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區紀復在花蓮鹽寮海岸闢了一方自然簡樸的夢土--鹽寮淨土,
身體力行簡樸精神與自然生活。
淨土的一天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一如一顆堅毅的種子,在破土而出後,
逐漸長成可以遮蔭的茂密枝葉,成就一棵百年大樹!
自一九八八年迄今,國內外報導「鹽寮淨土」不下上百次,不同的方式,同樣的是這方人間最後的淨土。
淨土的主人區紀復是王永慶延聘回國的學者,擁有眾人稱羨的高薪。但是工作五年後,他放下一切,決定回歸自然生活;沒有報紙、電視、音響;有的是親自起灶、撿材、燒菜,吃的是清湯糙米飯。來過這裡的眾人皆知--快樂不是因為擁有過多,而是需要的少。
三十年來,區紀復推動「簡樸生活」,來鹽寮淨土生活過的已超過10,000人次;他堅持身體力行,在偏遠的花蓮海邊,築起人間最後的淨土。
本書特色:
鹽寮淨土[典藏版]原汁原味地紀錄區紀復創建鹽寮淨土的初衷,以及鹽寮淨土創建五年的大事紀,更保留最完整的相關報導與讀者反饋,為「鹽寮淨土」最值得典藏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區紀復
出生於戰亂中的的澳門,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工系,留學瑞士專攻高分子化學。因被王永慶延攬回台任職南亞化工塑膠研究部主任;1983年面臨台灣日益嚴重的汙染問題後,他決定辭去工作捨離繁華,參訪世界各地的環保及仁愛團體,1988年開始於在花蓮鹽寮海邊設立「環保教室」,1989年正式稱名為「鹽寮淨土」,提供體驗在簡樸中與大自然共融的一方淨土。自2008年鹽寮淨土邁入二十年以來,區紀復更積極將鹽寮淨土的精神推廣至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繼續為大同世界努力。
章節試閱
你願意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幾天嗎?
如果你覺得城市裡的空氣太髒、噪音太大、汽車太亂、人太擠,實在受不了啦,可以找個假期來這裡過幾天清靜的生活,反省一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如果你覺得生活太緊張太忙碌,每天大魚大肉吃膩了,身體太胖,毛病太多了,可以找個假期來這裡過幾天簡單的生活,反省一下是不是非要如此過下去不可?其實不一定要等到假期,特別請個假來住幾天也是值得的。
現在有很多度假勝地、休閒中心,這裡不是。救國團有青年活動中心、教會有避靜牧靈中心,這裡也不是。鹽寮||這裡是一片生活體驗的靈修淨土。
這裡有一群人,有牧師、醫師、工程師,大都是基督徒,經常相聚,追尋安貧樂道、返璞歸真、彼此相愛的生活。也歡迎你來,一起生活幾天,接受一點小小的挑戰。
很多人覺得社會上罪惡太多,病態嚴重,這些根源實在都源於人的私慾私心。我們認為非要大家都能接受另一種生活價值,另一種生活方式,節制慾望,放棄一些舒適與方便,多關心別人,否則即沒法改變這個生病的社會。當然這應該由自己做起,進一步邀請更多的人一起來實踐。
