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德立命,修身治世的家訓名篇
改造命運,心享事成的勵志寶典
了凡四訓
明代創世之作,流傳百年至今
曾國藩、胡適、印光大師、淨空老法師、稻盛和夫等人推崇的人生寶典。
融彙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展現中華傳統的智慧,傳統文化學者鐘茂森教授,詳細得解讀改造命運。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
◎欲改變命運,化凶為吉者,要讀此書。
◎欲功名富貴,壽命增長者,要讀此書。
◎欲轉病為健,轉夭為壽,轉窮為達,轉罪為福者要讀此書。
了凡先生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難得的是,他在下半生,又驗證了人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在他智慧的人生經驗中,不僅僅是知命安命,更可貴的是教誡我們自強不息,透過修身積德,改造命運,給後世子孫留下積極有益的「立命之學」。
原著/袁了凡(明)
講述/鍾茂森教授
作者簡介:
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也就是西元一五三五年;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也就是西元一六○八年去世的,享年七十四歲。他的籍貫是中國江蘇省吳江市,本名叫作袁黃,字坤儀。古人有名也有字,名字是父母起的,也只有父母和老師才能叫一個人的名字;長大以後,朋友就不能稱他的名了,這是對他的尊重,因此長大後都要稱他的字。
鍾茂森教授
1973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與金融博士。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堪薩斯州州立大學、澳洲著名昆士蘭大學任教四年,擔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並獲得昆士蘭大學的終身聘用。昆士蘭大學原定於2007年提拔他為教授,多家大學亦曾高薪聘請他擔任首席教授,但是,他立志走上聖賢教學之路,所以均婉言謝絕。曾任臺灣成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研究員。現專心致志於各地弘揚佛法。
章節試閱
第一部分 本書介紹
尊敬的各位菩薩,各位大德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一部教導我們改造命運的善書。它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兒子的家訓,總共有四篇,稱為《了凡四訓》。這四篇文章第一篇叫作「立命之學」,第二篇叫作「改過之法」,第三篇叫作「積善之方」,第四篇是「謙德之效」。它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經營美滿的人生。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美滿,還有很多的不如意,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請大家不要灰心,要知道幸福美滿的人生是由我們自己來創造的。所以我們這次講題就定為「重建美滿人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幸福美滿了,但是要知道,雖然你比很多人更幸福,但是在生活當中也難免會出現很多的煩惱、挫折、困境,甚至會起很多的波浪。如何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圓滿,《了凡四訓》教導我們的就是這個。而且再進一步,教導我們如何轉凡成聖,從凡夫俗子的地位邁入聖賢的地位,真正使我們的人生達到究竟圓滿。對學佛人來講,《了凡四訓》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科目。它教導我們認識因果的道理,認識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而能夠斷惡修善,去營造積極的人生,邁入佛法的殿堂。我們這次的學習盡量簡要詳明,只是把文中的重點提出來學習探討。大家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裡,時間也是非常地緊促,很少人有充裕的時間來聽講、學習。所以我們這次希望用六天的時間把《了凡四訓》從頭到尾學習一遍,每天二小時,總共十二小時。學習完《了凡四訓》以後,我們再來學習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的一篇序文。這篇序文寫得非常好,從佛法的高度、從聖賢的高度為我們指出了學習《了凡四訓》的必要性,我們把它放在最後來學習。等我們把整個《了凡四訓》學習一遍以後,有了完整的概念,再來讀印祖的序,那個味道就更濃了。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這一篇文章。
