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外人眼中的危險禁區,作者親身考察下的真相
「我這次出遊,不是旁觀者描繪靜態的南疆,而是自己參與一個實驗:把一個陌生漢族人扔進維吾爾人的生活世界,看看究竟會發生些甚麼。」
南新疆,新疆的南部,包括塔里木盆地、崑崙山脈新疆部分以及吐魯番盆地。是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本書作者李碩在南新疆深入民間旅行、探索、調研,對當地各族人的生活、文化、心態有生動而全面的描繪,如實記錄了各少數民族普通人對外來旅行者的真實反應。
空間上,涵蓋了南疆的城鎮與鄉村,綠洲與山地;時間上,有反恐大背景下的觀察描繪,有對歷史的追索復原;人群上,作者與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漢、回等各族民眾深入交往,如實記錄了他們的生活狀態,並嘗試探尋他們的精神世界。
作者以歷史、地理的學術背景為底,以實地遊歷、實事求是的方法去觀察和體驗,從普通民眾的生活細節中,讓外人看到一個真實的南疆社會。本書圖文並茂,流暢風趣,是了解新疆的難得參考。
作者簡介:
李碩
生於1977年,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從事新聞記者、編輯工作,2013年到新疆工作,現供職於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著有:《鐵馬樓船北府兵》、《兵種、戰術與政權:中國4-6世紀南北戰爭研究》、《從孽子到聖人:孔子新傳》。
章節試閱
第一編:綠洲裡的城鎮
在莎車縣:荒地鎮的巴扎
我選擇莎車的原因,是在2014年7月28日,這裡曾發生過一起不小的動亂。當時的情況是:一夥當地人從艾力西湖鎮出發,沿著公路衝到荒地鎮,沿途裹挾遇到的村民,在公路上設路障,燒車輛,一輛大巴車上的四川民工全部遇害,還有兩位去墩巴格鄉上班的維族幹部遇害。之後政府迅速調兵設卡,撲滅了這次動亂。和新疆曾發生的其他暴恐事件相比,這次動亂參與的人數更多,可以說很多農民是在混亂中頭腦發熱、一鬨而上,不是單純的小團夥作案。
我想去看的,便是艾力西湖鎮和荒地鎮。
莎車縣城大,長途客運站有好幾個,我要坐的鄉間巴士都在城北客運站。這種鄉間巴士的乘客,漢族很少,主要是當地的維吾爾族老鄉。鄉間柏油路路況不錯,這位班車司機喜歡飆車,不能容忍被超車,車速很有點嚇人,還差點把一輛驢車撞飛了。乘客們倒是很習慣,沒人覺得危險。
沿途這幾個鄉鎮裡,艾力西湖鎮設防最嚴,鎮街兩側都裝了鐵柵欄,大街上有武警巡邏,公路沿途還能看到好幾個駐紮著武警的大院子。
我先坐車到了最盡頭的墩巴格鄉,再依次往回返。這一路最熱鬧的是荒地鎮,因為這天是巴扎日。巴扎就是漢地的鄉間大集,我老家的集市是按陰曆算的,比如逢二、七日子起集,巴扎則都按星期計算。
這個巴扎市場,在荒地鎮去往艾力西湖鎮方向,離鎮中心還有約兩公里距離。各村老鄉們多是趕著驢車前往。鎮上還有四輪「公共馬車」,花兩元錢可以坐到巴扎,我也坐了這種馬車。順便說一句,新疆和中原傳統上都是兩輪馬車,四輪馬車應該是從俄屬中亞傳進來的歐洲款,但結構已經大大簡化。
整個巴扎裡,我就見到了一個漢族,是個擺服裝攤檔的四川人,也是我這天出縣城後遇見的唯一一個漢人。他說,從去年(2014)七月出事之後,很多在莎車做生意的漢人都嚇跑了,包地種棉花的也跑了,到秋裡,滿地白白的棉花沒人採摘。他自己倒採取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
還見到了一位民間藝人,跪坐在地上邊彈邊唱,音調激昂。時而有過客放上一塊錢,他都會彎腰致謝。
當地男人喜歡戴黑色皮帽子,我在巴扎裡顯得有點突兀,為了不引人注目,我也買了頂黑皮帽子戴,砍價到了五十塊錢。這應該是最低檔的皮帽子,皮子沒硝好,一股羊羶味,在頭上捂熱了,就升級成臭烘烘的味,熏的我頭昏腦漲。但戴上這帽子,在人堆裡立刻不招人注意了。
