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第一部完整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千百位禪僧鬥機鋒、悟禪趣,轉化為現代生活疑難雜症的智慧良帖!
流傳千年的「禪」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禪的力量」套書,共四本:
《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禪是喝茶吃飯: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禪是及時轉身: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禪是清風明月:千年禪宗教你自在豁達的人生智慧》
本系列共四本,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將「禪態度」完美連結現代人心所需要的平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歷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適用的道理和智慧,敘述深刻而細膩。
除此之外,每一段禪宗故事之後,加上「禪機新語」與「延伸閱讀」,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舉一反三,將禪的觀念、禪的方法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致用,為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找心靈出口。
【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藉由始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禪師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禪宗傳承公案,解決現代人「怎麼做才對?該不該堅持下去?真的能成功嗎?到底為誰而忙?」等工作疑難雜症,學會低頭做事、用對工夫的職場真本事:
★做牛做馬、看老闆臉色,卻一直得不到老闆重用?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性豁達,才能在職場長久生存!
★讓主管重用、同事信任的最大祕訣在於?
──懷讓啟發道一:「磚頭不能磨成明鏡,整天枯坐,就能成佛嗎?」
學會低頭做事等於打好人脈第一步!
★職場就是大團隊,顧好自己也要想想別人!
──義玄禪師:「一為山門造風景,二為後人樹榜樣 。」
適時的成全別人,打造零怨氣的快樂職場!
【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藉由在六祖慧能弟子馬祖道一帶領下,掀起大江南北禪海狂潮的「洪州禪」:百丈懷海、南泉普願、歸宗智常、盤山寶積、大梅法常、大珠慧海等禪宗公案,解決現代人「到底在追尋什麼?為什麼想不通?如何取捨?怎麼紓解壓力?」等疑難雜症,學習平常心的生活真義:
★明明什麼也沒做,卻經常遭人嫉妒、惡意中傷?
──禪宗祖師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傷人者人恆傷之。如果你經常被別人傷害,一定是你經常傷害別人。放下對立,必然得到一份友情。
★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裡,該怎麼紓解壓力?
──烏臼和尚主動交出把柄,定州僧當著眾人之面棒打山主
不要畏懼同事的超強能力,職場競爭不可避免,關鍵在於「競」──比幹勁,比能力,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爭」。
★保持一顆平常心,生活就不煩悶不苦惱!
──馬祖道一禪師:「平常心是道。」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以平常心處理事務,則不會患得患失。在平常心狀態下生活,我們會更自信、更放鬆,思想更自由、更活躍,生命便具有了更真實的意義。
【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藉由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岩曇晟等禪宗的傳承公案,解決現代人「別人做得到,我為什麼不能?就此放棄,是否很沒骨氣?何時是最佳抽身時機?」等疑難雜症,學習捨得放下的心靈自由: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之處灑脫
──禪宗祖師曰:「任你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真正的禪者,處熱惱而心清涼,品黃蓮而心甘甜。魔由心生,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煩惱之火熄滅,則處處清涼,就算置身紅塵,照樣心無罣礙,安然快樂。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缺憾之中孕育圓滿
──缺中有圓,圓中有缺,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
百分之百的完美難以冀求,包容瑕疵則是理性的感悟。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缺點,事事都有缺憾。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善待別人的不足,才能知足惜福。
★只管兩頭撒開,中間放下,如果心中無事,佛祖還是冤家
──遇聲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見名見利,就像眼中加屑!
只要心中無所掛念,不為瑣事影響,即不易生煩惱,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打擊才能平平淡淡,學會放下就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自在豁達的人生智慧】
藉由龍潭崇信─德山宣鑒─岩頭全奯等禪宗的傳承公案,解決現代人「放不下又輸不起、缺乏示弱與面對的勇氣、人生如何才能豁然開朗?」等疑難雜症,學習活出自在的人生智慧:
★上班塞車遇紅燈、打卡遲到我一個,今天真是夠倒楣!
──雲門文偃曰:「日日是好日。」
我們無法逃避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只能坦然面對,全然接受,努力改變,然後放下。保持平常心,不斷調節自己的心態,就能得到愉悅、平和的心境。只要你願意,每天都可以有好心情。
★老天不長眼,社會不公平,偏偏我的運氣又這麼差!
