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細筆刻畫那些
在漫漫記憶裡,不安晃動的光與影
這些錯身而過的陌生人,種種驚鴻一瞥的際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熔蝕著我們破敗的肉身。小學同窗,初戀情史,軍旅同袍,同門師友,雞零狗碎沒一樣重要的,像人生。但若說人生像是破片的集成,我們充其量是陽春版三百片的簡易拼圖(幾句話就解決一生),他的是三萬片立體拼接加漸層處理色調柔和的典藏版。——張瑞芬
時間有時顯示了詭祕又險惡的特性,不斷提示你手中握有的,只是暫時的握有,身上負擔的,也是暫時的負擔,到時候一定都得放下,一切由不得你。——周志文
細瑣微小的舊事,藏在平緩日子裡的聲色滋味,捲進時間這一因次裡,被拉長放遠之後,往昔的人與事,有的記得,有的忘了……然而童年記憶裡的啾啾鳥語、青春時代的代筆情書、小學遭受體罰的屈辱、大學師長言談間的寧靜與磅礡,以及花生、鰻魚、番薯等小食小物所牽引出的人事故情,悠悠晃晃的,曾在而已逝去的,逐一浮現於字影之間,都凝成了琥珀裡的時間。
作者簡介:
周志文
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專長明清學術史、思想史,已退休,現專事寫作。文學作品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尋找光源》、《風從樹林走過》、《時光倒影》、《同學少年》、《記憶之塔》、《家族合照》、《黑暗咖啡廳的故事》、《冬夜繁星》等。
章節試閱
巴比倫塔
我讀初中的某一段時候,羅東莫名其妙的興起了一陣養鳥風,這個風氣前後維持了一年,一年過後,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直到我高中畢業,聽說又流行了一陣,但那次的狀況如何,因為我已離開,所以不很清楚,我記得的,是初中的那一次。
談起養鳥,得從福依民的父親說起。福依民是我初中時的同學,他父親很喜歡養鳥,認識他的人都以「鳥人」叫他,儘管鳥這動物大多可愛,但在傳統中文裡,用「鳥」這字還是有點不雅,但當時聽人這麼叫他卻沒有任何貶意。福依民跟我都是眷村子弟,我在讀初中之前不認識他,他住在羅東另一個名叫「鍾山新村」眷村裡,「鍾山新村」距離我們住的村子很遠,兩村子的人一向沒往來。
福依民是個小個子,膽子也小,成天像老鼠一樣,畏畏縮縮的。我讀初二時才知道班上有這號人物,他是後來轉學進來的,或是本來就讀我們這一班,現在全不記得了。以前人窮,初一時要做制服,都要求師傅把衣服盡量做大,要到讀初二時制服才會合身,但福依民讀初二時,穿的制服還是鬆垮垮的,比人家的大上一號,他似乎不會長似的。不僅如此,有次他數學沒考好,被綽號叫「火雞母」的女老師叫到台上挨打,他嚇得一邊哆嗦一邊哭,簡直跟女孩沒什麼兩樣,讓人覺得丟臉死了。但「火雞母」也不見得沒錯,考不好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專找福依民的麻煩,想是他好欺負。我們班上有醫院院長的兒子,也有縣議員與鎮民代表的兒子,她敢打嗎?在我們眼中,老師一副道貌岸然,但專欺負弱者,其實勢利得厲害。
有一次福依民病了,還到學校來上課,據說鬧肚子,不時得上廁所。中午時分他父親來送便當,那時第四堂課還沒下課,他把一個用布巾包著的圓形搪瓷飯盒放在窗台上,請坐在旁邊的同學等會兒交給福依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父親。他父親同樣矮小,而且腿還有點瘸,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別人的飯盒是長方形的,他的是圓的,打開布巾後發現搪瓷蓋上還印著花,他那飯盒就成了笑柄,初中時的男生特別喜歡笑人娘娘腔。
「你不舒服為什麼不請假算了?」吃午餐時我問他,他說:「沒有關係,已經快好了。」我看他飯盒裡盡是青菜蘿蔔,一點葷油都沒有,飯則是半乾半稀的,他說他已經吃了兩天這樣的飯了,他父親說這樣才能清腸胃。我問他是他母親做的吧,他搖頭說是他父親做的。
