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決策者在面對複雜的環境評估問題時,能夠快速、清楚地掌握環境評估的重點與脈絡,本書介紹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與評估方法,並以環境影響評估為對象,從資料生產、問題發現、方案規劃到績效評估做一系列系統性的介紹,同時也說明了每一個決策過程中所隱含的系統邏輯。
作者簡介:
陳鶴文
現職: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學歷: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學士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碩士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博士
經歷:朝陽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
全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環境工程技師及格
章節試閱
第一節 環境評估的內涵
環境評估是一門以評估為手段、環境為對象的綜合性學科,若根據評估內容的差異,則又可進一步將環境評估區分成不同類型的問題,如:環境衝擊評估、環境績效評估、環境風險評估以及環境品質評估等。為了說明環境評估的特點與內涵,本文以環境衝擊評估為例,來說明環境評估的內涵、原則、程序與方法,管理者根據問題的特性修正這些內容,便可將它們應用於不同類型的環境評估問題之中。
一、環境
所謂環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個中心事物以及與該事物有關的物件與關連所組成的整體。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一般我們所稱的環境是以人為中心的環境系統。因此環境通常是指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構成的組合(如圖1.1所示)。自然環境是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物質,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物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
上,經過長期性、計劃性、有目的性的發展所逐步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如實體的城市、農村、工礦區以及非實體的經濟規律與社會規律。一般而言,「環境」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定義方式,狹義的環境指的是「已發生污染問題的自然環境」,這裡所指的環境範圍較小、污染問題也較為單純,這類問題常根據自然環境的特徵進行簡易的分類,比如廢棄物管理、水質管理、空氣品質管理等。廣義的環境,則以「人」為中心將所有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因素納入環境系統之中,以我國環境基本法為例,它將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蹟及自然生態系統」,環境基本法中所定義的環境實際上包含了「人」以及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環境」(如圖1.2所示)。因此廣義來說環境評估的範疇應包含「公害問題的預防」、「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持續發展」等三個面向。實務上,管理者會根據評估問題的類型與評估的目的,選擇不同的評估範疇、評估項目與評估工具以進行各項的評估作業。
二、環境衝擊
所謂環境衝擊(Impact)是指「有計劃」及「無計劃」的情況下環境特徵(如:環境品質)的變化。環境衝擊大致上可以區分成直接衝擊與間接衝擊兩種,直接衝擊比較容易量測與推估,在某些複雜系統(如: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中,常會發生衝擊延遲(Impact time delay)的現象,而非線性響應所造成間接性衝擊在評估過程中也不能被忽視,目前對於這類複雜系統的評估,尚缺乏有效的評估工具,因此不容掌握真實的環境衝擊量,面對這類型的問題,評估必須更加謹慎,在時間與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應延長評估期。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一般的環境影響評估將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區分成規劃期、施工期與營運期三個階段,但若從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觀點來看,環境衝擊應加入第四個階段,亦即廢棄階段(如圖1.3所示)。必須注意的是,同一個開發行為,在不同的階段中,會產生不同的環境衝擊內容,除了衝擊大小的差異外,衝擊的對象、衝擊的項目以及衝擊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以興建焚化爐為例:規劃設計階段,徵地、購地以及居民對健康風險的疑慮會對周圍居民產生的社會、經濟衝擊;施工期間營建工程所帶來的粉塵、交通和噪音問題;營運期間可能產生的空氣污染問題;廢棄階段可能延伸的拆除與再利用問題。每一個階段所影響的項目與對象都不盡相同,而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時,則須考慮每一個階段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衝擊進行預防、風險溝通、工程控制與稽核管理。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決策者也必須從空間的角度來分析該開發方案(或政策)影響的空間範圍以及最大衝擊量的位置(Hot spot)。