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國際之間一股改變力量的代表性暢銷書,《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的作者現在代表著一股激勵人心的力量,證明對我們所有人而言,暫時擱置身處不同場景與社會動亂、重新展望深入了解自然恢復力量的,屬於未來的時刻已經到來。藉著開創性的研究、趣聞軼事的證據以及激勵人心的個人故事,理查‧洛夫展現出自然怎麼增強人們心智敏銳度與創造力;提升健康與福祉;協助人們建立更具智慧、更可持續的企業、社區與經濟,並強化人類之間的聯繫。自然法則在挑戰我們重新思考現在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提供賦予活力的樂觀。
新題材涵蓋了理查‧洛夫對於新自然運動承諾的專訪。
本書特色
想像一個我們浸淫在自然就如同我們浸淫在科技當中、一個可以讓我們所有感官、感覺變得更為甦醒的世界。
作者簡介:
理查‧洛夫身為一位新聞記者,也是以家庭、自然以及社區之間連結為主題的八本書籍的作者。其先前的著作,《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被翻譯成十種不同語言版本、在十四個國家出版。洛夫是兒童與自然網絡(Children and Nature Network, www.childrenandnature.org)的共同創辦人與榮譽主席,並於2008年榮獲由奧杜邦學會所頒贈的奧杜邦獎章。他的個人網站是www.richardlouv.com。
譯者簡介:
因為小時候就在自然裡玩耍,
所以一直相信接觸戶外、接觸自然對於生活之必要。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經歷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
臺北大學人文再造計畫專任助理
蟲窩自然生態工作室課程引導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周儒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教授 袁孝維
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楊懿如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書評
道法自然!理查‧洛夫的「自然法則」不是新觀點,但卻是新視界;讓「自然」從心開始,流入滲透到每個角落,像呼吸一樣的自自然然。~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
洛夫藉著讚美與保護我們生活世界的那些極為重要的、涵蓋一切的、具啟發性的號召,象徵了深奧的個人與文化徹底變革的途徑。
~《書目》雜誌,重點書評
本書所做的是繪製出人們更為相互關聯的未來地圖的、抱負遠大的任務……我們了解到在共同藉著復育治療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最終也將療癒自己。
~《天狼星雜誌》
理查‧洛夫創造了「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述孩童的成長……本書認為大人們也需要自然──如同營養劑、如同平衡的力量、如同治療,而我對此深信不疑。
~尼可拉斯 D. 克里斯多夫,在其《紐約時報》專欄
此書提供一個回到我們曾經歸屬之處,一個充滿尊敬、愉悅與發現的地方。
~鈴木‧大衛,《神聖的平衡》作者
本書成功作到了教導與樂趣,可以將閱讀此書當作是心神的充電之行。
~歐普拉網站
這本優雅、具原創性、幽默感絕佳,完整得令人驚豔的作品絕不僅僅只是新的自然定律。
~羅伯特‧麥可‧派爾,《雷之樹:來自近郊野地與馬里波薩之路的啟示》作者
名人推薦: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周儒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教授 袁孝維
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楊懿如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書評
道法自然!理查‧洛夫的「自然法則」不是新觀點,但卻是新視界;讓「自然」從心開始,流入滲透到每個角落,像呼吸一樣的自自然然。~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
洛夫藉著讚美與保護我們生活世界的那些極為重要的、涵蓋一切的、具啟發性的號召,象徵了深奧的個人與文化徹底變革的途徑。...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為熊歌唱
