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
《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
1、《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
2、《民權與憲法》牧原憲夫 著
3、《日清、日俄戰爭》原田敬一 著
4、《大正民主運動》成田龍一 著
5、《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加藤陽子 著
6、《亞洲、太平洋戰爭》吉田裕 著
7、《佔領與改革》雨宮昭一 著
8、《高速增長》武田晴人 著
9、《後戰後社會》吉見俊哉 著
10、《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岩波新書編輯部 編
第十卷《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
幕末面對歐美,日本如何守住了自己的獨立?
為何明治國家需要天皇?
日清、日俄戰爭改變了日本甚麼?
為何無法避免亞洲、太平洋戰爭?
佔領改革改變了日本嗎?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美夢破滅後,將迎來怎樣的前景?
為何要了解日本的近現代史?
在近代大幕開啟後的一百五十餘年中,日本究竟是為了追求甚麼、又是如何走過它的歷史進程呢?今後將走向何方?為了思考這些問題而編撰的「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從《幕末與維新》到《後戰後社會》,將日本的近現代史分成了九個時代。作為壓軸之作的本書,請各卷的作者各自提出了一些捕捉各個時代特性的根本性問題,並對此給予了解答,以此來闡述理解日本近現代史時需要把握的要點。且在本書中,又增加了一些有助於理解各卷內容的補充性說明。在結語部分,還請各位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以有助於我們思考「通史」本身的論述將具有怎樣的意義這樣一個話題。
本書不僅是本叢書的一個全面總結,也希望大家將其看做閱讀這一叢書的一個導讀。我們祈願本叢書能成為各位理解日本近現代進程的一個良好指南。
譯者簡介:
徐靜波
現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專業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著作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東風從西邊吹來 ── 中華文化在日本》《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日本文化人與上海(一九二三 - 一九四六)》《上海の日本人社會とメディア》(合著)《和食的饗宴》;另有譯著《日清、日俄戰爭》(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卷三)《蹇蹇錄 ── 甲午戰爭外交秘錄》等十種,編著《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九種,曾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說明
中國讀者對於與我們有著複雜情緣的鄰國日本,一直抱有高度的關注。尤其是進入近代以後,其發展軌跡與中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經歷了前近代國家向近現代的轉化、發展和崛起,對外的武力擴張並由此導致了戰敗。戰後的日本重新出發,社會政治體制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一九七○年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在近年又出現了長期的經濟低迷,整個社會在沉悶中孕育著躁動與不安。對於這樣的一段近現代歷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來描述的呢?對於自己的近現代史,他們又是如何來認識的呢?這是廣大中文圈讀者所關切並抱有相當興趣的。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選擇了日本岩波書店近年(二○○六—二○一○年)來以「岩波新書」的形式陸續推出的十卷本「日本近現代史」,聘請了一批在此領域上頗有造詣的學者將其譯成中文,推介給各位讀者。
這套叢書的作者,大多是在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上卓有建樹的學者或教授,他們運用了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對完備的史料,力圖對日本近現代史的各個階段作出接近史實的描繪。這套叢書可謂是日本學者在這一領域內最新的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史料豐富,敘述脈絡清晰,問世以後在日本國內廣受好評,一版再版,很多都出到了十版以上。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本叢書的作者都試圖秉持學者的立場,但其對許多歷史場景的理解、尤其是涉及與中國的部分,自然是以日本為本體,與我們的立場必然有差異,我們出版這套叢書,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原作者的觀點,而是為我們了解和理解一般日本人對於自己近現代史的認識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素材。
這套叢書在翻譯和編輯的過程中,對正文未做任何刪節。原有的插圖和大事年表,一概保留;原文中專門詞語的表述,一般均予以直譯(必要時譯者也會給予適當的解釋);對原文中出現的重要的人名、事件等,譯者會以腳註的形式進行適當的註釋;對原著中的參考文獻,中文翻譯後再列出原文,以便有需要的讀者可查閱原文文獻;原著中的索引,考慮到對中文讀者的意義不大,略去不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說明
中國讀者對於與我們有著複雜情緣的鄰國日本,一直抱有高度的關注。尤其是進入近代以後,其發展軌跡與中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經歷了前近代國家向近現代的轉化、發展和崛起,對外的武力擴張並由此導致了戰敗。戰後的日本重新出發,社會政治體制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一九七○年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在近年又出現了長期的經濟低迷,整個社會在沉悶中孕育著躁動與不安。對於這樣的一段近現代歷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來描述的呢?對於自己的近現代史,他們又是如何來認識的呢?這是廣大中文圈讀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幕府末年,面對歐美,日本是如何守住了自己的獨立?
