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套重新檢視中國人幾千年歷史的通史讀物。得力於現代網路,作者得以用當下日益增長的「大數據」不斷地重新認識、講述歷史故事。因此,本系列書是罕見的、從人類走出非洲一直寫到二十一世紀的通史讀物。
中國人的歷史,從未這麼真實過。
「社會制度是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人類歷史,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李乃義
在本系列的第四冊中,將會帶領讀者認識由農民皇帝所建立的明朝、一窺清朝從滿人入關至革命覆亡的興衰故事,以及神州大陸在滿清覆亡後從分裂至分隔的歷史。這本書不同於我們課堂上所熟悉的史書內容。作者沒有為任何一個朝代、一個人或者一個歷史事件說事,而是立足大數據、抓住每個朝代與社會的根本,也就是「人」這個因素,來重新為讀者解讀大歷史。
讀者們不妨跟隨本書作者的思緒、數據、以及陳述,重走一遍人類起源,認識中國人之所以變成「中國人」的歷程,並重新發現中國人、華人、甚至自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乃義
美籍華人,1947生於廣州,一歲隨父母遷居台灣,1971年赴美留學,物理及核工雙科碩士。求學期間曾參與海外「保釣」運動,其在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時期一直是學生刊物的撰稿人和編輯。20世紀80年代進入矽谷工作與生活,躋身高技術人才之列。2007年從上市晶圓代工公司總經理任上退休,同年出版處女作《這才是你的世界》。
章節試閱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9) “康乾盛世"
清兵入關後,遷都北京,畢竟這就是打天下的初衷。那時,多爾袞是實際操盤的“攝政王",清政府定了條簡單的規矩,所有被征服地區的男人,一律剃掉前額上的頭髮、拖條辮子,跟滿族一樣。一方面,對戰時,立分敵我;一方面,澈底挫消漢人的意志。這是相當高明的政治舉措,模糊彼此的意識,顯示清王朝漢化之深、謀臣之多,也顯示多爾袞的智慧,非同小可。為此,不惜針對抵制剃發令的嘉定進行三次屠殺。後來形成一個潛規則,叫做: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在衣著上,吃公糧的男人要穿清王朝“制服"、女人還穿漢妝,男人活著是清王朝的臣民、死後可以穿漢服去當明王朝的鬼。
清初,西元1644-1660 年,鞏固統治。
統治漢地,剃發易服,並非多爾袞僅有的一招。他也重用漢臣,廢除明末的苛捐雜稅,並清理獄政,儘量讓漢人感覺合理。
為維持滿洲族群對王族的向心力,多爾袞放手讓滿洲人占房、圈地(強佔田地)、掠奪。失去田地的農民,為了生活,常常跟元代一樣,成為掠奪者的農奴。
西元1650 年,多爾袞意外死於狩獵時墜馬,沒有子嗣。少年皇帝順治親政,11 年後死,死時才23 歲,自然也就沒有太大業績,或者說少年皇帝的指令未必被貫徹執行,比如,順治老早下令禁止滿人圈地,實際到康熙任上才嚴格執行。。。
順治之死,史料交代死於天花,也敘述他痛失愛妃、哀毀逾度。
順治任上,中國迅速回復文官統治軌道,無非滿漢官員名額,自然傾向滿族,依稀還有八旗貴族世襲的色彩。這時段,各地經常發生抗清行動,不過,7 歲的康熙繼位時,連雲南都已經進入清王朝的統治範圍。
康熙的成長挺坎坷的,7 歲喪父、9 歲喪母,成為孤兒,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孝莊為了她這支子孫的帝位,費盡苦心,嚴格調教出的順治、康熙,即使按漢文化的標準,都算得上中規中矩的好皇帝。
孝莊自己生活簡約,為了不開外戚干政先例,還拒絕垂簾聽政,任由順治指定的輔政大臣主持政務。
西元1667 年,14 足歲的康熙親政,那時的輔政大臣之一,鼇拜,勢力已經大到形同攝政王的局面。孝莊指點康熙隱忍不發,只是招了一些青少年摔跤高手到宮廷裡,表面上少年皇帝喜愛這個體育,跟著玩樂,自然沒引起疑竇。西元1669 年,鼇拜進宮,就這樣不經意地被幾個青少年擒住,被誅。至此,入關後的清王朝才開始真正做到王權專制。
