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動而孤獨的青春赤裸紀錄
一九六八,全球的革命年代,一個年輕人進入了日本高校。
他發現了披頭四、高達、毛澤東、三島由紀夫,還有爵士樂。
他開始作曲、自費出版詩集、參加反美運動,並決定退學。
十七歲時,他就進入一所蛋糕工廠打工。
他幾乎踏遍每個二輪戲院。從傍晚開始連續看完三片,晚上一個人從鬧區中離開回家,無視於那些醉漢或者皮條客的聲音,總是在心中暗誦韓波寫在〈彩畫集〉裡的警語:「只有我一個人手中,握有這把野蠻丑角的鑰匙」。
晏山農 史學評論家 | 專文導讀
陳芳明、張鐵志 | 熱血推薦
【系列叢書介紹】
四方田犬彥作品選集
四方田犬彥是當代比較文學、電影史、漫畫論、符號學重鎮,薩伊德、達維希和巴索里尼的日譯者,也是旅行之王,跨領域的雜食家,觀點精闢入微,著作超過百本,在各個領域都具有深遠影響。前此中文出版包括《可愛力量大》、《心悅台灣》、《守望香港》(與也斯合著)等。黑眼睛文化精選他各方位的代表作,呈現這位文藝復興人的精彩人生與精闢觀點。
1. 革命青春──高校一九六八(自傳)
2. 高達的女人們(電影)
3. 摩滅之賦(文化散文)
4. 李香蘭與原節子(電影)
5. 天才的餐桌(飲食文學)
6. 摩洛哥流謫(旅行文學)
7. 感恩日本書物(古典文學評介)
8. 人生的乞食(詩集)
作者簡介:
四方田犬彥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jptw/
協同譯者:
陳麗珣
日文系、法律系、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畢業。熱愛閱讀、翻譯、寫作及音樂,偶有小品文登載於報刊。深覺探索人生百態,沉浸在文字的世界是最幸福的事。clhsun@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晏山農 史學評論家 | 專文導讀
陳芳明、張鐵志 | 熱血推薦
名人推薦:晏山農 史學評論家 | 專文導讀
陳芳明、張鐵志 | 熱血推薦
章節試閱
十二月八日是星期一。前一天下過大雨,跨過到處都積著水窪的路,跟平常一樣走進校門正要換室內鞋時,我發現學校跟平常不一樣,包圍在一股鼓譟不安的氣氛當中。從二樓上到三樓的樓梯中段,堆起了課桌椅,無法通行。窗外高舉著赤旗。學校開始了路障封鎖。
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啊,終於開始了。」十月十日在清水谷公園舉辦的「安保粉碎大統一集會」上,石井尚史以教駒全共鬪的名義,宣稱十一月二日文化祭最後一天要封鎖教駒,從那一天起已經經過兩個多月。這場集會有兩位高中老師偷偷參加,來刺探學生動向。他們馬上向教官會議報告石井的宣言,十一月初的文化祭,所有老師馬上採取了嚴密的警戒態勢。他們分頭監視可疑學生的動向,如果有需要甚至可能上門家庭訪問。我為了製作《黑暗河口》始用自治會室的謄寫鋼版,當時也有日共系的生物教師數次突然來訪。目的在於監視我們,深怕我們暗中策劃什麼。
不過一反預期,文化祭時什麼事件也沒發生。教師放下心中大石,又恢復他們奇妙的信心,覺得附屬的學生畢竟與其他地方不同。而就趁著這一絲破綻,築起了路障。當時在青山和駒場、豐多摩等附近的都立高中,進入第二學期後已經接連開始路障封鎖。進入十一月,二年級班上開始認真討論特別考査的對錯,有人提出意見,質疑在現在的升學考試體制中究竟是否能獲得「真正的學問」。教室裡瀰漫著看不見的緊張,校方對文部省的見解(後述)態度曖昧,學生紛紛向校方提出質問書。每個人都隱約覺得,自己的學校裡何時發生封鎖都不奇怪。但是一旦實際發生,大家還是都受到莫大衝撃。跟封鎖相關的全共鬪學生們也是一樣。
