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視禮儀,提倡德治,力求使社會各個等級和睦相處。中華人文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愛幼、勤儉治家治國等等。這些美德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結晶。
叢書選取中國人文經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傳統文化中歷經兩千多年而依然充滿生命力的諸多人文智慧展示給讀者:讓讀者去欣賞、品味,並從中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讓讀者在傳統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啟迪心智。
修身為本:
愛人如己 立志有恆 孝親尊師 謙虛謹慎 悔過知恥 義利之辨 正氣浩然
作者簡介:
湯一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面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
――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我們這個名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麼?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弘揚傳統文化應當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讓傳統文化的營養像春雨一樣沁入人的心田。
――袁行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
名人推薦: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面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
――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我們這個名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麼?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弘揚傳統文化應當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讓傳統文化的營養像春雨一樣沁...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愛人如己
博大的仁愛之心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愛人如己
這兩句話都出自《論語》,是孔子在談論「仁」的時候提出的主張。「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義非常深廣,表達的時候卻很簡約,境界非常高,又能密切聯繫實際。
那麼,「仁」是甚麼?這裡的兩句選文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希望發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不要讓它在別人那裡發生。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幫助別人也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合起來看,「仁」就是推己及人、愛人如己。
我們如果對這兩句話的語言背景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就會對孔子所說的「仁」有更深的了解。第一句話當時的語言環境是這樣的。孔子的弟子仲弓向自己的老師請教「仁」的問題。孔子舉例子說:出門的時候要像去會見最重要的客人一樣重視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是執政者,要讓老百姓感到自己受到了最高的尊敬;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希望發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不要讓它在別人那裡發生。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國家發生戰爭,那就不要把戰爭加在別的國家身上。
第二句話當時的語言環境是這樣的。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對廣大的老百姓進行救濟和幫助,這算是「仁」吧。孔子說:這豈止是「仁」,這是聖人才能做到的事,就算堯舜這樣的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果自己想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幫助別人也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我們能從身邊的事情做起,這就是實踐「仁」的方法了。同樣,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我想讓自己的居住環境舒適優美些,那麼我也應該幫助別人居住在舒適優美的環境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保護環境,那麼這也是在實踐「仁」了。
孔子告訴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從上面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不要傷害別人,至少不要故意傷害別人。第二層意思是如果可能,要盡量幫助別人。如果做不了大事,那麼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做到這些,就算是「仁」了。
互敬互愛
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愛是相互的
這句話反映了孟子的「仁愛」觀點。意思是說,關心愛護別人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尊敬別人的人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敬」都是相互的。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以「禮儀之邦」聞名世界,因此互愛互敬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比如「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
孟嘗君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王室公子,也是齊國重要的大臣。他喜好結交人才,招攬了很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做他的門客。所謂門客,指的就是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所收養的有學問和技能的人才。孟嘗君的門客最多的時候有三千人。有一天,來了一個名叫馮諼的人,他窮困得沒辦法維持生活了,想投靠孟嘗君。孟嘗君就問:「客人有甚麼愛好?」馮諼回答說:「沒有甚麼愛好。」孟嘗君又問:「客人有甚麼本領?」馮諼回答說:「沒有甚麼本領。」孟嘗君笑著說:「好吧,留下來吧。」
孟嘗君石雕
孟嘗君手下的人認為馮諼沒有甚麼本事,就只給馮諼吃粗劣的食物。不久後的一天,馮諼靠著柱子,敲著他的劍,唱起歌來:「長劍呀長劍,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手下的人報告了孟嘗君,孟嘗君說:「你們要像對待其他門客一樣對待他,要給他魚吃。」又過了一陣,馮諼又敲著他的劍,唱起來:「長劍呀長劍,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呀!」手下的人都笑了,把這件事報告了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備車吧,像對待重要的客人一樣對待他。」沒過多久,馮諼又敲打著他的劍,唱道:「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沒有錢養家呀。」人們開始討厭馮諼了,認為他貪心,不知足。孟嘗君聽說了,忙問:「馮公家裡還有親人嗎?」手下的人回答:「他家裡還有個老母親。」孟嘗君趕快派人給馮諼的母親送吃的和用的,讓她安享晚年。從此以後,馮諼就不再敲劍和唱不滿的歌了。