井上勝生
被看作「半開化」的江戶日本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歷史學發生的很大變化,就是擺脫了歐美中心史觀,將以前被置於邊緣區域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作為中心,來重新開始撰寫歷史。文化圈的配置圖,正迎來了全球性的大變動。原本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業體系,就是依靠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豐富資源和龐大的市場而繁榮起來的。因此,出現了以亞洲、非洲為中心的大的波瀾,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歐美的歷史,就是強者的歷史。日本在進入近代以後迅速地脫離了亞洲,在文化上變成了一個歐美式的國家。就是所謂的「脫亞入歐」。以歐美為中心的視角,日本恐怕比其他亞洲國家要強烈得多。
我有時候會感覺到,我自己也沒有從日本的角度來觀察日本打開國門的歷史。我們有必要將視角移到亞洲這一邊,從歐美的對面一側的視角,來深入細緻地觀察一下歷史。我們已經習慣了將歐美看作是正面。如果從它的反面來深入仔細地觀察一下的話,就會看到,在歷史的大屏幕上,亞洲各地的人們,還有江戶幕府末期的日本人,會以富有個性的充滿魅力的姿態顯現出來。
我想從江戶日本的立足點來觀察幕府末年至維新時期的日本打開國門的歷史進程,通過這一方式來試著說明上述這一視角的重要性。
我就以佩里艦隊來到日本第一天深夜發生的事情作為素材來說明一下吧。一八五三年(嘉永六年)六月三日,佩里率領的四艘艦隊在浦賀海面下錨停泊,開啟了江戶日本打開國門歷史的大幕。
深夜,在浦賀上空,自西南方向的低空,出現了一個「拖著一個紅色的楔形尾巴的藍色球形」的巨大流星,在佩里艦隊的上方,「發出了藍色的火光猶如燃燒般地」在艦艇內反射出閃光,呈一直線地向江戶方向快速飄移過去。從值班士官那裡獲知了此事的佩里,在日記中這樣記述道:(《佩里遠征日記》)
……於是,我向上帝祈禱,希望我們眼下的努力,能夠不經流血便可獲得成功。其努力的目的,就是把這個特別的半野蠻國家的人民納入到文明國家的大家庭裡來。
佩里祈願上帝保佑他們能夠打開日本的國門。「特別的半野蠻的國家的人民」,指的就是江戶日本。用現在的歷史用語來表達的話,就是「一半還未開化」的日本。「文明國家的大家庭」,就是那些歐美基督教國家。當時的江戶日本,還沒有進入到這一大家庭中。歐美是將江戶日本排斥在這一大家庭之外的。文明,正是以歐美為中心的「歐美的世界」。
炮艦外交
佩里帶來了美國總統致將軍的信函。我們來讀一下這封信函吧。(據《橫濱市史》第二卷的譯文,一九五九年)
……合眾國的憲法及其他各項法律,禁止干涉其他國家的宗教性和政治性的事務。我特別命令佩里準將,不可在貴國領土上發生任何有害和平的行為。……日本也是一個富裕豐饒的國家,生產著眾多富有價值的物資。貴國人民精通這樣的生產技術。我熱切期望,兩國間互相通商,日本和合眾國共享利益。
我知道,貴國政府原有的法律規定,除了中國人和荷蘭人之外不允許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但是,要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和新政府的形成,與時俱進,制定新的法律,這才是明智的做法。……我認為,倘若陛下能夠更改舊法,允許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將會給兩國帶來極大的利益。
總統在信函的開頭稱將軍為「呈日本皇帝陛下」。他把日本看作是一個「帝國」,並讚揚日本「是一個富裕豐饒的國家」。在上述所引用的總統的信函中,就兩次出現了「日本」,在這裡完全看不到佩里日記中所記述的「半野蠻的」國家這種負面的形象。與此相對,其實在佩里從合眾國港口啟程時,國務院下達給他的一般命令(總體性的訓令)中,是將日本定位為「半開化的弱小國民」的。
我們需要對此進行仔細的閱讀。總統在信函中述及了美國的憲法和法律,並命令佩里準將,「不可在貴國領土上發生任何有害和平的行為。」這是不是事實呢?
