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佬傳》與其說是成長於賭檔毒檔酒吧充斥的舊灣仔的黑社會小混混的故事,小人物經歷的歷史變遷,更準確是,小說寫一個普通人如何被巨大的歷史與命運力量所推使,即使難以抗拒,他還有他小小的喜樂,卑微的尊嚴,殘酷的生活給予他活下去的力量,並且得知人活着不為甚麼,不完成甚麼,我們苦苦追索,未必會得到的,生活智慧。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共有五個學系及四個研究中心,分別為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語言文學系、音樂系、宗教及哲學系、語文中心、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及翻譯學研究中心。本院共提供六個學士學位課程:中國語言文學(榮譽)文學士、英國語言文學(榮譽)文學士、人文學(榮譽)文學士、音樂(榮譽)文學士、宗教研究(榮譽)文學士及翻譯學(榮譽)文學士。另本院亦與社會科學院合辦英國語言文學文學士(榮譽)及英語教學教育學士(榮譽)雙學位課程。
高等學位課程包括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文學碩士、語言研究文學碩士、通識科及倫理學文學碩士、音樂文學碩士、翻譯及雙語傳意文學碩士課程;另設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生)課程。
本院的課程旨在讓學生擴闊知識層面,掌握中英語文技巧,以配合香港社會的多元發展,亦有著重激發創意的課程包括文學創作及音樂創作。
章節試閱
評論輯錄
遺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須──歷史與小説的寬容 黃碧雲(節錄)
如果還記得,並且以所有的情感記得,幾近淫褻。
淫褻的意思是,過份的,不恰當的,以私人當為公眾的。
過份的就是,經過時間,所有眼前都會變小,但過份就是,經過的沒有變小,甚至可能變得比當時更大。
恰當是理性決定。離理性愈遠,愈不恰當。
每逢「記念」,每多一年的紀念,我便愈感尷尬,因尷尬而愈為遠離。
譬如每一年的6月4日。以至我很希望來到6月5日,因為到了6月5日,那些大聲呼喊的人,又沉靜了,又忘記了他們的「紀念」,像過季衣物一樣,可以封箱了,明年同樣時,再找出來,紀念一番。
6月5日,是世界環境保護日。
情感會隨着時間而淡遠。人是因為這樣遺忘本能,才能夠以一個族類生活下去。
1989年6月3日晚上,全香港的人都沒有睡着。幾晚之後,我們開始睡着,因為太累了。但其後我們再無法為同樣的事情,無法入睡。
沒有經過那一個晚上的人,沒有在現場的人,談不上情感,無所謂淡忘,因為從來不深刻。
他們為了別的原因而「紀念」,希望不是為了「平反」──「平反」是一個有道德權力的統治獨裁體,對一件事情的定性──如果我們反這一種定性的權力,我們為何要「平反」,「平反」不是承認這種權力的合法性質嗎?
