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李時珍《瀕湖脈學》為藍本,將古代脈象圖與現代脈象圖融為一體,以圖論脈,設計別具一格,為中醫脈象圖研究提供豐富的圖譜資料。全書共編繪單脈象圖27幅、相兼脈象圖112幅、怪脈脈象圖10幅,單脈象圖、相兼脈象圖模型各1幅。其中脈象主病分為單脈主病和相兼脈主病,并附有中西醫結合診斷常見疾病的參考和脈象比較介紹。本書圖文並茂,通俗實用,可供醫學院校師生和脈學愛好者學習參考。
作者序
《李時珍教切脈》是對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的當代解讀。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出身於醫學世家,年少時即隨父親診脈看病。其父總結歷代醫籍,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著有《四言舉要》。而李時珍在其父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發皇經義,又著《瀕湖脈學》,因其晚年號瀕湖老人,故以此而命名,是歷代初學脈診之人的案頭讀本。
原書分「七言脈訣」與「四言舉要」兩個部分。「四言舉要」部分是由其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根據宋代崔嘉彥《紫虛脈訣》進行刪補而成,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脈象的機理、診脈之法、五臟平脈、辨脈提綱、諸脈形態、諸脈主病、雜病脈象等;而「七言脈訣」部分,則是介紹了二十七種不同脈象的形態特徵、相類似脈的鑒別,以及單脈與多脈相兼所主的病證等。
在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切脈雖然位於四診之末,但卻是不可忽視的最重要的一環。中醫斷病,四診相互關聯、內外對應。望形色、聞聲息、問環境習慣,皆主要觀察外顯現象;而查內部的氣血、陰陽、虛實、寒熱等病理情況時,則以切脈為主。簡言之,望、聞、問三診是診病之現象,而切脈才是診病內部的根本,是醫生下藥制方的決斷依據。雖然診病要四診合參,但中醫的特點是以內治為主,因此準確地掌握切脈尤其重要。
作者在脈診上的最大貢獻,是在西晉王叔和所著《脈經》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三種脈象,將《脈經》所述的二十四種脈象發展成為「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共計二十七種脈象,在發展中醫脈診理論以及斷病的準確度等方面又推進了一大步。之後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在此基礎上新加入了「疾脈」,至此,形成了後世醫家沿用至今的二十八種脈象。
另外,原書將複雜的脈象形象化、簡單化地描述,是其又一突出的風格特色,使讀者更易理解掌握,並且全書均以歌訣形式編纂,簡潔明了,朗朗上口。
比如「體狀詩」,其以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將脈象的形態特徵淺顯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以浮脈為例,「七言脈訣」中用「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這樣簡單的四句概括浮脈,形容其脈位——「惟從肉上行」,即脈位淺;形態——「如循榆莢似毛輕」,即手摸如觸羽毛;切脈斷病的意義——「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即醫家推斷預後情況是良好或不好。
在對相類似脈象的區分和辨別上,原書在「七言脈訣」中以「相類詩」的形式行支。該部分在論述每一個單脈脈象時,將其他與之有相同特點的脈象同列在一起,並指出各自的異同。如用「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如此簡單四句話,就將浮脈與同其相類似的芤脈、洪脈區別開來︰雖然芤脈與洪脈均表現為浮象,但在手下的感覺卻各自不同。以指按脈,感覺像是按在漂浮於水中的木頭,有上頂之感則為浮脈;脈位偏浮、形體較大,脈管上下、周邊堅實而中間空虛則為芤脈;感覺脈搏動部位淺表,但脈體寬大,在搏動時猶如洶涌的波濤,充實有力,即「來盛」,搏動結束時,脈象也如落下的波濤,力度減弱,漸漸消失,即「去悠悠」,此脈即為洪脈。
中醫切脈的要點,首審胃氣、神、根三要,辨明正邪、表裡、虛實、盛衰。原書在這方面也作了大量闡述,把各單脈及其相兼脈的主病概括得相當全面細致。在「七言脈訣」中以「主病詩」的形式,將不同形態的脈或相兼脈所反映的疾患,以歌訣的形式表達,如「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是指脈象部位表淺且脈搏跳動有力,多屬風邪侵犯機體所致;反之,浮而無力,則多為氣血虛弱。
八綱辨證,其總綱為陰陽,最重要的基礎是脈象,病證的表裡、寒熱、虛實,均可以通過脈象反映出來。八綱六證都遵循太極易理,陰陽互根,陰平陽秘,陰消陽長,陰陽易變。而由表及裡、裡蓄外發,熱極生寒,寒極生熱,上虛下實,實久致虛,陰盛格陽等病理變化皆不外其理。
在原書「四言舉要」部分,對辨脈提綱及脈的形成機理、脈與氣的關係、切脈的方法、五臟四時平脈、諸脈形態、諸脈主病、雜病脈象、奇經八脈診法、真臟脈絕等多項內容作了詳細論述,特別對婦人與小兒脈法進行了單獨講解,從而與「七言脈訣」形成相互補充的關系,使得原書內容更力加完善。
縱觀全書,其特色全在「切脈」與「辨脈」。古代社會,由於沒有先進的診斷儀器,診病全憑醫生的學識與經驗。原書立論,皆源於《內經》、《難經》、《傷寒論》以及《脈經》等經典名著。李時珍根據上述醫學巨著的經典理論精華及自己的經驗歸納總結,其脈學理論與切脈辨脈方法至今仍在中醫學習和診病中廣泛應用。因此,原書自問世以來,被醫家奉為「脈診」圭臬,歷代傳誦不絕,更為中醫入門的最佳讀物。