封鎖開始後,第一堂課開始停課,改為班級討論。老師們在二樓走廊上一臉狐疑地呆站著,偶爾望向三樓。大部分學生都面露不安,從遠方眺望著堆高的課桌椅,在老師誘導下回到各自的教室。我很好奇在那些路障裡的情形如何,爬到樓梯中間轉角平台處,在桌椅另一端看到土屋的身影。「怎麼是你啊。本來想如果是老師我就從上面潑水了。快爬過來吧。」他咧嘴對著我笑。
借助樓梯扶手的幫忙,我試著攀登堆得雜亂的桌椅上,發現了石井、杉山等總是一起窩在圖書室的「蝙蝠會」成員也在。唯一不同的就是還有幾個其他學生。他們佔據的是三年三班和四班這兩間教室,因為課桌椅都拿去堆在樓梯上了,教室又成了空無一物的房間。
身處路障裡的人要不就是相當緊張,要不就是顯得無謂地焦躁。石井和杉山始終一言不發,土屋表現得比平常更加輕佻。他問我,怎麼沒帶八釐米來,刻意表現得很失望。儘管每個人之間有程度的差異,但是看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自處於這突然成立的非日常空間中。但話雖如此,他們似乎也都告訴自己,既然已經開始,就得做好覺悟。其中沒有人穿黑色學生服。石井穿著咖啡色西裝外套,土屋則穿著平常常穿的高領毛衣。
從當場的氣氛可以知道,實際上指揮路障的是三年級生釜石,他隸屬於共產主義者同盟,更正確地說,應該是共產主義者同盟戰旗派的高中生下層組織中的高安鬪委,還有在他指揮下活動的近松。一個二年級生在空盪盪的教室裡拿出菸,正要拿起打火機點火。釜石口氣嚴厲地怒斥:「你想給那些官縱火未遂的口實嗎!」。那口氣確實很老練,不愧是過去以派系成員去過好幾所高中、職業性參與過路障封鎖的老手。「這可不是小孩在玩遊戲。」釜石嚴肅地說道,被罵的二年級被嚇得怯生生地。
我向來不太懂得如何跟釜石這種派系行動者相處,總是敬而遠之。現在的我或許可以在這類日本人的背後看見舊陸軍以來的軍人脈絡,但當時只感受到直覺的嫌惡。我極力避免跟他四目相對。近松這個人,說到文學和藝術的話題,在石井或杉山面前總是沉默寡言,但是今天大概因為有了釜石這個後盾,老是用命令語氣跟他們說話。
路障築起是在早上七點左右。一開始參與計畫的有七個人。石井他們幾個全共鬪成員,依照事前計畫搭上最早的電車來到學校,馬上前往目的地的三樓教室。釜石和近松還有他們所隸屬的校外高安鬪委夥伴已經先行到場,很快就把課桌椅堆在樓梯上,然後再用鐵絲纏起,完成簡易的路障。那些校外人士老練地完成這些工作後,似乎也了解不宜讓一般學生或者學校當局知道有校外人士參與,馬上就離開了現場。石井等這些無派系行動者幾乎無從置喙或動手。
無論如何,路障封鎖總算是開始了。教駒全共鬪提出撤回教育大遷校筑波案、撤回文部省通達,還有廢止校內公布物檢閱制度這三大訴求,開始佔據校舍三樓。這非日常空間的出現,讓我相當亢奮。之後到底會有什麼發展,根本無從預期。但是我強烈地覺得,一定會有什麼新局面產生。自此之後,一定會有某些改變。不,非變不可。我馬上決定留在這路障之中,以這個地方為據點行動。起初只有七人的路障封鎖,陸續又增加了幾個新參加者。
一九六九年的九月到十二月這段期間,可說是高中紛爭的極盛點。在這段期間中都立高中百四十九校中有三十一所高中發生紛爭,其中二十四所學校開始路障封鎖。以全國來看,出於某種意義成為政治鬥爭舞台的高中,數量恐怕是好幾倍。所有媒體都寫好了一套知名升學高中的造反劇本。但是到了今天要回頭掌握整體概況已經很困難。關於大學紛爭,從直接參與的人到執行鎮壓的人,留下了許多證詞和資料,甚至還有回憶錄,但是高中發生的事件所剩資料幾乎寥寥可數。
十二月八日是星期一。前一天下過大雨,跨過到處都積著水窪的路,跟平常一樣走進校門正要換室內鞋時,我發現學校跟平常不一樣,包圍在一股鼓譟不安的氣氛當中。從二樓上到三樓的樓梯中段,堆起了課桌椅,無法通行。窗外高舉著赤旗。學校開始了路障封鎖。