到這裡來的確是一種小小的挑戰,首先你需要練習天賦的夜眼,才能分辨出黑泥白石光水坑的夜路,當然這裡不是落後到連電燈都沒有,不過鄉下總是不像城市到處通明。其次你要卸下那些摩登裝束,才能在高高低低泥沙碎石路上行走。沒有電視音響更是現代人需要接受的挑戰。
由花蓮車站到鹽寮大約十五公里,可以乘花蓮客運往豐濱、靜浦或成功方向的車,沿著花東海岸公路走,過了花蓮大橋就看見深藍色的太平洋,不久就到鹽寮村福德坑,是個小小的聚落,有十多二十間房舍,也有兩間小商店。下車過馬路,往海邊有一條小路下去,就是這靈修淨土。
小路旁就已看到這裡的特色,沿路邊鑲著一塊塊大的白色石頭。都是由海邊運上來的。入口處躺著一根很粗的橫木,是象徵性的大門。橫木兩旁都是空著的,可以自由進出,不過請等一等,旁邊掛了一塊木板寫著:「訪客請拉鈴!」這是為了尊重住在裡面的人最起碼的禮貌。你還會看見「帶走髒亂垃圾」、「留下美好回憶」的牌子,以及一塊大木上「禁止吸菸、喝酒、吃檳榔,塑膠、瓶罐、鋁箔包!」的警句,這是鹽寮淨土最基本的要求。
進了橫欄就是一間原色木屋,離土高架起來,木屋門雖設而常開,上木屋是一木板斜坡,而不是樓梯,是為方便兒童與殘障者的,屋內通舖可容十多人。屋前的走廊露台上可以一覽全景;向南看,近處是一個「大地棋盤」,遠些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幾塊巨大岩石,石旁還有一座原木高架涼台;再過去是一座大石小山,石山後是一條小溪澗,石山下有菜園、水池、小樹林。西邊是磚石平房,一間臥室、一間是廚房廁所,裸露出水泥質樸的原色,屋後石階泥坡可通到上邊公路;往東面對太平洋,日出月升,早晚都迷人;北邊有二三戶鄰居幾幢茅竹屋,很有原始風味。
這片淨土的設計盡量與自然融合,除了原先就有的一間臥室是水泥空心磚造的,加蓋的廚房廁所為考慮防火安全也用磚砌,但屋頂卻是木架木板。屋前木造走廊通到高架木屋,走道全用海邊的小白石鋪填,光了腳走起來即有腳底按摩的功效。每一位來此的人都可以撿幾顆白石鋪上,然後踏在自己鋪的石頭上。此外坡道及屋後通道都用扁卵石鋪砌,坡崁即用扁方石砌成,都沒有用水泥連接,卻仍非常穩固,這樣為避免水泥將土地封死,小草還有機會由石隙中伸出頭來。四週的大岩石三三兩兩的在靜坐或對話,怡然自得。
在這裡人們的行為盡量以不污染傷害大地為原則,因為大地生產出蔬果食物供養我們,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理應愛護她,而不要隨意毀傷她。所以首先不可以亂丟垃圾,進一步是盡量不製造垃圾,不使用清潔劑、殺蟲劑、農藥、化肥。因此這裡不歡迎罐頭、汽水、及包裝複雜的食物,這會產生大量瓶瓶罐罐,而且這些東西多數是沒有多大益處的垃圾食物;塑膠包裝不會腐化,成為大地永遠的負擔,所以特別不歡迎寶特瓶、保麗龍之類的東西。人總是會製造垃圾的,但在丟棄之前將它分類回收,它就不是垃圾而是有用的資源。
這裡的垃圾本來就很少,最多可能是果皮,可以做堆肥,回歸自然;紙張這裡也不多,兩面寫過後可以用「惜福」廢紙盤回收;用過的衛生紙晒乾後可以生火;塑膠袋無法避免,它滲透到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乾淨的塑膠袋回收再用,尤其是出外購物時可多帶幾個去;髒的破的縮小體積集中,其他難免的瓶罐盒子,都分別回收或處理,使送給清潔車的垃圾盡量減到最少。
生活在這一片淨土且要靈修超脫,需要寧靜和平、簡樸單純、身心平衡。與人與自然都喜樂和諧。