──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明日果,今日作者是。」
因是自己造的,果當然只能自己承受。苦樂都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而是自己造就的。只要心一安,人就定,定生智,有智慧就能正確地改造命運。
★擁有了財富,得到更多的方便,卻並未感覺到幸福?
──大寧道寬禪師曰:「沏茶必須用開水。」
心簡單,生活就簡單,自由的心靈到哪都能發現快樂。待到雪化後,春天自然來──以自然淡定的心態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風也有情,雨也別致。活得簡單才能獲得自由、幸福。
作者簡介:
明一居士
當今著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研究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餘年,對於禪的理解不僅精通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功夫。曾參與由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的《虛雲和尚全集》編著工作,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的力量》套書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的力量》套書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歷史中淬煉出的精髓,匯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
章節試閱
試閱1
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慧可入達摩門,取得衣缽,成為禪宗在中土的二祖。後來,他把禪法傳於僧璨。三祖僧璨得到衣缽後,一直隱居修行在舒州皖公山。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一位法號道信的小沙彌〔13〕 ,偶然聽了一位雲遊僧背誦僧璨的禪學名著《信心銘》,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他小小年紀,學法之心卻異常堅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數千里,從黃河岸邊的河南沁陽,一直走到長江之濱的安徽潛山。在皖公山,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僧璨大師。
◤他在跪拜行禮後,說:「大師慈悲,請教給我解脫法門。」
僧璨不動聲色地問:「誰綁著你呢?」
小道信一愣,驚詫地說:「沒有人綁著我呀!」
僧璨大喝一聲:「沒人綁著你,那你還要解脫個什麼?」◤
少年道信就這樣突然開悟。難道,就是這麼簡單?其實,有什麼複雜的呢?
我們世人都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一層又一層枷鎖,加上一道又一道束縛,從而使我們的心靈之中多了許多鉛墜,堵塞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無法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
●[禪機新語]緊抓著不放的是誰?──放手即是解脫!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在一個地方,有一種捕捉小猴子的妙法。
當地人在椰子殼上挖一個小洞,洞口的大小恰好能讓小猴子空著手伸進去,卻無法握成拳頭拔出來。然後,他們將椰子殼綁到樹上或固定在地上,再往洞中放一些猴子愛吃的食物。一個簡單的無法再簡單的陷阱,就這樣完成了。他們躲得遠遠的,靜待小猴子上鉤。
幾乎沒有不貪吃的小猴子,也幾乎沒有猴子能禁得住香噴噴的誘惑。
於是,就有小猴子聞香而來。牠非常機警地向四周張望,沒有人,真的沒有人。起碼,在牠嗅覺範圍內沒有人的氣味。其實,就算有人,就算人們突然出現在幾丈遠的地方,牠也不怕。憑著牠猴子的機靈與敏捷,憑著牠出色的彈跳與攀爬能力,牠可以輕而易舉地逃離而去。人只能看見其影,卻無法追上其蹤。
人經常說自己是猴子變的,其實人們很對不起自己的遠祖,早已退化得比狗熊還笨,哪還有一點猴子的靈巧?
哈哈,抓住啦,抓住啦!小猴子得意忘形,因為牠已經將食物緊緊抓在手中。但是,牠雖然饞涎欲滴,卻無法將美食送到口中。因為直著伸進洞中的手,握成拳頭之後,卻無法再拔出來。
本來空著的手掌,一旦緊緊抓住夢寐以求的東西後,便膨脹了許多。
設置陷阱的人來了。
小猴子驚惶失措,心驚膽戰,卻無法逃脫。並沒有誰捉住小猴子,沒有任何東西緊緊抓住牠不放,連那只椰子殼中也沒有任何機關;恰恰相反,是小猴子自己抓住了自己,因為牠伸進椰殼中的手仍緊緊抓著食物不放,於是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這裡,死死束縛在椰子殼上。牠只要將手中的美食放下,把手鬆開,就能將手從椰子殼裡拔出來,隨時都可以逃之夭夭。然而,鮮有猴子能在這種情況下逃脫。因為,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牠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是誰捉住了猴子?是誰捆綁著我們?◤
如果將陷阱中的食物換成金錢、美色、官位、名聲,那將如何?試問天下,看到這些東西,有幾人能不去抓?已經將這些東西緊緊攥在手中的人,又有幾人能放下?
