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派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等諸方面的重大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作為中國人的處世修身之學,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而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內核,它產生了老子、莊子兩位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豐富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
本書在編選原文的基礎上,主要選用了道家的一些經典名著中的“ 妙語”,例如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華南經》、《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興盛時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經典“妙語”,在正文中,對“妙語”進行了闡釋,用淺顯的語言鋪陳“妙語”的精髓,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語”的真正含義。
作者簡介:
■靜 宜
本名王麗紅,女,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品有《心理與生活》、《心理雋語》等。多研究與青少年社交心理有關的內容,筆觸細膩。讀者、網友們喜歡跟她傾訴心事,並從她的文字裡獲得正能量。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推薦】
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明辨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機,解讀道家的生存智慧
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
提出為人處世的進退方略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推薦】
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明辨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機,解讀道家的生存智慧
崇尚自然無為的天道,秉承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
提出為人處世的進退方略
章節試閱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社會中,是因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離不開遵循處理好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身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社會風尚。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捨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淮南子.繆稱》
【釋義】君子不認為小善不值得做而捨棄它,積累小善才能成為大善;不認為小不善無傷大雅就去做,因為小不善積累起來就是大不善。所以君子常常反省自己,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三國時期蜀國國君劉備的臨終囑託,意在教育兒子劉禪不可輕視小事情,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這句話雖是古人的訓誡,但今天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勿以善小而不為。”凡事應從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也許對你而言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一句善意的鼓勵,將使一個對學業失去勇氣的孩子成為發奮圖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也許一個溫暖的微笑,會使一個準備輕生之人,停下了走向死亡的步伐,體會到人世間的溫情;也許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比如撿起地上的一張紙屑,會讓我們的外國朋友瞭解到我國人民的好習慣,從而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也許是一個友善的舉動,會使路人避免受傷的危險……
“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犯錯誤,也往往是從並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靈魂,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致質變,最後就會陷入犯罪的泥坑,成為可恥的罪人。所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防微杜漸加以改正,而依然我行我素的話,就會發展到惡習成性,最終走上違法道路。
很多的“小善” 能使他人受益匪淺,相反,許多的“小惡”卻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最後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只是因為兒時的一絲貪念,小偷小摸圖的是那一時的快感。而正是這樣的“小惡”的累積,導致了一個個悲劇的發生。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
【感悟】
“小善”、“小惡”其實往往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小和大是相對的,但善與惡卻是絕對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惡也是惡。善是一種循環,惡也是一種循環。美好的生活在我們的點點滴滴中創造,在持之以恆中延伸。我們要從小善做起,開啟一扇善門,並將小惡擋在門外。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黃帝
黃帝,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黃”即指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他曾居姬水,姬姓(一說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亦稱有熊氏,係有熊國(或族)國君少典氏之子,十五歲繼承王位。阪泉(河南涿鹿縣東)一戰,擊敗炎帝神農氏八世,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涿鹿(今河南涿鹿縣)再戰,擒殺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鑑》說,黃帝的母親附寶曾夢見一道電光環繞北斗星,又某日,附寶往郊外,一道巨大的閃電在北斗星周圍耀眼地閃爍,附寶得到感應,於是懷孕二十四個月,才生了軒轅。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以德修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醜。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