在國務院的一般命令中,總統是不具有「宣戰權」的(合眾國的宣戰權在議會),因此佩里的任務是「具有和平性質」的。但是另一方面,為了預防不測,佩里被授予了「廣泛的自由裁量權」。上面指示佩里,率領強大的艦隊,「將艦隊開到最佳的地點」,然後與對方展開交涉。因此,佩里在江戶灣的實際的作戰行動,是非常強硬的。根據日本方面的態度,也很有可能採用戰爭的方式。
在《佩里提督日本遠征記》中,佩里記述道,他已決定對日本政府採取「堅決的態度」。這一態度,要求一個文明國家對別的文明國家應該採取符合禮節的行為。到達日本的第一天,當日本方面表示礙難在江戶灣上展開談判時,佩里發表了如下的強硬發言。這段話引自幕府留下的國門開放的外交記錄中的《對話錄》(對原文中一部分漢文式的表述進行了改寫。為便於現代人閱讀,對原文的部分標點作了改動。下同)。
乘坐反舟上岸,要求﹝日本的高官﹞立即﹝將總統的信函﹞交給將軍。
所謂「反舟」,就是帶有大炮的小型炮艦。上岸之後,就立即遞交了總統的信函。這就是所謂的炮艦外交。如果幕府回答說不接收的話,江戶灣上就可能發生武力衝突了。到了第二天日本方面也沒有作出答覆,佩里就反覆表示,「現在只能採取如此行動了」,或者直接進發到江戶城去,或者採取「我們認為應該採取的」行動了。此後,為了催促日本方面做出答覆,佩里艦隊不顧日本方面的制止,徑直開進了江戶灣的內海。
幕府要員的外交努力
對於佩里對待「半開化國家日本」這樣的強硬發言和具有武力性質的行為,以前也有人述及。
但是,對於佩里這樣的強硬發言和具有武力性質的行為,江戶的幕府要員做出了怎樣的應對,迄今為止既未受到人們的注意,也未被人們所提及。在浦賀海上的第一天,當佩里乘坐炮艦上岸以後要求日方高官立即轉交總統信函的時候,處於交涉最前線的浦賀奉行所的與力,做出了如下的回答: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國法,違反這一法律的舉止,是礙難允准的,總而言之……
幕府要員說的意思是,江戶日本有自己的法律,不可違反這一法律。他用這樣的表述表明了日本方面的道理。這樣的話語,幕府的要員已經在外交場合上對俄國和英國以及美國的哈里斯都反覆說過多次了。
三年以後,在與哈里斯展開外交時,哈里斯提出要將總統的信函直接交給將軍,對這一做法的是非,當時有一場爭論。哈里斯表示,這是「對所有國家都一樣的」外交禮儀,應按照「世界通常」的做法來進行。這裡介紹一下幕府要員對此的回答:
聽起來似乎是很有道理,但是日本與歐洲各國的習俗不同,日本有日本的國家規矩,對於有關政事的、難以處置的禮儀,我們礙難應對……
「日本有日本的國家規矩」,與歐洲各國的習俗不同。日本方面的這一外交態度,是明確一貫的。但哈里斯以英國的艦隊將要開過來了,或者你們要是不認可的話,與合眾國之間很可能發生一場戰爭這樣的話語來威脅日本人,最後使得日本做出了讓步。
日本方面,應該也知道哈里斯是在恐嚇。哈里斯跟他們說,美日之間有了條約,領土就不會被英國奪取了。對此日本方面反駁說,此前已經曾聽說,西洋有很多國家都滅亡了,「要保住自己的國家,關鍵是要具有保衛的戰鬥力」,而不是依靠條約。但他們對於哈里斯的話還是表示了理解。因為就像幕府自己也承認的那樣,江戶日本根本就缺乏「保衛的戰鬥力」。
在軍力的差距很大的時候,弱國的江戶日本在外交談判中打出國法這樣的旗號是否能達到某種抵抗的功效呢?事實上曾有讀者問我,因為彼我之間軍力相差很大,通過外交方式來抵抗對方恐怕並無大的意義吧?