明崇禎至清康熙,前後大約40 年間,天主教耶穌會沿續利瑪竇以科學知識傳教到中國的策略,派遣許多對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貢獻的教士到達中國,包括德國人湯若望與比利時人南懷仁。他們都具備當時歐西的天文、數學、鑄炮、力學等等科技知識。
明崇禎初期到達中國的湯若望,被徐光啟延攬進入明政府的曆法改造項目,印行了他的第一本中文書,介紹伽利略觀察天文的望遠鏡“遠鏡說"。隨後,崇禎指定他造炮,於是編著了“火攻挈要",是最早介紹歐洲火炮的製造方法、以及使用炮火的相關事項的中文圖書。由於火炮製造涉及化學、數學、採礦、冶金等各方面知識,湯若望又跟編曆法的同事們翻譯了當時歐洲的礦冶全書,中譯本叫做“坤輿格致"(萬國或外國科技的意思)。清兵入關後,保護技術人員(工匠),湯若望成為清王朝天文曆法局的官員,西元1645 年,他在徐光啟的新編曆書基礎上(這被崇禎的官僚系統否決,因為:沒用傳統的演算法、而是用了“外夷"的推演!),換湯不換藥,獻上“西洋新法曆書"給清政府,書中包括歐洲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等那時代的新發現與新知識。但康熙也要花很多年時間後才得克服傳統官僚體系,頒布、推廣“新曆"。
多爾袞立刻重用湯若望為中央科技顧問,出入宮廷,以歐西醫學知識治好順治未婚皇后的病,成為孝莊感激的“義父"、順治的“瑪法"(尊敬的老爺爺,比老師還高一等)。少年的順治皇帝對湯若望的勸諫,幾乎無所不從。孝莊選擇康熙繼位,也是因為湯若望的醫學建議:出過天花的康熙,不會跟順治一樣因天花而死。。。但湯若望的傳教手冊,把中國三皇五帝與耶穌教上帝造人的傳說混融為一體的嘗試,招來漢人知識分子的激烈對抗,鼇拜專政時期,湯若望等編造西洋新曆的工作人員被集體下獄,其中的漢人被殺,湯若望判死緩(孝莊說的情)。
至此,徐光啟在崇禎年間培養出的漢人西學菁英,完全覆亡,中國人再次認真接觸西學是鴉片戰爭失敗以後的事了,200 年後的那時,歐西文明已經進入科學時代。湯若望於西元1666 年病死,但他的新曆,此後沿用至今。
西元1659 年進入內地的南懷仁,很快成為湯若望編曆的助手,跟湯若望一起經歷牢獄之災。鼇拜死後,康熙釋放南懷仁,並實測檢驗新曆、回回曆、漢曆的推算,結果,南懷仁所用的新曆準確無誤,於是,康熙平反湯若望,用南懷仁為科技顧問。
南懷仁後來做到工部侍郎(副部長)。清初國家天文臺的觀測儀器,幾乎都出自南懷仁轉移歐西技術。他也印行當時最新的世界地理學與地圖集,介紹地球、月亮等都是星球的概念。歐西當時的一切科技知識、風土人情,南懷仁無不詳細著述,引進中國,康熙甚至指定他解決超重石料通過盧溝橋的問題。實際,康熙年間鑄炮上千門,南懷仁是總顧問。康熙時期,內戰則平定閩粵滇的三藩割據、臺灣、準噶爾,外戰則遏止沙俄進入西伯利亞,通通跟使用大炮直接相關。西元1688 年,南懷仁死,4 年後,康熙正式允許天主教在華傳教。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9) “康乾盛世"
清兵入關後,遷都北京,畢竟這就是打天下的初衷。那時,多爾袞是實際操盤的“攝政王",清政府定了條簡單的規矩,所有被征服地區的男人,一律剃掉前額上的頭髮、拖條辮子,跟滿族一樣。一方面,對戰時,立分敵我;一方面,澈底挫消漢人的意志。這是相當高明的政治舉措,模糊彼此的意識,顯示清王朝漢化之深、謀臣之多,也顯示多爾袞的智慧,非同小可。為此,不惜針對抵制剃發令的嘉定進行三次屠殺。後來形成一個潛規則,叫做: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在衣著上,吃公糧的男人要穿...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談“中國人這回事",而不是“中國這回事"呢?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嗎?
