞自由是維護香港的一國兩制的重要基石,但對自由的理解和認識往往是片面的,忽視了自由受限制的條件,只強調自由甚至以其為對抗北京的工具,忽視了「社會責任論」的一面。
同時,香港的新聞自由觀與北京的新聞自由觀,不可否認地存在矛盾和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回歸前存在,回歸後也存在,如何解決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是兩地新聞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段將通過具體的事實去分析。
三、黃色新聞氾濫呈現新特點
黃色新聞泛濫,是資本主義新聞生態的一個特徵。是由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和殘酷新聞競爭所決定的。香港在百多年殖民統治條件下,只有自由沒有民主,香港人沒有政治權利;男女人口結構不平衡;加上中西文化交匯,中國的封建保守傳統受到西方性愛自由觀念的衝擊,而中國粗鄙的市井意識則獲得滋生蔓延的沃土;再就是香港地理狹窄,人口總量有限,報業競爭異常激烈,黃色新聞更成為香港新聞生態顯著特徵。
令人驚訝的是,黃色新聞並沒有因為香港回歸社會主義制度的祖國而有所收歛;相反,在回歸後一二年,一度泛濫成災,黃色新聞從小報走向大報,從報屁股走向頭條,而且「嫖妓指南」成為最暢售報紙的「品牌」欄目,嚴肅報紙也在銷量下跌的形勢下,搖擺不定,放下身段,降低報格,走向小報路線。而且,受嚴格監管的電視,亦步亦趨以低級趣味,迎合觀眾口味,拼取收視率。這被稱為「煽色腥」和「淫賤化」。
後來,雖在社會輿論批評下有所收歛,但黃潮依然強勁。而社會新聞,則遠超政治、財經、外交、科技等新聞,成為香港媒體的「主打新聞」,打開全球的中文新聞綱站,唯獨香港清一色的社會新聞作頭條。為什麼會這樣?一般認為這是回歸大局已定,回歸過程順利所致。自1984年中英商定1997年7月1日香港鐵定回歸後,圍繞回歸所引發的政治鬥爭,是傳媒報道的第一主題,而這個主題一旦消失了,許多媒體,許多傳媒人失去了「敵人」,剎那間茫然不知所向。例如親台的《香港時報》,台資背景的《香港聯合報》、《中時周刊》關閉,都顯示這一政治舞台的萎縮。再就是,回歸後香港迅即面臨金融風暴的摧殘,百業凋零,再加上白報紙漲價,媒體經營遇到近二十年來最差的環境,而新報紙蘋果日報,又加入到競爭行列,並公然以黃色新聞為招徠,遂觸發這一波「黃浪」。
回歸以後,報刊上的黃色新聞還是有,但是市場越來越小,相信這是由於在香港色情資訊更輕易從互聯網上得到所致。
四、煲水新聞的新軌跡
如果說,香港新聞界在歷史上就有「煲水」新聞的傳統,那麼,這個不尊重新聞真實性的傳統,在過渡期主要反映在政治新聞上,而在回歸後,則主要体現在社會新聞上。過渡期,可以說是政治謠言滿天飛,日日見報,如「李鵬中槍」。回歸後,潘迪生事件,陳健康事件等等聳人聽聞。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通過這些事件去剖析。
五、傳媒的自律和他律
回歸以後,香港傳媒出現的「假新聞泛濫」、「黃潮泛濫」、「狗仔隊」侵犯隱私、媒體之間互相攻訐、以及公器私用等問題,引發了市民的嚴重不滿,也因而引發出了對媒體監管的問題。對此,傳媒之間也出現了分岐,嚴肅的報紙不怕監管,認為加強監管有助營造良好的新聞生態,但是也有不少媒體擔心監管影響了香港的新聞自由度。而問題嚴重的報紙更是強烈反對監管。因而,傳媒本身強調自律。但是,新聞教學和理論研究者、市民團體一般都覺得「自律有限」,甚至「自律等於不律」,他們認為,以上問題出現就是「自律失效」的表現,並且剖析了「自律失效」的原因,他們認為一定要有他律配合。政府也認為需要他律。除了已有的法規法例監管外,對於「黃色新聞」等屬於道德範疇,不觸及現行法例的,提出要成立監管機構,但引致強烈反對,觸發起一場大辯論。這場辯論是香港傳媒對自己的權利、義務和社會責任的一次再學習,對香港建設健康的新聞生態,提供了正面和反面的經驗。
六、政府對輿論的調控
港人治港,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一樣,是史無前例的。長期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人,包括公務員,在一夜之間成為了香港真正的主人。因此,如何做好管治工作,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不是一件易事。而如何運用此輿論工具,為施政服務,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在董建華時代,如何將為港英政府服務的香港電台轉變為為特區政府服務的媒體,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港台的原班子以「編輯自主」為借口,不但不主動宣傳特區政府的方針,而且還成了批判政府政策的「炮筒」。到底港台的職責是什麼?香港也引起了辯論,意見紛陳。多年實踐證明,特區政府若不能有效掌握輿論,必為施政帶來很大困難。對於屬於政府編制下的港台,董建華掌控尚是困難,對於一般的商業媒体的運用,他經驗更是不足,起初甚至採取迴避的態度。
