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這個世界不是你想得那麼單純?
懂得做人成本概念的人,通常都是在裝糊塗,而不是真糊塗!
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頭腦清醒的人,因為清醒,所以瞭解人性的缺點和事情的微妙之處;因此,他能夠用人之長,棄人之短;瞭解事情的正面,也清楚事情的反面。
同時,也是一個善於糊塗的人,他給人留餘地,給事情留下迴轉的空間,該放下的 時候放下;這樣才能爭取一切可利用的東西,為自己來服務,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功。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的想法,但是我們能決定我們的做法。
沒人為你譜寫命運,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別人的想法,別人的態度是我們無法控制;然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態度卻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無法控制別人,但能透過自己的行為做法來影響別人,從而用最小的成本來獲得最大的利益。
作者簡介:
砍柴人
知名的自由撰稿人和編輯,歷經十多年的寫作、思索與探求,完成多本經典之作,更是一位暢銷作家,著有:《做人要有成本概念》、《商經》、《青蛙嘴唇上的正義》、《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05mm》、《觀念》等。
章節試閱
一半知目標,一半懂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要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放棄自己所不擅長的。
我們從生到死,是一個發展前進的過程。既然是前進的過程,肯定少不了參照物。只有參照物的存在,我們才知道自己發展的好與壞。
對我們直接有影響和刺激的參照物,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人,比如我們的親屬和朋友,彼此都會存在想超越對方的心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社會地位高一些,本事大一些,生活品質高一些,這是人的正常心理渴求,無可厚非。
我們要知道,在人的諸多本性中,有一個性格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不肯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不肯承認自己不如人。而這個本性,越是在有才華的人身上表現得越是強烈。大家都是人,為什麼你能做到的我就不能做到?難道我就不如你嗎?如果是我在你的這個位置上,說不定做得比你還好!
這並不是單純的酸葡萄心理。正確的說,人的這個本性,其實並不能算是壞事。它能激發人的上進心,讓人努力向上,做得更好。可是,也不得不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事情並不是按照人的主觀願望而進行的。有的時候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換成是我們還真的是不能做到。在這個時候,能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做不到,就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氣度了。而這一點,卻是絕大多數人所不能做到的。
別人有的我們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如果我們能力所及,這也不是錯的。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的慾望和我們的能力總是存在著一段距離,人與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
做自己能為之事,成功的機率大,失望的機率小;做自己難為之事,失敗的機率大,受傷的機率也大。一旦失望變成了絕望,我們的人生付出的成本就很難計算了。
所以,在人生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道路上,我們要有所知進退。
✽ ✽ ✽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叫做「邯鄲學步」,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聽說趙國邯鄲那裡的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心生羨慕,於是就千辛萬苦的跑到邯鄲去,想學學那裡的人是如何走路,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反而連自己原先走路的方法都忘記了,於是只好爬著回家。
這似乎只是一則寓言故事而已,聽到的人大多只會嗤之一笑:哈!天底下哪有這麼笨的人啊?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原本教書教得好好的,卻偏偏要下海經商,結果不僅家產全部賠了進去,甚至連老婆也鬧著要離婚;原本做個行政人員駕輕就熟,非常出色,但非得轉到行銷部門,只認為業務員的奬金豐厚,最後不得不捲舖蓋走人……
對於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還是不要強求的好。要不然,真的變成了那到邯鄲學步的人,就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學學古人曹參。
曹參這個人,是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名臣宿將,很有能力的一個人。當年漢高祖病危,呂后問他說:「您死了之後,丞相蕭何也死了的話,找誰來代替?」漢高祖說:「曹參可以。」蕭何臨終前,漢惠帝也問他說:「你死了之後,我該找誰來接替你的位置?」蕭何說:「知臣莫若君。」漢惠帝說:「曹參可以嗎?」蕭何說:「陛下找對人了。」可見無論是在漢高祖劉邦還是丞相蕭何又或者是漢惠帝的心目中,曹參都的確是個人才,完全能夠勝任丞相的職務。
就連曹參自己,也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他聽說蕭何的死訊之後,立刻吩咐家人準備行裝,說:「我馬上就要進相府當丞相了。」果然沒過一會,皇宮的使者就下了任命書。
這樣一個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並且當仁不讓的人,應該說,在他當上丞相之後,應當大有一番作為才對。可是,大家來看看這位新丞相,都做了些什麼事:天天拉著下屬們喝酒,不喝到爛醉不肯罷休,要是有什麼官員前來報告什麼公事,他也必然拉著人家一起喝酒,非逼得人家逃席不可。結果什麼公事啊,什麼禮儀啊,全都化成酒水喝到肚子裏了。更可氣的是,如果官員們犯了什麼錯誤,他不僅不會嚴懲,反而會想方設法加以掩護,實在是沒有一個丞相樣。
這樣幾次下來,漢惠帝忍不住了,就派了曹參的兒子加以勸解說:「父親大人您天天喝酒享樂,朝廷大事怎麼辦?」沒想到這話把曹參給惹火了,將兒子痛揍了一頓,邊打還邊說:「朝廷大事哪是你黃毛小子該問的嗎?」漢惠帝沒有辦法,只好親自出面,在朝堂上質問曹參。
面對著漢惠帝的質問,曹參回答的話,很值得我們思考。
曹參當時脫下了帽子,很恭敬地反問漢惠帝:「陛下您認為您的才能比得上您的父親高祖皇帝嗎?」漢惠帝說:「我怎麼敢和高祖皇帝比較?」曹參又問:「那您認為我的才能比得上先丞相蕭何嗎?」漢惠帝說:「我看似乎有些不如。」曹參於是就說:「您說得對極了。高祖皇帝和蕭何丞相打下了江山,定下了法律法規,我們的才華既然比不上他們,那就不如按照他們制定的章程辦事。只要不犯什麼重大錯誤,不也就夠了嗎?」漢惠帝點頭說:「你說得對極了。」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規曹隨」的典故。史書上對它的評價是:「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應該說,曹參這個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論打仗,蕭何這點肯定不如我;他同時也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論治國,我卻不是蕭何的對手。因此,他才來了個「蕭規曹隨」,承認自己不如蕭何。曹參的胸襟和氣度,是很令我們佩服的。
不過,反過來想想,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曹參硬要與蕭何較較勁,不來個「蕭規曹隨」的話,那結局又會怎麼樣呢?
那他付出的代價肯定相當慘重!用經濟學上的術語來說,就是付出的成本太高。
首先一條就是,成本與收益絕對不成對比。
曹參當上丞相之後,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可再升了。我們想想看,就算他更改了蕭何制定下的規矩,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麼,他又能得到什麼收益呢?難道他還能再升一級當皇帝不成?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最多最多,不過是爵位再高一點,封邑再大一點而已。比較起他原本的地位、功績來,這點賞賜實在不值一提。就像我們現代人,用一百塊錢的成本去賺一百塊錢的收益,大家都會打破頭去爭,但如果告訴你用一百塊錢的成本只能賺到一塊錢的收益,有興趣的人就很少了。
很明顯的,這樁生意,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不值得去做。
第二條是,可操作性不強。
如果有某人對你說,你給我一百塊,我馬上就給你一百零一塊,包你穩賺這一塊錢。相信大多數人,都還是會做這樁生意的。畢竟一塊錢,再怎麼說它也是錢啊。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什麼不去做?
但關鍵的問題在於,付出了一百塊的成本,就一定能收到多這一塊錢的收益嗎?
不見得,至少曹參就認為不見得。曹參他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要是在治國上與蕭何爭個高低,那是明顯的自討苦吃。也就是說,他認為,就算付出了這一百塊錢的成本,也不一定能賺得到這一塊錢。
既然是不能賺錢的生意,那又何必去做!
第三條,危險性太強。
一樁生意,就算利潤薄或者沒有利潤,但如果能不虧本的話,說不定還是會有人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嘗試一下:我投入一百塊,最後要是還能拿回一百塊,我也沒損失什麼呀?相反,要是成功了,說不定我還能賺到點錢呢!
