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提摩太‧凱勒的集大成之作
獻給21世紀教會的必讀之書
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討論教會的書,但是過往相關作品若不是偏向系統神學的教會論類型,就是強調特定成功教會經驗的事工與增長模式,少有成功整合兩者的著作。偏偏,眼前的世界,又是個越走越極端的世界,不只是氣候走偏鋒,政治上的動盪、貧富間的差距,再再激化了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只有結合神學反思與事工實踐,教會作為基督在這世上的代表,才有可能提出足夠的解方,讓世人看見神國度的大能。
提摩太‧凱勒這本《21世紀教會成長學》,正是嘗試在紛亂與極端的時代,為教會指出下一個階段成長與前進方向。他發現,社會上走極端的傾向,也同樣侵蝕了教會,今天的教會,不是太抗拒文化,就是被文化牽著跑;不是太宗教,就是太世俗;不是過度僵化,就是太有彈性而沒有原則。這種極端的教會觀點,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復興,時日一久卻會發現,當中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復興難以持續。
為了擺脫極端,步上正軌,凱勒牧師提出了「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他以「福音.城市.運動」作為三個支點,分別回應「宗教vs世俗」、「抗拒文化vs被文化同化」、「體制僵化vs彈性失序」這三個困擾著二十一世紀信徒的大問題。成效如何?從凱勒牧師能夠在紐約這個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地方,成功開拓出每週都有數千人來聚會的「救贖主長老教會」,以及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協助全球各地城市建立了數百間以福音為中心的教會,我們可以知道,「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確實是今日普世教會需要的幫助。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永續經營」的年代,《21世紀教會成長學》無疑為過去數十年全球教會發展提出了一個嶄新的願景,透過神學反思與敏銳的文化詮釋,本書將幫助每一個關心基督教會的肢體,錘鍊出合乎自身處境的獨特事工,忠心又有智慧地服事神所託付他們的城市與群體,讓教會的復興之火,不再只是暫時的,而是可以不斷持續下去。
作者簡介: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出生於美國賓州,早年在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牧會,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目前主日固定聚會的會衆人數有數千名,並在世界各地開拓建立許多所教會。現與家人居住於紐約。著有《加拉太書點燃福音爆炸力》(Galatians For You)、《加拉太書查經材料:福音真重要》(Galatians: Gospel Matters)、《被釘十架的王》(Jesus The King: Understand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Son of God)(以上為校園出版)、《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 Connecting Your Work to God’s Work)、《婚姻解密:以上帝的智慧來面對委身的複雜性》(The Meaning of Marriage: Facing the Complexities of Commitment with the Wisdom of God)(以上為希望之聲出版)、《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大田出版)等書。
凱勒在北美基督教界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魯益師,擅長以錯綜又深入淺出的思辨,辯護基督信仰,回應懷疑論者及知識分子的疑惑。他也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Redeemer City to City),指導並栽培年輕的都市植堂者和牧者,推動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植堂運動,除在紐約市,也擴及世界其他城市;迄今已在全球五十幾個城市協助建立超過三百間教會。除《為關係立界線》外,兩位作家還寫過多本心靈好書:
