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前所出版的書話集,全部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及香港文學共存的,而今次整理的《香港文學醉一生一世》,則是本純香港文學的結集。此書所收文章,全是二○一一年《舊書刊摭拾》及《醉書札記》後,從未結集的新作,全部都曾在本地的文學期刊或網上發表過,大部分寫於二○一三及一四年,作者有感於自己大半生獻身給香港文學,這一回自我幽默一番,就取其諧音叫《一生一世》了!
《香港文學醉一生一世》中三十多篇文章,內容所涉及的全是香港作家、文學作品及文學期刊,多為大眾所忽視、忽略,或已有知者,卻因資料缺乏而甚少人提及的,本書作者在香港舊書業及文學界浸淫數十年,孤本、手稿收藏甚豐,且數十年來與本地文人過從甚密,所談人事、書事,多為大眾不知的一手資料,今次結集,除文章以外,特別注重書影、手迹及作家像等珍貴史料,故此,《香港文學醉一生一世》不單單是一本書話,還是本難得一見的史料集,是保存香港文獻的史書!
作者簡介:
許定銘
別號「醉書翁」,從事寫作近五十年,早年埋首於新詩、散文及小說的創作,近二十年專注於「書話」的評介,其內容以中國現代文學及香港新文學的研究為主,旁及台灣及南洋方面的作家和作品。
有關書話的書,已出版的有:《醉書閑話》(香港三聯書店,1990) 、《書人書事》(香港作家協會,1998) 、《醉書室談書論人》(香港創作企業有限公司,2002) 、《醉書隨筆》(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愛書人手記》(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 和《醉書札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等多種。
許定銘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書話家、藏書家,《醉書札記》是他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他也是第一位在兩岸三地均出有書話集的香港作家。
在香港以書話成名的作家,可約略分為三代。第一代係五、六○年代的葉靈鳳與曹聚仁;第二代係七○年代的黃俊東;第三代即八○年代迄今仍寫作不衰的本書作者許定銘。
章節試閱
香港舊書成古董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熱衷搜尋「民國版新文學平裝書」,曾多次遠赴北京及上海大破慳囊;卻甚少人知道我對香港版的新文學舊書也興趣甚濃。我一九六○年代初涉足文壇,對本港文事十分關心,很早已對香港出版的書有偏愛,可惜當時年少無知,以為人既在香港,何愁買不到港版舊書?毫不珍惜,往往在收到難得的好書,讀過、翻過或玩過以後,隨手又轉售出去,留下的不多。然而,世事又豈會像我們所預料,到我發現即使是香港出版的書也不容易得見時,才猛然醒覺把港版文學書留下,又急急到舊書店去翻尋,早已事過境遷,好書已成絕響,難得一見了!
雖然港版舊書已是鳳毛麟角,我到底是在舊書圈子中打滾近五十年的老行家,總有些找好書的門路,大可在此炫燿一番。此中比較有趣的港版老書,當推羅拔高的《山城雨景》(香港華僑日報社,1944) 。
羅拔高,原是一九三○年代在上海編電影雜誌《銀星》,並經常在《良友畫報》上寫小說的廣東人盧夢殊,因為愛食「蘿蔔糕」,便用了諧音「羅拔高」作筆名,曾出過中篇小說《阿串姐》(上海真善美書店,1928)。
我起先以為「山城」是重慶,翻開一看,原來此「山城」即是「太平山下」的香港,它要給我們看的,是:一九四二年香港社會的眾生相!一○八頁的《山城雨景》,內含〈黎明〉、〈企米〉、〈寂寞者底群像〉、〈夜〉……等十個短篇,都寫於一九四二年,作者在自序中謙稱這些都是混飯吃的文字,在報上刊過再出單行本,不過是希望多賺一些。其實這裡有:街頭的露宿者、失意的藝術家、塘西紈褲子弟的墮落……是真正反映淪陷時期的文學!
反映時代是文學作品的責任,並無特別,也不見得特別珍貴;我說它有趣,是《山城雨景》的扉頁,竟然有一行從未見過的標語:「香港占領地總督部報道部許可濟」!書前有葉靈鳳的序,書後有戴望舒的跋,如果沒有這兩位助陣,看來淪陷時期要出一本書真不容易!
