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人生即是劇場的道理,
我們便能開始修習自我控制。
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知道那全都是假的。
然而在我們所謂的生命的大電影裏,卻很少人了解這是一場電影。
我們總是被困住,沉浸於這場電影,或哭或笑,完全迷失在其中。
我們沒有控制權,沒有樂趣。
明白人生即是劇場的道理,我們便能開始修習自我控制。
藉由獲得這種控制力,我們獲得某種信心,
並且學會欣賞感謝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日子。
本書特色: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論是在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眼中,都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他秉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是當今公認最具創造力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
◎本書集結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教授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佛法;見地、襌修、行為之間的關係;金剛經的要義;以及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等等。仁波切下筆如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他所用的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
◎全書重新審校修訂。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一九六一年出生於不丹,被認證為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轉世,自幼追隨許多偉大的上師習法,特別親近的是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在青年時期,便已開始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包括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出版經典書籍、以及在世界各地弘法。仁波切承繼了傳承上之宗薩佛學院及其閉關中心的弘法職責,於印度與不丹創立佛學院,並在澳洲、北美與遠東地區成立許多佛學中心。他所創立的「欽哲基金會」(Khyentse Foundation)更在十五年來以各種創意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致力於護持佛法的工作。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的有《近乎佛教徒》(香港皇冠出版社)、其簡體字版《正見》、《朝聖》、《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人間是劇場》(香港皇冠出版社)與《不是為了快樂》(橡實出版社),影響深遠。
仁波切也是聞名影壇的獲獎導演,親自撰寫並執導過《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術師》與《VARA:the Blessing》三部膾炙人口的電影,並於最近完成第四部電影《嘿瑪嘿瑪Hema Hema》,該片並榮獲盧加諾、多倫多、釜山等國際影展邀請放映。
章節試閱
自序 宗薩欽哲仁波切
經文中提到,末法時期,追隨佛陀最重要的功課是聽聞佛的教法,並幫助他人也能聽聞佛的話語。我雖不敢自稱在教授時都懷着這種動機,但我渴望自己與他人能一直擁有這樣的動機。
大師們傳授教法時,教法的啟承轉合都很好。他們在不同時候、面對不同聽眾所選用的辭彙、譬喻、象徵或引文都很適當。我必須承認自己沒那種能力,這麼說並非出於謙虛,而是因為我真的沒有那種能力。
大師們的教授非以道理為出發點,而是基於慈悲;他們並不想用知識讓大家欽佩,而是要分享佛法的智慧。我必須說,我自己的情況恰恰相反。不過在這末法時期,即便僅僅如此也有其價值。這倒不是聲稱我自己具有豐富的佛學知識,而是我有幸受教於許多大師的嚴格教導。我只是回憶他們的教誨,並嘗試學習他們的教學態度。
隨着現代中國在經濟和物質方面快速而穩定的成長,很高興得知許多人並未忘卻靈性之道的價值;因為從物質的觀點來看,靈性面向似乎毫無價值。
每當我教授時,常會因為在場聽眾、自己的心情或現場的狀況而忘其所以。事後聽到或讀到自己所言時,我幾乎受不了!儘管如此,卻似乎有一些懷抱熱忱的朋友,想要把我多年的教授結集成冊。如果這些文字能帶領眾人更接近佛法,不管怎麼說,這總是件令人高興和隨喜的事。但這其中一定還有一些錯誤和矛盾。佛曾提醒過我們——「依法不依人」,希望讀者不要根據我所說的而低估佛法。這些錯誤與矛盾全屬我個人的過失。
薩迦法王談欽哲仁波切
非常高興來到宗薩欽哲仁波切在台北的中心,首先祝各位吉祥如意,一切順利!雖然是第一次來台灣訪問,但經由我在台灣的弟子與朋友,早已耳聞這裏的佛教徒非常虔誠、具慈悲心並樂於布施。很高興因着對佛的信心、對法的熱愛,我們認識彼此、建立友誼。因此,雖然時空相隔,我們仍能夠連繫在一起。
生而為人,我們有許多生活上的需求;但對此生和來世,最重要的是靈性上的修持。佛法可以帶給我們平靜的心情和有力的心靈,來面對困難與挑戰。但生活平順時,大家通常不太注意佛法;常在面臨生活不順遂時,才想到佛法修行。因此非常重要的是,生活平順、健康時,即應開始學習佛法、開始禪修。
要修持佛法,首先要有精神上的導師。擁有正確的精神導師非常重要,因為這個人將帶領你走靈性修道。很多經論都談到精神導師所具有的品質和條件。依照薩迦的傳統,薩迦上師給予教授時,一定要具有四種威權。四威權之一是上師——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精神導師。
在座各位都非常幸運,能有宗薩欽哲仁波切為各位的精神導師。不僅僅這一世宗薩欽哲仁波切是非常好的老師,在歷史上,前二世的欽哲仁波切對於整個西藏來講,都是非常卓越的上師。第一世宗薩欽哲仁波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不只學養高深,而且證悟非常好。
