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深情的療癒之書
一本溫柔的陪伴之書
三十載夫妻情深、朝夕相伴,
被摯愛留在人間獨活,要如何活出第三人生?
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請翻開書頁
他將撫慰離別之慟,並告訴你生之美好
雖然悲傷,仍然勇敢……
從兩人世界到一人獨活,被留下來的我,現在過得好多了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我們終究會面臨孤單,與其一個人不好,
不如學著過「一個人最好」的人生!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作家)──專文推薦
王小棣(導演)、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許皓宜(諮商心理師)、張德芬(心靈作家)、彭樹君(作家)、楊士毅(剪紙藝術家)、韓良憶(作家)、瞿欣怡(作家)──動容推薦
作家韓良露逝世三年,其夫婿朱全斌自前一本充滿愛與悼念的《當愛比遺忘還長》走來,一千零九十五個日子,他用實際、理性與堅強的態度面對獨居,並享受獨居,把獨居化成生命正面的能量,一個人也可以享受美好、豐富、健康、幸福的人生。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寫在朱全斌喪偶後的三年。三十年的夫妻情感,從中斷裂後,要如何活出自己的第三人生?他以自身的經驗,透過各種方式、信仰、心理諮商,甚至觀落陰、通靈……想要明白的不外乎是:為什麼自己被留下了?深愛的人還在嗎?他們是否還會再次見面?
朱全斌整理自己,用書寫、規律運動、旅行、掌廚料理,重拾一人生活節奏;透過與他人悲傷共感,對抗失去所愛的孤單;透過與自身靈魂對話,明白兩人的分離,是彼此都須學習的靈魂功課,是為了變成更好的人,是為了來生再世,再次與彼此相遇。
「要放下好難啊,三十年共度的記憶,需要多久的時光才能割捨呢?我知道要忘記是不可能,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帶著喜悅的心回憶,懷著祝福的心想念。」──朱全斌
☼ 不勇敢也沒關係,熟齡男性面對失去之痛的細膩書寫
☼ 想哭泣、想低落、盡情釋放內在所有感覺,才得重生
☼ 摯愛說再見後,該如何生活?告別是修行靈魂的禮物
【第一件禮物】放下執著,我懂了慈悲
》》只記得妳的好,忘記妳的不是;人生不過幾十寒暑,執著於細節多麼愚蠢,從中我懂得了慈悲。
【第二件禮物】面對失落,我放下恐懼
》》妳的離去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巨大的喪失,但當我度過哀傷後,失落教會我放下恐懼與執著。
【第三件禮物】一人獨活,更完整自由
》》沒有了妳,逼迫我重新尋找生命的核心以及目標,建立個人自主以及獨立性,獲得完整的自由。
【第四件禮物】重建關係,我點燃生命
》》我從兩人世界回復到一個人的狀態後,我的人際關係反而比以往更頻繁,重拾過去熱愛的舞台。
作者簡介:
朱全斌
從小就喜歡接觸文藝以及表演藝術的獅子座,人生經驗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包括電視製作人、電視台副總、紀錄片導演、音樂劇導演等,偶而也兼作插畫、編劇、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工作。拍照是旅遊時不可缺少的興趣,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媒體與傳播博士,目前正職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仍持續在人生中探索開展一己幫助他人的新可能。
著有《當愛比遺忘還長》,紀念三十年相守相惜的妻子韓良露。新著《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寫於愛妻逝世三週年,他以筆記錄自己的身心與性靈,逐漸由悲傷走向新生的喜悅。
Facebook搜尋「朱全斌這麼看這麼想」: www.facebook.com/bingthink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摯愛的人闔上眼轉身離去,思念先是熾熱的眼淚、滾燙的懊悔,然後是一個又一個闇的白天、白的夜晚,千言萬語都凍在冰凍的心裡。只能向她的背影伸出一隻顫抖的手,久久無法放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分享了深情也帶來溫暖的啟發。
──王小棣(導演)
世上最難堪痛苦的事有二,一是生離,一是死別;而恰巧,我們這一生都必然會遇到這兩件事,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
各種宗教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教示,道理也都不難;但這兩種難堪痛苦之事一旦來臨,我們總是很難依教而行——因為在這個世界,我們舉目望去,感到孑然孤獨——要怎麼自己一人活下去呢?而且活得還算平衡?甚至,重新得到生之喜悅只是泥牛入江般的妄想嗎?