我跟他慢慢熟稔起來。有一天下課,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到他家看鳥,我詫異的問:「看什麼鳥?」「十姊妹、文鳥、鸚鵡、鵪鶉,什麼都有。」他告訴我現在流行養鳥,他們村子幾乎每家都在養。我問是為了玩嗎?他笑著說只要養大了是會有人來收的,出的價錢不低,我才知道,家裡養鳥是為了賺外快。
我跟他走到鍾山新村,那是我第一次到那個地方。他們的村子好像比我住的要大些,大約有七、八十戶吧,前排與後排之間的道路沒有鋪水泥,有的地方灑了些黑色的煤渣,有的地方則還是泥巴地,剛下過雨,上面還有些小水窪,看起來有點亂。他們的家是邊間,他推開竹籬笆的門走進去,他們的眷舍比我們住的要寬敞一些,每家還可以用竹子或木板隔個小小的院子呢,這一點比我們顯得「氣派」多了。
他推開門,一時間真令我眼花撩亂,房間的四面牆上,疊放著一排排的鳥籠,籠子裡面有各式小鳥,有白有花,都在小小的籠子中又飛又跳,嘰嘰喳喳的叫著,像在演奏交響曲,熱鬧極了。他跟我介紹,白色翅膀帶花的是十姊妹,純白紅嘴的叫文鳥,文鳥如果羽毛色澤好,喙又紅得均勻,可以賣很高的錢,但這種鳥不好養,常在還沒把毛長周全的時候就死了。我問他哪種鳥比較好養,他說十姊妹,這種鳥叫做十姊妹,表示生得多又長得快,我問叫十姐妹,都得是母的嗎?他笑著說當然有公的,不然怎麼傳種接代?又說可惜這種鳥不很值錢,鳥也是「物以稀為貴」的呀。
「還有一種鳥,」他帶我到藍鸚鵡的籠子前面跟我說:「這種是小鸚鵡,不像十姊妹那麼會繁殖,但還算好照顧,比文鳥要好養許多。」我看到鸚鵡的籠子下面有幾排比較大的籠子,裡面養著茶褐色不大會跳的鳥,個子也比前面幾種大許多,我問他是鵪鶉嗎?他點點頭。他跟我說鵪鶉跟別的鳥不同是別的鳥買了去是供人觀賞的,「鵪鶉呢?」我問。
「鵪鶉主要是讓牠生蛋的,現在流行吃鵪鶉蛋,有人說比雞蛋鴨蛋要補,所以有人來買。一隻母鵪鶉頂多讓牠生三個月蛋,三個月之後牠生不多了,所生的蛋又變小了,就不讓牠生了。」
「不讓牠生了怎麼辦?」
「也有人來收的,可以殺了當鴿子肉賣。」
我看他們房子全當成養鳥場了,問他們睡哪裡?他帶我到後面的廚房,指著牆邊的一張雙人床,說他跟他父親就睡這裡,「你媽呢?」我問,「我沒有媽,你不知道呀?」他說。
我嚇了一跳,我從未來過他家,以前也沒問過他家裡的人,總以為他該有父有母的,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當我看到他與他父親共用的雙人床,才知道他們家只兩個人。我本來想問他母親怎麼了,但我跟他還不是那麼熟,有些話還不方便說,我只能問他父親呢,他說他也不知道,也許臨時出去了,「家裡有鳥走不遠,很快就會回家的。」他說。
那次我沒等他父親回來,就告辭回家了。
後來我跟福依民較熟了,才知道他母親在他讀小學時就病死了,他父親原來在台北兵工學校做教官,一次在跟學生講解地雷時,誤觸雷管而引起爆炸,幸好爆炸的規模小,只把他的大腿削去一塊,供教學的地雷只裝了雷管沒裝炸藥,否則一屋子的人都死光了,福依民說,也許他父親是因為妻子死了而不專心。他父親受傷後只得退伍,從此在家裡與他相依為命。他說他父親下來時成天鬱鬱寡歡,幸好興起了這陣養鳥風,讓他好像有了寄託。他說他父親在做教官的時候就在學校的宿舍養過鳥,「不過也不知道他是愛養鳥,或是為別的?」我問是為什麼,他說:「也許他是為了喜歡做鳥籠而養鳥的吧。」他說家裡的鳥籠都是他父親自己做的。
他說他父親喜歡用竹子木片做東西,這是他早年在家鄉養成的習慣,我問他們是哪裡人,他說是閩北山區的人,具體地方,我已記不得了。他說他父親劈竹子,只用一把平常的劈柴刀就成了,「劈得細還沒什麼,了不起的是他能把一根曬衣服用的長竹竿從頭劈到尾,碰到竹節也不會斷,而且前後還一樣粗細,有的細得跟鐵絲一樣,那才要工夫呢。」他說。我問他怎麼有這種手藝,他說他們家鄉以做鳥籠有名,每個人都會做的。我突然想起上學期我們工藝課做燈籠,期末交作業,福依民交的是一隻精細無比的兔子燈籠,腳底下還帶著輪子,輪子轉動時可以把兔子的眼睛帶著一眨一眨的,我隨即問他,那不是自己做的對不對?他笑著說:「當然,我怎麼做得出來!」