——嵇康
【釋義】再多的金銀財寶,古人也會安居於陋室不為之心動。如果以道德來作為自己的朋友,就能夠使自己的精神永遠不朽。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我們的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忠告。它告誡後人取財必須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用現在比較正式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要遵紀守法、符合道德倫理綱常。
追求錢財是無可厚非的。財是養命之源,生活中我們誰也離不開它。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該是每個求財人的正確理念。然而有些“非君子”,只一味的關心自己的荷包是不是“日進斗金”,卻不管不問那些得來的錢財是不是“黑心錢”。前些日子有媒體曝光了一則由明星代言的某減肥產品的虛假廣告,其廣告代言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觀眾的鄙視和譴責。非常遺憾的是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事屢見不鮮。甚至有些明星直接坦言:“我只講廣告報酬,不論廣告真偽。”由此引發的金錢與道德的話題,又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金錢,享受生活,這本沒有錯,但要用正當的手段,要符合道德底線。一些人本著“人為財死”的生存哲學,帶著“金錢萬能論”的生活經驗,一心往“錢”看,他們為了牟取金錢,公然違背良知,踐踏道德。有些人為了金錢,挖空心思,坑蒙拐騙;有些官員為了金錢,出賣國家和人民賦予他們的神聖權力,出賣人格,權錢交易;有些老闆工頭為了金錢,不惜加班加點,拼命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有些影視明星為了金錢,昧心欺騙追捧他們的觀眾……這些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成為了金錢的奴隸。然而他們最終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沒有錢財是很難生存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一定要按正當的途徑來獲取。這樣我們才能走得光明磊落,活得頂天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中曾指出:“首先是崇高的道德,其次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道德的社會是會崩潰的。”所以在獲取金錢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深刻清晰地堅守道德高於金錢的準則,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底線。只有這樣,才不會為金錢鋌而走險,才不會見利忘義,我們的社會也才不會“崩潰”。
【感 悟】
追求金錢,應該在道德的前提下,在道德的天地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理直氣壯。即使我們追不到金錢,也能“君子固窮”,把我們良好的道德修養流傳下去。
給予才能有收穫,有捨才能有得到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道德經》
【釋義】盡力照顧別人,自己也更為充足;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不要把它們都吃掉,這樣一來你只是吃到了六個蘋果,一種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送給別人吃,雖然你失去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五份友情,五份好感,以後你還會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橘子,從那個人手裡得到一個梨。你就可能吃到五種不同的水果,嘗到五種不同的味道,看到五種不同的顏色,感受到五個人的友誼。
人一定要學會,用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做人最大的樂趣,就在於通過奮鬥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缺點意味著可以進一步完美,有匱乏之處意味著可以進一步努力。所以說,給予和放棄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有句歇後語是這樣說的:“瞎子打燈籠——白費蠟。”意思是說做毫無益處的事情,白忙活而近乎愚蠢。但當我們換個角度去看的時候卻寓意深刻,別有一番意味。黑夜裡,滿世界的人都看不見,瞎子打盞燈籠,一方面當然是照亮了別人的路,可同時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不至於讓自己被別人碰倒。其實瞎子的做法實在是非常高明,是深諳“給予”之道的表現。
“給予”難道不是這樣的嗎?給予了別人,自己也有所收穫。如果我們需要快樂,我們就給予他人快樂;如果我們需要幸福,我們就給予他人幸福;如果我們需要愛,我們就給予他人愛;如果我們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欣賞,我們就學會欣賞和關注別人;如果我們想精神上富有,我們就讓別人精神上富有起來;如果我們想物質上富有,我們就幫助別人先富裕起來。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得到與失去。成功與失敗總是交錯地出現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要做到:“得到的時候,不矯飾;失去的時候,不言敗。”我們不僅要經得起成功的洗禮,更要受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得失成敗之間,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扎。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我們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感 悟】
捨得,捨得,有捨去,才能有得到。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常常面臨著捨與得的嚴峻考驗。在捨與得、給予和接受的關係中,給予產生接受,接受又產生給予。這如同有“上”必有“下”、有“左”就有“右”一樣。輸出的必定有回歸,給予一定有回報。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約西元前600—西元前500年),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在東周帝國的首都洛陽擔任“守藏室之史”(等同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首先,“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次,“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再次,“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覽”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慾”。
