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第一本由國內歷史學者執筆的以色列史專書
l從流浪到建國,細說猶太人的千年歸鄉路
l西方各國的權勢角力、以阿的零和關係,在巴勒斯坦火熱上演
★神話性質濃厚的《聖經》,有多少真實成分在其中?
《聖經》雖然是研究古代以色列歷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其內容神話性質濃厚,很難讓人盡信它的真實性。在越來越多的資料出土、越多不同角度的學術研究問世之後,學者已經對《舊約聖經》裡古代以色列的存在、發展、影響,以及《新約聖經》裡的耶穌行跡,有了不同的解讀。《聖經》看似如歷史,其本質卻不是,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與解讀。
如《舊約聖經》曾記載迦南地(即今巴勒斯坦)是耶和華賜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然而除了《聖經》之外,至今仍沒有其他文獻或考古發現,可以證明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生活。而《新約聖經》中的耶穌,具有行神蹟的能力,能以念咒、吐唾沫等方式治療疾病,但是根據學者的研究,耶穌應該是個驅魔師,而且當時具有這種能力的人,還不只耶穌一人,這也反映出西元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動盪不安,人民亟需奇蹟的安慰。
★美國、英國為何那麼好心,要幫助以色列建國?
1948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以色列不顧巴勒斯坦數百萬阿拉伯居民的感受,逕自宣布建國。以色列之所以態度如此強硬,是因為背後有英、美的支持。
早在十九世紀末,受到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影響,出現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者試圖尋求各國的協助,以達成重返巴勒斯坦的目標。英國在西亞擁有極大的利益,能夠控制巴勒斯坦,便意味著擁有牽制宿敵俄國的力量。因此猶太人說服英國,希望其在猶太人復國之路上給予幫助。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民主世界的領導者,而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猶太群體也生活在美國,他們在美國的金融、政治等領域擁有龐大勢力,因此美國的立場也支持猶太人復國。加上納粹大屠殺使國際上普遍對猶太人採取同情的態度,於是《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通過,猶太人最終得以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
★猶太人建國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眾多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甚至建國的情況之下,世居當地已千年的阿拉伯人,生存空間遭到擠壓,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也不認同以色列的存在。在以色列建國之前,雙方即已發生武力上的衝突,阿拉伯人抗拒猶太人移入,猶太人則極力擴大占領區域。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隔天阿拉伯聯軍便進攻以色列,掀起了近半世紀的連天烽火。自1948至1982年之間,共爆發五次中東戰爭,其中最為人熟悉的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對阿拉伯國家勢力造成一大打擊。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乘以色列「贖罪日」全國休假之際突襲,則是讓以色列傷亡慘重。
經過連年的戰火,以阿終於了解武力無法解決彼此的歧異,決定展開和談,然而雙方對如何處理彼此的關係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於是近半世紀以來的以阿衝突,至今仍然無解。
l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以阿關係,剖析巴勒斯坦的歷史糾葛
作者簡介: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之形塑」研究團隊成員、自由評論網「伊朗與西亞世界」專欄作者。主要研究興趣為二十世紀英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中國與西亞的外交關係。目前已有若干學術論文發表,另譯有《伊斯蘭文明(下卷)》(台灣商務)。
名人推薦:
推薦序 Ⅰ