在回歸之初,曾發生政府「干預股市打擊國際炒家」和「要求人大釋法避免過多香港人口膨脹」兩件大事,還發生了鍾庭耀民調事件,本書嘗試通過這三件事的剖析,總結特區政府掌握輿論的得失,尤其是在一國兩制條件下的經驗教訓。不過,可以說,回歸20年來特區政府似乎一直在營造有利施政的輿論環境上手無利劍。
七、網媒沉浮
早於1990年代初期,香港已經開始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為亞洲最早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地區之一。1995年開始,香港網際網路服務開始普及化,使到香港網路使用者數量急速發展。至2004年,使用者數量達330萬人,滲透率為51.0%,僅次於韓國、瑞典及美國。而香港網路使用者在家中上網的時間更是全世界最長,每月平均達22小時,寬頻網路已經覆蓋香港所有商業樓宇和95%以上的住宅,於社群中心、香港公共圖書館、公眾地方、政府建築物、主要餐廳等均有提供免費上網服務。
2013年,根據由國際網路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所作出的調查,香港為全世界網路瀏覽速度最快的地區,最高速度逾54Mbps,第二位韓國為48.8Mbps,第三位日本為42.2Mbps。2015年,Akamai Technologies的「2015年第一季網際網路發展狀況概述報告」顯示,香港網路平均速度為16.7Mbps,屬全球第三快。
網路硬體的發展為網媒發展打下物質基礎。事實上香港的網媒,因為香港的互聯網比內地開發早,也因此發展的比內地早。但是,由於香港是一個只是一個七百多萬人的狹小的政治經濟體,與內地相比差天共地,於是在大陸迅速互聯網躋身世界一流地位之時,香港互聯網品牌在國際上不太掛得上號。然而,由於香港視通訊自由、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為核心價值,高度捍衛,且其自由度在全球都排有很前的位置;回歸之後,香港始終政爭不息,到了2014年政改,更發生持續79天的佔中事件,接著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2017年的特首選舉,激烈的政治鬥爭土壤與互聯網發展的硬體加通訊自由、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軟體疊加作用,給了香港網媒一個「井噴」式發展的機會。然而,興於政治也會敗於政治,黨媒的色彩,市場的狹小,也影響香港網媒的發展。
八、趨勢預測
香港未來,回歸後的第三個十年,第四個十年,以至更長的時間,因為一國兩制的模式還是有利中國崛起,也不妨礙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因此必然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只不過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必然是越來越緊密而不是越來越疏離。
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新聞自由作為香港新聞生態的一個基石必然不會動搖。不過,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對於香港輿論的調控會越來越成熟。
不過,香港本地媒體將受到新科技,例如互聯網5G時代的來臨的革命性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香港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香港媒體的國際化趨勢不可逆轉。
【導言】
●新聞學研究的新課題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結束英國殖民統治回歸祖國,實行鄧小平先生生前設計的一國兩制的制度。
在祖國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不予干預,這是史無前例的嶄新的嘗試。回歸20年多來,隨著政治制度的變遷,香港的新聞生態也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媒體的經營、發展,新聞價值取向,新聞真實性,新聞自由觀,媒體自律和他律,政府如何調控輿論為施政服務,新聞立法問題,都反映出這種變化。
然而,對這種新聞生...