孟嘗君門下養了很多門客
在馮諼最困難的時候,孟嘗君沒有看不起他,也不在乎他沒有特長,同樣尊重他,給他豐厚的待遇,關心他的家人。他這樣真心誠意地敬重和善待馮諼,讓馮諼深受感動,決定一心一意跟從孟嘗君,把他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後來,馮諼一直跟隨孟嘗君,辦了一些深得民心的好事,為孟嘗君贏得了人民真心的擁戴。當孟嘗君受到齊王的猜忌,被革職而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這時候,許多門客都紛紛離去,只有馮諼毫不猶豫地留在孟嘗君身邊,全心全意幫他出主意,為他四處奔走遊說,使孟嘗君最終渡過了難關。
孟嘗君和馮諼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愛是相互的,你付出了「愛」和「敬」,收穫到的也會是「愛」和「敬」。
第一章 愛人如己
博大的仁愛之心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愛人如己
這兩句話都出自《論語》,是孔子在談論「仁」的時候提出的主張。「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義非常深廣,表達的時候卻很簡約,境界非常高,又能密切聯繫實際。
那麼,「仁」是甚麼?這裡的兩句選文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不希望發生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不要讓它在別人那裡發生。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成為有成就有德行的人,那就幫助別人...
作者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湯一介
中國傳統中,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別重視。中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重視用人文精神來進行教化了。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麼人文精神從何而來?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寶貴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經驗,這些無疑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珍視。例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不修養德性,不講究學習,聽到符合道義的話而不能跟著做,有了過錯而不知、不改過,這些都是孔子所憂慮的。孔子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總結。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是甚麼?我想就是孔子說的要講道德、講學問,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一句話:受教育,學知識,首先要學會「做人」。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注意到,科學技術雖然可以造福人類社會,但也可能嚴重地危害人類社會。今天,我們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們的發展)並不都能造福人類,例如克隆「人」的問題,生化用作戰爭的手段,等等。那麼,我們應如何引導科技的發展呢?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由於金錢和權利的誘惑,當前存在著嚴重的不顧「道義」,用非常不道德、損人利己的手段「爭權奪利」,致使人們失去了「理想」,喪失了「良心」,使人類社會成為無序的、混亂不堪的社會。我想,當前我們必須用「人文精神」來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那麼甚麼是「人文精神」?這可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想,如果從我國歷史來看,也許孔子的「仁學」可以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學」當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說的「修德」、「講學」、「徙義」、「改過」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種「愛人」的精神。
那麼我們何處去了解、體會孔子的「愛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讀《論語》。《論語》不僅記載了孔子的言論(他的思想),而且可以從中看到他的為人行事。這裡我只想說一點我對孔子「愛人」的人文精神的體會。《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何而來?在《中庸》裡有孔子的一段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是出發點,是基礎。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會愛別人嗎?有一個調查報告,調查對象是美國13所高中的1005名學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學生和中國內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學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誰」這個問題時,美國學生把父親排在了第一,母親排在第三;日本學生排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而中國內地學生卻沒有一個人將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這裡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確實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眾多的中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愛心」。這兩方面的問題都應讓我們深思,看來要對學生進行「仁愛」的人文教育。但「仁」的「愛人」精神不能停止於只愛自己的親人,郭店楚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甚繼之愛人,仁也。」篤實地(實實在在地)愛自己的父親,這只是愛;擴大到愛別人,這才叫「仁」。又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對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愛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這就是說,孔子儒家的「仁學」,必須要由「親親」(愛自己的親人)擴大到「仁民」(對老百姓有「仁愛」之心)。也就是說,做甚麼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愛精神」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學者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行的兩個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好的解釋。所謂「克己復禮曰仁」,是說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慾)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解釋,我認為很有意義,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是東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關鍵。」