中文世界的一般閱聽大眾,對以色列與猶太民族的片段性歷史知識,主要集中於兩個領域,上古史時期,以《聖經》所呈現的古猶太民族史為藍本,包括猶太教眾先知在西亞的曠野流浪、摩西在埃及受壓迫而率眾遷徙於上帝應許的迦南地、大衛建國於耶路撒冷,隨後猶太國遭受西亞列強侵略而亡國;近現代時期,則因大眾媒體的報導,對猶太人遭逢納粹大屠殺的浩劫、重建以色列國、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衝突,都是一般人耳孰能詳的史實。其餘便是停留在猶太人很聰明、很會做生意、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等刻板印象了!上述對以色列與猶太民族的歷史與民族特性之通俗知識,其實是被一種過度宗教化或神話化的歷史所建構,或只是基於某種特定偏見、混雜著主觀想像與客觀陳述的意識形態化史觀。陳教授的這本書,算是第一本由中文學者所撰寫、貫穿數千年的以色列通史,對突破長期以來中文讀者對以色列與猶太人民族的前述認識侷限,將有極大的助益。
自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後,科學的世界觀逐漸取代神學的世界觀,《聖經》也不再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西方學界開始嘗試將《聖經》文本所提供的歷史事實與宗教或神話的論述區隔開來,這股實證與批判的歷史研究遂開啟十九世紀的歷史批判學派。該學派透過對《聖經》細密的文本分析,並結合當時已逐漸成熟的語言學與考古學的重構,再搭配與《聖經》同時期的上古史料比對研究,掀起了人文學術的另一場哥白尼革命,使得西方世界對上古猶太民族史與基督教初期的歷史,擺脫了基督教會正統史觀,開展出對《聖經》去神話化的重新詮釋,這是西方學術思想朝向世俗化與去基督教中心主義最關鍵的一步。但歷史批判方法的應用,也開啟了二十世紀西方基督教界自由派與保守派的神學論戰,前者主張結合歷史批判方法來詮釋《聖經》,後者則反對歷史批判方法、堅持《聖經》作為天啟文本的無謬誤性。無論如何,西方學界對《舊約》所述的猶太民族之崛起、建國與亡國的歷史,對《新約》所述的耶穌生平事蹟及其與羅馬帝國猶太社群的關係,提出了諸多合理的懷疑與顛覆傳統的解釋,也揭發了傳統《聖經》詮釋所未觸及的多元歷史向度。
作者以歷史學者的立場,針對本書前半部上古猶太民族史的書寫,實際上採納了諸多運用歷史批判方法的現代學者對《聖經》歷史重構的觀點,就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摩西身世背景及出埃及史實、大衛在耶路撒冷建都的事蹟、古猶太王國的分裂與亡國、巴比倫流亡等重大歷史事件,皆有不同於傳統宗教觀點、忠於史實脈絡的精彩重述。這部分或許對長期以來習慣於傳統《舊約》神學史觀的讀者而言,相當具有挑戰性;但就西方的學界與教界而言,這類的歷史觀點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期盼不同宗教立場的讀者,能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欣賞從學術角度對宗教經典的另類詮釋。
本書後半部完整地論述了現代以色列建國始末,從十九世紀的歐洲錫安主義運動、離散猶太人回歸聖地定居、西方列強的支援、與當地阿拉伯民族的衝突,乃至二次大戰後復國迄今的當代史。作者以其擅長的中東外交史專業,持平地從國際政治的脈絡來處理以色列建國、以阿衝突與巴勒斯坦反抗等重大課題,對戰後影響中東局勢較重要的美、俄及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所採取的支持、妥協與敵對以色列的各種政策,皆能深入分析其現實利益的考量,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提供了與國人熟悉的主流媒體所再現者相當不同的論點。對當前詭譎多變的中東局勢不熟悉的讀者而言,本書後半段應是重新以全球宏觀視野來看待以阿或以巴衝突,乃至中東變局的最佳入門教材。
歷史乃是由人類主體意志及行動與外在客觀情勢所交織而成,所以看待猶太民族歷史,不應該只偏重在其宗教信仰與族群面向,或者只強調政治經濟因素。猶太民族建國的成敗,固然有本身的政經實力與國際強權的支持,但不可否認地,猶太民族對其宗教聖典與神聖律法的堅定信仰,確實是其維繫集體認同的精神支柱,若不將此主觀因素納入考量,將很難理解一個在上古時代已被亡國的弱小民族,歷經近兩千年的離散與遷徙之後,竟然能在弱肉強食的現代國際舞臺上,建立新而獨立的民族國家。當然,猶太民族以外來者入主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聖地,必然造成與在地民族基於領土主權與生存資源的利益衝突。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這是後殖民時代一場典型的外來與在地族群的對立,如何尋求兩造之間的和平共存,乃是以色列追求長治久安的當務之急。
本書為以色列史而非猶太民族史專著,故集中在上古猶太國與現代以色列國的這兩段歷史。期盼未來中文學界能有更多如作者一般的學者專家,起而發憤著書,以填補長期以來吾人對猶太民族史,乃至中東歷史一大片知識領域的空白。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蔡源林
