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梁紀四(西元九一三年)至後唐紀三(西元九二六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起昭陽作噩(癸酉 西元九一三年)十二月,盡彊圉赤奮若(丁丑 西元九一七年)六月,凡三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於西元九一三年十二月,迄於西元九一七年六月,凡三年又七個月。當後梁末帝乾化三年十二月至末帝貞明三年六月。後梁勢衰,南與吳交戰不勝,嶺南劉巖絕貢,宮廷未遂政變削弱梁室政治力。晉王李存勗破幽州,殺燕主劉守光父子,勢力大增,全力攻梁。恰在此時,梁末帝趁天雄節度使楊師厚之死欲削弱魏博大鎮,分而為二,魏博反叛投晉,晉王親臨魏州受降與梁名將劉鄩對峙。當時,勢均力敵。梁末帝聽小人蠱惑,遙控前線軍事,多次督促劉鄩出戰。劉鄩堅守以疲晉師的策略遭受干擾,在不利的形勢下屢戰屢敗,劉鄩一敗於偷襲晉陽,再敗於莘縣,三敗於魏州城下,全軍覆沒,梁河北之地盡失,國勢動搖。蜀主王建趁晉梁交兵,大舉進攻岐王,岐國土地大部喪失。王建又大敗高季昌及南詔之軍,勢力達於蜀國鼎盛。南方吳越與閩通婚交好。北方契丹興起,助梁攻晉,兵圍幽州。吳徐知誥無意得鎮潤州,為南唐建立張本。
均王1上1
乾化三年(癸酉 西元九一三年)
十二月,吳鎮海2節度使徐溫3、平盧4節度使朱瑾5帥諸將拒之,遇于趙步6。吳徵兵未集7,溫以四千餘人與景仁8戰,不勝而卻9。景仁引兵乘之10,將及於隘11,吳吏士皆失色12,左驍衛大將軍13宛丘陳紹14援槍15大呼曰:「誘敵太深,可以進矣!」躍馬還 ,眾隨之,梁兵乃退。溫拊16其背曰:「非子之智勇,吾幾困矣。」賜之金帛,紹悉以分麾下17。吳兵既集,復戰於霍丘18,梁兵大敗。王景仁以數騎殿19,吳人不敢逼20。梁之渡淮而南也,表其可涉之津21。霍丘守將朱景22浮表於木23,徙置深淵。及梁兵敗還,望表而涉,溺死者大半,吳人聚梁尸為京觀24於霍丘。
庚午25,晉王26以周德威27為盧龍28節度使兼侍中,以李嗣本29為振武30節度使。
燕主守光31將奔滄州就劉守奇,涉寒32足腫,且迷失道,至燕樂33之境,晝匿阬谷,數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於田父張師造家。師造怪婦人異狀,詰知守光處,并其三子34擒之。癸酉35,晉王方宴,將吏擒守光適至,王語之曰:「主人何避客之深邪!」并仁恭置之館舍,以器服膳飲賜之。王命掌書記36王緘37草露布38,緘不知故事,書之於布,遣人曳之。
晉王欲自雲、代39歸,趙王鎔40及王處直41請由中山、真定趣井陘42,王從之。庚辰43,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44於露布之下。守光父母唾45其面而罵之曰:「逆賊,破我家至此!」守光俛首46而已。甲申47,至定州48,舍49于關城。丙戌50,晉王與王處直謁北嶽廟51。是日,至行唐52,趙王鎔迎謁53于路。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淮南吳國大敗梁兵,晉王李存勗破幽州,俘獲燕主劉守光及其父而歸。
【注 釋】1均王 後梁末帝朱友貞(西元八八八九二三年),朱溫第四子。本為第三子,並朱溫養子友文而數,則為第四子。開平元年(西元九○七年)五月封均王。乾化三年(西元九一三年)二月十七日,在楊師友支持下殺朱友珪即帝位。初名友貞,即位後更名鍠,貞明中又改名瑱。西元九一三九二三年在位。事見《舊五代史》卷八、《新五代史》卷三。2鎮海 方鎮名,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七八一年)賜號鎮海軍節度。治所潤州,在今江蘇鎮江市。3徐溫 (西元八六七九二七年)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區)人,吳國丞相,久專朝政,能尊賢御將,保境安民。傳見《十國春秋》卷十三。4平盧 方鎮名,唐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始置。治所營州,在今遼寧朝陽。朱瑾係遙領。5朱瑾 (西元八六七九一八年)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官至吳行營副都統,名重江、淮,誅徐知訓後自刎。傳見《十國春秋》卷八。