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這類天然災害發生時,往往造成人心浮動不安。不管古今的人們都同樣感到恐懼害怕與無助,災後人群的互助與重建則是重要的課題。不論是不安或互助的心,都由於地震而「心動」。
本期《觀‧臺灣》的封面故事以「地震」為主題,過去通常從自然科學角度詮釋,我們則側重社會文化史的部分。「履歷書」專欄介紹了臺灣從地震神話到當代救災體系的建立,描述古代人們對於地震的各種想像,以及近代國家如何建立救援體制,到戰後公民社會興起,非政府組織及博物館投入救災及災後心靈重建與文化記憶保存的活動。
「人生如歌」專欄,特別著重1935年震災後臺灣人以唱片描述震災情景的解析。災難過後,人們如何重建?我們以東勢巧聖先師廟為例,傳達災後地區居民重建的過程;「典藏物語」則以206地震後物件搶救為主題,說明博物館可以投入災後的文化記憶保存。
除了臺灣的事例外,「鯰繪」反映江戶時期人民如何從地震的相關創作表達對社會現狀的看法。最後,我們也將眼光擴及世界中的重要震災,探討它們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
目前的科技仍無法完全預測地震,地震發生後隨之而來的種種課題,也將持續考驗著地震帶上的我們,觀看歷史上的人們如何應對地震,或許會對現在的我們有所啟發。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