新近我買到卞之琳的詩集《慰勞信集》(香港明日社,1940),六十二頁的小書,收詩作二十首:〈給隨便哪一位神槍手〉、〈給地方武裝的新戰士〉、〈給放哨的兒童〉、〈給一位奪馬的勇士〉、〈給獻金的賣笑者〉、〈給一切的勞苦者〉 ……,都是他一九三八、三九年間在延安一帶訪問,隨游擊隊在太行山一帶活動時的成果,歌頌勞苦大眾的詩篇。此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印量少,非常罕見,書名頁後有如下一段話:
本書初版用模造紙印五冊,號碼由甲至戊為非賣品;用上等道林紙印五十冊,號碼由一至五十。
嘩,老天!七十年前僅印五十冊的書,至今還有「八品」,相當難得。
出版於一九四四年的《山城雨景》和一九四○年面世的《慰勞信集》,在不同的書店中,在各時期書主的手中流轉了近七十年,才落到我手中,這種「緣份」要比書的價值大得多!
這種曾經戰亂及騷動留下來的珍品,沒有人可以為它們定價,應該是拿到拍賣會去讓市場定價。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香港的舊書價已在歲月的流逝及通貨膨脹中突飛猛進了,且讓我告訴大家一些香港舊書拍賣會中的拍出價,供大家參考、估計。
香港的小型拍賣會一向拍的都是字畫和古玩。一直只經營舊書買賣的新亞舊書店主人忽發奇想,自二○○九年起,每半年舉辦一次「舊書拍賣會」,至今已辦了五次,這幾次拍賣熱鬧非常,使原本只靜靜地躺在舊書庫裡,或插在愛書人架上蒙塵的舊書,忽地吐氣揚眉,提高他們的身價至「古董」級數。
在「新亞舊書拍賣會」中,最使我驚訝的,是香港一九七○年代的文史掌故雜誌《大人》和《大成》。這兩種期刊都是沈葦窗主編的,前者共四十二期,後者全套二二一期。不知從何時起,這兩套雜誌一直是內地舊書業者的搶手貨式,約五年前已不時有人從舊書行內搜購,一般是每冊五十元。但在「新亞舊書拍賣會」中,這兩種期刊,無論是散本或幾十本一起拍,每次出現都有人狂搶,最初的成交價是每本七十,然後是一百、百五……的三級跳,最近的一次是齊全的四十二本《大人》,起拍價五千,最後成交價是二萬六千元,能不令人咋舌!
因《大人》和《大成》掀起炒風,在網上的拍賣會上,我見過同類雜誌,由林熙(高伯雨)一九六○年代主編的《大華》四十三期(欠復刊的十幾期)也拍得近八千元;區惠本、黃俊東等一九七○年代主編的《波文》,全套僅五冊,亦搶至四千多元!
在新亞的拍賣會中,最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一些舊「公仔書」。如果你在香港長大,一定知道《兒童樂園》,你不信也得信:《兒童樂園》被搶拍至四百元一冊。你少時一定也讀過漫畫《財叔》,老天,那三二十頁的老漫畫,不過五十多年歷史,居然被搶拍到一千以上!
一九五○及六○年代的流行書:女飛賊黃鶯、女黑俠木蘭花、中國殺人王、牛精良、鄭慧……等老書,每本都在二百元以上。套書方面,老版金庸被推至七、八千元一套。最牛的是楊天成的《二世祖手記》,全套三十冊拍出六千元,平均價二百,他另外的單本愛情小說,竟拍到三百以上。真真想不到的是,這些我們看不起、不存的流行書,居然是這麼昂貴的「商品」!
新亞的拍賣會,每次都有令人驚喜的高價,像張愛玲一張幾十字的便條是五萬多,愛因斯坦的一頁手稿拍出八萬六,羅曼羅蘭的七封信拍了九萬一,辜鴻銘的《春秋大義》是十五萬,慈禧太后六十壽辰賀禮的《新約全書》是三十三萬……,都贏得熱烈的掌聲!
最有趣的是黃俊東的《書話集》,此書很常見,奇在無論網上或新亞的拍賣會,經常都會拍得近千圓的高價。某次竟然有幾個人爭持不下,你一句我一句的狂叫,最後以六千一拍出,全場嘩然。因為有了六千一的紀錄,跟着的下一次,便出現了幾本《書話集》,你道結果如何?全拍了三兩百,得啖笑!