但曹參的這樁生意,要是失敗了,損失可就大了。
經過秦末大亂之後,漢朝剛剛穩定下來,國力還很虛弱。這就像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公司,資金短缺,設備不足,人才缺乏等等,應該說,在這個時候,公司的第一目標就是要能夠在市場上生存下去,然後才能慢慢求發展。本來嘛,高祖皇帝這個前董事長和蕭何這個前總經理都已經為公司規劃好了與民休息的發展方向,今年該做什麼,明年又該做什麼,最後會達到一個什麼效果。這個方向本來是正確的,可是現在換你曹參當總經理了,你說不行,這思想太落後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緊跟國際潮流。這廠房太破了,應該建個更好的;這設施太落伍了,應該換先進的;還有這些人,都是些什麼垃圾啊,全部淘汰,我要重新招聘新人。
這麼折騰來折騰去,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公司自然是經不起這麼一番折騰的。結果恐怕是你曹總經理還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改造,公司就先已經被你搞垮了。而你,也不得不捲舖蓋走人了。
在現代社會,職業經理人搞垮了公司,最多只是個捲舖蓋走人的問題。可是在古代,在當時,做丞相的要是把國家搞得一團糟,那後果可就不僅僅是捲舖蓋走人這麼簡單了。罷官停職那是最輕的,嚴重的會危及到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而如果曹總經理真的敢這麼做的話,那他與斷頭台親吻的結局,幾乎可以說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樣說來,他所付出的成本就實在太大了。不僅沒有賺到那一塊錢的利潤,反而連自己原本的那一百塊錢的成本也全賠了進去。
為了那虛無縹緲的一塊錢,而賠進去一百塊錢,這樣的生意,值得嗎?
這樣做人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相反,如果曹參按照蕭何已經制定了的政策行事,那他既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他好的丞相(保住了一百塊錢的成本),出錯了主要責任也不會在他身上(不會虧本),有成績了他臉上也有光彩(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這樣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何不做?
這就是曹參的聰明選擇。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了最大的利益。
✽ ✽ ✽
人的才能是有限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承認自己做不到,不在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強鑽牛角尖,這並不是怯懦,相反,這是一種大智慧,大氣度。當年魯肅去世,孫權命嚴畯代替魯肅的大都督之位,大家都為嚴畯感到高興,他卻堅決推辭說:「樸素書生,不閑軍事」,發言懇切,以至於流涕。孫權不得已,才以呂蒙接任都督,這才有後來的:「呂蒙白衣過江,平荊州,殺關羽」的故事。嚴畯的美德,一直被眾人傳為美談。
但這個世上的大多數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看見了登上高位之後的榮耀,卻忽略了同時應擔負起的責任和後果,只知道前進,卻不曉得有的時候知己知彼才是最好的應付手段。
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訥親,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人物。
訥親這個人,是滿族大臣,出身高貴,與乾隆皇帝有著親戚關係,同時又是乾隆還在當皇子的時候就跟隨在身邊的親近人,因此很是得乾隆信任。再加上訥親他也很有才華,很善於理財,而且為官也很廉潔,曾在家門口養了兩隻大狼狗,專門用來嚇唬那些上門送禮的官員的,因此他的官職升得飛快,很快就做到了軍機大臣的職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照理說,他應該很滿足了,但訥親這個人,卻不知道進退,最終身敗名裂,為天下笑。
那一年,大小金川的苗族部落起來反叛,聲勢很是浩大,朝廷派大軍去征討,卻吃了大敗仗。照理來說,這種軍務大事,和訥親這個文臣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這傢伙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了,居然動起了帶兵平叛的念頭。他大概是覺得,自己就算熬到頭,也不過是個文臣而已,算不上有什麼威風,因此很想學習一下那些古代儒將的風采,也好讓別人稱讚自己一聲「文武雙全」。於是,他就向乾隆皇帝請命帶兵。
訥親這麼一請命,乾隆皇帝心裏就犯了嘀咕。應該說,乾隆皇帝對於訥親究竟有多少本事,心裏還是很清楚的,他也很瞭解訥親的心思,於是就對訥親說:「你的才華,用在指揮打仗上是不行的,做做後勤還是很稱職的。你不是想要軍功嗎?很容易啊,我讓你去掌管大軍的後勤補給。仗打贏了,跑不了你的功勞。就算不幸打敗了,也不會牽連到你身上去。」
正確地說,乾隆皇帝為訥親的考慮,還是很周詳的,給了他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但是訥親這人,真的是很不知進退,硬要去爭這個征討軍統帥的地位。乾隆皇帝拗不過他,只好答應了他,想想又不放心,又把當時的名將張廣泗叫來給訥親做副手。乾隆皇帝這原本也是一番好意,心想有張廣泗輔佐訥親,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的。可是沒想到,他的這番安排,最終葬送了這兩人的性命:訥親自恃滿人出身,加上又是讀書人,看不起張廣泗這個漢人出身的粗魯武夫。而張廣泗呢,心裏也不舒服:仗打贏了,功勞是訥親的;仗打輸了,自己還要承擔責任,於是張廣泗就天天稱病,什麼事也不管。而訥親呢,卻又指揮不動張廣泗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
將帥不和,本來就是兵家大忌,再用一個白面書生去指揮作戰,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了。最終,訥親和張廣泗指揮的十萬大軍,全部被埋在了大小金川的爛泥潭裏,他們兩個主帥,雖然逃了出來,卻也沒能逃脫乾隆皇帝的憤怒之火,被賜自盡。
與曹參相比較起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不知進退的例子。一個青史留名的能臣,變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庸將;一個高高在上大權在握的權臣,變成了眾人唾棄身首異處的罪人;他付出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上天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可能沒有俊秀的外表,當不了演員,不能一夕成名,但你卻有聰明的頭腦,能夠將資訊轉化為商機;你可能沒有嫺熟的外交技巧,能頃刻之間談成眾多的交易,可是你卻有良好的人品,能夠拉攏住大批的老客戶;你可能比不上你的同事那麼能幹,但你卻很善於配合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要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放棄自己所不擅長的。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千斤。能夠知道自己的能力局限所在,就不會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來,壓傷自己的肩膀。否則,就很可能像那個到邯鄲學步的人一樣,最終只能爬著回去。
一半信有據,一半疑無憑
很多原因是我們看人不清,察事不明,無故增加了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本,很多事情,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我們信與不信的一瞬間。在信任出現危機的時代,正確判斷成為我們低成本做人的首要課題。
我們每天都會經由他人、媒體、網路來獲得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中,有的和我們切身利益有關,有的資訊與我們切身利益無關。我們身邊每一種資訊的出現,都可能代表著一種形勢的出現,與我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會影響我們的舉措和行動。資訊,是我們做事時採取措施和行動依據,我們經由資訊來判斷形勢做出決策。
但是任何資訊都有真假之分,儘管有的資訊來自權威的媒體,或者親近朋友的相告。有的內容是真實可信的,有的內容卻是虛假可疑的。所以對資訊的辨別判斷成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辨別和判斷,就是我們對所接收到的資訊,進行由粗到細、由外到內、由表到裏的篩選,確定哪些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詩經》有言:「他人有言,予忖度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任何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我們不是經常看到人們在上當之後或者事業失敗之後,後悔不已,「都怪我交友不慎,都怪我們當時輕信某某人的話……」一切事情都在結果出現時,所有的人、所有的資訊才會露出它的真實面目,但是這也是大勢已去的時候,也是當事人認命的時候。
在實際生活中,與我們有關或者無關的資訊總是多向的而不是單一的,是多彩多姿的而不是黑白分明的。面對大量複雜的資訊,真的能夠做出準確地判斷,實在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常常會遇到的情況是,面對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情,有正面的評價,也會有負面的意見,有好的資訊,也會有壞的資訊,讓人難以掌握,猶豫不決,不知道哪些可信,哪些可疑。
那麼,什麼樣的資訊才可以作為我們做判斷、下結論的依據或者標準呢?怎麼才能做到不受虛假資訊影響而避免吃虧上當呢?