在現代生活中,因為心中的欲念,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一直受縛。於是,我們自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各種欲望的車輪上,在它的驅使下奔波旋轉,以為得到前面的東西,就會罷手。卻不知,人,有貪婪的弱點。
換句話說,對很多人來說,欲望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甚至越刺激越強烈,所以不少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不肯鬆手。
◤有人問六祖慧能的法孫石頭希遷禪師:「什麼是淨土?」
石頭大師說:「誰能汙染你?」
又有人問:「什麼是禪定?」
石頭反問:「誰能擾亂你?」
原來,一切都在於自己。◤
★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小猴子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試閱2
說事也說禪,禪在每一個契機裡
──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事情的道理所在!
慧能揮汗如雨地劈柴。他本是樵夫出身,劈起柴來自然得心應手,斧落柴裂。
不遠處,弘忍在背後悄悄觀察著他。慧能渾然不覺,揮斧不止。弘忍走過來,叫道:「慧能!」
慧能轉頭見是師父,深深磕頭。弘忍問:「慧能,你已經來到寺裡一個多月了,過得怎麼樣?」
慧能回答:「挺好,師父。」
弘忍沉吟了一會兒才說:「你剛來那天,我有意難為你,還斥駡你,你是不是覺得師父對你太刻薄了?」
慧能說:「師父待我恩重如山,弟子終身難報。」
弘忍道:「其實,一見面我就很喜歡你。尤其是你對佛性的論述,簡直就跟我師父──四祖道信與我初次見面時說的一模一樣。那天,我很想和你好好談談。但不知為什麼,你的師兄們不太歡迎你。我怕人多嘴雜,將來對你不利,因此就故意訓斥了你一頓。」
慧能說:「弟子當時就明白師父的心思,所以,自從到寺裡,一直躲在後院,也不與師兄們打交道,一來不給師父添麻煩,二來省得師兄們產生誤會。」慧能撿起一個木墩,用袖子擦了擦,扶師父坐下。
五祖弘忍撿著慧能劈開的木柴看了看,問:「我看你劈柴時,斧落柴裂,很少劈第二斧,是什麼緣故?」
慧能隨口說:「我在家時便以打柴為生,熟能生巧吧。」
◤弘忍緊接著問:「巧從何來?」◤
慧能搖搖頭,老老實實說:「沒想過。」
弘忍拿起幾根木柴,指給慧能:「你看,你每一斧都不離木紋的癥結之處,這就是外力插入的契合點。」
◤弘忍擺好一截原木,說事也說禪:「看準契機,單刀直入,無明結為之頓開!」◤
話完斧落,圓木裂成兩半。
慧能拿起師父劈開的木柴看看:「真俐落!師父,你也劈過幾十年柴?」
弘忍搖搖頭:「不是我劈過柴,而是我會劈柴。」
慧能似懂非懂地望著師父,想聽師父解釋。
弘忍反而問慧能:「你在家時劈柴,來到東山寺還是劈柴。與其在這裡劈,不如在家中劈,何必要艱難跋涉幾千里呢?」
慧能一頭霧水,不知師父究竟想傳達什麼禪機,只好求師父:「弟子愚笨,請師父明示。」
◤弘忍說:「慧能你應該知道,因為你是為學佛而來,所以,此柴非彼柴。這就是發心不同,道則不同,果便不同。」◤
慧能搖搖頭:「弟子還是不明白。」
弘忍正色道:「自從佛陀把正法眼藏〔22〕 傳給初祖迦葉尊者,至今已一千多年,歷經三十二代。這中間求法者眾多,但得道的人卻鳳毛麟角。為什麼?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現在在寺裡打雜,看似與學佛、修禪無關。而實際上,禪,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禪在哪裡?就在飛花、落葉、針頭、線綑中,就在劈柴、挑水、舂米、掃地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裡。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啊!◤你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吧!」
如驚雷貫耳,震醒夢幻。師父一席話,在慧能心中產生強烈共鳴,他喜不自勝,情不自禁,撲通跪倒,五體投地,十分感激地喃喃道:「謝謝師父教誨,謝謝師父大恩大德,謝謝師父……」
無人應承。慧能抬起頭,師父早已走遠。
斜陽灑金,風舞桃花。風吹拂著五祖的僧衣,飄落的桃花瓣在他四周飛旋。
夕陽的光輝籠罩著他的身影,渾身散射著奇異的光彩。
試閱3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
──事端的產生皆由自起,可別庸人自擾!