隔了半個多月,福依民又邀我到他家,說他們家來了隻會講話的八哥,要我去看。我說剛養就會說話了嗎?他說是隻老鳥,原來是他父親在台北養的,後來家門不幸再加上自己受傷,怕照顧不來,就送給兵工學校的同事養,現在時過境遷了,家裡又養了那麼多鳥,就把那隻老鳥「請」了回來。他說那八哥看到牠老主人,興奮得不得了,成天嘰哩瓜啦的「說」個不停,除了以前教的,自己又學了些怪腔怪調的話,八哥真是個奇怪的鳥,他說。
我趕忙跟他去,推開他家的院子門,只見他父親在院子裡逗著那隻八哥,八哥嘴裡說著我聽不懂的話,他們看到福依民與我,兩眼緊盯著,暫時不發聲。福依民向他父親介紹我,我也叫一聲福伯伯好,福伯伯客氣的要我進去坐,這時我聽到一聲字正腔圓的「你好――,你好――」從鳥籠發出來,分明是那隻八哥說的,福伯伯用他略帶福州腔的國語說:「好乖呀小寶。」
他把那隻黑色的鳥叫做小寶,真令人好笑,但小寶確是很會說話,包括會叫自己小寶,問牠要不要吃東西,牠會說:「小寶吃過了、小寶吃過了。」清清楚楚,一點也不含混,令人聽了不得不驚奇。「小寶吃什麼?」福伯伯問,八哥說:「小寶吃小米、小寶吃小米。」單句重複,這是牠說話的特色。我聽過別的鳥說話,最多只說單字單詞,沒有像小寶一樣能說完整的一句的。福伯伯又問小寶:「小寶我問你,空戰英雄是誰?空戰英雄是誰?」小寶晃了一下頭說:「歐陽--,歐陽--」,福伯伯說:「小寶聰明,是歐陽漪棻,是歐陽漪棻。」那時是民國四十五年暑假的七月吧,台灣海峽剛發生了空戰,一位我們的空軍中尉叫歐陽漪棻的,開著F-84雷霆式戰鬥機,把對岸的兩架米格機擊落了,頓時成了空戰英雄,報紙、廣播都瘋得緊,成天是他的新聞,但漪棻兩字太難發音了,小寶只會說歐陽,對鳥來說,這也夠了。那天我在他們家待了很久,直到天要黑了才走。
在我第一次到過他家不久,那股奇怪的養鳥風也傳進我們村子,有一家養鳥,很快就有二家三家起而傚尤,大概一個多月後,全村都能「處處聞啼鳥」了。我們村子的房舍比鍾山新村狹窄,多數人用搭建的違建來做鳥窩,很少養在自己住的屋裡。有些人本來養雞的,現在不養雞改養鳥了,紛紛把雞籠改成鳥籠。確實有鳥販蛋販定期來收購,據說獲利不菲。
但大約過了半年,一陣鳥瘟席捲而來,最早是十姐妹,起先什麼也不吃,不久就都站不穩了,全倒在鳥籠裡死了,速度快得很。十姐妹死光後,文鳥也染了病,起先也是不吃喝,站在那兒看著牠白羽漸漸變暗,紅色的喙與爪,也慢慢變成乾褐色的,就知道也都要蒙主寵召了。幾家人從鳥行買來粉藥,說參進飼料中給鳥吃,可以治的,但鳥一病根本不肯進食,所以沒有用。後來又有一種說是從日本進口的水藥,說用滴管滴進鳥嘴就有效,但是不是有效不知道,因為太貴了,一瓶小小帶滴管的滴劑,比幾籠鳥還貴,再加上滴不滴得進鳥嘴也沒把握,大家不捨得買,終於大多數文鳥也死了。
這種生物上的浩劫一度讓眷村陷入低潮,沒鳥聲的眷村,好像比以前寂寥許多。但隔了一陣,又聽得到一些婉轉的鳥啼聲了,幾隻沒被浩劫劫去的鳥繁衍了後代,據說這批新鳥有特殊的抵抗力,可以抗拒以前的鳥瘟,先是文鳥,後是十姐妹,不久村裡又是一片春眠不覺曉的景象,好像又恢復了生機。
養鳥起先是為了賺錢,後來養下去,就有點爭勝的成份在內了,一籠新品種的鳥,會得到特殊的青睞。村裡就有一個退了伍的副連長,人家叫他毛匪(應該是姓毛吧),最先養了幾隻翅膀帶細條黑紋的藍鸚鵡,頭是淺黃色的,身子比文鳥、十姐妹大些,但比一般鸚鵡要小很多。這種鳥專吃小米,不吃飼料,牠吃的小米還不是雜糧行買來的散裝小米,而是一大串的小米穗,要將它成串的吊在籠子一角,牠還喜歡啄食一種特殊的烏賊骨頭,據說吃了才能讓牠長好,這種新鳥很吸引人的目光。不久他又「引進」一種真正會「唱歌」的畫眉鳥,寶貝得不得了,絕不讓人去碰之外,甚至也不太讓人看。他的畫眉籠子一整天倒有半天是用藍布罩罩著,只有早上他會把布罩揭開,把籠子高掛在屋簷下。畫眉見到陽光又呼吸到早上的新鮮空氣,一陣高興,就會引吭高歌,叫聲不但美妙,還有特殊的節奏,拿來跟文鳥與十姐妹比,就確實高明許多,像歌劇女高音與一般流行歌手,當然是高下立判了。後來有人探聽,說毛匪的鳥是從鍾山新村的一家專門養鳥處「引進」的,我聽了就覺得應該是福依民的爸爸。我後來與福依民不同班了,但還在一個學校,是見得到面的,心想可以問他,但一到學校又忘了。