驢車在傳統維吾爾社會很普遍,但現在正在被電動三輪、摩托三輪取代掉,目前在喀什地區,驢車還算比較常見,到和田、阿克蘇等地區,就沒那麼多了。再過幾年,也許驢車會在新疆絕跡,甚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後來曾萌生過買頭驢子騎著周遊的想法,在賣驢巴扎問了一下,要四五千塊錢一頭,覺得貴,沒買。
另一面就不那麼祥和了。見到一張大通緝名單 ── 「莎車縣近三年涉案在逃人員名單」,裡面多是八十、九十後。
最後,還想說說莎車的那次「7.28事件」。
一個月的行程裡,我到過莎車兩次,路線並不一樣。這兩次之間,我聽到過關於那次事件的一些民間版本,和官方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死亡人數。
按照官方新聞,那次遇害的群眾,和被軍方擊斃的亂黨,都是幾十人規模。但我中間去山區遊歷,聽到有些漢人的說法是,暴恐事件中遇害的群眾人數和被軍方鎮壓擊斃的暴恐分子人數都多得多,甚至還提到了飛機大炮⋯⋯
我沒當面質證,但實在沒法相信(跟普通老鄉沒必要爭這個,他們也是輾轉聽的傳聞)。第二次到莎車縣後,又找機會向當地的維族朋友求證,他們的說法居然大同小異。
但追問一下,說這話的人也承認,這只是聽來的傳聞,不是親身所見。我自己到兩鎮遊逛過,對荒地鎮更熟悉些,對上面那些傳聞,只能持否定態度:那兒根本沒有炮火之後的村子廢墟。
而且,漢、維雙方的傳聞裡都提到了「飛機」,其實就是喀什地區天上常見的米-171運輸直升機,搞例行巡邏的,出事兒那次應該是用來運兵和巡邏瞭望,直升機本來就噪音大,成群飛來飛去,給老鄉們的心理震撼很大,所以產生了「飛機滅村子」的謠言。
平定民間小動亂這種事兒,其實根本用不上武裝直升機 ── 如果真動用了飛機的火箭彈、炸彈,老鄉們的傳聞肯定會更加詳細具體、五花八門。
至於謠言為甚麼會產生,維、漢老鄉都樂於傳播,我想,誇大自己人方面的傷亡,是尋求悲情之感;誇大對方的傷亡,則是獲得安全感和勝利感。生活在南疆、乃至新疆的漢人,都有種不安的緊張(說俗點就是膽小),更需要這種「大鎮壓」的神話來給自己壯膽。
由此我甚至想到,民間故事裡經常說,當年王震在新疆手腕如何如何,應當也是基於這種心態編造出來的。事實是,南疆的傳統民風一直很順從、很容易管理,甚至在維吾爾族形成之前就這樣了。從古至今,控制這裡的要麼是中原王朝,要麼是強大的北方遊牧族,綠洲居民從沒真正「獨立」過。
清朝剛把統治伸展到這裡時,滿洲高層就發現「回人素性怯懦」,甚至「比之以羊」(《平準方略》、《守邊輯要》,轉引自管守新:《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這個「回」在清代指維吾爾族。王震之類的民間故事,我在南疆轉悠一圈之後,就不敢相信了,除非誰能拿出第一手的證據。
當然,莎車為甚麼會發生2014年的動亂,也有它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綠洲的環境都比較封閉,信息交流不暢,容易滋生各種謠言,晚清民國來新疆的西方探險家,如斯坦因(Marc Stein)、斯文.赫定(Sven Hedin),對此都有過很生動的描繪。
這種非理性的騷亂,也是新疆乃至中亞綠洲歷史的一大特色,這裡常有某位汗王因為一次偶發的騷亂倒台的故事,本地的歷史也常因為這種非理性的騷亂、民變而改寫。
補充:
2016年初,我從巴楚縣去往莎車縣,又在荒地鎮 ─ 艾力西湖鎮這條公路上跑了一趟,看見沿途那些原來駐紮武警的院落都空了,士兵們都撤走了,這也算局勢走向緩和的一個表現吧。
第一編:綠洲裡的城鎮
在莎車縣:荒地鎮的巴扎
我選擇莎車的原因,是在2014年7月28日,這裡曾發生過一起不小的動亂。當時的情況是:一夥當地人從艾力西湖鎮出發,沿著公路衝到荒地鎮,沿途裹挾遇到的村民,在公路上設路障,燒車輛,一輛大巴車上的四川民工全部遇害,還有兩位去墩巴格鄉上班的維族幹部遇害。之後政府迅速調兵設卡,撲滅了這次動亂。和新疆曾發生的其他暴恐事件相比,這次動亂參與的人數更多,可以說很多農民是在混亂中頭腦發熱、一鬨而上,不是單純的小團夥作案。
我想去看的,便是艾力西湖鎮和荒地鎮。
莎車縣城大,長...