有著另外一個世界,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當中。─蘇珊‧凱賽,《惡魔之齒》
身為物種之一,當我們在地球上的每個日夜都深受自然感動時,我們才最具生命力。我們在新生兒的誕生時、偉大的藝術作品裡或沉浸愛河時找到無限的喜悅;然而所有的生命都源於自然,從廣闊的自然分離將使我們的身心麻木與萎縮。重新與自然連結,無論遠近,都將開啟通往健康、創造力與奧妙的大門;而且永不太遲。
我和當時二十歲的小兒子,馬修,在阿拉斯加柯迪亞克島往上游的方向健行。我們的嚮導,喬‧索拉基恩正教導我們如何察覺柯迪亞克棕熊這種時速可達35英里、最大型的棕熊的存在。
「絕對不要驚嚇牠們,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喬說。
還有,切記紀錄片導演提摩西‧崔德勒的命運─他以喜愛灰熊卻被灰熊殺死而聞名,讓牠們保持野性,別想成為牠們的新朋友。
在這個被森林高牆所環繞的深綠色水潭中,鉤吻鮭、紅鉤吻鮭與細鱗鉤吻鮭等鮭魚洄游至此產卵與死亡,這裡是熊的廚房。因此我們說話、歌唱與搖響我們背心上的驅熊鈴、注意觀看小徑、自空氣裡聞嗅麝香與腐爛鮭魚所混和而成的獨特氣味。那個星期,那股氣味於是不時的突然充斥於空氣當中,讓我們背後與脖子上的汗毛豎立而起,那代表有頭熊從灌木叢、或轉彎處看著我們,或才剛離開。
某日下午,我們真的看到了一頭熊。牠在我們的上風處,遠遠超越我們聽力可及的範圍。牠自森林出現,緩慢而笨拙的跨越礫石的邊界,昂揚著牠吻端的口鼻、遲疑一會兒,然後轉身、越過小溪,穿入另一片樹林中。
為熊歌唱讓我們得以用正確的角度思考每天生活裡的風險。
待在這個島上也是。在1964年,一次高達三十英尺的海嘯摧毀了沿岸的村莊,而當1912年北美大陸的卡特麥火山爆發時,那是個甚至更大的災難。
「大約下午三點,當我們從森林裡出來時,我們第一次見到那樣巨大的、扇形的雲出現在村莊的西方,」一位科迪亞克島倖存者,希爾德瑞‧厄斯金這樣寫著,「那是我看過最黑最密的雲,閃電不時穿過……阿拉斯加並不會有暴風雨出現,靜電的干擾情況糟糕到連無線電通訊員都不敢接近他們的設備。」雲越來越黑、對於六月時幾乎永晝的柯迪亞克島並不尋常。「我們想到了龐貝城人們的命運。」
湖泊被火山灰填滿;岩雷鳥們在繁殖季裡死亡、鱒魚被滅絕,而島上多數的生物被活埋;然而很快的,生命自那些火山灰中重新復甦。 在來自北美大陸的風的協助下,它夾帶著許多未曾在此生長的樹與植物的種子,讓這個島嶼重生了。在地質學術語上,柯迪亞克島的地表與生命都是嶄新的,提醒著人們創造正是死亡的另外一個面向。
在卡翠娜颶風後,有些人說紐奧良應該回歸到其原本的自然濕地狀態;人口應該重新被安置於周圍地勢較高的城市;也許像是一座容易疏散的波旁街主題樂園就被建立在這個淹死人的泳池裡。這個回歸濕地的方法是明智的,因為在某個程度而言,它修復了自然的、防護性的棲地。但當人們說,如同他們經常做的那樣,其他人們要是住在自然災害區的話,就是笨蛋,他們這麼說是依據假設最佳的高地環境確實存在著的前提。人們─像你我─是否應該離開任何受到自然災害威脅的棲地?我不認為。我們應該去哪裡?哪裡不會有洪泛的奔流或火災的肆虐?到座落在曾改變密西西比河道的斷層上,看起來似乎安全的密蘇里州東南方區域嗎?
在卡特麥火山爆發將近一個世紀後,我的兒子與我在新生的深色火山泥上留下了足跡。生命在這個火山爆發現場逐漸重新開展,並向前進,馬修與我保持清醒,比平常在生活中更謹慎的持續往河流上游奮力前進。我們專注的聽、觀察,舉起頭感受風所帶來的訊息。有什麼東西正在靠近,因此我們搖著驅熊鈴,並歌唱著。
比我們所意識到的更多感覺
為熊歌唱,或是聞到牠們的味道,未必如同你所想像的美好時光,而是暗示著那些既存在於我們本質當中,卻甚少使用的感官感受能力
我們許多人都渴望有著更豐富感受的生活。
由其最廣的定義來看,「自然缺失症」是一種退化的意識,一種在我們周遭任何形式生命裡尋找意義的能力的衰減。這樣的衰減,將對我們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健康產生直接的衝擊;而自感官啟始,不只能翻轉自然缺失症,也能大大的豐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感官的自然史》一書中,黛安娜‧阿克曼寫著:「人們認為『心智(mind)』位在頭部,但近來心理學研究認為其並非真的棲身於大腦,而是搭著酵素的便車去到身體各處,忙碌的製造我們歸類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與視覺等的複合式奇蹟。」我們這些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對於澳洲原住民與其他「原始人」看似超乎常人或超自然的能力感到驚奇,認為這樣的天賦就如同尾骨,是殘餘的。另一個觀點認為,這樣的知覺能力並非殘餘,而是被雜音與假設重重覆蓋著。