2017年12月
推薦序 Ⅱ
綜觀國內每隔一段時日,總不時會出現穿著納粹黨衛隊制服或是佩帶第三帝國各類徽章的爭議事件,此種現象都說明了國人對於西方歷史及包括猶太人在內的二戰時期各民族受難史的本質認識不清,從而導致爭議事件的一再發生。因而有識之士也紛紛提出諸多建議,咸認為應在以色列及德國駐臺代表處的相關文件與影視題材的襄助下,在各級學校內增闢相關的課程,應能逐步建立起師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避免日後再次出現類似的爭議事件。
當然在此也就涉及到問題的核心本質,面對著歐美國家對於這一早已定論且耳熟能詳的猶太民族受難史,即令有著以色列及德國駐臺代表處各項資源的提供,然而欠缺必要背景知識的師生及普羅大眾們,對於鉅細靡遺的大量文本及影音資料,一時之間卻也未必能夠通盤瞭解,遑論全面向下宣導及教育,因而一部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去闡述、並從頭描繪猶太民族興起及發展的歷史書籍誠有必要。一件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長期以來在國內的出版業界之中,除了學術界的專業書籍及期刊之外,始終缺乏一本簡明扼要的猶太民族及以色列國家發展史。因此當本人接到三民書局即將出版陳立樵教授所執筆的《以色列史》的訊息時,甚感欣喜,衷心期待這部文辭流暢且簡明易讀的猶太民族源起始末及其國家重建的發展史,能夠有助於國內讀者釐清這項甚為複雜的歷史主題,進而強化對猶太民族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立樵教授在撰寫這部《以色列史》時,除了在書中前段部分對猶太民族過往的歷史作了一番深入淺出的剖析之外,同時亦在該書的後半段部分另闢篇幅,聚焦探討當代糾結難解的以巴問題。由於歷經了近兩千年的飄泊離散及二戰期間的橫遭大屠殺之後,使得幾遭罹族之禍的猶太民族誓言務必重返巴勒斯坦故土,並在該地重建其母國。然而大舉擁入的猶太人對於世居當地已逾兩千年、該地作為其原鄉擁有高度合法性及不容置疑性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卻是帶來了一場夢魘般的災難。自從1948年為了阻止以色列建國而導致阿以雙方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以色列獨立戰爭)以來,由於阿方屢戰屢敗,從而導致至今總數超過數百萬名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若非淪為周遭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難民,就是困處於兩片面積極小、環境惡劣且日益縮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最後殘餘領土—加薩走廊及約旦河西岸。以阿問題作為當前國際衝突的熱點之一,其最終將如何並以何種方式解決?迄今其前景恐仍是黯淡灰濛之景。
本書對於以阿問題的滯礙難解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剖析,其間對於以阿雙方的立場、和談的停滯不前,以及以阿優劣情勢的急趨加劇化歷程,皆提出了精闢且平衡的觀點,因而本書的問世,對於廣大的讀者而言,不僅能夠短時間內知悉過往猶太民族興衰的始末,尤能一窺當前複雜的以阿問題衝突形成之所由,誠為瞭解這件當前國際衝突事件的一部不可多得之佳作。
陳立樵教授專攻領域為近現代伊朗史,係屬廣泛的中東問題之一環,熟捻當前的伊斯蘭文明及阿拉伯世界的各項問題形成之所由,作為目前國內為數甚少的中東問題的研究學者,陳教授戮力於相關課題的研究,迄今已發表出版數量可觀的專著、期刊及報章評論,同時更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而在輔仁大學世界史課程中貢獻其所長,因此三民書局國別史系列的《以色列史》由其執筆,當可擺脫立基於以色列的觀點,從而以一位旁觀者的角度而提供兼顧阿以雙方的平衡觀點,據此,陳教授可謂是撰寫本書再適當不過的人選。
身為陳教授的舊識兼摯友,本人非常樂意為廣大的讀者群介紹並推薦這部《以色列史》,透過本書的出版,相信必能有助於提供國內讀者在探究猶太民族及以阿問題時的一部絕佳的入門工具書。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杜子信
2017年10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價 | 數量 |
| 6折 | 1 |
| 7折 | 1 |
| 徵求價 | 數量 |
| 2折 | 3 |
| 3折 | 1 |
| 4折 | 3 |
| 7折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立樵
2收藏
定價:NT$ 260
本商品已絕版
l第一本由國內歷史學者執筆的以色列史專書
l從流浪到建國,細說猶太人的千年歸鄉路
l西方各國的權勢角力、以阿的零和關係,在巴勒斯坦火熱上演
★神話性質濃厚的《聖經》,有多少真實成分在其中?