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啊,終於開始了。」十月十日在清水谷公園舉辦的「安保粉碎大統一集會」上,石井尚史以教駒全共鬪的名義,宣稱十一月二日文化祭最後一天要封鎖教駒,從那一天起已經經過兩個多月。這場集會有兩位高中老師偷偷參加,來刺探學生動向。他們馬上向教官會議報告石井的宣言...
推薦序
推薦序⊙晏山農
吃了海水的衝浪兒──《革命青春──高校1968》貼影
一九六八,已羽化為世紀傳奇。它不僅於是個年份,由年初至年尾串起滿滿的驚歎或哀愁,更蔚為一整個六〇年代的世代精神。西風如此狂飆,東風也為之波動難收,一九六九年一月十日出版的《生活》(Life)雜誌,就宣稱一九六八年是個「不可思議的一年」(The Incredible Year)!那是一種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靈光」(aura)──保有一定距離的獨特現象,更讓二十世紀進入全新的「當代史」。
有必要把一九六八的年初年尾全面鋪展出來:
一月,越共於三十日發動「春節攻勢」,南越和美軍全面措手不及,這是越戰的分水嶺,從此美國國內的反戰勢力高漲,終至撤軍成為主調。
二月,尼克森捲土重來,宣布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三月,中國文革愈演愈熾烈,北京十萬群眾於二十七日在工人體育場集會,宣布撤銷楊成武、傅崇碧、余立金等人軍職,即「楊、傅、余事件」,爾後林彪勢抬頭;美國總統詹森於三十一日晚間發表電視演說,放棄連任。
四月,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於四日在田納西州孟斐斯遭暗殺,引發全美大暴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於二十三日掀起建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校園騷動,此後全美各大學校園的反戰示威此起彼落。
五月,巴黎大學生於十日發動大示威,引起嚴重的官民對峙,差點震垮第五共和。
六月,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羅伯特‧甘迺迪於六日遭刺殺身亡,民主黨權力結構因而丕變;東京大學醫學部全鬥委的學生於十五日占據安田講堂,十七日警方在大河內校長請求下入校驅逐學生,二十日除法學部以外的九個學部共同宣布罷課。
七月,東大鬥爭全校共鬥會議(簡稱「東大全共鬥」)於五日成立;蘇聯在波蘭、東德集結大軍,伺機進攻捷克。
八月,蘇聯及華沙公約部隊於二十日入侵捷克首都布拉格,歷時八個月的「布拉格之春」戛然中止;美國民主黨於二十六~二十九日於芝加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韓福瑞、穆斯基為正副總統候選人,反戰群眾在場內外與警察大打出手。
九月,台灣正式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十月,墨西哥警方三日射殺示威學生,四十九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奧運會於十二日在新墨西哥市開賽,美國非裔選手在受獎台上戴黑手套高舉「黑拳」抗議美國種族歧視;中國共產黨於十三~三十一日舉行第八屆擴大第十二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開除劉少奇黨籍。中共並加速進行幹部、學生下放,全國普設「五七幹校」。