日子在平緩中進行,海峽偶有空戰,也是我方勝算的多,但勝多了,便也視為當然,不太引起注意了。其他日子,好像都沒什麼特別,然而仔細觀察的話,暗中也是有點變化的。先說村中的養鳥事業,那群劫後餘生的鳥又有了後代,牠們不但沒有染病,而且健康又多子,不論文鳥、十姐妹,一隻母鳥一「期」會下十幾個蛋,一窩就最少能孵出至少十隻幼鳥,簡直把養鳥人樂壞了。但到後來慢慢發覺,這樣「鳥丁」興旺也不見得是好消息,首先是飼料費漲價了,再加上鳥越養越多,收購價卻越來越低,最後弄到還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加減乘除之後,養鳥不但沒有利潤,而且賠錢,再說眷村是住人的地方,不管你如何注意清潔,養鳥也有臭味,弄到最後,大家都不想養了。
在這個時候,討論最多的不是如何增產,而是如何把手頭的鳥兒「放生」出去。說是放生,其實就是讓那些鳥兒死亡,大家都知道,這些人養出來的鳥,既不會覓食,也不會保命,一到大自然,只有死路一條。但不放怎麼辦?毫無進項又食指浩繁,一個退伍的老士官說,我們當兵的沒有殺過人麼?要幾個鳥死,還不忍心嗎?他並沒有真殺,只是把一籠籠的鳥當眾往外放了出去。那是一個大晴天,剛放出去的那群傻鳥,還不知道自己死到臨頭,有的飛到屋簷,有的飛到曬衣服的竹竿上,也有的飛到小灌木上,都吱吱喳喳又碰蹦跳跳的,高興的不得了,不知道鷂子山鷹早在稍高的空中等著了,牠們的下落可以想像。
後來一家家的放,只有毛匪的那籠小鸚鵡與畫眉還在養。早上他把關畫眉的籠子掛在屋簷,畫眉的歌聲還一樣婉轉,但沒了眾鳥喧囂作陪襯,再好的叫聲也覺得孤寂。
村裡又恢復了以往的養雞副業。正好當時流行養兩種從外國引進的雞種,一種叫來亨雞,另種叫落島紅,來亨雞渾身白毛,落島紅又叫蘆花雞,是黑白麻花,都可以長得比土雞要大要快,生的蛋尤其好吃。眷村是個不強調記憶的地方,當大家沉醉在養雞的樂趣中,就把不久前養鳥的不快忘了個乾淨。
一次我不知道是什麼機緣又遇到福依民,我問他們家還在養鳥嗎。他沒怎麼說,只顧著帶我到他家,原來他們家還是養滿了鳥,讓我驚訝的是,他父親在這一年中把他們家的鳥籠「重建」,除了四周留了人的走道,細木條與竹籤編成的鳥籠幾乎把整個眷舍給填滿了。福依民指它問我:「你說,像不像巴比倫空中花園?」
我一看,果真有點像,我們外國史教科書中有那個畫像。這個跟屋子一樣大的鳥籠,外型像一個旋轉的高塔,與巴比倫塔不同的是這個塔是空的,裡面由各式樹枝撐著,樹枝站滿了鳥兒,有十姐妹,有文鳥,也有鸚鵡與鵪鶉,牠們相處的很好,叫聲中依舊充滿了喜悅。我問現在養鳥還有人來收購嗎,福依民說早就沒人來理他們了,他父親養鳥,純粹是興趣,「你不知道嗎?鳥給我父親的安慰比任何都要多呢。」他說。
有關鳥的事,我只能寫到這兒。我初三之後沒與福安民同班,便與他斷了音訊,當然那座耗盡心血所建的巴比倫塔與建造它的主人也沒了消息,所有人間的事物,都不可能永恆的。但我偶爾會想起那隻會叫空戰英雄名字的八哥,還有毛匪養的畫眉與鸚鵡,牠們與文鳥十姐妹不同,都是長命的鳥,有的會活十幾年,有的據說還會活過二十年,牠們在世俗「鳥事」涔寂之後,應該還會活上很長的一段歲月,只是牠們是不是活了那麼久,又是怎麼活的,就像深山的花開花落,都令人很難想像了。
巴比倫塔
我讀初中的某一段時候,羅東莫名其妙的興起了一陣養鳥風,這個風氣前後維持了一年,一年過後,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直到我高中畢業,聽說又流行了一陣,但那次的狀況如何,因為我已離開,所以不很清楚,我記得的,是初中的那一次。
談起養鳥,得從福依民的父親說起。福依民是我初中時的同學,他父親很喜歡養鳥,認識他的人都以「鳥人」叫他,儘管鳥這動物大多可愛,但在傳統中文裡,用「鳥」這字還是有點不雅,但當時聽人這麼叫他卻沒有任何貶意。福依民跟我都是眷村子弟,我在讀初中之前不認識他,他住在羅東另一個名叫「鍾山...