確實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請思考一下,即便是在現代的國際社會中,各國之間軍事力量的差異也是極大的。儘管如此,外交談判依然具有很大的意義。這就是不借助武力、而盡可能通過外交手段的努力。在當今的時代,在沒有相應理由的情況下,戰爭也依然發生著。美國參戰的越南戰爭,一直持續了十二年,一邊是北越和解放戰線,一邊是美利堅合眾國和南越,死傷者總計達到了三百三十萬人之多。世界上和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很高,使得戰爭得以較早結束。亞洲、太平洋戰爭也有可能更早結束。
我們再回顧一下時代,在佩里艦隊來過之後不就在歐洲發生了克里米亞戰爭、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等,出現了在世界的戰爭史上留下印跡的慘烈的壕塹戰。這些戰爭對日本打開國門的命運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是一場起始於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後來英國和法國等也捲了進來。這場戰爭經過了縱橫捭闔的列強外交之後還是未能避免,它的爆發實際上是背離了英國、法國和俄國的本意的。所有的國家都沒有料到最後會導致戰爭,但最後還是發生了。這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但即便是最後導致或走向了戰爭,此時外交這一人為的努力,還是具有使歷史發生正面或負面變化的巨大力量。那種以為外交努力只存在於現代的想法,是看輕了它在歷史上的功效。
和親與永世
舉一個例子吧。一八五七年(安政四年),日美雙方就修改部分《日美和親條約》的下田協約內容,展開了外交談判,日方的代表是下田奉行,美方是哈里斯,當時的氣氛相當緊張。
哈里斯對下田奉行採取了這樣的態度,具體引述《對話錄》的記錄:
他抓起了手邊的紙張撕碎,氣勢洶洶地扔向對方,臉色頓變,憤怒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哈里斯激怒的場面。將紙張撕碎,用力扔向了雙方之間。然後說了如下一通話:
他再次對著(日本的)全權代表說道,日本應該寫明,並不期望兩國的真情友誼。如果你們喜歡戰爭的話,那我就準備回國了。
哈里斯要求日本的全權代表(井上清直等)在備忘錄上寫明,日本並不期望兩國的友好。他大聲說道,日本方面要是喜歡戰爭的話,那我就打算回國了。他是用戰爭來恐嚇。導致他如此憤怒的經過也是比較有趣的,簡而言之,當時談到了美國商人在日本逗留的問題,這對日本而言是一場很重要的談判。這裡介紹一下全權代表井上清直對此的應答:
我們之間既然已經締結了和親友好關係,怎麼可能會期待戰爭呢?涉及兩國的問題,彼此應該竭誠相對,我們希望商議出一個永世不會產生麻煩的結果。
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巧妙的回答。這之後,談判又回到了平靜的氣氛中了。我們要了解井上清直發言的深意,就必須充分留意「和親」和「永世」這兩個關鍵詞。三年前兩國簽署了《日美和親條約》,第一條是最重要的,內容如下:
日本國與合眾國,締結人民間的永世不朽的和親關係,不分地點和人員。
從「永世」這詞語來看,我們可知井上清直的發言是完全遵循這第一條的。井上清直逐字逐句反駁哈里斯說,雙方之間即使有分歧,也應盡可能避免戰爭,互相之間竭誠相待,這是永世的精神,不管是誰,不管在哪裡,都應該是一樣的。哈里斯應該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談判重新又回到了和平商議的氛圍中。
上文已經提及,這時候幕府正面臨外國商人在日本做買賣的重要問題。具體以後再說,總之,幕府對這一問題可謂絞盡了腦汁認真對待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在當時的記錄中屢屢讀到了在簽訂了和親條約之後的哈里斯,依然一有機會仍會動輒提起戰爭的言行。但是當我們讀到井上清直的發言時,可感受到面對對方以軍事力量來威脅的話語,幕府要員的應對可謂充滿了「從容不迫的睿智」,蘊含著「外交的力量」。
謊言和憤怒
我們自己總覺得是在公正地看待歷史。我們看待歷史的目光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偏見而達到了自由的境界呢?不妨來做一個考察。再舉一個哈里斯的戰爭發言吧。一八五六年(安政三年),哈里斯感到同在談判席上的一個「目付」是密探,對此很生氣。下田奉行對此解釋說,這在日本是通常的慣例。但哈里斯受不了。在雙方進行了一番爭執之後,哈里斯作了如下的發言:
哈里斯
一、……一切都讓人感到不快。如果談判不能順利進行的話,說不定哪一天會發生意外的災難。
下田奉行
一、除了已經申述的,你還有甚麼要說的嗎?