《為婚姻立界線》、《為孩子立界線》、《為約會立界線》、《為溝通立界線》、《成長神學》、《偉大小孩養成術》等等。
作者很喜歡創作詩歌《奇異恩典》的約翰‧紐頓(John Newton),認真讀他的私人信件,於2015年出版了Newton on the Christian Life: To Live Is Christ。此外,他對於數位時代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十分關注,不僅在本書中回應影像文化對於專注思考的種種效應,並在2017年推出新作12 Ways Your Phone Is Changing You。他很喜歡跟人一起讀書,平常在家也會盡力當一個愛讀書的榜樣,在他與妻子凱莉蕾(Karalee)的影響下,三個孩子充滿成為未來的大閱讀家的潛力,而本書中所提到的家庭閱讀技巧,都在他們家親自實驗過。
章節試閱
導讀
董家驊(本文作者為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師)
個性溫和的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牧師,是一位勇於和當代思潮對話的人,以擅長向城市中的後現代懷疑論者闡釋福音而聞名,許多人視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魯益師(C. S. Lewis)。他的神學受改革宗傳統(奧古斯丁、加爾文)、新加爾文主義(該柏爾Abraham Kuyper) 和使命教會運動(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的薰陶,在這基礎上,與當代文化展開對話,在快速變遷的處境中以嶄新的方式來闡述和溝通福音。年輕時的凱勒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小城鎮牧會將近十年,之後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任教,教授實踐神學類的課程,深入思考和研究教牧事工。同時期,美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從郊區搬往城市,但教會卻不斷往郊區中產階級的社區遷移。在紐約這樣的國際都會,基督信仰往往被視為落後和無關緊要的。一九八九年,凱勒感受到上帝的呼召,前往紐約曼哈頓植堂,建立了救贖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在許多人看來,要在紐約這樣一個敵視基督信仰的城市中心建立教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救贖主長老教會快速成長,大批年輕的專業人士湧入聚會,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參訪者絡繹不絕。許多人問凱勒在城市建立教會的「祕訣」,試圖複製凱勒的教會建造模式。在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參訪者後,凱勒感慨大多數人只是來救贖主長老教會尋找方法、技術和事工模式,卻沒有掌握到使救贖主長老教會成果豐碩的真正核心要素──神學異象。凱勒把神學異象定義為「針對某種文化、針對某個歷史時刻,對福音提出一份忠實的陳述,為生活、事奉及宣教使命,賦予豐富的意涵」,把教會的「神學信念」和 「事工形式」連結起來。
本書就是凱勒試著回答:「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神學異象是什麼?」坊間有許多關於建造教會的操作性手冊,也有不少聖經研經類的扎實神學著作,但缺少把兩者連結在一起的整合性著作。《21世紀教會成長學》正是這樣一本整合性的著作,向讀者介紹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神學異象之餘,也激發讀者去反省自身的神學信念和所身處的社會文化。凱勒結合了牧養教會多年的實務經驗,在書中以「中心教會」總括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神學異象,並從三個軸線──福音、城市和運動──來闡釋,展示他的神學異象如何形塑和落實在教會事工中。
軸線一:福音(1-6章)
