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遠祖‧追憶先輩‧策勵人生:踏上一場尋根溯源的旅程
林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根據夏商周斷代史的研究,其應始於公元前一○四五年。在著名的牧野一戰,周武王擊敗暴君商紂王滅殷商,救出長林中商朝忠臣比干之子,並賜姓名為林堅,林堅因而成了林姓受姓的第一人。三千多年來,林姓已繁衍超過千萬之眾,分佈國內外,成為中國數一數二大的姓氏。
本書憶述一個歷經幾千年移徙、最終落腳於中國廣東平遠一個偏僻山村的林氏家族,在近現代歷史變革中奮鬥生存的故事。從晚清道光年間至今,這群人身份各異、面對著不同的時代困局與挑戰,包括了倡辦團練保鄉衛土的鄉紳、投身辛亥革命的教育家、村中第一位留日的女學生、被孫中山譽為「開國勳良」的將軍、備受鄉親推崇的縣長……他們唯一的共通點是傳承著東石林氏血脈,並在各自的時代與人生中各司其職、發光發熱。
本書細細爬梳林氏諸先人光宗耀祖的史蹟,記述著作者這一代人如何受此策勵、持續在今日奮發向上、延續祖先傳統的心路歷程。
本書特色:
☆追溯平遠東石一家林氏的源流,見證一個客家家族傳承延續的故事
☆發跡於廣東平遠尖山腳下的東石林氏,挺過了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與清末民初以來的戰亂紛擾,在動盪的時代下開枝散葉,在人生的崗位上各司其職,發光發熱。林家數代人奮鬥不懈的生命故事,構成了一幅幅中國近現代史中平民百姓的縮影。
作者簡介:
林慧曾,常用筆名宋林玫。廣東省平遠籍,自小生活成長於羊城,上世紀六○年代末畢業於廣州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八○年移居香港,此後從商,現居紐西蘭。曾為港臺、澳紐、北美各地的華文報章雜誌撰寫與時政、文化、社會有關的評論文章。曾出版《重歸中華》(明鏡出版社)與《還是重歸中華》(世界華文作家出版社)兩部著作。現任「紐華作協」副會長、「新西蘭文化學會」理事。
章節試閱
【二 敢於堅持氣節的祖父林商翼】(節錄)
(一)祖父的概況
祖父是一位不尋常的讀書人,根據族譜、地方誌以及一些書籍的記載祖父「林商翼(一八七七―一九二四)字焯基號魯傳,奏臚公長子」,「幼承家學,穎悟絕倫,讀書數行齊下,然樶大要,不屑為章句之學,能文而不多作,蓋志不在此也。」所以祖父是個善於讀書的人,少年時讀書可以一目數行而概括出書中主題意思,夠聰敏的了。祖父參加過科舉考試,被取為附學生員也叫「拔貢生」即秀才。
然而祖父不是一個唸死書的書呆子,他不喜歡那些專為考取功名而設的「章句之學」,認為八股文「錮智慧,懷心術」。雖然能寫文章但不多寫,因為他的志向不在於此,不在於僅僅為仕途,而在於追求實用、做個好人。
祖父個子高挑、五官端莊、面貌清秀、皮膚白哲,身體比較羸弱,對儀容外表不太在意。祖父性情淡定恬靜、雙目炯炯有神「遇事機警果斷,思慮周密」談論分析事情「滔滔汩汩終日不倦,而透闢精詳,人皆為之心折」。祖父主要精力放於博覽群書,不直接從事農作,他常以私蓄幫助要求上進而貧窮的青年。
(六)祖父和丘逢甲的密切關係
丘逢甲(一八六四年―一九一二年),人稱滄海先生,生於臺灣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灣竹森村)。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失敗逃回原籍廣東蕉嶺,力倡教育救國圖存,後來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等重大歷史事件中都做過貢獻,是現代史具有相當地位的先賢,丘逢甲還是出色的詩人。