《聖經》雖然是研究古代以色列歷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其內容神話性質濃厚,很難讓人盡信它的真實性。在越來越多的資料出土、越多不同角度的學術研究問世之後,學者已經對《舊約聖經》裡古代以色列的存在、發展、影響,以及《新約聖經》裡的耶穌行跡,有了不同的解讀。《聖經》看似如歷史,其本質卻不是,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與解讀。
如《舊約聖經》曾記載迦南地(即今巴勒斯坦)是耶和華賜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然而除了《聖經》之外,至今仍沒有其他文獻或考古發現,可以證明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生活。而《新約聖經》中的耶穌,具有行神蹟的能力,能以念咒、吐唾沫等方式治療疾病,但是根據學者的研究,耶穌應該是個驅魔師,而且當時具有這種能力的人,還不只耶穌一人,這也反映出西元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動盪不安,人民亟需奇蹟的安慰。
★美國、英國為何那麼好心,要幫助以色列建國?
1948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以色列不顧巴勒斯坦數百萬阿拉伯居民的感受,逕自宣布建國。以色列之所以態度如此強硬,是因為背後有英、美的支持。
早在十九世紀末,受到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影響,出現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者試圖尋求各國的協助,以達成重返巴勒斯坦的目標。英國在西亞擁有極大的利益,能夠控制巴勒斯坦,便意味著擁有牽制宿敵俄國的力量。因此猶太人說服英國,希望其在猶太人復國之路上給予幫助。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民主世界的領導者,而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猶太群體也生活在美國,他們在美國的金融、政治等領域擁有龐大勢力,因此美國的立場也支持猶太人復國。加上納粹大屠殺使國際上普遍對猶太人採取同情的態度,於是《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通過,猶太人最終得以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
★猶太人建國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眾多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甚至建國的情況之下,世居當地已千年的阿拉伯人,生存空間遭到擠壓,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也不認同以色列的存在。在以色列建國之前,雙方即已發生武力上的衝突,阿拉伯人抗拒猶太人移入,猶太人則極力擴大占領區域。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隔天阿拉伯聯軍便進攻以色列,掀起了近半世紀的連天烽火。自1948至1982年之間,共爆發五次中東戰爭,其中最為人熟悉的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對阿拉伯國家勢力造成一大打擊。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乘以色列「贖罪日」全國休假之際突襲,則是讓以色列傷亡慘重。
經過連年的戰火,以阿終於了解武力無法解決彼此的歧異,決定展開和談,然而雙方對如何處理彼此的關係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於是近半世紀以來的以阿衝突,至今仍然無解。
l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以阿關係,剖析巴勒斯坦的歷史糾葛
作者簡介: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之形塑」研究團隊成員、自由評論網「伊朗與西亞世界」專欄作者。主要研究興趣為二十世紀英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中國與西亞的外交關係。目前已有若干學術論文發表,另譯有《伊斯蘭文明(下卷)》(台灣商務)。
名人推薦:
推薦序 Ⅰ