守住心靈的綠茵,讓奉獻之樹常青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
——呂不韋《呂氏春秋》
【釋義】天沒有出於私心要覆蓋的,地沒有出於私心要承載的。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往往著重於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事實上,這兩種文明的發展都源於無私的奉獻,因此,奉獻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同時,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我們常把老師的奉獻比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教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生,使一批批學生成為國家棟樑而奔赴社會建設的洪流。當他們放下手中的粉筆,滿頭銀絲感歎桃李滿天下的時候,才真正感觸到奉獻之後的欣慰。
生活中的許多人也向我們展現了生命中博愛的一面。那穿梭於崎嶇山路的“鄉村醫生”,他們不是不明白為自己謀福利,只是在他們的心裡,早已將別人放在了第一位,而無暇顧及自身的功名利祿。
一枚貝殼之所以能將無數的沙粒轉化成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那是長期用心哺育,經過了無數個黑夜的承受,用心堅守的結果,並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們不僅要看到那顆光彩奪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個經歷了無數個日夜,只為別人獲得一顆明珠的勞作。
泰戈爾曾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正是這些無聲、無痕的一切,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世界的美麗。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無私奉獻的燦爛光輝,最偉大的是無私奉獻的傑出人物。他們之所以耀眼、偉大,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業績,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國家和人民。
【感 悟】
有些人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為世人稱頌。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正是這千千萬萬人的無私奉獻,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觀
君子反道以修德。
——呂不韋《呂氏春秋》
【釋義】“反”者,返也。“反道”,就是返回道的本源,隨時修正自己道德修養的意思。
“道”在老、莊道家學說中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老子認為“道”無名無形而成濟萬物。莊子更進一步認為“道”無有無名而物得以生。照他們看,“道”不是什麼具體的事物,而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是超越天地萬物的本體,因此人應該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而“道”以“自然無為”為法則,故人應崇尚“自然”,行“無為之事”。老、莊“順應自然”的學說,實是建立在以超越性的“道”為基礎的哲學本體論之上的。 “道”越來越遠,因此人應該“反本”、“歸根”,返回到“道”。
照老子看,宇宙的原始狀態是和諧的統一體,正是由於分化才使之越來越複雜,從而離“道”也越來越遠,因此人應該“反本”、“歸根”,返回到“道”的原始狀態,這樣才可以清除“人為”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弊病。
《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還能始終不渝,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這與道家的“獨處起來,修身養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良的習慣會改變一個人的好品質,最終形成君子和小人對立的局面。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本心的。內心不誠不信,是偽君子。
屈原以香草自喻,以美人自比,不正是因為他以君子為傲,發自內心的要做一個優秀的人嗎?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讓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是個真君子嗎?
【感 悟】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似乎每個人的私慾都在膨脹著。這樣快節奏的生活,彷彿根本沒有等一等的意思。於是在這樣浮躁的年代,我們似乎都已麻木。鋼筋水泥罩住的不僅僅是那澄澈的天空,更是人們追求“慎獨”的心!慎獨的智者總能夠安撫自己的一顆浮躁的心,與寂寞為伴,讓自己的心在紙醉金迷的繁市中脫身,從而更加謹慎、更加投入、更加執著地朝著目標前進。
安貧樂道,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品德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
——王充《論衡.自紀》
【釋義】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居於貧苦的生活中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志向。
大凡胸懷大志,為實現某種理想者,都要經過苦讀苦學的漫長階段。他若不是恰巧生於富貴之家,就要忍受很長時間的貧窮。而古人著書撰文或進行學術研究,既無稿酬,也無科研經費,並且若不為官,便無俸祿,即使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未必就能靠此致富。李白、曹雪芹、吳敬梓等人,一生窮困,可以為證。故“安貧”,是他們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實現理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樂道”,則是他們的志向所在,是堅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斷努力的基石。若擋不住發財的誘惑,談何“安貧”?若所做之事非自己所願所好,又談何“樂道”?對於那些出身於貧苦之家或遭遇坎坷的人,若無人捐資,不安貧樂道,又怎能成其大業?
