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Vitaliano Brancati 文學獎得主 ★
皮耶多‧巴特羅醫生─擁有救人本質的醫生
蘭佩杜薩─義大利的小島難民的救贖之島
揭開不得不面對的難民問題自2012 年突尼西亞爆發了「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運動之後,原本內戰就頻傳的非洲大陸,更是變得破碎不堪,數以萬計流離失所、被迫放棄家園的難民們,透過各種方式想渡海到歐洲大陸重新開啟新生活。這是21世紀最大規模的遷移,但船難、人口販子的不肖、暴力剝削等等的對待,卻成為了這場遷移中,最大和恐怖與磨難……一位平常本份守己的小醫生,卻意外地擔負起救治了成千上萬難民的「大工作」,他的名字是―皮耶多‧巴特羅 (Pietro Bartolo ) 。
終日在原本陽光普照的碼頭,做的工作卻是不斷的驗屍,面對那些倖存下來,連眼淚都流不出的難民,巴特羅醫生除了救命醫治還誠懇聆聽他們每一個人生命的故事,為了讓世人知道這一切,並為此日夜奔命,在所不惜。最後不負苦心人,漸漸有更多的媒體和政府單位注意到這座義大利的小島蘭佩杜薩全體居民和醫生日夜救治難民的事蹟,甚至導演還拍攝了紀錄片《海上焰火》 (Fuocoammare) 來為難民們發聲。
巴特羅醫生仍持續不懈,在這座濱海的小島上,和死神拔河、和時間比賽,控訴不肖人士和有關當局的失能,但也日夜摩頂放踵地,只為挽回一條又一條寶貴的生命。不分種族、信仰,一個不甚富有的小島,一位心繫「救人」本質的醫師,在世界戰火不斷、人跟人之間相害的同時,重新提醒我們身而為人的本意,並且「看見他人的臉孔與苦難」,願意伸出援手,在救治他人的同時,理解了世界的苦難與不平,矢志成為一個可以透過任何小事情,終改變一切的人!
作者簡介:
皮耶多‧巴特羅Pietro Bartolo
蘭佩杜薩醫療中心主任,義大利導演詹法蘭柯‧羅西所拍攝的紀錄片《海上焰火》(2016 柏林影展金獅獎)中的關鍵人物。
獲獎記錄:
2016年獲INLIA基金會頒贈活石獎,表彰其與Lampedusa小島接待難民的精神。
2016年12月獲得第一屆德法人權獎。
2017年5月被義大利兒童基金會委員任命為親善大使。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麗迪雅‧提洛塔Lidia Tilotta
任職義大利區域電視台RAI新聞部,多次擔綱RAI3台的深度報導。
譯者簡介:
羅惠珍
旅法作家,從事報導工作多年。著作《 築夢洛維尼》、《巴黎不出售》、《哲學的力量》,翻譯作品《 傅柯:危險哲學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我們的海
冰冷的海水,噬咬著全身的骨頭。風浪很大,我解不開帆吊繩。我跳到旁邊,然後又往另一邊跳,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我這樣跳來跳去手忙腳亂,只是白費工夫,繩索緊緊打結,根本都鬆不開,突然間一個大浪升起,我就摔下海了。
怎麼會這樣?太突然了,我根本還來不及反應。我嚇死了。天色一片漆黑,我在水裡全身凍僵了。那年我16歲,根本沒意識到會有這種遭遇,我想都沒想過會有大難臨頭的一天,我不能也不該掉到海裡,我快要死了。
大船上其他人都睡了,我爸爸在掌舵,他沒看到綁在船尾的那條小船裡沒有半個人,我害怕極了。我們離蘭佩杜薩足足有40海哩遠,如果我不立刻大聲求救的話,他們會讓我就這麼留在海裡,那我就死定了。因為他們只有等船靠岸時才會發現我不在小船上。
我不想就這樣死掉,不要16歲就死掉,我是在極度恐慌的狀態。
恐慌很快就籠罩過來,我開始用全部的肺活量大聲喊叫,並且盡量浮在水面上,別讓大海給淹沒了。沒有這片海洋我們無法生存,但是海也可以變成殘酷冷血的怪獸,決定要永遠拋棄我們。
「爸爸」我驚慌大叫,「爸、爸、爸、爸」我繼續呼喊。
他在引擎室裡聽不見我叫喊。我感覺我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是拼命的喊。然後情況轉變了,他轉過頭來,看見我在水裡高舉雙手聲嘶力竭狂喊,立刻掉轉船頭朝向我。
他大聲叫醒船上的水手,甘迺迪號一陣騷動,海上波濤洶湧,要把我拉上來很困難,但是他們最後還是成功地完成任務。我獲救了。全身發冷,感覺很不舒服,我開始吐出鹹鹹的海水。就像個絕望的小孩放聲痛哭。我爸緊緊把我摟在胸口儘量給我溫暖。
這趟捕魚我們空手而返,但是全員到齊,我活著回來了。
後來有好幾天,在我們捕魚人家簡陋的屋子裡,我不言不語,我這個生性聒噪,整天話講個不停的人,竟然成了啞吧。我這個老愛蹦蹦跳跳的人,現在竟然像被釘住了一樣。