我們由何得知這位上師的偉大?從他廣大的佛行事業即能知曉——他一生寫過多少書、多少釋論?他建過多少寺廟、多少學校?他蓋過多少關房?從這些傳播佛法、廣度群生的事業,即可看出第一世欽哲仁波切是多麼偉大的上師。尤其在那個年代,西藏各教派的大師都到他那兒領受加持、灌頂和教授。一位喇嘛同時具有各個傳承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西藏目前有四個主要教派。雖然教派不同,然而從最初的「見」、「修」到最後的「果」,基本上都一樣,惟傳承不同而已——譬如從某位大師開始,經過某些譯師,然後傳到西藏之後,西藏如何一代一代傳下來。一般人根據不同傳承來接受教法或宏揚教法。但所有不同教派的上師,對於蔣揚欽哲旺波卻都同樣尊敬,如同對他們自己傳承上師那般地尊敬,並從蔣揚欽哲旺波那兒接受教法。
同樣的,第二世蔣揚確吉羅卓仁波切也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上師。他幼時即被認證為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那時,他已顯露非常特殊的品質,小小年紀就能解釋深奧的教授。他延續前世仁波切的事業,以聞思修、講座、開示等等非常多的事業來弘揚佛法。他是位非常偉大的大師,本世紀無人堪與比擬。
我第一次遇見確吉羅卓仁波切是在五○年代的拉薩,仁波切當時也是首次造訪拉薩。我從他那兒領受了很多重要的教法、釋論。一開始,我只見到確吉仁波切的身相,就感覺他與別的仁波切不同。後來我離開拉薩回到薩迦,確吉仁波切也離開拉薩,到西藏南部朝聖。當他來到薩迦,住在我的宮殿裏,我再次有機會從他那兒接受許多灌頂與教授。
任何人見到確吉仁波切,都會自然而然地生起信心。就算不是佛教徒,或是平常不太修法、也不太有信心的人,見到仁波切都會由衷地產生信心,感覺受到了激勵和鼓舞。這證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菩薩、證悟者。他的內在證悟顯現於外,自然地感動眾人。
一九五九年,我離開西藏,再次見到確吉仁波切。當時仁波切身體欠安,於是我們修了很多法為他祈福。那年夏天,仁波切圓寂。當他進入涅槃時,因為不想讓定中的仁波切被打擾,圓寂消息沒有立即發佈,持續保密數天。某一晚,太陽已經下山,天空突然出現一塊非常亮的雲。這件事我記得非常清楚,天光已經暗下來,起先出現一點光亮,到後來整片雲大放光明。大家都把燈關掉,因為雲實在太亮了!當然還有其他的瑞相,如大地震動、天空出現虹彩等。以上是我與確吉仁波切相遇的情形。
為了對上師生起虔誠的信心,研讀上師的傳記非常重要。上一世欽哲仁波切的傳記十分感人,所有過往的大師、本尊們,在仁波切修法時都如真人般地顯現在他面前。仁波切不僅親眼見到,還從這些本尊、上師直接地接受灌頂、教授。研讀這樣的傳記,會令我們感到鼓舞,對我們修持佛法之道有很大的助益。大師最開始亦為普通人,因為精勤地修持,最後成為殊勝的上師。如果我們願意努力,沒有任何理由說我們不能達到同樣的成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成佛的種子,也就是有「佛性」,我們也已領受或同時正在修持以往大師們修過的同樣法門。所以,重要的是,大家要精進修持,不要拖延。
目前這位第三世的蔣揚欽哲仁波切,也是從小即顯示出非凡的特質。最先要認證時,法王們即以非常多的方式來驗證。經過這些具說服力的測試,其結果足以證明他就是確吉羅卓仁波切的轉世。這一世仁波切也具足非常多的特殊品質;所謂的特殊品質是指他依循上一世仁波切的方式。舉例來說,他小時候從各個傳承教派接受許多法教,同時也學習許多的經與論,作了各種層次的閉關,努力精進地修持,也建立了許多關房、寺廟、學校等。他以各式各樣的佛行事業廣傳佛法。所以對學生來說,要有非常虔誠、明確的信心,來接受並跟隨這位導師所給予的教授和指引。
修持佛法的第一步是學習,沒有學習就想要修行是不可能的。經過了學習的過程,將所學用來修持。因為學習的目的就在於實修,唯有如此,才能除掉我們的障礙。經過這樣的修持能夠發展各種正面的心性,最終可以證得心的本性。除了證悟自己的本性,並沒有另外一個佛可以成就。但這種本性,卻不可能只經由學習、邏輯辯證或他人舉個例子,就可證得。
證悟自性的方法,需要自己積聚資糧,並獲得上師的加持。積聚資糧最好的方法是修上師瑜伽。一般而言,精神導師非常重要。尤其在金剛乘,上師更加重要。佛的加持如滂沱大雨,隨時隨處普降眾生;但因眾生自身的惡業,無法看到佛的身相,也沒辦法直接聆聽佛的話語。經由上師,我們才能聽到佛所傳授的法,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上師帶領我們遵循佛道,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座各位都是虔誠的佛弟子,受過很多教授,應該精進修行。
我們現在來祈求欽哲仁波切長壽!願弟子一切世出世間法皆順利圓滿!並願一切根本傳承上師的加持與大家同在!
地點:台灣台北.悉達多本願會 日期:一九九九年
世間八法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覆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着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了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在我這裏,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這是絕佳的忠告。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上,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如此,這就是句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世界,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
西方社會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癒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樣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佛教之路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越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甚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
