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玩味不一樣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帶你穿越時空,深入了解北宋的庶民百態、商業貿易、穿著服飾、民情風俗、建築樣式、傢具器物、交通工具,體驗宋代的慢活生活。
◎中國書畫的全盛時期,面對歷史上熱愛書畫的帝王宋徽宗,隱身於翰林書畫院的儒生畫師張擇端,如何用一幅畫提出盛世諍言?
◎北宋汴京城的最後一瞥,宋代文明頂峰的手繪圖像,九百年來無數的帝王、文人看著這幅畫落淚,悵然之情無法忘懷。
【本書重點】
◎ 主題完整呈現:依據畫家張擇端設定的題材性質將〈清明上河圖〉分為四十個區域,展開全面性的解讀,深入畫中的各個角落、探索每一個人物的心情故事。
◎ 結構區段分明:本書依圖畫結構將全畫分成三卷--由城郊農村閒情,渡過繁忙汴河漕運經歷虹橋事件,進入熱鬧京城市集,讓讀者對全畫有脈絡性的了解。
◎風情細膩刻畫:深刻描寫畫中每一個人物動作與內心狀態, 分析器物、建築與舟車構造,並引宋代詩詞、文史材料參證,讓汴京城市風光重現眼前。〈清明上河圖〉為北宋張擇端所繪,圖為絹本,淡著色,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清明」為清明節之意,「上河」為當時習俗,人們於清明祭掃祖墳之後登臨上橋,臨風顧盼京城與汴河之美,或遊逛飲食於橋上攤販、橋畔河市,便是所謂的「清明上河」。畫中可以看到許多清明節的習俗,如「王家紙馬店」前的紙紮樓閣、城外楊柳雜花裝簇轎頂的掃墓隊伍、橋頭數家販賣泥人黃胖的攤販、還有掃墓歸來後於城中聚飲的景象,都與《東京夢華錄》所描述之北宋宣和年間汴京的清明風俗相為表裏,是宋代風俗畫的傳世鉅作。
本書希望以如實的態度,將〈清明上河圖〉的內涵與美,真實地陳述與展現,讓讀者可以藉由文字的描述與圖畫的欣賞,感受九百多年前描繪北宋汴京城的繪畫之美,並體會畫家張擇端在構圖上、思想上的用心。我們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為全畫作鉅細靡遺的詮釋,盡量讓本書解讀符合於北宋真實原貌。
全書的編排先以〈清明上河圖傳世的歷史價值〉、〈北宋翰林圖畫院與畫師張擇端〉、〈北宋時期汴京城與汴河漕運〉三篇文章,對〈清明上河圖〉的內容、流傳、作者、時代背景作概括式的論述,讓讀者對全畫有全面性的認識。全書末以〈結語〉分析全畫技法與內涵,讓讀者更能領會畫家張擇端的用心,附上參考資料,以表示書苑對全書內容來源的慎重,以及不敢掠人之美的態度。
書中主要內容是對長卷圖面的介紹,依背景主題將全畫由右到左分成三卷,〈綠意盎然的城郊閒情〉、〈忙碌的汴河漕運〉、〈繁華的汴京城〉,並將〈清明上河圖〉以性質區分為四十個區域,文章開頭皆有一張打光聚焦的縮圖讓讀者知道本篇所描寫的位置,內文中深入描寫的地方則配上小區塊放大圖,讓讀者可以仔細觀察畫中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角落。
書內引用資料的取材以同一時期描述北宋徽宗崇寧到宣和(西元1102-1125)年間北宋汴京的《東京夢華錄》為主要參考依據,並以宋代史書、宋人筆記、宋代詩詞深入闡述圖畫中的人、事、物,期許能契合圖旨。而專業構件則以專業書籍為參考,《營造法式》比對畫中建築結構,《天工開物》揣摩畫中船隻構造,《宋史‧輿服志》推演當時車式、轎子、服飾,《東京夢華錄》考察民情風俗與京城地理方位,再佐以當代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書籍與論文,希望帶給讀者全面而真實的解讀。