情感經驗,是私人經驗,我認為在公眾地方展示私人情感是淫褻。雖然有時我們都少不免會這樣做。我也曾在辦公室為各種事情哭泣,這樣説,我們無法以純粹理性行動,這令我──我不敢説對所有的人都一樣──的生活充滿羞恥與歉疚──我的過往是我的羞恥,我所有的錯誤我都無法彌補,如果不能遺忘,只能待死亡清洗──如果我不相信有天堂及救贖──我無法忍受重複背誦的「他已經在天堂安息」來作為證據──這樣救贖只能提前到死亡本身了──死了就「落了片白茫茫大海真乾淨」。
我們經過,事物退到身後,漸遠漸小,然後我們以為我們遺忘。
我們見過在亡夫之前,傷心欲絕的寡婦,不多久有新的婚姻生活。她最好將亡夫忘掉,如果不是,她的新房子會很擠,説不定亡夫還帶來幾個亡魂,他也有過去,也有幾個沒忘記他,陰魂不散的情感餓鬼。
最可怕是我們會知道,我們其實沒有忘記。我們會在一個轉角陰暗處,一天下雨,沒有打傘,抬頭望天的一刻,或午夜收到一個口訊,醒過來,打開口訊,都是亂碼,我們無法再入睡,望着黯黃的街燈,忽然想起,一種氣味,一人的微笑,我們曾經做過的承諾,曾經聽過的指責「你是那麼自私的人,你為了自己而不惜犧牲任何人」、「你以你是誰」或所有曾經令我們發噩夢,後來慢慢淡忘的事情一我們都記得。
過去是我們最大的懲罰。我年輕時誤以為是老去。老去的可怕是,在我面前只有過去,並且愈為清晰,無法再有謊言與誤會去掩飾。
遺忘成為藥物,暫時減輕情感與意識帶來的痛苦。
如果不需要遺忘,那件需要「紀念」的事情,並不那麼恐怖。
可以在喪禮哭得出來的人,並不傷心。
可以重重複複訴説自己被逼害,像那些申請政治庇護的口供所述,很不幸,十之其九,都是假的。
凱斯泰斯‧伊姆雷寫《非關命運》,一譯《無命運的人生》,少年從納粹集中營回家,坐馬車,行路,坐船,坐火車的車廂頂,在一個小鎮等轉火車的時候,有人問他哪裏來,他答「布痕華德」。人們開始問他,有沒有見到他們的親戚,誰誰誰,少年答,在集中營,人們沒有名沒有姓。那些人又在形容他們的親戚怎樣怎樣,他答,他沒有辦法知道,因為人人到集中營,樣子會很快變得很厲害。又有一個人,問他,「你有去過毒氣室嗎?」少年想笑,説,當然沒有去過,我現在在這裏和你説話。那個人説,「當然。」那人又問了好些問題,説,「這樣你沒有眼見過。」少年説,沒有。
那件事情恐怖至一個地步,他沒有甚麼情感,沒有甚麼話語去形容。甚至有人懷疑那件事情是否發生過,他也不作辯解。
少年又遇到一個記者,叫他。你將你的經歷寫出來,以留下一個「憂鬱的印記」。少年答,我現在只想處理我自己的寫下的小紙,還有我自己的事情。記者説,「這不是只關於你自己的小紙張或你自己的事情。這是所有人,全世界的事情。」少年説,「但我只想回家。」
少年想,我開始明白,有些事情你不可能跟陌生人説,不可跟那些甚麼都不知道的人,跟年輕又輕率的人説。
《非關命運》以第一身寫作,寫於1975年,也就是所記述的事情發生之後,三十年。
那些需要「紀念」的人,並沒有需要忘記的事情。不需要遺忘,所以到時到候要記起,怕激情沒有自己的份兒,掉了實。
我們遺忘,我們的敵人對抗遺忘。或者説,那些對抗遺忘的人,是我的──如果不是我們的──敵人。
因為不需要遺忘,所以敵人以過份的情感,硬擠的哀傷與憤怒,來騎劫事件,讓事件成為他們可以當眾表演良心的痛楚。
敵人説,「那些忘記過去的人是怯懦的。」
我是因為忘記過去才活下來。忘記眾人的,也忘記我自己的過去,好像所有的創傷都從來沒有傷害過我。
我亦是良心,清白從來沒有造成任何不幸與傷痛。
雖然我知道這並非事實。
死亡的救贖是,無論我們意願如何,意志如何,記得或以為記不得,我們終在遺忘之中。
不需要古羅馬皇帝馬克‧奧勒留來説這話,我們都知道的,「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下一代人都會死去,人和事件就此消失。
騎劫事件的敵人也會死的,心就是,他們那與時間不符(已經過去很久),與地(那個地方和那個我有甚麼關係)和人(那些人都不過偶然經歷)都不符的宏大記憶,過了一代兩代,亦會消失。
人害怕遺忘,因為遺忘意味着死亡,人的本能是害怕死亡的。