一個真正客觀的人,他一定有自己的主見和標準,不人云亦云,他並不是機械式地憑空知道資訊和資料,而是根據資訊的「有憑」、「無據」做出自己的辨別和判斷。
一個真正客觀的人,對於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和聽到的資訊,會瞭解它的真實情況,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建立判斷的憑據。「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有些時候我們見到的事情也未必是真實,一定要結合事情本身發展的規律進行取捨和判斷。
一個真正客觀的人,看見一種現象,他不會立刻盲目的相信,而是透過現象來看本質,洞察現象背後真實的事物,進而確定自己的行動。
我們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失敗,很多原因是我們看人不清,察事不明,無故增加了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本,導致人生收益很低。很多事情,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我們信與不信的一瞬間。在信任危機的時代,正確判斷成為我們低成本做人的首要課題。
✽ ✽ ✽
真相只有一個,但是反映真相的形式,卻可以是很多種。這許多種形式,單個看起來,似乎都和真相相距甚遠,令人懷疑;合起來看,卻又能夠構成真相的全部,完全可信,成為我們判斷的基石。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寓言,叫盲人摸象。盲人們想知道大象的模樣,他們就透過用手來觸摸大象,結果摸到鼻子的說大象像一條蛇,摸到象牙的說大象像一把矛,摸到耳朵的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身體的說大象像一座牆,摸到腿的說大象像一棵樹,摸到大象尾巴的卻說大象像一根繩索。
盲人們受自己感官的局限,看不到大象的實體,卻相信自己有限的體驗,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局部的感知上,他們當然會鬧出笑話。也許很多人嘲笑這些盲人孤陋寡聞,以點代面,可是現實生活中,事情有可能就像盲人面前的大象一樣複雜,我們每個人也有可能像那些盲人一樣,只能佔有部分事實的資料。這些資料,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完全是不相干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你能相信哪些資料?懷疑哪些資料?取用哪些資料?捨棄哪些資料?可以說,任何輕舉妄動都會徹底關閉通往真相的大門,在這樣的困境中,你比盲人又能高明多少呢?
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對任何資訊我們都大意不得,一半信有據,相信並重視任何一條證據,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因為任何資訊都不會憑空出現的,都有其價值和意義;一半疑無憑,對所得資訊,大膽懷疑,小心辨別,去其當疑,切除其中不合客觀規律和正常事理的部分,取其可信,取其符合事理真實的事件,以為我們的工作和事業服務。
就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他們每個人提供的線索,對我們認識大象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對這些資訊,要採取尊重和相信的態度,鼓勵他們提出更多證明他們論點的資料來。如果我們隨意否定他們的意見,誰還會繼續為我們提供資訊呢?但是,我們的相信,又不是隨便地就支持某一方的觀點而做出定論,也不是佔有大量的資料,把他們堆起來不管,而是要把資料集中起來提出疑問,比較他們的差異,辨別他們的真偽,吸收其中有用的部分,並且加以整合,去掉不合理的一面,保留合理的一面,最終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符合真實的整體。
春秋時期,魯國和齊國交戰。魯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小國能打過大國嗎?魯國的曹劌很焦慮,他跑去見魯國國王,問他有沒有做好戰備工作。國王說:沒問題,我不吃獨食,好吃的好戴的,總是分給國人,人民一定會支持我;我祭祀神的時候,很虔誠,供品也很豐厚。曹劌卻說,這些都不可靠,還有別的嗎?國王說:我判案子很公正,沒有冤枉過人。這下曹劌滿意了,說這個不錯,老百姓肯定會為你出力的,咱們打吧。兩國交戰,曹劌等齊國第三次擊戰鼓才命令魯國軍隊衝鋒,果然打敗了齊國。國王要追擊齊軍擴大戰果,曹劌制止,自己先跑去看看齊軍敗退的狀況:戰車車轍亂七八糟,軍旗東倒西歪,這才下令追擊。魯國獲得了完全的勝利。
曹劌在對戰備的估量上,有他自己的取捨標準。當時的戰爭最根本的是依靠民心和士氣,曹劌準確地預測到:國王對國人好,好吃的好穿的分給大家,其實以國王一人之力,這點好處根本不可能分到每個人,只可能分給國王左右的親信,這個舉措相信能讓這些親信為國出力,但是這些人太少,能否戰勝,效果值得懷疑;祭祀神靈的時候講究誠信,這一措施相信對凝聚人心有好處,但是用來戰勝敵國卻無把握;國家無冤獄,最可以提高民心士氣,增強戰鬥力,是戰爭能夠取勝的決定因素。以上三點都是可信的,但是也只能算是掌握自己的情況,憑這些和敵人打仗,能否取勝值得懷疑,最終還得講究戰略戰術,在敵人士氣最低落的時候發動攻擊;戰鬥取得勝利,但是這個表面現象也不可相信,齊國是個大國,是不是背後還有什麼詭計呢?一定要看到他們真正的敗退才可以確定。曹劌層層思考,步步小心,大膽懷疑,小心取證,最終贏得了勝利。
曹劌在考慮問題時候,腦子始終不是一根弦,他經常看到事物的全局,一面看到事物的可信可靠的地方,一面又能提出懷疑的理由,一面在可信處疑,一面在可疑處信,這場戰爭的勝利,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假如曹劌僅僅從齊國兵強馬壯,魯國國力兵力遠不如人進行戰爭勝負的判斷,那麼他就把魯國一個國家作為成本輸得一乾二淨;如果他不依據齊國軍隊的實際情況制定戰鬥策略,盲目死拚亂戰,那麼他將把魯國軍隊作為成本輸給齊國的馬蹄之下。
信有據,疑無憑,讓曹劌以最低的成本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 ✽ ✽
有時候真相與假象極其相似,並且一起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變得撲朔迷離。這時候,我們相信和懷疑只在兩可之間,如何相信,如何起疑,就大有講究了。你相信其有的根據,可能是假象,你懷疑其無的根據,也可能是虛擬的。
信與不信,都可能增大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本。在考驗我們能不能低成本做人做事的時候,就取決於我們判斷和辨別現有資訊的能力。我們要知道哪些是真實的情況,哪些是對手為了迷惑我們,偽裝成真實情況的假資訊。
這裡所說的假資訊,是對手依據我們的判斷習慣而設置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採取錯誤的行動,使他們在我們的錯誤中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對手為了誤導我們而故意製造或者設置的假象,表面看來也許並不可疑,卻誘導我們走向反面,如果我們相信了他的合理之處,把它當作判斷的憑據,那就會失去正常的判斷,在相信和懷疑之中,找不到做出結論的標準。
三國時候,司馬懿在勝券在握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相信了假資訊,錯過了徹底消滅諸葛亮的絕佳機會,損失不可謂不大,無形中增加了剿滅蜀國的成本。
蜀國丞相諸葛亮帶兵進攻魏國,與魏國司馬懿在隴右交戰。諸葛亮因為錯用馬謖失守軍事要地街亭,一下子使優勢化為劣勢,處於相當被動的境地。正當諸葛亮為了挽回劣勢再一次部署的時候,派光了手下所有能戰的部隊,只留三千老弱殘兵駐紮於陽平城中。忽然聽到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來攻城的消息。三千對十五萬,明顯強弱不敵,戰則必敗,那麼可以退嗎?
如果敗退,第一,等於主動提供了讓司馬懿確信自己兵力不足的證據;第二,司馬懿瞭解真相,消除疑慮,就一定會主動追擊,那就不會是簡單的一場戰鬥失敗的問題。
這時的諸葛亮陷入一個難題,既不能戰,又不能退。唯一的辦法只能讓司馬懿知難而退,這就需要給他必須要退的理由,並且讓他確信退得有理的理由。製造這個理由,就必須把有據和無憑都交給司馬懿,自己一反常規出牌,把自己的底牌扣下而且連手下人都不知道是什麼。
司馬懿也是一個信有據疑無憑的高手,真相與假象在他的眼前很難蒙混過關。但是諸葛亮把任何憑據都隱藏起來了,而且製造出許多在常規戰爭中不可能出現的假象,讓他只能根據諸葛亮本人以往出牌的習慣來判斷。
這兩位軍事家在這場較量中,就有點像賭場上的比大小,沒有賭博習慣的諸葛亮手裏的牌最小,卻押上了自己最大的家產,還神安氣定地誘惑大牌在握的司馬懿下大賭注,彷彿司馬懿一賭就能輸一個傾家蕩產。
司馬懿帶兵來到城下,只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打掃街道,城內一點動靜都沒有。諸葛亮和書童穩坐城樓,彈琴吟曲,視司馬懿精兵強將如無物。
面對這樣的情況,司馬懿在短時間內進行資訊搜索、整理:
一、這是你死我活的戰場,對方的靈魂人物在此,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似乎自己伸手可得。對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自己變成一塊肉送到他的嘴邊。大開四門是歡迎自己親人的做法,但他是想要對手性命的敵人而不是親人。這種做法不合常理,打仗也沒有這樣的打法。
二、諸葛亮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從來不賭,從來不做賠本的買賣。諸葛亮打仗都贏習慣了,打個平手他都會不開心,等著失敗不是他的風格。假如這是一座空城,他把空城的門再打開,讓自己不費吹灰之力抓住對手的靈魂人物,天底下不會有這麼好的事情。
三、諸葛亮出兵打仗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來消滅他司馬懿,而不是被司馬懿消滅。他總是用別人無法猜到的辦法讓對手損兵折將。在自己來奪城的情況下他不守城,反而把自己暴露在對手的槍口之下等死,誰傻也傻不到這個地步,更何況是諸葛亮。
四、從諸葛亮的表情和琴聲之中,一切都昭示著諸葛亮有必勝的把握,他把誘餌擺出來,似乎只等著司馬懿這條大魚上鉤。只要他司馬懿進入城中,就來一個甕中抓鱉!