這一生,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面臨死亡。
然而,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一夜的經歷,將一輩子牢牢地印刻在記憶裡。我的存在將被某個帶來生命和屍體的海洋所牽引,而我將要醫救這些生命,並且是最後一個接觸這些屍體的人。每次只要踏上碼頭為一個男子、女性或一個全身發冷不停顫抖、充滿恐懼眼神的孩童看診時,我總會想起16歲的那個夜晚。
那個恐怖夢魘偶爾浮現腦海。然而,超過25年後,這個恐怖記憶添加其他的惡夢重返而且還更可怕。老天啊!我真的很害怕還有其他的惡夢會接二連三地跟著來。
橫渡大海前先煮一頓熱騰騰的餐點。雅敏娜和其他的女人們在忙著準備餐點。她們用一條水管連接瓦斯桶和一個簡易的小爐子,開火烹煮。沒想到瓦斯漏了,著火了,火焰沖天,圍在爐邊的這群女人全部被燒傷,無一倖免。大部分人身體90%以上被火紋身,非常嚴重。可是利比亞的人口販子卻毫無同情心,硬強迫她們登上一艘橡皮艇,她們在身體嚴重燒傷的狀態下展開旅程,忍受著渾身如針刺般的痛楚漂流海上,直到遇上救援船―義大利財政衛隊 (Guardia di Finanza)。
看到她們嚴重燒傷,救難人員見狀都不知道該怎麼伸手攙扶,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讓她們從橡皮艇移動至大船而不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或是更難受。這一路,她們哼都沒哼過一聲。即使當海軍將她們從船上一個個帶到碼頭時,她們沒有哭也沒有喊痛。
我無法相信眼前這恐怖的一幕。我該從哪裡著手呢?這是個 N 次方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每一次船進港時,你要面對什麼樣的狀況。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那些你根本沒機會學到的特殊醫療技術。
在這23個女子中,有個19歲的女孩沒活下來。最小的只有2歲,小女孩全身燒傷。她們的皮膚如碎片般剝離因而綻出肉來,我儘量緩解她們因灼傷而帶來的劇烈疼痛。在蘭佩杜薩我們能為她們做的相當有限。她們需要燙傷專門醫療中心的救治,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她們轉運到巴勒摩和卡塔尼亞。直升機像接駁車兩頭來回飛。這是名副其實的衝刺。直到最後一名女子上了直升機後,我們才感覺到心跳恢復正常。
再一次我們完成使命,至少部分完成。
幾天之後,我散步在蘭佩杜薩島上的交通要道―羅馬路,我滿腦子都在想前幾天所發生的事。散步時一名社工人員擋住了我的去路,然後哭著訴說跟這23名女性一起下船的唯一一名男性所發生的事。這位男士目前住在接待中心。我想起來了,在碼頭上我同樣也給他檢查身體,他健康無恙而且還帶著一個小孩。我原以為是他的孩子,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原來小孩的媽媽是其中一個全身燒傷的女性。這幾天接待中心透過官方作業,還是查不出小孩的媽媽到底是誰。
我立刻驅車前往接待中心,心裡很焦急,我知道分秒都不能延遲。因為如果小孩的媽媽出院後被轉往其他的地方,某個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我們就再也沒辦法讓媽媽和她的小孩重聚了。因為當時並不知道小孩的真姓名,接待中心的人暫時給小孩取了個名字―喬利歐(Giulio)。
我去找那個上岸時把小孩抱在懷裡的男士,請他向我描述喬利歐母親的模樣,這才發現小孩的媽媽是被送往巴勒摩醫院的其中一名女子。我們立刻著手進行必要的程序,好讓他們團聚,數個小時過後,母子再度相逢了。媽媽和那個我們終於知道真正名字的小孩―亞凡。
第一章 我們的海
冰冷的海水,噬咬著全身的骨頭。風浪很大,我解不開帆吊繩。我跳到旁邊,然後又往另一邊跳,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我這樣跳來跳去手忙腳亂,只是白費工夫,繩索緊緊打結,根本都鬆不開,突然間一個大浪升起,我就摔下海了。
怎麼會這樣?太突然了,我根本還來不及反應。我嚇死了。天色一片漆黑,我在水裡全身凍僵了。那年我16歲,根本沒意識到會有這種遭遇,我想都沒想過會有大難臨頭的一天,我不能也不該掉到海裡,我快要死了。
大船上其他人都睡了,我爸爸在掌舵,他沒看到綁在船尾的那條小船裡沒有半個人,我害怕極...