凱勒首先從「福音」這軸線出發,闡釋福音是什麼,以及教會如何以福音為中心,避免落入道德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個極端。在北美消費主義的文化氛圍中,福音往往被扭曲為關乎如何擁有美好人生的好建議;然而聖經中所揭示的福音,不是好建議,而是關於上帝已經為我們成就之工作的好消息。福音是關乎個人的,告訴我們人如何才能得救,但也是關乎整個受造萬物的,告訴我們這世界有何盼望。這好消息就是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和以色列人所殷切期盼的彌賽亞,他為人類的罪和稱義受死,並藉著他的降生、服事、死亡和復活,上帝的國臨到墮落的世界,啟動了祂所應許的新創造。福音的敘事告訴我們,我們從何而來(創造)?事情為何會演變到這種地步(墮落)?什麼能夠撥亂反正(救贖)?我們如何能回到正路(更新)?福音雖是一個好消息,卻是豐富的,足以回應每一種文化和每一個人特殊的盼望、恐懼和偶像,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影響和更新一切。
然而人類卻不斷拒絕這位創造和救贖萬物的上帝。有人以道德主義來拒絕上帝,試圖透過遵守律法來賺取自己的救恩;有人則以相對主義來拒絕上帝,抗拒上帝的律法,按自己看為好的方式來生活。福音卻強調,惟有耶穌才是人類的赦罪、公義和拯救,我們行為改變的根本動力,不是透過意志力,更努力地嘗試改變,而在於回到福音來清除我們內心的偶像,被上帝的恩慈所驅動。凱勒把偶像定義為任何我們仰望它,超過仰望上帝的恩典,試圖獲得接納、喜樂、意義、盼望和安全感的事物。偶像通常是美好的事物,但當我們把它變成滿足我們需要的終極來源時,它就開始奴役我們。
福音既是好消息,關於上帝的拯救大能和上帝國的降臨,基督徒如何才能領受福音更新的能力?受到北美過去百餘年來奮興主義的影響,許多基督徒都期待上帝更新教會的方式是透過教會例行事工之外的聚會。然而凱勒卻認為,上帝更新我們的主要方式,是借著體制型恩典工具(instituted means of grace)。聖靈透過教會平時的講道、禱告和聖禮,使個人和群體經歷福音帶來的更新。教會無法製造復興,惟有上帝能賜下;但教會能以體制型恩典工具預備領受上帝要賜下的復興。當一間教會被福音更新時,不只是氣氛改變了,而且會產生明顯的外在記號,如掛名基督徒的悔改信主、非基督徒開始信主湧入教會、福音使人謙卑和感到被愛、信徒的聖潔影響到私人和公眾的生活等。
軸線二:城市(7-18 章)
在闡述完福音是什麼後,凱勒接著以城市為主軸來處理福音與文化的關係,試著在一味批評文化(基要派)和一味欣賞文化(自由派)的兩個極端中,尋求一個忠於福音的平衡進路。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新興超大城市在世界各地崛起,如今已有超過一半的全球人口住在城市中。大型城市的崛起,配合新型科技和技術的興起,並在全球化的浪潮推波助瀾下,城市和城市與彼此連結起來,使它們的力量和影響力更加強大,同時背景多元的移民不斷湧進城市中尋找工作和居住的機會。都市化也產生了新的文化,對基督信仰帶來新的挑戰。在二十世紀末,基督信仰在美國的鄉村和內陸仍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在美國的主要都會區和沿海大城中,已被徹底邊緣化。面對都市化所帶來的新處境和挑戰,教會已經無法以鴕鳥心態,假裝仍身處在以基督信仰主導的社會文化中,而需要在這新的處境中重新詮釋福音。在社會文化經歷劇烈變遷之際,神學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工作變得格外緊要。
處境化的工作像是搭建橋梁;聖經在一端,文化在另一端。我們需要在這橋上雙向通行,透過傳講、聆聽、再傳講、再聆聽的過程,不斷修正。神學處境化有其潛在的危險,需避免落入相對主義和宗教融合主義這兩個極端中,然而這工作雖有其危險,教會仍應繼續做,因為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每個基督徒都在做神學處境化的工作,只是很少去認真反省我們是「怎麼做」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抗拒福音處境化的工作,而是更有意識地去進行這工作。 對福音派信徒來說,在處境化的過程中,聖經和文化不是對等的;聖經是至高的,具有絕對的權威,因此處境化不是永無止盡的「循環」,在原地打轉,而是螺旋向上,在過程中對上帝的話語有越來越清楚和正確的認識,體會福音對特定文化的影響,並分辨該如何向這文化傳遞聖經的信息。基督徒應當在基本教義派(認為人可以除去文化的影響來閱讀聖經,再以普世適用的措詞方式表達出來)和文化相對主義(在當今處境所容許的概念之外,聖經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意義)的張力中保持平衡。凱勒提倡一種「平衡的處境化」,認為雖然聖經的教導總是在文化中表達出來的,但基督徒仍然應當堅守聖經能表達出絕對而普世通行的真理。