十一月,尼克森五日當選美國總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十七日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二月,獲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史坦貝克,二十日病逝於紐約;美國太空船阿波羅八號於二十四、二十五日完成首度繞月球飛行壯舉。
列舉了連綿不絕的縱線月台,還得進一步耙梳日本六〇年代招牌橫陳的左翼團體脈絡:
依小熊英二在《如何改變社會》(時報出版,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一書所陳,終戰不久,全國各大學自治會組成聯合性組織──全學連(全日本自治會總聯合會),但是各派系爭奪自治會主導權下,全學連不斷分裂,一開始共產黨系統與新左翼系統分裂,之後新左翼系統內部又發生分裂,因而產生中核派(革命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全國委員會)、革馬派(日本革命的共產主義者同盟革命的マルクス主義派)與同盟(共產主義者同盟)等十幾個派別。
這些派別統稱為「宗派」(Sect),他們和共產黨立場的日本民主青年同盟(民青)之間,為了爭奪各大學自治會的主導權,掀起一番腥風血雨。儘管彼時歐洲的社學運也是不斷分裂歧出,但歐洲非共產黨派系的社學運多傾向無政府思惟,而日本的「宗派」團體仍走菁英領導的先鋒黨型組織,這也是日後某些「宗派」激進過頭變為整肅內部、流血恐怖化之因。
六〇年代初期的安保鬥爭失敗後,學運本已轉趨低潮,但到了六八年左右,由於不滿大學教育大眾化、與舊意識的落差(大學不再談學問,而變成職業訓練所)、經濟快速成長的困惑(對於社會貧富差距有內疚心理,並憤怒於公害、住民運動與越戰…),於是既不隸屬於共產黨,對於「宗派」也失望透頂的大學生們,就自主成立「全學共鬥會議」(全共鬥),它以日本大學、東京大學為源起地,並與「越平聯」(越南和平市民聯合)等市民團體合作。
但全共鬥帶著太多道德主義色彩,以致讓「宗派」趁隙而入,派系鬥爭掩蓋了原本加入全共鬥的初衷。待七〇年代初運動全面退潮後,終發生一九七二年聯合赤軍事件,「淺問山莊事件」的暴力相向讓純潔的理想主義染上全面暴力的血漬。
綰合縱切的時間軸與橫向的社會網絡,才能全面鳥瞰四方田犬彥《革命青春──高校1968》的時代脈絡。且過往談全共鬥,要不談東大,要不就像前朝日新聞社記者川本三郎以懺悔之心書以《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觸及記者的專業道德,《革》書述及的則是鮮少人探悉的高中全共鬥。
在赫塞《徬徨少年時》意象底下,自嘲為「中產階級平庸的優等生」的四方田,如何在「艱澀難懂」的時代氛圍裡,潛心於文學、音樂、電影、漫畫,這些養分成為日後四方田作為比較文學以及電影史學者的重要養分。文學先是古典而後是近當代,稻坦足穗的《一千一秒物語》、《彌勒》,庄司董《小紅帽小心點》、福間健二《後天十七歲》;音樂則是啟蒙較晚,但一遇上披頭四後就全面著迷,而後進入爵士樂及自由爵士樂年代──柯川(John Coltrane)世界;電影方面,費里尼、大島渚、約瑟夫‧羅西、高達、巴索里尼、彼得‧布魯克、布紐爾等一一展布於眼前,並而得出「電影不像舞台劇或小說,不需要一定本於某個故事,只要有光影,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創作」;漫畫的投入主要聚於《GARO》和《COM》兩份刊物,佐佐木馬基、宮谷一彥、富田史子都攫取了四方田的心靈。