中國人,難道不就是活在中國的人嗎?可是,當下生活在全球各地的“華人",許多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儘管顯然有點差異。“華人",“中國人",跟當下的“伊朗人"“印度人"“希臘人"“猶太人"、甚或年輕點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等類似,不都是現今存活在那裡的人群嗎?歷史上,從前生活在那裡的人群,跟今天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是什麼關係?那真成了“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話題了。
人們說“XX人",顯然不只是地方標籤,也是族群標籤。“猶太人",或許是最有名的例子。猶太人曾經是今天以色列所在地的一個部落國家,兩千年前被羅馬帝國征服,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在流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血緣混融,並未妨礙他們保持原來的宗教信仰,而猶太教的宗教經典同時也是記載他們祖輩的歷史經典,神話結合歷史的宗教信仰,歷代相傳,強化了猶太族群的意識和認同,使得他們在各個人群中,區別出來,有了獨特的標籤。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各有國籍,依然是“猶太人"。今天的猶太人,大致相對集中在以色列(800萬)和美國(600萬)。當然,也有流
散的猶太人被完全“同化"的,千年前有一支猶太人遷徙到了當時宋代都城開封附近,他們融化、成為了“華人"。這並不奇怪,世界各地更多的“華人"早已融入當地社會。
人群是會遷徙的動物,多數今天的美國人,是歐洲人遷移到美洲的結果。從前的美洲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美國人"可不是今天的“美國人"的德性。古早古早以前的中國世界也有過許多國家,那時候的“中國人"自然也不是今天的“中國特色"。界定這些人群的標籤,跟形成他們的歷史與文化相關,時間、空間、環境、過程,都是因素。所有人們社群的“文化"的背後,直接就是“歷史"積澱在人們身上的結果。
而“文化"這軟體,顯然像基因似地代復一代複製,再強的血緣也未必經得起文化基因的磨合,但“文化基因"也可以變異的相當迅速,適應環境嘛。“歷史",符合現代對“演化"的定義;人群的歷史,無非就是人群社會與文化的演化途徑;而人類,自然也是地球上諸多針對環境而適應、演化的生物之一。
演化,當然是動態的,適應環境嘛。地質在變,氣候在變,人群為了生存,適存的生活技藝和生活方式也在變,人群影響下的生態環境更在變。人群的社會演化,諸多制度、教育、倫理、宗教、經濟、政治,這些集成人群的“軟體",最終反映的,正是人腦的意識和認知,包括文化和認同的標籤。。。
人,生物,都是“內外有別"的,“外國人"嘛,就是“異"類的人囉。簡單說,古人,是時間上的外國人;今天的外國人,則是空間上的“外國人"。(這些,是吾友沈之珍先生說的,很貼切)那麼多“XX人",還好,人類是“智人",智人最獨特的德性之一,便是可“通",中外古今之間都可以互相瞭解、溝通、學習。所有人類的基本建材是一樣的。
現代中國人提倡跟國際接軌,要瞭解外國人,向外國人學習。一百年來,現代中國人也學會了科學、男女平等、技術、工業、高鐵、銀行、兩彈一星等等。當然,也學會了“急功近利"等等。
這裡頭,無所謂“好"“壞",好壞,是人們針對當下境遇的主觀反應。我們只是點出來,互相學習、互相溝通,是人類的法寶。智人的大腦瓜,通的,一學就會,好壞通吃。西元2008年,當今世界的掌門頭頭,美國,發生了“金融海嘯",全球
智人們的腦袋瓜立馬開始思考:演化、運行了500年的人類資本制度,合理化人性私欲,體制化法治社會,刺激的科技創新,幾近極致,怎麼還鬧成這樣?下一步,該怎麼辦?回顧人史,可供參考的大型社會制度的演化案例並不多。。。
現代的中國人或地球人,能夠找到的最多、而又相對完整的人群社會演化數據,只有中國人的歷史記述。從前的中國,存在過不同的社會制度,似乎並不怎麼急功近利,但也支撐起一個龐大而相對穩定的社會。西元18世紀近代西方霸權興起之前,西元15世紀初的中國明朝,曾經是那時候全球最大的海權國家;鄭和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完全不以工商貿易為目的,賺錢、利潤,不是那時中國人最專注的事。而歷史數據顯示,急功近利的西方社會的演化,比中國社會成功,就在西元16世紀開始,至少成功地催生了許多迄今為止的人類智慧的極致,科學、藝術等等。這又怎麼回事?