遺忘讓我們有能力活下去,但同樣又意味着意識與情感的死亡,生命的終結。
如果我們無法相信那重複而單調的永生承諾,我們只能尋求替代救贖,以免我們敏感的靈魂在遺忘與紀念的永恆衝突中消亡。
理性超越情感,逼現濫情紀念者的庸俗,對抗淫褻。
因為理性,過去可以不那麼令人難以承受。
理性讓我們知道,沒有一件事情,沒有發生過的,沒有任何情感,是只在我們一個人身上呈現,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一個人,我時常説,一個人就有了人類所有,我們的身體以及認知能力,情感經驗與理性,也就是人的本質。其他的變化是非本質的,我們所有的知識,才能喜好,與本質無關,更不要説社會賦予的,財富,擁有物,家庭,朋友,成就,「身外物」即可有可無,不只是主觀上的可有可無,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會得到或失去這些非本質的身外物,可有可無。聖經裏面《約伯記》。約伯所得到或失去的,試煉就是讓他知道,可有可無,可得可失,甚麼是身外物:財富,兒女,健康。
理性讓我們清楚,生命裏面所有與無,但理性面對死亡,就到臨理性的極限。
歷史是理性記述,超越情感。
所以歷史要與現實有距離,時間及空間的距離。歷史記述多人死去的戰爭,只能用文字,圖片或圖晝,影像,我們無法碰到血,嗅到焚燒的焦味。《史記‧呂太后本紀》寫可怖的刑虐,呂太后刑戚姬:「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只寫數十字。刑虐可怖至孝惠帝大病不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我們可以讀到的事情,知道事情引起的情感反應和行為結果,但亦僅止於此。我們只能理性的理解這件事情,也就是説,沒有多餘的情感。我們不會像孝惠帝一樣,嚇到病了一年多,又從此無心工作。
我們總是急於書寫歷史,「歷史不會忘記」,我們説,好像我們的記憶,憤怒,哀痛,都活進歷史裏面。但我們知道並不。歷史冷酷無情,我們以為很大,「創造歷史」的事情,經過時間與當代人的死亡,如果幸運的話,有幾十字,有一篇節的記述,人們也不過是「是呀,有這樣的事情呀」的讀着。
這也是必然。我們之前發生那麼多事情,現在這一時一刻,發生那麼多事情,能夠記下的,只是很小很小的部份。
我們經過的,知道的,聽到的,因為缺乏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並不是歷史。如果我們知道的事情,成為歷史,我們很可能已經不在了。
歷史即不在。不在場,不在時。或我不在。
短評選輯
如果命運有如果──讀黃碧雲《烈佬傳》 陳子謙
毫無疑問,黃碧雲的《烈佬傳》是對粉絲有意無意的挑釁。自書名公布以來,它已在網上引起了討論──佬?這書名太粗了吧,一點也不像黃碧雲!它原名《此處那處彼處》,也許更能迎合讀者的期待。我卻想起她在一九八零年代的文章〈重複製造明星〉批評明星作家的重複:「她的作品有七十本開外,內容完全重複,讀者也就是要看她的『重複』。」《烈佬傳》與舊作的決裂,或可視作這番話遙遠的回音。
比起書名,《烈佬傳》的內文定必更令熟悉她的讀者吃驚:深沉的意象、低鬱的抒情語調都幾乎徹底消失了,多是白描。過往她的小説多見濃縮生命省思的警句,誘惑讀者剝離故事而自行對號入座,這一次也幾乎沒有了──即使還有直接叩問命運、自由的段落,卻顯得平實多了,讀者難以不顧原文脈絡地隨意摘引。最終叫《烈佬傳》而非《此處那處彼處》,實在不得不如此。
黃碧雲的上一本小説《末日酒店》對語言的試探已令人驚異,但讀者仍不難辨析:這肯定是文學語言。《烈佬傳》呢?它看起來是那麼平淡,彷彿只是照搬受訪者的話──日前風眠以「小説體的報道文學」來形容《烈佬傳》,大概跟這種語言的寫實性有關。但《烈佬傳》在書面語中糅雜了大量粵語,產生了獨特的語感。過往香港文學也不乏糅合兩者的嘗試,粵語通常令文句顯得更活潑、輕鬆,《烈佬傳》卻一直保持着平靜的口語感。這大概源於作者取捨了哪些粵語成份──我以為關鍵的是,她棄用了粵語的助語詞。加上通篇都是平淡的逗號、句號,即使是問句也多是如此,令全書顯得異常平靜。