讀朱全斌《謝謝妳跟我說再見》這本書,或許,想要理解並從這二苦逼身焚心之中出逃的人,可以找到一大部分的答䅁,至少,是尋找答案與出路的勇氣和路徑。
因為,我和一些朋友,三年來,正是看著他如同書裡描述的那樣,度過劫波⋯⋯
——許悔之(有鹿文化社長)
生命的艱難險阻,總是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在作者的反省回憶中,再次印證了這個事實。作者把對亡妻的思念與不捨,化為細膩感人的文字,讀來令人動容。
──張德芬(心靈作家)
失去至愛之後的人生其實是一種重新上路的學習,從「我們」到「我」,從夫妻之愛到更大的愛,這是一本深情至極的療癒之書。
──彭樹君(作家)
謝謝老師提醒著我們離別會來,所以要用力去愛;也在與愛別離時讓我們知道,人生很無常,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圓滿。
──楊士毅(剪紙藝術家)
謝謝全斌姊夫寫下這些深情卻覺醒的文字,讓仍在學習告別的我得到力量。人生無常,唯願我們都在未曾消逝的愛中,珍惜日常。
──韓良憶(作家)
翻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的扉頁,看到獻詞「但願早日與妳重逢」,我便落淚了。那是多麼深重的想念。
韓良露走後不久,兩三個朋友陪朱全斌到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餐廳吃飯,餐桌上靜靜聽朱全斌說話,時而低笑,時而紅了眼眶。吃飽後,走在瑞安街小巷子裡,我突然感覺韓良露也在我們身邊,她很開心,因為她看著朱全斌跟朋友們好好吃飯,覺得很安心。
出版藥膳書時,我想借南村落拍照,擔心場租太貴,朱全斌很夠義氣地說:「良露以前都會幫助年輕人創業,我要延續她的精神,妳擺一桌請客就好!」拍攝結束的深夜,我獨自坐在只開了門燈的南村落,昏暗中,感覺韓良露又來了,正確地說,她一直在南村落,因為她在這裡很快樂。她對迷惘的我說:「小貓,不要怕,一定會很好的!」
韓良露的熱情、善良、大方、敏銳,一如往昔;朱全斌則把感受性的存在,化為更具體的存在。韓良露的思想在陸續整理出版的書中被留下;而他們之間的愛,則在朱全斌的書裡延續著。
在《謝謝妳跟我說再見》中,更看見朱全斌的超越,他不只寫了對韓良露的愛、對自我生命的反省,語句中還有滿滿的慈悲。
唯有經歷過悲傷,才能生出慈悲,因為我們終於了解痛苦。
這是一本溫柔的陪伴之書,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請翻開書頁,朱全斌將撫慰你的離別之慟,並告訴你生之美好。
──瞿欣怡(作家)
名人推薦:摯愛的人闔上眼轉身離去,思念先是熾熱的眼淚、滾燙的懊悔,然後是一個又一個闇的白天、白的夜晚,千言萬語都凍在冰凍的心裡。只能向她的背影伸出一隻顫抖的手,久久無法放下……《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分享了深情也帶來溫暖的啟發。
──王小棣(導演)
世上最難堪痛苦的事有二,一是生離,一是死別;而恰巧,我們這一生都必然會遇到這兩件事,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
各種宗教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教示,道理也都不難;但這兩種難堪痛苦之事一旦來臨,我們總是很難依教而行——因為在這個世界,我們舉目望去,感到孑然孤獨...
章節試閱
【代自序】
要分離才會懂的事
──來自雲端的一封信(節選)
親愛的朱寶
記得第一次這麼叫你的時候,我是帶著對老天感恩的心情,因為你真是我在人世間的珍寶,如果沒有遇見你,我應該無法完成我在人間的學習。現在,看到你可以走出陰霾,我想也到了我寫這封信給你的時候了。
首先,我要謝謝你,在我離開之後,繼續幫我完成我未了的工作。你幫我出書,讓我的思想得以分享給更多的人,也依照我生前的囑咐,讓我對我的家人不再有牽掛。你守信與忠誠的性格始終如一,證明我當初沒看錯人,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那些都是當時還帶著肉身的我,對於人間事都受限於小我,而在乎、執著的一種表現,想要靠我的力量、按照我的意思去掌控世事的變化。現在,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空的,就如同人世只是一場幻夢一般,如果我堅持你要完成我的付託,那我不是還繼續留在那夢裡嗎?
你記得嗎? 在人世間的我雖然很樂觀,大部分時間也都開心快樂,感覺到幸福,但是也經常被恐懼、罪過、憤怒、內疚、憂慮、不滿、嫉妒︙︙這些負面的情緒所包圍,它們讓我經常不安,感到不自由。
現在我才了解,我這一世的功課,就是要來經驗這些情緒帶給我的限制,看清楚「小我意識」將我跟他人之間,做了怎樣的區隔與分離,才能夠覺醒,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你是知道的,我這一生有多麼愛自由跟強調自由的重要。但是我現在才懂,我一直都是自由的,是對立、分隔的意識,以及想要掌控環境的想法讓我不自由。
為了追求自由;我不去上班,不肯生小孩,不喜歡提早跟別人定約會;喜歡旅行,經常改變主意,最愛臨時起意。我這樣的慣性,本身卻成為一個最大的框架,讓「害怕被規範」成為我最大的局限。而我這一生最正確的決定,其實是放下單身的自由跟你在一起,過了三十年有固定配偶的日子。尤其在最後三年,當我們都學習到了真心接納彼此,不從自己的角度互相論斷,也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時,我不但不會感覺不自由,而且感覺到真實的幸福。當我的幸福感愈強時,就愈能感到身心安定,而前面提到的那些負面的能量,也就逐漸轉弱了。
我想也因為如此,在我獲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我一方面固然感到不捨,放不下你,但另一方面也覺得我值了。因為我真正懂得了自由的真諦─它不是離群索居,也不是堅持自我,而是願意接受愛的合一,讓我們可以同理彼此的不同,快樂地共存。孔子不是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嗎?