一代界畫大師張擇端為我們留下了北宋都城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商業貿易、穿著服飾、民情風俗、建築樣式、家具器物、交通工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參考價值。而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人道情懷也使這幅畫得以再三品味,越是細讀、越能體會畫家的用心,給人一種餘韻猶存、意猶未盡之感。故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展卷細品〈清明上河圖〉,依然令人讚嘆動容,此幅世代廣為流傳的名畫,歷經戰爭紛擾、朝代更迭、世事變遷,仍屹立世間,偉大的畫作永遠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達到不朽,展現人類美學文化的普世價值。
〈清明上河圖〉雖然並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描繪京城的圖畫,但卻是美術史上保留最完整的汴京風俗人情畫,從本書的圖文解構式析述與平實趣味的介紹中,得以一窺北宋黃金時期汴京城之真實風貌,撫今追昔,天行書苑以現代科技電子書,製作編輯北宋畫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期盼這一代中國人不斷與傳統對話,融合古今,在經典中創造藝術的新時代里程碑,進而分享於全球,讓世人共享中華藝術之美好。
作者簡介:
黃秀蘭
作者於2011年開設天行書苑,以文史法律基礎接觸禪修、研讀易理、修習佛法,建創經典網路平台,深耕中國傳統經典,探索文化藝術名家作品,希望透過《清明上河圖》的解構與析述,以現代數位科技呈現中國古代美好的生活方式,與世人分享之。
張幃超
張幃超,字貞乾,號道明子,1986年出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現任天行書苑編輯。自幼茹素,熱愛中華文化,也喜愛植花弄草,就讀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期間修畢四書五經,閱覽諸子百家與中西哲學。畢業後,即投入國中的國文科教學工作,教學中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藉由編輯傳統經典,加深對經典的認識與詮釋,也期待利用網站和電子書,將中國傳統文史經典透過現代的詮釋傳播於全球。
章節試閱
第一篇 清幽東郊:寒林中的運炭驢隊
這是〈清明上河圖〉最前端的一段,是帶領我們走向汴京城的一個開端,驢隊先向畫的右方前行,使畫面向右方開展,再轉向左方,讓人有一種輾轉、尋訪才到汴京的感受,增加了心理空間的長度。這種鄉郊的景色,既寫實又夢幻,有如宋詞小令般優美的意境,那小橋、流水與扁舟,正象徵著田園山水的閒適之情。
畫面中呈現的是清明時節春天的景色,春寒料峭,幽幽的樹林尚未長出新芽,黑色的枝椏向空中舞爪,高大的樹木顯得人們的渺小,這靜悄悄的的叢林中,卻來了兩位腳夫,一前一後趕著一隊毛驢,驢子的背上都馱著一袋一袋的木炭,一隻挨著一隻緩步前行,想快步穿過杳無人煙的叢林。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汴京城裡的河道與官道兩側,都種滿了榆樹和柳樹以固堤與綠化,而此處枝端分叉的樹木即是榆樹。古代寒食節禁火,直至清明節早晨時才鑽木取火,取火所用之木便是榆木,所取得的火稱為「榆火」,北宋詞人周邦彥即有:「梨花榆火催寒食」之句。畫面中的榆樹似在冬日落葉之後尚未抽枝發芽。
運炭驢隊在前面領隊的是一個總角的孩子,古代孩子未到成年束髮之前,都會編紮頭髮形如兩角,是一般孩子的造型,所以可以知道他的年紀大約是八到十二、三歲,左手執長鞭,右手拽著領頭的驢子,似乎使勁的要讓原本直行的驢子轉向,右轉方能通過小橋、越過溪流,才能走向繁華的汴京。驢隊後方有些被樹枝隱蔽的地方,也有一個執鞭的男子,揮著鞭子押隊,使後方的驢子跟上前方隊伍不致落後。