淵博的知識,可以培養出美好的情操。漢朝的王充,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從不賣弄聰明去追求俸祿,也不為個人利害去拜見長官;他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卻從不炫耀自己;結交朋友著重品德和才能,非志同道合的,則終日不言。由於不肯同流合污,他曾遭誣陷受貶黜。因經常與長官意見不合,他自動辭去了官職。面對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和偽書俗文的虛妄,他居貧苦而志不倦,幽居獨處,閉門潛思,斷絕一切禮節性的往來,專心致志地從事著述,分別寫了《譏俗》、《政務》和《論衡》之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想以此求得辯明是非真偽,拯救被迷惑者的心靈。
人們厭棄“安貧樂道”這個詞,是因為只看到前面的“安貧”,而忽視了後面的“樂道”。貧窮的滋味,嘗過者皆知其苦,人豈有安於貧窮,甘受困苦之理?其實“安貧樂道”的宣導者孔子也不反對發家致富。他曾言:“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也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其意是說,富如可求,雖然為人家趕馬車,我也願意做呀。要是不可求,我還是做我愛好的事吧。這“從吾所好”,即是“樂道”。孔子對自己如何“樂道”,也有表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樂於道,則“學猶不及,猶恐失之”,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正因為能安貧樂道,故能學問日進,終成儒學宗師。
【感 悟】
歷史上的許多科學文化瑰寶,都是甘於為理想獻身的安貧樂道者創造的。安貧樂道,其實是一種有志者的選擇,是一種心無旁騖、積極進取的姿態,而不是消極處世、自暴自棄的代名詞。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社會中,是因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離不開遵循處理好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身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社會風尚。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捨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
作者序
【前言】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私學興起,從而形成了諸子百家,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即是其中之一。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面的意義:(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無為;(三)道無形而實存;(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著很大的思想差異的。
崇尚自然,宣導無為,這是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無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認為做學問要天天增加知識,而為道則要天天削減私慾,損之又損,就能達到無為。無為便可以無不為。如果不妄為,那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老子和莊子是先秦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哲學思想對中醫養生也產生過重要影響。道家的養生理念是“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以柔為貴、弱者變強,重人貴生”。道家學說的內容,以自然天道觀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於人的本身,對自我的生命活動具有豐富的體驗。他們追求的是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與人格的獨立,渴望人生的自由。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的影響和促進。
“妙語”者,貴在一個“妙”字。它不必是一本正經的系統理論,也不必是循規蹈矩的訓誡教誨,但卻必須獨具真知灼見的慧眼,閃耀心靈智慧的火花,或啟人思路,或發人深省,足以供人流連品味。本書在編選原文上,主要選用了道家的一些經典名著中的“妙語”。例如《道德經》(老子)、《華南經》(莊子)、《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興盛時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經典“妙語”。本書在正文中,對“妙語”進行了闡釋,用淺顯的語言鋪陳了“妙語”的精髓,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語”的真正含義。
道家學派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重大影響是不可抹殺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作為中國人的處世修身之學,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而又相互補充,二者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內核。它的思想豐富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道家思想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卓越貢獻。它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認真瞭解、借鑑與繼承。
【前言】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
目錄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社會中,是因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離不開遵循處理好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身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社會風尚。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以德修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給予才能有收穫,有捨才能有得到
守住心靈的綠茵,讓奉獻之樹常青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觀
安貧樂道,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品德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會為外物所惑
用道德修身,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做厚道之人,厚德能載物