「仁」是人自身內在具有的品德,「禮」是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它是為了調節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制度,必須出乎人的自覺的「仁愛」之心(內在的真誠的「愛人」之心),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其由人乎?」對「仁」與「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愛」之心,「制禮作樂」只是一種形式,甚至可以是為了騙人的,它是虛偽的。所以,孔子認為,有了出自真誠的「仁愛」之心,並把它按照一定的規範實現於日常社會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和諧安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如果我們把《論語》中這種「仁愛」精神,結合現實存在的問題,通過閱讀文化典籍,使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精神,而且要對孔子儒家思想「仁愛」的內在精神產生一種感情上的共鳴,誦讀一些古典名著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誦。通過誦讀,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準則,這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這就是說我們應該對自身文化的來歷、形成的過程以及其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和發展的趨勢等等能作出認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認為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覺」也許最主要的就是通過閱讀或誦讀文化經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舉的孔子「仁學」的例子,我們必須讀孔子的《論語》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學」的真精神。我想,閱讀我們的文化經典以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決不能把它和閱讀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經典分割開來。我們知道,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古代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世界大環境之中,世界已經連成一片,像是一個地球村。因此,我們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而且對我們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離不開對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的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從「他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較中發現我們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們能夠自覺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養我們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誦讀我們自身文化經典的同時,也應該引導青年誦讀一點其他民族文化的經典。我們可不可以讓青年讀一點柏拉圖的著作,例如柏拉圖《理想國》的片斷。柏拉圖認為:「善的生活裡表現出來的特性是:一、適度;二、均衡,美,完整;三、理性與智慧,亦即真理;四、知識,技術,正確的判斷;五、不伴有痛苦的純粹快樂,以及適宜的食慾滿足感。」這樣的思想可能對我們有啟發。我們也可以讀一點《聖經》,例如耶穌的「登山訓誡」(見《馬太福音》第五章)。當然還可以選讀其他一些西方經典片斷,也可以選讀一些印度經典(如《奧義書》和佛典)和伊斯蘭教《古蘭經》的片斷等等。有些經典最好讀英譯本,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我們應讓我們的青年眼界開闊一點,用一句套話就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祖國的繁榮富強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這些都要求我們的青年有「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一定要通過對文化經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這應是我們做老師的進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卻的責任。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湯一介
中國傳統中,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別重視。中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重視用人文精神來進行教化了。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麼人文精神從何而來?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寶貴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經驗,這些無疑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珍視。例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
目錄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湯一介)
第一章 愛人如己 博大的仁愛之心
推己及人
互敬互愛
仁慈博愛
孔子之志
第二章 立志有恆 精彩人生第一步
大丈夫當掃除天下
志行萬里
志當存高遠
功虧一簣
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跬步千里
第三章 孝親尊師 教養之恩不可忘
孝為德本
孝子有深愛
及時行孝
師法大寶
師道尊嚴
孫期為師
第四章 謙虛謹慎 虛懷若谷知不足
謙而受益
不足遍照
泰而不驕
君子謹於言
失人與失言
防微杜漸
第五章 悔過知恥 難能可貴羞恥心
師曠琴撞晉平公
辱莫大於不知恥
知恥近乎勇
桐宮悔過
負荊請罪
以人為鏡
第六章 義利之辨 道德利益慎選擇
重義輕利
努力行義
捨生取義
取財有道
視死如歸
以義為榮
第七章 正氣浩然 維護正義守氣節
浩然之氣
不為五斗米折腰
大丈夫氣節
孟子三不移固守正義
臨大節而不可奪
名節垂丹青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湯一介)
第一章 愛人如己 博大的仁愛之心
推己及人
互敬互愛
仁慈博愛
孔子之志
第二章 立志有恆 精彩人生第一步
大丈夫當掃除天下
志行萬里
志當存高遠
功虧一簣
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跬步千里
第三章 孝親尊師 教養之恩不可忘
孝為德本
孝子有深愛
及時行孝
師法大寶
師道尊嚴
孫期為師
第四章 謙虛謹慎 虛懷若谷知不足
謙而受益
不足遍照
泰而不驕
君子謹於言
失人與失言
防微杜漸
第五章 悔過知恥 難能可貴羞恥心
師曠琴撞晉平公
辱莫大於不知...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0-12ISBN/ISSN:97898883694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2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