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志朗
定價:NT$ 300
優惠價:88 折,NT$ 264
本商品已絕版
人類擁有許多獨特怪異的才華,
造就了各種看似光怪陸離,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其祕密就在於⋯⋯腦和心的連結
短短四十年,認知神經科學結合了研究心智的「認知科學」和研究大腦的「神經科學」,漸漸取代傳統心理學,以實徵量化方式,透過各種腦造影技術,探究人類各項行為(包括學習、記憶、語言、知覺、決策和意識等)的大腦神經運作,不僅驗證許多行為研究的理論,也逐步開啟大腦這個黑盒子的秘密。
繼認知神經科學祖師爺葛詹尼加在美國創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後,這門新興科學也在各地萌芽,而曾志朗,即是隨後在台灣推動認知神經科學的第一人。
他不僅開設了第一個以認知科學為主的研究中心,也在國際上交出許多傲人的成績單。現在,他放下過多嚴肅的學術語言,以最輕鬆的生活角度,帶你認識大腦科學之美。
這本書從哪一篇章翻開來都可以,猶如與愛推理的科學家促膝常談,解開生活中各種謎團。作者從日常接觸的人事物入手,結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豐富知識,細緻而生動地為現實生活中各種光怪陸離提出科學解釋,鋪展出各種最新研究。透過他的敘事與分析,一幀幀畫面歷歷在目,讓人不得不正視,有時候看似感性的生活面,也能科學相對。
延伸閱讀:
《大腦開竅手冊》
《大腦解密手冊》
《記憶的盡頭》
《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
《心智地圖》
作者簡介:
曾志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以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漢語神經語言學開創者之一。
他是中央研究院遷至臺灣後首位心理學院士,也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心理科學學會(APS)肯定的會士。2010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獲得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選為醫學組院士,是兩岸四地華人中首位獲得該組院士的科學家。
1990年回台,在中正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國際當代的學術走向接軌;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設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組;在中央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更從2004年起每年暑假舉辦「臺灣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為臺灣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培育許多跨領域的年輕研究者,同時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有關的儀器設施與跨校合作平台。
科普小品寫作始於1992年,在《聯合報》發表「科學向前看」專欄,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在《科學人》雜誌開設「科學人觀點」專欄,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15年不曾間斷,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並以「人人都是科學人」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引言】當福爾摩斯遇見白羅
顯然的,福爾摩斯的方法中有白羅灰質神經細胞,而白羅的思想推論中,也充滿福爾摩斯的實證腳印。唯有學說與方法兩者交融,真相才會浮現,科學研究亦然!
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人,絕大部分都知道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這位大偵探雖然言行不同凡俗,但他的絕對方法論卻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元素,而且他的名言:「沒有好的數據,就提出一套(自以為是的)理論,等同是嚴重的罪行,因為限定框架會使判斷發生偏差。」簡直就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警惕之言,我想所有好的科學家都會贊同他的說法:好的方法所收集到的可靠數據,才是建構科學學說的基本要件!
為了從事好的數據採集,福爾摩斯親自設計了好多實驗,去親身體驗所收集到的數據的「涵義」。他是數據的耕耘者,也是數據的實地探勘者,更是根據邏輯推論、步步為營, 真正有本事的大偵探,而且他不輕信世俗的觀點,避免在舊有框架中那些人云亦云的偏見。其實他點出的也就是後來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所闡述的既成「典範」所造成的父母效應(parental effect),即地質學大師錢伯林(T.C. Chamberlin)在一八九七年所指稱的盲目護短的潛意識行為表現。福爾摩斯真正是科學方法的實踐者。
白羅,那位在阿嘉莎‧ 克莉絲蒂推理小說中的比利時籍私家偵探,又是另一類典型的真相探索者。這名退休警官永遠衣冠楚楚、皮鞋擦拭得發亮,上翹的大鬍鬚梳理得整整齊齊,強調的是善用「灰質的神經細胞」去做詳盡的思維論證,也就是目前很多科學家所稱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他反對一般警探在犯罪現場「盲目」的收集資料。他認為資料不是數據,後者的檢索是有方向的,是由嚴密思維形成的理論所指導的。他不必親臨現場,可以坐在舒適的沙發椅上,指揮警探去找「有用」的數據。什麼是有用的數據?就是他坐在沙發椅上,動用灰質的神經細胞,在腦海裡勾劃出犯罪案情的圖像,而構圖中的矛盾之處,就必須靠特定方向所搜尋到的關鍵性數據來排除歧異!