主要的目是為了了解受影響的範圍,以及這個範圍內受影響對象,若受影響的對象是敏感族群,則需進一步強化衝擊預防與減輕方案。事實上,開發方案的區位選擇非常重要,在缺乏涵容能力或擴散條件不良的區位進行開發時,污染熱區的問題會是一個相當棘手的環境管理問題。為了視覺化展示某一個政策或開發方案所造成的熱區現象,具有空間分析能力的工具,如: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遙感探測(Remote sensing)、空間統計(Spatial statistics)以及環境模擬模式常被用來進行衝擊量的評估工作(如圖1.4~圖1.7所示)。以圖1.4為例,在地理資訊系統的協助下,環境衝擊量可以透過顏色來展示它的強度與影響範圍,這樣以視覺化的方式量化環境衝擊量,將有助於決策者了解環境現況以及開發方案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也可協助決策者進一步擬定相對應的減輕方案或評估減輕方案的效果。
第一節 環境評估的內涵
環境評估是一門以評估為手段、環境為對象的綜合性學科,若根據評估內容的差異,則又可進一步將環境評估區分成不同類型的問題,如:環境衝擊評估、環境績效評估、環境風險評估以及環境品質評估等。為了說明環境評估的特點與內涵,本文以環境衝擊評估為例,來說明環境評估的內涵、原則、程序與方法,管理者根據問題的特性修正這些內容,便可將它們應用於不同類型的環境評估問題之中。
一、環境
所謂環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個中心事物以及與該事物有關的物件與關連所組成的整體。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
作者序
環境評估是一門跨領域、整合性課程,它涵蓋了環工、環科、生態、社會、景觀、經濟、法律、行政管理等內涵。完整的環境評估課程涵蓋了系統性的管理思維、整合性的評估工具以及跨領域的議題知識。目前大部分的參考書籍以工具介紹與實務應用為主,為了讓讀者了解環境評估的精神與內涵,本書以系統理論為核心,介紹如何將系統性的管理思維融入環境評估的架構之中。系統思維,是一種整體性、動態性的思維模式,考慮系統單元之間的關聯、互動與回饋機制,系統思考可以協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本,看見問題的更多可能性,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系統時看穿問題的表象,避免在決策過程中受困於自己的領域範圍(Territoriality)。
環境評估的範圍廣泛,涵蓋理論、工具與實務等不同層面。基本上,環境評估可區分為以環境為對象的環境衝擊評估,以及以組織為對象的環境績效評估。但無論對象為何,都需仰賴系統化的分析程序以及科學化的分析工具。剛接觸環境評估的學生在學習上經常遭遇困難,大多是缺乏環境評估中最核心的系統思維,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陷入了點狀的思考陷阱。為了使讀者了解環境評估的精神與內涵,本書以系統理論為核心、環境影響評估為主軸,介紹如何將系統性管理思維融入環境影響評估的架構之中,同時也說明系統性管理思維如何應用於其他環境評估問題上。本書可作為環境工程、科學及管理各學門大學部及研究所環境評估、規劃與管理課程之教材,由於撰稿匆忙,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環境評估是一門跨領域、整合性課程,它涵蓋了環工、環科、生態、社會、景觀、經濟、法律、行政管理等內涵。完整的環境評估課程涵蓋了系統性的管理思維、整合性的評估工具以及跨領域的議題知識。目前大部分的參考書籍以工具介紹與實務應用為主,為了讓讀者了解環境評估的精神與內涵,本書以系統理論為核心,介紹如何將系統性的管理思維融入環境評估的架構之中。系統思維,是一種整體性、動態性的思維模式,考慮系統單元之間的關聯、互動與回饋機制,系統思考可以協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本,看見問題的更多可能性,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系統時看穿...
目錄
自序9
第1章 環境評估的精神
第一節 環境評估的內涵
第二節 環境影響評估沿革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精神
第2章 系統管理概念與環境評估架構
第一節 管理學的概念
第二節 管理層級與環境評估的內涵
第三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第四節 一般性環境影響評估
第3章 環境品質指標與系統狀態評估
第一節 環境標準
第二節 綜合性環境品質指標
第4章 範疇界定與環境監測計劃 1
第一節 環境系統分析與問題簡化
第二節 範疇界定
第三節 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第5章 現況分析與問題診斷
第一節 重要變數篩選
第二節 系統的時序性分析
第三節 環境系統的空間特性分析
第6章 環境模式原理與衝擊預測
第一節 衝擊評估的概念與架構
第二節 環境模式原理
第三節 常見的環境模式
第7章 多介質評估與環境風險管理
第一節 綜合性衝擊評估概念
第二節 衝擊評估與風險描述
第8章 綜合評估與方案選擇
第一節 數學規劃法
第二節 多屬性決策
參考文獻
自序9
第1章 環境評估的精神
第一節 環境評估的內涵
第二節 環境影響評估沿革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精神
第2章 系統管理概念與環境評估架構
第一節 管理學的概念
第二節 管理層級與環境評估的內涵
第三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第四節 一般性環境影響評估
第3章 環境品質指標與系統狀態評估
第一節 環境標準
第二節 綜合性環境品質指標
第4章 範疇界定與環境監測計劃 1
第一節 環境系統分析與問題簡化
第二節 範疇界定
第三節 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第5章 現況分析與問題診斷
第一節 重要變數篩...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