推薦序
(序)
不安的居住
——我讀周志文《有的記得,有的忘了》
張瑞芬
周志文教授此人,用網路上的話來說,也太有才了。
就在我已經把他總結成〈冷熱人間貝多芬¬─論周志文散文〉一文(收入《荷塘雨聲》)後,他又寫了《冬夜繁星》、《黑暗咖啡廳的故事》和《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三本書。我看是看了,沒吱一聲,因為一直在困頓中,然而在這樣危疑潮濕的夜裡,空氣中浮動著不安,竟有了想說點什麼的衝動。
《有的記得,有的忘了》這種暗黑系散文,走過一座美麗的城市,看見的盡是憂傷的自己,樁樁件件,切切在心,但對別人有何意義,倒是難以言明的。我想起他在二○一四年深秋《冬夜繁星》這本古典音樂札記的序文說的:「藝術一方面引領我們欣賞世上的優美,一方面帶領我們體會人間的悲苦」,「成熟的藝術都可能有陰暗和痛苦的一面,這些黑暗與痛苦是必要的,有了這些,世界才是立體與真實的」。看這書時,我正在前往上海的飛機上,快降落時往下看了一眼,虹橋機場光爆一般,閃瞎我的眼,我去進行一項救援家人任務,心中滿是憂傷。
直到兩年後的今日,我努力去回想坐在秋光閃耀的法租界公園水榭長廊下的光景,卻怎麼也想不真切。陽光從背後透出一點豐盈的色澤,把葉片鑲上了金邊,整株樹水粼粼閃動著流麗的時光。那些百年懸鈴木、玫瑰花床與圓拱型紫藤花棚,是那樣無知如秋風中的狐狸,它們沒有瀕臨破產與疾病的姐姐和姐夫,秋陽中無邪的招展著,我是你的,馴養我吧!
而我,只能是我。在虹井路一代移動,拿沃爾瑪當地標,等待著噩夢成真。一個不辨方位,不擅移動,眼瞎耳聾如深海盲鰻一般的高敏感生物,手機也瘸了,一支可笑到只剩拍照和傳微信功能的蝴蝶機,在地鐵旁星巴克努力撈一點微弱的WiFi上百度。濕冷的雨澆熄了我最後一點希望,我只能漂流在這城裡,泅泳著,保持不溺斃。地底那座大城我更加畏懼,十六線道的迷宮,人人都知道該往哪兒去,徐家匯美羅城櫃姐伶俐一眼就看出我無心買那美麗的淺紫兔毛帽,「是你要戴的嗎?」和八百五十元的標價,一秒把我逐出了那美麗新世界。是的我只是在等人,等待能把我從地鐵一端渡到城市彼岸的外甥。周志文新作《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中的〈楊兆玄〉,文中那個卑微穿著軍服向昔日同窗拉保險的小人物,努力掙扎著保住自己的尊嚴,一秒讓我想起兩年前濕淋淋滿身塵土的猥瑣。
〈楊兆玄〉這文寫得極好,「你這樣給錢,我不等於在討飯嗎?」一眼窺破了天機,挑出了神魔的交戰,生存與尊嚴繫於一線的難堪。這世界有陰暗和痛苦的一面,因之是立體與真實的,人人在琥珀的時間裡,不安的居住著。周志文《有的記得,有的忘了》,是記憶補遺,也是時光凝凍,我特愛看他敘述初二時留級或及長被辜負排擠等衰事,套句魯迅的話,「(我很感謝我的家道中落)那讓我明白了許多事」。這書又特別讓我想起張大春多年前的散文札記《尋人啟事》。這些錯身而過的陌生人,種種驚鴻一瞥的際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熔蝕著我們破敗的肉身。小學同窗,初戀情史,軍旅同袍,同門師友,雞零狗碎沒一樣重要的,像人生。但若說人生像是破片的集成,我們充其量是陽春版三百片的簡易拼圖(幾句話就解決一生),他的是三萬片立體拼接加漸層處理色調柔和的典藏版。
周志文記憶力驚人,又特有專務細節的本事,他可以那樣鉅細靡遺的敘述半世紀前芝麻瑣事,這種正經的場合看見不正經事的本事,正如散文家木心所說,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上刑場,注意到行刑衛兵第三個銅釦生鏽了。白花花太陽底下看進暗巷裡,青黑色老宅子有瞌睡的心。這已經不叫於無疑處起疑了,應該叫做文學的陰陽眼。
這幾年我稍稍嘗到人生的苦楚,厭棄群體,抗拒成規,想看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道路時,愈發感覺身邊的圈子腐敗至極(這一點完全不需要中研院最近的新聞來提醒)。人至中年,好友折損,也開始感受到歲月侵逼的無情,看完這書,更加重了憂鬱指數,致有「人何寥落鬼何多」之感,堪與台大張以仁教授對他的「可惜」三嘆比肩了(要讓一個跟你共事多年的大老前後三次誠心誠意遺憾「可惜了」,那還真是可惜到破表,可惜到天生命定了)。周志文的「有的記得,有的忘了」,或應詮解為「有的記得」,只恨忘不掉;「有的忘了」,卻是忘了好。某些功成名就的部分「可惜了」,才成就了文學藝術這些沒用的。也或許只有寫作才能消解這種困惑,寫出來就兩清了,既不辜負往事,也安慰了自己。
