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前途看來一片灰暗,
上帝依舊要引導祂的子民,開創出新的未來!
沒有人會否認,我們的世界正面對許多艱鉅的問題:因為科技發達,機械開始取代人類,人的價值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因為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權威問題遭到嚴峻的質疑和挑戰;儘管活在富裕時代,人的自由卻被各種物質和娛樂給綁架;資訊氾濫,怎樣在當中保持平衡;生態的問題迫在眉睫,該如何同時保護環境又發展經濟?
種種棘手的問題,正考驗著二十一紀的教會,讓人意外的是,早在一九七四年,斯托得就曾對這些問題進行過深刻的反思。當年,斯托得頭一次造訪台灣,發表了一系列的演講,正是針對人的價值、權威、自由、平衡等議題,給出他的想法,如今,四十年過去了,斯托得的看法,依舊擲地有聲。
《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將斯托得當年的四篇講道重新集結出版,再加上斯托得一篇討論生態危機的文章,以及對於教會的未來建言。當全世界都在問「人類的未來在哪裡?」,斯托得的這本小書將會告訴我們,惟有在上帝的真理中,人類的未來才能一直走下去。
作者簡介:
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
天上的飛鳥是他的導師,信徒是他的父親母親與弟兄姊妹,他是後輩口中可親的約翰叔叔,世人眼中的二十世紀福音派領袖。他重視思考,主張別埋沒頭腦,擁有完備的聖經知識的同時,也關懷遊民,與他們同睡過,以行動使福音與社會關懷緊密結合。發起洛桑福音運動,在世界議題中行動,也以福音挑戰這個世界。同時也堅持按時退到不為世人所知的隱密角落,與神面對面細談、摔跤。
斯托得看到世界的危機,其根源在於「人」,主張恢復人的尊嚴、自由、平衡、神的權威、與護理萬物。他批判挾制人的各樣假性權威,相信人唯有在真理中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他呼籲教會以行動回應世界議題、與人類對愛的渴望,接納所有剛強與軟弱者,如同耶穌在十架上為我們所行的一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上帝與人
在現代文化中,「人是什麼」已成為一個眾目所矚的問題,它對社會、個人都同樣重要。
從個人的角度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意義其實就是; 在問:「我是誰?」今天年輕人不斷投入一股叛逆的潮流,例如吸食迷幻藥、性放縱等。基督徒確知人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我,但一般人卻朝這方向走。人人都在尋找自我,研究如何能肯定自我。因為除非我們找到自己,否則我們就無法認識其他事物,也無法成熟,更遑論服務社會了。
今天,千萬人心中向天地發出呼喚:「我是誰?」「我從那裡來?我往那裡去?」「我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
人生存的動力
心理學大師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作者),是心理分析派的創始人。對支配人生存的基本動力,心理學家各有各的說法。弗洛伊德主張隨心所欲的原則,阿德勒(Alfred Adler)則解釋為「權力的意志」,弗蘭克則認為人具有另一種本能—尋求生命意義的本能。我在此引用他的一段話:「人生來就有一種內在的力量(drive),要去尋求意義和價值。千千萬萬學生被他們的教師洗腦,否定了價值的存在。在我的診所裡, 有一類病患越來越多—他們埋怨空虛、人生無意義。」許多社會學家研究自殺的現象,他們發現自殺的主因是活著沒意思。換句話說,許多人體認到在這世上已找不到什麼東西值得他們活下去,他們沒有生活的目標。
現在我們當可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 不論就社會或個人來說,都必須找到解答。
聖經怎麼說?
