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父母
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其危害是巨大的
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
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
如果在這一時期,生理上能夠健康的發育,
心理上能夠健全發展,思想道德上
能夠合乎社會規範地培養起來,對人的一生
都將起到重大作用,甚至會決定今後發展的軌跡。
叛逆期牽動孩子未來的走向
「叛逆期」是每個父母最頭痛的一段時間,當家中有個「叛逆」的孩子時,父母不僅往往如臨大敵,更會焦心不已。叛逆期又叫「成長危險期」,一般出現在十二到十六歲之間。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處於個體生長發育的鼎盛時期。
叛逆期由於孩子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失去平衡,造成心理生物性紊亂,使他們情緒波動、逆反心強;再加上青少年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加速期,習慣性地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往往傾向於根據自己的需要、願望和動機採取行動,因此特別容易衝動。他們強烈要求表現自己,實現自我價值,但在行事過程中又經常遭受挫折,一旦需求不能被家長和老師理解,便會採取極端不成熟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導致矛盾的激化和行為偏差。
孩子一天天長大,就意味著他們懂得越來越多,想法、觀點、主意也越來越多,卻不一定都和父母、長輩一致,甚至背道而馳。於是,有些父母就使用「高壓」政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並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帶來的卻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一天比一天「逆反」。
叛逆其實並不可怕,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當孩子出現叛逆現象,也意味著他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經歷這段漫長而反復的叛逆過程後,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家長的教育、幫助和引導。而許多家長由於不瞭解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又缺乏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面對多變的青春少年,往往是束手無策,錯過了關鍵的教育時機。
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心理父母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其危害是巨大的。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成長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把成長的空間留給孩子,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這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家庭走向社會並逐步適應社會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一時期,生理上能夠健康的發育,心理上能夠健全發展,思想道德上能夠合乎社會規範地培養起來,對人的一生都將起到重大作用,甚至會決定今後發展的軌跡。
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對人生未來的興趣發展、對大學就讀的志趣方向,都是在這個青春叛逆期摸索出來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養成自信、負責、獨立自主的良好品格,都是在這個青春叛逆期摸索出來的;孩子這輩子的身高發展與性格取向,也都在叛逆期確定下來的。所以叛逆期對孩子來說,可謂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孩子的青春發育不會等待,青春期教育必須適時,青春期經歷不可重複,青春期教育必須科學。家長應該轉變觀念,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和他們多加交流,使孩子的行為思考方向是好的、正確的,青春期的孩子將會更懂事、更能替別人著想,帶給自己更大的發展。所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一定就會變的很壞,或者跟小混混在一起,青春期也可能讓他們更早開竅,更用心為自己的前途打拼。
作者簡介: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畢業於心理學專業,專攻青少年心理、兒童早教心理研究。
章節試閱
Part1父母的噩夢:
孩子恐怖的青春叛逆期
許多父母只要是一聽到孩子「叛逆期」三個字,就會感到頭皮發麻。現在孩子就是聽不進家長的教育,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因此國外也將其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
「叛逆期」給所有父母帶來的感覺就是「叛逆」、「難教」,會有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叫他往東,它偏要往西;說他一句,它頂十句;為什麼你們可以,我卻不可以?明明就還是個小屁孩,卻凡事都要跟身為父母的大人做比較,在我們那個年代,哪個小屁孩敢頂撞父母呢?面對孩子叛逆,面對親子關係的衝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
其實叛逆期孩子的心理隨著這個年齡段自身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產生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使孩子大都處於「煩著」的狀態。叛逆期的孩子其實更需要大人的認同,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愉快的走過這一時期,父母惡意的語言攻擊也只會讓他們更焦躁而已。
1.什麼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在孩子進入國中後,絕大部分的孩子(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讓許多家長明顯感覺到孩子變了,是不是受到同學、朋友的影響,感覺到孩子的管教與交流越來越困難了,甚至到了無法溝通的地步。父母不禁自問,我的孩子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變成這樣呢?其實,這些家長所遇到的是我們常說的孩子「叛逆期」現象。
這個小孩小時候還蠻乖的,沒想到越大越不聽話;我講的哪句話不是為他好?偏偏他一句也聽不進去……。「叛逆期」是每個父母最頭痛的一段時間,當家中有個「叛逆」的孩子時,父母不僅往往如臨大敵,更會焦心不已,也對青春期子女的叛逆深惡痛絕。在這個過程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讓很多家長恨不得把孩子再塞回肚子裡。但反叛心理人人都會有,當家長們抱怨孩子總在跟自己「對著幹」時,是否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正是導致孩子叛逆的根源?