縱觀幾次舊書拍賣,有價有市的順序是:綫裝書、畫冊、政治、野史、掌故、漫畫、流行小說……。抱歉,文學書僅排末座,多為三、五百塊的,過千元的甚少。從北京、上海及網上各大拍賣會得來的經驗,覺得香港這些舊書拍賣會僅是初起步,將來一定愈拍愈貴,大放異彩,像《山城雨景》和《慰勞信集》這樣罕見的精品,肯定會在未來的舊書拍賣會上穩佔高位,你是否也會有興趣先行搜尋,再來分一杯羹?
——2011年6月
刊于2012年度《纸情》
香港舊書成古董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熱衷搜尋「民國版新文學平裝書」,曾多次遠赴北京及上海大破慳囊;卻甚少人知道我對香港版的新文學舊書也興趣甚濃。我一九六○年代初涉足文壇,對本港文事十分關心,很早已對香港出版的書有偏愛,可惜當時年少無知,以為人既在香港,何愁買不到港版舊書?毫不珍惜,往往在收到難得的好書,讀過、翻過或玩過以後,隨手又轉售出去,留下的不多。然而,世事又豈會像我們所預料,到我發現即使是香港出版的書也不容易得見時,才猛然醒覺把港版文學書留下,又急急到舊書店去翻尋,早已事過境遷,好書已成絕響,...
作者序
埋首書堆六十年(代序)
我在香港生活六十多年,在本地受教育、成長、工作直到退休。一九六二年開始寫作,與少年文友組織文社,寫報紙專欄,編青年文藝刊物;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教過小學、中學和大專,做過圖書館主任;還編寫課本、教師手冊、假期作業等與學校有關的書籍近二百種;在旺角、灣仔和北角開書店前後二十年;出版文學書籍,買小型印刷機,親自落手落腳印刷、裝釘、發行……,幾十年來與書結緣,集:買、賣、藏、編、讀、寫、教、出版八種書事於一身,是個捧書能醉的愛書人,此所以我的幾本書話,像《醉書閑話》(香港三聯,1990)、《醉書室談書論人》(香港創作企業,2002)、《醉書隨筆》(濟南山東畫報,2006)和《醉書札記》(台北秀威資訊,2011)均以「醉書」冠名,說明「醉書室主人」是個以書而非酒自醉的人。
我和書的關係那麼密切,可以說是由父親一手促成的。有幾件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小時候我們租住在旺角一處有前後樓梯的,戰後新樓的一個中間房裏,一家五口擠在不滿百呎,密不通風的房子裏,不單活動的空間小,同樓的孩子又多,連讀書也無法集中精神。我是因為家貧,遲了入學,雖然才讀小三,好像已有八、九歲光景,父親對我管教甚嚴,每日放學回來,做完了家課,必把我關到後樓梯去,溫習當日所教的書,到識背了,才放我進屋來。
那種後樓梯,是廁所和垃圾的集中地,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日日得在那兒捱「臭」,哪能定性?於是,一知道父親外出,或因有事幹,無暇理會我之時,便在四層高的後樓梯奔上跑落嬉戲。然而,一個人玩甚麼都乏趣味,終於發展到留意人家丟棄的垃圾,看看有甚麼可玩的情況下,發現了一籐篋的書。坐下一看,便害我「上癮」幾十年的,並不是甚麼世界名著,也不是三國水滸的舊小說,而是周白蘋的《中國殺人王》和蹄風的大俠游龍底故事。這是我和書的第一次結緣。
有一個時期,我是和父親一同上學放學的。在同一間學校裏,他教中學,我讀小學。小學放學的時間要較中學早個把兩個小時,父親劃定範圍,那段時間限定我在圖書館裏度過。圖書館內不得嬉戲,又沒友伴,我是在無可選擇的情形下向書堆發展,陶醉在閱讀的天地裏,然後知道,除了「殺人王」,除了「人猿泰山」之外,還有很多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作品、希臘神話故事和當時很受青年學生喜愛的《青年文友》。這段日子培養了我愛閱讀的習慣,《青年文友》的徵文比賽也刺激了我學習寫作的念頭,一有空就會隨意寫些抒發感情的小段落。
