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台灣文學、日人作家台灣書寫經典再現一九二○年,日本名作家佐藤春夫帶著鬱結的旅心來到台灣,
他以文學之筆,為旅途的風景與民情,留下樸實而動人的珍貴紀錄。
他的腳步,也走出一幅殖民地的歷史圖像,透析台灣的種種問題,
作為日治時代殖民地文學代表作,如今仍令讀者讚嘆不已。佐藤春夫為日本近代名小說家、詩人,與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同為大正期最著名的作家。由於對好友谷崎潤一郎之妻的同情與愛戀而苦,佐藤春夫抑鬱離開東京,返鄉散心。在故鄉受到居台執醫的舊友東熙市相邀,佐藤春夫於大正九年(一九二○年)訪台三月,返日之後,於大正十年至昭和十二年間陸續發表台灣旅行相關作品。
佐藤春夫的「台灣作品群」囊括數篇創作最高峰時期的佳作,透過敏銳的觀察、豐富的取材,刻劃他深刻的旅情與殖民地台灣的多元面貌。如〈魔鳥〉、〈霧社〉為其深入山地,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傑作;〈女誡扇綺譚〉以台南舊港廢屋的女鬼傳說與詭譎懸案,營造迷濛奇幻的異國浪漫,被譽為「台灣散文文學王座」;〈殖民地之旅〉則是佐藤春夫訪台期間與幾位台灣文化界人士會面、交流的紀錄,讓此行更深入台灣被殖民的處境,並突顯佐藤春夫對於台灣現實的知性觀察與人道關懷。
佐藤春夫旅台系列作,由日本近代文學領域、佐藤春夫研究者邱若山進行選輯、翻譯與註釋,並取同名篇章命名為《殖民地之旅》,成為佐藤春夫台灣書寫的最佳註解。新版增收佐藤春夫旅台相關雜記、旅行家書與台灣相關作品年表,並附中譯問題探討與文本解說,再次展現《殖民地之旅》於台灣文學與歷史的珍貴蘊藏。
本書特色◎全新收錄佐藤春夫旅台相關雜文與旅行家書
◎邱若山教授新舊版中譯問題專文探討
◎吳佩珍教授佐藤春夫研究詳盡解說
◎台灣語、原住民語音詞彙標音註解
◎搭配日治時代台灣風土明信片,地景再現
台日學界矚目專序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下村作次郎(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教授)
佐藤春夫研究解說
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文史研究好讀按讚
說書Speaking of Books
活水來冊房
姚銘偉(《薰風》雜誌創辦人)
蔡亦竹(日台文化評論家.實踐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佐藤春夫(1892-1964)
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人,慶應大學中退。為日本近代名詩人、小說家與評論家。從小立志成為文學家,與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同為大正期最活躍的作家,並以森鷗外之再傳弟子自居,與堀口大學為莫逆之交。代表作有小說《田園的憂鬱》、《都會的憂鬱》、《晶子曼陀羅》;童話《蝗蟲的大旅行》;詩集《殉情詩集》、《我的一九二二年》;譯詩集《車塵集》、《玉笛譜》;評論《退屈讀本》;《定本佐藤春夫全集》三十六冊、別卷兩冊等。
譯者簡介:
邱若山
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現日本語文學系)畢,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日本筑波大學博士課程文藝言語研究科學分修了、文學修士。
曾任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系主任(1999-2002、2006-2012)、台灣日語教育學會理事長(2009-2012)。現任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專任、台灣文學系合聘副教授,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學術專長為日本近代文學研究,尤其是對大正時期作家佐藤春夫之研究論述,廣為學界所知。
章節試閱
女誡扇綺譚
往左拐個彎,我們又走到有泥水的地方。是個單邊市街。沿著馬路有一道石垣,大榕樹的枝條從石垣背面那邊一直伸展到路上來。我們精疲力盡地止步於樹蔭下。脫掉上衣,點起香煙,再次環顧左右,才發覺到,我們現在走來的路,比起先前經過的狹小的貧民窟要來得更有街道模樣了。眼前,我們背靠著的石垣雖然已舊了,但一定是相當富有的人家,否則不會用在這一帶很難看到的這麼雄偉的石垣當外圍。想到這裡,往周邊一望,果然這一帶石頭用得可真多。全部帶著古色,所以並不顯目。但這一帶和方才經過的所有地方的感覺都不同,在髒亂中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寬裕感,或許這是用了很多石頭砌成的緣故吧!