司馬懿綜合種種情況,覺得諸葛亮就是明擺著詐他,這個連三歲孩子都能看得出來的把戲。於是信其有,不信其無,命令大軍撤退。
司馬懿吃虧了,虧就虧在他對信有據疑無憑上沒有把握好。他所有撤兵的依據,完全是他個人假想出來的,並且合情合理,但事實上並不存在。他沒有分析諸葛亮失守街亭之後種種被動形勢,也沒有派人進城偵察一下,也沒有放幾箭射一下諸葛亮,進而證實城裏是虛是實。這些才是決定他是否撤兵的依據,而不是靠他憑空猜測。
司馬懿沒有相信真實的依據,相信了許多沒有任何依據的想像,中了諸葛亮空城之計,失去了消滅諸葛亮的絕佳機會。
司馬懿沒有抓住機會消滅諸葛亮,使魏軍在滅蜀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增加了本來就不應該增加的成本。
人生當中決定我們命運的機會並不多,在我們的人生轉捩點時,機會與風險可能同時擺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對我們判斷能力的一次考驗。這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有根據的事實,而不要相信沒有任何依據的猜測,進而影響我們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無故增加我們奮鬥的成本。
✽ ✽ ✽
當然,在現實生活當中,在取捨過程中,如果我們有全部的依據是最好不過了,但是很多事實都隱藏在虛假之後,附在冠冕堂皇之上。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已經證明可信無疑的部分,就要大膽應用,對存疑的部分,也許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還得耐心地透過各種管道來獲得證明。
因為在現實環境中,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一面。任何事情不可能是單純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在現實中,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當我們只使用其中一個方面的話,我們只要證明這一個方面的可用性,它的使用價值,就可以作為使用的理由了。
舉一個例子,楚漢戰爭中,陳平很有能力,他做間諜工作,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了大功。但是當初陳平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還打不過項羽,東奔西逃非常狼狽。有一天,魏無知,是陳平的好朋友,也是山西老鄉,現在替劉邦工作,於是把陳平推薦給了劉邦,而且說:陳平很有能力,很能辦事。劉邦跟陳平一談話,發現果然不錯,於是用他做都尉,做保衛工作。劉邦左右的親信不滿意了,說陳平這個人不好,原因有三點:第一,私生活不檢點,跟他嫂子有曖昧關係;第二,政治節操不好,朝秦暮楚,在哪裡都做不久;第三,政治品德也不好,貪污。劉邦一聽就把魏無知叫來,好一頓批評:「你那個老鄉怎麼回事,一身毛病,你就推薦這樣的人給我啊?」魏無知卻回答得很妙:「現在是奪天下的時候,你說陳平的本事怎麼樣?高明不高明?如果很有本事,別的事情還算什麼啊。」劉邦是很有魄力的,一聽有道理,馬上又加封陳平當護軍中尉,相當於中央警政署署長,這下別人無話可說了。
陳平為劉邦服務,在項羽軍中做了大量間諜工作,打下了埋伏。項羽那裡發生什麼情況,劉邦都能及時掌握;而且使用反間計,讓項羽和軍隊高階將領離心離德,這就為劉邦由弱到強,戰勝項羽打下了基礎。
劉邦是有名的從善如流,你陳平有本事,會做間諜工作,這個已經考察過了,我信得過,憑這一點我就用你,為我服務;至於私人品德問題,那個我不管,我也不去查,反正這些小節,跟打天下也沒有多大關係。這就是抓其一點,不及其餘;有用的這一點我用,其他沒有用的不予理會。事實上陳平盜嫂應該是謠言,大概是他的政敵詆毀他的,不可信。司馬遷就不相信這些,在《史記》中,留有伏筆。
客觀事物是複雜的,人也是如此,那些對我們的事業有幫助,已經考察過的,有足夠證據說明值得信任的,就放心大膽用;其他的方面,只要與我們的大方向不構成大的衝突,即使沒有考察過,不瞭解,無法掌握,我們也可以置之不理,擱置一邊。這也是策略運用中,必須注意的。
在一般的公司和部門裏,每天都會聽到很多關於上司以及同事之間的資訊。因為不透明,就難免讓人猜測,也就難免有人議論。
每一條關係公司和部門的消息,都可能涉及到我們自身的利益。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做到心裏有數,對任何變化都做好最壞的打算,然後不動聲色,靜觀其變。最忌諱的就是衝動,因為衝動肯定會受到懲罰的。
其次,我們對於來自任何管道的消息,都要根據部門或者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辨別、分析,判斷這條消息是真是假,從哪裡得到的,發布這條資訊的人和上司是什麼關係,在部門處於什麼位置。即使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告訴自己的,也要保持一半懷疑的心態,不能聽風就是雨,否則就有可能被別人利用或者落入別人的圈套。
但是有一條要保證,不論我們聽到任何消息,要堅持到自己這裡為止,不能再往下傳。作為上司的人,每天所得到關於屬下員工的消息更多。這時上司更需要信有據疑無憑,別把自己手裏的權力被別人拿去作為殺人害人的武器。「來傳是非事,必是是非人。」這一點身為上司的人一定要牢記。
不論我們作為上司還是屬下,一定要學會一半信有據,一半疑無憑。否則我們就會無故增加自己做人的成本,被別人利用或者成為別人的替罪羔羊。
人生就好比萬花筒,在這個萬花筒裏,即使你有一雙慧眼,也總會有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時候。無數的變幻,無法確實的測量,無數的紛擾,無法完全的看清。一方面,我們要把可以弄得清楚的情況、資料,作為我們可信的依據,在這個依據上,建立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另一方面,對不懂的、不清楚的,因而視為不可靠的情況、資料,既需要懷疑,也要在此基礎上澄清,儘量利用其中合理的成分,來淘汰不合理的成分。而且要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對於不必要的懷疑,可以暫且擱置爭議,一方面限制其可疑的部分,一方面還要應用可用的部分,從而更好更快地實現我們的目標,達到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可以使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可以使我們減少人事和環境等人為製造的麻煩,減少未來道路上有形和無形的阻力,以最低的成本,進一步取得更大的輝煌成就。
我們都渴望在一個團隊裏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在同行業裏得到同行的認可和尊重,在社會上有屬於自己的位置;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所夢想的事情。我們要得到這些,就得靠自己努力來建立功績,獲得屬於自己的表演舞台。
人類社會有時候的確像是一個熱鬧的叢林,每個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空間和更大的人生舞台。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紛擾和喧嚷,在成功的舞台上,主角不斷的變化,亂哄哄的你才唱完我便登場。
許多人一旦取得一些成績登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就不可一世,大有一副捨我其誰的架勢,驕傲自滿,頤指氣使,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取得的功績離不開別人的支持,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為了再建立更大的功績,或者保住自己已經擁有的表演舞台,不是靠自己曾經取得的功績,而是靠自己的品質。只有把自己過去的功績看得很淡,以自己的品質和素質為驕傲,才能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並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以便建立更多更大的功績。
古人說:「水無源,其流不遠,木無本,其枝不榮。」在成績面前,不知道謙虛,不知道樹立道德品質的人,最終不能保住他的名位,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付出巨大的成本,也總會黯然失色,最後失去手中所擁有的事物。
成功,不管是成名還是得利,是人們都想要得到的。成功有其表面風光的一面,人們懷著不同的目的會來恭維,說好聽話;但是也有招來忌恨,惹來麻煩的一面。一個人取得成績之後,如果驕傲自滿,被耀眼的光環遮蔽了眼睛,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嫉妒的暗箭射中;如果故步自封,遲早會不適合形勢發展的需要,被他人取而代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如此的悲劇,舉不勝舉。
而聰明的人,就是在已經取得的成就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謙虛的態度,不在乎自己已經取得的功績,而要看重自己做人的品質。把自己的品質放在第一位,以人格魅力去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
功績,縱使它當初如何的顯赫,也已經屬於昨天,只能代表過去。太陽每天都要升起,我們每天面對的也都是新的生活。在已經取得的功績面前,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把過去的功績當作是自己吃一輩子的資本,也不能讓它成為今後的包袱。
未來永遠是不可知的,總有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過去的功績,只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借鑒,卻不可能直接用來對付新的事態。而唯一值得依賴的,還是我們個人的品質。擁有良好的品質,和處理重要事情處變不驚的素養,才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複雜的社會生活當中,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可以使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可以使我們減少人事和環境等,人為製造的麻煩,減少未來道路上有形和無形的阻力,以最低的成本,進一步取得更大的輝煌成就。