曾經想過為什麼你有兩個鼻孔嗎?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者們的確認真思考過。他們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發表其發現。在西北大學的一位神經學教授,杰依‧賈特伏萊寫著:「這個研究最讓我注意的是人們的嗅覺比許多人所想像的還要好,我們的確是讓狹隘的視覺流與聽覺流構成生活中的主要感覺流,但我們所有的感官能耐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研究者們利用以膠帶緊密包覆的護目鏡、耳罩與工作手套遮住大學生們其餘的感官,並讓他們分散在一座寬闊的運動場上,多數的學生能夠沿著一條三十英尺長的巧克力香味路徑行走,甚至能準確的隨著這條無形的步道路徑轉彎。藉著兩個正常運作的鼻孔,這些實驗參與者有著更好的嗅覺,研究者認為這與立體聲下的聽覺是相似的道理。一名研究者假設大腦能夠自兩個鼻孔分別蒐集氣味的「影像」,並建構出路徑的畫面,學生發現他們自己在過程中曲折的前行,如同犬隻在追蹤時所運用的技巧。
此份研究也發現學生的嗅覺追蹤能力隨著練習而進步,認為人類追蹤能力的發展可以如同其他動物一般。根據研究者諾姆‧索貝爾,狗在此方面優於人類的原因,某方面來說是因為牠們能夠非常快速的扭動鼻子聞氣味。「我們所詮釋的結果顯示,當物體增加其速度,對於狗來說,同樣也需要增加其聞味道的速度,用以獲得同樣品質的資訊,」索貝爾說,「我們發現,人類不只可以利用味道進行追蹤,同時還能夠模仿其他哺乳類的追蹤模式。」
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得到但卻已經忘記了的呢?因為我們允許科技的混亂在每一天當中更加的束縛著我們,而看不見什麼、聽不見什麼、不知道了什麼?而我們要如何發展這些與生俱來卻鮮為人知的能力,並將其應用於我們今日的生活中呢?
也許你回想起某天當你更瞭解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剛完成這件事。你是新的,而世界也是新的。在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會坐在樹林裡的某棵樹下,弄濕我的拇指,然後抹過我的鼻孔。我讀過有某些地方的人們─拓荒者或是印地安人─在接近比賽或是處在危險狀況時,會利用此方式讓嗅覺變得更敏銳。我這麼做,並持續維持著最佳的樣子,背靠在粗糙的樹幹上,等候著。慢慢的,其他野生動物回來了。兔子從灌木叢下出現,鳥兒俯衝而下、一隻螞蟻越過我的膝蓋、巡視膝蓋的另一側有什麼,我能強烈的感受到活著這件事情。
許多研究人類知覺的科學家不再假設我們有五感:味覺、觸覺、嗅覺、視覺與聽覺;目前的數字從保守的十種知覺變成三十種,包括血糖濃度、空腹、渴、關節位置等,種類名單仍在增加中。
在2010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可能具備與生俱來的方向感。另一個相關的知覺─本體感覺:即個人對於身體在空間中的覺知,包括運動與平衡,這樣的知覺讓我們能夠在閉眼時觸碰到自己的鼻子。海豚與蝙蝠的例子,也許能幫助我們瞭解我們彼此之間共通的能力:回聲定位,透過解讀回彈的聲音找出物品的位置。在2009年,馬德里埃納雷斯堡的阿爾卡拉大學證明了人們如何不用視覺,而透過彈舌聲的回音辨認出周遭的物品。依據首席研究員所說,耳朵、舌頭與骨頭的振動也被認為是回音,這種精妙的知覺可透過某些盲人,甚至是某些一般人經過試誤過程而學習。
「在某些情況下,人類在回聲定位或生物聲納能力上可媲美蝙蝠,」研究首席作者胡安‧安東尼奧‧馬丁內斯‧羅哈斯如是說。「許多事物,就像一間空房間,沒有任何聲音,但它們確實構成聲音,它們形塑出形狀,而人們不用眼睛便可以看見。我讓學生聆聽兩個板子之間的聲音廣播,並告訴我板子之間的空間是否足以容納他們通過。」人類的定位系統不需要科技或「不需要發展任何新的心理歷程,」依據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勞倫斯‧D‧羅森布隆的說法。對他而言,這都與聽見我們誤以為沉默的既存世界有所關聯。
第一章 為熊歌唱
有著另外一個世界,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當中。─蘇珊‧凱賽,《惡魔之齒》
身為物種之一,當我們在地球上的每個日夜都深受自然感動時,我們才最具生命力。我們在新生兒的誕生時、偉大的藝術作品裡或沉浸愛河時找到無限的喜悅;然而所有的生命都源於自然,從廣闊的自然分離將使我們的身心麻木與萎縮。重新與自然連結,無論遠近,都將開啟通往健康、創造力與奧妙的大門;而且永不太遲。
我和當時二十歲的小兒子,馬修,在阿拉斯加柯迪亞克島往上游的方向健行。我們的嚮導,喬‧索拉基恩正教導我們如何察覺柯迪亞克棕熊這種時...