這條街上,――雖這麼說,不過大約不足一町長就到盡頭的單邊街上,我們站的這邊,有五六間分別都有石圍的住家,另一邊,也就是我們面向而站的前方,則是和別的地方一樣地發出陣陣惡臭的一片泥水。黑色的泥土上漂著少量的積水,在較淺的地方,有五六隻豬在泥地上走來走去嬉遊著。在較深一點的地方,則是鴨群浮遊在有如污油的泥水上,划出重重的波紋。這個大水窪和其他一般水窪不同的是,它是個濠底乾涸的殘餘。大塊切石的濠壁完整地圍繞著這個泥池,而且寬約有七八間,長度則是沿著這整條街一直延伸,深度則至少有十尺。這個濠塹的對面,臨水矗立著高高的石頭圍岸,長長的石垣的正中間則已完全瓦解。不,又不像是完全崩毀,本來那個部分就是故意不砌石垣似的。而其轉彎的一角則確定是圮毀的。崩落的石頭有好多塊堆積著,從泥中冒出尚未被完全淹埋的許多石角。這些大石塊、巨溝,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看到小規模的古城廢墟似的。不,說不定那真的就是古城呢!――在崩圮的石垣過去稍遠的地方,有一顆大龍眼樹,茂盛的枝葉墨綠成團地朝空伸展。樹影下,有一棟灰白色的高高的建築物。看起來雖不大,但可確認那一定是銃樓。是圓形的建築物,其平坦的屋頂邊緣蓋成規則凹凸狀的碉堡,而其下則有正方形的銃眼窗。
「喂!」
我搖了一下還在攤著古圖看的世外民的肩膀喚起他的注意,指著我所發現的地方――
「吔!那是什麼啊!」
說著,我踏出了步伐,朝那小小的望樓的碉堡走去。――發現院子裡面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屋頂,從它的長度,可以得知宅邸的架構非常的大。我想看看那院子,而且我以為從石圍岸的崩毀處一定可以看得到。管它是什麼都好,若沒能看到一點較特殊的東西,禿頭港就未免乏味得令人厭嫌了。
我們走到了石垣中斷的地方來,果真,從那裡看過去,可以看到那宅邸,而且是正面。噢!這可絕不是偶然的!這個宅邸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從這裡看過去而朝這個方向蓋的。而且,石圍岸的中斷也不是崩毀所造成的,還可分辨得出那裡本來就是特別留一缺口的形狀。大概是做水門用的吧!因為,濠溝一直延伸進入到這個院子的庭中,而且在崩毀的石圍岸的那邊,現在仍是完整的長方形的小濠溝。它的寬度,確定足以並列停繫十艘舢舨。為了可以到達水邊,正面尚有三級石階。那裡的水已經乾涸,從濠溝的露底處到石階間,看來至少有七尺以上的高度。――假若水深達石階腳下,那麼眼前看到的這個豬和鴨子嬉玩的空空大大的濠溝,想必是一片大水域吧!在庭院內外都挖這樣的大濠溝而築成的宅邸,從正面看外觀,則是由三棟房舍連成一個凹字形,是和凸字形的濠溝相對,沿著濠溝建起來的。正面延伸的屋簷約有五間長,而形成其左右雙翼的偏房的山形屋頂則大約有四間長,全都是二樓建築。――從慣於把矮平房數間並排連蓋的這項支那住宅的原則來看,這可說是相當大的住家吧!我為了讓疲軟的雙腳稍做休息而蹲下來,順便在地上畫了這棟房子的略圖,然後根據目測而得的間數,算出這個建築物的總坪數絕對超過一百五十坪。我這個人啊!對於非做不可的事物,總是推拖因循,而對沒有用的事物,則反而莫名奇妙地非常熱中。這種怪癖,最近尤其顯著。
「你在幹什麼啊!」
世外民的聲音響起,他就在我的後面。不知怎麼的,我就像一個頑皮搗蛋被抓個正著的小孩一樣,感到難為情地站了起來,把地上的圖線用腳踩掉,說著:
「沒什麼……。――好大的房子耶!」