六八世代不能不提日本震撼力十足的奇葩──寺山修司。寺山將近代日本壓抑的肉體,表現為一種特權的展現,一有機會便表明欲回歸其最終依附的母體;他也以蒙太奇手法刻畫了彼時某些特立獨行的學生,如杉山太郎、鈴木喜久男等。
當然,既屬於六八世代成員,要當個純文青根本是奢想。文藝流風是隨著時間、空間(澀谷、新宿的咖啡店)而流曳牽引,高一時可以徜徉於軟綿文藝天地,高二(一九六九年底)的一場原該是高亢激昂的路障封鎖行動,待四方田返家籌糧準備長期抗戰,不意回到現場方知所有人都跑掉了。被背叛的心靈,致使四方田既與昔日同好絕裂,也對高中課程不再眷戀,他曾短暫至銀座的蛋糕廠打工,爾後更流連於音樂、電影(吉田喜重的電影深烙在四方田腦中),直到大學聯考預期中的挫敗,再進補習班一年考上東大文科三類;但沒了喜悅,傷痕迤邐了數十載仍未痊合。
關於六八年世局,四方田以中國學者張競之言作了妙喻:若以京劇來說明一九六八年的世界,剛好湊齊了四大角色的定目劇。巴黎是「生」(小生),東京是「旦」(女主角),華盛頓與莫斯科是「淨」(反派),最後北京則是「丑」(滑稽角色)。但東京作為「旦」角,到了日後的聯合赤軍事件,竟然化為夜叉厲鬼。四方田以「路西法情結」(天使墮落為惡魔,終其一生詛咒上帝)形容如此的戾變。
本是文藝青年的四方田,卻也隨著時代的激動乘風破浪,卻因為遭逆襲吃了好大一口海水,又不得說其苦,致使四方田在撰寫本書時,既冷眼看待團塊世代的市儈、不變,也對日後落入自傷、拒學、霸凌,乃至把心力置於性與打工的新世代有種難以力扛的神傷。
鬱結的豈僅四方田,錯過六〇年代世界舞台的台灣,不論《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或《革命青春──高校1968》,我輩的問題不僅於難以複製,更且是從未有過那樣的心理準備。畢竟,一九六八的台灣莘莘學子正嘗試延緩升學之苦而已,若想逆革命,劉大任筆下的《浮游群落》就見證其下場。於是,我們展讀一九六八除了驚濤駭浪的史實呈現,似連個背景鋪陳都左支右絀。六八是世界的記憶,但到了台灣就徒為平面之影。
推薦序⊙晏山農
吃了海水的衝浪兒──《革命青春──高校1968》貼影
一九六八,已羽化為世紀傳奇。它不僅於是個年份,由年初至年尾串起滿滿的驚歎或哀愁,更蔚為一整個六〇年代的世代精神。西風如此狂飆,東風也為之波動難收,一九六九年一月十日出版的《生活》(Life)雜誌,就宣稱一九六八年是個「不可思議的一年」(The Incredible Year)!那是一種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靈光」(aura)──保有一定距離的獨特現象,更讓二十世紀進入全新的「當代史」。
有必要把一九六八的年初年尾全面鋪展出來:
一月,越共於三十日發動「...
目錄
推薦序 晏山農 吃了海水的衝浪兒
第1章 1968.4
第2章 1968.7-12
第3章 1969.1-7
第4章 1969.5-11
第5章 1969.12.8-1970.1
第6章 1970.2-1971.3
第7章 1971.4-1972.3
終章─十八歲和五十歲的四方田犬彥對談
結語
推薦序 晏山農 吃了海水的衝浪兒
第1章 1968.4
第2章 1968.7-12
第3章 1969.1-7
第4章 1969.5-11
第5章 1969.12.8-1970.1
第6章 1970.2-1971.3
第7章 1971.4-1972.3
終章─十八歲和五十歲的四方田犬彥對談
結語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開數:19*13*1.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