所謂「叛逆」指的是對舊有事物的否定帶有較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對現有的規矩、事物、觀點不滿,往往認為舊有事物等同於無用、過時、腐朽等,認為不再適用於現在而出現的「逆反心理」。簡單來說,孩子與父母的想法、要求不一致,產生對抗,就是叛逆。
叛逆的孩子好比一個充滿力量向你拋來的籃球,你後退一步順著它的力量接住它,這樣才能將它牢牢地抓在手中,如果你伸直雙手去硬抓的話,不僅抓它不著,球會反彈得更遠,反而會傷了自己。情同此理,會打球的人都可能會理解到這些。其實,每個年輕過的人都經歷過青春期,也都或多或少地叛逆過,「叛逆」可說是青春期的「副產品」。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需要經過多個叛逆期,這是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全世界每一個父母都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所謂的「青春叛逆期」,是介於孩童與成人階段的青少年期,是個體由兒童走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一般形成年齡在十二歲到十六歲之間,十四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且男生多於女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又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叛逆期這個階段因青少年開始轉變為大人而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這段時期孩子的體格急驟生長,不僅體現孩子在生理上日臻成熟的發育,在心理上他們也逐漸擁有了個人意志和責任感。為了適應這些轉變,這段時期可能會有些行為上的偏差或情緒上的不穩定。「叛逆期」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
叛逆期其實並不可怕,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當孩子出現叛逆現象,也意味著他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經歷這段漫長而反復的叛逆過程後,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事實上,叛逆期青少年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更好的學習成長。例如,當他們不願意積極地面對學業時,將會因此而遇到學習方面的問題;當他們選擇了較差的朋友時,將有可能受到影響而遇上一些麻煩;當他們不努力為某種比賽練習時,將會面對比自己更優秀的競爭對手。家長在這種時候,不要一味的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最好是採取一種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當然,如果是一些觸犯法律的行為,那麼就另當別論了。在孩子離開家獨立生活之前,是需要大量的機會從失敗和錯誤中學會成長的。
2.孩子的成長期為什麼會叛逆
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叛逆心理,是因為在孩子走向成年的過渡中,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很大。不過青春期人人都有,但叛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這是隨著每個人的生長環境與人格成長,而有不同的程度。常見的原因有:
一.自我觀念的成形。
父母從孩子還小時,就習慣孩子的依賴,一切都會幫孩子拿主意、做決定,孩子也都樂於接受。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成長期時,孩子的神經系統逐漸成熟,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日漸增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大,讓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像個成年人一樣,認為自己可以獨立,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父母。
孩子大部份的叛逆都是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營建的各種限制。在此期間不少的孩子想法和父母總是不一樣,很多事情要求自己做主,自己決定,不再希望父母總是來插手管束自己,把家長的提醒和督促都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與約束。此時若父母無法適時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強加給孩子,就會引發了孩子的反叛心態。
叛逆的表現: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被說教。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喜歡我行我素,「我的事情我自己作主!」「我不要你管!」「讓別人去說吧」,自己喜歡怎樣就怎樣,這是他們反抗的聲音。覺得長輩的教育與勸告非常的囉嗦,當有矛盾或者碰壁,也不會輕易向老師、父母求助,有問題不與長輩商量,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聽不進正確的勸告建議,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常與父母、老師對抗,頂嘴,以此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二.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
處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但他們自己卻沒能認識到自己的期望與自身能力有所不符,因此在面對問題時他們常常呈現一種幼稚的獨立性。