首先介紹作者,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也就是西元一五三五年;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也就是西元一六○八年去世的,享年七十四歲。他的籍貫是中國江蘇省吳江市,本名叫作袁黃,字坤儀。古人有名也有字,名字是父母起的,也只有父母和老師才能叫一個人的名字;長大以後,朋友就不能稱他的名了,這是對他的尊重,因此長大後都要稱他的字。了凡先生,他原來有個號叫學海,意思就是很博學,學問、知識像海洋一樣的廣博。了凡先生十五歲那年遇到了一位孔先生,這位孔先生是一位算命的高手,精於八字算命。他為了凡先生算命,把了凡一生的命運都算定了,後來發現算得還非常準確,連他每次考試考第幾名,獲得多少俸祿,得多少的米糧,能做到什麼官都算得很準,還算出了凡先生命中無子,最後五十三歲壽終,把了凡先生整個一生都算定了。確實,了凡先生也基本上是按照孔先生算定的命運去走,一點都沒差錯。所以自己也就看開一切,沒什麼妄想了。因為命運都給人算定了。真的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所以他自己什麼想法、什麼念頭都沒有。因為想也沒用,真正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的心也很清淨。
後來,有一次到南京的棲霞山,遇到了雲谷禪師,這是一位開悟的大德。雲谷禪師跟他在禪堂裡對坐了三天三夜,就發現這個人不簡單,打坐三天三夜竟然不起一個妄念,就問他什麼麽原因。了凡先生就告訴雲谷禪師,這是因為自己的命都已經被孔先生算定了。禪師聽了後哈哈大笑說,我原來以為你是個英雄,是個豪傑,原來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聽後很不解,很疑惑地請教雲谷禪師,這話怎樣理解?雲谷禪師就告訴他:「你這麼多年來竟然被孔先生把命算定了,都不能夠轉動一毫,你說你是不是凡夫?」了凡先生就問,難道命運是可以轉變的嗎?
禪師就給他開示,命運確實是可以轉變的,正所謂「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運是由自己掌控的,福報也是由我們自己求得的。用什麼方法求?一定要按照因果的道理、原則去求。禪師給他開示以後,就教導他如何改造命運。了凡先生也聽明白了,後來就把自己的號改了,他原來叫學海,現在改成了凡。「了凡」,我們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到,「了」就是完全明瞭,不再想做凡夫了,真正想要成聖成賢了。這是了凡先生所立定的志向,他想要轉凡成聖。轉凡成聖第一步是要斷惡修善,所以他這一生就是實踐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確實,幾十年來他做到了,也真正把自己的命運改造過來了。原來他命中沒有功名,只能考取秀才,沒有舉人和進士,結果後來他獲得了進士,這是古人最高的學位。而且做的官也比原來要大,而且原來命中無子,但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本來壽命應該到五十三歲的,結果他活到了七十四歲。你看,命運全改造過來了。所以在他晚年寫了這篇《了凡四訓》,把這一生所修所學的跟世人分享。他確實是斷惡修善、改造命運、重建美滿人生的好榜樣,在歷史上堪稱是一個楷模。
《了凡四訓》是他們袁家的家訓,本來是教導他自己子孫後代的。你看,古人傳家之寶是什麼?不是把一塊什麼玉,或者是把什麼金子、銀子留給子孫,不是!真正傳家之寶,就是這種聖訓。所以他把自己這一生所修所學,寫下來傳給子孫,後來也傳出來讓社會大眾也能受益。四篇家訓可以說是文理俱暢,震人心目,寫得確實很好,文字也很流暢,而且能夠真正讓人破迷開悟。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當年就竭力地提倡這一本書,提倡因果教育,因此這本書流傳得很廣。
我們的恩師釋淨空老教授,在早年學佛的時候,接觸的第一部聖典就是《了凡四訓》,是一位朱鏡宙老先生送給他的。我們的恩師認真地學習這本書,而且依教奉行,這一生不遺餘力地講經弘法,要知道,講經弘法是最大的修善,恩師一生積功累德,也改造了命運。早年別人給我們的恩師看相算命,說他都活不到四十五歲,而且說我們的恩師,雖然人很聰明,但是福報很小,壽命也短。結果恩師今年已經是八十一歲,福報很大,智慧也很高。我們看他老人家也很長壽,他改造命運改造得很成功。所以我們的恩師也是一位大「了凡」。他也是極力地提倡弘揚這部書,可以說是有印祖的遺風。確實他也認識到,真正要解救現前眾生的劫難,必須用《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些因果教育的經典;而且學佛的人真正做到信、解、行、證,入佛境界,也必須在因果教育的這些課程上面扎根。今生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打好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佛說十善業道經》,可以說《了凡四訓》是含攝了這三個根的教育。那我們在學習《了凡四訓》的時候,也盡量地結合這三個根,真正地去落實聖賢的教育,這樣才能夠入門。以上是簡單地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經文。