升上中學那年,我的英文糟透了,父親除了自己迫我讀外,每個晚上還要我到附近一個街坊那兒補習英文。學習正規的課本,大家都有無形壓力的抗拒,便有同學帶回來了武俠小說,趁老師不在意的時候,不讀英文,讀武俠小說。武俠小說很吸引人,一旦上了癮,很難放得下。老師也因順手拿來讀幾頁而上了癮,無法戒掉。到得後來,我們的零用錢租光了,竟是老師拿錢出來租書大家齊齊讀。於是一個英文補習班,就變了刨武俠小說班。
每晚兩小時,一星期五晚的苦讀。最初是金庸,跟着是梁羽生,然後是高峯。六十年代初,本港的武俠小說名家,似乎就只得這三位最多讀者。那時候我們全體同學大概都是十二、三歲,某次卻突然來了個十七八歲的大哥哥,他不加入我們的武俠行列,下苦功讀英文。後來他鼓勵我在讀武俠外,還要讀些文藝小說,便借給我沈從文的《邊城》和《月下小景》。這以後我的讀武俠生涯就暫停下來,而轉到文藝作品去。
初中那三年,因為熱衷於課外書和寫作,英文始終沒有改善,父親命令我晚間去夜英專讀英文。那時候的夜英專很多,但大部份辦得不好,教師質素低,學生大部份是日間有工作的成年人,根本無時間讀書,讀夜校目的不過是打發日子和交朋友,水準比我還差了一皮,愈讀愈悶,終於開小差,逃到附近一間屋邨的社區中心圖書館去,讀我愛讀的文學書。徐速、黃思騁、齊桓、徐訏、秋貞理……等人的書,都是在那兒讀到的。
社區中心圖書館在六十年代初期是剛起步,很少人知道,更少人利用,晚晚七點至九點,差不多成了我私人的書房一樣,我在那裏閱讀、寫作。自那時起,我知道書和我結了不解緣,永遠不能分開了。
說到我會學習寫稿,最終成為一個畢生搖筆桿的寫作人,得要感謝中三那年,教我國文的林老師。那年代的中學生,每星期都要交篇周記。記得那一年春雨綿綿,梅雨下得人心煩意亂,多愁善感的少年總愛無病呻吟,我在周記裡寫了篇懷念留在家鄉,失散多年的三弟的短文。周記派回來了,林老師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不是抄的,就寫得很不錯了!
少年人怎吞得下這口氣!
於是立即買來了原稿紙,把文章謄好,寄到《星島日報》的學生園地去。真幸運,〈這是夢嗎〉第三天就刊出來了。首次投稿,迅即成功,對少年人的鼓舞和推動,是無法想像的。就這樣,我和閱讀與寫作,結了不解之緣!
開始了投稿,我才有餘錢買書。起先是放在書枱上,或是堆在床角裏,後來愈積愈多,迫得親自動手胡亂釘了個書架,擺在我睡的碌架床靠牆的那面。把半張床讓給書後,得以晚晚靠床挑燈夜讀,常常在夜裏讀到沒有熄燈就睡去,又經常在半夜裏嚇醒,以為書連着架塌下來了。
離開了老家以後,這個小小的書架一直跟着我,從元朗跑到銅鑼灣,又從銅鑼灣跑到九龍城、旺角、香港島……,愈跑愈大,書架變成了四面由牆腳頂到天花的書房,又由書房發展為四五百呎的小書店……。
讀書和寫作表面上是兩件事,事實上這兩件事是合而為一的因果。譬如商家的「買賣」,要「賣」貨,得先要「買」進貨才能賣;愛上了書,買回來讀了,自然產生了要介紹給同好,或是學習創作的念頭,很自然的便提起筆來……。
我一九六二年涉足文壇,先是叩現代詩與現代文學的大門。那時候,我們一群文學觀點接近的小伙子,讀的是《創世紀》、《現代文學》、《好望角》、《文藝》……,參加的是現代文學文社,寫的是風格獨特,形式創新的現代詩和散文,買的、藏的,自然都是這類書。當年的現代風以台灣為主流,想買前衛文學的書,就只有旺角的友聯書店。後來《文藝》月刊在丁平的策劃下,也訂過不少這類創作,放在出版社內賣給現代文學發燒友。
要數專售文藝書的樓上書店,尖沙咀漢口道的文藝書屋是老大哥。一九六○年代初,王敬羲從台灣回來,把書店開到「六樓」,那真是破天荒。不過,他利用書店的地點,既辦「正文出版社」,又編《南北極》、《純文學》期刊,更得台灣「文星」大力支持,運來大量文學新書之外,還允許他在本港重印暢銷的品種;即使普通讀者嫌六樓高,那些交稿或取稿費的作者們,往來的學者們,總要追上時勢多看、多買點書,生意也就有了保障。何況當年專賣台版文學書的書店甚少,除了旺角「友聯」的門市部,「文藝書屋」像得獨市之利,要看台版書的愛書人自然不怕高爬上去,也就興旺了一段不短的時日,開了總有一二十年,究竟「文藝書屋」是何時結束的,一時想不起來。