驢隊中五隻毛驢神態各異,第一隻驢子是被人推著向右轉,動作腳步顯得很不自然,頭也轉向畫面的左邊,很明顯感受到外力介入,驢子顯得很不甘願,也許是看到前方潺潺的溪水,有點望之卻步。第二隻驢子則是頭抬得最高的,似乎被前方驢子的嘶叫聲所吸引,抬頭張望,腳步顯得有些遲疑。後面三隻驢子依次由略彎下頭、彎得更低,被兩袋沉沉的木炭壓得有點喘不過氣,到最後一隻似乎已經在驅趕的斥責聲中顯得有些垂頭喪氣,只能無聲的跟著前面的腳步。
前方的小橋旁邊有一艘無人小舟,讓空氣充滿了寧靜感,溪水緩緩的滑過橋下。運炭驢隊即將通過小橋,邁向前方樸拙的村莊,進入了村莊又是另一番風景。
第四十篇 良醫良相:懸壺濟世的趙太丞家
長達528公分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將在這裡結束,這張〈清明上河圖〉片段擷圖即是整幅畫的最後一個場景,「趙太丞家」醫館門前的招牌與對聯,可以看出北宋末年汴京百姓們常患的多種疾病,而建築使用的斗拱與門屋顯示了這是一間官宅,宅內由假山與修竹所構築的園林為當時流行的庭園樣式,也是徽宗皇帝的最愛,「趙」姓是皇帝的姓氏,張擇端在畫卷末端安排了這間「趙太丞家」醫館,似乎是在期許徽宗皇帝能早日覓得良相、救民於水火之中。畫卷結尾在醫館前問路的路人,背著大包小包的包袱舉頭望向上方,只見如絲的柳枝隨風搖晃,讓整幅結構完整的圖畫留下了意猶未盡的綿延情思。
畫面右邊是一間醫鋪,門楣上的招牌寫著四個大字「趙太丞家」,可以知道這是一間姓趙的太醫所開的醫鋪,門外樹立了三個高大的招牌,右邊招牌寫著「太醫出丸醫腸胃病」,左邊招牌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另一個最高的招牌字跡模糊,只能辨識出最上方的「趙太丞家」,大門左側柱子上掛著木牌寫著「五勞七傷調理科」。
「太丞」是「太醫丞」或是「太醫局丞」的簡稱,宋代太醫可以兼職為一般民眾治療,北宋蔡絛(ㄊㄠ)《鐵圍山叢談》記載:「馬行街南北幾十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咸巨富。」當時的國醫開藥肆,以高明的醫術為民眾看診,獲利甚巨。從獨立的招牌上「治酒所傷」、「腸胃病」的兩種藥丸,也可以看出當時汴京城物阜民豐,城內酒樓、餐館林立,許多人們因為飲食失節、酒喝過量,因此身體出了許多毛病。百姓過度享樂則會生病,朝廷不也是如此?
而「五勞」是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為:「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大概是一些過度操勞、作息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代坊市制度瓦解後、夜市盛行,許多人也開始晚睡,傳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被顛覆,延長的市集活動導致夜市中尋歡遊樂的百姓和店家小販們,開始出現一些過度疲累的疾病。
「趙太丞家」的大廳左右各擺了一張長條椅給客人坐,左邊牆上掛著字畫,顯得十分高雅。廳內有兩個婦人與一個醫師,坐著的婦人手抱孩子正在給一旁的醫師看診,醫師站在一旁仔細的為孩子望、聞、問、切,右邊梳著高髻的婦人則躬身在側、默默關注。廳堂正中央擺了一張鋪了毛料的「交椅」,平時應該是醫師的座位。交椅後面的櫃檯中央放了一個算盤,右邊有藥秤和藥方,左邊還有搗藥罐和醫師外出看診用的藥箱,牆邊架著放藥的藥櫃,在當時應該是設備很齊全的醫鋪。
「交椅」又稱為交床、胡床,大約在東漢靈帝(西元156-189)時自西域傳入中國,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習慣漸漸為坐椅所取代。北宋高承《事務紀原》:「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木頭的雙腳交叉,可以折疊收起來方便出遊時攜帶,宋代時交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清明上河圖〉中王員外家、城門口稅務所都有交椅。《水滸傳》中也以「坐第一把交椅」當成首領的代名詞。圖中的交椅應該就是給趙太丞坐的,以顯示其身份地位。