謙虛謹慎,便會富有人緣,獲人擁戴
善待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不善良的人
修 身 篇 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
所謂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的境界。修身作為目標,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體現;作為手段,是實現最高人生價值的道路和方法,是獲得幸福和成功的基礎。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更廣闊的空間
謙卑處下,寬容包納,利萬物而不爭
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是聖明
你會因自己的無私,而得到別人的敬仰
認清楚自己,才不會給自己招來禍端
只有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常樂者,才能欣賞人生的美麗
樸素是一種自然本真的美
不向生活示弱,這才是聖人的做法
人貴有自知之明,察人應當先察己
高貴是一種品行,並不表現在地位和財富上
謙虛是藏於土中的根,所有的美德都由此發生
哲 理 篇 旅途處處有美景,生活處處有智慧
在人生的旅途上,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處處都有美景;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體味,處處都有智慧。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一句很簡單的話,一個很小巧的故事,就能夠揭示很深的人生哲理。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福禍相依,物極必反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逃不過固有的規律
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無,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有,是萬物產生之本源
世上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
學會示弱,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生命如朝露般易逝,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道的真正意義,需要親自去體驗
學 習 篇 知識就是財富,天才在於積累
對於知識的作用和價值,古人已有認識。“人有知學,則有力矣。”這是漢朝哲人王充的論斷。近代英國學者培根也強調了同樣的觀點:“知識就是力量”。中國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古人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知識的重要性,並指出了學習的途徑。
知識是人生當中最寶貴的財富
只要想學習,總是能擠出時間的
足不出戶也可知天下
尊重有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
有智吃智,無智吃力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讀史使人明智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讀書可以養性,可以陶冶情操
方 法 謀 略 篇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謀略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謀略,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做人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學會運用方法。立身處世,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圓融之中顯厚道,糊塗之中藏精明,把一切掌控於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那我們就一定能在人生旅途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否則只會到處碰壁。
因其無爭於萬物,故萬物莫能與之爭
聰明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
過分貪婪,反而會丟失更多
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
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
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莫論他人是非
有堅定的信念方能成為強者
擁有高尚品格才是最優秀的人
不要嫉妒他人的賢能
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應注重實踐,少說話多做事
規 矩 方 圓 篇 做人要有規矩,辦事要有方圓
一位成功學家曾說:世上的好事並非都是留給幸運兒,而是留給那懂規矩、懂得方圓之道、精於辦事技巧的智者。確實,辦成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總能把各種各樣的事辦好。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
慎始而敬終,才能夠有所成就
事情分大小輕重,先做重要的事
善用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
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才能輕易地解決問題
要弄清事物的根本,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機會天天來敲門,就怕自己無準備
做事要努力追求,不能總是停留在口頭上
利益不可能兼得,個人應當服從集體
要懂得入鄉隨俗,順應環境的變化
人之巧拙不可顯露,聰在外現必招其禍
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事 業 篇 事業是生活的基礎,是存在價值的證明
物質是事業的衍生物,物質可以點綴生活,是事業成功的量化尺規。事業才是生活的基礎,是生活的保障。事業能證明一個人存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事業能轉化為財富,有了事業就等同於擁有了財富,此中道理簡單明瞭,人人明白。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
保持良好的心態是獲勝的關鍵
謹小慎微,嚴於律己才能成就大事業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臨渴掘井,於事無補
細節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甚至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智者善聽,愚者善說
急流勇退,才是真正聰明的選擇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盲從所謂的真理,反而會弄巧成拙
無誠則無友,無信則無以立業
有些事情不必親自去做
勵 志 篇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中