˙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它們很容易記: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稱與譏。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讚美。我總是喜歡被讚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讚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久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甚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讚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作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斲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練的。阿底峽尊者教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迥」。「婁迥」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懷有何種動機?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們是認真想要證悟,抑或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放鬆、療癒,又或許因為我們已在生活裏經歷嚴峻的問題與障礙,我們只是想從中復元?提醒你,那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我們或許真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會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擁有第二類動機——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
是甚麼造就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請注意,這點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許多方法毫無見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種禪修、新世紀音樂、復生、復死……提醒你,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點都不是在批評方法,但你必須要有見地。如果你沒有見地,你哪兒也去不了。方法或許能夠治療某些創傷,或是像必理痛(Panadol)一樣可以暫時止痛;但見地非常重要,見地決定了禪修與行為。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見地?透過研讀,透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你可以問問題,你可以辯駁,你可以分析。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基於那個見地,你獲得對此修道的信心,然後你可以選擇許多方法。
此刻,我們可以說擁有出離心是我們的見地。我們所謂的出離是甚麼意思?當我們觀賞電影時,那是名副其實的出離。為甚麼?因為當我們看電影時,即使各種形色的事情都發生在銀幕上,我們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許有動人的愛情或懸疑的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只是一場電影。
比方說,電影放映當中,當我們感覺想要去洗手間時,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沒甚麼大不了,我們並未真的陷在其中。這是為甚麼我們稱此為「出離」——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既然我們了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就會有真正的出離。但相反的,在我們所謂的生命的大電影裏,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
當然,出離並不意味着,由於了解這是一場電影,我們就必須走出戲院,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僅僅了解到這是一場電影,就已經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的態度。我們無需停止看電影,我們仍然可以觀賞,然而出於這份了解,我們就不會陷進去,它變得沒那麼重要。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
這是我們所需要的,然而了解這是一場電影卻着實不容易。我們總是被困住,到最後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然而當我們坐在這裏,沉浸於這場電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時,就是由於我們的善業,由於我們的福德,我們身旁的這個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別擔心,這只是場電影。」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們需要有很多福德,比方說,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在咳嗽,以致我們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就是缺乏福德。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我們獲得福德。