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這一天,是唐高宗上元三年(西元六七六年)正月初八。
慧能看到法性寺(今光孝寺)高高的旗杆上幢幡〔4〕 高掛,迎風招展,心中一陣興奮。他知道,寺院裡幢幡升起,五色彩帶飄揚,表示有重大法事活動。
今天單升幡旗,則表示寺裡有高僧講經。
慧能跟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緩緩走進法性寺。
法性寺,是南國規模最大的寺廟,尤其是寺中的戒壇,可以說是天下聞名。
在僧眾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早在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5〕 建造了這座戒壇,並預言,二百五十年後,將有肉身菩薩在壇上受戒。在他建壇八十年以後,另一位聖僧專程從印度帶來一株菩提樹,栽種在戒壇旁,他還立碑刻文:一百七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在菩提樹下大開法席,普度眾生。
二百五十歲的戒壇依舊莊嚴,一百七十年的菩提高大參天,枝繁葉茂,樹蔭匝地。它們在企盼著肉身菩薩的到來嗎?
慧能嘴角泛起一縷神秘的微笑。
大殿裡,僧俗四眾井然有序地盤坐在蒲團上,等待著印宗法師開講《涅經》。這時,大殿內一片寧靜,大殿外五彩繽紛的幡旗在陽光照耀下,在春風的吹拂中,自由地招展,煞是好看:蔚藍的天空,因它絢麗的色彩而生機勃勃;古老的寺廟,因它的曼妙飄揚而意趣盎然。許多人都被這奇妙的景象所吸引,扭頭觀望。一位青年僧人大概過分投入、過分陶醉了,不知不覺喃喃道:「春風吹得幢幡動,赤橙盡染豔陽天……」
一個老年和尚不客氣地打斷他的沉吟,喝斥道:「年輕人!一天到晚心隨境轉,只知吟詩作賦,禪機卻一竅不通。什麼風吹幡動,應該說是幡自己在動。」
青年僧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一臉的茫然:「你,你是說,幡自己在動。」
「那當然。因為幢幡高掛,就有了飄動的可能性,所以……」
這時,正好風停了,漫天飄舞的幡旗靜靜地懸垂下來,一動不動。青年僧人急忙打斷老和尚的話,說道:「不動了,不動了!你看,你看,幢幡真的一動不動啦!因為眼下沒有風!有風則動,無風則停。可見,是風吹幡動。」
老和尚漫不經心地望著高高的旗杆上如死蛇一樣紋絲不動的幢幡,不慌不忙說:「照你這樣說,動性在風而不在幡了?」
「那當然,你自己不是都看見了嗎!」
「那好,我來問你,剛才那陣風,是不是也吹拂了白雲山?」
白雲山,是南海城外的一座風景秀麗的高山。在法性寺裡,抬頭就可以看見它直插天際的峰巒。
青年僧人說:「白雲山離這裡不遠,吹動幢幡的風,應該也能吹到它。」
「那麼,白雲山剛才是不是也像幢幡那樣搖擺不止呢?」老和尚咄咄逼人的目光緊緊盯著青年僧人,「說呀,你倒是說呀!風是不是能吹動白雲山?」
「這……」青年僧人雖然張口結舌,無法回答,但他從心裡不服,總感到老和尚的理論有些似是而非。然而,面對人家的問難,他又無言以對。
正當他上不來又下不去,處境十分尷尬之時,一個清晰且堅定的聲音從大殿東南角傳了出來:
◤「我看,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兩位師父的心在動。」 ◤
宛若巨石落入深潭,一時驚了寺院內的眾人,他們幾乎同時向聲音傳來處望過去。
一直閉目傾聽二僧辯論的印宗法師也眼睛倏地睜大,於是,他敏銳的目光將一個四十來歲、衣衫襤褸的漢子捕捉在眼中。印宗是親見過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單單聽這一句話,他就知道,眼前這位說話的男居士非同小可。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境的關係。風是境,幡是客塵〔6〕 ,所以釋迦牟尼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處,就在於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並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例如風與幡,如果只有風,或者只有幡,就不會有風幡舞動的現象;或者幡雖然有,但它沒有高高掛在旗杆上,無論再大的風,也無法將它吹動;或者幡升了起來,但風沒有吹在這裡,而是颳在其他地方,這樣都不會有風幡飄動的景象出現。
為什麼是心在動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醜、好壞…… 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 強行分類而產生的。所有爭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取此捨彼的結果。◤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當時,印宗大師的心也在動──他早就聽說禪宗衣缽南來了,莫非這個出口不凡的居士就是五祖的法脈傳人?於是,離座相問──果然是六祖出山了!