6趙步 地名,在今安徽鳳臺東北淮河北岸,南直紫金山。7徵兵未集 徵召的軍隊沒有集結。8景仁 王景仁(?西元九一三年),本名茂章,避後梁王曾祖茂琳諱改今名,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驍勇剛悍,官淮南招討使。傳見《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新五代史》卷二十三。9卻 後退。10乘之 追逐他。11隘 險狹之處。12失色 變了臉色。指軍士驚慌失措,面帶恐懼之色。13左驍衛大將軍 吳禁衛軍統領官,分左、右,位在左、右衛上將軍之下。14陳紹 宛丘(今河南淮陽)人,驍果善戰,勇而多謀,官至吳左驍衛大將軍。傳見《十國春秋》卷九。15援槍 舉槍;挺槍。16拊 拍。17紹悉以分麾下 陳紹把賞金全部分給部下。麾下,帥旗之下,即部眾、部下。18霍丘 縣名,縣治在今安徽霍丘。19殿 走在最後面。20逼 追擊;追逼。21表其可涉之津 在可以涉水而過的淺水區設立標誌。表,設立辨路的標誌。22朱景 霍山土豪,吳用以為將,守霍丘。傳見《九國志》。23浮表於木 將王景仁所立的渡河標誌,其下接以木,移到深水區以誤之。24京觀 積屍封土其上,築為高丘。以此炫耀戰功。25庚午 十二月初三日。26晉王 指李存勗,西元九○八年嗣晉王位。27周德威 (?西元九一八年)字鎮遠,小字陽五,亦作楊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州)人,初從李克用,積功至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西元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與後梁軍激戰中陣亡。傳見《舊五代史》卷五十六、《新五代史》卷二十四。28盧龍 方鎮名,唐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置,治所幽州,在今北京市西南。29李嗣本 (?西元九一六年)本姓張,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幼從李克用,賜名李嗣本,為養子。積功至振武節度使。西元九一六年六月,契丹攻蔚州,戰歿。傳見《舊五代史》卷五十二、《新五代史》卷三十六。30振武 方鎮名,唐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始置,治所鎮北大都護府,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31守光 即劉守光(?西元九一四年),深州樂壽(今河北獻縣西南)人,囚父殺兄,割據幽州藩鎮。傳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新五代史》卷三十九。32涉寒 渡水受寒。33燕樂 縣名,縣治在今北京市密雲北七十里。34三子 指劉守光子繼珣、繼方、繼祚。35癸酉 十二月初六日。36掌書記 節度使屬官,協助節度使處理政務。37王緘 (?西元九一八年)原為劉仁恭故吏,為李克用留用。胡柳之戰,歿於亂兵。傳見《舊五代史》卷六十。38露布 也稱露板。魏晉以來將報捷文書掛在竿上,公開張布,使天下皆知。並不是寫在布上令人拖著走。39雲代 皆州名。雲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40趙王鎔 (?西元九二一年)世襲鎮州節度使。王鎔祖上沒諾干,本回鶻人,為鎮州王武俊騎將,武俊養以為子,遂冒姓王氏。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新唐書》卷二百十一、《舊五代史》卷五十四、《新五代史》卷三十九。41王處直 字允明,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義武軍節度使。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六、《舊五代史》卷五十四、《新五代史》卷三十九。42井陘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井陘。43庚辰 十二月十三日。44荷校 戴著刑具。校,木絞。45唾 吐出口液。46俛首 低著頭。47甲申 十二月十七日。48定州 州名,治所盧奴,在今河北定州。49舍 住宿。50丙戌 十二月十九日。51北嶽廟 在河北恆山的大茂山。恆山古稱北嶽。52行唐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西部行唐。53謁 拜見;晉見。