我一向對命理有濃厚的興趣,也花了大半生研究占星學,我怎麼會不懂得生死循環的道理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聽到我將不久於人世時,你沒有聽見我抱怨,或是自責,我只求可以在一個安靜,維持尊嚴,並盡可能舒適的狀態下離開。這是因為我接受我的命運,而且我也對離開人世後,將開啟的新的旅程充滿期待與好奇。
在這裡我要跟你道歉,因我曾問你還需要我陪你多少時間? 當你回答了「一年」後,我卻沒有回答你,這並不是因為我不在乎你,或已完全不留戀我們共處時光那般的無情,而是我實在做不到。你知道我一向最怕痛,也很好強、不喜歡依賴他人,如果答應你卻無法辦到,不是會更你更失望嗎? 我一生對你已經失信多次,在我走前,不想再留下這樣的印象了。
人最難改的就是他的習性,我也一樣,我不希望因為病痛,讓拖延的生命使我變成一個更難相處的人,來增加我們不快的記憶。因為不忍心讓你失去希望,所以我都做出一副不願意放棄治療的樣子,但其實我心裡很清楚,也已經都準備好了。
回想我從病發到離開,那短短的一個多月,你是否發現在我將後事交代完畢後,最在乎的事其實就是「和解」? 你記得我跟你說過,我已經不再氣那些曾經讓我憤怒的人了嗎? 我一一點名,就是在一一放下。我也曾央求你幫我向你母親道歉,原諒我曾經對她不禮貌。這些統統都是出自我的真心,我希望在我離開時,我的靈魂可以卸下這些重擔。
……
雖然我才活到五十七歲,時間有一點早,我本可以活得更久一點,但是我的身體不知道我靈魂的規劃,在我的濫用之下,開始反撲了。我最怕肉體的折磨,讓我沒有辦法等待,因此決定留下一些沒有做完的工作給你,請你幫助我完成,就先行告別了。
在我離開將近三年的日子當中,我看到你的成長,幾乎要比我們在一起的三十年還要多。以前我常要你多給我一點空間,因為你總是喜歡賴著我,不肯去尋找可以燃燒自己熱情的出口。現在你毋須再牽掛我,我可以看到你已漸漸走出自己的路了,令我感到十分欣慰,也覺得我決定離開是對的。
快樂跟悲傷是一體的兩面,就有如陽與陰,光明與黑暗,當你熬過了最暗淡的歲月,自然就會找到亮麗的出口。
對於我的早逝,你不用覺得愧疚,這一切都跟你無關,我內心對你只有感謝。對於我們的分離,我雖然有些不捨,但是並不哀傷。因為我知道我仍與你同在,你對我的思念我都感應得到;你跟我說的話,我也能聽見,只是目前我們在不同的次元當中,而你目前受到肉身的阻隔,無法看到我而已。
你目前只能感知到與肉身一體的生命,但是你必須相信,你的靈是不滅的。當然,關於這點,我知道有許多人是不信的,也必須等到他們脫離肉身,而靈魂仍然存在時才能證明。我現在可以預先讓你知道的就是,死後的世界要遠比大家所想像的美好許多。我們的家並不在人世,那只是一個為了方便我們經驗小我意識與情緒變化的暫時場所,我們原來的家在靈界,它一直都存在,只是你忘記了。
在我們原生的家庭中,大家都屬於同一個能量來源,是一體的。那裡沒有二元對立、沒有分別,只有永恆、純淨、完整、富裕,以及無所不包的愛。我們在這樣的家中誕生,又受到我們的神性驅策出來學習,而人間是最好的學習道場。當我們經過一世又一世的學習,在知識、理解力、智慧以及慈悲心等各方面都能夠臻入化境,也就是佛家所說,達到「明心見性」的開悟境界之後,我們就能夠回家,或者是成佛了。
我目前正在消化以及沉澱在人間的學習,同時也在尋找新的學習方向。我希望還在人間的你,也可以更精進你未了的課程,要放下你的罪疚感,寬恕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我看到你已經愈來愈懂得表達自己,真實地做自己,但我希望你也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不要像我那樣放縱、輕忽健康。堅強的肉身有如好的法器,要把它照顧好,它才能夠幫助到你。
你是個深情的靈魂,我們的相聚,是為了覺有情而又學習放下情的羈絆。在人間,我們對情的認知自然是要透過肉身的陪伴,然而肉身會腐敗,分離是早晚都會面臨的。唯有心的合一,才會永恆地銘記在阿賴耶識的記憶庫中。
希望你有時間就多去親近你的內心,而我相信在你完成這個階段的學習後,很快地我們又可以相聚了。
在那天到來之前,請相信我會一直守護著你的。
讓我獻上我最深的祝福。
你的韓寶
【內文選讀一】
我一定是做過什麼好事……
──悲傷中的福報(節錄)
經歷過生離死別的痛苦後,我好像被解除了魔咒一般,人的個性改了許多,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樣了。
❖ 凡事只依靠自己就好?