上面敘述祖父與舅舅陳庭鳳時知道,曾祖父與丘逢甲四弟是連襟。而丘逢甲又許配自己大女兒丘淡給祖父三弟林震,可見林家、陳家、丘家有包括姻親在內的密切關係。
這三家不但有姻親關係,而且從陳庭鳳因「鎮平教案」面臨困境時,得丘逢甲指點去祖父家暫避,說明陳、丘、林之間友誼非同一般,他們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丘逢甲是祖父的師長、摯友,備受祖父尊崇。丘也十分欣賞祖父的才幹及為人,丘逢甲曾為祖父贈詩:「平陽石窟兩盧連,屈指聞名十載前。逆旅相逢如就好,高風不愧繼莆仙。」讚揚祖父(注:莆仙是傳說中與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和靖)。
陳庭鳳比丘逢甲大九歲,丘逢甲比祖父大十八歲,陳、丘屬於我曾祖父一輩,祖父及他周圍有革命意志如祖父三弟林震,同縣的姚雨平、大浦的鄒魯等嶺東同文學校的許多年輕人屬於晚輩。但他們的為人及思想理念都比較相似,都有反對滿清恢復中華、追求社會改革的強烈訴求。祖父與他的同輩好友當然崇敬進士出身、有豐富閱歷的丘逢甲,反過來丘逢甲對祖父等周圍的這些青年也喜愛有加、悉心指點教導、傳授經驗同時多方幫助、提攜。
林家在平遠東石,舅太公陳家在蕉嶺新鋪圩福嶺村,丘逢甲家則在蕉嶺文福鎮淡定村。在地圖上看,這橫跨平遠與蕉嶺兩縣的三個點,幾乎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邊長大概在四十華裡左右。這種距離即使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也不會阻礙志同道合又有親戚關係的三個人之間的頻繁來往與交流。
丘逢甲對祖父的信任和提攜,首先見於宣統元年,丘逢甲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兼任兩廣方言學校和廣府中學(即現在的廣雅中學)監督(校長),丘逢甲特別邀請他認為學識為人品道德教養俱佳,被譽為平遠教育先賢四傑之一的祖父,出任兩廣方言學校及廣府中學校學監(即教導主任)。後來祖父因回平遠開拓新式教育、籌辦學堂而辭去該職。
民國初立,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成功,革命形勢發展迅速,逼切需要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十一月下旬獨立各省推派代表前往南京,商討成立中央政府以及選舉大總統事宜。丘逢甲作為全粵三個代表之一北上與會,丘逢甲「唸知先生(指祖父)奇才」,特聘祖父為他前往南京團隊的參贊。而祖父沒有辜負丘逢甲先生的期望,「於建國方略多所劈畫」,但是祖父的性格不邀功自誇,所以「因不自為人道,而人亦遂莫知之也」。就是說祖父對建國方針政策,具體做法計畫是有他一套「方略」的。丘逢甲所做的許多事乃採納祖父的意見。但祖父並不因此顯示自己,人們因此也不知道祖父做了很多實質工作。
(七)維護平遠礦產資源
平遠有比較豐富的鐵礦和稀土礦,早為日寇覬覦,民國初期一九一三年,袁世凱對日政策軟弱,在日本人示意下,袁世凱委派的廣東都督龍濟光準備把平遠鳳髻山鐵礦「租」給小日本開採。此一「租」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時祖父是粵省議會代表平遠的代議士,知道後更會同姚雨平等旅居廣州的平遠同鄉,奔走呼號,又聯絡各縣議員,呈請省議會表達強烈抗議,多次爭議後龍濟光知道眾議難犯,迫於無奈取消該議。祖父為維護國家資源竭盡全力的舉動,得到了鄉親的交口稱讚。
(八)有責任和擔當的省議員