雖然《了凡四訓》不是佛經,但是要知道它講的理跟佛經的理是完全相應的。什麼叫佛經?佛經裡面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的教誨就用這三個科目來印證的。你看《了凡四訓》講的是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確實也是講這些。所以我們要高度地重視這部書,應該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去尊敬和學習,這樣的話才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的利益也才得的大。下面我們來看經文。
第二部分 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第一篇是「立命之學」,講的就是如何改造命運,如何重建幸福美滿的人生,它把這個原理講得非常的清楚,是以了凡先生本人的遭遇來貫穿始終,我們來詳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去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學習不思考,你就沒有辦法吸收,就會迷惑;光思考不實踐也不行,那就會變成癡心妄想,盲修瞎練。所以我們要思考,命運的主宰是誰?真正要了解命運的主宰不是上帝,不是神靈,而是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透過學習慢慢地去領悟。
了凡先生在童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過世了,所以了凡先生也屬於單親子女。雖然家裡遭遇不幸,但是並不妨礙他自己去做君子,做聖賢,所以單親子女也同樣可以成聖成賢。孔子、孟子也是幼年喪父,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范仲淹的父親也是很早就過世,但是他們都成為了聖賢。所以只要我們真正認真學習和實踐聖賢的教誨,哪怕是環境不好也不會有妨礙,關鍵是靠自己。
我們看了凡先生童年喪父,母親就希望他去學醫,不要考功名,因為考功名是一條很有風險的路。古人講「學而優則仕」。真正要考取功名不單是自己學識要高,而且要真正有福,你要有這個命;如果沒功名的命,哪怕是很有才華的人,最後可能還是老於窗下。所以了凡先生的母親就勸他不要考取功名,要來學習醫術,治病救人。不但自己能夠養活自己,同時也能夠治病救人、自利利他,這不是很好嗎?還對了凡先生說,他的父親過去也是這麼希望的,希望袁了凡將來做一名好醫生,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這是父母的心願,可見得這個家庭確實也是個善人的家庭。我們看袁了凡父親的遺願,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治病救人,不是希望孩子大富大貴,而是能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這樣的人生才真正有意義。所以我們可想而知了凡先生的家教也是很不錯的,父母有這麼良好的善願,教導的孩子一定也是一個善良的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是什麼樣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存心,往往就會影響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易經》上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善良的家庭,將來的子孫一定會好,一定會發達。
我們知道,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在小的時候跟了凡先生的命運差不多。父親也是很早就過世,結果母親改嫁,范仲淹只能到破廟裡面去讀書。有一次,范仲淹跟一些朋友們遇到了一位看相的高人,大家都找這個先生看相,看自己將來能不能考取功名,能不能發達。范仲淹也問算命先生,他說:「先生,你看我這個相貌,將來能不能夠做宰相?」算命先生一聽,這個年輕人一開口就要做宰相,年紀輕輕的,口氣還挺大,所以這位算命先生就表現出一種不以為然的樣子。范仲淹看到算命先生這個樣子,馬上就改口,就又問他:「如果宰相做不了,那你看我能不能當一名醫生?」古代的醫生不像現在,收取很高的醫藥費,所以醫生的職業在現在來說,都是屬於比較高薪的階層。