凱勒對城市的闡釋,反映了該柏爾對存在於文化中的上帝普遍恩典(common grace)和人類對上帝的悖逆(antithesis)之教導, 強調當代都市文化有值得肯定之處,也有需要批判之處。基督徒應當保持平衡,一方面積極參與在更新文化的事業中,因為人類的文化也是上帝定意要贖回的,一方面抗拒對文化存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天真地以為能單憑基督徒的力量就能全然更新文化。
面對各種不同的文化,凱勒提出「鑽孔—爆破—影響」的處境化模式。基督徒需要先進入文化,瞭解和尊重文化,按著基督信仰去肯定文化中值得被肯定的事物和價值觀(鑽孔),接著才挑戰文化,指出文化與聖經信息相牴觸的地方(爆破),在這過程中觸動文化中的人們,幫助人們看到自己社會中最基本的文化敘事和內心深處的盼望,以及這一切惟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解答和滿足(影響)。這種模式反映出一種對文化的平衡觀點,既非一味肯定文化,被文化牽著走,也非一味批判文化,與文化毫無交集,同時也把福音與文化關聯起來,使福音的表述對文化中的人們產生共鳴和影響力。
凱勒認為沒有惟一正確的模式來處理基督與文化的關係;在教會歷史中,就有四種主要模式:改進模式、關聯模式、抗衡模式和兩個國度模式。每一個模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專注於某些聖經主題,而忽略另外一些。不論採取哪一個模式,皆需以其他模式的觀點來不斷我修正,並以創造、墮落、代贖和更新這四個基本的神學觀念加以平衡。在尋找合適的模式時,基督徒也需要洞察時機,面對不同的情境,有智慧和彈性地來回應。採取不同模式的個人或群體應避免傲慢,學習去欣賞彼此,同時也應避免高舉自己的模式為惟一的模式,變得激進而聽不進他人的意見。
面對都市化、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的衝擊,近年華人教會在「如何面對當代文化」上有產生不少爭論。近年許多超過千人的大型教會在港台興起,與此同時,許多不滿大型教會過多活動的基督徒則轉向家庭式的家教會模式(不同於中國的家庭教會)。凱勒一方面提醒大型教會不要過於融於文化中,被消費主義牽著走,而失去對當代文化的批判力,另一方面也提醒採取特定模式來回應文化,以特定模式而存在的教會,不要把自己的模式和形式給絕對化,而貶低其他教會的模式。凱勒認為,若教會要忠於上帝的使命,則必須辨識出文化中的偶像,並加以挑戰。港台的華人教會在談及偶像時,通常指的是民間信仰所膜拜的神祇和神像,因此教會在處理與靈界的權能對抗時,有高度的警覺心,但對於文化中所潛藏的隱性偶像則無警覺心,缺乏抗拒力,容易被牽引誘惑。凱勒擴大我們的視野,提醒我們要去辨識出我們文化中的有形和無形偶像,予以抗拒和挑戰。
隨著大型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加,城市宣教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關鍵的宣教工場。從歷史的角度觀之,初代教會的宣教策略就是向城市傳福音,而且他們不單試著向社會的菁英傳福音,也與城市中的窮苦大眾認同,進而改變了當時的歷史與文化。面對都市化所帶來的衝擊,凱勒主張福音使基督徒能夠謙卑地欣賞城市,對我們能為整個城市謀求福祉有信心,同時有勇氣面對城市帶來的各種挑戰,成為城市中一股活躍的抗衡主流文化清流。新興的城市文化也能幫助基督徒以嶄新的角度來體察福音的大能,豐富我們對福音的體會和理解。
中港台華人教會的處境和北美教會略有不同,然而凱勒所勾勒出的城市宣教異象提醒普遍以中產階級為主,大多位於都會區的華人教會,除了向城市中的菁英傳福音外,也應與窮苦大眾認同,參與在慈善和社會正義的事工中。位於都會區的教會當避免成為城市消費者,以自身的發展為存在的終極目的,而應在城市中尋求全體居民的福祉,發展以城市為中心而輻射向外的宣教運動。
軸線三:運動(19-30章)
凱勒在軸線一當中對福音的闡述,為「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立下清楚的中心。在軸線二他則透過城市來處理教會與文化的關係,使教會在面對新的處境時,能使文化中的人有共鳴,而不失對上帝的啟示的忠心。凱勒接著進入他的第三軸線──運動,勾勒出「中心教會」這神學異象的國度格局。