當時,慧能還是居士之身。於是,印宗就作為他的剃度師,為他在二百五十年前求那跋陀羅所建的戒壇上落發出家。也就是說,印宗是慧能的師父。但是,當慧能正式受戒之後,印宗立刻捨棄了自己的剃度師身分,反而拜在慧能座下,以慧能為師。
[禪機新語]輕鬆的靈魂,更能體悟人生美好!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禪的精髓,在於心的感應和體悟,語言、文字往往是難以表達的。唯有心有靈犀,以心傳心,才能心領神會,心心相印。因此,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宗旨,即心即佛,是心作佛,直承佛之心印。
其實,說起來,莫說成佛做祖,就是人世間穿衣吃飯,也莫不在於心的妙用。
錢鍾書曾經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罣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以此來欣賞,來審定。◤」
人生之愜意,正是如此。
所以,要善待心,善用心,保持一顆明澈不昧的真心,不但能洞悉幽微,激發想像,更容易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試閱1
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慧可入達摩門,取得衣缽,成為禪宗在中土的二祖。後來,他把禪法傳於僧璨。三祖僧璨得到衣缽後,一直隱居修行在舒州皖公山。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一位法號道信的小沙彌〔13〕 ,偶然聽了一位雲遊僧背誦僧璨的禪學名著《信心銘》,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他小小年紀,學法之心卻異常堅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數千里,從黃河岸邊的河南沁陽,一直走到長江之濱的安徽潛山。在皖公山,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僧璨大師。
◤他在跪拜行禮後,說:「大師...
作者序
禪與心的智慧
古人用禪心解煩惱,現代人同樣可以。因為禪心超越千年,熠熠生輝,從未老去。曾有人問五代十國時期的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禪師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唐代禪宗大師趙州從諗(ㄕㄣˇ):「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另一位唐代禪師投子大同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其中。」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
一位僧人向趙州禪師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地站立起來,邊向外走邊說:「對不起,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禪師忽然又停住腳步,扭頭對僧人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僧人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唐肅宗問身為國師的南陽慧忠:「禪師!你跟隨六祖慧能學到了什麼禪法?」
慧忠指著天空中自在的白雲說:「陛下,您看空中那片白雲,是釘著的呢,還是掛著的呢?」
雲,因其沒有罣礙,沒有羈絆,所以能夠自由舒卷,任意飄游,隨時變化。同樣,禪無定法,因此而自由,而活潑,而生動。禪者或者說有禪心的人,生活自灑脫、逍遙、自在。
唐代另一位禪宗大師黃檗(ㄅㄛˋ)希運對其師爺馬祖道一的禪風十分敬佩,師父百丈懷海問他是否要繼承馬祖的禪法,黃檗禪師大搖其頭:「我若繼承馬祖,會葬送我的兒孫!」
百丈招招手,說:「你走近一些,我來對你說……」
想來黃檗禪師那樣的話是要挨師父巴掌的,然而他卻一個箭步過去,閃電似的給了百丈一個響亮的耳光。奇怪的是,百丈不但不惱,反而拍掌大笑:「莫道鬍鬚赤,更有赤鬍鬚!」黃檗禪師故意用一個無理的問題勘驗師父,百丈也自然懂得,所以對那「欺師滅祖」的話語和耳光大加讚賞:「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禪,超佛越祖,歷久彌新。
禪,全稱是「禪那」,梵語「靜慮」的漢語音譯。那是兩千五百年前,靈山法會上,佛祖釋迦牟尼手裡拈起一枝金蓮花,默然示眾。千百萬人莫名其妙,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議的禪從此誕生了。 「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也就成了禪宗的要義。