……跟良露在一起時,我們的分工當中,涉外事務多半是由她出面,她活潑熱情,勇於擔當,樂於承諾的個性跟我很不一樣。我因為在乎信用,唯恐答應了做不到,所以常常顯得被動。要資源、尋求奧援這類事情,一向是由她負責。
在良露去世前的兩個月,能幹的那個躺下了,一向躲在後面受照顧的我,才開始學習要出來承擔,常常因為做不好,無法減輕病人的痛苦,而讓我深深自責。在良露要求不要對外透露她病況的情形下,我勉力苦撐,直到看到她快要不行了,才求得她的許可,讓少數幾個朋友知道。
當朋友出現並且提供他們的支持時,我才覺得稍有依靠,即使無力回天,內心仍然感到無比的安慰。我那時深刻體會,個人的力量有限,人生本來就需要彼此連結,互相支援。
那時,只要可以緩解她的痛苦,我願意求任何人、做任何事。我沒有無法開口的自尊問題,我只是笨拙得不知如何求助。當良露躺在加護病房裡看到我的束手無策、搖頭嘆息時,我內心真的十分恨自己的無能。大半輩子都篤信要靠自己、不喜歡向外求助的我,難道就是要讓自己心愛的人受折磨嗎?
在她往生前的最後幾天,醫生說他們已經無計可施了,如果我想嘗試任何另類醫療,他們會尊重。
於是我瘋狂地四處打聽,違背我本性地四處求人,以前有良露在,遇見事情總是一副置身事外、老神在在的那個我,早已消失不見了。
在醫院裡,我看見許多為了解決他人痛苦,不分晝夜都在辛勤工作的醫護人員,從醫師、護士、看護工、志工到清潔工等,如果沒有他們,病人可能要承受更大的痛苦。平常不進醫院的人,一進醫院看到如此眾多跟病魔搏鬥的無助病患,以及聽見由四處傳來的呻吟聲,這個被死神陰影籠罩的空間,真有如人間煉獄。但是當我在病房裡待久了,在心情平靜的時刻,才發現,這些用自己寶貴的光陰在醫院裡照料病患的人們宛若天使,雖然病房中的日子很難捱,但是我相信良露一定也受到了感動,才會每回在接受醫護人員的照料後,總要連續說三聲謝謝,在臨終前也才一直說自己一生的善事做得不夠。
到最後,在良露的認可下,由親友組成的支援系統陪伴我度過了最難熬的時光,甚至後來喪事的處理都不需要我煩惱操心,我腦筋有點空白,任由友人的安排,只要做一些決定就好了。
❖ 透過思考與提醒來感激他人
其實,人活在群體中,哪可能什麼事都靠自己呢?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在醫院中,除了眼前可以看見的那些人,所有醫療設備、食物、穿著、家具、日用品……等,從原料的生產、運輸、設計、製造、加工、包裝、產銷……哪一個階段不是需要經過許多人勞力與腦力的付出,才可以供我們使用,讓我們生活更便利呢? 而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也都有他們的親人、朋友對他們產生影響。我們以前以為只要透過消費行為,就可以享有這樣的便利,卻不太會意識到其實排除掉賺取生活的目的不談,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實際上都貢獻了他們的時間、血汗與智慧,而我們卻沒有機會來表示感謝。
感激不是人的天性,我們必須透過思考與提醒,才能覺察到受惠於他人是這麼多。而愈是我們親近的人,我們愈容易表現得理所當然,愈不懂得要表達謝意,有時甚至於會對對方施以情感勒索,把自己的不愉快往親近的人身上發洩,甚至以怪罪對方為掩護,逃避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弱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好而珍貴的關係裡,總是包含著一連串說得出口跟說不出口的委屈與原諒。
我跟良露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但是最令我感到安慰的就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後,在她生命階段的最後五、 六年,我們已經相當懂得跟對方表達感謝,而她更是經常會在人前人後,甚至於在公開演講場合中陳述她有多感激我。
我一直以為我們可以自給自足,我想錯了。直到生命出現巨大的缺口,我才發現,當我們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的小世界時,卻忽略了在身旁始終都環繞著許多溫暖與支持。
❖ 接受善意並非懦弱而是美德
在我開始鰥居生活的時候,我有些渾渾噩噩地,躲進自己的軀殼之中,不太想跟外界接觸。我有許多預設,對於別人怎麼看我,以及我會怎麼反應。我害怕同情的眼光,也不想跟不熟的人做客套式的應對。
但是事情太多,除了葬禮,我還要辦的追思會,以及編印紀念集……。
喪假滿了,我得返校上課。但此時我的身體又出了狀況,我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忙。結果,我發現不需要開口,從周圍自然出現了許許多多支柱的力量與關懷,有的出力、有的送菜、有的陪我看病、有的陪我處理雜事。
我不得不接受他們的幫助,因為我的身心都很脆弱。
我算是個堅強的人,但是還好,我沒那麼要面子與好強,所以我沒有硬著頭皮拒絕別人的好意。結果我發現,接受也是一種美德,它讓別人有機會布施行善,積德消業,也讓我可以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不至於消極厭世。
……
對學生、朋友的餽贈表示感謝的發文,更經常會在我的臉書上出現,來自國內國外土洋不拘的土產、美食、伴手禮絡繹不絕,我當然都吃不完,又經常讓我再布施出去。我也愈來愈學會享受慷慨與分享的快樂。
我深刻地體會到,受與施一樣有福,施並不讓人成為強者,受也並不讓我成為弱者,這是一種人心的連結與善意的交流,只要心存感激,坦然接受他人的關愛,不視之為一種施捨,就能建立更開放的自信心,而不覺得低下或羞恥。因為只要有能力,你也隨時可以成為布施的人,無論是財施、法施還是無畏施。
【內文選讀二】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節選)
親愛的良露:
妳好嗎?