相對於語言之淡,《烈佬傳》寫吸毒、販毒者的大半生,題材本來是那麼暴烈。這樣的人物倘拍成了黑社會電影,我們可以想像出多少驚險的鏡頭!即使是電視的禁毒廣吿,也習慣了用迷幻的鏡頭、陰暗的化妝來製造戲劇效果。《烈佬傳》卻只是平淡地説,沒有甚麼刀光劍影,毒癮發作的場面也沒有多寫。這彷彿是要把他們還原為一個個普通人──我們不是一味把鏡頭置於便於獵奇的時刻,而是一步步地跟蹤與毒癮牽扯的,生命中每個平淡的細節。這樣的處理方式,才有可能令讀者從中讀到了自己。書中主角周未難在晚年説:「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可以有幾大分別。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
《烈佬傳》採用回憶結構,開筆寫主角周未難出獄,大哨叮囑他:你六十歲了,要考慮你想怎樣。周未難邊走邊想起過去……全書共分三章(此處,那處,彼處),頭兩章寫的就是他這六十年來在監獄進進出出的生活。別以為這兩部份會充滿老年人的懺悔、反省──不,周未難的自述幾乎完全沒有回憶的痕跡,讀起來就像是現在進行式。一般來説,第一身敍述往往更直接且密集地表現人物的感情和想法,然而周未難的自述更多是直述情節一當然,場面的擷取和回憶的閃現還是會洩露人物內心,但整體來説那些敍述仍顯得異常平靜。有些看來是關鍵的轉捩點,「我」也沒有細説想法。
周未難第一次吸毒,是這樣的:「阿牛給我食煙,説有嘢,我就接過來食」──一個簡簡單單的「就」字,就抹走了我們以為必備的猶豫、抗拒,彷彿是那麼順理成章的,嗯,我就吸毒了。後來他在教導所中獃了十五個月,一出來,朋友阿牛又叫他吸毒:「阿牛説開檔,你都很久沒開檔,其實我不特別想,那時始終癮淺。打完針好快烏,不覺熱,醒來已經天黑。」上一句明明還在説不想打針,下一句已是「打完針」了,中間的心理轉折是怎樣的?沒有。我卻喜歡這樣的省略──你以為那一刻有別的路嗎?在那樣的處境和氛圍下,當事人根本沒有多想。比起黃碧雲舊作中反覆叩問自由的角色,周未難總是顯得後知後覺。
周未難也會偶爾回想:如果那一刻我不這樣做,後來的路會否不一樣?可惜這一切的確只是回想,周未難似乎從沒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想過有別的選擇。我們當然可以高高在上地嘲笑他的盲動,但以他的出身、處境與性格,真的有多少選擇嗎?即使你去選擇,其他人的選擇以至種種偶然因素也會牽扯着你。在全書倒數的第四段,周未難突然憶述,他離家那天,父親應該找過他:「我永遠都不會知道。如果他找到我,我人生後來的道路,會怎樣。」可惜,「如果」永遠不是我們能抉擇的。
《烈佬傳》的結局看來是光明的:周未難戒了毒,且願意重回灣仔,也即他一直迴避的過去。他擺脱了大半生的毒癮,既有個人努力,也因伴他半生的兄弟大多不在旁了。全書這樣作結:「灣仔現在好靚,也不是我以前的灣仔了。」這個孤零零的美麗新世界是他自己選擇的嗎?我不知道。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2年8月26日
評論輯錄
遺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須──歷史與小説的寬容 黃碧雲(節錄)
如果還記得,並且以所有的情感記得,幾近淫褻。
淫褻的意思是,過份的,不恰當的,以私人當為公眾的。
過份的就是,經過時間,所有眼前都會變小,但過份就是,經過的沒有變小,甚至可能變得比當時更大。
恰當是理性決定。離理性愈遠,愈不恰當。
每逢「記念」,每多一年的紀念,我便愈感尷尬,因尷尬而愈為遠離。
譬如每一年的6月4日。以至我很希望來到6月5日,因為到了6月5日,那些大聲呼喊的人,又沉靜了,又忘記了他們的「紀念」,像過季衣物...