【校 記】1均王上 「上」字下原有一「下」字,顯為誤衍,今刪去。
【語 譯】均王上
乾化三年(癸酉 西元九一三年)
十二月,吳國鎮海節度使徐溫、平盧節度使朱瑾率眾將迎戰王景仁,兩軍在趙步相遇。吳國徵召的軍隊還沒有集結,徐溫率四千多人與王景仁交戰,沒能取勝,軍隊後撤。王景仁率兵追擊,快追到隘口時,吳國的官兵們因恐懼而臉色都變了,這時左驍衛大將軍宛丘人陳紹挺槍大叫說:「我們把敵人引誘得很深入了,可以反擊了!」說完,躍馬衝回去繼續戰鬥,大家也都跟著他往回衝,梁兵這才往後退去。事後,徐溫拍著陳紹的背說:「如果不是你有智有勇,我們幾乎被困住了。」徐溫賜給他很多金帛,陳紹把這些賞賜全都拿出來分給部下。吳國的軍隊集結完畢後,又與王景仁部在霍丘交戰,梁兵大敗。王景仁率數騎殿後,吳軍不敢逼得太近。梁軍渡過淮河南下的時候,在可以涉水而過的淺水區設立了標記。吳國霍丘守將朱景把這些標記下面用木頭相接,移置到深水處。等到梁兵敗退回來時,看到標記就涉水而過,結果淹死了一大半,吳國人把梁軍的屍體聚攏在一起封土,在霍丘做了一座炫耀戰功的大冢。
十二月初三日庚午,晉王任命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兼侍中,任命李嗣本為振武節度使。
燕主劉守光準備逃奔到滄州去依靠劉守奇,因涉水受寒腳都凍腫了,又迷了路,到了燕樂縣境內,白天藏匿在土坑或山谷中,幾天沒吃飯,便叫他的妻子祝氏到一個名叫張師造的農夫家去討飯。張師造因這個女人的樣子不像是個討飯人而感到奇怪,追問之下,知道了劉守光藏身的地方,於是就把他和三個兒子一併活捉。十二月初六日癸酉,晉王正在宴客,這時將吏們把劉守光恰好押到,晉王對劉守光說:「主人迴避客人為什麼藏得這樣深呀!」把他和劉仁恭一起安置在館舍裡,並賜給他們器物、衣服、飲食。晉王命令掌書記王緘草擬告捷露布,王緘不知露布的掌故,竟然把它寫在布上,然後再讓人拉著。
晉王準備從雲州、代州回晉陽去,趙王王鎔和王處直都請求從中山、真定等地前往井陘,晉王答應了。十二月十三日庚辰,晉王一行從幽州出發,劉仁恭父子都戴著刑具站在露布之下。劉守光的父母把口水吐到劉守光臉上並罵他說:「逆賊,你把我家敗壞到這種地步!」劉守光只是低著頭而已。十七日甲申,到達定州,住在關城。十九日丙戌,晉王和王處直一起去拜謁北嶽廟。當天,到達行唐縣,趙王王鎔在路上迎候拜見。
四年(甲戌 西元九一四年)
春,正月戊戌朔54,趙王鎔詣55晉王行帳上壽56置酒。鎔願識劉太師57面,晉王命吏脫劉2仁恭及守光械58,引59就席同宴。鎔答其拜,又以衣服鞍馬酒饌贈之。己亥60,晉王與鎔畋61于行唐之西,鎔送至3境上而別。 丙子62,蜀主63命太子64判六軍65,開崇勳府66,置僚屬,後更謂之天策府。
壬子67,晉王以練 68劉仁恭父子,凱歌入于晉陽69。丙辰70,獻于太廟,自臨斬71劉守光。守光呼曰:「守光死不恨,然教守光不降者,李小喜72也!」王召小喜證之,小喜瞋目叱守光曰:「汝內亂禽獸行,亦我教邪!」王怒其無禮,先斬之。守光曰:「守光善騎射,王欲成霸業,何不留之使自效?」其二妻李氏、祝氏讓73之曰:「皇帝,事已如此,生亦何益!妾請先死4。」即伸頸就戮。守光至死號泣哀祈不已。王命節度副使盧汝弼74等械仁恭至代州,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75,然後斬之。
或說趙王鎔曰:「大王所稱尚書令76,乃梁官也。大王既與梁為讎,不當稱其官。且自太宗踐阼77已來,無敢當其名者。今晉王為盟主,勳高位卑,不若78以尚書令讓之。」鎔曰:「善!」乃與王處直各遣使推晉王為尚書令,晉王三讓,然後受之。始開府79置行臺,如太宗故事80。
高季昌81以蜀夔、萬、忠、涪82四州舊隸荊南83,興兵取之。先以水軍攻夔州。時鎮江84節度使兼侍中嘉王宗壽85鎮忠州,夔州刺史王成先86請甲87,宗壽但以白布袍給之。成先帥之逆戰,季昌縱火船焚蜀浮橋,招討副使張武88舉鐵絚89拒之,船不得進。會風反90,荊南兵焚、溺91死者甚眾。季昌乘戰艦,蒙以牛革92,飛石中之,折其尾,季昌易小舟而遁。荊南兵大敗,俘斬五千級。成先密遣人奏宗壽不給甲之狀93,宗壽獲之,召成先,斬之。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晉王斬殺劉仁恭父子,高季昌兵敗於蜀。