「是啊!也是一棟廢屋呢!」
不用他說,我也能看得出。沒什麼理由,反正不管誰看到,都會感受到它荒廢得過度。為數甚多的窗子都緊閉著,其外則是門,門扇都已腐朽不見了。
「這真是豪華的房子啊!你看那二樓的亞字欄!真是精彫細琢。再看看那牆壁,那可不是用赤磚砌成的而已,而是用美麗的色彩加以粉飾過的,是整面用淡紅色的油漆漆成的。它的周圍則是鮮明的天藍色的細條輪廓吧l顏色稍微褪得泛白,讓人更有夢幻似的感覺。不是嗎?在走馬樓的屋簷下方沒被雨打到的部分,還稍微殘留著原來的顏色。」
就在我推測這宅邸的總坪數有多少的時候,世外民對這房子也有他不同角度的觀察。經他提醒,我再度仔細地瞻望了一次。果真地,二樓的走馬樓――陽台的內側的牆壁,雖然是淡彩,但鮮明的色調帶著豐潤的時代特色。事實上,這個廢屋,越看越令人感到難以言喻的豪華感從每個角落滾滾湧出。比如說那地基,一般支那人住家泥土地板的房子,地基普通都很低,通常只是離地面高個踏腳,而眼前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廢屋的地基則有三尺高左右。而且也是用切得很平整的石塊整齊地積疊堆砌起來的。再仔細一看,在水門的盡處,臨水的一邊有三級石階,是剛才已看到的,而在那裡側的宅邸的高高的地基,也一樣有三級石階。在正面約二間長的石階的兩側,有兩根圓柱,那是用來支撐二樓的走馬樓的,這圓柱――離得稍遠,沒辦法看得很清楚,不過確是比外面的柱子來得壯麗。上半部好像有很複雜的彫刻,下方的柱基到地面的地方,則有石頭細彫而成的大水盤似的東西,左右對稱地並列著。――這些東西,使它的正面顯得特別堂皇壯觀,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想,這可能就是這宅邸的大門入口吧!
於是,我把自己的疑問對世外民說了――
「這房子,喂,這邊是正面――大門玄關吧!」
「大概是吧!」
「朝著濠溝的大門?」
「濠溝?――這是朝著港口的啊!」
世外民的「港口」一語點醒了我。我低喃告訴自己:是禿頭港。我明明是來看禿頭港的,卻在不知不覺間忘了這裡是禿頭港。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眼前的奇妙的廢屋使我看得入神,另一個原因則是,這附近一帶的變遷,已經無法叫人找得出任何曾經是海、是港口的痕跡了。就這一點,世外民和我不一樣。對這塊土地而言,他是和這個港口的興亡與共的種族,不像我是毫不關心的人。撇開這個理由不說,他剛才還在攤開古圖看得入神,腦際還在描繪著這裡往昔的一切吧!「港口」一語,對我而言可真是一種靈感。我感覺到一直是死寂的這棟廢屋,終於得到了靈魂的依託。那不是泥水的濠溝。這個廢渠,在往昔早晨、黃昏滿潮時,海水可是滿滿地浸著那石階的。走馬樓是朝著粼煦波光的港口開展的。這宅邸,是以海為大門玄關而建的啊!――從這一點來看,這家主人是做什麼事業的雖不得而知,但,這宅邸不正是盛時的安平的最佳殘影嗎?我只看到這宅邸的大、古、美,而對於它所擁有的意義,一直到剛才都沒有察覺到啊!
就因為一直都沒有察覺到,所以,我的興趣與好奇心此刻一下子鏈結在一起,亢奮無比。
「進去看看怎樣?――沒人住吧!」我興致勃勃地說著。但,隔著濠溝,還圍繞著高高的石圍的這棟巨宅要從那裡進去呢?我一時摸不著邊際了。――要是路邊的廢屋,就像剛剛在安平一樣,真想直闖而入。日後回想起來,入口無法馬上找出來,正是這個廢屋無論在其情趣上以及事實上能夠保存其陰森的另一天地的有力因素啊!