原書作為脈學經典雖為世人研習參考,但原文皆以四言、七言體裁,言語表述非常精簡,現代人如對古文造詣不深,則很難對原文意思有準確的理解,更常有後世醫家將原文意思誤譯或錯譯,這把中醫脈診正確理論引向歧途不說,耽誤病人得到正確的醫治則為更甚。所以本書採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對原書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譯解。
當前市場上對原書翻譯的版本有很多,且形式多種多樣,但大多是對原文一對一地直接翻譯,未有對任何難點或關鍵點作任何解析,假如初學者用這類書來進行學習,其結果只會是更加迷茫。基於此,我們在參照原書及多種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重新對原書進行了分類歸納,並採用了大量宜於今人理解、應用的靈活解讀方式,對一些關鍵點,或常人常見的脈象及脈症對應關系等作了圖示化講解。這些明晰的圖解,或將抽象的醫理形象化,或將複雜的問題條理化,使之既便於初學者入門,又適合專業人士精研,更可成為現代人於日常起居間把脈即知健康狀況的家用手冊。
王際然於貴陽中醫學院
2009年4月
《李時珍教切脈》是對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的當代解讀。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出身於醫學世家,年少時即隨父親診脈看病。其父總結歷代醫籍,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著有《四言舉要》。而李時珍在其父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發皇經義,又著《瀕湖脈學》,因其晚年號瀕湖老人,故以此而命名,是歷代初學脈診之人的案頭讀本。
原書分「七言脈訣」與「四言舉要」兩個部分。「四言舉要」部分是由其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根據宋代崔嘉彥《紫虛脈訣》進行刪補而成,比較全面地...
目錄
第一章 新型脈象圖模型設計
一、單脈象圖模型
二、相兼脈象圖模型
三、怪脈圖模型
附:寸口持脈圖與三部九候定位法
第二章 27種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1.浮脈(陽)
2.沉脈(陰)
3.遲脈(陰)
4.數脈(陽)
5.滑脈(陽中陰)
6.澀脈(陰)
7.虛脈(陰)
8.實脈(陽)
9.長脈(陽)
10.短脈(陰)
11.洪脈(陽)
12.微脈(陰)
13.緊脈(陽)
14.緩脈(陰)
15.芤脈(陽中陰)
16.弦脈(陽中陰)
17.革脈(陰)
18.牢脈(陰中陽)
19.濡脈(陰)
20.弱脈(陰)
21.散脈(陰)
22.細脈(陰)
23.伏脈(陰)
24.動脈(陽)
25.促脈(陽)
26.結脈(陰)
27.代脈(陰)
第三章 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一節 浮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二節 沉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三節 遲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四節 數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五節 滑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六節 澀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七節 虛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八節 實脈相兼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第四章 脈象比較圖
第一節 相對脈象圖比較
1.浮脈與沉脈
2.遲脈與數脈
3.滑脈與澀脈
4.虛脈與實脈
5.長脈與短脈
6.洪脈與伏脈
7.微脈與細脈
8.緊脈與散脈
9.芤脈與革脈
10.弦脈與弱脈
11.濡脈與牢脈
12.結脈與促脈
13.動脈與代脈
14.緩脈與平脈
第二節 相似脈象圖比較
1.浮脈與虛、芤、革、濡、散脈
2.沉脈與牢、弱、伏脈
3.遲脈與緩脈
4.數脈與滑、動脈
5.實脈與洪脈
6.細脈與微、濡、弱脈
7.芤脈與革脈
8.弦脈與長、緊脈
9.短脈與動脈
10.結、代、促脈
第三節 同類脈象圖比較
1.浮脈類
2.沉脈類
3.遲脈類
4.數脈類
5.虛脈類
6.實脈類
附錄一:怪脈圖與主病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新型脈象圖模型設計
一、單脈象圖模型
二、相兼脈象圖模型
三、怪脈圖模型
附:寸口持脈圖與三部九候定位法
第二章 27種脈象圖與所主病證
1.浮脈(陽)
2.沉脈(陰)
3.遲脈(陰)
4.數脈(陽)
5.滑脈(陽中陰)
6.澀脈(陰)
7.虛脈(陰)
8.實脈(陽)
9.長脈(陽)
10.短脈(陰)
11.洪脈(陽)
12.微脈(陰)
13.緊脈(陽)
14.緩脈(陰)
15.芤脈(陽中陰)
16.弦脈(陽中陰)
17.革脈(陰)
18.牢脈(陰中陽)
19.濡脈(陰)
20.弱脈(陰)
21.散脈(陰)
22.細脈(陰)
23.伏脈(陰)
24.動...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39頁開數:32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