今天是冬至,距離妳的離開,已經是一○二四個日子了。我想起三年前我去排隊買湯圓,回來想煮給妳吃以應景,結果妳因為不舒服,連一粒都吃不下的情景,仍然忍不住鼻酸。是的,自妳走後,我一直無法放下的,就是曾經眼見妳受的苦無能為力。雖說那都早已過去了,卻仍然拉扯著我的心。若不是想到妳可以遠離病痛的折磨,實在很難接受妳的告別。
昨天夜裡我們又在夢中相遇了。妳出現在倫敦我們的祕密基地,一間小小擺設著鮮花綠葉的屋子,窗明几淨,牆上掛著有美麗雕花的鐵框鏡子,妳在我面前淺淺笑著,鏡中卻看不見妳。窗外有行人經過,向內窺探著,但是他們看不見妳,好像在提醒我,這是一個穿越陰陽兩界的祕密相會。
類似的夢,在過去這兩年多發生過無數次,每次我都開心興奮,也總是在意識到這是夢時,因恐懼它不長久而醒來。
不知道妳是否也知道這些夢境? 我一方面希望這是妳主動來入夢,跟我一樣因思念而來,另一方面又希望不是,因為我不想要妳牽掛,離不開人世,放不下我,這樣妳這一世做的功課不就枉費了嗎?
要放下好難啊,三十年共度的記憶,需要多久的時光才能割捨呢? 我知道要忘記是不可能,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帶著喜悅的心回憶,懷著祝福的心想念。
可堪告慰的是,當我回溯過去的點點滴滴時,妳的退場固然已經無法逆轉,記憶中的每一個段落,卻在此時成為盤點入庫的收藏。沒有一件不是獨特的珍品,它們全是無可取代的原件,而也都只屬於我們獨有,無人可剝奪。
這麼想,讓我覺得好富足。
只有那最後一個多月,看到妳受重病煎熬的樣子,屢屢浮在記憶的表層,讓我無端生起罪疚感,覺得一定是我在什麼地方犯了錯,沒有將妳照顧好,才讓妳受這樣的折磨。過去三十年當中,我們並不是沒有爭吵或發生不愉快的事,但在此時,我除了後悔別無他想──何苦要加諸妳限制,喜歡找妳的麻煩? 人生不過幾十年寒暑,我曾因堅持而跟妳發生的衝突,現在想來是多麼愚蠢。
這就是生死帶來的覺悟嗎? 以前我都看到妳的不是,現在卻只記得妳的好。這樣的轉變讓我變得慈悲,這是妳的離去送我的第一件禮物。
我本是個自我中心的人,不太容易體會他人的痛苦,雖然懂得同情,卻不能真的感同身受,這是因為我一直都太幸福的緣故。在過去,悲慘的人之於我,好像是屬於不同世界的人,我遠遠地觀望他們,卻缺乏連結。
妳是第一個讓我看見能真心對可憐之人付出關心的人。記得才剛認識妳時,有一晚我們走在臨沂街口,才二十多歲的妳看見一個醉漢倒臥街頭,妳毫不猶豫地走過去蹲下來,問他有什麼需要,絲毫沒有恐懼,很令我吃驚;在倫敦時,路邊經常可見哆嗦在睡袋中的街友,妳也總是會買些食物、熱飲請他們吃。妳經常會為陌生的可憐人流淚,而我卻會笑妳心太軟。
原來我們是不同的靈魂,妳天生有悲憫之心,而遲鈍的我,卻一直要等到我在乎的妳透過自己的病痛、用肉身受的折磨來讓我不忍,才讓我有感,教會我懂得體會他人的痛苦。我現在看見他人的苦痛,就會想起妳承受過的折磨,而會想替他們做些什麼,這樣的感受力加深了我與他人的連接感,我反而比較不覺得孤單。
妳的離去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巨大的喪失,過去我也經歷過破財、失戀、意外失火……,但是都沒有這次嚴重,失去了妳,有如失去生命的核心與憑藉,而當我度過了哀傷的時光後,我才看見這個失落的意義,是教會我放下恐懼與執著,而這是妳送給我的第二件禮物。
……
自妳離開後,在經歷過一段顛倒空白的日子,我漸漸拾回生活的秩序。在沒有了妳之後,我必須重新尋找生命的核心以及目標,卻發現這是非常艱難的任務。因此,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建立個人自主以及獨立性的功課了,而完整的自由是妳送給我的第三個禮物。
自幼以來,我內在的性格就是被動而膽怯的,這點妳非常清楚,也是一開始我們彼此吸引的原因。妳渾然天成的自信以及對人事物超脫世俗的看法令我欽羨不已,有妳在身邊,我感覺人生的問題都有了答案,而我也不會迷失方向。但是,這其實是懶人求知法,我們是不一樣的人,我們的靈魂帶著不同的學習目標來到人間,我怎能對妳的建議照單全收呢?