✽ ✽ ✽
一個人想要發展壯大,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須讓別人相信你,給你機會和發展的空間;同時還要吸引更多的人支持你。別人為什麼能相信和支持你?這些都需要依靠你本身具有高尚的品質。
如果一個人狂妄無比,居功自傲,做出一點成績就忘記了自己是誰,像一隻螃蟹一樣橫行,這樣的人遲早會眾叛親離,垮台只是早晚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能力大小,地位高低,都有可能成為影響自己發展的因素。因此,不管我們曾經做出過什麼樣的功績,都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居功自傲,而要重視自己獨立的人格,看重自己的品質,時時放低姿態,對別人謙虛。這樣就可以事先掃除自己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為自己留下一個發展的空間,降低做人的成本。
功績不可靠,因為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功績,那只是過去獲得的,而一個人不能生活在回憶裏。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未來我們發展到什麼地步,關鍵的還取決於現在我們在做些什麼。如果因為有了一些功績,就驕傲起來,將有可能招致同事的嫉妒,甚至還可能引起上司的猜忌。同事嫉妒,眼下的工作可能就有障礙,無法順利開展;而上司的猜忌,會限制我們的發展空間,如果又有人不斷的打你的小報告,那問題可能就更加嚴重了。
相反,如果我們取得功績之後,能夠繼續保持自己優良的品德,謙虛一點,低調一點,以品德來征服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的機會。
退一步說,一些功績的取得,不可能只是哪一個人的功勞,即使他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作做完。個人的力量再強,在社會中,也不過是大海之一滴。低成本做人,就要善於利用團體的力量,大家共同承擔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個人所負擔的風險,做到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優化。
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合起來是一個了不起的力量,能做出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如果單獨靠一個人的力量,也做不出什麼偉大的成績。
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本領高強,很了不起了,如果依靠個人奮鬥,什麼結果呢?老婆被人搶了,工作被炒了魷魚,連個人的生命安全都遇到危險。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許多人圍攻而不得的猛虎,是一條好漢,但是單槍匹馬奮鬥,屢次遇到不可迴避的難題,屢次被人陷害,差點丟了性命。
林沖和武松,都是梁山好漢中的佼佼者,他們在梁山這個大團體中,取得了輝煌的功績,但是這些功績的取得,卻並不是哪一個人的,而是大家的,每個人都為這個功績做出了貢獻。而且,僅僅是有能力,能做大事,並不足以表率群雄,最重要的還是依靠內在的品質。
比如梁山這個團隊,它依靠義氣結合在一起,這個義氣也就是他們的行為規範,是必須擁有的品質。林沖和武松,都有了不起的功績,但是僅僅有功績並不足以成為梁山的領袖。梁山的領袖是宋江。
比較起來,宋江沒有林沖和武松的高強武功,但是他卻依靠自己的威望,贏得了所有梁山好漢的信任和愛戴,成為梁山理所當然的領袖。
成功的過程,好像是煉金過程。無數的金砂被淘漉,被篩選,最終被留下的不是塊頭最大的,也不是數量最多的,而是品質最好的。
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領導人物,大多數沉穩低調,保持著謙虛的心態。他們在成功面前,絲毫不會自負和驕傲,而總是把成功說成是公司所有人的奮鬥。
實際上,功績是明擺著的,誰也奪不走。謙虛的人,把自己的功勞分給別人,得到了眾人的欽佩,獲得了更高的榮譽和地位;而驕傲無知的人,把功績當成自己的,沾沾自喜,最終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現實生活中,得到最多的人,不一定是做得最多的人,而是把自己身段放得最低的人,是那些依靠自己良好品質,取得大眾信任的人。
一個人,能做出什麼樣的事情,得到什麼功績,不一定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以高尚的品質,取得別人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就是我們真正的財富,也就是我們真正可以引以為傲的資本。
✽ ✽ ✽
任何功績,無論是多麼耀眼和偉大,也都不過是身外之物,任何人都不可獨佔;而擁有了優秀的品質,才會成為我們內在的東西,沒有人可以奪走。
而且功績以及由此帶來的名和利,是任何人都想佔有的,如果在功績面前,有一點點依賴和驕傲,都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箭靶,給自己帶來不測之禍,只有保持謙遜的美德,才能避免功績帶給我們的各種負面影響,以最低的成本保全自己,遠離別人的陷害和嫉妒。
所以不管我們取得多大的功績,都不要把它當成可以為所欲為的資本,而要認清利害形勢,低姿態做人。低姿態,能給我們帶來低成本,不至於成為生活舞台上匆匆擦身而過的配角,而成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主角。
年羹堯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在雍正爭奪皇位的激烈政治鬥爭中,立了大功。他不但非常有政治才能,而且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優秀將領。
一七二三年,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脅迫蒙古諸部,在青海叛亂。當時,準噶爾部的叛亂剛剛平息,西部邊疆的形勢十分危急。剛即位的雍正皇帝,面臨內憂外患,他急忙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年羹堯接到任命,立即行動起來。他制訂了「分道深入,搗其巢穴」的用兵方略。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地橫掃敵軍盤踞的要地。在突如其來的進攻面前,叛軍丟盔棄甲,毫無抵抗之力,立即土崩瓦解。羅卜藏丹津只率領不到三百名殘兵倉皇出逃,清軍追擊至烏蘭伯克地方,擒獲羅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軍頭目吹拉克諾木齊,盡獲其人畜部眾。羅卜藏丹津本人因為化裝成婦人而得以逃脫,投奔準噶爾部。這次戰役歷時短短的十五天,大軍縱橫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犁庭掃穴,大獲全勝。年羹堯立下了輝煌的戰功,年大將軍的名號,從此震懾西疆,名動朝野。
年羹堯一戰勝利,為雍正皇帝初年政局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雍正大喜過望,給了年羹堯特殊的榮寵。許多善於鑽營拍馬之徒見年羹堯權勢炙手可熱,也紛紛奔走其門。年羹堯被眼前的功績沖昏了頭腦,驕傲了起來,他做了三件不可原諒的事情。
一、驕傲自滿,作威作福。年羹堯自恃功高,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凌人。贈送給屬下官員物品,「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朝廷派來的御前侍衛和蒙古紮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
二、營私舞弊,任用私人。文武官員的選任上,凡是年羹堯所保舉之人,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號稱「年選」。他還排斥異己,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以陝甘川官員為骨幹,包括其他地區官員在內的小集團。
三、收取賄賂,聚斂財富。雍正朝初年,整頓吏治、懲治貪贓枉法是一項重要改革措施。而在 這種節骨眼上,年羹堯貪贓受賄、侵蝕錢糧,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巨。
年羹堯雖然立下了大功,但是居功自傲,胡作非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極度不滿和強烈的猜忌之心。雍正皇帝認為,年羹堯居功自傲,圖謀不軌,動機和目的不單純,開始對他防範,並且剝奪了他的官職,最終賜他自裁。
作為一代名將,年羹堯利用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建功立業,為清朝的國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不知道越是功勞大,越需要謹慎小心,越需要依靠自身的品質,保身保位,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反而是自恃功勞,妄自尊大,胡作非為,絲毫不知謙遜自保,做出超越自己名分和權位的事情,結果,不但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最後連自己擁有的東西以及生命也失去了。
人生不是一場賭博,賭一把是一把,勝負都取決於碗中溜溜轉的骰子。人生的輸贏,依靠的是實力和影響力的搏鬥,你所做的任何事,都可能為你加分或者減分,關鍵時候連你自身都是這場賭局中的籌碼。良好的品質,會加重你的分量,增大贏的可能;相反,惡劣的品質,則會降低你的贏面,可能會讓你一敗塗地。
✽ ✽ ✽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同樣作為房屋的材料,遮風避雨,其他的椽子都安於本位,不張揚,默默的支撐出一片安穩的空間,唯獨出頭的椽子,非要顯得與眾不同,展現自己,標榜自己,生怕別人不知道它的作用和功績,當然就成了眾矢之的,落得可悲的下場。
其實,出頭的椽子,如果品質夠硬,經得起風吹雨打也好啊,可惜沒有金剛鑽,偏攬瓷器活,在這種情況下,你不爛誰爛?不犧牲你犧牲誰 ?