圖畫右上方「趙太丞家」內院有一個中式園林,園中石塊堆疊出的假山營造崇山峻嶺的氛圍,使人們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群山之中,這在當時很流行,選石標準則以北宋被稱為石聖的米芾(ㄈㄨˊ)(西元1051-1107)所提出的相石四法「瘦、皺、漏、透」為依歸,宋徽宗特別樂於此道,命人蒐求奇石以修築皇家園林「艮嶽」,將賞石文化推到頂峰。而假山周圍數桿隨風搖曳的修竹,則是文人的象徵。蘇軾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中空有節、經冬不凋,一直以來都是文人雅士的象徵。
畫面最左邊的官宅可能是趙太丞居住的地方,門屋的屋簷下方有四鋪作的斗拱,敞開的大門上鑲著銅製的門環,兩邊門柱下方的石座特別高,中間有凹槽可以用來放門檻,早上為了出入方便門檻會卸下來。門屋上方可以看到這間官宅的大廳,大廳上方遮陽用的竹簾捲起,中央擺了一張有著彎曲椅背把手的交椅,後面以正楷寫成的大字書法屏風,頗有氣勢。
「門屋」是建於房屋出入口的建築物,設墻和門,上有屋頂,宋代時品官住的房子才可以建門屋,一般百姓也不能使用斗拱。《宋史》記載:「非品官毋得起門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簷。」畫面中「趙太丞家」與左邊和對面的門屋,都使用斗拱,因為再往左去就越來越靠近汴京的宮城,所以這一帶多是官員私宅府邸。
圖中門屋外的左側有一個上馬石,是讓官員上馬用的石階,有兩個人對坐著聊天,欄杆圍著高牆禁止外人靠近。右邊有兩個帶著大包小包行李的人走到了門口,前面的人放下一袋行李,轉過頭問身後的人說:「確定是這裡嗎?」身後斜背著包袱、手提行李的人往上看了一下門楣,有點遲疑,左邊坐在上馬石上的人轉過頭來望著他們。官宅旁如絲的垂柳,正隨風搖曳。
清明節是古代賞柳的重要節日,故〈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樹木以柳樹居多,春秋時代的賢臣介之推在柳樹下遭火焚殞身,所以柳樹又被稱為清明柳,此處以柳樹作結,也對「清明」二字作了點題。而整幅〈清明上河圖〉中的柳樹有一百多棵,皆為「旱柳」,只有一棵「垂柳」,不同於畫中其他枝葉上揚的「旱柳」給人春季生機勃發的感覺,此處迎風招搖的「垂柳」柔弱而多情,似綿延不絕的情思,根部與下方樹枝頂端連在一起,掩去了西向之路,微妙地將畫卷作一個收尾。而門屋下背著包裹看似在問路的外鄉人,似乎在這繁華熱鬧、縱橫交錯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讓畫面產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受。
北宋名儒范仲淹曾言:「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此生若不能為良相安邦定國,也希望成為良醫懸壺濟世,一語道出了宋代讀書人經世濟民的胸懷。〈清明上河圖〉最後一家店面「趙太丞家」是一間醫鋪,是全畫中除了城門之外最高規格的建築,且以當時皇帝的姓氏「趙」來命名,畫家張擇端的用心昭然若揭,期許居廟堂之高的宋徽宗能早日為這趙家天下覓得良醫良相,以濟民於水火之中,長保大宋的清明盛世。〈清明上河圖〉全畫至此圓滿終結。
第一篇 清幽東郊:寒林中的運炭驢隊
這是〈清明上河圖〉最前端的一段,是帶領我們走向汴京城的一個開端,驢隊先向畫的右方前行,使畫面向右方開展,再轉向左方,讓人有一種輾轉、尋訪才到汴京的感受,增加了心理空間的長度。這種鄉郊的景色,既寫實又夢幻,有如宋詞小令般優美的意境,那小橋、流水與扁舟,正象徵著田園山水的閒適之情。
畫面中呈現的是清明時節春天的景色,春寒料峭,幽幽的樹林尚未長出新芽,黑色的枝椏向空中舞爪,高大的樹木顯得人們的渺小,這靜悄悄的的叢林中,卻來了兩位腳夫,一前一後趕著一隊毛驢,驢子的背上...