白羅不是科學家,但做為尋找真相的探索者,所遵行的方法正是科學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所提出的「現象整理→形成學說→導引假設→設計關鍵實驗→檢視結果→推翻不符合的學說」的整體論述。這個強調學說以促進科學發展的研究方式,更在一九六四年普拉特(John R. Platt)所提的「強而有力的推論」(Strong Inference)這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科學家對學說的迷戀,有如偵探小說迷對白羅的崇拜一般,認為建立學說才是科學研究的至高境界。
但科學家仔細想一想,研究方法的表現一目瞭然,而且新的方法導致更精細更正確更有信度和效度的全新測量,可以讓學說的精準度更有說服力。相反的,學說追求的完美,就可能容易使人忽略異象,聽不見噪音,阻礙了真相的浮現。常常一個學說提出後,就很難被推翻,即使不吻合的證據越來越多,還是很難被完全揚棄。最有趣的是到現在為止,歐美社會裡仍然有正式立案且擁有眾多信徒的「地球是平的社團組織」,對地球是平的學說堅信不移,這當然是對科學教育的一大諷刺,但物理學界還是有人相信「以太」的存在,而在生物領域,即使證據確鑿,反對演化學說的人還是很多,且根深柢固的舊信仰,使其對接二連三的演化證據視而不見!
社會科學界更是難以找到曾被推翻的學說!行為主義不是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嗎?但打開教育理論的期刊和教科書,行為主義的主張仍然如影隨形!經濟學的舊思維是哪些?老酒新瓶的學說還是層出不窮!所以在科學研究的進展中,很多已經被推翻的學說猶如「老兵不死」,只是暫居幕後而已。看來,普拉特以為可以一劍定江山的「強而有力的推論」好像並沒有發揮它的威力。
在虛構的小說故事中,福爾摩斯重視的是實實在在的方法檢視,讓證據講話;而白羅強調以抽象的理論建構,去指導探索的方向,再以關鍵性證據來選取正確的答案。兩種求真相的途徑,各領風騷;但反映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卻不是如此平衡。回顧近年來科學發展的歷史,方法好像居上風,而學說的推展就較為緩慢了!
最近諾貝爾獎的網站上公布了一項統計數字, 完全證實了我上述的看法。從一九九一到二○一一年,物理、化學和醫學三類共頒發了七十七個獎項。在這二十一年間,根據所表揚的得獎事蹟,百分之八十二是方法上的貢獻,只有百分之十八才是學說的建構。如果再細分,物理獎有百分之二十九在學說,是最高的;化學獎百分之十五在學說,百分之八十五在方法的精進;醫學獎則只有百分之九的獎落在學說,其餘的全在新方法的發明和改良上。所以科學研究的推展上,雖然方法和學說的貢獻都是必要的,但顯然的,方法的進步確實是較受學界的肯定。
我的專業領域是認知和實驗心理學,而後漸漸延伸到神經科學的研究。嚴格說來,我們這個專業在諾貝爾獎中並沒有相對應的獎項,但前後有九位諾貝爾獎得主,七位在醫學,兩位在經濟學。從他們得獎的表揚中,前七位都是貢獻在方法的推進上,而得到經濟學獎的兩位,一位是理論(西蒙,Herbert A. Simon),另一位則是理論和方法各半(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總的來說,也是方法取勝。
我絕對不是說學說不重要,而是想指出,在現階段,所能提出的學說數量不會太多,但在新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方法的革新確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創新的方法往往也會因為學說在演進的過程上遇到了困境,突發奇想而產生的,這樣的交融(synergy)才是未來科學的動力!