許多公司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在一個階層中,成績最好的往往最容易出事,有的不得已跳槽轉行,有的剛剛露出被提拔,立即就有無數舉報信的出現,一查馬上出問題,最終一輩子屈身下士。這些人,平時成績不錯,但是升職與加薪往往沒有他們的份。倒是另外一些人,平時默默無聞的工作,不顯功績,不跨能力,但是每次有好事情,許多比他更引人注目的人都輪不到,但總能輪到他。
有的人,有了一些成績,往往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恨不得把功勞都攬到自己的身上,見人就說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最終沒有人願意和他共事,上司也不願意提拔這樣的人,而且人見人嫌,把自己置於大眾的對立面。自私要有限度,驕傲要分時間場合。驕傲不是你的錯,不分時間地點的亂炫耀,就是你的不是了。
有的人本事大脾氣也大,功勞多麻煩也多,能夠擔當大事,但要是去查他的問題,一查更是一籮筐。這樣的人,上司在關鍵時刻也許會選擇用他,但是三條腿的駱駝不好找,兩條腿的人才到處是,上司也不一定非要用你,再說,即使一時出於某種需要用了你,時過境遷,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他也可以來個裝糊塗不認帳,最終這樣的人在激烈的競爭中,也不一定能佔到上風,即使一時能夠取得成功,也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有的人能耐不大,脾氣不小。凡事要是指派給他做,難度稍微小一點,他馬馬虎虎還可以應付,難度一旦加大,他就不能勝任。凡是有好事,他都想插一嘴,分一杯羹,分不到還背後說閒話,嘀嘀咕咕。小事不想幹,大事又幹不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樣的人出於平衡或者妥協還可以任用,但是終究不能重用。
還有的人,要說建立什麼功績,關鍵時候靠他是沒有辦法;但是要說老實守規矩,行為規範做大家的榜樣,他是可以的。這樣的人工作能夠兢兢業業,老實本分,安分守己,提高內部的團結,保持部門的穩定,就是守成有餘,開創不足,可以成為一個公司的模範員工,但是不能用來做大事。
任何公司和部門,最終脫穎而出的,是這樣子的人,有本事,能耐大,點子多,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把事情辦得乾淨利落。一個人有本事,不是靠吹出來的,是用事實說話,有功績為證。這種人,關鍵時刻能夠處理事情,不爭功,不炫耀自己,在功績面前保持謙和的態度,同時個人品質方面無可挑剔,沒有可以拿來成為別人攻擊的箭靶。有功績,這是硬實力,品質好,這是軟實力。硬實力擺在面前,人人無話可說,軟實力,又可以爭取輿論的支持,即使別人嫉妒也無處可找,無把柄可抓。這樣的人,必將成為人生舞台上,保持地位時間最久的主角,和最終的勝利者。
世界無時不在變化,一時的禍福未必可憑,一時的勝敗也不足論英雄。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多少風雲人物,在時間的長河中,往往只能留下匆促的背影,各領風流沒幾年,因為,經過時間的沖刷,功績或不可滅,而品質卻分高低,能以最低成本,保持最長久影響力的人,才會成為最後的英雄,而這個勝出英雄,也必然會是品質足以驕傲,而功績足可流傳的人物。
一半儉生活,一半奢捐助
駕馭錢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被錢駕馭也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能駕馭錢,會使錢用在有用的地方去,進而還會產生很多錢,人生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被錢駕馭,只會使錢花在沒必要花的地方,進而會產生很多罪惡,人生是一個不斷貶值的過程。
網路上曾經流傳這樣一段話:等我有了錢,買包子買兩個,吃一個,扔一個;買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買賓士買兩輛,開一輛,拖一輛;買別墅買兩間,住一間,拆一間。
這雖然是網路上的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完哈哈一笑了之。但是,這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夢想有錢以後的心態。這些人有錢了不一定買包子買兩個,吃一個扔一個;但是如果是找女人,找幾個扔幾個還是做得出來的,一切行為都是按大爺脾氣主義執行。
有這樣心態的人不一定能有錢,即使某一天不小心真的有錢了,那麼他只能是在他的一生中曾經有錢過。他從窮人變成有錢人,最終還是要回到窮人的位置上去的。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真正的窮人與真正富人的區別所在─真正的窮人會花錢,真正的富人會用錢。很多人都能做到發現財富、得到財富,但是更合理地駕馭財富,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了。
把錢賺到手,再把錢花出去,是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事情。這個事情誰都會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好。做人的成本高低,在其花錢和用錢上就能徹底地體現出來。
當然,錢只要是自己的,怎麼花都是自己的事情,誰也沒有權利干涉。但是,錢是有力量的,一旦把它驅動起來,它就會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可能改變你花錢的目標,反作用力就可能改變你自己。
同樣對錢發生什麼樣的作用,也是有錢後做人的一個姿態。有的人做人成本比較高,有的人做人成本比較低,特別是在一個人有錢之後。有錢是好事,但是因為有錢而使做人的成本無限地增加,這個人離真正窮人的窮日子也就不遠了,或者說離自己毀滅的日子不遠了。
因為做人的姿態不同,計算做人成本的方式不同,或者有的人乾脆不考慮做人的成本,認為只要自己有了錢就有了力量─征服一切的力量,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喜好去做人做事。
我們拚命地賺錢,是為了生活品質的提高,感覺上的幸福,絕對不是想自己有了錢以後讓錢把自己毀掉,所以一定要計算我們有錢後的做人成本,盡可能的降低成本,才會讓我們一生富有。財富對我們個人、對社會才能發揮其更大的功效。
我們沒錢的時候要計算做人的成本賺錢,有錢的時候更要計算做人的成本用錢,把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否則我們就有可能被金錢的魔鬼變成奴隸供其驅使。這時金錢也真正成了我們自殺的武器,絞死我們的絞刑架。
當我們有錢了是以什麼為指導去計算我們做人的成本呢?很簡單,那就是我們一半自己生活要節儉,一半對別人的捐助要奢侈,不吝嗇。這樣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活,我們所有的財富都是來自於社會。對有錢人來說,這個社會如何,就決定他生活品質的如何,人生價值體現的如何。
✽ ✽ ✽
中國有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富有甭說三代,幾乎就是十幾年的事情。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第一代人往往是從貧困中走出來的,他們知道生活的艱困,知道成功的不易,所以處處小心謹慎,時時計算做人的成本,不會去貪圖享樂而忘乎所以。而他們的下一代,自小就在蜜罐子裏長大,早已被富貴的生活浸淫了他們的頭腦,根本不計算做人做事的成本,只知道為所欲為,所以最終將家產敗個精光,成為一個徹底的窮光蛋。
我們都知道在國外社會的許多有錢人,都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慈善機構,而只留下很少的財產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是因為他們不愛自己的兒女嗎?不,正是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子女,所以才這麼做。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會計算做人的成本,以免子女們把他們整個人生因為富有而賠送掉。
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對後代子孫適用,對於第一代人也同樣適用。俗話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艱苦的生活才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舒適的生活則是葬送英雄的墳墓。如果一個人有錢之後,就開始忘乎所以,沉迷於物質享受之中,那他的意志力和進取精神也就會慢慢地被消磨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恐怕還等不到他的子孫來敗光他的產業,自己就先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而且,一個炫耀自己財富的人,往往也會為自己樹立眾多的敵人。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你有著萬貫家財,自然就會引來別人的眼紅、嫉妒和覬覦。一旦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
大家應該聽過「石崇鬥富」的故事。石崇是西晉時人,擔任著散騎常侍的職務,他的家裏非常有錢。當時在京都洛陽,還有兩個和他齊名的大富翁。一個是掌管禁衛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帝的舅父、後將軍王愷。羊琇、王愷都是外戚,他們的權勢比石崇大得多,但是在財富方面卻比不上石崇。
鬥富主要發生在王愷和石崇之間。王愷用糖水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在大路兩旁鋪了四十里的紫絲屏障,石崇就鋪了五十里的彩緞,比王愷的屏障更長更豪華。王愷心裏不甘心,向外甥晉武帝請求幫忙,武帝就把宮裏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了王愷,好讓王愷在眾人面前誇耀一番。
這天,王愷特地邀請石崇和一批官員在他家吃飯,宴席上,他拿出了那株珊瑚樹,果然是稀世珍寶,大家看了都讚不絕口。王愷正在得意時,誰料到石崇拿起一支鐵如意就砸了過去,當即把珊瑚樹砸得粉碎。王愷頓時又驚又怒,責問石崇。石崇卻讓家人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愷的珊瑚樹高出一倍。株株條幹挺秀,光彩奪目。至於像王愷家那樣的珊瑚,那就更多了。