然而,金融海嘯,促使全世界智人大腦再次打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這也不是第一次,西元20世紀以來,這個數據庫被翻開過幾回。第一回,是西元20世紀初的中國人自己打開的。五四運動,是那時中國知識份子“跟國際接軌"的一次激情的嘗試。今天人們說的普通話、寫的中文,都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結果,真正促進了中國人的人際溝通(包括跟老外),並且使得西洋律法、技術、商貿、制度等軟體能夠轉譯的平易近人,因而普及到中國社會。白話文,無疑是中國人“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做為一個政治運動,五四運動也是成功的;揭櫫的“科學"“民主",蔚為風潮,迄今仍不失為現代中國社會的改造目標。
無需諱言,五四,以及從19世紀末開始至今的各種“現代化",其實就是華人這個群體,為了生存而努力被西洋同化的運動。唯一的不同,在於歷史上的南北朝或宋元時期的被同化,大抵是不自覺的,因為那時來到中國的“胡人"也被中國人同化,結果,胡人被漢化的程度,遠多於漢文化所吸取的胡文化因素。而19世紀之後的中國,自覺地大量汲取西洋文化,“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明顯地“西化"、被西洋同化。
做為一個“民族"文化運動,五四的成果,就不那麼完美了。既然要同化,少不得要棄舊,五四“運動"的人物,大抵是反傳統、反“儒"的知識份子,科學、民主,是那時候的新潮“時尚"。“運動"嘛,多數人連“科學"“民主"“儒家"到底是什麼東東都鬧不清楚。他們討論“文化"課題,像魯迅先生那樣表現出深度與真實度的,似乎比較少。
當時流行全面“疑古",揪出了許多傳統中國歷史記述自相矛盾的地方,最終流行“打倒孔家店",以及,全盤否定傳統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負面心態,成為“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的社會代價。然而那時候,放過洋、跟國際接過軌、真正把“科學"領回中國的,有過許多人。我們提兩個跟五四沒大關係、而值得紀念的人物為代表,一個是考古界的李濟,一個是物理界的葉企蓀。疑古嘛,科學的正解,是捲起袖子去田野做考古發掘,李濟,發掘出殷商王朝存在的證據,科學地確定了中國人的一段早期歷史,激勵了中國人一連串的考古發現,龍山、仰韶等等。科學嘛,科學的正解,是把科學的邏輯與知識輸進中國人的大腦袋瓜,葉企蓀放棄在美國的物理研究,回到清華大學辦物理系,畢生宣導“科學救國",遠離政治,死於文革迫害;然而,現代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元勳,許多是葉企蓀栽培出來的。
李濟和葉企蓀,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份子(這可是很“儒"式的,一點也不西式),甚至跟五四頂牛。李濟證實了,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載,相當程度可信。葉企蓀證明了,科學是個人類理性的方法學,智人都學得會,中國人只要肯學,一定學得會、做得到,難如登天的兩彈一星,中國人不也都“國產化"?(就在那個艱難的1960年代!)
第二回,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打開的。時值抗日戰爭,那時候的中國人顛沛流離;一個被英國政府派駐中國的劍橋學者,李約瑟,倒因此有機會深入中國民間考古。他駭然發現,這個古老的中國民族,歷史上存在大量驚人的科技發明,深深傳播到從前的世界各地,影響了人類社會。他後來回到劍橋大學任教,編著了“中國的科技與文明",提出了有名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有科技而無科學?",迄今仍然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哉問,題目本身,直指人性。
這一回,歐西知識份子認識到,人類科技昌明的今天,急功近利,這個習性,已經達到足以危害全球的地步。然而,人類史上的社會,似乎僅只中國從前的社會,不全以“利潤"做為社會制度平臺。當然,中國社會,未必可以複製到其他的人群環境;現實地說,就在200年前,中國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但是,且打開這個數據庫,瞧瞧從前中國人是怎麼個習性的吧,或許中國人的歷史可以提供一些新鮮點子。。。
“中國人"這個標籤,顯然不全是“面子"或“禮教"的標誌而已呢。現代華人或中國人瞭解自己或“中國文化"嗎?時間已到了西元21世紀,全世界積累了太多新的發現與認識,是前人記述歷史的時候並不知道的。結合傳統中國史料的數據,人們也該理性地重新認識中國人的歷史,以及,“中國人"了。
首先,全球所有人群的歷史記述,相當一大部分都是記載各國的政治史或統治史或經濟史,圍繞著“利權"二字在轉,描繪的不是政權就是金權。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述,自然也不例外。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一個問題,真實的中國人的歷史是怎樣的?中國人的族群、全球各地的人群,都是倚賴政權或金權才存活至今的?