在古代,醫生都是屬於非常清貧的行業,就跟教書的先生一樣,雖然是清貧的行業,但是受到世人的尊重。為什麼?因為醫生是治病救人,而老師是教化世人,所以特別受到大家的尊重,可是生活都是很清貧的。算命先生聽到范仲淹這麽一改口,就問他:「你怎麼一開口說要做宰相,一下子又要當醫生?」范仲淹就回答說:「唯有宰相和醫生可以救人。如果當不了宰相,不能夠幫助普天下的人,那我就當一名醫生,救得一個是一個。」你看看范仲淹的存心,真的是仁愛!他沒有只為自己想,所以算命先生很感動,豎起大拇指稱讚他說,「你這種存心,是真宰相也!」後來范仲淹果然當了宰相,為朝廷建功立業,出將入相,而且他的兒子也當了宰相。所以你看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仲淹的家庭、家族一直到民國時代都非常好,都受到世人的尊重,連印光大師都讚嘆他。
所以我們就知道,真正讀書、學文,就是要立志做聖賢。不管將來從事什麼樣的行業,做醫生也好,教書也好,都要做聖賢。聖賢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白了,真正能夠為世人、為社會做好榜樣的人。
了凡先生接受了父母的這種要求,於是就發願當醫生。有一天上山採藥路過慈雲寺,慈雲寺是在江蘇省的吳江縣,也就是了凡先生的家鄉。直到現在慈雲寺還在,它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寺院,始建於三國孫吳時代,剛開始叫作廣濟寺,後來在明朝天順年間改名為慈雲寺,慈雲寺裡頭有一個塔叫慈雲塔,現在也是屬於旅遊聖地。這個寺院的名字「慈雲」,慈悲的慈,雲彩的雲,這個名字本身就很給人啟發。這個慈是代表慈悲,無私的這種大愛,大慈大悲,這是講我們的存心;雲是代表什麼?不空不有、亦空亦有。你看雲在空中,你在地上能看到,雲在空中好像真有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要是坐著飛機穿過雲層,會看到,其實它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都是些水氣的凝聚,所以它是代表空有不二。這就是佛門的教學,你看,古人用名字、起名都是提醒人覺悟,「慈雲」表示我們的存心要大慈大悲,但是又要明瞭宇宙人生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就用雲字來代表。人做夢,夢是空的。是夢,它就不可能真有,但是在夢中明明又見到這些山河大地,一些人物,還會遇到一些事情,這些在夢裡真有!所以它是不空不有,真空妙有。這是智慧,有慈悲、有智慧才能夠普渡眾生。
寺院,在古代是教學的機構。古代的教育有兩大方面,一個是儒家教育,一個是佛陀教育,也就是佛教。佛教是在西元六十七年,漢朝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入中國的。當時首都在洛陽,於是在洛陽建立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家寺院,是由皇帝下令用它來推行佛陀教育的機構。寺在古代是直接受皇帝領導的機構,這個機構叫寺。儒家的教育由宰相來領導,它稱為禮部,禮部就是儒家的教育部。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到,儒家教育由宰相領導,佛陀教育由皇上直接領導,都是教育。我們的恩師詳細講過一個講題叫「認識佛教」,給我們詳細說明瞭寺院裡面這些教學的道具,比如佛像,乃至佛前供的鮮花、水果、燈、水等等,這些都是藝術的教育,這裡面沒有絲毫的迷信。古人了解這個情況,都知道寺院不是宗教場所,而是教育的機構。所以讀書人常常都會到寺院裡去讀書。像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就在寺院裡苦讀,因為寺院裡面有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叫作藏經樓。藏經樓裡面的藏書很豐富,不僅是佛教的經典,而且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乃至各行各業的叢書、善書都蒐集在裡面,所以藏經樓是個讀書的場所。寺院裡所住的出家人,他們也都是有道德、有學問,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老師。讀書人如果在學習中有問題解決不了,都會向出家人去請教。所以寺院真正的功能就是推動、從事聖賢教育,它是一個教育機構。