西方社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脫離了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底蘊的時代,而成為偶像林立的世俗化社會,北美大型城市則成為傳播世俗化價值的重鎮。面對這些挑戰,凱勒承襲了「使命教會運動」(missional church movement)的精神,提出了「城市宣教運動」。「使命教會運動」主要受到英國宣教士神學家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 的影響,促使西方教會拾起「上帝的使命」(mission Dei)這神學主題,把西方社會視之為偶像林立的宣教工場。根據凱勒,「使命教會運動」有六個重要標誌:1. 挑戰社會的偶像;2. 有技巧地以大眾能明白的方式表達和傳揚福音;3. 裝備信徒,在生活的每個領域中完成使命; 4. 成為一個抗衡文化,同時為大眾謀求共同福祉的團體;5. 具「易滲透性」,使非基督徒和慕道友能參與在教會生活和事工的大多數層面;6. 竭力避免不必要的分裂,實踐合一見證福音。凱勒是站在「使命教會運動」的基礎上推展「城市宣教運動」。
凱勒認為,若要完成「城市宣教運動」的使命,教會需要跨越自我中心和宗派主義的狹隘心態,與不同型態和傳統的教會合作。凱勒本身雖是改革宗背景,受新加爾文主義影響,但他認為沒有一種「惟一正確」的建造教會方式,而鼓勵基督徒去欣賞不同類型和源自不同傳統的教會,持守教會的「大公性」。他從大公教會的眾多傳統中吸取養分,以福音為中心,致力建構平衡健康的神學教義和信仰實踐。他認為若要促進城市的福音運動,基督徒一方面要秉持大公教會的精神,瞭解和欣賞不同的教會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教義方面保持敏銳和健康的立場。
教會若要忠心地完成上帝的使命,一方面需要眾教會的合作搭配,另一方面則要裝備所有信徒共同承接使命。教會同時是組織,但也是運動,需要在「隨心所欲的有機體」和「紀律森嚴的組織架構」中盤據一個中心點,在這張力中保持平衡。若教會完全拒絕組織架構的特徵(權威、傳統、信念的合一、品質管控),難免會土崩瓦解;但若教會徹底制度化,則終究將喪失活力與成效,使得異象變成策略、角色變成任務、團隊變成架構、網絡變成組織。多數教會在成立一段時間後,難免朝向體制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需要刻意培養健全運動的特質。凱勒也提醒我們,在這一切的背後,是聖靈使教會成為生機盎然的有機體,同時又是有架構的組織,帶來熱熱情和秩序。
凱勒借用該柏爾對「教會作為組織」和「教會作為有機生命體」的論述,區分「平信徒領導」和「平信徒事奉」兩個概念。「平信徒領導」指的是由平信徒負責某些事工,需要某種組織能力和領導技巧。「平信徒事奉」則是指平信徒積極地把基督徒典範帶到自己的鄰居、朋友、職場和社區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信徒都被呼召在組織化的教會中承擔服事崗位,但每個信徒都被呼召在生活中以基督信仰為中心,把福音帶進他的家庭、社群、和職場中。
在「中心神學」的神學異象驅動下,教會需要追求整全平衡的事工,這包含了四個方面:連結人與神(透過佈道和崇拜)、連結人與人(透過團契與門訓)、連結人與城市(透過慈善與社會正義)、連結人與文化(透過整合信仰與工作)。前兩種事工主要是透過組織化的教會進行,後兩種則主要是透過有機生命體的教會完成。華人教會受到北美基要派和歐洲敬虔主義的影響,過去的主流立場是不過問公共事務,強調要把精力花在專心搶救靈魂上,偏重連結「人與上帝」和連結「人與人」這兩類的事工,而忽略連結「人與城市」和「人與文化」這兩類的事工。近年在港台,隨著各種公共議題也引起基督徒的關注,越來越多基督徒開始思考和嘗試該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凱勒以「教會作為組織」和「教會作為有機生命體」區隔了不同層次的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確值得華人教會參考。
導讀
董家驊(本文作者為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師)
個性溫和的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牧師,是一位勇於和當代思潮對話的人,以擅長向城市中的後現代懷疑論者闡釋福音而聞名,許多人視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魯益師(C. S. Lewis)。他的神學受改革宗傳統(奧古斯丁、加爾文)、新加爾文主義(該柏爾Abraham Kuyper) 和使命教會運動(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的薰陶,在這基礎上,與當代文化展開對話,在快速變遷的處境中以嶄新的方式來闡述和溝通福音。年輕時的凱勒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小城鎮牧會將近十年,之後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