宣統二年(一九一○),清朝為改革政制,命各省成立「諮議局」,祖父被推選為平遠縣議員。次年辛亥革命成功,隨之一九一二年廣東成立臨時省議會,議員改稱「代議士」,每縣選派一名,由各縣旅省城法團選出,祖父再次被選為平遠縣代議士。
祖父當議員「居議席雅不可為囂囂之諭,然持正義守廉節則錚錚不可犯,」沒有口若懸河般的空話,但在履行監督作用的關鍵時候則大義凜然,脫眾而出,捍衛民眾利益。曾轟動粵省的一次是反對「廢止禁止賭博」議案一事。
民國六年陳炳焜做廣東督軍,省政府為籌措軍費,威逼和賄賂議員投票通過「廢止禁止賭博」議案。因為「恐其阻格乃陰使人脅議員曰,贊成者賞以重金官以要職,反對者將籍事汩陷之理或且至之死,議員怵以威誘以利皆惕伏,先生獨連絡同志三十五人,奮袂抗爭,有私諷之者,先生憤然曰:「縱天下人皆失節,吾決不失節,亦正為天下人皆失節,尤不可不有人不失節,留人類以正氣!」嗚呼!這句現在聽來依然慟天地、泣鬼神、鏗鏘有力正氣凜然的話,誰想到是出自民初一位普通士紳的林商翼之口呢?為民做好事,威逼利誘前不動,在當時屬空前,在當今恐怕就已絕後了。
在祖父林商翼與其他正派議員的反對下,否決了危害百姓的「廢止禁止賭博」議案,此事轟動廣東政壇,獲得社會一致好評。也正是由於祖父「其操行之卓絕類如此,所以周旋末世垂三十年以能巍然自樹負鄉裡之重望者良有以也。」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粵省改選新一屆議員,祖父僅選為候補。但到了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因有議員被開除,祖父於是補上。為什麼會有這一過程呢?眾所周知民國建立後,政壇可能比前清更不安寧,在民國名下各派鬥爭極為紛亂,南粵政壇也不例外。粵、桂及北洋各派軍閥在南粵爭鬥甚烈,民七年支持孫中山的陳炯明去了福建(史稱援閩粵軍)對抗企圖從福建再打廣東的北洋軍,老桂系陸榮廷趁機出兵控制了廣東。是年冬季粵省議會改選,本來就有不少道貌岸然者覬覦,更加上桂系的因素,因此大量並非出自監督當局,為民請命者,而是深曉議員地位高貴,可利用這一高貴身分達到私利的政客也出來競逐。他們挖空心思各出奇謀,火爆爭奪,有權勢者則賣官鬻爵,使選舉變得骯髒不堪。祖父的為人怎會適應這種氛圍,他寧可不當議員也不屑趨炎附勢。為了保持一貫名節以防自污,他雖然參選但乾脆任由自然發展,只是祖父清廉正直名聲在外,所以有權勢者也不好貿然棄之,就給了祖父一個後補名額。到了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廣東政壇發生政變,陸榮廷撤出廣東,陳炯明重回粵省。陳炯明是祖父三弟,也就是我三叔公林震將軍的同窗,對祖父的為人是瞭解的。所以在開除了陸榮廷時期的一些議員後,祖父才順理成章地補正。
祖父最令人感動、敬佩和不能忘懷的是,他在省議會因拒絕賄賂、反對開賭而被那些為名利可喪失人格、隨波逐流者訕笑時,那鏗鏘有力震撼心坎的回擊:
縱天下人皆失節,吾決不失節,亦正為天下人皆失節,尤不可不有人不失節,留人類以正氣。
人生一世能夠說出一段這樣閃亮的話,足以!敢問今天中國政壇有誰會想得出這句話,即使有人想得出,又有誰敢公開表達這種嫉惡如仇驚天動地的話!如有的話中國貪汙腐敗的驚天大案也就不會那麼多了。
【二 敢於堅持氣節的祖父林商翼】(節錄)
(一)祖父的概況
祖父是一位不尋常的讀書人,根據族譜、地方誌以及一些書籍的記載祖父「林商翼(一八七七―一九二四)字焯基號魯傳,奏臚公長子」,「幼承家學,穎悟絕倫,讀書數行齊下,然樶大要,不屑為章句之學,能文而不多作,蓋志不在此也。」所以祖父是個善於讀書的人,少年時讀書可以一目數行而概括出書中主題意思,夠聰敏的了。祖父參加過科舉考試,被取為附學生員也叫「拔貢生」即秀才。
然而祖父不是一個唸死書的書呆子,他不喜歡那些專為考取功名而設的「章句之學」,認為八股文「錮...