我們要回歸自然,但仍關心社會,鍛鍊出世的靈修,也具入世救贖的精神。靈修生活本來非常豐富,除傳統的唸經祈禱外,也可採納東方式的靈修方法。在這裡我們嘗試著學習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各種靈修方式,融合誦唱、瑜伽、靜坐、默觀於一爐。並且由修身,修心到修靈的境界,而能超越自我,以達天人合一。
靈修需要寧靜的環境,尤其是內心的平靜,有人需要音樂來製造祈禱的氣氛。這裡有大自然最美妙的音樂:海浪、風聲、鳥啼、蟲鳴,最易使人集中心神,剎那入定,人間音樂就顯得多餘,人造噪音就更令人討厭了。
這裡特別歡迎都市忙碌的人放下工作,來過幾天簡樸的生活。在都市住慣的人一切都方便舒適,電視、音響、電鍋、電冰箱、洗衣機、家電齊全,可是這裡樣樣都缺。正好可以體驗一下貧乏的滋味,而會珍惜富足的可貴,更希望因此而引發起助人的慈悲心腸。
在吃和穿方面也力求簡單;多吃天然素食,野菜野果、少魚肉、少刺激,一來可以減少現代文明疾病,二來還能幫助靈修。
這裡是鄉下海邊,每天對著的是高山大海,時髦打扮絕對沒有必要,首飾口紅更是多餘。簡單衣服就已足夠,剃鬍子也都可免。住這裡沒有單人套房,而是席地通舖。到這裡來,第一次見面,盡可直呼姓名,不必禮俗客套;親切一些可以稱兄稱姊,或分長幼。
一天的生活中需要身體心靈的平衡,這裡每天的作息時間都安排有體操、智操及神操,也就是工作勞動、閱讀寫作及默想祈禱。
過簡樸生活,一切事情都要自動自發,自己動手,燒飯洗衣沒有機器代替。燒飯用灶已是現代都市小孩子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燒灶要體驗一連串的作業:海邊撿柴、鋸木、砍柴、生火。此外墾地、拔草、種菜、澆水、割草、撿石頭舖路等等各種勞動工作。在這些工作中使人體驗到造物的偉大、生命的美妙、人的有限、參與創造的神聖、以及天主無微不至的照顧。早上也可以練習太極拳、瑜伽,或者散步慢跑等運動。
除手腳勞動之外,頭腦也需要充滿智慧。今日的教育體系及傳播媒體給我們太多的只是知識,可惜有很多甚至是錯誤的、有毒有害的觀念。發人深省、啟發智慧的書並不多,在鹽寮特別推荐一些值得看的書給你閱讀。來這裡生活,希望在一天裡保留一些時間閱讀、反省、寫作。
靈修需要默想祈禱,早上可以個人靜坐祈禱,晚上有團體讀經分享,討論分辨。這裡特別推荐瑜伽靈修與泰澤祈禱方式。
這裡接待任何願意來體驗簡樸生活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宗教信仰,殘障弱小的會特別受關懷。
這裡不收費用,有能力的可自由奉獻,你的富裕可彌補他人的缺乏,好使他人的豐厚也彌補你的不足。我們有很好的機會與各宗教的弟兄姊妹交談、分享與合作,以平信徒的身分來實踐合一大公精神。這裡願意帶給人們一種團體生活的和諧與共融,以及內心的喜樂與平安。這裡沒有什麼物質享受,但能使人身心精神愉快。
在大自然中生活,要懂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也要懂得愛護、欣賞大自然的美善。這裡石山下溪流旁開墾了一些菜園,雖然土地不夠肥沃,不用農藥、化肥而用有機耕種,是這裡愛護自然的原則,但也能生長出一些蔬菜、果子。背後不高的山上有不少的野果野菜可採,是理想爬山的地方。鹽寮海邊有象徵永恆的太平洋大海與浪濤,也有變化莫測的海灘沙石,是默想天主偉大創造的最好題材。這裡每一粒石頭就像每一個人一樣,都有它的個性與特質,有大理石、白雲石、水晶石、紅石、綠石、黑石……都是大海千錘百鍊的結晶,使人愛不釋手。海邊的枯樹奇木也是一大特色,撿拾不盡。