作者序
引言
我們沿著滿是塵土的道路前行,穿越過新墨西哥州佩托迪盧那令人憐愛的土坯屋村子中、越過狹窄的佩可斯河面上一座低矮的橋,進入被紅色砂岸峭壁所圍繞著、滿是青辣椒田的谷地。傑森,我們當時三歲的大兒子,正在後座熟睡著。
「是這個轉彎處嗎?」我問妻子。
「下一個,」凱西說。
我離開租來的車,並解開大門的鎖,將車子行駛至友人尼克與伊莎貝爾‧雷文所擁有的土地上。那一年他們遠在聖塔菲市工作,而他們的農場與房屋閒置下來,在傑森出生前我們早已彼此熟識,凱西與我在凱西曾工作過的聖塔羅莎當地醫院附近一帶生活了二個夏天。
現在,在歷經了一段有壓力的生活後,我們回到這裡住上幾個星期。為了自己,我們需要這樣的時間,而我們也為了傑森而需要這麼做。
我們進到滿是灰塵的土坯屋,我四顧環視著某個在這裡的夏日協助尼克擴建的空間。我打開電力與水的開關(雷文農莊終於設置了室內管線了)、走入廚房、打開水龍頭,一尾一英尺長的蜈蚣自水管跳出,尾巴朝著我的臉揮動著。我其實不知道是我,還是蜈蚣比較吃驚,然而我的手上緊緊的握著牛排刀。
稍後,當凱西與傑森在睡午覺時,我在高溫下走出戶外,發現尼克破損的折椅,並將它架在土坯屋旁的樹蔭下。尼克與我曾經在忙著在滿是稻草、沙、泥土與水的低窪裡混合土坯泥時,在這棵樹所開展的枝椏下休息片刻。我想到了尼克,關於我們在政治上的爭論、關於伊莎貝爾在最熱的時刻在木爐上加熱、裝入錫碗的燉煮青辣椒。
現在我獨自坐著,朝著由楊樹所構成、鑲嵌佩可斯區域邊界的線條遠眺。我望著午後積雨雲自高地沙漠向東方蜂湧而起,以及河對岸的砂岩層理。辣椒田在陽光下顫抖著;而葉子與樹枝在我之上沙沙作響。我的目光停留於河岸某棵楊樹,其分支與頂層的葉子用一種較其他事物緩慢的韻律舞動著,一個小時,也許更多時間過去。緊繃的感受自我體內緩緩爬行而出,並離開,似乎在綠色田野上的空氣中糾結著,然後消逝,而某些更好的什麼取代了它原本的位置。
二十四年後,我時常想起河邊的那棵楊樹,以及同樣類似的難以解釋的奇蹟、我從自然所接收到正迫切需要的時光:是我無以名狀、也難以描述的什麼。
自此以後,我們思考著搬遷到新墨西哥,或佛蒙特州的鄉村地區。但我們每日都被提醒著這樣的「什麼」在我們所生活的地方也會發生─即便是在最密集的城市裡,都會裡的荒地仍然在最不被預期到的地方存在著。它可以在我們所生活、工作或遊玩的地方被復原或甚至被創造。
我們所感受到的這種渴望是相同的。
某日在西雅圖,一位女士抓住我的衣領並說:「仔細聽好了,大人也會有大自然缺失症。」當然,她是對的。
在2005年出版的《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我介紹了「大自然缺失症」一詞,它並非醫療診斷,而是用來描述孩子與自然之間逐漸擴大的鴻溝的方式。在這本書出版後,我聽到許多大人們由衷的激動、甚至帶著憤怒地談論這樣的分離關係,但也與他們的失落感相關聯。
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或是缺乏自然,都在每一天當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生存─或是茁壯─將需要轉變那個關係的架構,將人類與殘餘的自然重新再聚合。
在這些書頁裡,我描述著我所謂的「自然法則」所形塑的未來,那是結合理論與潮流,以及順從古老真理的合成產物,這個法則確信與自然的重新連結是人類健康、幸福感、精神與存活的基礎。
首先由哲學性的描述切入,自然法則受到持續增加的、描述自然恢復性力量的理論、意識與實證研究所支持著─其對於我們感官與智慧;對我們身心靈的健康;以及對於家庭、友誼與多物種生物群落之間連結的影響。由我所遇見的良善的人們闡述想法與故事,這本書提出問題:「若我們日夜都能像沉浸於科技那般的沉浸於自然當中,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每一個人能如何幫家人和自己創造出一個增進生活的世界?不只是在假設的未來,而是現在。」