作者序
讚譽
現代文化快速變遷,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顯得十分疏離而怪異(正如基督徒對文化環境中許多人而言,也顯得十分疏離而怪異!),這種處境很容易讓信徒感到沮喪,甚至撒手不管,採取完全退縮防禦的心態。在這部重要的大作中,提摩太‧凱勒分解福音真道,溫柔而堅定地提醒我們:福音是不容妥協的。但同時,他也幫助我們思考並釐清,自己如何負起與文化互動的責任,如何能夠欣賞其中美善的事物(我們確實必須如此),如何能夠堅定而忠心地應用福音去觸動文化。本書並非教授刻板的技術;而是一位在大都會忠心從事牧養事工超過二十年的作者,針對聖經茲事體大的要旨,心領神悟所總結的要道。
卡森(D. A. Carson)
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新約研究教授
沒有人比提摩太‧凱勒更仔細地聆聽城市、文化、教會與聖經之間的和諧樂音。在《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一書中,他不只描寫各方不同的樂音曲調,也描寫他如何精心策畫編曲,使它們和諧共鳴,成就事工的外展與更新。現在輪到我們悉心聆聽他務實而又精湛地為我們預備的盛宴,投入這首偉大的福音交響樂。
柴培爾(Bryan Chapell)
聖約神學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
《21世紀教會成長學》為下一代教會領袖提供莫大的幫助。內容有深厚的神學基礎,發蒙啟蔽,令人振奮,也令人扎心。再一次,提摩太‧凱勒又一矢中的!
貝格(Alistair Begg)
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帕克塞教會(Parkside Church, Cleveland, Ohio)主任牧師
我們的文化已經走向後基督教時期世俗主義,基督徒比以往更加需要熟捻福音真道,並懂得如何有效地把它傳遞給人。《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一書中,提摩太‧凱勒精煉地闡述何謂福音,如何在我們事奉之處成功地講述福音。其內容並不僅是學術分析,而是根據三十年成功的實務經驗,為牧者們提供最優良的教練。提姆,感謝你!
威爾森(Sandy Willson)
田納西州曼菲斯市第二長老教會(Second Presbyterian Church, Memphis, Tennessee)主任牧師
大多數人只能看見顯而可見的事物。提姆卻能看見常人不見的事物──尤其是關乎神話語的真理和今日的文化。本書中他再一次提供我們超乎尋常的深刻洞見──這回是關乎教會,以及教會如何發揮出最健全的潛能。如果得知本書的存在,卻不開卷一讀,堪謂愚昧!
柏倫迪(Randy Pope)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周邊教會(Perimeter Church, Atlanta, Georgia)牧師
這部出類拔萃的大作,一如據以產生這本書的曼哈頓事工,顯示改革宗神學的睿智加上明智的牧養技能,能夠聯手在任何都會環境中達成屬靈的豐收。每一頁都散發智慧的光芒。凱勒實為神賜給今日教會價值連城的禮物。
巴刻(J. I. Packer)
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榮休教授
《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一書的內容教義健全,敏銳體察周遭社會,不僅針對神在曼哈頓持續而超凡的工作提出說明,也向我們發出真切、適時、無比重要的宣教呼召,而且完全切合當今都市文化。我們需要悉心學習這些原則,才能為基督把福音傳遍所在的城市。
柯恩金(Richard Coekin)
英國倫敦齊心宣教植堂網絡(Co-Mission church planting network)
城市充滿挑戰、複雜費解,但同時也位居戰略要津,舉足輕重。蒙召在城市事奉的人,需要鼓勵和各種資源,提升士氣與果效。正因如此,本人欣見提摩太‧凱勒寫作本書。他對福音的熱情、對城市的愛心,以及對聖靈所帶領的運動所抱持的異象──這樣的運動會改變人的生命,為城市帶來希望與平安──驅使他下筆與我們分享他的洞見與思想。不僅如此,他所事奉的教會,為他的真心誠意及這異象的真切可行發出鏗鏘有力的實證。作好準備:你的思想將琢磨得更鋒銳,你的心志將深受惕勵。
樓瑞慈(Crawford W. Loritts Jr.)