作者序
我們這一代出生後正碰上時代的不斷變動,少兒時期被灌輸的多屬蘇式教育。開智以來的社會大環境,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傳統教育每況愈下。對「孝」的基本否定,或許是為了適應那個時代培養新型接班人吧?所以那時青少年對自己的先人大多不瞭解。
在如此社會氛圍下,加上父親離世時筆者僅十三歲―此前基本沒與他共同生活,因此與父親沒什麼接觸,何況交流。母親在世時又很少談及父親及先輩的事,只有中學時代與姑姑住在一起,她有時會述及先輩一些零星舊事。但當時對這些並不上心,所以對父親的情況不甚瞭解,對祖父及他的同輩,如傑出的三叔公或更上輩的就更不瞭解了。好幾十歲了,連祖父的名字也不知道,所以拿起筆來談論祖輩、追蹤先人,實在感到頗為陌生。
如果形容那時社會普遍存在「數典忘祖」的話,實不過分。這當中既有時代的問題,隨著年歲的增長,發覺也有個人無知、「孝」的悟性不高的因素。
幾十年後的現在,已經不是「革命」時代了,治理社會的方式不斷柔化,人們已可以見到包括族譜、地方誌以及以前不能出現的相關書籍。這無形中促使我們這一代中許多人,在壯年以後感到有必要補償以往的一些缺失,其中就包括以追尋上輩的一些零星事跡為切入點,對先人尋根問底, 填補過去對他們幾乎完全無知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趁此機會可以進一步解開為什麼說我們是炎黃子孫的疑問。雖然都說是炎黃子孫,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僅是虛無渺茫的概念。究竟我們與炎帝、黃帝有否血緣聯繫?又如何聯繫?人們一般忽略去想這個問題,更很少人會花費時間去認真探討。正好在瞭解近代先祖的各種社會活動後,通過查找我本人―廣東平遠山區一家客家人家族的族譜及其他資料,進一步追蹤我們家族如何與黃帝部族之間的血脈連繫,從而活生生地呈現幾千年前基本還靠自然採集和魚獵謀生的黃帝部落,其後人發展到近代複雜社會,如何依然為社會的進步做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如黃帝後裔的比干,不惜犧牲性命而直諫暴虐的商紂王,幾千年後比干的後人、我的祖父―廣東省代議士林魯傳不受威逼利誘堅決反對解除「禁止賭博案例」。這不但使我們與黃帝部族的血緣關係,從虛無縹緲變成確鑿有據,更從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在地球上幾千年如一日,始終為民族進步奮鬥的優良傳統。
本書定名為《尖山腳下一家黃帝子孫》,其第一個理由就如上所述:我們確實是黃帝後裔。第二個理由是,站在平遠東石北望,有一高山名為「尖山」,它是全山範圍都在平遠境內的第一高山,海拔一○○八米,我們老家平遠東石涼庭就在此山之下不遠。
此外編撰此書還有如下幾個思想過程想加以說明:
最初我零星撰寫有關先輩文章,並無意想集成一書,後來有了這樣的想法,多是得長兄馨曾以及堂兄德偉的支持和鼓勵。更得到他倆親筆文章以及二哥紀曾的兩篇文章,於是把他們有關文章也集中在一起,成了此書。
既然書的作者寫明是我,所以本應把兄長們的文章另註明為「附件」,但為敘述得更清楚,就把兄長們的文章插在我文章的有關章節,僅希望兄長們會理解這一安排。其中幾篇現在後輩情況的文章,無非希望讀者對今天先人之後輩也有一點瞭解,使整本書更全面一點。
應該指出,追憶先祖的事若由兄長們去做,本應更適合和完美,因我的水準難望他們之項背!只因年事以及健康等原因,我唯有不避淺陋、盡力而為。
由於我們平遠東石林姓發展源遠流長,先祖遺事說之不盡,即使近支族人德行俱佳、值得一書的都不計其數。所以想追求周到、全面,無論從資料的不足、查找的困難以及個人的閱歷過淺、所知甚少、對舊資料理解欠佳以及時間並不充裕等等方面來考慮,都未具有達致完美的充分條件。又因各篇文章都是在不同時期獨立寫成,為了每篇文章當時的完整性,各篇文章之間偶有重複之處。總之錯漏在所難免,萬望遠、近各支親人如發現遺漏、疏忽或不詳等情況,請多多見諒,多多包涵!