我們換一個角度, 看看聖經怎樣描繪人—從三方面來看,前二者在詩篇八篇3∼8 節。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我們看到三件事:
一、 人的渺小:我們可以想像,大衛在早年的牧羊生涯中,常常夜宿曠野,他仰臥在地,凝視天空,望著那浩瀚穹蒼,默想宇宙的神奇奧妙,心靈不禁被一種磅礡壯闊的感覺所震撼,敬畏、驚嘆之心油然而生,迸發出湧自內心深處的讚美。早在基督降生前幾世紀, 大衛已體認到人的渺小。而二十世紀的我們呢(編按:本文於一九七○年代寫成)?從太空物理學的報導,我們更進一步窺知宇宙浩大, 地球不過是一顆位於銀河系邊緣的小星球;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又僅是無數銀河系中之一,每個相距起碼一百萬光年。人類在相形之下,是何等渺小!還有什麼比謙卑更適合人,還有什麼比驕傲更可怕?的確,近代人類在科學研究方面有驚人的成就,但跟那遠超人類、無限偉大的力量相比,人不過是一個渺小、脆弱的生物。
二、 人的偉大:許多非基督徒相信人的偉大,但只有基督徒能解釋人為何偉大。按著詩篇八篇5 節,「人比上帝微小一點」,希伯來原文的解釋是「人比那神聖的存在微小一點」。人與創造者相比,當然是微乎其微。但大衛卻獲得一個相反的結論—當人與上帝相比時,人似乎提升成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被造物,從一個相對(contrast)的情況轉變成相似(likeness)的情況—人比上帝微小一點,且賦有能力去統管萬有。這段經文可以和創世記第一章相呼應,創世記第一章已描述人在萬物中的獨特地位,也為此特性下了一個定義。第一,人是像上帝的,其次,人擁有統治權。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造人,讓他們治理全地。所以說人是一個像上帝的存有(Godlike Being)。
或許你會問:到底有什麼可以證明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呢?我在此提出五種證明, 也就是人異於禽獸的特性:
1. 人具有理性能力(Rational Power):人可以思想、推理、辯論。動物雖然也有頭腦, 但是缺乏理解力和智慧。電腦可以思想,具有記憶力,因為它可以保存輸入的資料;似乎也具有分析能力,因為它能做驚人的計算;它還具有表達語言的能力,因為它能透過計算把答案交出來。那麼人腦和電腦還有何區別呢? 感謝上帝,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是電腦無法達成的—創新的能力。
2. 人具有道德意識(Moral Sense):人有良心,能分辨是非,也能以有限的自由在善惡之間抉擇。人具有一種向善的本能,在犯錯時會產生罪惡感,這是動物所沒有的。
第一章 上帝與人
在現代文化中,「人是什麼」已成為一個眾目所矚的問題,它對社會、個人都同樣重要。
從個人的角度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意義其實就是; 在問:「我是誰?」今天年輕人不斷投入一股叛逆的潮流,例如吸食迷幻藥、性放縱等。基督徒確知人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我,但一般人卻朝這方向走。人人都在尋找自我,研究如何能肯定自我。因為除非我們找到自己,否則我們就無法認識其他事物,也無法成熟,更遑論服務社會了。
今天,千萬人心中向天地發出呼喚:「我是誰?」「我從那裡來?我往那裡去?」「我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
推薦序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鄧紹光
這本小書叫《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書名很清楚把人類和世界的未來,跟上帝扣連起來。離開了上帝,人類和世界就沒有未來,這是消極的講法。積極的講法,則是:「人類和世界的未來,全在於上帝。」
就上帝自身而言,沒有什麼未來可言,因為祂是圓滿自足的。但就人類和世界而言,上帝卻是帶來不一樣未來的那一位。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基督教的信仰來看,上帝是創造主,人類和世界都是受造物,所以人類和世界都得倚賴創造主,方才得以存活。這本小書的頭五章標題,基本上表達了這個信息。雖然看來這五章分別處理不同的議題:人、權威、自由、平衡、環境,但是我們認為當中的關鍵是「人」。這樣的講法並非什麼「人類中心主義」。按照聖經的記載,人類在受造世界之中的確具有特殊的位置,但這特殊的位置不能理解為中心位置,因為他被上帝吩咐去管理、修整、看守,而非主宰、詐取、蹂躪受造世界。