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他們便會通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還會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讓人總有一股憤世嫉俗的感覺,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而未成熟的他們便產生了一種叛逆性心理。
叛逆的表現: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常常在穿著和言行上表現怪異,通過這些不良行為去表現自我。故意唱反調,故意違反規章制度。學校不允許燙髮染發,我偏偏要染成黃色,挑戰學校老師權威。
三.青少年情緒上的不穩定。
叛逆期在心理狀態的表現,會特別的敏感,其中自然不乏許多會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例如荷爾蒙激素的影響,就會造成情緒上的強烈而多變,經常失去平衡不穩定,難以自控,產生莫名期妙的焦慮,憂鬱,憤怒或態度惡劣,喜歡頂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症狀,甚至產生自殘的意念和行為。
有時候孩子並不像大人一般,可以用很好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家人師長不瞭解孩子表現的潛在原因,往往給予的是指責而非更多的關懷,這對青少年而言,更是一層重大的壓力與傷害的來源。身為家長的人,在此時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千萬不要用責罵的方式來處理。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心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如果沒有拿出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負面的情緒只會對孩子造成更多消極的影響,不僅不能緩和矛盾,更會激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叛逆的表現:易怒。叛逆的孩子大多衝動好鬥而又缺乏理智,報復心與破壞力都極強,喜歡用暴力壓服別人。
四.家長處理問題的不恰當。
青少年產生反叛心理和行為的原因多而複雜,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家長,尤其是處理問題時的一些不恰當行為,會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比如當孩子犯錯時,有些家長不會「就事論事」,而是從眼前的這個錯誤扯到以前的錯誤或是以後未來的人生發展,接著把從前的錯誤揪出來講或是批判以後人生沒發展……,這種「聯想式」的批評方式,不僅會削弱孩子對這次所犯錯誤的感知,不夠寬容和諒解的方式也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叛逆的表現:對正統的東西看不順眼。對正當的行為、優秀正派的人持敵對態度,進行打擊諷刺,喝倒采。
五.不良同伴關係的影響。
在叛逆期的青少年由於正在掙扎著長大,且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也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支持。因此,若交上不良同伴便很容易誤入墮落的深淵。但大部分的父母們在看到這種情況時,常使用了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產生激烈的反抗行動及犯罪。
因此,父母應該常與孩子溝通,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試著瞭解彼此,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父母應有的行為與態度中,相處關係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支持、以及喜愛的基礎上。可嘗試在一些家庭集體活動上,比如郊遊、購物、聚餐時,進行輕鬆、非控制和非命令形式的對話。在與叛逆期孩子之間的這種朋友相處模式裏,父母的傾聽並不代表著必須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者回答所有的問題。其更多傳達出的意義是父母對於叛逆期孩子想法和感受的關心,試著解開束縛,與孩子來個忘年之交,除了能讓彼此代溝降低,還能藉此導引孩子不受不良同伴的影響。
叛逆的表現:翹課、逃學、打架……偏差行為,以及目無尊長等錯誤的人際關係。
當家長找到孩子反叛的根源時,瞭解孩子們之所以叛逆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化解孩子的叛逆便顯得簡單了許多。然後接受他們的叛逆,寬容、信任、支持、鼓勵,給予孩子適當的讚美,保持與孩子的良好溝通,用心聆聽孩子的建議,這是幫助叛逆的孩子儘快走出叛逆的良策。
3.家長如何引導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學習過程,無非就是在建立孩子應有的知識、創造孩子獨立的人格、養成孩子善良的品格及打造孩子未來的前途,使孩子具備脫離家長獨自生活的能力。
當孩子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孩子心裡的發展會自發的嘗試儘量的往成年人模式靠近,比如不再像從前那樣的依賴家長,並且想快速的脫離與家長之間的關聯。這種超過精神年齡的要求和想法,通常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叛逆、反抗、不滿、焦慮、以及心神不定等情況,而且情緒起伏也會比較大。這個時期被稱為青少年的叛逆期。
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大多非常渴望自己可以被當作成年人般看待,尤其在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模式上。做為他們的父母,必須重新調整自已的立足點,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讓彼此處在一個對等的位置,相互尊重,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叛逆期」。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教育呢?