哈里斯
一、我沒甚麼可說的了。
於是這天的談判就結束了。哈里斯用了「意外的災難」來暗示戰爭。這天,下田奉行在談判的記錄上,用朱筆添加了如下的補充說明:
(朱筆文字)……他指著坐在席位上的武士目付,雖然並不了解情況,卻是在不停地責罵他。此外,看到侍者端茶過來,就表示不用遞過來了,把她的手推開。所有的言行舉止,就像一個瘋子一般。想硬把他拉拽過來,卻反而招致他更大的憤怒,看來彼此的意見無法溝通,對話就中止了。
這段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哈里斯激怒的樣子。對聲言要發動戰爭的哈里斯,下田奉行便只問了一句「此外你還有甚麼要說的嗎」,於是談判就終止了。
實際上,哈里斯已經發了好幾次火。不過,迄今為止人們對這部分內容並未特別注意。還不僅如此,評價甚好的傳記《哈里斯傳 打開日本門戶的人》的作者卡爾.庫羅,在書中設了第十三章「世上最大的謊話」,寫了這樣一段話,為了幫助我們思考觀察歷史的視角,不妨引錄如下:
令日本的官員最感驚訝的是,他﹝哈里斯﹞從來不說一句謊話,對所有的問題他都直率地作出回答。……令他們﹝日本官員﹞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與外國人做交易時慣用的戰術,對他完全失效。這一戰術,就是用小小的謊言或者託詞,來無益地招引外國人的不快。……但是哈里斯遇到了這樣的戰術,他一點都不會生氣。
這本書中所敘述的哈里斯「從來不說一句謊話」、「他一點都不會生氣」,與事實不符。反過來,哈里斯在他的日記《日本逗留記》中,屢屢提到了日本人說謊。他對日本人的評價是:「他們是世上最會說謊的人。」「他們用如簧的巧舌來圓自己的謊言。只要能設法避開真實,日本人就絕不會說實話。」而這些日本官員(幕臣)的謊話,也是單方面的記述。
在最初讀到《日本逗留記》的時候,我自己也感到,是呀,幕府末年的那些要員們,大概就是這個模樣吧。我的視角與庫羅一樣。因為我們都深信,幕府日本還處於「半開化」的狀態。還是讓我們仔細地從與歐美相反的角度來觀察一下歷史吧。
哈里斯曾在江戶對著老中以下的官員發表過場面頗大的演說。哈里斯對日本人說,有了條約,一切都沒問題了。對此,老中詢問幕府的勘定奉行,實際的情形到底如何?勘定奉行將實情奉告如下:
已在去歲寅年有了大總統批准的條約﹝指日美和親條約﹞,如今又提出了要締結新的條約,看來條約也並不可靠。
其主要意思,與上述提及的下田奉行井上清直所講的是一樣的。才締結了永世和親的條約,卻又要締結新的條約,說是這次締結以後就沒問題了。根據哈里斯前後矛盾的話語,幕府的官員認為歐美的條約的功效「也並不可靠」,也就是說它的功效是有局限性的。幕府對事實的核查,可謂切中要害。
關於哈里斯的演說,在本叢書第一卷《幕末與維新》中已作了介紹。舉一個例子來說,哈里斯在演說中說,美利堅合眾國沒有用武力掠奪過別國的領土,是一個和平的國家。可是,依據《荷蘭別段風說書》等的情報,可以確定在近年與墨西哥的戰爭中,合眾國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他表面上講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話,完全都是假的。」幕府的官員用事實證明了哈里斯在說假話(美墨戰爭發生於一八四六至一八四八年)。
而且勘定奉行認為,沒有必要進一步和哈里斯去爭辯這些話語的真偽,知道了哈里斯會說謊話,然後以這樣的心理準備去和他進行條約談判就可以了。他的意見被採納了。哈里斯並不知道他自己的演說內容已被幕府一一核查,他自己的很多謊話已在幕府內部一一得到了證實,他在完全不知這些內情的狀態下,來與日本官員進行條約談判。
第一章 幕府末年,面對歐美,日本是如何守住了自己的獨立?