作者序
【自序】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整整20年。這20年,是極為不平凡的日子,香港始終還是處於河水與井水衝擊的漩渦之中。在這個新的歷史節點,最好的獻禮是思考,只有繼續思考,不斷思考,才能走好未來的路。
19世紀40年代,英國殖民主義者用堅船利炮,不但轟開中國的大門,還逼清政府簽約割讓了香港島。1997年6月30日晚上9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遣隊提前開進香港。3個小時後,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英國國旗降下,五星紅旗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令全世界詫異的不是英國不但放棄租借的九龍半島和新界,還放棄了割讓的香港島,而是全過程沒有流血,一滴血也沒有。
那一天,我作為一個香港的新聞記者,見證了全過程。我激動不已,我更聯想翩翩。我思考,祖國憑甚麼不費一槍一彈可以收回香港,我更思考香港的未來,思考我的職業新聞工作的未來變化。
1982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讀完學士課程,回歸前修完碩士課程,1997年回歸後又有幸在母校修讀博士學位,自然而然,「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是我研究的課題。
在北京受過馬列主義的新聞教育,回歸前在香港資本主義新聞界討了十年生活,回歸後又繼續在一國兩制下的新聞行頭裡打滾了。做過香港七八家雜誌報紙和二家電視臺的記者,編輯,主筆,還有中高級管理的生涯,還在三所大學為新聞系學生做兼職講師。謀生與事業,理論和實踐,教學相長和冷眼旁觀,總算有足夠的沉澱,為完成博士論文鋪陳基礎。
以「河水」和「井水」,比「一國兩制」,大概沒有比這更好的比喻。河水井水互不相犯,曾是一個理想的原則,其實做不到。河水井水不但時時流到一起,而且不時激起一個一個的漩渦。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其實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河水和井水的漩渦之中。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先生生前設計的的制度。在祖國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史無前例的嶄新的嘗試。在這種條件下的新聞活動,必然是國際新聞活動的新課題。
回歸之後,隨著政治制度的變遷,香港的新聞生態也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媒體的經營、發展,新聞價值取向,新聞真實性,新聞自由觀,媒體自律和他律,政府如何調控輿論為施政服務,新聞立法問題,都反映出這種變化。然而,對這種新聞生態的變化進行全面描述,深入地研究分析,總結出實踐經驗並上升到理論,在香港、大陸以及海外,尚為空白。本書正是嘗試回答這一問題。
回歸之後,香港新聞生態有許多原先始料不及的問題,其實,這也是香港政治生態始料不及的問題的一部分。一國兩制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一國兩制的理論也是一個隨之不斷豐富的過程。因此,可以說一國兩制下新聞生態的研究,其理論意義首先體現在豐富一國兩制理論上。
香港回歸後基本維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但由於香港是在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祖國的框架內維持原有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就不可能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兩者有求同存異的一面,也有矛盾衝突的一面,而且這種矛盾統一,一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和香港的發展而變化,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香港的新聞活動必會出現自身才有的特殊性,特殊的現象,特殊的規律,特殊的理論。於是,分析香港新聞生態在回歸以來的變化現象,並總結上升為理論,對於豐富香港特區新聞理論,豐富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豐富全球的新聞理論庫,都有現實和歷史價值。
在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下,香港新聞界對新聞自由的理解,帶有一種畸型的特徵。有的並不知道作為西方新聞理論完整體系,既有新聞自由的基石,亦有另一基石社會責任論相制約。既然對西方成熟的新聞理論都吃不透,那就更遑論理解社會主義的新聞理論了。而回歸後,香港與內地關係越來越緊密,這即使雙方的新聞觀念有更密切的交流,為相互理解開放管道,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使兩種觀念碰撞機會增加。同樣,在新聞的其他領域,如新聞價值觀,新聞真實性,媒體的品格,道德和責任感,也都有類似問題。因此,試圖將這些問題從現象到理論作出研究分析,試圖「求同存異」,促進雙方理解,並使雙方明瞭在「一國兩制」下,具體運作、操作的原則、要點。
自然,香港媒體在香港運作按照自己的一套制度去做,到大陸進行採訪等新聞活動則須按照大陸的規矩;而北京中央政府和內地媒體,也對香港媒體的運作方式予以理解,予以方便。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國兩制」的最主要的實踐者─特區政府,能夠更自如地運用輿論的力量,為正確的施政服務。
事實上,這也涉及本論題研究的一個難點,以何種理論體系去作為研究的基本座標,作為判斷真理是非的標準。在「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新聞制度不變,按西方的標準,去作為特區新聞活動的規範。因此,以西方成熟的資本主義新聞理論為座標去判斷是非,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由於在「一國兩制」條件下,而且在香港與內地各種各樣的往來越來越緊密的條件下,兩地的新聞活動相互滲透。香港的新聞活動越來越深入到祖國內地,內地新聞工作者也更廣泛報導香港的情況。兩種新聞制度,兩種新聞觀念的矛盾碰撞不可避免。在這情況下,應以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為座標,還是以西方的新聞理論為座標呢,這無疑是在研究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的認識是,既然是一國兩制,就只能同時用「兩個座標」去看待香港的新聞實踐,以及正確看待和處理香港記者到內地採訪報導的問題。尤其避免用內地的標準套在香港身上。