《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中的篇章,只一、二文曾在副刊上披露,大部分都是未曾見過的,埋頭一氣讀下來,一抬頭天色不知啥時候都暗了,那感覺特別過癮。周志文慣常用一種閒閒說來無所用意的口吻講古,追索不完的塵封往事。文字是直白無所雕飾的,純淨如水,也沉默如水,看似不慍不火,但那種滿山遍野中埋著一根毒刺的不安分,常激得人恐慌症要發作。〈軍歌雜憶〉、〈手錶〉、〈情書〉、〈日本風〉、〈三個人〉、〈鰻魚〉、〈花生及其他〉都是閒人閒話,湖山煙雲的講古,宜雨天配土豆之用,作者芒鞋破缽踏遍,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也不求什麼人理解一般。可並不是所有篇章都這樣淡定,《有的記得,有的忘了》裡有很大部分理念是和《同學少年》、《記憶之塔》緊密連結的。
例如從〈左派〉和〈啟蒙材料〉,可見作者的藝術傾向與哲學思辨,直如一匹自由自在轡頭栓不住的馬。〈探索〉談青春期的性啟蒙,揭出「看來乾淨的東西不見得那麼乾淨,看起來骯髒的東西也沒那麼骯髒」的意念,倒是〈巴比倫塔〉觸及了幼年記憶中深刻的一面。眷村老兵養鳥成癡,別人是投機牟利,在鳥瘟後全改了養雞做副業,福依民的父親則是不離不棄,把家中築成了層層疊疊巴比倫塔一般旋轉的高塔。房子就是籠子,這可有多驚悚。一秒讓我想起甘耀明《邦查女孩》裡玉里榮民療養院的老兵,一個個在國共內戰中壞掉的小錫兵。
壯志未酬,因傷殘疾,老人沉默的養著鳥兒,面對沉落下去的無聲夕陽。像Joan Baez那首反戰老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兒都到哪兒去了?)這人生到頭來,人人下落不明,鳥兒又都到哪兒去了? 〈巴比倫塔〉是人生不曾存在的盛殿,是魔界,也是隱晦難明的牢籠,可隨軍來台,幼時曾備嘗艱辛,流落鄉野的周志文,只淡淡一語收尾,問福依民父親為何養鳥,竟是「鳥給他的安慰比任何都要多呢。」
這種意在言外,波瀾不驚,真可謂典型周式風格。同此,《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中,〈山海之間─記淡江〉表面記述一個教與學的黃金年代,其實多有學術圈暗黑難言的隱晦;〈軍旅憶往〉歷數早年軍中見聞,當年假話說多了,對自己也說假話;這些年大家瘋狂揪伴的〈同學會〉,其實左不過是個表面熟悉,其實卻陌生不過的環境。〈體罰〉中的變態老師和旁觀他人痛苦而無感的鄉愿師長,〈養女〉中勢利將幼女推入火坑的父母。這人間的灰暗角落,積聚了多少塵土,卻很少出現在中文系的人亮堂的筆下。
當憤中遇到憤老,同一訓練背景,又同在東吳和台大上過課,周志文筆下的屈萬里、龍宇純、孔德成、鄭因百、張清徽老師,包括東吳的華仲麐老師,我多少都見識過。看著華仲麐老師栖栖惶惶幫學生找後門,卻屢屢中了陰招,不禁絕倒。正如周志文先前《記憶之塔》裡描述的,在學院的災難現場,「所有純潔的人,到了那裡都會變得不純潔,所有善良的人,到了那裡,由於要與人鬥爭,都要使自己不善良起來。」。我博班時,曾見(當時還不是院士但已名望崇隆的)曾永義老師,午間醉醺醺從中研院(疑和孔德成餐敘)而來,言及被某小人欺凌氣憤填膺。當時年輕,惟呆若木雞耳。多年來,台大與中研院許多官學兩棲的黃藥師們,沒完沒了亦正亦邪的宮鬥戲碼,也印證了《記憶之塔》中說的:「台大從閻振興作校長之後,就與外面的政治環境掛勾甚深」。當年讀來心驚,現在則覺得貼切,現在是產官學三棲兼以思慮不周,要再作了解且本來就不正常,哪個更令人絕望一些?
周志文是愛樂成癡的,《冬夜繁星》足見其底蘊深厚。曾自稱對聲音的辨析能力比較好,也因此受盡苦難,如今負債成資產,外在環境雖不可為,但一碰到好的音樂,就覺得受苦是值得的。有趣的是,張愛玲〈談音樂〉說音樂是令人害怕的,尤其是交響樂那種安排布置,四下埋伏,「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我最近讀到的三島由紀夫《小說家的休日時光》也說,所謂音樂,就像是站在人類內心黑暗深淵的邊緣上逗弄戲耍,「那種無形的東西朝我步步進逼,我會不安」、「音樂這種非具象的形式,帶給我異樣的恐懼」。
於是我們這種無法了解布拉姆斯或馬勒,素日亂聽一通的瘖啞人,終究有一個無法進入的作者的世界,包括《有的記得,有的忘了》這種怪怪書名(是想逼死誰啊?文學書都已經夠難賣了好嗎?)