我們的危急感增加著。在2008年,是歷史上頭一遭,世界上有著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鎮地區,人們體驗自然的傳統方式正隨著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
在同一時間,我們的文化對沉浸科技的信仰似乎無限上綱,於是我們在電路的汪洋裡漂流得更深、我們花費數量龐大的媒體報導結合了細菌以及人類DNA等人造生物的創造、報導被設計用來進到我們體內,對抗生物性入侵者或引入致命風暴橫越戰場的極小機器、報導電腦擴增實境、報導讓我們被每道牆所傳送的模擬實境給圍繞的未來房屋。我們甚至聽聞了有關「超人類」或「後人類」年代這種人類可以藉由科技而最佳化的論調,或是如同美國國家太空總署的史蒂芬‧迪克所說的,「多數有智慧的生物演化已經超越了血肉之軀的智慧」的「後生物宇宙」。
這本書並不是反對這些概念或是其擁護者─至少不是對那些依循科技的使用道德來拓展人類能力的人,但實際上我們確實逐漸的在超越我們自己。我們還未能充分瞭解,甚至是適度研究人類的能力如何藉由自然的力量所強化。在一份讚揚高科技教室的報告中,一位教育家引用亞伯拉罕‧林肯的話:「過去的教條不足以應付現在的惡劣環境,艱困的情勢升高,我們應隨情勢而起。正因為我們面對新局,我們必須有新的思考與行動。」我們的確必須如此;然而諷刺的是,在二十一世紀,對科技的過度信仰─對於自然的背離─也很可能成為我們時代裡過時的教條。
相對的,「自然法則」暗示著在這個環境、經濟與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未來是屬於那些擁有自然智慧─能夠發展出對自然更深度的認識,並在虛擬與現實中取得平衡的個人、家庭、企業與政治領導者。
在2010年,《阿凡達》成為歷史上最多人觀賞過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其先進的3D技術沒有太直接的關聯,反而與電影所觸及的渴望有關─是我們瞭解瀕危的人類正為了與自然失去連結所付出的可怕代價的本能知識。電影製作人詹姆士‧柯麥隆描述該片的核心訊息時說到:「在這個大自然缺失症的年代裡,電影詢問了關於我們與彼此、文化與文化之間以及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問題。」這樣集體式的混亂威脅著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經濟以及我們未來對自然的管理方式;而,暫且不論使人望之卻步的投注賠率,徹底的變化是可能的。我們所察覺到的損失,這個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實,創造了新自然時代的條件。事實上,因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環境挑戰,我們可能─最好能夠─進到人類歷史中最有創造力的時期,由建立與拓展於一整個世紀的環境保護主義目標所定義的時代,包含永續性,甚至超越其上的每日生活再自然化。
七個依據大自然變革的力量的、具相似之處的準則能夠重新塑造我們現在與未來的生活,匯聚成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
● 當我們的生活變得越高科技,我們就需要更多的自然以達到「自然的平衡」。
● 心靈/身體/自然的連結,又稱為維他命N(意指自然),將增進生理與心理的健康。
● 運用科技與自然體驗將增加我們的智力、創意思考與生產力,產生混合的大腦。
● 人類/自然社會資本將豐富並重新定義社區,以涵蓋所有形式的生命。
● 在那些我們刻意尋求與感知的地方,自然史之於人類歷史,對區域認同與個人認同,一樣重要。
● 透過親生命性設計,我們的家、工作場所、住宅區以及城鎮不只可以節約能源,也將產生人類能量。
● 與自然的關係中,優越的人類將保留與創造自然棲地─以及新的經濟潛力─在我們生活、學習、工作與遊玩的地方。