◤禪,是心語。◤
南北朝時,東來的達摩在嵩山面壁經年,為禪宗在中土的初祖,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傳至盛唐,講求「頓悟」的慧能的南禪宗,戰勝講求「漸悟」的神秀的北禪宗,取得禪門正統的地位,慧能為禪宗六祖,其充滿靈性的「頓悟成佛」的大旗一舉改變漢傳佛教的格局,確切意義上的禪宗時代由此開始。後經中唐時代的馬祖道一、石頭希遷兩大禪系,名師高徒森森如林,打造了千年禪宗的不老傳奇。
從盛唐到南宋,是中國禪宗最偉大興盛的時代,由一花分五葉:臨濟宗、溈(ㄍㄨㄟ)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出楊岐、黃龍二派。這一時代,偉大禪師層出不窮,一個個神奇的故事,一則則智慧的禪聲,一如雲霞燦爛。
北宋時,王安石問同僚張方平:「孔子去世百年,生亞聖孟子,但之後卻沒有人了,為什麼?」張方平說:「怎麼能說沒人呢?當然有,而且超過了孔、孟。」王安石問:「誰?」張方平說:「中唐時在江西傳播禪法的馬祖道一禪師。」王安石不解,問:「為什麼?」張方平說:「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禪宗。」
禪,改變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改變了人們的心靈和精神。沒有禪宗,就沒有宋明時的新儒家學說。所以後人評價宋明理學時,喜歡用「儒外禪裡」、「儒表禪骨」這樣的說法。
唐宋以來,從思想到文藝,再到生活,無不有禪的影子。它引得詩風嬗變,畫意超然;它使生活灑脫,心靈高拔。
禪,就是這樣生機勃勃,意趣盎然。
早在唐宋時,禪就以自己獨特的魅力,開始向我國周邊傳播。在日本,禪被認為是其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其精神已滲透到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二十世紀五○年代,禪,更以其獨特的東方神韻,征服了美國的青年,「垮掉的一代」無不從禪中尋找心靈和生活的新方向,進而成為世界上一道奇異的風景,這種熱潮風靡歐美,至今仍不衰。到中國來尋找禪的祖庭與靈根,成為很多西方青年的嚮往之事,並且正在路上。
禪,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為禪的精髓和實質是智慧。
禪的智慧,是自然的規律,是人生的真諦,它超越形象與邏輯而講求靈感和頓悟的思考方式,可以使人奇妙地把握住生活和事物的本質。現代人尤其都市人的壓力無邊,禪正是解除這種內心紛擾與焦慮的靈丹。其實,禪,不是教你如何放下,而是教你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而使我們本不如意的人生充滿愜意與機趣。
◤禪,其實是一種生活實用化的智慧。◤
但禪的思維並不神祕,每個人都能將靈感頓悟的直覺發揮出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受我們都曾有過。因此,禪不是一枝不可親近的美麗花朵,而是你我都可留在心裡的智慧種子。只要我們願意,它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蔭庇和滋潤我們的生活。
本系列叢書由四部構成,筆者從中國古代上千位著名禪師的上萬則機趣百出、意味無窮的禪機公案中,精選出一朵朵最美的智慧之花,奉獻給廣大的讀者朋友們。此外,在每則禪機公案後,附上從現代生活感悟的「禪機新語」,最後以「延伸閱讀」連結相關的故事,努力使全書達到渾然一體的閱讀效果。
◤唯有禪不老,中有大智慧。◤
對活在當下的我們而言,遇到困惑與迷惘時,感到壓力無法承受時,怕什麼?在辦公室裡,在家裡,在路上,閒暇的時候,讀讀禪吧!它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因為,你背靠的是上千位古代禪師的智慧……
禪與心的智慧
古人用禪心解煩惱,現代人同樣可以。因為禪心超越千年,熠熠生輝,從未老去。曾有人問五代十國時期的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禪師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唐代禪宗大師趙州從諗(ㄕㄣˇ):「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另一位唐代禪師投子大同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其中。」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64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