一.父母首先要學會冷靜、理智的對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在許多場合裡我們經常會看到當孩子大聲跟父母說話時,有的父母會同樣以嚴厲回應;有的人勸說是孩子叛逆期,長大了就好了;也有的則俯首笑臉相迎。那麼現在的孩子怎麼了?問題出在哪裡?難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講道理是正常的?養成這樣習慣的孩子靠硬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火上加油;你若妥協,他認為是天經地義,也助長他們的氣焰,長此以往,會寵得孩子極端任性,無法管教。
在逆反期內,父母不需要跟孩子鬥氣較勁。孩子發脾氣是發洩他自己的不滿情緒,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分析孩子發脾氣背後表達的需求,根據情況給予引導。給孩子樹立一個是非觀,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錯的事情聲音再大也沒用。這裏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則,當孩子做錯事情當心平氣和把道理講清楚,指出正確的方法和提醒以後該注意什麼,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機跟孩子講道理,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尊重孩子,發揚家庭民主,多聽各方意見,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和改錯的時間,不要以家長的「威嚴」壓制孩子,強制孩子屈服。
二.要學會理解孩子,經常給予孩子適當的讚揚和鼓勵。
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賞識孩子、肯定孩子。在父母賞識的目光裏,教育才能充滿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孩子會變得心情愉悅,信心倍增,內心充滿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克服自身的小毛病。
青春期的孩子不會辨別情緒,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孩子發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他用發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父母要學會耐心傾聽,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數落、訓斥孩子,指責甚至打罵孩子,不僅影響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三.父母要有耐心,對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心靈去感化。
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只要與孩子有關的決定,都必須事先詢問他的意見。認真傾聽並與他討論,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感。千萬不要強迫他們接受父母的要求,也應該給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間,讓他有學習、省思的思考空間。
在孩子面前,不要不經思索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父母也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耐住性子,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對話,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慎重考慮之後,給予回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讓他明瞭您的看法。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暖暖的幾句話,輕輕的幾次撫摸,孩子的心結就能解開,就能讓孩子從極度叛逆中走出來。
四.要把握好愛的尺度,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和孩子,孩子的語言行為許多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當,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為折射出來。平時自己遇到不順的時候就發脾氣,夫妻間也經常吵架,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認為無理取鬧,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貶低、打擊甚至打罵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認為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學會了。
要改掉孩子一個壞習慣,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父母需要適時的把握自己的言行及尺度,應該多從情感上靠近,心靈上溝通,方法上變通,給孩子恰當的愛。要以對待成人的態度對待他,讓他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在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應該給予改正的機會,並給予支持與肯定,如果孩子實在頑性不改,給他一些適度的懲罰。說服教育並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也不能把所有偏差的行為全部歸為叛逆期,應適當的瞭解他們,必要的懲戒有時還是需要的。
叛逆的孩子大多是教養出了問題,他們的行為只是惡作劇,並不是惡意的對抗,對他們來說這是種交流形式。做為他們的師長或父母,必須重新調整自已的立足點,徹底地放下父母的身分,讓彼此處在一個對等的位置,相互尊重、由心發出的關懷,不是一味的限制、責罵。
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平等、信任、理解和支持是最重要。在心理上,平等視之;信任他們有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做決策以及並為他們的決策負責的能力;理解並尊重他們的觀點,支持他們的決定。
Part1父母的噩夢:
孩子恐怖的青春叛逆期
許多父母只要是一聽到孩子「叛逆期」三個字,就會感到頭皮發麻。現在孩子就是聽不進家長的教育,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因此國外也將其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
「叛逆期」給所有父母帶來的感覺就是「叛逆」、「難教」,會有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叫他往東,它偏要往西;說他一句,它頂十句;為什麼你們可以,我卻不可以?明明就還是個小屁孩,卻凡事都要跟身為父母的大人做比較,在我們那個年代,哪個小屁孩敢頂撞父母呢?面對孩子叛逆,面對親子關係的衝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才能改變這種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智文化出版日期:2016-05-25ISBN/ISSN:978986571863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