因此現在我會說,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面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裏。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的。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着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甚麼不呢?你應該只管去做——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分,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會變得十分有意思。觀賞一部電影,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仍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為甚麼有意思?因為操之於我們。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都是沒有意思的。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只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擁有親密關係應該是生命裏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係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沒有止盡,總是一再重複。我們曾交往過多少個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情形似乎總是一樣。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為甚麼?問題不在於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真是那樣。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我們帶着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那份期待卻不會停止,它反倒是倍增了。現在期待被增強,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我們甚至產生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發展明智的期待。這是「婁迥」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說,當我們睡醒時,檢視一下:「我們好嗎?我們快樂嗎?我們一切順利嗎?」我們一切順利,我們很快樂,我們非常好。接着我們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這不會持續,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這會改變。」事實上,我們的快樂會因此而持續得比較久。此外,當我們經歷困難時,當我們遭遇這所有的問題、所有令人頭痛的事情時,我們想:「這不會持續。過去我已遭遇過許多次問題,但都度過了,它們不曾持續,這次也會一樣。」每個人都認為,眼前的問題、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認為充分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當我們看電影,當我們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認知是很好的。我們可以開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這裏的認知。
我們討論了見地,那麼禪修呢?禪修的藏文是「貢」,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許多遍這個譬喻。如果我們開始認識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試着調製某種雞尾酒甚麼的。然後漸漸地,我們開始嗜酒。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學習,你得去修練它。然後,你變得離不開酒。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得做的。
禪修是習慣於某件事。現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假設你正在生氣。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沒辦法。為甚麼?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必須發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我們無法控制它,止帶給我們那分控制力、那分彈性。
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世間八法,那麼我們如何觀修它呢?我們可以稱此為「動中修行」。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但有時也相當困難。為甚麼?一個累犯又來了——我們的期待。如果我們省視它,就連我們走路的方式都是基於期待。我們採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獲得讚美,以便不會受到批評;以便得到某種東西,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視,以便不會被忽略。每一件事,我們走路的方式、我們的髮型、我們今早穿的上衣……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真誠無造作。缺乏真誠無造作,我們就再度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地點:澳洲.金剛持寺 時間:一九九六年七月
自序 宗薩欽哲仁波切
經文中提到,末法時期,追隨佛陀最重要的功課是聽聞佛的教法,並幫助他人也能聽聞佛的話語。我雖不敢自稱在教授時都懷着這種動機,但我渴望自己與他人能一直擁有這樣的動機。
大師們傳授教法時,教法的啟承轉合都很好。他們在不同時候、面對不同聽眾所選用的辭彙、譬喻、象徵或引文都很適當。我必須承認自己沒那種能力,這麼說並非出於謙虛,而是因為我真的沒有那種能力。
大師們的教授非以道理為出發點,而是基於慈悲;他們並不想用知識讓大家欽佩,而是要分享佛法的智慧。我必須說,我自己的情況恰恰相反。不過在...
商品資料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0-28ISBN/ISSN:97898821641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8頁開數:25 開 (15cm x 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