了凡先生路過慈雲寺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者,是位道長,長長的鬍子、高大的身材,飄飄若仙,真是仙風道骨。了凡先生見到道長,立即給他做揖行禮。就像《弟子規》中所教導的「路遇長,疾趨揖」,上前行禮,對老人家非常地恭敬。這位老道長見到了凡這種態度,了凡才十五歲就這麼有禮貌,就跟他講:「孩子,看你的面相,應該是一個讀書人,將來是可以考取功名,是能夠得到國家的俸祿,但是你為什麼麽來這裡砍柴、採藥?為什麼不讀書?看你的面相,明年你就應該考取秀才了。」了凡先生就把自己為什麼不讀書的原因向道長報告,是因為父親的遺願,母親也希望自己棄文學醫,所以就沒有讀書。然後了凡先生就叩問這位老者的姓名、籍貫。老人家說他姓孔,是雲南人,得邵子皇極數正傳,這本書也就是邵康節先生的《皇極經世書》,它是一部命理學的名著,也是一門高等的數學,可以用它來算一個人的吉凶禍福,乃至一個國家的國運、世界的世運。老者說他這部《皇極經世書》,按照命理應該是傳給了凡的。你看這位老人家見到了凡先生,就一下斷定了凡是他的傳人。大家就覺得不解了,憑什麼會這樣?當然我們拋開他們這種會算命、看相的工夫不談。光看這種情形,了凡先生小小年紀對待老人家就這麼恭敬,僅僅這種恭敬、真誠的態度,就可以傳承大法。你看他見到老人家,《弟子規》講的「路遇長,疾趨揖」這條他做到了。老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不讀書?了凡就跟他講了為什麼不讀書,「問起對,視勿移」也落實了,這樣看來了凡先生把《弟子規》落實得確實不錯。
所以我們曉得要真正傳承大法,傳承古聖先賢的教育,一定要重視根本。根本在哪裡?在《弟子規》。《弟子規》做到了,這樣才能入門。所以老師真正找傳人,看什麼?是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弟子規》。所以我們的恩師這些年在講經時,就大力地提倡大家要落實《弟子規》,如果《弟子規》都沒有做到,那麼學佛是不可能成就的,往生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弟子規》都做不到,所以佛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沒你的份。善人都做不了,怎麽能夠做聖人,怎麼能夠成佛?
於是了凡就把孔先生帶回家,因為孔先生說要傳給他《皇極經世書》,他很高興,這證明瞭凡是個好學的人。你看他誠敬、好學,還能夠遵循父母的願望,這是有孝心的表現。在生活方面,因為家庭比較貧寒,母子相依為命,所以他要靠學醫,以治病救人為業,生活一定是很清廉。所以他可以說有孝、儉、誠、敬、好學的優點,這樣的人,才能夠傳承法脈。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傳承聖教,真正不忍聖教衰、不忍世間苦。所以看到眾生受苦難,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聖教衰微,所以眾生才會迷惑造業而受報。我們真正覺悟了,於心不忍,所以要發心傳承聖教。傳承聖教的基礎就在於這五方面,孝、儉、誠、敬、好學,具體來說就是落實《弟子規》,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發心學佛的人。
第一部分 本書介紹
尊敬的各位菩薩,各位大德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一部教導我們改造命運的善書。它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兒子的家訓,總共有四篇,稱為《了凡四訓》。這四篇文章第一篇叫作「立命之學」,第二篇叫作「改過之法」,第三篇叫作「積善之方」,第四篇是「謙德之效」。它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經營美滿的人生。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美滿,還有很多的不如意,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請大家不要灰心,要知道幸福美滿的人生是由我們自己來創造的。所以我們這次講題就定...
目錄
《了凡四訓》原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了凡四訓》序文
印光祖師撰
第一部分 本書介紹
第二部分 立命之學
第三部分 改過之法
第四部分 積善之方
第五部分 謙德之效
《成聖之道 》
《〈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序文》學習心得
後 記
立身處世 勸化人心
有識之士 備加推崇
深信因果 了凡成聖
精心安排 應病與藥
學問涵養 謙德之光
結 語
《了凡四訓》原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了凡四訓》序文
印光祖師撰
第一部分 本書介紹
第二部分 立命之學
第三部分 改過之法
第四部分 積善之方
第五部分 謙德之效
《成聖之道 》
《〈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序文》學習心得
後 記
立身處世 勸化人心
有識之士 備加推崇
深信因果 了凡成聖
精心安排 應病與藥
學問涵養 謙德之光
結 語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志文化出版日期:2016-12-06ISBN/ISSN:97898656366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