藝術是在欣賞者面前才告完成的。就衝著他不願在名銜前面冠以台大「名譽」教授,在名譽、講座、特聘帽子滿天飛(人人自稱優秀,自證傑出,彈性薪資,評鑑績優且包山包海)的時代,就堪稱白目的力量。世間就有周志文教授散文這種呆若木雞法,不動不驚的。近日我看臉書炫技也能集結成文,倒格外珍惜起老派文章之必要。不安的可以是內心,外觀且望之似木雞,其德全矣。
(本文作者為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
(後記)
琥珀裡的時間
這書裡的文字有點像裝在盒子裡的舊照片,有大有小,有彩色也有黑白,拍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清楚,有的不很清楚,大多是焦距不穩的緣故,而清楚的人物表情好像都有點僵,不是很清楚的倒顯得比較自然。
照片不是為同一目的而拍的,書中的文字也是如此。
書中所記,記人的部分稍嫌面目潦草,敘事有時治絲益棼,令人不明所指,一方面的原因是,當時所重與今天所重已有分別,另一原因是自己筆力單薄。記得吳魯芹先生早年有本名叫《師友•文章》的書,封面是他的墨寶,其中的「師友」兩字寫得比較大,「文章」兩字則刻意寫小了。他是客氣,說他描寫的老師與朋友都是「大」的,而他自己的文章則雜七雜八,只能以「小」來形容。但究其實,假如你的文筆如你說是「小」的,透過你的文筆,那些師友也自然變「小」了,而你有把師友寫「大」的本領,證明你所寫的小事也不可「小覷」。文章自古便無定論,有人視之「雕蟲」,有人擬之「經國」,懸殊之大,無以倫比。蘇東坡說過:「蓋將自其變者觀之,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大小之辨,只有如是觀吧。
一天投稿某刊,登出前編輯打電話問我可不可以「台大名譽教授」稱我,我說千萬不可。她說據她所知,很多學校的退休教授都直接以「名譽」稱之,我說不然,以台大而言,這名銜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我沒此名銜,你以名譽稱我,反使我「不名譽」了,她聽了大笑。她笑得沒錯,其實在其中也真有一些可笑的成分,也有極少數的人為爭奪這名譽而做出不算很「名譽」的事,使得原本正面的事也有了歧意。在這混淆的世界,「正面」當然值得鼓勵,但有些時候,正面的含意也不那麼耐於分析,這跟分別短長、大小一樣。我想比較好的辦法是自己有定見,面對榮辱之境,還是依莊子所說「舉世譽之不加勸,舉世毀之不加沮」的最好。
再好的筆力,也有所窮。譬如愛,有的像火花,猛烈燦爛又美麗,有的不是,死守了幾十年的無言,你也不能說那不是愛。禪宗公案說:「不可說」,因為說破了便不是了,何況也說不真切,這世上還有不少事是無法騰為口說的。
有些東西,就算說得精準明確,也不見得有意義,還有凡事追求長遠、追求永恆,也有點無聊。漢代人崇尚五經,把經典刻在堅石之上,以為可以垂諸永遠,歷史稱之為「石經」,就算石經不會敗壞漫漶,能夠一字不漏的保存至今,現在又有幾個人會去看它呢?更古的時候,兩國盟約,條約上常有「帶礪河山,永矢弗諼」的文字,意思是等黃河變得像衣帶一樣的薄,泰山變得像磨刀石(礪)一樣的小,我們也發誓(矢)不忘(諼)這份盟約。問題是亙古的黃河與泰山都保不住了,那時國家還有嗎?國家已不存在,這份徒存的盟約還有意義嗎?所以記得這些,不如遺忘了好。
我又想談一些有關記憶的事,記憶與遺忘表面上看似相對,而其實是一件,至少對遺忘而言是的,因為沒有記憶便沒有遺忘。
人小的時候,通常「記性」較好,教他的事,一下子就記住了,所以小時候適合背書,把一切東西背下來放在腦中,有點像牛羊一樣,先將草料匆匆吃進肚裡,等閒下來再慢慢「反芻」,這是傳統提倡「兒童讀經」一派的主張。問題是吞下許多莫名其妙草料的兒童,長大了不見得用得到,假如不用到,原來記得的也會忘個精光。人腦有一種本能,會定時清理腦中所藏,長期不用即被清除一空,不像電腦,清除資料之前還會先問你一聲,不想清除可按下「取消」鍵,人腦是不會問你的,一切自做決定。因此「記性」固然是人的天賦,而「忘性」也附屬於其中,記憶與遺忘是一個整體的。
還有一種遺忘是疾病。我最近看一項資料,是談有關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讓我印象很深。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主司」人的忘性的病症,得此病的人大多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據統計,世上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患此症。這種疾病的起因是兩種異常蛋白,一個稱為斑塊(plaques),一個稱為纏結(tangles),這兩種蛋白質會聚集腦中,殺死腦細胞,原因為何,迄今尚無人知。