那時候我喜歡瘂弦、鄭愁予、周夢蝶、管管……的詩,也讀了不少司馬中原、朱西、陳映真、白先勇、王文興……的小說,也認真的寫了不少。
當年我不喜歡讀中國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是覺得他們太傳統、太老套,但,何以後來我卻專門收藏三十年代作品呢?好友古蒼梧第一個改變了我。他對我說:你愛現代文學,三十年代作家施蟄存的小說一定要看!於是我到坊間找了本《善女人行品》,一翻之下不能釋手。後來又讀了端木蕻良、穆時英、鷗外鷗,才知道現代文學不是六十年代的台灣專利品,三十年代的中國早已有能手了。這是引起我搜集三十年代舊書的原動力。
原本我只搞創作,一九七一年到華僑書院修文學時,重遇《華僑文藝》的編輯丁平老師,他鼓勵我:一個完整的文學家,除了創作,還要懂文學研究與批評。在他的指導下,我以〈論蕭紅及其作品〉為畢業論文。寫這篇文章的當年,我只有機會讀到香港坊間重印的蕭紅作品,這些港版重印書,與原版頗有出入:長篇往往删掉序文及後記以節省篇幅,短篇則多數隨意重組,甚至胡亂改名重版,令研究者困難重重,誤走不少寃枉路。
事後我深深領略到,要做作家研究,一定要讀原版書,要讀原版書,不是跑圖書館,而是逛舊書店,往書堆裡鑽,因為那些珍貴的絕版書,是圖書館也沒有的!
香港一九六○及七○年代售賣非課本的舊書店着實不少,一般人只懂逛旺角奶路臣街,當年還有域多利戲院和德仁書院,附近的舊書店有復興、精神和遠東,其實也沒甚麼可買的,倒是德仁書院門口有檔地攤,間中可用三兩塊買到心頭好,可惜它不常開檔,常要碰彩。後來才知道九龍城聯合道那間記不起名的舊書店,然後是洗衣街的新亞,西洋菜街的實用,廟街大李和小李的半邊鋪和街邊檔,再過去是中環的神州,荷里活道的康記,天樂里的德記,軒尼詩道的三益和陶齋……啊,還有全九龍搬來搬去的何老大的「書山」……那年代的舊書店一口氣數不完。
此中最有趣的是何老大的「書山」。何老大是個胖老頭,當年已有六十開外,有人說他解放前當過國民大會代表,故此也有人叫他「國大代」的。何老大到香港後無事可幹,賣起舊書來。他的做法是買「舊倉」,原來當時新界有很多封了幾十年的舊貨倉,那是過去大書店的貨倉,藏了不少斷市多年的舊貨。也不知何老大用的是甚麼辦法,把舊倉的貨買到手,幾十本一扎,幾十本一扎的用繩扎好運走。然後到市區旺地,租個空置的舊鋪,不必裝修,一扎扎的舊書胡亂丟到鋪內堆書山。他的店,一眼望過去,是座十呎八呎高的小山崗。何老大搬張櫈坐在門口,他通常只把店最外的一二十平方呎之地的書扎解開,供你選擇。未解開的,一定要整扎買,不理是甚麼,從不散賣。人客到來買書,何老大永遠是半睡不醒,帶醉的搖晃著,瞥一瞥你的書,胡亂開個價,絕不討價還價。你最好買,不買,他會低聲嘀咕,不知是否在咒罵你,然後把你選的書一手扔回書山,不再睬你。可幸他的書便宜極了,一般只賣「五毫」,最貴也只是一兩塊。印象最深刻的,是五毫可買到一本柔石的《希望》﹙上海商務,1933﹚,我買了十來本送朋友。跟他混熟了,何老大准我爬他的書山,那可樂透了,爬上去把書一扎扎的提起來看。因為不准拆繩,書又不是依書脊對齊的,看的時候得把那扎書翻來轉去,其實也很辛苦。就這樣也得過不少好書,不過,「買豬肉搭豬骨」的情況很嚴重,某次一扎四五十本的書裡,就只藏了一本我要的誼社編的《第一年》﹙上海未名書屋,1938﹚,其餘的都是普通貨式,四五十本書的買入價,就是為了要買一本,也算是收穫不錯,那得要看你買到了甚麼。
買舊書的行家最常去的,是荷里活道的康記和灣仔的三益。
康記是間百來呎的小店,賣的主要是嚒囉街式古董,他的書便宜且轉流得很快,因有不少行家是日日到,一般是大批用橙盒買的。雖然人人搶著入貨,但康記依然經常有貨到,因他鋪地處的中上環發展迅速,拆舊樓一向是舊書的主要來源哩!