有妳在的時候,我無法保持安靜,心經常是浮動的,習慣經由詢問或討論的方式,來獲得問題的解答。我感到很抱歉,我在精神上如此依賴的性格,也剝奪了妳的平靜,讓妳即使有自己的書房,還是無法專心地思考與寫作。我有如躁動不安的青少年,三不五時地尋求注意力與關注,經常讓妳逃出家門,尋找自己可幽閉不受干擾的空間,但同時又心軟,害怕會冷落到我,讓妳無法真正融入自己的世界。
妳是哲人,是思想家,單獨浸入潛意識的空間,才能帶給妳真正的滿足感;而我雖然內向,卻是喜歡親近人、接觸媒體、跟外界溝通的。在兩人相處上,我的外冷內熱跟妳的外熱內冷,每隔一陣子便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況,雖然我提供妳安全感,讓妳可以安心寫作,但是我覺得若不是因為需要分神安頓我,妳留下的著述一定會更多。
自妳離開後,不耐獨處的我,一下子有了許多獨處的時間,在認識妳以前,那個獨來獨往、喜歡替自己做決定的我漸漸又回來了。我接受生命中逐漸增多的靜默時刻,也學習享受它。我或許孤單,但是並不無聊,從自我陪伴中學習、探索更深層的自己。有時候,我會忽然覺得自己在扮演以前的妳,穹蒼之下,唯我獨在,自由徜徉在無牽無掛的本然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當然,我並沒有因而變成妳,我的本性還是喜歡跟外界互動的。以前,我們多是以兩人合體的方式與人交往,妳的光芒太強,令我的聲音變得微弱。當我從兩人世界回復到一個人的狀態後,剩下的舞台並不因此變得冷清,我的人際關係反而比以往更頻繁。
這是妳送給我的第四個禮物。
……
妳的退場好像是要將舞台讓給我,讓我演練一下三十年來耳濡目染的成績。出乎我意料的是,少了妳的號召力,我不但沒有被冷落,反而愈來愈受歡迎了。除了單身一人比較好邀約之外,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受到妳的影響,我現在變得更具有同理心、更慷慨分享,也更勇於表達我的所思所感了。此外,我除了原本就比妳溫柔跟善於聆聽之外,現在還經常被人說有如被妳上身一般,可以滔滔不絕地發言了,這或許是因為幫妳出書需要宣傳,而練出來的成果吧?常常,別人還很容易把對妳的印象投射到我身上,問我一些跟美食、占星相關的問題,我突然也被誤認為占星家跟美食家了,哈哈,妳說我怎能不popular呢?
……
我寫這封信是要讓妳放心,我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可以穿越悲傷,而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了。我現在已經可以接受妳的離開,而且把它當作是生命的恩賜。如果沒有經驗這次的分離,我將看不見身邊眾生的慈悲,也覺察不到已經護持我許久的種種福報。原來的我們雖然已經很幸福,但如果生命不經歷這樣的轉折,我們將無法再成長,完成我們各自需要單獨學習的靈魂功課。
無論這一世是我們第幾次的相遇,我都要深深地感謝造物者的安排,透過我們的緣會,讓我看到過去生命中,被小我蒙蔽而看不見的高妙之處。佛經有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相信人間的相遇,都是為了讓我們自一層又一層的幻夢中覺醒,而最終回到我們原本相連為一體的寂滅涅槃,回歸真正的逍遙自在。
言及於此,不免想到去年秋天,我曾到雲南旅遊時,跟朋友一起去觀賞在戶外演出的《麗江印象》,在節目結束時,大會帶著觀眾一起對著舞台後方的玉龍雪山許願,說此刻許下的心願一定會實現。看著為白雪所覆蓋的巍峨山巒,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眼前忽然浮現了妳的面容,頓時熱淚盈眶,而內心湧出的話語竟是「但願早日與妳重逢」。
看來像我這樣的有情眾生要能夠真正解脫還不知要經過多少次輪迴呢,而在那一刻到來之前,我仍願與妳為伴。
最後獻上我最誠摯的祝福。
全斌
【代自序】
要分離才會懂的事
──來自雲端的一封信(節選)
親愛的朱寶
記得第一次這麼叫你的時候,我是帶著對老天感恩的心情,因為你真是我在人世間的珍寶,如果沒有遇見你,我應該無法完成我在人間的學習。現在,看到你可以走出陰霾,我想也到了我寫這封信給你的時候了。
首先,我要謝謝你,在我離開之後,繼續幫我完成我未了的工作。你幫我出書,讓我的思想得以分享給更多的人,也依照我生前的囑咐,讓我對我的家人不再有牽掛。你守信與忠誠的性格始終如一,證明我當初沒看錯人,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那些都是當時還帶著肉...