作者序
譯者序 諾貝爾和平獎錯過的人選
這幾年來,幾度被提名,皮耶多‧巴特羅醫生( Pietro Bartolo )早就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
為什麼?巴特羅醫生既不是史懷哲醫生也不是德雷莎修女,他沒有刻意到甚麼「落後的國度」去行醫救人。在追求人類和平的戰鬥路上,巴特羅醫生也不是甚麼堅忍剛毅的勇者,他只要遇到別人眼裡的一點點小事就會情緒波動,感情豐富很愛哭,個性衝動愛抱不平。
巴特羅醫生不是甚麼國際知名的神刀或醫學全威,偏偏他救治的人數超過國際頂尖名醫們的千百倍,而且不收費。巴特羅醫生雖不是法醫,但是他相驗解剖過的屍體數量甚至多過一般法醫。行醫26年來,巴特羅醫生被救治、檢查身體的移民難民超過30萬人,來自數30多個國家。
但是,他不過是個處在面積20平方公里,居民不到5000人的小島醫生罷了。蘭佩杜薩,這個岩石林立的地中海小島,懸崖峭壁,天藍藍海藍藍,保有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蘭佩杜薩的居民多半以捕魚維生,從海裡的礁石採下的海綿則是島上的特產,這邊的海產大部分都銷往西西里島。
島上的居民收入不高,他們樂天知命生活單純,他們是傳統的天主教徒,虔誠信奉聖母瑪利亞,以致於島上的女性,很多取名瑪利亞。
蘭佩杜薩島上的步調悠閒,市中心區也沒有太多的喧嘩,偶爾幾個樂手開著小貨車繞行,停在街上或廣場上,拿起樂器吹奏流行音樂,居民們便跟著輕快的節奏,跳起舞來,這兒的人有著地中海居民的熱情和好客的性格。
從天空鳥瞰,蘭佩杜薩島宛如從地中海裡聳高的一塊巨岩。這個義大利小島在西西里島西南方213公里,感覺上離歐洲大陸很遠,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非洲,距離突尼西亞東北角僅113公里,和利比亞北部海港相距292公里。因而成了非洲與中東地區移民歐洲的跳板。
也因此,20多年來,從地中海彼岸來的偷渡客乘著漁船、橡皮艇登上蘭佩杜薩,最早是在1991年時,有3個非洲黑人從突尼西亞渡海來,後來大概隔幾天就有2、30人,登岸的人數不多,島上關防不甚嚴格,「訪客們」待了幾天後,就搭船到西西里島,再往歐洲大陸北上,分頭尋找安身之地。
當人數再增加後,義大利政府便於1997年在島上設立接待中心,無論難民或移民都需要妥善對待。偷渡一詞,僅僅是法律上的定義。
蘭佩杜薩居民的日常節奏依然,輕快的腳步隨著他們熟悉的歌曲「海上焰火」(Fuoco a marre),牽著手摟著身翩翩起舞。
直到有一天,蘭佩杜薩的日常被打亂了。我們都進入21世紀,一波波的新面孔登上蘭佩杜薩的碼頭上。非洲大陸好幾個國家打不完的內戰,毫無未來的貧困飢餓,迫使千百萬人流離失所,2011年初阿拉伯世界的春雷提早乍響,從此以後,阿拉伯世界流離失所的人數升高到無人能預期的規模。
曾經在數天內有7000人上岸,當時的義大利總理為了要求歐盟回應,將他們留在島上二個多月,後來人數超過10000人。蘭佩杜薩的居民並不抱怨,巴特羅醫生說,因為我們也是苦過來的,而事實上,救援地中海難民,義大利政府出錢出力超過其他的強國。
過安定日子的人無法想像,更不要說去感受逃離的悲慘。那是在你所能到達的天地裡,無論你往哪裡都找不到能片刻喘息的所在。
原以為戰爭有一天會結束,但是等了1年、2年、3年……才知道安定遙遙無期。於是,你只能賭上一命,坐上老舊的漁船或橡皮艇,越渡地中海。