鹽寮靈修淨土強調的是:簡樸單純、回歸自然、身心靈的平衡、寧靜和諧、喜樂共融、惜物惜福。提供給現代都市人在金錢物慾沖昏了的社會裡一個體驗及反省另一種喜樂平安生活方式的機會,希望在改造社會、改變人們價值觀的工作上盡一點小小的力量。
歡迎你來體驗,而不是度假觀光,更希望你能把這樣的精神廣為傳揚,共同分擔一點責任。
自己動手蓋房子
來到鹽寮第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蓋房子住。都市水泥叢林是我們垢病和厭惡的,所以蓋房子第一個原則就是用最少的水泥,盡量用天然材料,且要就地取材。
竹枝茅草屋在海邊本來是最理想最相襯,且又冬天溫暖夏天涼快。但竹子在這山上不多,目前也相當貴,且不耐久,兩三年,頂多四五年就會殘破;茅草即一兩年就要換新,也不是長久耐用的材料。如果只是自己住本來也沒有什麼關係,最多過幾年重新再蓋,竹子茅草壞了會回歸自然,不會污染;竹枝茅草生長快,不用反而是浪費。不過這裡蓋房子是為更多人使用的,所以就要考慮耐久、穩固與安全,木材要比竹子茅草好多了。木頭房子對人的居住也很適合、親切、溫暖。木材用來蓋房子給人居住是對木材最尊貴的利用。木料現在比較珍貴,到處都不准隨便砍伐。我們即盡量找舊木料,花蓮有不少舊木房子,要拆掉蓋水泥房,現代人講求效率,拆房子是用怪手兩三下弄倒,再一把火燒掉,一點都不珍惜房子裡可用的材料。為了挽救那些有用的材料,只要風聞那裡要拆房子,我們就趁房子未被推倒燒掉之前去把門窗、樑柱、隔板等東西拆下來。有些是幾十年的老房子,材料都很好,有檜木樟木,香味尚存,不會被蟲蛀,燒掉實在太可惜。所以我們在鹽寮蓋的房子有很多是舊木材舊門窗,這與簡樸精神很配合:惜物、物盡其用、不浪費,老舊就是寶,且心甘情願樂意的接受這一切。
除了舊材料我們也就地取材,海邊常有漂流木,有些很適合作建材用,圓圓直直的可以作欄杆、樓梯、扶手等。蓋房子使用之外,這些由海邊撿拾回來的木材也是搭建亭台的好材料,因此我們也就蓋了木架茅草頂的工寮、涼亭及觀海台。
在山麓海濱居住,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需要一些特別的設計,才能有此效果,主要是讓人盡量與大自然的空氣、樹木、石頭、土地接觸親近,而不受建築物阻隔,不然就像越來越多的鄉下房子,平頂水泥房外貼瓷磚,加上鐵窗沙網,前院是一片水泥地,與都市的房子設計沒什麼差別,只是矮一點而已。
淨土的設計盡量依照前面的原則,房子周圍的走道全用海邊的大石塊扁圓石或白石子鋪成,小草就在石旁生長。每個人都可以到海邊撿一些自己喜歡的石頭鋪在路上,人走在自己鋪的路上就有一分親切感,光腳行走不但有腳板接觸石頭的快感,而且還有腳底按摩的效果。我們的木屋是高架起來的,通風涼快,而且可以避免蟲蟻的侵蝕。房子高架可以遠眺,窗戶開得特別大而低且四面都開。窗戶大視野廣,窗戶低坐在地板上就可以看見室外的風景,四面皆明亮舒暢。窗上沒有鐵枝沙網,與戶外沒有一點阻隔,只是形式的一線之差而已,可以直接呼吸到外面清新的空氣,也可以直接觸摸到窗前的景物。東面向著太平洋,窗戶特別低,每天日出,太陽就直接告訴我們一天的開始。