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好叫人可以代表祂自己去管理、修整、看守大地。這個上帝的形像在耶穌基督在世的生命裡充分顯露出來,若以此作為參照,那麼人類墮落就是完全沒有活出這樣的生命。人的墮落並非喪失了上帝的形像,而是扭曲了上帝的形像,以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活出上帝的形像,不理會上帝的吩咐、命令。人不但需要認識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且要知道惟有靠著耶穌基督這真正的上帝形像,才能回轉過來而像耶穌基督那樣活出上帝的形像。
人的墮落,也就是背叛上帝,其實是內轉只靠自己。於是他以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權威,於是他否定、拒斥一切外在的主宰、權威。人以自己為權威,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啟蒙時代以人的理性為權威,後啟蒙時代的人以感受為權威。這種人的權威並沒有把人釋放,他把自己囚禁在自己裡面,不單囚禁在普遍的群體裡面,更進而囚禁在個獨的個體裡面。然而,惟有耶穌基督才是叫人真正得釋放得自由的權威。祂呼召人離開並跟隨祂,正是離罪得拯救,在成聖中成為上帝的形像。由此而言,權威與自由並非對立的。當然,這裡的權威,首先指的是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基督的權威,而非別的。耶穌基督的權威所建立的是教會群體,這是新人類群體。這群體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她以耶穌基督為自己的頭,以致在多元中合一,在合一中多元。
事實上,上帝工作的方式也是多元而合一、合一而多元,並不是非此即彼,而可以是既此亦彼的。教會作為新人類群體,亦應活出多元而合一、合一而多元的生命,而不是落入種種偏於一隅的境地,不是輕視這個就是重那個,就如情感和理智(人論問題)、形式和彈性(敬拜聚會的問題)、佈道與社會工作(福音見證的問題)。事實上,上帝不只關心人類,祂的拯救也涉及人類以外的一切受造物。人被造於泥土,不能離開大地而存活,因此人雖耕耘土地,但卻要善待它讓其持續生息。人類被造不單注定與上帝交往相融,也注定彼此建立並恰當地對待他活在其中的大地。教會群體已經回轉悔改,她就應當率先在生活中向世界作見證:人
並非大地的主宰,且被吩咐修理、看守這個園子。
上帝不單創造並且一直顧佑、拯救人類和世界。道成人身的聖子正表明上帝與受造人類和世界休戚與共、連成一體。上帝知道、感知、體會人類和世界的種種生命的困苦和追求。那麼,教會群體作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她在地上就應延續繼承這種踐行,並以其宣講與生活回應。人類墮落之後並非對生命沒有追求,問題只在於以扭曲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追求。人總是追求「超越」而非停滯、追求自身
之尊嚴而非物化、追求群體歸屬而非自絕於世。教會群體其言其行,可會是這些問題的恰當回應?
《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對教會來說,是一種提醒,提醒教會認識自己所信的,並提醒教會的責任:上帝就是一切,沒有上帝,人類和世界就沒有未來,教會群體也沒有未來。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
鄧紹光
這本小書叫《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書名很清楚把人類和世界的未來,跟上帝扣連起來。離開了上帝,人類和世界就沒有未來,這是消極的講法。積極的講法,則是:「人類和世界的未來,全在於上帝。」
就上帝自身而言,沒有什麼未來可言,因為祂是圓滿自足的。但就人類和世界而言,上帝卻是帶來不一樣未來的那一位。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基督教的信仰來看,上帝是創造主,人類和世界都是受造物,所以人類和世界都得倚賴創造主,方才得以存活。這本小書的頭五章標題,基本上表達了這個信息。雖然...
目錄
第一章 上帝與人
第二章 上帝與權威
第三章 上帝與自由
第四章 上帝與平衡
第五章 上帝與環境
第六章 世界向教會發出的挑戰
第一章 上帝與人
第二章 上帝與權威
第三章 上帝與自由
第四章 上帝與平衡
第五章 上帝與環境
第六章 世界向教會發出的挑戰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01-01ISBN/ISSN:978986198577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其他頁數:112頁開數:32開(12.2W*18H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