三益是本港的老牌舊書店,戰前已開業,據說葉靈鳳三十至五十年代都是他們的常客。店主老蕭為人隨和,見人總堆滿笑臉,我由六十年代初背著書包去他店裡打書釘,一逛三十多年。九十年代中,老蕭移居紐約,他的侄兒在多倫多也掛起三益的招牌賣舊書,距我家七十公里,我還是每月驅車前往逛兩三趟。
逛三益三十餘年,我大部分藏書來自此店,起先是三幾本的買,後來老蕭知道我要的是甚麼,總替我留起,價錢自然貴得多了。六七十年代我住在九龍,康記和三益都在港島,一周只能過海一兩次,很多時都會「走寶」。到七十年代末,我在灣仔開書店,三益就在馬路的另一邊,距離不足一百米,我每日去兩次,大有「斬獲」,曾試過一次買入六十多本三十年代絕版文學書,興奮得幾晚睡不著。
到普通的舊書店買書,他們不會計書的價值,只按書的厚薄要價,碰到好書,往往廉價即可買到。但到賣慣古董的康記和三益,他們會鑑貌辨色,因人定價。他心裡會想:你是識貨之人,選的一定是好東西,錯不了!有時想買些普通的書,往往會讓他們漫天叫價,弄得啼笑皆非。師傅教落,對付這些店主,你要胡亂選一批貨,最好包含各種不同的書,讓他摸不著你的心頭好,而且書多了,銀碼漲到一定的數目(他心裏想你買的數目),他便會讓步,不再「斬你」。那一定的銀碼,原本只可買三幾本心頭好的,便變成買了幾十本書。至於多出來的書,你得自己想辦法,一是轉賣出去,一是像我一樣,也開間舊書店玩玩。
上世紀的一九七○至九○年代,我斷斷續續的開了二十年每日只營業五小時(下午2時至7時)的「半日」書店。你會奇怪的問:書店怎麼只開半日?開半日的書店能維持嗎?
我坦白的告訴你,這樣的書店肯定不能賺錢,只要不賠大本,已是萬幸了。不賺錢的生意,只有傻子才會幹。對啦,我就是那位傻子,而且一傻二十多年!