人生之路漫漫兮,走在夢想之前,用行動去呼喚美好,用實踐去證實希望。在希冀和憧憬中,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邁開步伐,讓我們動起來;堅定信念,讓我們幹下去。我們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信條:腳踏實地,走在夢想之前。
只要你邁出腳步,路就會在腳下延伸
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另一階梯
伯樂也有失誤的時候,所以要相信自己
人生若白駒過隙,應當抓緊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擁有遠大的志向,才能擁有前行的動力
小心駛得萬年船,慎終如始才能成功
善學者善假他物,則可以事半功倍
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
交 友 篇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朋友是首歌,在你最絕望的時候,為你奏響新的希望;朋友是太陽,在你最貧寒的時候,為你送上愛的陽光;朋友是影子,在你最迷茫的時候,為你附上真的自我。或許生命裡可以沒有感動,沒有勝利。但絕對不能沒有朋友。
放低自己,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與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朋友不用太多,兩三個知己足已
朋友相交,貴在以誠相待
相互有默契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夠成為朋友
朋友不必過分依賴,而是可以獨立開來各自精彩
擁有朋友是一種福氣,擁有相知的朋友更是一種福氣
與朋友交往也應注意火候,保持適當的距離
真正的好朋友是心靈相通的,不是靠酒肉利益來維繫的
能夠同甘苦共患難的朋友,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朋友
只要同心協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遠水解不了近渴,朋友多了路好走
生 活 篇 微笑著面對生活,生活才會鮮活
面對成功或失敗、順利或失意,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給自己重新定位。生活需要思索,不被勝利沖昏頭腦,不因失敗喪失鬥志,時時刻刻在生活中不斷調整心態,微笑著迎接生活的挑戰,生活才會鮮活。
生活需要一種水滴石穿的毅力
團隊精神能夠創造出集體的輝煌
防患於未然,是避免災禍的良方
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些理解與信任
天道之網寬廣,作惡就要受到懲罰
由無為才能達到有為
不能只關心表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止,就不會遇見危險
懂得適可而止,就可以免遭兇險
不為貧賤而憂,不為富貴而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應自然樂無憂
不要刻意追求,隨緣即是福
靜 心 篇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為何需要靜心?目的在於抵擋浮躁。靜心可以讓人呼吸勻稱,靜心能夠叫人心明眼亮,靜心幫助人計畫分明、胸有成竹,靜心還能使人處事坦然。怎樣才能靜心?不為外物所動,保持平常心、感恩心、寬容心,方能靜心。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保持平常心,清靜無為,才是人間大道。
淡泊名利,可以明哲保身
忘記自身形體的存在,才能與自然相互融合
無事以當貴,不要讓過分的榮辱感束縛住你的手腳
不爭而勝,不辯而明
逝水不會有重歸,時間不會有重返
不過喜也不過悲,用恬淡的心態來養生
過分貪於收斂財富,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忍讓是一種智慧
時光如流水,歲月一去不再回
心意專一,就可以獨立於萬物之上
養 生 篇 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才能超然處世
生命如四事,春華秋實,應有不同的景致;生命如潮汐,潮漲潮落,應有漲退的經歷;生命如月亮,盈虧從容。應有圓缺的變化。生命不僅要完成事業、體現價值。生命還應以自我圓滿的方式,享受自己存在的整個過程。
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才能超然處世
人之有所不得,皆是自然的狀態
生命在於運動,沒有運動也就沒有了生命
做人低調,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少一些是非之心,多一分清靜安然
根據四季的不同來調養自己的身體
防病勝於治病,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預防
動靜結合,養形調神
飲食要有節制,不宜貪饞偏食
和 諧 篇 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
自然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只有將人類和自然界的天地萬物都置於自然和諧統一之中,才是人和天地萬物的生命與價值所在,才能真正體現出自然生態美。既然人是從天地自然萬物中產生的,那麼人就應該順從天地自然萬物。“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才是一種和諧之美,人生也會因此而圓滿。
順應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不與人爭,全天下無人能與之爭
善人有善人的用處,不善之人有不善之人的用處
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求得發展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因為眾生都是平等的
只有順應自然,才能保存身形
輕舉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天然生殺,是自然的規律,我們應尊重大自然
道 德 篇 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
老子曾教誨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你我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社會中,是因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離不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離不開遵循處理好相互關係的種種道德規範。如果不講道德,不但自己難以立身社會,也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社會風尚。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
以德修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給予才能有收穫,有捨才能有得到
守住心靈的綠茵,讓奉獻之樹常青
返回道的本源,修正自己的道德觀
安貧樂道,...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菁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11-08ISBN/ISSN:978986947358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