目錄
發行緣起-古典與現代的結合
編輯說明
目次 (含各篇擷圖標示)
〈清明上河圖〉傳世的歷史價值
北宋翰林圖畫院與畫師張擇端
北宋時期汴京城與汴河漕運
第一卷 綠意盎然的城郊閒情
第一篇 清幽東郊 寒林中的運炭驢隊
第二篇 薄霧漫漫 沉睡的農村
第三篇 新芽初綻 暮春生機蓬勃的清明柳
第四篇 掃墓歸來 楊柳簇頂的轎隊
第五篇 千古之謎 鄉間路口消失的畫面
第六篇 祭盡其誠 出城掃墓的騎驢夫婦
第七篇 陰間華廈 王家紙馬鋪的紙紮閣樓
第二卷 忙碌的汴河漕運
第八篇 漕運卸貨 指揮若定的下卸司官員
第九篇 來者是客 廣開門戶的臨河大酒館
第十篇 逆流而上 滿載貨物的萬石船
第十一篇 清明新火 靠岸休憩的五艘客貨船
第十二篇 翰墨飛舞 獨輪車上熾烈黨爭的徵兆
第十三篇 搖櫓盪舟 齊心協力的舵夫們
第十四篇 濯汙揚清 汴河畔小船上的浣衣女子
第十五篇 離情依依 拱手話別汴河柳岸
第十六篇 登高疾呼 虹橋下船隻動盪不安的前兆
第十七篇 虹橋事件 汴河中失控受困的船隻
第十八篇 橋頭熱賣 清明專賣泥人黃胖的攤販
第十九篇 狹道相逢 虹橋上互不相讓的兩派人馬
第二十篇 展翅欲飛 虹橋頭聳立的飛鶴表木
第二十一篇 酒香四溢 新酒初沽的十千腳店
第二十二篇 解渴聖品 潤喉養生的花果青草茶「飲子」
第二十三篇 金枝玉葉 千里船運的奇花異草
第二十四篇 汴河逝水 匠心獨運的漕運景象終點
第三卷 繁華的汴京城
第二十五篇 藥到病除 博施濟眾的賣藥長者
第二十六篇 品茗閒情 河畔茶坊的點茶風味
第二十七篇 達官顯貴 羅傘前導的貴族牛車隊
第二十八篇 吉凶未卜 開在官府衙門旁的算命攤
第二十九篇 柳蔭暫歇 冷清佛寺前下馬停轎
第三十篇 西域風味 出城牛車隊前的胡餅攤
第三十一篇 跪地陳情 城門口跪求官員伸冤的百姓
第三十二篇 巍峨城門 壯麗的汴京城門與駱駝商隊
第三十三篇 掂斤估兩 盤點查核進城貨物的忙碌稅吏
第三十四篇 高朋滿座 張燈結綵的酒館-孫羊正店
第三十五篇 笑談古今 羊肉鋪前口若懸河的說書人
第三十六篇 埋首苦讀 赴京趕考宿於王員外家的書生
第三十七篇 貿易盛行 國的絲帛與海外的香藥
第三十八篇 井水甘冽 清明早晨辛勤打水的壯丁
第三十九篇 千里跋涉 取經歸國的行腳僧
第四十篇 良醫良相 懸壺濟世的趙太丞家
結語
參考資料
清明上河圖人物拾趣
天行書苑出版品
著作權頁
發行緣起-古典與現代的結合
編輯說明
目次 (含各篇擷圖標示)
〈清明上河圖〉傳世的歷史價值
北宋翰林圖畫院與畫師張擇端
北宋時期汴京城與汴河漕運
第一卷 綠意盎然的城郊閒情
第一篇 清幽東郊 寒林中的運炭驢隊
第二篇 薄霧漫漫 沉睡的農村
第三篇 新芽初綻 暮春生機蓬勃的清明柳
第四篇 掃墓歸來 楊柳簇頂的轎隊
第五篇 千古之謎 鄉間路口消失的畫面
第六篇 祭盡其誠 出城掃墓的騎驢夫婦
第七篇 陰間華廈 王家紙馬鋪的紙紮閣樓
第二卷 忙碌的汴河漕運
第八篇 漕運卸貨 指揮若定的下...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天行書苑出版日期:2016-07-01ISBN/ISSN:978986921254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