中文世界的一般閱聽大眾,對以色列與猶太民族的片段性歷史知識,主要集中於兩個領域,上古史時期,以《聖經》所呈現的古猶太民族史為藍本,包括猶太教眾先知在西亞的曠野流浪、摩西在埃及受壓迫而率眾遷徙於上帝應許的迦南地、大衛建國於耶路撒冷,隨後猶太國遭受西亞列強侵略而亡國;近現代時期,則因大眾媒體的報導,對猶太人遭逢納粹大屠殺的浩劫、重建以色列國、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衝突,都是一般人耳孰能詳的史實。其餘便是停留在猶太人很聰明、很會做生意、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等刻板印象了!上述對以色列與猶太民族的歷史與民族特性之通俗知識,其實是被一種過度宗教化或神話化的歷史所建構,或只是基於某種特定偏見、混雜著主觀想像與客觀陳述的意識形態化史觀。陳教授的這本書,算是第一本由中文學者所撰寫、貫穿數千年的以色列通史,對突破長期以來中文讀者對以色列與猶太人民族的前述認識侷限,將有極大的助益。
自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後,科學的世界觀逐漸取代神學的世界觀,《聖經》也不再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西方學界開始嘗試將《聖經》文本所提供的歷史事實與宗教或神話的論述區隔開來,這股實證與批判的歷史研究遂開啟十九世紀的歷史批判學派。該學派透過對《聖經》細密的文本分析,並結合當時已逐漸成熟的語言學與考古學的重構,再搭配與《聖經》同時期的上古史料比對研究,掀起了人文學術的另一場哥白尼革命,使得西方世界對上古猶太民族史與基督教初期的歷史,擺脫了基督教會正統史觀,開展出對《聖經》去神話化的重新詮釋,這是西方學術思想朝向世俗化與去基督教中心主義最關鍵的一步。但歷史批判方法的應用,也開啟了二十世紀西方基督教界自由派與保守派的神學論戰,前者主張結合歷史批判方法來詮釋《聖經》,後者則反對歷史批判方法、堅持《聖經》作為天啟文本的無謬誤性。無論如何,西方學界對《舊約》所述的猶太民族之崛起、建國與亡國的歷史,對《新約》所述的耶穌生平事蹟及其與羅馬帝國猶太社群的關係,提出了諸多合理的懷疑與顛覆傳統的解釋,也揭發了傳統《聖經》詮釋所未觸及的多元歷史向度。
作者以歷史學者的立場,針對本書前半部上古猶太民族史的書寫,實際上採納了諸多運用歷史批判方法的現代學者對《聖經》歷史重構的觀點,就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摩西身世背景及出埃及史實、大衛在耶路撒冷建都的事蹟、古猶太王國的分裂與亡國、巴比倫流亡等重大歷史事件,皆有不同於傳統宗教觀點、忠於史實脈絡的精彩重述。這部分或許對長期以來習慣於傳統《舊約》神學史觀的讀者而言,相當具有挑戰性;但就西方的學界與教界而言,這類的歷史觀點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期盼不同宗教立場的讀者,能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欣賞從學術角度對宗教經典的另類詮釋。
本書後半部完整地論述了現代以色列建國始末,從十九世紀的歐洲錫安主義運動、離散猶太人回歸聖地定居、西方列強的支援、與當地阿拉伯民族的衝突,乃至二次大戰後復國迄今的當代史。作者以其擅長的中東外交史專業,持平地從國際政治的脈絡來處理以色列建國、以阿衝突與巴勒斯坦反抗等重大課題,對戰後影響中東局勢較重要的美、俄及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所採取的支持、妥協與敵對以色列的各種政策,皆能深入分析其現實利益的考量,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提供了與國人熟悉的主流媒體所再現者相當不同的論點。對當前詭譎多變的中東局勢不熟悉的讀者而言,本書後半段應是重新以全球宏觀視野來看待以阿或以巴衝突,乃至中東變局的最佳入門教材。
歷史乃是由人類主體意志及行動與外在客觀情勢所交織而成,所以看待猶太民族歷史,不應該只偏重在其宗教信仰與族群面向,或者只強調政治經濟因素。猶太民族建國的成敗,固然有本身的政經實力與國際強權的支持,但不可否認地,猶太民族對其宗教聖典與神聖律法的堅定信仰,確實是其維繫集體認同的精神支柱,若不將此主觀因素納入考量,將很難理解一個在上古時代已被亡國的弱小民族,歷經近兩千年的離散與遷徙之後,竟然能在弱肉強食的現代國際舞臺上,建立新而獨立的民族國家。當然,猶太民族以外來者入主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聖地,必然造成與在地民族基於領土主權與生存資源的利益衝突。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這是後殖民時代一場典型的外來與在地族群的對立,如何尋求兩造之間的和平共存,乃是以色列追求長治久安的當務之急。
本書為以色列史而非猶太民族史專著,故集中在上古猶太國與現代以色列國的這兩段歷史。期盼未來中文學界能有更多如作者一般的學者專家,起而發憤著書,以填補長期以來吾人對猶太民族史,乃至中東歷史一大片知識領域的空白。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蔡源林