推薦序
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
◎洪仲清(作家、臨床心理師)
1
「兩個靈魂的相遇,為的就是要分開。」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這本書,是韓良露老師離開這個世界三年後,朱全斌教授紀錄了自己的哀悼與思念,還有蛻變後成長的作品。
退一步,過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轉個圈,全景才會逐漸浮現。
因為作者跟妻子相知相守三十年,這段異常深刻的時光,讓作者用三個階段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遇到妻子之前,作者稱為「原我」;跟妻子相伴,作者稱為「共我」;妻子離世後,作者稱為「新我」。
雖然妻子在作者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可以說是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但是作者沒有忘記以「我」為主體,在悲傷中領受此生被交付的功課,完成「我」的成長。
2
「不論我們來自社會的那個階級或那個角落,在悲傷與死亡之前,我們一律平等,這也讓我學習到謙卑,看到生命的局限,並接受自己遭遇的命運,內心不再有自憐或埋怨的情緒。」
我剛開始要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知:這是一位丈夫在懷念自己妻子的故事。認真閱讀之後,心裡湧現惶恐與不安,不管是作者或他的妻子,在社會地位與社會參與上,遠遠高過低調又孤僻的我。
這想法一度讓我想放棄寫推薦序,因為我腦中有個聲音,告訴我,「我沒有這個資格」。不過,隨著閱讀緩緩開展,我回到了我熟悉的心理世界,這想法才逐漸平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情緒,包括悲傷,沒有長幼尊卑。
大部分人在苦難面前,皆平起平坐。
所以我開始在心裡,以「作者」來稱呼朱教授。就社會層次來說,是有些沒大沒小。然而,對我個人來說,這是回到心理的本來面貌。
「我」太執著,就會有「你」,然後開始分別、比較。分別、比較,讓我們更加強化彼此的不同,但也讓我們更加疏離,由此衍生不安、忌妒、憤怒……。
然而,在無常面前,「我」常顯得渺小,便突顯了分別、比較的荒謬。作者在與妻子分開後,藉著愛的能量,承接了妻子帶給作者的變化,知道自己的局限,也同時找到平衡點,把自己拼湊回來,成了新生的「我」。
3
「我跟良露很幸運,結縭三十年,我們一直是對方最好的知己朋友,這樣的關係讓我們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彼此以對方為核心的親密組合。當然,跟其他伴侶關係一樣,我們也會鬥嘴、爭執,但我們知道那是我們接受彼此差異的代表,是尋求磨合的必經過程,因此總是速戰速決,從不會造成僵局。外在的社會再怎麼變化,這樣的伴侶關係就好像是基本的靠墊,永不會令我們感到寂寞。」
我平常跟家庭一起工作,我深知這樣的關係,世間少有。愛的層次很豐富,有些人口中的愛,其實是恐懼、是綑綁,是不在關係裡就不知道怎麼活,或者在實質上,只是利益的交換。
作者與妻子之間的關係,展現了不同的愛的面貌。我想引用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詩〈我想到達的境地〉(Goals for me),藉著這首詩,來感受作者與妻子之間的愛:
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而不帶任何評斷;
與你同在,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而不強制要求;
離開你,而不會有愧疚;
指正你,而非責備;
並且,幫助你,而不讓你感覺被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能真誠地會心,
然後,豐潤彼此。
4
「自從良露往生後,我的生命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每天恍恍惚惚地日子照過,但是跟以前相比,卻好似有點不真實。我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關心周遭世界的能力,只想停留在屬於兩個人的記憶中,生怕不想就會遺忘一般。」
有一種說法是,喜悅能沖淡悲傷。有另一種說法是,喜悅藉著悲傷而生,兩者出自同源,悲傷並沒有被遺忘,只是喜悅也同時滋長,在我們的心房。
如果沒有悲傷與之平衡,「快樂」這個詞將失去意義。──榮格
不過,強大的悲傷能讓時間停滯、凝結,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面對。所以一輩子逃,自然跟隱身在悲傷中的喜悅無緣相見。
悲傷會放大我們的失去,深化我們的孤獨感。即便是親友的勸慰,這時感覺疏離,甚至反感,都很自然。然後,我們會以為我們走不出來,沉溺其中到極端,便是絕望。
弔詭的是,我們稍稍走出來了,又會有罪惡感。好像悲傷是愛的證明,復原是一種背叛。
然後,時間久了,我們幾乎確信應該走出來了,以為從此不再悲傷了。它會突然像大浪襲來,把我們捲進悲傷裡,讓我們失去立足點,讓我們知道,它一直在。
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別就把悲傷留在原地,我們偶爾就要去看顧它。觀照著,它如何內化、如何轉化,變成我們的養分,支持著我們平靜與篤定,然後感謝它。
5
「透過本書的書寫,但願我們美好的緣聚可以留下印記,待他日有緣再見卻不相識時,我們也會因靈中滿載著彼此曾給予的愛與祝福而歡喜著。」
這是作者在上一本書《當愛比遺忘還長》裡的一段話,這本書是紀錄妻子離世一年內的心情。這段話裡,隱隱然期盼著,不管用什麼形式,能跟妻子再次相遇。
這個思念延續到了現在這本書,作者使用旅行、書寫、跟朋友聚會一起懷念,也用民俗通靈的方式,想得到妻子的消息,也想跟妻子重新連結。
因為曾經美好,所以我們更害怕遺忘,然而歲月的力量無法阻擋。藉著許多儀式、藉著書寫、藉著觸景生情,雖然悲傷,但也有愛,透過行動與言說,成了故事,而我們一點一點找回編寫故事的自由。
閉上眼,我們就可以跟喜愛的人相見。相處的細節雖然逐漸模糊,但無法否認愛在我們身上的造就。透過學習愛一個人,於是我們更愛我們自己,這份記憶就會烙印在我們此生,隨著我們終老離去。
6
「美好而珍貴的關係,總是包含著一連串說得出口跟說不出口的委屈與原諒;那些不能寬恕的,則是我們陰影的投射。」
妻子突然的離世,作者心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空缺,覺知頓時打開,作者也整理起身邊的人際關係。作者提到,這三年的成長,幾乎比跟妻子在一起的三十年還多。
把視而不見的關懷,收到眼裡。從依賴他人肯定自我,慢慢接納了自我本然俱足的存在。深入自我,凝視自己的黑暗面,逐漸消融、整合,形成獨特的個體化。從誠實的自我出發,與人相連。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榮格
回頭來看,才恍恍惚惚發現,那些無法寬恕的,以為是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其實跟自我批判,息息相關。應對他人黑暗面的方法之一,是從理解自己的黑暗面開始。
7
「人會貪愛,乃是因為不夠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因此,需要一再透過戀情證明自己是被需要、被渴望的。曾經完整深深愛過,也被愛過的,那怕只有一次,也就足夠提供你充分的自信以及自我價值感,而毋須外求了。」
作者是非常幸運的,在這種相知相惜的關係裡,也蓄積了面對悲傷的勇氣,所以能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最後愛自己。不過,不是只有透過關係,才能踏上愛自己的旅程。
從反面來說,大部分的戀情並不完滿,甚至長期處在失溫的關係裡。這時候,關係所帶來的,也可以是紮紮實實地認清,我們終究要為自己而活。
自己都不愛自己,要等誰來疼惜?