其實很顯然的,福爾摩斯的方法中有白羅灰質神經細胞,而白羅的思想推論中,也充滿福爾摩斯的實證腳印,兩者交融,真相才會浮現,科學研究亦然!只是白羅的完美,有時自傲得令人受不了,他的創作者在晚年對他的評語是「insufferable(真讓人難以忍受!)」也許在科研上,我們要學習福爾摩斯的「活得像個真正的人」,親切不做作,不因一味講求完美而造成選擇性忽略的遺憾,或太容易因此而自視甚高令人不舒服,才不會讓人感到insufferable!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曾志朗
優惠價: 88 折, NT$ 264 NT$ 300
本商品已絕版
人類擁有許多獨特怪異的才華,
造就了各種看似光怪陸離,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其祕密就在於⋯⋯腦和心的連結
短短四十年,認知神經科學結合了研究心智的「認知科學」和研究大腦的「神經科學」,漸漸取代傳統心理學,以實徵量化方式,透過各種腦造影技術,探究人類各項行為(包括學習、記憶、語言、知覺、決策和意識等)的大腦神經運作,不僅驗證許多行為研究的理論,也逐步開啟大腦這個黑盒子的秘密。
繼認知神經科學祖師爺葛詹尼加在美國創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後,這門新興科學也在各地萌芽,而曾志朗,即是隨後在台灣推動認知神經科學的第一人。
他不僅開設了第一個以認知科學為主的研究中心,也在國際上交出許多傲人的成績單。現在,他放下過多嚴肅的學術語言,以最輕鬆的生活角度,帶你認識大腦科學之美。
這本書從哪一篇章翻開來都可以,猶如與愛推理的科學家促膝常談,解開生活中各種謎團。作者從日常接觸的人事物入手,結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豐富知識,細緻而生動地為現實生活中各種光怪陸離提出科學解釋,鋪展出各種最新研究。透過他的敘事與分析,一幀幀畫面歷歷在目,讓人不得不正視,有時候看似感性的生活面,也能科學相對。
延伸閱讀:
《大腦開竅手冊》
《大腦解密手冊》
《記憶的盡頭》
《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
《心智地圖》
作者簡介:
曾志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以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漢語神經語言學開創者之一。
他是中央研究院遷至臺灣後首位心理學院士,也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心理科學學會(APS)肯定的會士。2010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獲得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選為醫學組院士,是兩岸四地華人中首位獲得該組院士的科學家。
1990年回台,在中正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國際當代的學術走向接軌;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設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組;在中央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更從2004年起每年暑假舉辦「臺灣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為臺灣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培育許多跨領域的年輕研究者,同時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有關的儀器設施與跨校合作平台。
科普小品寫作始於1992年,在《聯合報》發表「科學向前看」專欄,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在《科學人》雜誌開設「科學人觀點」專欄,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15年不曾間斷,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並以「人人都是科學人」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引言】當福爾摩斯遇見白羅
顯然的,福爾摩斯的方法中有白羅灰質神經細胞,而白羅的思想推論中,也充滿福爾摩斯的實證腳印。唯有學說與方法兩者交融,真相才會浮現,科學研究亦然!
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人,絕大部分都知道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這位大偵探雖然言行不同凡俗,但他的絕對方法論卻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元素,而且他的名言:「沒有好的數據,就提出一套(自以為是的)理論,等同是嚴重的罪行,因為限定框架會使判斷發生偏差。」簡直就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警惕之言,我想所有好的科學家都會贊同他的說法:好的方法所收集到的可靠數據,才是建構科學學說的基本要件!
為了從事好的數據採集,福爾摩斯親自設計了好多實驗,去親身體驗所收集到的數據的「涵義」。他是數據的耕耘者,也是數據的實地探勘者,更是根據邏輯推論、步步為營, 真正有本事的大偵探,而且他不輕信世俗的觀點,避免在舊有框架中那些人云亦云的偏見。其實他點出的也就是後來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所闡述的既成「典範」所造成的父母效應(parental effect),即地質學大師錢伯林(T.C. Chamberlin)在一八九七年所指稱的盲目護短的潛意識行為表現。福爾摩斯真正是科學方法的實踐者。
白羅,那位在阿嘉莎‧ 克莉絲蒂推理小說中的比利時籍私家偵探,又是另一類典型的真相探索者。這名退休警官永遠衣冠楚楚、皮鞋擦拭得發亮,上翹的大鬍鬚梳理得整整齊齊,強調的是善用「灰質的神經細胞」去做詳盡的思維論證,也就是目前很多科學家所稱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他反對一般警探在犯罪現場「盲目」的收集資料。他認為資料不是數據,後者的檢索是有方向的,是由嚴密思維形成的理論所指導的。他不必親臨現場,可以坐在舒適的沙發椅上,指揮警探去找「有用」的數據。什麼是有用的數據?就是他坐在沙發椅上,動用灰質的神經細胞,在腦海裡勾劃出犯罪案情的圖像,而構圖中的矛盾之處,就必須靠特定方向所搜尋到的關鍵性數據來排除歧異!