井上勝生
被看作「半開化」的江戶日本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歷史學發生的很大變化,就是擺脫了歐美中心史觀,將以前被置於邊緣區域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作為中心,來重新開始撰寫歷史。文化圈的配置圖,正迎來了全球性的大變動。原本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產業體系,就是依靠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豐富資源和龐大的市場而繁榮起來的。因此,出現了以亞洲、非洲為中心的大的波瀾,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歐美的歷史,就是強者的歷史。日本在進入近代以後迅速地脫離...
作者序
前言
在宣告近代大幕開啟的國門打開之後的一百五十餘年中,日本究竟追求了甚麼,又是如何走過了它的歷史進程?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是沿著怎樣的歷史脈絡,今後將走向哪裡?而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與日本歷史發生怎樣的關係?
為了思考如上的問題而編纂的這套「日本近現代史叢書」的通史,從《幕末與維新》到《後戰後社會》,將日本的近現代史分成了九個時代,每一卷都充分體現了作者各自的視角和敘述風格,迄今已經出齊了。我們的目的是,沿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演進脈絡,尤其是通過探索軍隊與軍人家屬以及殖民地的實際形態,來試圖揭示近現代日本的真實面目。
作為壓軸之作的本書,請各卷的作者各自提出了一些捕捉各個時代特性的根本性問題,並對此給予了解答,以此來闡述理解日本近現代史時需要把握的要點。且在本書中,又增加了一些有助於理解各卷內容的補充性說明。在結語部分,還請各位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以有助於我們思考「通史」本身的論述將具有怎樣的意義這樣一個話題。
另外,在各章的末尾,還刊載了作者的「推薦的五冊書」。讀者請自由選讀。
本書不僅是本叢書的一個全面總結,也希望大家將其看做閱讀這一叢書的一個導讀。我們祈願「日本近現代史叢書」能成為各位理解日本近現代進程的一個良好指南。
岩波書店新書編輯部
二○一○年一月
前言
在宣告近代大幕開啟的國門打開之後的一百五十餘年中,日本究竟追求了甚麼,又是如何走過了它的歷史進程?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是沿著怎樣的歷史脈絡,今後將走向哪裡?而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與日本歷史發生怎樣的關係?
為了思考如上的問題而編纂的這套「日本近現代史叢書」的通史,從《幕末與維新》到《後戰後社會》,將日本的近現代史分成了九個時代,每一卷都充分體現了作者各自的視角和敘述風格,迄今已經出齊了。我們的目的是,沿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演進脈絡,尤其是通過探索軍隊與軍人家屬以及殖民地的實際形態,來試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幕府末年,面對歐美,日本是如何守住了自己的獨立? 井上勝生
第二章 為何明治國家需要天皇? 牧原憲夫
第三章 日清、日俄戰爭改變了日本甚麼? 原田敬一
第四章 大正民主是怎樣的一種民主? 成田龍一
第五章 一九三〇年代的戰爭是一場圍繞甚麼展開的鬥爭? 加藤陽子
第六章 為何無法避免開戰? 吉田 裕
第七章 佔領改革改變了日本嗎? 雨宮昭一
第八章 為何日本能夠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武田晴人
第九章 歷史將走向何方? 吉見俊哉
結 語 為何要學習近現代日本的通史? 成田龍一
總目錄
作者介紹
前言
第一章 幕府末年,面對歐美,日本是如何守住了自己的獨立? 井上勝生
第二章 為何明治國家需要天皇? 牧原憲夫
第三章 日清、日俄戰爭改變了日本甚麼? 原田敬一
第四章 大正民主是怎樣的一種民主? 成田龍一
第五章 一九三〇年代的戰爭是一場圍繞甚麼展開的鬥爭? 加藤陽子
第六章 為何無法避免開戰? 吉田 裕
第七章 佔領改革改變了日本嗎? 雨宮昭一
第八章 為何日本能夠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武田晴人
第九章 歷史將走向何方? 吉見俊哉
結 語 為何要學習近現代日本的通史? 成田龍一
總目錄
作者介紹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6-07ISBN/ISSN:978988836992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296頁開數:32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