一百多年來殖民統治塑造了香港媒體的特性。在中國發展的各個階段,由於香港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英國新聞自由傳統的影響,使香港新聞事業在反清、在辛亥革命,在抗日戰爭以及在反蔣求解放的鬥爭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殖民地媒體「有自由無民主」的烙印。
過渡期中英激烈角力,香港的所有媒體都不能置身其外,除原有北京或臺北或港英背景的媒體外,其他商業性的報紙,電臺、電視,都無可避免地帶有政治立場,劃分左中右,各自發揮輿論作用。
於是,媒體發展空間大了,還是小了,成了香港新聞工作者回歸前最為關心的問題,也令國際輿論關注。可以看到,由於「一國兩制」的落實,基本法對新聞自由的落實,媒體原來享受的新聞自由度沒有減少。而去除殖民統治者的香港特區,新聞事業進入一個新階段。但是,金融風暴的打擊,市場狹小和傳媒競爭激烈,也對發展帶了很大的殺傷力,對媒體的經營、價值取向,也產生人們不願看到的消極因素。
我的博士論文在千禧年初就完成了,博士學位也獲得了。在那以後的十多年,我沒有停過新聞工作,也時常用論文的觀點對照香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聞生態,補充新的材料,增加新的觀察。香港回歸20年來,事實上一直在一條充滿了風風雨雨的不平凡之路上行走,和諧與順景只是短暫,鬥爭和波動則是長期。總體上,香港的經濟是保持了向上發展的趨勢,社會秩序也是大體穩定;但是,政治上的風波則是一個接一個2003年,圍繞基本法23條立法,激發了香港人「五十萬大遊行」。以後每逢「七一」的回歸紀念日,遊行示威就沒有停止過。2015年,香港進行有關特首普選的政制改革,不但未果而且還發生了79天的「佔中」行動。2016年春節更出現旺角街頭暴亂。香港政爭呈現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狀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作為新媒體的網媒井噴式的發展,香港市民從網媒獲取信息的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過,網媒至今沒有找到滿意的贏利模式。紙媒頑強守衛既有的陣地,「譏笑」網媒雖快但碎且公信力未解決。於是,報紙雖有倒閉的遠不如網媒結業的多。網媒走馬燈式的沉浮,構築了本時期的帶有不確定性的風景線,也使這本書增加了新的章節。
彈指揮間,香港回歸二十年,「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已經走過了五分之二的路程,然而,未來發展的變數實在太多,就基本法23條的立法,尚不敢擺上議事日程;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一人一票的普選,還毫無頭緒;成熟完善的一國兩制其實還在探索之中。香港的新聞生態,不免還要生存在河水和井水的漩渦之中。因此,我的這本書,可能還有幾十年都不會過時。
2017年6月
【自序】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整整20年。這20年,是極為不平凡的日子,香港始終還是處於河水與井水衝擊的漩渦之中。在這個新的歷史節點,最好的獻禮是思考,只有繼續思考,不斷思考,才能走好未來的路。
19世紀40年代,英國殖民主義者用堅船利炮,不但轟開中國的大門,還逼清政府簽約割讓了香港島。1997年6月30日晚上9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先遣隊提前開進香港。3個小時後,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英國國旗降下,五星紅旗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令全世界詫異的不是英國不但放棄租借的九龍半島和新界,還放棄了...
目錄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香港新聞事業的新時代
香港新聞事業的歷史分期
香港回歸後的不變與變
香港媒體回歸後政治取向的變化
新聞媒體經營困難增加
激烈的商業減價戰
強市場導向
第二章 新聞自由再認識
新聞自由始終是最敏感的政治話題
港式新聞自由
香港新聞界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和制約面
一國兩制對香港新聞自由的保證
第三章 新聞煽色腥
煽情新聞文化─香港殖民文化的特色
黃色新聞氾濫六大標誌
新聞煽色腥氾濫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 煲水新聞的新軌跡
「煲水」新聞─香港特有的新聞文化
過渡期「煲水」政治新聞氾濫
回歸後大「煲」社會新聞
媒體官司氾濫
民意調查誤差大
「煲水」新聞根源在媒體老闆
第五章 自律和他律
公信力危機
自律失效
他律無力
報評會的爭論
第六章 輿論調控
沿襲舊的架構和調控手段
回歸後政府輿論處於弱勢
特區政府調控輿論的教訓
第七章 網媒沉浮
網媒井噴
網媒的採訪權和定義
強烈的「黨媒」色彩
影響網媒生存的因素
網媒的前景預測
第八章 未來趨勢預測
解剖一個個案:亞洲電視之死
新聞自由的基石因為一國兩制成熟更堅固
香港媒體因更國際化而繁榮
最後的結語
參考資料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香港新聞事業的新時代
香港新聞事業的歷史分期
香港回歸後的不變與變
香港媒體回歸後政治取向的變化
新聞媒體經營困難增加
激烈的商業減價戰
強市場導向
第二章 新聞自由再認識
新聞自由始終是最敏感的政治話題
港式新聞自由
香港新聞界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和制約面
一國兩制對香港新聞自由的保證
第三章 新聞煽色腥
煽情新聞文化─香港殖民文化的特色
黃色新聞氾濫六大標誌
新聞煽色腥氾濫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 煲水新聞的新軌跡
「煲水」新聞─香港特有的新聞文化
過渡...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8-07-03ISBN/ISSN:978986326559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6頁開數:14.8*21 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