【注 釋】54戊戌朔 正月初一日。55詣 前往。56上壽 敬酒,表示祝賀。57劉太師 指劉仁恭。因劉守光囚其父,請於後梁,後梁命劉仁恭以太師致仕,故稱太師。58械 刑具。59引 招致。60己亥 正月初二日。61畋 打獵。62丙子 是月戊戌朔,無丙子。63蜀主 指王建。64太子 指王衍。65判六軍 統率全國軍隊。《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66崇勳府 《蜀檮杌》作崇賢府。67壬子 正月十五日。68練 用繩索捆縛牽引。練,繩索。 ,牽引。69晉陽 河東節度使治所,晉王李克用國都,在今山西太原。70丙辰 正月十九日。71自臨斬 親自到刑場監斬。72李小喜 本晉之小校,先奔於燕,劉守光以為愛將。城圍將陷,小喜勸守光不降,而自己則於當晚叛降於晉軍。73讓 責備。74盧汝弼 字子諧,范陽(今河北定興)人,唐昭宗朝進士,任祠部郎中,知制誥。入晉仍掌制誥,死後贈兵部尚書。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舊五代史》卷六十、《新五代史》卷二十八。75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 因劉仁恭叛李克用,故刺其心血以祭之。先王,指李克用。76尚書令 唐代宰相之一,唐太宗未即位時曾任此職,即位後此官不再授人。正如下文所說,「自太宗踐阼已來,無敢當其名者。」唐將亡時,始將此授藩帥作為榮譽兼職,不理政事。77踐阼 皇帝即位。78不若 不如。79開府 指成立府署,辟置僚屬。80故事 成例。81高季昌 (西元八五八九二八年)字貽孫,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避後唐獻祖諱更名季興,任荊南節度使,進封南平王。傳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新五代史》卷六十九。82夔萬忠涪 皆州名,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市奉節,萬州治所在今重慶市萬州,忠州治所在今重慶市忠縣,涪州治所在今重慶市涪陵。83荊南 十國之一。轄境在今湖北江陵一帶。84鎮江 方鎮名,唐至德元載(西元七五六年)初置,治所夔州。85嘉王宗壽 字永年,王建以其同姓,收養為子,武成中賜爵嘉王,領鎮江節度使。傳見《十國春秋》卷三十八。86王成先 (?西元九一四年)《十國春秋》作王先成。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本書生,亂為兵。為王宗壽所殺。傳見《十國春秋》卷四十二。87請甲 請求發給士兵盔甲。88張武 石照(今重慶市合川區)人,事王建,積功至鎮江軍節度使。傳見《十國春秋》卷四十三。89舉鐵絚 張武在兩岸立木柵,拴鐵索橫貫江中,叫做鎖峽。舉,設置。鐵絚,粗的鐵索。90風反 風向逆轉。91焚溺 焚燒和落水。92蒙以牛革 用牛皮遮著。93狀 申奏的文書。
【校 記】2劉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3送至 原無「至」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補。4妾請先死 此四字原無。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四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張瑛《通鑑校勘記》同,今據補。
【語 譯】四年(甲戌 西元九一四年)
春,正月初一日戊戌,趙王王鎔到晉王的營帳中擺設酒宴,向晉王敬酒祝頌長壽。王鎔希望見識一下劉仁恭太師,晉王令官員卸下劉仁恭和劉守光的枷鎖,帶他們到席上一起宴飲;王鎔對他們的下拜答了禮,又把衣服鞍馬酒食等贈送給他們。初二日己亥,晉王和王鎔在行唐縣西邊打獵,王鎔把晉王一直送到邊境上才告別。 丙子日,蜀主王建命令太子兼掌六軍,開設崇勳府,設置屬官,後來又改稱為天策府。