喬治亞州羅斯維爾團契教會(Fellowship Bible Church, Roswell, Georgia)主任牧師
針對福音所鍛造的事工,提摩太‧凱勒提供我們一本必讀的大作。遒健的神學,深厚的實務基礎,通盤探究如何應用福音,賦予教會活力、促進事工。精煉的聖經神學與實用神學之間,架起通達的橋梁。我曾與提姆及救贖主城市宣教機構攜手同工,也從本書內容獲益良多,可以見證本書對世界各地傳道人和教會深遠的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教科書;它是切合教會所需的福音神學,能賦予教會創新的活力。認真思考的基督徒,書架上都應該擁有這本書。
安斯提反(Stephen T. Um),
波士頓城市生命長老會(Citylife Presbyterian Church, Boston, Massachusetts)主任牧師
教會領袖如果只依照抽象神學思考,而不從福音的角度觀看世界,幫助教會按照福音的智慧在世上生活,等於拋棄自己獨特的呼召。今天在提摩太‧凱勒之外,清晰透徹闡明這道理的人,無出其右者。他抵擋單一模板的方便之道,不推銷某種號稱適用任何處境的教會模式。相反地,他鮮活地描繪各種進路,幫助蒙召為主結果子的教會,可以依循不同的路徑,在各自獨特的文化處境中興盛發旺。福音不斷對教會的身分定位提出面質,如果你渴望學習如何面對這些真正重要(而且困難)的問題,務必閱讀本書。
林茨(Richard Lints),
戈登─康維爾神學院馬奇傑出神學教席(Andrew Mutch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ology)
對於提摩太‧凱勒目前為止的著作,說《21世紀教會成長學》是我最喜愛的一本,一點都不誇張。或許因為本書是提姆智慧的結晶──綜合多年浸濡於福音、解經、與文化嚙合的心得;樂意對話而不辱罵;不停不歇地潛沉思考神恩典驚天動地、震攝人心的意涵;他對耶穌的新婦、神國度、以及救恩歷史的熱愛。全都耳目一新的匯集在這裡。多麼令人讚嘆而又實用的閱讀經驗!我迫不及待要使用這本書,幫助新興的領袖,以及勇於作夢的教會。
石覓思(Scotty Smith),
田納西州法蘭克林基督社區教會(Christ Community Church, Franklin, Tennessee)
很多人認識提姆凱勒這位牧師,護教家,神學家。但他也是一位都市佈道家──擁護城市的佈道家。在《21世紀教會成長學》書中,我們發現他的異象和呼召,所有獨特的面向在此一覽無遺。這本書不僅必讀,它其實是一份天賜的禮物,因為提姆凱勒已經將他的心、他的生命,奉獻給城市中的國度事工。
高尼克(Mark R. Gornik)
紐約城市神學院(City Seminary of New York)
在《21世紀教會成長學》書中,我們這時代一位最偉大的宣教發言人刻畫出一份對教會的異象,這異象活力十足,透過其中福音的媒介,足以轉化整個城市。提姆是一位極具恩賜的教師,一位傑出的領袖,也是足為表率的耶穌門徒。值得悉心閱讀!