鹽寮一帶沿公路靠海一邊的房子大都面向西邊的海岸山脈,山很近,頭抬得很高才看見山頂,太陽三四點就被山遮住了。公路就在門前,汽車疾馳而過,噪音就灌進門來,雖然住在這麼偏遠的海邊,煩燥還是一陣一陣的因汽車經過而來。我們雖在公路的下面,每幢房子都向東對著大海,把文明的汽車帶來的噪音放到背後去,坐在窗前可以安靜的欣賞海天的變化。
我們蓋了兩幢木屋,第一幢在公路下來的小徑入口旁,門口向南,低窗向東,門前有斜坡引上走廊,走廊寬敞開闊,是下棋聊天看書安靜的角落,夏天還可以在走廊上睡覺。室內有近十坪大,沒有裝修隔板,也沒有油漆,是純原木的顏色,也有木的香味,地面是木板通舖,夏天清爽涼快,冬天加上榻榻米即暖和舒適。這木屋是靈修的中心,早上可以瑜伽靜坐,晚上即分享、睡覺。
第二幢木屋在溪邊小石山下,全面向東,分隔有三間小房間,房間窗前有一走廊相連,走廊一頭可以下階,另一頭可以上石山,每間房間內還有閣樓,為小家庭小團體都很適合。這裡的欄杆樓梯都是用海邊撿到的原木條造的,簡單而自然,坐在走廊上,前面一片開闊的草地,再遠就是海洋,是獨自冥思靜坐的好地方。
房子的設計完全可以自己來,建造的技術即需要別人的幫忙。其實蓋房子的很多工作是一學即會的,所以不需要專業的師傅,我們都盡量自己動手,如釘牆板、地板、屋頂板,都是很容易的工作。做一些桌子、凳子也不難,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就可以,雖然做得不夠專業水準,但穩固實用就好。造柱上樑就得要有木匠的幫忙了。在蓋房子時,我們也盡量邀請來體驗生活的朋友一起動手。蓋房子的經驗很多人都沒有,在完成時那種參與感和成就感是難能可貴的。在自己動手、共同參與的同時,也可以發揮人本來就有的潛能與創造力,以及人與人的合作精神,這又是另一種收穫。
在美國有一個族群叫阿米士(Amish),他們是小村落制,誰家結婚要蓋房子,全村的人一起幫忙,男人蓋房子,女人做飯,一個農莊包括人居住的房屋、牛舍羊欄、倉庫等,一天之內就完成了,那種合作互助的精神實在很感動人。在花蓮有些阿美族部落,誰家蓋房子,也有每家出一個人幫忙的互助精神,這在都市裡絕不可能找到的了。
你願意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幾天嗎?
如果你覺得城市裡的空氣太髒、噪音太大、汽車太亂、人太擠,實在受不了啦,可以找個假期來這裡過幾天清靜的生活,反省一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如果你覺得生活太緊張太忙碌,每天大魚大肉吃膩了,身體太胖,毛病太多了,可以找個假期來這裡過幾天簡單的生活,反省一下是不是非要如此過下去不可?其實不一定要等到假期,特別請個假來住幾天也是值得的。
現在有很多度假勝地、休閒中心,這裡不是。救國團有青年活動中心、教會有避靜牧靈中心,這裡也不是。鹽寮||這裡是一片生活體驗的靈修淨土。
這...
作者序
[再版序] 鹽寮日日是淨土
這本書經過二十多年之後還可以再印新版,真是令人高興的。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傳揚「鹽寮淨土」的理念,使這個社會由奢華改向簡樸。
這本書已有很多人看過,二十多年後再版,就可以使後一輩的人也有機會看到讀到。願意接受這理念,又願意改變生活方向的人就會愈來愈多。
我的心願,這個社會就會愈來愈接近目的,而達到大愛大同的世界了!