以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做為歷史的時代標記,當然也符合現實,畢竟人類社會也是智人集群的自然演化。統治機器的管治,權力制度,國家與朝代,自有演化成那個德性的基礎。但歷史記述裡頭,也不儘然是政治話語,我們只是需要將數據或實況提取出來,重新描繪一個人群與社會經歷過的、更真實的景象,還原歷史。政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是刺激因素,有時候是制約因素。
其次,現代科技使得地球變小了,全世界人類的接觸越發緊密。在人類演化的歷史長河裡,早期智人老祖宗們為了生存,習慣於物種間的生存競爭,獵殺、吃光某一類動物,經常發生。人類倚賴“智慧",早已站在生物鏈的頂峰掠食者位置。習慣於生存競爭的人性,在農業文明開始的過去一萬年內,也開始了人類自己物種內的內鬥,人群之間的“競爭"“奪權",有增無減。從過去一萬年的人史看,人際競爭,使得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與科技,相當一大部分,要不用於製造武器,去消
滅另一個同類,要不用於賺錢或統治,去奴役另一個同類。
社會制度,做為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模具,作用當然很大。歷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世界各國歷史當然更沒少改朝換代。人類史上的戰爭或革命,做為人群之間解決爭端的手段,社會成本很大,是人群在互鬥和犧牲。各國歷史的輪迴裡,人們業已習慣於戰爭暴力下的“人性",雖然這不是人類冀求的人道演化的方向。
而現代知識檢視下的人類歷史,戰爭與和平,政治與經濟,都是人類自己物種內的人群社會行為,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又回饋影響到人們的〈意識、思維、認知、制度、文化等〉這些可以互相學習、規畫、設計、安裝的習性。這才是重新翻開中國人的歷史這個數據庫的最佳視角和視野。
所以,我們要談“中國人這回事"。從時間軸上去瞭解過去的“中國人",比瞭解空間上的“外國人"容易些,他們都跟我們不大一樣,可以激發我們認識自己。所有人的“歷史",他們的過去,他們的生存,除了大自然的環境因素之外,他們族群的演化,是他們自己的意識、思維、認知的(重複回饋與安裝)的結果。
前言
為什麼談“中國人這回事",而不是“中國這回事"呢?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嗎?
中國人,難道不就是活在中國的人嗎?可是,當下生活在全球各地的“華人",許多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儘管顯然有點差異。“華人",“中國人",跟當下的“伊朗人"“印度人"“希臘人"“猶太人"、甚或年輕點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等類似,不都是現今存活在那裡的人群嗎?歷史上,從前生活在那裡的人群,跟今天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是什麼關係?那真成了“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話題了。
人們說“XX人",顯然不只是地方標籤,也是...
目錄
第四冊 目錄
第九章 結晶化的 明、清 西元(1368-1911)
明代 西元(1368-1644)
初期的明朝(1368-1424) 回歸小農經濟、重文輕武
(一)明太祖朱元璋 回歸小農經濟
(二)明成祖朱棣 恢復文官統治
中期的明朝(1424-1521) 小農經濟的鄉村與商業化的城鎮
歐洲的啟蒙與覺醒
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始
晚期的明朝(1521-1644) (王權+小農)晶體上的自由經濟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8) 「康乾盛世」
晚清(1799-1911) 漲破的晶體
鴉片戰爭 / 太平天國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日本明治維新 / 甲午戰敗與興中會、強學會 /
義和團、八國聯軍與中國大革命洪流 /
20世紀之初的中國人 人太多了
第十章 現代的中國 西元1912
武昌起義前後的狀況 西元(1895-1916) 大革命的洪流
民國時代 西元1912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共和國時代 西元1949 - 不一樣的革命
第四冊 目錄
第九章 結晶化的 明、清 西元(1368-1911)
明代 西元(1368-1644)
初期的明朝(1368-1424) 回歸小農經濟、重文輕武
(一)明太祖朱元璋 回歸小農經濟
(二)明成祖朱棣 恢復文官統治
中期的明朝(1424-1521) 小農經濟的鄉村與商業化的城鎮
歐洲的啟蒙與覺醒
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始
晚期的明朝(1521-1644) (王權+小農)晶體上的自由經濟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8) 「康乾盛世」
晚清(1799-1911) 漲破的晶體
鴉片戰爭 / 太平天國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日本明治維新 / ...
商品資料
出版社:獨立作家出版日期:2016-08-17ISBN/ISSN:978986933167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