自從那之後,王愷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只好認輸。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石崇顯富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他們家的廁所都是用綾羅綢緞圍著的,旁邊服侍的婢女有十幾個,初次進去的人還以為這不是廁所而是臥室。再比如說,石崇每次大宴賓客都會派婢女勸酒,如果客人不飲酒就砍下婢女的腦袋。種種窮奢極欲,不一而足。
石崇如此的奢華,自然就引起了他人的覬覦。他有一個寵妾叫做綠珠,非常的美貌。石崇為她修建金谷園,築百丈高樓,令綠珠豔名遠播。有個叫孫秀的,是趙王司馬倫的心腹部下,聽說了這件事,就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自然不肯,孫秀就砍掉了他的腦袋,沒收了他的家產。據說,石崇臨死之前曾歎息道:「這些兔崽子們,是看中了我的財產啊。」旁邊的劊子手回答說:「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早點散個乾淨?」石崇不能回答。
不錯,為什麼不早點散個乾淨呢?
石崇忘記了,他的財富並不是正當得來的,而是透過巧取豪奪得來的,是不義之財。財富本身就容易招惹禍患,不義之財更容易引起別人的嫉妒,而他不僅不知道收斂,反而大肆的誇耀,真的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
相反,如果石崇不是將這些財產全部拿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是奉獻出一部分來做善事或者獻給朝廷,為自己贏得了聲望,那麼,孫秀敢冒天下之大不違對他下手嗎?恐怕奉承他都怕來不及!比起身敗名裂,家產全失,這一進一出,相差何止是天壤之別?退一步說,就算他真的被砍了腦袋,那留給後世的也必然只是一個善名而不是一個罵名。
石崇真的是太不會做人了!他為此而付出的代價也實在是太大了。
有人也許會說,石崇只是一個特例。我們所賺的錢,是透過我們自己的努力所賺來的清白錢,該怎麼花,該怎麼享受是我們的權力,別人無權干涉。這話對嗎?也對。可是,有幾件事情請別忘記了。
第一,你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整個社會上賺來的。沒有這個社會,你就不可能賺到這筆錢。因此,如果你不把錢反饋給社會,首要的一條就是,你是個很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而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是很難得到社會的接受和歡迎的。
前一段時間,在東南亞發生過許多當地居民驅趕華商焚燒店舖的事情。這種事情的發生,當然有著許多的原因,但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華商往往認為,我有錢是我的事,和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因此,他們不關心當地的社區建設,也不願意去資助和幫助別人,嚴重缺乏社會的責任感,因此在當地居民中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印象,很受當地社會的排斥。所以,一旦產生矛盾,他們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第二,現在這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你有錢了,並不代表別人也有錢。有句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代表著人心理上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大家都陷於貧窮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不滿。然而,在一群窮人之間如果出現了一個富人,那就成了另類。如果這個富人慷慨大方,那他就會受到尊重。如果這個富人不僅不大方,反而窮奢極欲,貪圖享受,那他就會被看成是一個為富不仁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相信大家是很清楚的。
第三,請為自己的孩子考慮。孩子們一向是以父母為自己的學習榜樣的,一個習慣於享受奢華生活的父母,肯定會培養出一個同樣習慣奢華生活的孩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樣一個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吃不得苦,受不了罪,將來如何面對社會上的種種困難?
✽ ✽ ✽
那麼有了錢之後,又該做些什麼呢?美國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生的經歷,也許正可為我們作個借鑒。
洛克菲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猶太人家庭,深受父親影響的他自小就把賺錢當作了自己一生的志向。經過了數十年的艱苦奮鬥之後,他不僅創建了聞名遐邇的標準石油公司,自己也累積了大量的財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是,在這個成功的背後,洛克菲勒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首先,長期的辛勤工作,不僅摧毀了洛克菲勒的身體,同時也摧毀了洛克菲勒的生活。到了他五十三歲的時候,疾病纏身,骨瘦如柴,醫生向他宣告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一個。這個時候,洛克菲勒才發現,除了賺錢之外,自己竟然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生活目標。
其次,在財富的累積過程中,洛克菲勒同時也得罪了不少人。他的吞併壟斷,導致許多小企業主家破人亡,美國也因此而通過了《反托拉斯法》;油田地帶的居民對他恨之入骨,做了他的木偶像,然後將那木偶像處以絞刑;無數充滿憎恨和詛咒的威脅信被送進他的辦公室;他的兄弟也不願與他為伍,將兒子的墳墓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園中遷出,說是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兒子無法安眠。
萬人所指,眾叛親離,再加上身體也垮了,生活變得沒有了方向,洛克菲勒此時才意識到,金錢並不能代表一切,更不能帶來快樂。洛克菲勒說:「我確信,有大量金錢必然帶來幸福這一假設是錯誤的。極富的人正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假使他們因為有錢而得到快樂,它必然來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滿意的事。」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醒悟,洛克菲勒不再為追逐金錢而忙碌,學著去打高爾夫球,去劇院看戲劇,還常常跟鄰居閒聊,過著一種與世無爭、簡單的生活。而他的生活目標,也就全部投放到了慈善事業上。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洛克菲勒享受到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快樂。
當洛克菲勒最初捐獻自己的巨額財產時,幾乎沒有人要接受,說那是骯髒的錢。但透過他的努力,人們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誠意。他一生至少賺進了十億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五億。從這以後,人們開始用另外一種眼光看他。在他死後,報紙上紛紛把他說成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隻字不提以前的那個殘忍的托拉斯大王。無論是什麼樣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和他有過節的人,無不對他大加讚揚。有位檢察官說:「除了我們敬愛的總統,他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公民。是他用財富創造了知識,世界因為有了他而變得更加美好,這位世界首席公民將永垂青史。」
這位檢察官說對了。時至今日,我們再談論洛克菲勒,除了羨慕他的成就之外,同時也對他的為人表示出了極大的敬佩。人們談論的是一個傳奇,一個神話,而不是一個為富不仁的守財奴。
我們反過來再思考一下,如果洛克菲勒沒有這個醒悟,不去做這個慈善事業,他的結局又將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對於他個人來說,他的人生必將失去目標,身體也必然會被拖垮。對於洛克菲勒來說,他之前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取更多的錢,這個目標促使他奮鬥至今。然而,處在他那個地位,金錢對於他來說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十萬與百萬之間的差別也不過是在數字後面多了一個零罷了。就算他能賺取更多的錢,也無法給他帶來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也就是說,他的人生目標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已經習慣了工作的人,習慣了為某個目標而奮鬥的人,如果他失去了他的奮鬥目標,那麼他的精神和身體很快就會垮下來。這就像繃緊了的弦,一旦鬆弛,就再也回不來了。他必須尋找一個新的生活目標,更高的精神享受。而這個精神享受,只有在幫助他人的快樂之中才能得到。
其次,對於他的名譽來說,將永遠也擺脫不了那個殘忍的石油大王形象。一個人奮鬥了一輩子,卻留下這麼一個形象,相信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哪怕是窮兇極惡之人,也會為自己披上一層聖潔的外衣。而自己的良心,也將會遭受到痛苦的煎熬,一輩子都生活在悔恨之中。
再來,對於他的事業來說,恐怕也很難維持得下去。一個為富不仁的老闆,一個巧取豪奪的企業,對於他的員工來說,能有多少向心力?對於他的商業夥伴來說,又有多少信任度?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又能有多少的接受度?這樣的企業,也許能輝煌一時,卻不可能輝煌一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為金錢迷失了方向,後半生散盡千金,才找回生活的正道。他成功了,他不僅挽回了自己的名譽,提高了形象,延續了自己的事業,而且獲得了用金錢買不到的安寧、快樂、健康和長壽,以及別人的尊敬和愛戴。