區紀復 二0一八年六月
序
這本書可說是我這幾年來在鹽寮淨土生活的痕跡,是肉身生活的痕跡,也是精神生活的痕跡。
在到鹽寮來之前,我沒有想過要寫一本書,只是想要好好的認真生活,過一種自然、簡樸、靈修的生活。雖然在到鹽寮之前,有五年時間我過的是自由自在、遊旅式的簡單生活,這之前的二十多年過的是都市規律的簡單生活,但像在鹽寮海邊般的簡樸生活是以前未曾經驗過的,更是從未如此對生活的每一細節這樣深刻思考、反省過的。
自小我就有簡樸、節儉、不浪費、惜福的習慣和生活態度。我出生於戰亂中的澳門,經歷過缺乏、不穩定的生活;戰後住過廣東鄉下,稍微享受了一段很短的無拘無束的日子;跟著來的是逃難、今不保明、經濟拮据的生活;好不容易再在澳門安定了下來,但家庭人口多,課餘還要幫忙家計;這種情形下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充分受教育的機會,我是長子才得以完成中學、大學,並有機會出國留學,所有這些經歷體驗都深埋在我的心裡,使我由心底感激,心甘情願的去過一種惜福、簡樸的生活。
雖然我經歷過這樣艱辛的生活,可是我未曾蓋過房子,未曾做過墾地、種菜、除草、鋸木、劈柴、燒灶等工作;不曾吃全素、吃野菜、斷食、撿菜︙︙更不曾有露天洗澡、野外拉屎、早晨喝尿那樣回歸自然,與天地合一的經驗;在都市生活時也不曾放棄過報紙、電視、音響及一些起碼的家電方便,可是以上這些就是我現在鹽寮的生活寫照。
在開始的時候,我抱著一個開放的心,願意接受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自己根據一些基本理念,定了一些原則,就開始做生活的試驗。我相信上主與我同在,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後果,祂都會給我足夠的智慧去解決和應付,果然如此。在這段時間,生活中每一件大小事情我都用心去摸索、學習、思考、反省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對人對自然對上天有什麼影響?是不是有更好的做法?更好的過程和結果?有更深更廣的意義?經過一年多的生活學習和體驗,我願意將這個地方完全開放,讓任何人都可以體驗一下這種簡樸的生活,因此我也有機會和來這裡體驗的人分享我的經驗。
又過了一年,我開始將我的體驗寫出來,寫在我們的刊物︽鹽寮之友︾上,寫到報紙上,寫到現在,雖未盡興,大概已告一段落,可以集結成書了。我認為一本書的內容不應該只是一些想法,或者一些資料的整理,這樣只能是一本知識的書。但是想法經過生活的實踐、實證,並與別人分享、討論過,而且變成了信念,成為往後生活、生命的準則與方向,這樣寫出來的書是由心寫成的,是生活的,有生命的。
這本書是以分享的心態寫的,分享我的想法、我的經驗、我的生活、我的信念,我今後生命努力的方向,希望也是今後人類生活的方向。簡樸生活不是我一個人的專利,我希望不是在唱獨角戲,所以我也邀請了一些曾來鹽寮的朋友,與我一起生活過一天、兩天,一星期、一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朋友,分享一下他們的感受與心得。
幾年來台灣、香港及海外的大眾媒體報導鹽寮及這裡的生活不下五、六十次,有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記者就用不同的角度或手法報導。這本書裡也選了幾篇報導得比較完整、深入、主動的,讓讀者也看看記者眼中的鹽寮生活是怎樣的。
感謝所有鹽寮之友對這種生活的認同、支持與參與,由最初建立鹽寮淨土的幾位到最近來的幾位,由只來過一次的到一年來十二次的,由最遠的到最近的,他們在這裡都有所體驗也有過貢獻,並且願意為傳播這種理念而共同努力。
感謝晨星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本書,且同意光啟出版社在天主教內發行,並印上基督服務團叢書的字樣。基督服務團是一群與我志同道合,有共同信仰與理念的天主教內弟兄姊妹所組成的團體,也是支持我在鹽寮生活的最大力量,沒有基督服務團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我。
當然,最後要感激的是我的父母親,他們給了我一個豐富又簡樸的生命,雖然起初他們不甚明白我為什麼離開我的專業工作,更不了解我為什麼跑到偏僻的花蓮海濱來,但是他們尊重我的決定,更是耐心的等待。慢慢地他們看到我寫的東西及媒體的報導,也看到大社會的趨勢,漸漸地知道我做的是重要而有意義的事,也同意我的作法,更無條件的支持我的行動,可惜他們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尚未有機會親自到鹽寮來看看。我願將這本書獻給我的父母,願天主保佑他們!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中秋節鹽寮
[再版序] 鹽寮日日是淨土
這本書經過二十多年之後還可以再印新版,真是令人高興的。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傳揚「鹽寮淨土」的理念,使這個社會由奢華改向簡樸。
這本書已有很多人看過,二十多年後再版,就可以使後一輩的人也有機會看到讀到。願意接受這理念,又願意改變生活方向的人就會愈來愈多。
我的心願,這個社會就會愈來愈接近目的,而達到大愛大同的世界了!