無論老幼或中間世代,我們能藉由連結─或重新連結─自然而獲得非比尋常的好處。對那些就在我們當中、感到疲憊不堪或厭倦的人們而言,戶外世界可以拓展我們的感官,並且重燃敬畏感,以及打從孩提時代以來便不曾感受到的驚奇;它支持著更好的健康、強化的創造力、新的工作與商業機會、並成為家庭與社區結合的媒介。自然能讓我們感到完整的活著。
在這些書頁中提供樣本的新興研究裡,我並未刻意排除任何與我的核心論點不同的研究,而我確實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更多有益於未來探索的問題。我應該補充:我的觀點並不僅單純立基於科學之上,也立基於人類長期的自然體驗、人們每一天的日常故事以及我個人的反思。
抱持懷疑論的人會說自然處方是有疑慮的,倘若我們加速了對自然的毀滅,那麼懷疑論者所說的將成為不爭的事實。假使人們繼續摧毀我們身邊的自然,自然界與我們認知以及健康的益處將再無任何關聯;無論如何,若是人類未能與自然重新連結,那樣的毀滅是無庸置疑的。這便是何以自然法則與保育相關,但也在恢復自然的同時,恢復我們自己;關於在我們的家、工作場所、學校、住宅區、城市、郊區與農場等,那些曾經或從未存在的新自然棲地。它與在自然裡生活的力量有關─並非與自然同住,而是住在自然當中。二十一世紀將會是人類在自然裡恢復的世紀。
小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常說,任何運動─任何文化的─若無法描繪出吸引人們前往的世界的願景終將失敗,而我們已經能夠看見第一道筆劃了。
這本書就是關於那些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之外,創造出那樣子的世界的人們,以及關於你能如何同樣做到的書。
引言
我們沿著滿是塵土的道路前行,穿越過新墨西哥州佩托迪盧那令人憐愛的土坯屋村子中、越過狹窄的佩可斯河面上一座低矮的橋,進入被紅色砂岸峭壁所圍繞著、滿是青辣椒田的谷地。傑森,我們當時三歲的大兒子,正在後座熟睡著。
「是這個轉彎處嗎?」我問妻子。
「下一個,」凱西說。
我離開租來的車,並解開大門的鎖,將車子行駛至友人尼克與伊莎貝爾‧雷文所擁有的土地上。那一年他們遠在聖塔菲市工作,而他們的農場與房屋閒置下來,在傑森出生前我們早已彼此熟識,凱西與我在凱西曾工作過的聖塔羅莎當地醫院附近一帶生活了二個夏天。...
目錄
第一部分 自然神經元:智慧、創造力與混合的心智
第一章 為熊歌唱
第二章 混合的心志
第二部分 維他命N:為我們的生理、情緒與家庭健康著手運用自然的力量
第三章 花園
第四章 生命之泉;
第五章 讓心靈再次自然
第六章 感受強烈的綠色極度快樂
第七章 自然處方箋
第三部分 近處就是未曾體驗過的地方:藉由了解你身處何處而了解你是誰
第八章 尋找你的唯一真位
第九章 在你所在之處難以置信的經驗
第十章 歡迎光「鄰」
第十一章 在那些我們刻意尋求與感知的地方
第十二章 親密關係的形成
第四部分 創造日常的伊甸園:我們所生活、工作與遊玩的高科技/高自然設計
第十三章 家裡的自然原則
第十四章 停駐、抬頭看與聆聽;
第十五章 工作時的自然神經元
第十六章 居住在具恢復性的城市 ;
第十七章 大草原上的小郊區
第五部分 性能優越的人類:維持生計、充實生活與開創未來
第十八章 給靈魂的維他明N;
第十九章 所有奔向未來的河流
第二十章 在樹林裡散步的權利
第二十一章 滄海桑田
後記
朝一個新興的自然運動前進
想像一個更新的世界
創造一個新自然運動:二〇一二春天與理查․洛夫的訪談
第一部分 自然神經元:智慧、創造力與混合的心智
第一章 為熊歌唱
第二章 混合的心志
第二部分 維他命N:為我們的生理、情緒與家庭健康著手運用自然的力量
第三章 花園
第四章 生命之泉;
第五章 讓心靈再次自然
第六章 感受強烈的綠色極度快樂
第七章 自然處方箋
第三部分 近處就是未曾體驗過的地方:藉由了解你身處何處而了解你是誰
第八章 尋找你的唯一真位
第九章 在你所在之處難以置信的經驗
第十章 歡迎光「鄰」
第十一章 在那些我們刻意尋求與感知的地方
第十二章 親密關係的形成
第四部分...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