自升上中學培養了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後,我開始愛書、買書、藏書。台灣的現代派新書,一九三○年代的民國絕版舊書都是我的閱讀範圍,隨著時間的流逝,藏書愈來愈多,書架也由小小的幾格變成一排排「頂天立地」的「書架牆」。這些書中,部分是溺愛至終生收藏的,但更多的是因興趣轉變而受冷落的,或是不知如何買入的,堆得一屋滿滿的,卻又捨不得丟棄。最後終於變成了半個書商,把愛書的友人,或友人的友人招呼到家中買書,實行「以書養書」。然而,愛書這「壞習慣」一直改不了,最終是開了間書店,才能把部分書掃出家門。
「創作書社」是「創作類書」加「出版社」的結合,一九七○年代初期出現於旺角通菜街上,亞皆老街與快富街中間,馬健記圖書公司對面的大厦閣樓,那是樓下鋪的自由閣仔,二百餘呎實用,門口有一兩呎高的巨石屎門檻,門檻兩邊要各放兩級樓梯,出入十分不便,這樣的小「豆腐店」,當年也要六佰元月租,賣的是本地純文學創作外,還直接批訂台版冷門出版社的文學書。不久「創作書社」搬到灣仔軒尼詩道去,那時候是一九七○年代中後期,內地改革開放,大批文史哲書湧港,被「餓」了十多年的香港讀書人見書就搶,每逢星期二、四新書到的日子,港大、中大的學子,大多捧着盈呎厚的新書滿載而歸,印象最深刻的,是錢鍾書的新書《舊文四篇》抵港,我要了四百本,不用一星期即賣光;我為司馬長風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輯要》,初版二千冊,半個月已要再版,那真是書業的黃金時代……。
由於書店地點適中,全部書七折或八折,不單書賣得多,還因為很近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舊書店「三益」,我每日可以去進貨,「創作書社」自然賣起舊書來。這就吸引了更多搜尋絕版書刊的專家,學者高伯雨、王亭之、林真、盧瑋鑾,港大的趙令揚、單周堯、黎活仁,中大的黃繼持、王晉光,孔安道圖書館的楊國雄,作家舒巷城、杜漸、海辛、林蔭、許禮平、劉健威……都是到我處買書認識的常客。可惜好景不常,一九八○年初業主忽然說要賣樓,不跟我續約,多年的奮鬥最後以一萬二千元,叫「收買佬」領五條大漢花了一個上午,用兩輛密斗貨車搬走了。
灣仔「創作書社」關門的幾年後,我心有不甘,在北角「七海商場」覓得兩個打通的鋪位,一九八○年代中再展旗鼓,賣的同樣是文史哲和舊書,但,一九七○年代的搶書熱潮已冷卻了,生意也就變成僅可維持,終於到一九九二年我的生活起了大變化,「創作書社」又一次關門大吉。
愛書是壞習慣,開書店則是「破費」的娛樂。賣書的收入只夠雜項支出,絕對不足以交租及請伙計,每個月賠出去的,只好當娛樂費了。我的本職是位半日制的教師,下午不用上課,每天放學後,便匆匆買了飯盒,趕回去看我的「半日書店」。
我開書店來解决家中書海泛濫,但愛書人們另有他法:一九八○年代開始,本港很多工業北移,工廠大厦空置量激增,一些比我更愛書的朋友看準這個形勢,投資買下千餘呎的單位,設計成私人圖書館,配上音響設備,工餘陶醉在私人的天地裡,一來作投資待樓價升,二來又可滿足個人的愛書慾,何樂不為?
其時北角鬧市有一個大跌價的商場,地庫一百呎的單位才二三萬塊,有愛書人買了單位,裝修成書房,日日放工待在那兒,啃書數小時才回家,比起新界的工廠大厦地方小得多,卻交通方便,隨時可去哩!
一九九○年代中期,我把近百箱藏書打包移居加拿大,把千多呎的地庫設計成私人圖書館,作個人養老消遣的準備。但,在加拿大和美國流浪五年後,思鄉情切,我又回到香港來了。幾十箱回流的老書,把幾百呎的房子塞爆了,成了負累。我以為自己以後也不會再買書了,豈料二十一世紀到來,整個世界有了新的開始,舊書業也拓開了網絡世界,一下子把中國各大城市拉近了,大家透過電腦聯繫溝通,舊書業忽地復甦,蓬蓬勃勃的發展起來,我的書鄉夢又可重温,又能夠見到、買到罕見的珍本,買書的「毒癮」忽地復活了!
二千年最初的那幾年,除了網上拍書以外,我的足迹遍及廣州、上海、杭州、蘇州、北京、青島等各大城市的舊書店。然而,收穫還是少得可憐,即使像上海的文廟,北京的琉璃廠、潘家園、報國寺等,過去是愛書人聖地的市集,也難以像以往般沙裡淘金,「撿漏」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然則怎樣才能搜得珍本呢?
我的做法是從網絡上聯繫了各大城市著名的舊書業者,讓他們知道我的收藏範圍及水平,他們每收到罕見的好書,便會透過電腦讓我看書樣,然後討價還價,只要售價不是太過份,便可立即交易。若果書太多,或要價太高,而自己又太想要的,就得親自走一趟,再行決定。
雖然我仍保着過去的宗旨:看完、用完的書一定要轉讓出去,然而,十年八年過去了,我的書仍然愈積愈多,除了住家書海泛濫以外,我還在灣仔某商業大厦找了層四百餘呎單位,裝修間隔成書店形式,再來一次私人圖書館,閑時過來讀書寫稿,那間「十八樓C座」的「醉書室」,將來會變成怎樣?我不知道!