區紀復 二0一八年六月
序
這本書可說是我這幾年來在鹽寮淨土生活的痕跡,是肉身生活的痕跡,也是精神生活的痕跡。
在到鹽寮來之前,我沒有想過要寫一本書,只是...
目錄
[再版序]鹽寮日日是淨土 005
[序]鹽寮淨土 006
簡樸生活
你願意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幾天嗎? 012
你願意來過幾天另一種生活嗎? 020
鹽寮淨土靈修書 023
燒灶煮飯 038
如廁沐浴 041
黎明即起 045
夜不閉戶,出不鎖門 048
自己動手蓋房子 052
彎腰撿菜 057
露天洗澡、野外拉屎、早晨喝尿,自然耶! 063
節食、素食、斷食 073
生活環保環保由廚房開始 086
不要把它當垃圾 089
餐桌也是環保教室 092
環保不是工作,是生活 096
最後一滴 099
文明的反省
文明的選擇 104
不要上了科技的癮 107
想一想再買 慎用工業產品 110
專家可靠? 114
快樂何需資訊? 117
從心所欲 真正的自由 121
由簡樸到和平回歸自然 126
你愛這片土地多少? 131
正義、和平、環保 136
由鹽寮走向世界和平 141
快樂的簡樸生活 152
自然修行
自然美樂自然尋 160
我們只有一隻羊 165
雞是人的好朋友 170
生老病死奈我何 175
長生不老術 179
我的小鄰居 183
大自然裡修行 190
身心靈平衡,天地人合一 197
體驗分享
鹽寮給我的/沈振中 204
有與無/樂俊仁 206
鹽寮的感覺/周木 209
未完成的旅遊 「生命」之旅/徐文國 212
再生之旅 鹽寮淨土/邱議瑩 215
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范燕秋 221
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鄭玉貞 225
滴水惜無限/陳雪雲 228
沒有「鎖」的地方/鍾麗文 230
鋸木頭的聲音/王淑玲 232
從勞動中體會生活/文文 236
充實心靈的糧食/雲雲 238
傳統價值觀不是金科玉律/小英 239
鹽寮是不問世事逃避現實嗎?——答玉珍/區紀復 240
記者眼中的鹽寮
難得一無所有/林麗雲 244
人間淨土/小龍女 254
區紀復築一個人間淨土/陳佩周 263
報導鹽寮
鹽寮靈修淨土緣起 272
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 275
我們繼續走 292
淨土第四年 297
靜修小屋興建 300
淨土踏上第五年 308
[再版序]鹽寮日日是淨土 005
[序]鹽寮淨土 006
簡樸生活
你願意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幾天嗎? 012
你願意來過幾天另一種生活嗎? 020
鹽寮淨土靈修書 023
燒灶煮飯 038
如廁沐浴 041
黎明即起 045
夜不閉戶,出不鎖門 048
自己動手蓋房子 052
彎腰撿菜 057
露天洗澡、野外拉屎、早晨喝尿,自然耶! 063
節食、素食、斷食 073
生活環保環保由廚房開始 086
不要把它當垃圾 089
餐桌也是環保教室 092
環保不是工作,是生活 096
最後一滴 099
文明的反省
文明的選擇 104
不要上了科技的癮 107
想一想再買 慎用工業產品 ...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8-06-12ISBN/ISSN:978986443461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