2017年12月
推薦序 Ⅱ
綜觀國內每隔一段時日,總不時會出現穿著納粹黨衛隊制服或是佩帶第三帝國各類徽章的爭議事件,此種現象都說明了國人對於西方歷史及包括猶太人在內的二戰時期各民族受難史的本質認識不清,從而導致爭議事件的一再發生。因而有識之士也紛紛提出諸多建議,咸認為應在以色列及德國駐臺代表處的相關文件與影視題材的襄助下,在各級學校內增闢相關的課程,應能逐步建立起師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避免日後再次出現類似的爭議事件。
當然在此也就涉及到問題的核心本質,面對著歐美國家對於這一早已定論且耳熟能詳的猶太民族受難史,即令有著以色列及德國駐臺代表處各項資源的提供,然而欠缺必要背景知識的師生及普羅大眾們,對於鉅細靡遺的大量文本及影音資料,一時之間卻也未必能夠通盤瞭解,遑論全面向下宣導及教育,因而一部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去闡述、並從頭描繪猶太民族興起及發展的歷史書籍誠有必要。一件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長期以來在國內的出版業界之中,除了學術界的專業書籍及期刊之外,始終缺乏一本簡明扼要的猶太民族及以色列國家發展史。因此當本人接到三民書局即將出版陳立樵教授所執筆的《以色列史》的訊息時,甚感欣喜,衷心期待這部文辭流暢且簡明易讀的猶太民族源起始末及其國家重建的發展史,能夠有助於國內讀者釐清這項甚為複雜的歷史主題,進而強化對猶太民族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立樵教授在撰寫這部《以色列史》時,除了在書中前段部分對猶太民族過往的歷史作了一番深入淺出的剖析之外,同時亦在該書的後半段部分另闢篇幅,聚焦探討當代糾結難解的以巴問題。由於歷經了近兩千年的飄泊離散及二戰期間的橫遭大屠殺之後,使得幾遭罹族之禍的猶太民族誓言務必重返巴勒斯坦故土,並在該地重建其母國。然而大舉擁入的猶太人對於世居當地已逾兩千年、該地作為其原鄉擁有高度合法性及不容置疑性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卻是帶來了一場夢魘般的災難。自從1948年為了阻止以色列建國而導致阿以雙方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以色列獨立戰爭)以來,由於阿方屢戰屢敗,從而導致至今總數超過數百萬名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若非淪為周遭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難民,就是困處於兩片面積極小、環境惡劣且日益縮小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最後殘餘領土—加薩走廊及約旦河西岸。以阿問題作為當前國際衝突的熱點之一,其最終將如何並以何種方式解決?迄今其前景恐仍是黯淡灰濛之景。
本書對於以阿問題的滯礙難解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剖析,其間對於以阿雙方的立場、和談的停滯不前,以及以阿優劣情勢的急趨加劇化歷程,皆提出了精闢且平衡的觀點,因而本書的問世,對於廣大的讀者而言,不僅能夠短時間內知悉過往猶太民族興衰的始末,尤能一窺當前複雜的以阿問題衝突形成之所由,誠為瞭解這件當前國際衝突事件的一部不可多得之佳作。
陳立樵教授專攻領域為近現代伊朗史,係屬廣泛的中東問題之一環,熟捻當前的伊斯蘭文明及阿拉伯世界的各項問題形成之所由,作為目前國內為數甚少的中東問題的研究學者,陳教授戮力於相關課題的研究,迄今已發表出版數量可觀的專著、期刊及報章評論,同時更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而在輔仁大學世界史課程中貢獻其所長,因此三民書局國別史系列的《以色列史》由其執筆,當可擺脫立基於以色列的觀點,從而以一位旁觀者的角度而提供兼顧阿以雙方的平衡觀點,據此,陳教授可謂是撰寫本書再適當不過的人選。
身為陳教授的舊識兼摯友,本人非常樂意為廣大的讀者群介紹並推薦這部《以色列史》,透過本書的出版,相信必能有助於提供國內讀者在探究猶太民族及以阿問題時的一部絕佳的入門工具書。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杜子信
2017年10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價 | 數量 |
| 6折 | 1 |
| 7折 | 1 |
| 徵求價 | 數量 |
| 2折 | 3 |
| 3折 | 1 |
| 4折 | 3 |
| 7折 | 3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