特別要強調的是,我們對先人的回憶和緬懷不是為了炫耀,這不符合我們先祖不「自矜功伐」和「雅不願自為表暴亦不願人之代為表暴」的做人準則和品格。炫耀反而是對先人的最大不敬,甚至褻瀆,也是自我淺薄與涵養的缺失。我們回顧先人,是希望學習他們奮鬥的精神,策勵我們後輩在今天更好做人。而在學習他們、策勵自己之前,首先是要瞭解他們的優秀之處,這才是此書的目的。
基於上面所述的各種情況,本書共二十一篇文章,把十二篇文章作為第壹「追憶先輩」部分放在前面,首先對近代先輩有個基本瞭解。根據先有追憶才有策勵的原則,隨之六篇文章作為第貳「策勵人生」部分,以瞭解我們這一代的奮鬥概況。而詳細追蹤我們與黃帝部族一脈相承的關係,以及與個別林姓著名歷史人物的關係的最後兩個特別章節,和一個附件作為第參部分「追蹤遠祖」放在最後。壹、貳部分的文章,本想以先人功勞之大小分順序:有關林震三叔公、粵叔的文章理應擺放於前,但若這樣處理,以後的順序也會有一定的難處。所以最後採取舊時族譜依輩分大小、同輩則依長幼先後的順序,這樣就比較簡單了。
慧曾 於紐西蘭奧克蘭
二○一七年二月十八日
我們這一代出生後正碰上時代的不斷變動,少兒時期被灌輸的多屬蘇式教育。開智以來的社會大環境,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傳統教育每況愈下。對「孝」的基本否定,或許是為了適應那個時代培養新型接班人吧?所以那時青少年對自己的先人大多不瞭解。
在如此社會氛圍下,加上父親離世時筆者僅十三歲―此前基本沒與他共同生活,因此與父親沒什麼接觸,何況交流。母親在世時又很少談及父親及先輩的事,只有中學時代與姑姑住在一起,她有時會述及先輩一些零星舊事。但當時對這些並不上心,所以對父親的情況不甚瞭解,對祖父及他的同輩,如傑出的三...
目錄
前言
壹 追憶先輩
一 奏臚公及其名下值得稱頌的四男兩女
二 敢於堅持氣節的祖父林商翼
三 促進歷史發展的固、宿、徐之役 ──紀念林震將軍
四 我與三叔公的緣份
五 回憶父親/紀曾
六 尋找先父在「火燒曹宅」中的歷史痕跡
七 「五四」對先父人生的影響
八 虔誠的基督徒──回憶母親
九 林瑋校長 ──一位值得永遠懷念與尊敬的人/紀曾
十 懷念阿姑林瑋
十一 真實的傳奇 ──紀念我的父親林士諤教授誕辰一百週年/德偉
十二 血色的太陽──追憶粵叔
貳 策勵人生
十三 足球!中國足球!/馨曾
十四 懸壺濟世在香江,國足之夢永不忘 ──長兄與足球
十五 大嫂自香港來
十六 柔弱的身體和鋼鐵的意志
十七 林家重視教育的傳統
十八 跌宕人生
參 追蹤遠祖
十九 漫說黃帝到東石
二十 彥英公後裔在東石涼庭
附錄 林則徐、媽祖、林彪與東石林氏的關係
編後有感
前言
壹 追憶先輩
一 奏臚公及其名下值得稱頌的四男兩女
二 敢於堅持氣節的祖父林商翼
三 促進歷史發展的固、宿、徐之役 ──紀念林震將軍
四 我與三叔公的緣份
五 回憶父親/紀曾
六 尋找先父在「火燒曹宅」中的歷史痕跡
七 「五四」對先父人生的影響
八 虔誠的基督徒──回憶母親
九 林瑋校長 ──一位值得永遠懷念與尊敬的人/紀曾
十 懷念阿姑林瑋
十一 真實的傳奇 ──紀念我的父親林士諤教授誕辰一百週年/德偉
十二 血色的太陽──追憶粵叔
貳 策勵人生
十三 足球!中國足球!/馨曾
十四 懸壺濟世在香...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7-11-24ISBN/ISSN:97898695452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