白羅不是科學家,但做為尋找真相的探索者,所遵行的方法正是科學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所提出的「現象整理→形成學說→導引假設→設計關鍵實驗→檢視結果→推翻不符合的學說」的整體論述。這個強調學說以促進科學發展的研究方式,更在一九六四年普拉特(John R. Platt)所提的「強而有力的推論」(Strong Inference)這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科學家對學說的迷戀,有如偵探小說迷對白羅的崇拜一般,認為建立學說才是科學研究的至高境界。
但科學家仔細想一想,研究方法的表現一目瞭然,而且新的方法導致更精細更正確更有信度和效度的全新測量,可以讓學說的精準度更有說服力。相反的,學說追求的完美,就可能容易使人忽略異象,聽不見噪音,阻礙了真相的浮現。常常一個學說提出後,就很難被推翻,即使不吻合的證據越來越多,還是很難被完全揚棄。最有趣的是到現在為止,歐美社會裡仍然有正式立案且擁有眾多信徒的「地球是平的社團組織」,對地球是平的學說堅信不移,這當然是對科學教育的一大諷刺,但物理學界還是有人相信「以太」的存在,而在生物領域,即使證據確鑿,反對演化學說的人還是很多,且根深柢固的舊信仰,使其對接二連三的演化證據視而不見!
社會科學界更是難以找到曾被推翻的學說!行為主義不是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嗎?但打開教育理論的期刊和教科書,行為主義的主張仍然如影隨形!經濟學的舊思維是哪些?老酒新瓶的學說還是層出不窮!所以在科學研究的進展中,很多已經被推翻的學說猶如「老兵不死」,只是暫居幕後而已。看來,普拉特以為可以一劍定江山的「強而有力的推論」好像並沒有發揮它的威力。
在虛構的小說故事中,福爾摩斯重視的是實實在在的方法檢視,讓證據講話;而白羅強調以抽象的理論建構,去指導探索的方向,再以關鍵性證據來選取正確的答案。兩種求真相的途徑,各領風騷;但反映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卻不是如此平衡。回顧近年來科學發展的歷史,方法好像居上風,而學說的推展就較為緩慢了!
最近諾貝爾獎的網站上公布了一項統計數字, 完全證實了我上述的看法。從一九九一到二○一一年,物理、化學和醫學三類共頒發了七十七個獎項。在這二十一年間,根據所表揚的得獎事蹟,百分之八十二是方法上的貢獻,只有百分之十八才是學說的建構。如果再細分,物理獎有百分之二十九在學說,是最高的;化學獎百分之十五在學說,百分之八十五在方法的精進;醫學獎則只有百分之九的獎落在學說,其餘的全在新方法的發明和改良上。所以科學研究的推展上,雖然方法和學說的貢獻都是必要的,但顯然的,方法的進步確實是較受學界的肯定。
我的專業領域是認知和實驗心理學,而後漸漸延伸到神經科學的研究。嚴格說來,我們這個專業在諾貝爾獎中並沒有相對應的獎項,但前後有九位諾貝爾獎得主,七位在醫學,兩位在經濟學。從他們得獎的表揚中,前七位都是貢獻在方法的推進上,而得到經濟學獎的兩位,一位是理論(西蒙,Herbert A. Simon),另一位則是理論和方法各半(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總的來說,也是方法取勝。
我絕對不是說學說不重要,而是想指出,在現階段,所能提出的學說數量不會太多,但在新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方法的革新確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創新的方法往往也會因為學說在演進的過程上遇到了困境,突發奇想而產生的,這樣的交融(synergy)才是未來科學的動力!
其實很顯然的,福爾摩斯的方法中有白羅灰質神經細胞,而白羅的思想推論中,也充滿福爾摩斯的實證腳印,兩者交融,真相才會浮現,科學研究亦然!只是白羅的完美,有時自傲得令人受不了,他的創作者在晚年對他的評語是「insufferable(真讓人難以忍受!)」也許在科研上,我們要學習福爾摩斯的「活得像個真正的人」,親切不做作,不因一味講求完美而造成選擇性忽略的遺憾,或太容易因此而自視甚高令人不舒服,才不會讓人感到insufferable!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3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