可是,在這趟旅程之前,大部分的男人和女人都沒見過海,他們不認識大海,可能也從來沒想過竟然是用這種方式來認識大海。
雖然從啟航的地方到蘭佩杜薩只有200多公里,但出海後的「每一哩路」都有可能翻船,因為可以容納30個人的船坐了200人、300人,甚至更多。別期待有熟練的舵手領航,人口販運集團有時拿了錢,出了海就被接應走了,船上的人只能用GPS導航,但是船太小,浪太大,強力的洋流翻滾,船上的人聽天由命的漂流,幾天幾夜茫茫渺渺,朝著導航方向行駛的橡皮艇會突然間消了氣……幸運的被救援部隊或NGO組織救起,我說幸運的,不只是活人,能撈起,能在沉船裡找到的屍體,也要莊嚴對待,讓他們安息在義大利的墓園裡。
大批難民不分日夜到來,巴特羅醫生經常在碼頭等候,那是他的日常。失溫、脫水、灼傷……需要急救的立刻送醫院,或者當場緊急處理。孕婦在船上破水了,他得跟著救護車到醫院接生。嬰兒小孩們還沒下船就成了受傷孤兒,他要療傷還要抱在懷裡哄著,那是他悲喜交集的日常。
橡皮艇、救援船抵港,難民依序下船,這麼漫長艱困的旅途 ,沒有人同情他們的遭遇,連寄生蟲都不可憐他們。因此,巴特羅醫生得一個個細心檢查介癬皮膚病,立刻治療,那是他心酸的日常。
地中海的海難頻傳,救援部隊從海上撈起溺水者,從船底艙抬出窒息者,巴特羅醫生要打開塑膠袋,一個一個驗屍,不要以為這只是醫學專業工作,只須冷靜理性面對,也不要以為幾次以後就會習慣。他說,每一次打開綠色袋子時,都是第一次,因為,每具屍體都見證著一趟遙遠漫長旅程的悲劇。而且,為了避免罹難者只剩下編號,他還不得不割下他們的手指、耳朵去化驗DNA,以確定姓名身分……這都成了巴特羅醫生痛苦的日常。
海上難民湧進港口,小島整個騷動起來,蘭佩杜薩的媽媽們端出一鍋又一鍋的海鮮義大利麵,把家裡乾淨的衣服鞋襪玩具捐出來,還為新生嬰兒準備衣物。這些年來,地中海發生了好幾次的大海難,被義大利海軍和漁民救回來時,在海裡泡水數個小時的幾百名生還者癱倒在地,人數太多,接待中心床位不足怎麼辦?就算是黑人阿拉伯人也不能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島上居民打開家門熱絡接待生還者,讓他們在劫後餘生時,感受到及時的溫暖,好儲存等待黎明的能量。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島上的墓園裡,出現了多無名氏的墓碑,越來越多的無名氏還來不及看歐洲一眼,就長眠於此。很抱歉,不知道閣下的宗教信仰,只能依本地習俗,墓地全部立上十字架,並註記安葬日期,這是蘭佩杜薩所能作的了。可是,大海難來時,亡者太多,墓園已滿,又該怎麼辦?就算是黑人阿拉伯人也該有個像樣得體的喪葬吧。蘭佩杜薩的居民們管不了什麼家族系譜了,紛紛打開自己的家族墓穴,讓罹難者入土為安。這個時候,那些帶來戰爭的宗教意識形態煙消雲散,天主教或穆斯林,都一起安息吧。
巴特羅醫生回顧他的童年,島上的孩子沒有太多娛樂,用彈弓打雲雀就能打發無聊時光,長大後換用獵槍瞄準候鳥,當他的眼睛注視著幾百隻戰時停歇的候鳥時,那一瞬間他想到「另外的」候鳥,穿過這麼大群的飛鳥,似乎看到了許多男人和女人的面孔,他們抵擋著千萬個危險以求脫離苦海,可是,他們卻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不幸失去身邊親愛的人。
《鹽淚》這本書訴說著巴特羅醫生和蘭佩杜薩島的日常,而這個日常卻像個放大鏡的逼視,見證著進入21世紀後最悲慘的人道災難,蔚藍地中海好像地獄張開大口,成了死亡之海。