作者序
前言
從2013年到新疆工作,一直待在北疆的烏魯木齊,總覺得對新疆不算了解。所以在2015年初的寒假,我在南疆遊走了大半圈,南疆五個地州:巴州、克州、喀什、和田、阿克蘇,或多或少都停留了一下。從1月27日離開烏魯木齊,到3月1日返回,歷時整整一個月。
說老實話,從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以來,新疆出的事情不少,有時甚至把事兒鬧到了疆外,新疆似乎成了中國最不安全的地方。不光疆外人有這種成見,就在新疆之內,誤會和隔膜也在逐漸加深。
以我工作的烏魯木齊為例:它的北半部主要是漢族聚居,南城主要是維吾爾城區。生活在北城的漢人,普遍都不願到南城去,覺得亂和不安全。有時你在北城打個出租車去南城,漢族司機都嘟嘟囔囔的不願意。其實我上班和居住都在南城,時常到維族聚居的小街裡面吃飯、遊逛,覺得這裡生活一切如常,沒甚麼好怕的。
在北疆,漢族人口佔多數,而在南疆,維吾爾族人口佔多數,而且是越往西南角的喀什、和田走,漢人數量越少。所以北疆漢人眼裡的南疆,也是很有點可怕的。以我身處的學術圈為例,這裡大學、研究所下基層搞調研,都是先和地區、州、縣的黨政部門聯繫好,由他們派車送到鄉下,再請鄉、村幹部介紹情況,找來「信得過」的老百姓問話、填調查表(這還是好的,很多學術「調研」就是採訪幹部,連老百姓都不找)。有跑南疆經驗豐富的老同事囑咐我:到了南疆的縣裡,一定要住縣政府的招待所,別的不安全。
有了這些背景,在我出發之前,也把南疆想像得頗為神秘,似乎充滿緊張和衝突,甚至有去了就回不來的準備。
可事實恰好相反,在我遊走南疆的一個月裡,遇到的維吾爾族或其他民族老鄉都極為熱情,尤其是在偏僻的鄉村,隨便和路邊一位老鄉聊幾句,都會熱情地招呼你到他家吃飯、睡覺。一圈走下來,微信和QQ裡多了一串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朋友。我結交的,有憨厚的農人、牧人,有好學上進的青少年學生,有公職人員,有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當然也有各種職業的漢族。
把這些經歷拼合起來,便是一個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南疆小全景。
再說說我旅行和觀察的「方法」。出發之前,我在供職單位開了個「調研」的介紹信,但到了南疆,主要還是背包客式的旅行,住店、吃飯都自己找地方,在沒旅店的鄉村,偶爾也在老鄉家投宿和蹭飯吃。老鄉們問我跑來幹啥,就回答「旅遊,玩玩」,基本是沒有官方身份的私人旅行,老鄉們也都拿我當一個隨便遊走的漢人旅行者而已。
當然介紹信也有用,有些偏遠的鄉村,尤其是靠近邊境的,對外來者查得相當嚴密,沒介紹信很難通行。在有些山區鄉,我就在鄉政府住宿,跟值班的工作人員睡一個屋子,順便也能看看基層政府的運作。
曾有人建議,可以通過烏魯木齊的關係,事先聯繫一些當地人,聽他們講講本地的情況。我嘗試過這樣,可聽到的大都是關於徵地、拆遷補償、官員貪腐之類的抱怨,和內地大同小異。所以後來我沒採取這種辦法,就作為一個旅行者遊歷,從新結識朋友。
換言之,我這次出遊,不是旁觀者描繪靜態的南疆,而是自己參與一個實驗:把一個陌生漢族人扔進維吾爾人的生活世界,看看究竟會發生些甚麼。
還有語言問題,南疆的維吾爾、塔吉克、柯爾克孜老鄉,會說漢語的不多,而且越往鄉下走越稀少。我就知道幾個維語的常用詞,你好、謝謝之類,買東西用的數字,只能說到二十以內。但在行程中,語言倒沒成為太大的障礙,因為老鄉們的漢語能力,一般都比我的維語要好點,他們人熱情,你在街上問到個一句漢語不懂的,都會很快跑來一個熱心人充當「翻譯」。有些東西可以邊說邊比劃,比如說「樹」,用手指比個碗口粗細,再往天上一指,聽的人往往就明白了。
有人會問:你說的南疆這麼祥和,為甚麼新聞上老出亂子啊?這些問題我也在思考。而遊記本身,只能忠實記錄我的旅行見聞,確實沒任何危險和不爽。當然,現在南疆的安保措施也非常嚴密,我會選有代表性的介紹。
再說說這遊記的「體例」。
和以往不同,這次我不打算按時間順序寫。因為多數人並不了解南疆地理,一串地名上來,很容易把人搞暈,再者,我經常走「8」字行程,重複訪問某些地方,細說起來更亂。