赫許(Alan Hirsch)
鍛爐宣教培訓網(Forge Missional Training Network)創辦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擁有眾多傑出的教會領袖與令人激賞的基督教思想家,但在我眼中,今天恐怕沒有比提姆凱勒更深思熟慮的教會領袖。《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一書中,他呼籲教會領袖勇敢地透過深刻的神學反思與敏銳的文化詮釋,鍛造錘鍊出教會獨特的事工,讓城市在福音的恩澤覆翼之下,再一次昌盛發旺。
奧伯格(John Orbterg),
加州門洛帕克長老會(Menlo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 Menlo Park, California)主任牧師
提姆凱勒位於紐約市的教會,以福音為中心的事工,是堪為表率的世界楷模,本於聖經,滿有智慧的與社區連結,結果豐碩。能以如此,主要歸功於凱勒博士對福音具有精闢入裡的體悟,也在詮釋文化方面,擁有超凡的恩賜。這本最新出版的著作,對任何事奉者都有難以估量的助益,無論在何處事奉。《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不是一本手冊,教人如何複製凱勒的事工,而是教導更重大的要務:如何透過神學異象,使耶穌基督的福音與文化、與事奉、與基督徒生活產生連結互動。
萊肯(Philip Ryken),
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院長
讚譽
現代文化快速變遷,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顯得十分疏離而怪異(正如基督徒對文化環境中許多人而言,也顯得十分疏離而怪異!),這種處境很容易讓信徒感到沮喪,甚至撒手不管,採取完全退縮防禦的心態。在這部重要的大作中,提摩太‧凱勒分解福音真道,溫柔而堅定地提醒我們:福音是不容妥協的。但同時,他也幫助我們思考並釐清,自己如何負起與文化互動的責任,如何能夠欣賞其中美善的事物(我們確實必須如此),如何能夠堅定而忠心地應用福音去觸動文化。本書並非教授刻板的技術;而是一位在大都會忠心從事牧養事工超過二十年的作者,針...
目錄
第一部:福音神學
我們致力追求福音神學的深度,摒棄膚淺、急功近利、缺乏反省、和方法掛帥的哲學。
Chapter1 福音有一定範圍
Chapter2 福音有多種樣貌
Chapter3 福音影響一切
第二部:福音的更新
事事物物不忘提到恩典,以致事工不會流於律法主義,或者冰冷的知識主義(intellectualism)。
Chapter4 福音更新的需要
Chapter5福音更新的精髓
Chapter6福音更新的工作
第三部:福音的處境化
我們對文化保持敏銳,拒絕忽略當代的文化,或對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不聞不問。
Chapter7刻意的處境化
Chapter8平衡的處境化
Chapter9聖經中的處境化
Chapter10積極的處境化
第四部:城市異象
我們採取愛城市的事工模式,拒絕與城市敵對或保持冷漠。
Chapter11城市的張力
Chapter12救贖與城市
Chapter13城市的呼召
Chapter14給城市的福音
第五部:文化參與
我們積極投入文化,避免過於自大自恃或過於退縮,以次文化自滿。
Chapter15教會的文化危機
Chapter16教會對文化的回應
Chapter17為何所有模式都對……也都錯
Chapter18綜合觀點的文化參與
第六部:使命群體
教會的每一部分都面對外界,預期有非基督徒加入,也支持平信徒進入世界事奉。
Chapter19尋找使命教會
Chapter20為使命教會找到中心
Chapter21裝備信徒承接使命
第七部:整合的事奉
我們透過言傳與善行來服事,滿足貧窮人靈性和身體的需要,也滿足那些住在文化中心或在此工作的人。
Chapter22平衡事工陣線
Chapter23連結人與神
Chapter24使人互相連結
Chapter25連結人與城市
Chapter26連結人與文化
第八部:運動的動能
我們的心態是:樂意與其他信徒合作,不自掃門前雪,也不彼此猜忌,而是熱切地推廣「服事整個城市」的異象。
Chapter 27 運動與體制
Chapter 28 教會是有組織的有機體
Chapter 29 活潑的植堂運動
Chapter 30 城市與福音生態圈
第一部:福音神學
我們致力追求福音神學的深度,摒棄膚淺、急功近利、缺乏反省、和方法掛帥的哲學。
Chapter1 福音有一定範圍
Chapter2 福音有多種樣貌
Chapter3 福音影響一切
第二部:福音的更新
事事物物不忘提到恩典,以致事工不會流於律法主義,或者冰冷的知識主義(intellectualism)。
Chapter4 福音更新的需要
Chapter5福音更新的精髓
Chapter6福音更新的工作
第三部:福音的處境化
我們對文化保持敏銳,拒絕忽略當代的文化,或對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不聞不問。
Chapter7刻意的處境化
Chapter8平衡的處境化...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03-01ISBN/ISSN:978986198588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736頁開數:16(w)x22(h)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