這難道是非洲和中東地區人民的共業和宿命嗎?巴特羅醫生時時刻刻處在苦難的最前線,他不是發願奔跑到前線救人當英雄,他學成返鄉「剛好」回到蘭佩杜薩當醫生,他不是實踐什麼「聞聲救苦」以成就修行,而是本能的關注他人的生與死,依然良心驅動,夙夜匪懈。
多年醫治和傾聽難民的心聲,他所控訴的對象不是人口販運集團,而是導致災難的根源,他告訴我們「問題在人,不在神!」。只是,這個世界的「大咖們」根本不在意他的觀察與控訴。
鏡頭前的巴特羅醫生眼神裡總有著淡淡的哀傷,他的神情有點疲憊。已經26年了,直到現在,只要聽到有船隻進港,他還是很擔憂害怕,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不幸的人。
自從巴爾幹半倒的移民陸路封鎖後,所有逃難者都流向地中海。雖然媒體比較少報導地中海的大規模海難,人們恐怕也希望不要再看到或聽到這種悲慘事件。然而,真相依然殘酷,無聲的鹽淚汨汨流不盡。
譯者序 諾貝爾和平獎錯過的人選
這幾年來,幾度被提名,皮耶多‧巴特羅醫生( Pietro Bartolo )早就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
為什麼?巴特羅醫生既不是史懷哲醫生也不是德雷莎修女,他沒有刻意到甚麼「落後的國度」去行醫救人。在追求人類和平的戰鬥路上,巴特羅醫生也不是甚麼堅忍剛毅的勇者,他只要遇到別人眼裡的一點點小事就會情緒波動,感情豐富很愛哭,個性衝動愛抱不平。
巴特羅醫生不是甚麼國際知名的神刀或醫學全威,偏偏他救治的人數超過國際頂尖名醫們的千百倍,而且不收費。巴特羅醫生雖不是法醫,但是他相驗解剖過的屍體數...
目錄
譯者序
第 1 章 我們的海
第 2 章 一隻紅色小鞋
第 3 章 怎麼會習慣?
第 4 章 靈魂的傷痕
第 5 章 阿努亞的智慧
第 6 章 抽籤
第 7 章 無法挽回的抉擇
第 8 章 奉獻
第 9 章 重返蘭佩杜薩
第 10 章 世界上的「大咖們」 無法理解的事情
第 11 章 你自找的
第 12 章 甚麼都阻擋不了的人
第 13 章 人性的殘酷
第 14 章 動物和人
第 15 章 船之墓園
第 16 章 兩岸之間
第 17 章 蘭佩杜薩-柏林來回
第 18 章 最好的禮物
第 19 章 巨人的手臂
第 20 章 恰當人選
第 21 章 問題在人, 不在神
第 22 章 雜草有堅韌的生命力
第 23 章 花悟的眼睛
第 24 章 勇敢向前行的女性
第 25 章 2013 年 10 月 3 日
第 26 章 同一個海的小孩
結後語
致謝
譯者序
第 1 章 我們的海
第 2 章 一隻紅色小鞋
第 3 章 怎麼會習慣?
第 4 章 靈魂的傷痕
第 5 章 阿努亞的智慧
第 6 章 抽籤
第 7 章 無法挽回的抉擇
第 8 章 奉獻
第 9 章 重返蘭佩杜薩
第 10 章 世界上的「大咖們」 無法理解的事情
第 11 章 你自找的
第 12 章 甚麼都阻擋不了的人
第 13 章 人性的殘酷
第 14 章 動物和人
第 15 章 船之墓園
第 16 章 兩岸之間
第 17 章 蘭佩杜薩-柏林來回
第 18 章 最好的禮物
第 19 章 巨人的手臂
第 20 章 恰當人選
第 21 章 問題在人, 不在神
第 22...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