學過中學地理的都知道,新疆南部是個盆地,四周是大山,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山裡融化的雪水流出來,在出山口附近的沙漠、戈壁上形成一些綠洲,人就主要在綠洲裡生活。南疆盆地一個圓圈,有大大小小不少綠洲,它們中間被沙漠隔開,但地理結構、生活方式基本相似,所以沒必要逐個介紹。
我想重點展示的是:一,綠洲上游的深山;二,綠洲中央的繁華城鎮;三,綠洲裡的普通農村和農民的生活。這幾個因素加起來,便是一個完整的南疆綠洲環境。
這種觀察方法,是從上世紀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那裡學來的。他是研究中國邊疆的天才,我這些年遊走藏區,最終到新疆工作,便是受拉鐵摩爾的影響。
2016年9月補記:
以上是我2015年初第一次遊歷南疆之後寫的,在網絡上發佈的題目是《2015南疆行:看看新鮮、真實的新疆!》。此後,我還有幾次南疆之行,比如2015年夏天,陪一對藏族喇嘛師徒遊新疆(包括南疆);2016年寒假的一個月,我也是在喀什、和田兩地度過。之後還有幾次短期去南疆。和第一次南疆之遊相比,後來這幾次就有比較專門的目的了:或者是選擇一兩個主人公拍紀錄片,或者是考察當地的傳統手工業,所以後面這幾次就沒有寫完整的遊記。但為了讓本書內容更完整,我寫了2016年年初和夏天在莎車縣一個農村的見聞,作為本書的結尾部分,也算是展現維吾爾綠洲農村生活的一個小個案。
前言
從2013年到新疆工作,一直待在北疆的烏魯木齊,總覺得對新疆不算了解。所以在2015年初的寒假,我在南疆遊走了大半圈,南疆五個地州:巴州、克州、喀什、和田、阿克蘇,或多或少都停留了一下。從1月27日離開烏魯木齊,到3月1日返回,歷時整整一個月。
說老實話,從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以來,新疆出的事情不少,有時甚至把事兒鬧到了疆外,新疆似乎成了中國最不安全的地方。不光疆外人有這種成見,就在新疆之內,誤會和隔膜也在逐漸加深。
以我工作的烏魯木齊為例:它的北半部主要是漢族聚居,南城主要是維吾爾城區。生活在...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綠洲裡的城鎮
在莎車縣:荒地鎮的巴扎
莎車縣的老城:回城
晨逛老城
「回城」的麻扎、清真寺與夜市
「遺老」氣質的名城:喀什
草湖鎮: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個團場
庫車縣的維族老城
第二編 深山裡的維吾爾、柯爾克孜與塔吉克
風雪進山路
即將淹沒的山鄉
柯爾克孜人的新生活:紅山鄉
深山裡的王冠:在塔縣
炎黃子孫:和塔吉克學生們
崎嶇蔥嶺道
薩伊谷鄉裡的玉石和漢武帝
宣講會——如果能有一兩千名塔吉克幹部
塔爾鄉一夜
重返阿爾恰拉:誰是突厥?
南疆陰影世界
第三編 再訪莎車‧坎木拜村的花氈匠
巴楚、色力布雅和莎車
外來者和家庭生活
放假的大學生
半日遊走
花氈製作
第四編 三訪莎車˙坎木拜村的肉孜節
大學生來到坎木拜村
肉孜節
農民與灌溉
交公糧
家庭與社交
村裡開會
漢人的零星蹤跡
尾聲
前言
第一編 綠洲裡的城鎮
在莎車縣:荒地鎮的巴扎
莎車縣的老城:回城
晨逛老城
「回城」的麻扎、清真寺與夜市
「遺老」氣質的名城:喀什
草湖鎮: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個團場
庫車縣的維族老城
第二編 深山裡的維吾爾、柯爾克孜與塔吉克
風雪進山路
即將淹沒的山鄉
柯爾克孜人的新生活:紅山鄉
深山裡的王冠:在塔縣
炎黃子孫:和塔吉克學生們
崎嶇蔥嶺道
薩伊谷鄉裡的玉石和漢武帝
宣講會——如果能有一兩千名塔吉克幹部
塔爾鄉一夜
重返阿爾恰拉:誰是突厥?
南疆陰影世界
第三編 再訪莎車‧坎木拜村的花氈匠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6-21ISBN/ISSN:97898883699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1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