正月十五日壬子,晉王用繩索捆綁牽著劉仁恭父子,高奏凱歌進入晉陽城。十九日丙辰,到太廟祭祖告捷,並親自到刑場監斬劉守光。劉守光大叫說:「我劉守光死了沒有什麼遺憾,但是教唆我不要投降的,是李小喜!」晉王把李小喜召來驗證,李小喜瞪著眼睛呵斥劉守光說:「你像禽獸一樣在宮內亂來,難道也是我教的嗎!」晉王見他這般無禮,十分憤怒,就先把他斬殺了。劉守光說:「我擅長騎馬射箭,大王想要成就霸業,何不留下我讓我為你效力呢?」他的兩個妻子李氏和祝氏責備他說:「皇上,事情已經到了這般地步,活著又有什麼益處!我們請求先行赴死。」說完,伸長了脖子等待就刑。而劉守光卻一直到死都在不停地哭喊哀求。晉王命令節度副使盧汝弼等人給劉仁恭戴上枷鎖押解到代州,刺取他的心血祭奠先王墓,然後把他斬殺。
有人向趙王王鎔建議說:「大王的官職稱為尚書令,這是梁朝的官名。大王既然與梁朝成為仇敵,就不應該再稱它的官名。況且自唐朝太宗登基以來,沒有再敢用這個官名的人。現在晉王成為盟主,功勳很高而職位卻低,不如把尚書令讓給他。」王鎔說:「很好!」於是與王處直分別派遣使者推舉晉王為尚書令,晉王再三推辭,然後才接受。於是開始按照唐太宗的舊例,建府署設立行臺。
高季昌認為蜀國的夔州、萬州、忠州、涪州四個州從前隸屬於荊南,於是出動軍隊想要攻取這四處。他先用水軍進攻夔州。當時蜀國的鎮江節度使兼侍中嘉王王宗壽鎮守忠州,夔州刺史王成先向他請求調撥些盔甲,王宗壽卻只把一些白布袍給了他。王成先率領軍隊迎戰,高季昌放出火船想要燒毀蜀軍的浮橋,蜀招討副使張武在江中設置大鐵索攔阻,火船無法前行。適逢風向倒轉,荊南的水軍被燒死和落水淹死的非常多。高季昌乘一艘戰艦,艦上蒙著牛皮,一塊飛來的石塊擊中戰艦,把艦尾打斷了,高季昌只好換上另一條小船逃走。荊南的軍隊大敗,被俘虜和斬殺的達五千人。事後,王成先祕密派人向蜀主奏報王宗壽不肯調撥盔甲這件事,派出的人被王宗壽抓獲,王宗壽把王成先召來斬殺了。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起昭陽作噩(癸酉 西元九一三年)十二月,盡彊圉赤奮若(丁丑 西元九一七年)六月,凡三年有奇。
【題 解】本卷記事起於西元九一三年十二月,迄於西元九一七年六月,凡三年又七個月。當後梁末帝乾化三年十二月至末帝貞明三年六月。後梁勢衰,南與吳交戰不勝,嶺南劉巖絕貢,宮廷未遂政變削弱梁室政治力。晉王李存勗破幽州,殺燕主劉守光父子,勢力大增,全力攻梁。恰在此時,梁末帝趁天雄節度使楊師厚之死欲削弱魏博大鎮,分而為二,魏博反叛投晉,晉王親臨魏州受降與梁名將劉鄩對峙。當時,勢均力敵。梁末...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七冊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西元九一三至九一七年 一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西元九一七至九一九年 七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西元九一九至九二二年 一四五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西元九二三年 二○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西元九二四至九二五年 二六五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西元九二五至九二六年 三二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七冊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西元九一三至九一七年 一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西元九一七至九一九年 七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西元九一九至九二二年 一四五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西元九二三年 二○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西元九二四至九二五年 二六五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西元九二五至九二六年 三二七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56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