想進去房子裡面一睹究竟,這個意念,世外民不可能沒有同感。世外民溜眼迴視周遭,看到了就在我們靠背站著的石圍的裡側,在房子的陰影處有位台灣人的老阿婆,坐在小小的木椅上搖著棕櫚葉做成的團扇搧涼。他馬上走過去和她聊了起來。從他指著對面的廢屋的手勢來看,自然,他們的話題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世外民馬上回到我站的地方來。「知道了,喂,就是從那條路走。」說著,指著濠渠邊的路,「她說那邊有側門,路徑有點複雜,不過走到那裡自然就知道。――果然是棟廢屋。她說已經很久沒人住了,本來是姓沈的台灣南部第一富豪的宅邸。難怪這麼有氣派。」
說著,我們開始找尋那側門了。世外民並沒有問得很詳細,所以我們一時迷了路,走進了狹窄的房屋間的巷道。想問人家,周圍卻看不到人影。這一帶看起來應該是較繁華的地帶,不見人影,乃是因為此刻是正午兩點,日頭正燄的時候,風俗習慣上,這個時間大部分的人都在大睡午覺的緣故。我們無計可施,只好信步而行。本來就已是來到附近,而且目標的房子又是高聳於屋群中,很自然地就能分辨出來。只是,那宅邸從濠渠那邊看只是個高樓,但到背面來一看,其實在樓的後面較低矮的屋頂還連著兩三重呢!所謂的五落大厝,就是指著這種宅邸吧!當我們更進一步知道這是一個大家族的住居時,也更確認了那個正面的二樓建築乃是這宅邸的主屋。我們最想看的是那有走馬樓的二樓以及有圓柱的玄關大門。因此,我們一走進後門,就繞過低矮的建築物的外側走到前面來。
圓柱果然是石造的。從遠方看過來,密密麻麻雜亂的模樣果然是彫刻,二根柱子彫的都是蟠騰其上的龍的造形,一條向上揚昇,一條往下降爬。在沒有被雨打到的凹處部分,以前的朱塗與金粉等雖已污黑,卻很明顯地殘留著。從比例來說,紋樣的部分太多,整體而言,柱子看起來就顯得低矮了。而且,和房子的其他部分相比,因有點古樸而稍嫌過於莊重。不過,我和世外民分別撫摸著這兩根石柱,才發覺這房子比起遠觀來,近看更能感受它的豪華與巧飾,這是因為它的細部一一映入眼簾之故。當然,若是我真的有美術鑑賞力的話,說不定會嘲笑它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殖民地的暴富者不入流的品味而已。但是,儘管如此,長久的風吹雨打日曬,使得所有的東西盡歸枯寂,減卻了它的矯飾與庸俗。在歲月的侵蝕下幸存的一部分殘留,卻反而給人無限的遐思與想像的空間,在發現它可悲的種種不調和之前,那異國情調就已經足以讓人欣然而喜了。何況,就美的鑑賞力而言,我是有著稀奇古怪的特殊癖好的。
簷下長廊是用細長的石頭編排成竹蓆狀的地板,寬約四尺,上方則是二樓的走馬樓。我們想要爬上去看看。左右對開的玄關木門,有一片已毀損脫落,我手按在剩下來的一片門扉上,窺視屋內。――想知道往二樓去的樓梯在那裏。住慣支那式房舍的世外民,看來已知道位置,他毫不猶豫地快步往大廳邁入了兩三步。
「××××,××××」
就在這時候,突然從二樓傳來了有人說話的聲音。很小聲,卻是清脆入耳。本以為這裡沒人住,而且聲響時正是我想進入的瞬間,那突如其來的聲音著實把我嚇住了。尤其那是我聽不懂的話,即使把它當做鳥叫的聲音,也太不可思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可不僅我一個人;世外民也把踏進去的腳步戛然煞住,不解地抬頭往二樓望上去。之後,他似在回答又似在詢問似地叫道――
「××?!」
「××?!」
――世外民的聲音,在大廳內迴響起來。世外民和我相互打個照會,再次等待二樓傳來的聲音,但再也沒任何聲響了。世外民躡腳走出來到我站的地方。
「剛剛二樓有人說話吧!」
「嗯。」
「這裡有人住哩!」
我們細聲地、簡短地做了如此的對話之後,以著和進來時大不相同的步調――亦即,小心翼翼地、默默地從後門走出。沉默了一陣子,等完全走到外面之後,我終於開口說了:
「是女人的聲音沒錯吧!到底說了些什麼呢?聽得很清楚,可是說什麼卻聽不懂。」
「當然啦!那是泉州人的話啊!」
在這個島上,一般廣被使用的乃是廈門話,這種語言,我在這裡三個月之間多少也會了一些――儘管現在已忘得差不多了。泉州話,當然是不懂了。
「那,她――用泉州話說了些什麼呢?」
「這,我也不很確定,好像是說:『是按怎哩!是按怎無較早來哩!!……』的意思……」
「嘿――,這樣子啊!那,你說了什麼呢?」
「沒啦!聽不懂,所以回問了一次而已。」