公元二千年後,香港連小學也開始有圖書館了。我申請從教師轉當圖書館主任,開發並管理校內圖書館,作了兩項大膽的嘗試:一是大量購入簡體字兒童文學作品,鼓勵學生「繁簡並用」,以備將來社會的演變;一是推動「從閱讀到寫作」,培養學生可隨時執筆寫文。
此中特別要提的是後者。我向校方爭取得資源,出版一本校內的《學生園地》雙月刊供學生投稿,雖然只是薄薄的小冊子,但每期也能選刊約二十篇稿,給他們爭取了一些練筆的機會。起初很少學生投稿,他們大多覺得生活沉悶,沒有甚麼可寫的。後來有些同學漸漸明白了堂上的命題作文只是學習的一種,不是自我抒發內心感受的好方法,終於懂得留意身邊的事物,從日常生活去找題材,稿件便愈來愈多。最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課堂上還在學寫句、段的一二年級學生,竟也提起筆來寫作投稿了。經過幾年的努力,我的這本原意專為三至六年級同學編印的《學生園地》,要被迫多印不少,好讓愛讀書的一二年級學生索閱。這證明了要推動寫作,只要供給環境和條件,連一二年級學生也能做到!
我這個望七的老人,今日跟大家談談過去幾十年的個人書事,目的在讓大家知道:一直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其實不是沒有文化的,是可以孕育出愛書人的,希望我的故事能引起大家愛書的熱誠,也開始多讀書,隨時拿起筆來抒發心中所想!
——2014年7月第十屆香港文學節,主題「個人閱讀史:記憶的回訪與再現」講稿,2014年11月修訂
埋首書堆六十年(代序)
我在香港生活六十多年,在本地受教育、成長、工作直到退休。一九六二年開始寫作,與少年文友組織文社,寫報紙專欄,編青年文藝刊物;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教過小學、中學和大專,做過圖書館主任;還編寫課本、教師手冊、假期作業等與學校有關的書籍近二百種;在旺角、灣仔和北角開書店前後二十年;出版文學書籍,買小型印刷機,親自落手落腳印刷、裝釘、發行……,幾十年來與書結緣,集:買、賣、藏、編、讀、寫、教、出版八種書事於一身,是個捧書能醉的愛書人,此所以我的幾本書話,像《醉書閑話》(香港三聯,...
目錄
代序:埋首書堆六十年
靖笙不是黃韶生
香港舊書成古董
「二樓」書店
書緣與人緣(
與「高原」的一次異域接觸
組文社的青葱歲月
從《道南橋下》流過的情意結
《小草叢刊》
孤本文學副刊
方寬烈的「封面故事」
「撈鬆丙公」:張向天
王敬羲的第一本散文集
重讀《五月狩》
三百拍得珍本
文史掌故期刊《大華》
罕見的《詩群众》
門戶開放的《海光文藝》
五十年後記《水星》(外一章)
香港《文學報》
拓荒者的足印
林蔭早期的文學活動
海辛的點點滴滴
看盧因表演「一指禪」
蕭銅舊京情未了
以鬯先生與我
何達和他的書
不該被遺忘的「梅漂」
高旅和他的書
懷蘆荻(外一章)
把故事裁成片片的魔術師
他沖天去了
夏敏芙的《情潮》
侶倫的第一本書——《紅茶》
掙扎在戰火邊緣的《無名草》
侶倫札記
侶倫著述史料編年
侶倫的文學創作
代序:埋首書堆六十年
靖笙不是黃韶生
香港舊書成古董
「二樓」書店
書緣與人緣(
與「高原」的一次異域接觸
組文社的青葱歲月
從《道南橋下》流過的情意結
《小草叢刊》
孤本文學副刊
方寬烈的「封面故事」
「撈鬆丙公」:張向天
王敬羲的第一本散文集
重讀《五月狩》
三百拍得珍本
文史掌故期刊《大華》
罕見的《詩群众》
門戶開放的《海光文藝》
五十年後記《水星》(外一章)
香港《文學報》
拓荒者的足印
林蔭早期的文學活動
海辛的點點滴滴
看盧因表演「一指禪」
蕭銅舊京情未了
以鬯先生與我
何達...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