一輩子活了幾十年,從小就學來的自我批判,到這個時候,已經知道可以用寬容去對待。社會教我們,不要做我們自己,要成為一個理想偉大的人物,歲數到了,就知道這其實不一定是我們要的。
因為大多數人,連實實在在的自己都扮演不好。
我喜歡作者筆下的韓良露老師,她既熱情又細膩,很多矛盾可以從她身上看到。這麼衝突,又這麼鮮明,這麼光亮,然後,在生命的最後,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從一個好友、丈夫的視角,完全能感受與理解,他為什麼愛上她。然後,作者沒有讓這份愛,隨著韓良露老師消逝,他把這份愛轉向自己,這是他對韓老師的回應。
「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
這是韓良露老師生前對作者的交代,作者確實跟不少學生、朋友一起吃飯。只是,這個一起吃飯的他人,不一定要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
「記得初識良露時,她跟我說,獨食才可以專心,好好嘗出食物的滋味。」
我自己喜歡獨食,我在獨食的時候,常是安適愉悅的。獨食確實更清楚食物本身的風味,而且我比較有時間感恩,讓我飽食的種種因緣。
當獨處就已經足夠喜樂了,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有人陪,就不必然那麼重要了。我猜,能跟自己做好朋友的韓良露老師,大概也曾體會過這種感覺。也許作者也可以試試看,用這種方式去理解韓老師最後的期待。
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
◎洪仲清(作家、臨床心理師)
1
「兩個靈魂的相遇,為的就是要分開。」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這本書,是韓良露老師離開這個世界三年後,朱全斌教授紀錄了自己的哀悼與思念,還有蛻變後成長的作品。
退一步,過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轉個圈,全景才會逐漸浮現。
因為作者跟妻子相知相守三十年,這段異常深刻的時光,讓作者用三個階段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遇到妻子之前,作者稱為「原我」;跟妻子相伴,作者稱為「共我」;妻子離世後,作者稱為「新我」。
雖然妻子在作者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可以說...
目錄
推薦序/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洪仲清
推薦語/王小棣、許悔之、張德芬、彭樹君、楊士毅、韓良憶、瞿欣怡
要分離才會懂的事──來自雲端的一封信
輯一、在悲傷之中明白
不曾消逝的滋味──以食藝為懷念
心的治療和自癒──在悲傷中看見曙光
我一定是做過什麼好事......──悲傷中的福報
沖淡痛苦,一起成長──悲傷讓我們更靠近
輯二、從「我們」蛻變為「我」
兩人相處的煉金術──分離是愛的無畏施
妳泥中的那個我──「原我」、「共我」與「新我」
重新上路──學會在沒有她的人生裡好好活著
陪伴路上也有美好也有顛簸──我執與無常的複習
輯三、不只是一人獨活
自戀是悲傷的救贖──向自己的內在世界探索
找尋身心的平衡──肉身的護持功課
破繭而出──不壓抑自己的哀傷
「We」are one──書寫是最好的陪伴
未竟之業的連結──使愛人活得比生命更久
輯四、告別練習
我們為什麼在此生相遇?──魂縈夢牽思故人
共同完成的生命課程──從占星看彼此靈性的覺醒
面對死亡的疫苗──跟親人的告別練習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推薦序/能安然陪伴悲傷,喜悅的種子也正慢慢發芽◎洪仲清
推薦語/王小棣、許悔之、張德芬、彭樹君、楊士毅、韓良憶、瞿欣怡
要分離才會懂的事──來自雲端的一封信
輯一、在悲傷之中明白
不曾消逝的滋味──以食藝為懷念
心的治療和自癒──在悲傷中看見曙光
我一定是做過什麼好事......──悲傷中的福報
沖淡痛苦,一起成長──悲傷讓我們更靠近
輯二、從「我們」蛻變為「我」
兩人相處的煉金術──分離是愛的無畏施
妳泥中的那個我──「原我」、「共我」與「新我」
重新上路──學會在沒有她的人生裡好好活著
陪伴...
商品資料
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18-04-02ISBN/ISSN:978986959604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