我們愣住了。疲勞、疑惑以及飢餓感一時間交織而至。我們很自然地循著原路再度從剛才進來時走過的濠溝邊緣的路走了出來,不意間朝前面望去,就在我們稍前開始注視那廢屋的同一個地方,有一個老阿婆獨自站在那裡,和我們先前的動作一模一樣,隔著那濠溝很稀奇似地望那廢屋看得入神。走近一點看,才知道原來是方才告訴世外民通往後門去路的那個老阿婆。
「阿婆!」走到她的跟前時,世外民不太愉快地打了聲招呼。「妳把我們騙了。」
「沒找到路啊!」
「不是的!是有人住著啊!」
「有人?嘿――,怪了,是怎樣的人?看見了沒?」
這個阿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地,以著熱切的眼神似在等待我們的回答。
「沒看到啦!想踏進去時,從二樓傳來了招呼聲。」
「什麼聲音?是女人的聲音嗎?」
「是女人的聲音。」
「用泉州話對不對?」
「是啊!妳怎麼知道?」
「那!說了些什麼啊?!」
「不很清楚,好像說:『怎麼不早一點來?』。」
「真的嗎?敢是真的?你們真的聽到了嗎?真的是用泉州話講『怎麼不早一點來』這句話嗎?」
「哎呀!」
不管男的還是女的,老一輩的台灣人都和歐洲人同樣,擁有如同演戲般巧妙的表情誇張術。這個老阿婆,此刻正在展露一番。不過,她的表情並不造作,而且真情流露。眼神近似恐怖!或許是心裡作怪,她臉色泛白。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可使我們感到毛骨悚然。她好像是在等著讓這個震撼鎮定下來而沉默著,但卻一直凝視著我們。最後,她說――
「趕快去解煞!――因為你們、你們聽到了死靈的聲音了。」
女誡扇綺譚
往左拐個彎,我們又走到有泥水的地方。是個單邊市街。沿著馬路有一道石垣,大榕樹的枝條從石垣背面那邊一直伸展到路上來。我們精疲力盡地止步於樹蔭下。脫掉上衣,點起香煙,再次環顧左右,才發覺到,我們現在走來的路,比起先前經過的狹小的貧民窟要來得更有街道模樣了。眼前,我們背靠著的石垣雖然已舊了,但一定是相當富有的人家,否則不會用在這一帶很難看到的這麼雄偉的石垣當外圍。想到這裡,往周邊一望,果然這一帶石頭用得可真多。全部帶著古色,所以並不顯目。但這一帶和方才經過的所有地方的感覺都不同,在髒亂...
作者序
日本近代名作家佐藤春夫(さとう はるお),於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生於和歌山縣的新宮。大正七年以〈生病的薔薇〉(後改題為〈田園的憂鬱〉)一作揚名文壇。與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同為大正期最著名的作家。
因對好友谷崎潤一郎之妻的同情與愛戀,大正九年(一九二○年),佐藤春夫自苦抑鬱離開東京歸鄉,在其居台執醫的舊友東熙市相邀之下,訪台三月。其有關行程如地圖所示。此乃依筆者的考證論文作成,三個月的台灣之旅,佐藤春夫取得了很多寫作的材料,依其發表順序,有以下諸篇:
1.〈星〉/大正十年‧三月
2.〈日月潭遊記〉/大正十年‧七月
3.〈蝗蟲的大旅行〉/大正十年‧九月
4.〈鷹爪花〉/大正十二年‧八月
5.〈魔鳥〉/大正十二年‧十月
6.〈旅人〉/大正十三年‧六月
7.〈霧社〉/大正十四年‧三月
8.〈女誡扇綺譚〉/大正十四年‧五月
9.〈天上聖母〉/大正十五年‧九月
10.〈太陽旗之下〉/昭和三年‧一月
11.〈殖民地之旅〉/昭和七年‧九~十月
12.〈彼夏之記〉/昭和十一年‧七月
13.〈社寮島旅情記〉/昭和十二年‧八月
以上諸篇為台灣相關作品,其中,6.、7.、8.、10.、11.、12.收錄於昭和十一年結集出版的單行本《霧社》之中,3.、4.、13.則收錄於昭和十八年《霧社》的再版本,取代11.。此外,兩週的福建之旅,則另有《南方紀行――廈門採訪冊》刊行。
〈星〉是佐藤春夫於台灣旅行期間,順路渡海到對岸的廈門、漳州去旅行時,由帶路的台灣去的小學教師告訴他的故事。舞台雖在漳州、泉州、潮州,但當時則是台灣民間戲劇最流行的戲碼――陳三五娘。〈魔鳥〉取材自作者在台灣島內旅行於霧社至能高時,由隨行的警手說給他聽的山地故事,與〈霧社〉同是本系列作品中和山地相關的傑作。〈霧社〉是作者到霧社能高之行的產物,此行剛好是撒拉馬奧社(現梨山部落)事件發生的時候,對事件發生時的情況、山地的諸現狀的觀察深入而細膩,對總督府的山地施政的批判更是犀利入裡,做為歷史資料來讀,亦是相當珍貴的一篇作品。