每個人都希望有錢,但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夠?有多少錢才算有錢?錢的本質是什麼?不過是代表著價值而本身不具有任何價值的東西。當你的物質生活要求已經滿足之後,你的快樂來自賺錢的過程和把錢用到別的地方產生價值的快樂。如果你只在乎得到多少錢、擁有多少錢的話,你不過是一個為賺錢而賺錢、為花錢而花錢的工具而已。
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單純的賺錢機器。我們應該明白,我們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獲得更高的精神享受,沒有必要去當一個守財奴。
我們還要明白,我們賺來的錢是來自於社會,就應該回饋給社會。這樣做,既有利於自身的安全,心靈的安定,精神的快樂,也有利於自己形象的提高,企業的發展,更能獲得用金錢所換取不到的尊敬和愛戴。
駕馭錢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被錢駕馭也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能駕馭錢,會使錢用在有用的地方去,進而還會產生很多錢,人生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被錢駕馭,只會使錢花在沒必要花的地方,進而會產生很多罪惡,人生是一個不斷貶值的過程。
✽ ✽ ✽
每個人追逐財富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但遺憾的是,許多人卻將這個最初目的變成了最終目標。用錢來滾錢,直至賺取更多的錢。這樣的方法,用在生意場上適用,用在人生當中卻是虧本的買賣。
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人,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平靜,自由的生活,他人的尊敬,這些都是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卻比金錢有著更高的價值。做人的成本,永遠都是先算好了再決定去做什麼,怎麼去做。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人生利益,那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人生。
我們在貧窮的時候,可以勇敢地去追求財富。但在富裕之後,卻不要靠金錢的力量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線。在物質生活條件上要求低一點,可使我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對人生的方向做到正確的把握。把精神生活的標準提高一點,讓自己的人生更幸福、更快樂、更充實、更富有意義。
金錢,只是一個工具,一個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工具,卻絕不是我們人生的最終追求目標。恰當地使用金錢,讓多餘的財富回饋到整個社會,發揮它應有的、更大的作用,讓我們的人生因此而變得燦爛起來,這才是我們追求金錢的目的。
沒有錢的生活是可怕的,但成為錢奴的生活卻是更可怕的。我們要自己主宰金錢,而不能讓金錢來主宰自己。
一半知目標,一半懂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要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放棄自己所不擅長的。
我們從生到死,是一個發展前進的過程。既然是前進的過程,肯定少不了參照物。只有參照物的存在,我們才知道自己發展的好與壞。
對我們直接有影響和刺激的參照物,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人,比如我們的親屬和朋友,彼此都會存在想超越對方的心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社會地位高一些,本事大一些,生活品質高一些,這是人的正常心理渴求,無可厚非。
我們...
目錄
一半知目標,一半懂自己 1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要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放棄自己所不擅長的。
一半信有據,一半疑無憑 24
很多原因是我們看人不清,察事不明,無故增加了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本,很多事情,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我們信與不信的一瞬間。在信任出現危機的時代,正確判斷成為我們低成本做人的首要課題。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 39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可以使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可以使我們減少人事和環境等人為製造的麻煩,減少未來道路上有形和無形的阻力,以最低的成本,進一步取得更大的輝煌成就。
一半儉生活,一半奢捐助 52
駕馭錢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被錢駕馭也是做人的一種成本。能駕馭錢,會使錢用在有用的地方去,進而還會產生很多錢,人生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被錢駕馭,只會使錢花在沒必要花的地方,進而會產生很多罪惡,人生是一個不斷貶值的過程。
一半恩有度,一半威有方 67
中國人講究中庸,所謂的中庸,就是執中能用,不走極端。恩也有度,威也有方。這是我們低成本做人的一個準則。
一半誠君子,一半偽小人 80
我們要想降低做人的成本,那麼我們的誠和偽,只能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能拘泥於某種模式。我們需要掌握的,就是對誠和偽的收發自如,其實這是一種待人處世的學問。
一半大是清,一半小非濁 95
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才是我們的目標。既然如此,何不放開自己的心胸,抓住大局,放棄小節,不是那麼原則性、大是大非的事情就不要那麼計較,自己活得輕鬆,別人也落得自在。
一半不說滿,一半不做絕 108
人生路漫漫,山不轉路轉,話不說滿、事不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這樣,才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才能盡可能地減少前進路上的麻煩,降低人生的成本。
一半喜未來,一半憂現在 120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想獲得收益,就必須付出成本。那些死抱住今天的成就,不願意再付出成本的人,不僅得不到明天的收益,甚至連今天的成本也必然會賠個精光。
一半寬別人,一半嚴自己 131
即使作為一個普通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同樣是我們低成本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成本是看不見的,只有在真正損失出現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代價有多大。
一半做善事,一半勿留名 145
好事要做,但為了減少無謂的麻煩,降低人生的成本,做完好事,切勿留名。這樣既可遂了心願,又無盛名之累。對於受者,則不必對某一個人有某種感激,而對於施者,則更少了些塵世紛擾。
一半醉朦朧,一半醒清楚 158
人生計算成本的智慧,在於瞭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什麼時候不可以做什麼,什麼時候又能做成什麼。在此平台上發展有希望,在此平台上發展沒有前途。
一半賞到位,一半罰七分 171
賞是為了激勵,罰是為了警惕。所以賞一定要到位,罰一定要留情。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地激勵對方,又可以把打擊面縮到最小。
一半功成就,一半過保身 185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卻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為做法影響別人,從而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
一半屬於人,一半方歸我 200
做事,其實就是在做人。做人成功了,做事也必然會成功。善於低成本做人的人,會把敵人變為朋友。而那些做人成本高的人,則會把朋友變為敵人。
一半今天有,一半明天無 213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清楚地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處在什麼樣子的位置和階段,哪些是應該屬於自己的,哪些是不應該屬於自己的。得到自己應該擁有的需要多大的成本,得到自己不該擁有的又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一半盡在我,一半任自然 225
人生在世,有太多不可把握的東西,凡事只要盡職盡力,盡本分,盡良心去做,至於做到什麼程度,成功與否,有待時間的洗禮。倘若不成功,不盡如人意,那也是問心無愧,不能苛責了。
一半知目標,一半懂自己 1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要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績,就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放棄自己所不擅長的。
一半信有據,一半疑無憑 24
很多原因是我們看人不清,察事不明,無故增加了我們做人做事的成本,很多事情,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我們信與不信的一瞬間。在信任出現危機的時代,正確判斷成為我們低成本做人的首要課題。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 39
一半謙功績,一半傲品質,可以使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可以使我們減少人事和環...
商品資料
出版社:種籽出版日期:2017-04-14ISBN/ISSN:978986946750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25開(長21×寬15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