作者序
編者言:紅樓夢獎評論集──烈佬傳 羅貴祥
「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説獎」過去的得獎作品,大多是三、四十萬字的宏偉巨著,題材主要是關於家國文化大歷史的重要變遷。今屆的獲獎小説,卻好像跟過往的甚為不同。《烈佬傳》不單是相對地薄薄的一冊,表面上亦甚少觸及國家歷史的震撼性大事。然而,這並不表示了中國內地的華文長篇小説與香港華文長篇小説之間的典型差異。即使有著名內地作家自省的認為,中國大陸的小説無法走出宏大的歷史敍述,甚至説大陸作家沒有個人存在,因此無法寫個人的東西,更進而相信香港的文學小説都是關於個人的。這種觀點或許對中國當代文學含反思性的批判,卻未免有點籠統、二元,可能只是一種迷思。細讀《烈佬傳》便會發現,黃碧雲雖寫一個卑微的人,但並不「個人」;篇幅相對短小,也不是因為一個人的小歷史無法宏大,而是敍述視野與語言運用上的收斂克制。
中國內地文學與香港文學,固然因為種種歷史、地理、政治、文化緣由,呈現看上去有顯著的中原與邊界般差別的面貌與狀態,但這些不同並不絕對,很多時是人為主觀意識造成,在較客觀理性的現實審視下,未必全然站得住腳。紅樓夢小説獎強調「世界華文」,未嘗不是要跨越這些既定的界線與觀念,儘管過去有人誤解,以為這是「大陸方面的文學獎」,到今屆《烈佬傳》得獎,亦有閒言喑説怎麼「香港文學」也可以得此殊榮。
即使作家與作品來自某地域,也不等於他們只屬於那個地域。《烈佬傳》以第一人稱的廣東話作為主導敍述,並不就等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事實上,大部份的香港文學作品都不以廣東話書寫。對語言的試驗、重塑,於「華文」這個範籌既是顛覆,也是開拓。《烈佬傳》的廣東話,不可能單純是地域文化身份的指涉,而更可能如不少當代世界文學作品般,是對方言、少數群體、邊緣文化、被壓迫者等的關注。
與以往紅樓夢獎評論集只輯錄已發表的素材稍稍不同,本屆收入了專為此選集而寫的未曾發表論文。我在這裏要特別感謝吳美筠博士、黃峪博士與黃家軒博士三位學者,專誠為本書撰寫相關文章。當然要多謝紅樓夢獎召集人林幸謙博士對本書一路的支持,也感謝文學院辦公室的區麗冰小姐幫忙收集各方稿件,並安排黃家軒博士的論文作中文翻譯。對比之前的紅樓夢獲獎小説,有關《烈佬傳》的具份量的、已出版的出色評論文章,其實數目不多。本地討論香港出版的文學作品,本來就不多。或許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的文學蓬勃與否,生命力是不是強韌,不僅取決創作上的多寡與水準,還要看有關評論的質與量。期望本書能在這方面盡點棉薄的力量。
編者言:紅樓夢獎評論集──烈佬傳 羅貴祥
「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説獎」過去的得獎作品,大多是三、四十萬字的宏偉巨著,題材主要是關於家國文化大歷史的重要變遷。今屆的獲獎小説,卻好像跟過往的甚為不同。《烈佬傳》不單是相對地薄薄的一冊,表面上亦甚少觸及國家歷史的震撼性大事。然而,這並不表示了中國內地的華文長篇小説與香港華文長篇小説之間的典型差異。即使有著名內地作家自省的認為,中國大陸的小説無法走出宏大的歷史敍述,甚至説大陸作家沒有個人存在,因此無法寫個人的東西,更進而相信香港的文學小説都是關於個人的。這種...