〈旅人〉、〈霧社〉、〈女誡扇綺譚〉、〈殖民地之旅〉較長,近於中篇小說長度,篇篇佳構,是佐藤春夫在創作最高峰期的產物,其中《女誡扇綺譚》更曾以單行本刊行,是作者列為自己的全部創作中,屈指五篇之內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曾被島田謹二(前台北帝大講師,東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科創設首任科長)評為台灣散文文學的王座,是讓台灣這塊殖民地做為文學舞台,進入日本近代文學的代表作。其後的日治時代殖民地文學的作家與作品,概皆深受此作的影響。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學的經典之作。而《旅人》、《蝗蟲的大旅行》亦曾被作者做為作品集的標題代表作,後者更是作者在兒童文學作品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作。
值得注意與研究的是,以上諸篇作品的舞台涵蓋平地與山地,作者更以其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在作品中深刻地切入當時殖民地台灣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今日讀來,猶令人讚歎不已。有關諸篇作品的解讀在此無法一一提及。
筆者深信佐藤春夫台灣關係作品集的翻譯與論述的發表,將能為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充實許多內容,也會為日治時代台灣文學的研究提供更豐富的材料,歡迎各方賢達,批評指教。
日本近代名作家佐藤春夫(さとう はるお),於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生於和歌山縣的新宮。大正七年以〈生病的薔薇〉(後改題為〈田園的憂鬱〉)一作揚名文壇。與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同為大正期最著名的作家。
因對好友谷崎潤一郎之妻的同情與愛戀,大正九年(一九二○年),佐藤春夫自苦抑鬱離開東京歸鄉,在其居台執醫的舊友東熙市相邀之下,訪台三月。其有關行程如地圖所示。此乃依筆者的考證論文作成,三個月的台灣之旅,佐藤春夫取得了很多寫作的材料,依其發表順序,有以下諸篇:
1.〈星〉/大正十年‧三月
2.〈日月潭遊記...
目錄
序一|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新版序 陳萬益
序二|佐藤春夫「台灣作品群」的研究與翻譯 下村作次郎
序三|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新版譯序 邱若山
初版前言
凡例
佐藤春夫台灣島內旅行日程推定表
星
日月潭遊記
蝗蟲的大旅行
鷹爪花
魔鳥
旅人
霧社
女誡扇綺譚
天上聖母
太陽旗之下
殖民地之旅
彼夏之記
社寮島旅情記
再版本《霧社》跋
暑夏之旅的回憶
受邀到台灣
雜文六篇
旅行家書
附錄|中譯本《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的翻譯問題/邱若山
解說|《殖民地之旅》再讀之可能性/吳佩珍
後記
佐藤春夫台灣關係作品年表
序一|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新版序 陳萬益
序二|佐藤春夫「台灣作品群」的研究與翻譯 下村作次郎
序三|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新版譯序 邱若山
初版前言
凡例
佐藤春夫台灣島內旅行日程推定表
星
日月潭遊記
蝗蟲的大旅行
鷹爪花
魔鳥
旅人
霧社
女誡扇綺譚
天上聖母
太陽旗之下
殖民地之旅
彼夏之記
社寮島旅情記
再版本《霧社》跋
暑夏之旅的回憶
受邀到台灣
雜文六篇
旅行家書
附錄|中譯本《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的翻譯問題/邱若山
解說|《殖民地之旅》再讀之可能性/吳...
商品資料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11-01ISBN/ISSN:978957801800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64頁開數:17×23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