病情始於人腦中海馬狀突起(hippocampus)處,那是主司人短期記憶的地方。當人的海馬狀突起被破壞,患者便越來越難記得最近幾小時或幾天前發生的事。之後,更多的斑塊與纏結不斷擴散到腦的其他部位,所到之處,殺死腦細部,破壞腦功能。
後來病情延伸到腦部處理語言的區域,這時的病人會越來越詞不達意,接下來,疾病又會發展到腦的前方,這裡是腦中處理邏輯思維的地方,病人會漸漸的失去解決問題、理解概念,或者做生活中大小計畫的能力。之後斑塊與纏結會轉移到腦中調節情緒的區域,這時病人對於情緒或感覺,都會出現失控,再不久,疾病會蔓延到腦中產生視察、聽覺和嗅覺的區域,到了這個階段,人的感官能力逐漸被剝奪,人會產生幻覺,最終,斑塊與纏結會抹去人的最早期又最珍貴的記憶,這些記憶存在人腦的後部。
當然當所有記憶都被抹去,再也沒感覺與判斷能力之後,「人」是否還能算人,已經成為問題了,但軀殼還在,法律上的生命意義還延續著。接下來,人的平衡與協調能力也被破壞,當人的呼吸和心臟功能也逐漸消失了過後,人就真得面對法律定義中的「死」了。
一切都緊鑼密鼓持續的進行著,卻密不透風的一點都不讓人立即察覺。這種病的發展,由輕度健忘到最後死亡,是個持續又緩慢的過程,一般發生在八到十年之間,這麼說來,心肌梗塞或被車撞得粉身碎骨的人比它幸福得多,因為不消幾分鐘便死了,而阿茲海默的死,得拖很久,一點一點的照它規矩來,不會省去任何步驟,該算是人類最殘酷的死亡過程了。
原來「記得」很辛苦,「忘了」也很難過。越說越低暗,就不說了吧。
回過頭來談談這本小書,書中所寫,只是個人的記憶,是否有價值不敢斷定,只能說寫在裡面的大約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小事。我到過一些其他的地方,看過不同的「文明」,但旅行並不是我的志趣所在,我一生都在一個很小的世界中,我在意的事,也以小的居多,我對所有「偉大」的事都有些懷疑,偉大有時製造假象,有時被假象擺布,不可信的居多,而小事總是沒人管它,任它在一角自生自滅,小人物無法製造假象,也無法擺佈別人,反而容易存真。書中幾位人物的描寫,就算他有「偉大」的成分,我也不很注意這一層面,而是注意他比較細瑣微小的部分。
我相信,萬一有偉大的話,偉大也都藏在細節裡,沒有細節,再大的事業也無可觀了。
一塊淚滴樣的瑪瑙,裡面藏著一隻像螞蟻一樣的小蟲,那是為世界保留的一點點的記憶,幾千萬年之前,小蟲被松樹的汁液包裹的那一刻,最早的人類還沒有出現呢。
總會熱鬧一陣的,世事都是這樣,到後來籠子空了,鳥都飛走了,遊戲場的兒童也都成了老人,口袋裡的小錫兵,變得殘臂斷肢的,只能等著把它熔成錫塊了。像這樣的場面,人活得夠久,就必須面對,張瑞芬說:「有的記得,有的忘了」,或應詮解為「有的記得」,只恨忘不掉,「有的忘了」,卻是忘了好。她說得真好,但她又說:寫出來就兩清了,既不辜負往事,也安慰了自己,這話我有點懷疑,我不知道她說的「兩清」,我到底清了沒有。大江無風,濤浪自湧,怎麼說呢?表象與內容,從來就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二○一六年五月八日
記於台北永昌里舊居
(序)
不安的居住
——我讀周志文《有的記得,有的忘了》
張瑞芬
周志文教授此人,用網路上的話來說,也太有才了。
就在我已經把他總結成〈冷熱人間貝多芬¬─論周志文散文〉一文(收入《荷塘雨聲》)後,他又寫了《冬夜繁星》、《黑暗咖啡廳的故事》和《有的記得,有的忘了》三本書。我看是看了,沒吱一聲,因為一直在困頓中,然而在這樣危疑潮濕的夜裡,空氣中浮動著不安,竟有了想說點什麼的衝動。
《有的記得,有的忘了》這種暗黑系散文,走過一座美麗的城市,看見的盡是憂傷的自己,樁樁件件,切切在心,但對別人有何意義,...
目錄
(序)
不安的居住 張瑞芬
巴比倫塔
探索
情書
體罰
日本風
養女
有關軍歌的雜憶
手錶
啟蒙材料
軍旅憶往
花生與其他
考據
鰻魚
三個人
談左派
同學會
山海之間──記淡江
楊兆玄
孔聖人
華仲麐先生
那麼磅礡的寧靜
土饅頭
(後記)
琥珀裡的時間
(序)
不安的居住 張瑞芬
巴比倫塔
探索
情書
體罰
日本風
養女
有關軍歌的雜憶
手錶
啟蒙材料
軍旅憶往
花生與其他
考據
鰻魚
三個人
談左派
同學會
山海之間──記淡江
楊兆玄
孔聖人
華仲麐先生
那麼磅礡的寧靜
土饅頭
(後記)
琥珀裡的時間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6-07-15ISBN/ISSN:978986387107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