目錄
編者言:紅樓夢獎評論集──烈佬傳 / 羅責祥 11
「言語無用 沉默可傷」──「紅樓夢獎」得獎感言 / 黃碧雲 13
評論輯錄
遺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須──歷史與小說的寬容 / 黃碧雲 22
或此或彼──讀黃碧雲的《烈佬傳》、《烈女圖)或個人的選擇 / 黄念欣 41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 吳美筠 50
無火之烈,有語之言──論黃碧雲《烈佬傳》 / 黃峪 62
黃碧雲筆下的香港輿圖:論韌性、性別群體,與歷史唯物主義 / 黃家軒 著 魏欣寧 譯 79
回憶裏的此處、那處、彼處──從本雅明「回憶」概念論《烈佬傳》的歷史書寫 / 李薇婷 96
重構中西文化因數──從非虛構的虛構看文學大勢:論《烈佬傳》 / 凌逾 111
黃碧雲《烈佬傳》:以文字照亮那沒有光的所在 / 饒翔 129
航渡遺忘──《烈佬傳》 / 廖梅璇 136
《烈佬傳》不烈,但純正 / 蔡益懷 143
看「流亡者」黃碧雲眼中的香港 / 黄志江 150
不為甚麼,不是別的──讀黃碧雲《烈佬傳》 / 鄧小樺 160
評《烈佬傳》:命運自主,抑或各有宿命 / 楊芷晴 165
短評選輯
黃碧雲:灣仔烈佬有話説 / 袁兆昌 172
如果命運有如果──讀黃碧雲《烈佬傳》 / 陳子謙 175
朝向現實的思索──讀《烈佬傳》短礼 / 盧勁馳 179
烈佬的灣仔,我們的香港 / 楊宇軒、蔡曉彤 183
南音時代的烈佬 / 廖偉棠 188
聰慧女子寂寞遊人間 / 卓茗 192
閱讀《烈佬傳》 / 文潔華 195
《烈佬傳》:無火之烈 / 王旨琪 198
烈佬的自述、自度與度人 / 符以軒 202
烈佬的本質 / 寂然 206
《烈佬傳》:人性本烈 / 鄭逸思 208
沉默之瞬間 / 蔡鳳儀 211
不從「烈佬」看《烈佬》 / 黎國威 213
行路‧難 / 謝雨馨 215
媒體迴響
從《烈佬傳》到香港文學的世界定位──給紅樓夢獎評審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十個問題 / 字花編輯室 218
當黃碧雲成為烈佬 / 謝傲霜 228
煉獄中的曙光──記「《烈佬傳》的寫與不寫」講座 / 劉健生 233
以小面對大是寫作人的責任 / 魏沛娜 238
新晉「紅樓夢獎」得主黃碧雲:我希望我的讀者是失意的人 / 李青 243
黃碧雲獲「紅樓夢獎」 / 江迅 247
附錄
頒獎禮致辭:文學的權力與自由精靈的懷疑與否定 / 黄碧雲 252
第五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説獎」頒獎禮決審委員會主席致辭 / 鍾玲教授 258
第五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説獎」決審會議記錄 261
「紅樓夢獎」緣起 332
第五屆「紅樓夢獎」首獎作品 334
第五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獎作品 338
第五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得獎作品 342
第五屆「紅樓夢獎」決審及初審委員名單 348
第五屆「紅樓夢獎」籌委會委員名單 351
第五屆「紅樓夢獎」活動進程 352
編者言:紅樓夢獎評論集──烈佬傳 / 羅責祥 11
「言語無用 沉默可傷」──「紅樓夢獎」得獎感言 / 黃碧雲 13
評論輯錄
遺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須──歷史與小說的寬容 / 黃碧雲 22
或此或彼──讀黃碧雲的《烈佬傳》、《烈女圖)或個人的選擇 / 黄念欣 41
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 / 吳美筠 50
無火之烈,有語之言──論黃碧雲《烈佬傳》 / 黃峪 62
黃碧雲筆下的香港輿圖:論韌性、性別群體,與歷史唯物主義 / 黃家軒 著 魏欣寧 譯 79
回憶裏的此處、那處、彼處──從本雅明「回憶」概念論《烈佬傳》...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天地圖書出版日期:2016-09-30ISBN/ISSN:978988825733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